《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

时间:2022-11-29 08:04:53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通用12篇)由网友“皮开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

篇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篇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词鉴赏

作者: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唐诗三百首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惊风乱栖饺厮。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疲捍刀。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篇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

唐代: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篇4: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

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滚涌而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暴雨来袭,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弯弯曲曲的柳江就如同我百结的愁肠。

我们一起来到这边远的蛮荒之地,怎堪音书隔绝,人各一方。

篇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

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篇6: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译文及鉴赏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城上高楼”之“高” 字,显示出诗人一到柳州,就迫不急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这是由实而虚的写法。

三四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五六句写远景。也是“赋”而兼有“比”、“兴”的。试看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这是西南地区风景的'写实,岂不也象征顽固势力的层层包围禁锢么?江流的蜿蜒盘旋,岂不也联想到作者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前途的曲折么?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自己受刑之后“肠一日而九回”,形容心情抑郁之极;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一种豪迈意气。本诗则更有发展。尽管岭树重遮,却由于登高望远,仍能逾越障碍,放眼千里,视线并未被遮住,这是从下句遥看九回江流的描写中得到答案的。尽管河道曲折,江水毕竟奔腾前进,这是从一个“流”字中可见分晓的。因此,两句反映作者遭遇许多阻碍与挫折,仍然怀着冲破牢笼的不屈不挠意志,精工的对偶中兼具沉郁与豪放之致,意境是深远的。

最后两句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全诗用 “赋中之比” 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以 “惊风”、“密雨” 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 以 “岭树” 重重,“江流” 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篇7:《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词评析

作者: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栖饺厮。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疲捍刀。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篇8: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

关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古诗全文如下: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前言】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的诗。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五人虽后又被召回,但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注释】

⑴柳州:今属广西。漳:漳州;汀:汀洲。今属福建。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

⑵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⑶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⑷惊风:急风;狂风。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乱飐(zhǎn):吹动。

⑸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⑹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⑺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⑻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⑼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翻译】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鉴赏】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篇9:《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诗鉴赏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一带)

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的继续。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如海如天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中间四句,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近及远托景抒怀。

前两句是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

“乱”字承“惊”而来,“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是经常运用的。这种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含蓄蕴藉之妙。

后两名是远景,写山水景象。

“岭树重遮千里目”,写山。诗人登上城楼,是为了遥望远方的.战友。他站在城楼上向南眺望,那山上的树木重重,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望不到远隔千里的战友,他不楚黯然神伤;他把视线收回,俯视着城外的柳江,柳江逶迤东去,使他不禁又产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悲哀。这是写江流。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这句本于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句意,诗人只是稍加点化,便情韵别致。这一句既照应了开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又很自然地引发下文的慨叹。

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寄书寓意。

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音讯不断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篇10:柳宗元古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古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作品赏析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篇11:柳宗元古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作品赏析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韵译】: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评析】:

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篇12:柳宗元古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栖饺厮。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

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赏析】: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的诗词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及译文

登汉州城楼,登汉州城楼吴融,登汉州城楼的意思,登汉州城楼赏析

古诗江雪的解释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全诗翻译赏析

《江雪》古诗的意思

江雪古诗

江雪 古诗

古诗江雪的读后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古诗鉴赏(通用12篇)】相关文章:

柳宗元的诗词名句2023-10-13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简介2022-11-27

江雪的古诗介绍2022-08-13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2024-04-26

含有惆怅感情的诗句是2022-12-29

暗恋不得的诗句2023-06-1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9-28

含有雨的诗句2023-06-13

表达对爱人牵挂的诗句2022-11-02

关于长江的诗词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