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

时间:2022-05-05 22:42:01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精选9篇))由网友“twk456”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

篇1:李商隐《天涯》全诗赏析

李商隐《天涯》全诗赏析

天涯

作者: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赏析:

李商隐的这首绝句,“意极悲,语极艳”(杨致轩语),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

首句平直叙起,蕴藏着极深沉凄惋的感情。“春日”写时光之美妙可爱,“天涯”喻飘泊之遥远;两词并用,便将旖旎的春光与羁旅的愁思交织在一起。

第二句使用“顶针”格,重复“天涯”二字,再点题意。但两个“天涯”含意不尽相同,前者是泛指遥远的天边,后者是特指具体的天边,回环重复,更见低徊缠绵之致。春日越是美妙可爱,落魄江湖,远在天涯的诗人更感到惆怅。“春日在天涯”已经使人黯然伤神;而“天涯日又斜”递进一层,就更加渲染了在天涯海角,踽踽独行,穷愁飘泊的悲凉气氛。“日又斜”是说时间向晚,一天又将过去,这就给艳丽的春景笼罩了一层慵倦凄暗的阴影。繁花似锦的春光,与西沉的斜阳,纵然掩映多姿,但无多时,终将沉没于苍茫暮色之中。日复一日,春天也终将红英落尽,悄然归逝。韶光之易逝,繁花之必将凋零,与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失意蹉跎,正复泯然相合。着一“又”字,则日暮途穷,荼然疲役之慨,寂寥孤独,空漠无依之痛,尽在言外。这两句既包含着对美好事物无限留恋珍惜之意,也包含着生命必将凋零之悲的无奈。

转句在宛曲回环中见奇警,结句余音袅袅,哀艳动人。“莺啼”本来是非常宛转悦耳的,可是由于此时此境,诗人却觉得像在啼哭。这两句意思是说,声声啼唤着的黄莺儿呀,如果你有泪水的话,请为我滴在枝头上那朵最高的花瓣上吧!这是因为诗人蜡炬成灰,泪已流干,只有托啼莺寄恨了。诗中“啼”写听觉,看花写视觉,“湿”是触觉,为我而湿最高之花乃是意觉,这就把诗人敏锐的联想和深切的感受写出来了。诗人移情及物,使黄莺感叹悲啼而垂泪;而泪水所湿之花,自然也泪痕斑斑,凄楚欲绝。莺花之娇艳,最足以代表阳春的盛景,然而春归花落,总不免于凋零寂灭。是莺花为诗人而悲者,正所以自悲也。

耐人寻味的是,这“最高花”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如此深情的关注呢?这是因为树梢顶上的花,也就是开到最后的`花,意味着春天已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莺儿的啼声也倍觉哀绝了。再者,也因为树梢顶上的花,上无庇护,风狂雨骤,峣峣者易折,这和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容易遭到损坏的命运多么相似,和我们这位有才华、有抱负而潦倒终身的诗人的命运又是多么相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唐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前夕,诗人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深感绝望,因而生命的短瞬,人生的空虚,使诗的伤感情调更加显得沉重。

诗人的悲痛已经远远超过了天涯羁旅之愁,而是深深浸透着人生挫伤和幻灭的痛苦。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往往会令人不能自持,溺而忘返。这首美艳而凄绝的绝句既是春天的挽歌,也是人生的挽歌,更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挽歌。

篇2:《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

《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

《天涯》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作者沦落天涯,又值春残日暮,人有情而鸟无意,伤春伤时又自伤身世。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天涯注释】

⑴天涯:此处泛指家乡以外的极远之地。

⑵天涯:此处特指具体的天边。斜:古音读xiá,今音读xié。可以读古音,也可以按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通例上读今音。

⑶莺啼:莺鸣。宋辛弃疾《蝶恋花》词:“燕语莺啼人乍还。却恨西园,依旧莺和燕。”“啼”字语意双关啼叫和啼哭。

⑷最高花:树梢顶上的花。也是盛开在最后的花。

【天涯白话译文】

繁花似锦的春天独在天涯,天涯的红日又在渐渐西斜。

美丽的黄莺啊你若有泪水,请为我洒向最高枝的娇花。

【天涯创作背景】

此诗冯浩《玉溪生年谱》编于大中九年(855年),当时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编在大中五年(851年),当时李商隐在徐州卢弘止幕府,并云:“‘春日天涯’,点时点地。‘日又斜’,府主又卒也。‘最高花’,所指显然。冯编梓幕,大误。”刘、余《集解》云:“义山诗中,‘天涯’一语,或指桂州,或指梓州。就诗中所抒写之感情论,此诗似作于梓幕较为合理。”

【天涯赏析】

此诗一开头诗人就制造出一种环境和心情强烈反差的氛围。首句平直叙起,蕴藏着极深沉凄惋的感情。“春日”写时光之美妙可爱,“天涯”喻飘泊之遥远;两词并用,便将旖旎的春光与羁旅的愁思交织在一起。第二句使用“顶针”格,重复“天涯”二字,再点题意。春日越是美妙可爱,落魄江湖,远在天涯的诗人更感到惆怅。“春日在天涯”已经使人黯然伤神;而“天涯日又斜”递进一层,就更加渲染了在天涯海角,踽踽独行,穷愁飘泊的悲凉气氛。“日又斜”是说时间向晚,一天又将过去,这就给艳丽的春景笼罩了一层慵倦凄暗的阴影。繁花似锦的春光,与西沉的斜阳,纵然掩映多姿,但无多时,终将沉没于苍茫暮色之中。日复一日,春天也终将红英落尽,悄然归逝。韶光之易逝,繁花之必将凋零,与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失意蹉跎,正复泯然相合。著一“又”字,则日暮途穷,荼然疲役之慨,寂寥孤独,空漠无依之痛,尽在言外。

开头这两句既包含着对美好事物无限留恋珍惜之意,也包含着生命必将凋零之悲的无奈。李商隐诗常写到落日,如果说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诗人还有一丝激情的话,在这里却只有深沉的迟暮之感了。这两句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巧,前句的“日”是时日,后句的“日”指落日;上句末的“天涯”泛指遥远边陲,下句采用“顶针”手法以“天涯”开头,却又实指所眺天边。两句同出现这两个词,在语义上虚写与实写相映成彰,在语音上回环往复,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美,令人吟来意味无穷,余音袅袅。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出一个奇特的意境。本来千里莺啼,是一曲宛转悦耳的美妙春歌,可是此时此境,在诗人听来却好似悲啼,而且诗人一任满腔愁绪驰骋,想象如果莺啼有泪的话,希望它能为诗人沾湿枝头最高的花。这看似很离奇,甚至不合情理,然而正是在这不合情理之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出诗人的情绪。杜甫有“感时花溅泪”的诗句,不论是杜甫感时而对花溅泪,还是花含露水而好似溅泪,总之是有泪或似泪之物为依托。而这里李商隐无所傍依,由实在的莺啼联想到啼哭,又由啼哭想象出泪水,继而想到泪湿花枝,在艺术感受上将听觉(“啼”)、视觉(看花)、触觉(“湿”)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敏锐的联想和深切的感受,造成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为“曲喻”,即曲折的隐喻,这种表现手法最能表现作者深层的情感。诗中“最高花”是指春天开得最迟的花,花开到最高枝,别的花都谢了,于是春天也即将过去了。这两句里婉转美妙的莺啼与诗人想象的泪啼又形成一个对比,加深了前面两句造成的环境与情绪的反差,而且将春残与日暮相呼应,更流露出一种失落之感。其实想悲啼洒泪的正是诗人自己,而他自己蜡炬成灰,泪已流干,于是只能托莺啼以寄恨。

总的从表现手法来看,“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两句运用顶针手法,重复“天涯”二字,使远在天边的诗人惆怅之情更加突出;“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移情于物的手法,“莺啼”是婉转悦耳的,可诗人觉得莺好像在哭,莺的泪水打湿了最高处的花,突出了诗人飘零愁苦之情。“最高花”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尽,美好事物即将消逝,倍增哀伤;“最高花”无人庇护,遭受风吹雨打,这与有才华抱负而潦倒终身的诗人命运相似。诗人生活在日趋衰落的唐朝晚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他出身贫微,饱经沧桑,仕途坎坷,前途渺茫,空怀才志,无以进取;在大好春光将逝之时,流落天涯的诗人面对夕阳残照,发出了日暮途穷之感慨。

这首小诗表现出强烈的失落之感,悲哀之情,这种情绪既包含了诗人对自身老大沉沦的伤感,又带有时代黯淡没落的投影,表现出诗人对个人乃至时代前景的失望。因此,这首美艳而凄绝的绝句,既是春天的挽歌,也是人生的挽歌,更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挽歌。

篇3:李商隐《落花》全诗赏析

李商隐《落花》全诗赏析

落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对花叶飘落表达了诗人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

落花

高阁客竟去⑴,小园花乱飞。

参差⑵连曲陌⑶,迢递⑷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⑸。

芳心⑹向春尽,所得是沾衣⑺。

【注释】

⑴客竞去:客人竟然都离去了。

⑵参差:错落不起的样子。

⑶曲陌:曲折的小径。

⑷迢(tiáo)递(dì):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⑸仍欲归:仍然希望其能归还枝头。

⑹芳心:这里既指花的精神灵魂,又指怜爱花的人的心境。

⑺沾衣:这里既指落花依依沾在人的衣服之上,又指怜爱花的人伤心而抛洒的泪滴。

【白话译文】

高阁上的游客们已经竞相离去;

小园的'春花随风凋零纷纷乱飞。

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弯弯小径;

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

我的肝肠欲断不忍把落红扫去;

望眼欲穿盼来春天却匆匆回归。

爱花惜花自然要怨春去得太早;

春尽花谢所得的只是落泪沾衣。

【创作背景】

这首咏物诗是诗人于唐武宗会昌六年闲居永乐期间所作。当时以牛信孺为首和李德裕的一群的朋党互相倾轧,李商隐因娶王茂元之女一事,构怨于牛党的令狐鹗,因而境况很不如意。于是,便借园中的落花抒发自己忧伤身世之感。

【赏析】

首联上句写的是客去楼空,下旬写小园花飞。诗人成功地发挥了联想的技巧,运用“客竞去”写留人不住,用“花乱飞”写留春不住的艺术手法,从“竞”和“乱”中让人品味出怨有情之人却无情,恼无情之花却有情的感觉。诗里行间表达出主人在客去楼空之后对春去花落的一种怅然之感,从而使花、情、意融为一体,达到了以情致动人的目的。

颔联写离去之人由园内到园外远去的步履。上句从地理“参差”遘路崎岖不平,到“曲陌”蜿蜒曲折,一“连”字,写尽道路难行。下旬从时间着眼,“迢递”为遥远之处,送斜晖写主人长时间伫立在楼上,呆呆地瞩目远方,仿佛在送别夕阳落山,实际上是在目送不断远去的客人。第三联写落花飘零,使视线由园外转入园内,由上而下。

颈联写主人的感受,看到地上的落花越来越多,主人愁肠寸断,不忍归去,这是一种惜春的心理。下旬写眼前的事实,枝头的残花也越来越少,真是东风无情,春色难驻。不难看出,诗中透出诗人那种惜春却无奈忧伤之感。

尾联语义双关显示出高明的技巧,使人、花相结合。这里诗人感慨万分,一是叹花: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二是叹己: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落得个怆然涕下,泪沾衣襟的结果。

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个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不难看出,它已不是见花落泪、春归伤情的一般伤情诗了,而是比平常的伤春诗有更多的意蕴,更丰富的内涵。诗借对落花命运的怜惜,表现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深深惋惜;诗人的一腔幽怨、缕缕情思在对落花深情的怜惜中含蓄婉转地透出,可谓情深韵美。诗的首尾两联,更是既得落花神韵,又意在言外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思。

诗歌是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诗歌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这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诗人通过对花落表达出诗人身世坎坷。

篇4:李商隐《曲江》全诗赏析

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译文:

不见平时皇帝幸会曲江的盛况,如今只能在半夜听到冤魂怨鬼的歌哭。昔日宫妃陪同皇帝出游的热闹场景一去不复返,如今曲江流水依旧分波于玉殿。甘露之变,朝臣如陆机之遇害;国祚衰颓,我亦有索靖暮年之叹也。时局变化令人心摧,可是唐王朝的春天一去不返,更令人痛心。

题解:

曲江,又称曲江池,在长安东南郊,是唐代长安最大的风景名胜区。唐玄宗开元年间,这里非常繁华。安史之乱后,曲江荒废了。唐文宗想恢复盛唐时期的升平之状,于是在大和九年(835)二月重修曲江。十月,在这里赐宴百官。十一月,发生“甘露之变”,曲江的重修工作就此停止了。

唐文宗之时,宦官专权,他对此深恶痛绝,决心依靠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等铲除宦官势力。十一月的一天,李训谎称一棵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是吉祥的预兆,企图在宦官仇士良等前往观看时,将其诛杀。不料事败,仇士良挟持文宗,李、郑被杀,连未曾预谋的宰相王涯等也遭族灭,同时株连者千余人。从此宦官更加胡作非为,风雨飘摇中的大唐王朝不可挽回地急遽败落下去。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是密切相关的。杜甫的《哀江头》曾借曲江的今昔之别来抒发国家残破的感伤。李商隐有感于曲江的再度荒凉,于甘露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写下了这首诗,与其说是感叹曲江的衰败,不如说是感叹唐王朝的日落西山,带有浓重的悲怆色彩。

句解: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放眼望去,往昔帝王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曾经繁华绝代的曲江,已经一片荒凉,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号声。“翠辇”,是帝王乘坐的车子,车盖上往往用翠羽做装饰。“翠辇过”,代指甘露事变前唐文宗车驾出游曲江。也有人认为是指当年唐玄宗时的情形,是对开元盛世的追忆,与今日王朝的没落形成鲜明对比。“鬼悲歌”是形容事变后曲江的景象,隐隐透出凄厉,暗示着不久前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诗人不用着力地铺写,一个“翠辇过”足以概括当年的繁华,一个“鬼悲歌”足见今日的荒凉,一前一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望断”与“空闻”使景象的概括融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

甘露事变也好,安史之乱也好,总之这是两个时代,两幅景象。歌舞升平的'太平时期已经成为不可见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只是一幅萧瑟、冷落的景象。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曾经乘坐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金舆”,是后妃乘坐、装饰华美的车子。“倾城色”,代指有倾城倾国之貌的美女,出自《汉书·李夫人传》中李延年唱的一首歌。歌词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下苑”,指曲江,曲江与御沟相通而地势较高,江水从曲江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所以说“分波”。“不返”与“犹分”形成对比,蕴含着今昔沧桑之感,更见曲江今日的荒凉冷落。

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旧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陆机临死前还忆想着华亭的鹤鸣之声,索靖到老的时候还忧虑着铜驼将陷、王室将倾的局面。这一联涉及两个典故。西晋的陆机被宦官孟玖谗言所害,受到诛杀,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在今天上海市的松江西面。陆机悲叹自己再也听不到故园华亭的鹤鸣声了。这里是用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的朝臣惨遭宦官杀戮,长安城中弥漫着风声鹤唳的恐怖气氛,回应第二句的“鬼悲歌”。

“泣铜驼”也是一个常见的典故。西晋灭亡前,后将军索靖预感天下将有大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不久后你可能就埋在荆棘野草之中!后来,“铜驼”、“泣铜驼”之类的说法都含有王朝将倾、天下将乱的哀叹。这里即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这场翻天覆地的变故虽然令人心摧,但如果比起伤春的感伤来还不算多。在诗人看来,甘露事变固然令人痛心疾首,但是更令人伤感的还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王朝之春即将远逝。整个国家看不到希望,个人的前途也是一片黯淡,大唐的春天已经过去了,自己的春天遥遥无期,诗人如何不感伤?“伤春”,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不是指伤春悲秋的一己情怀,而是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赏析: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康骈《剧谈录》)。安史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篇5:李商隐《曲江》全诗赏析

1.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全诗赏析

2.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3.李商隐《安定城楼》全诗翻译与赏析

4.李商隐《梦泽》全诗赏析

5.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6.李商隐《锦瑟》全诗翻译赏析

7.李商隐《重过圣女祠》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8.李商隐《赠刘司户蕡》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9.李商隐《二月二日》全诗翻译与赏析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以丽句写荒凉,以绮语寓感慨,是杜甫一些律诗的显著特点。李商隐学杜,在这方面也是深得杜诗诀窍的。读《曲江》,可能会使我们联想起杜甫的《秋兴》,尽管它们在艺术功力上还存在显著的差别。

篇6:李商隐的全诗赏析

关于李商隐的全诗赏析

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写出二人被迫分别之苦,与分别的恋恋不舍,作者以托王之心暗喻对面对的结局的愤恨,与此情的恋恋不舍。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唐人诗中,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溪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溪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溪诗之所以为玉溪诗者,尤在于此。

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篇7:嫦娥李商隐全诗赏析

嫦娥李商隐全诗赏析

《嫦娥》由李商隐创作,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诗人是如何来写的呢?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嫦娥,训诂为‘藏我’。人生于大气压之中,生于社会之中,处处是压力,压力‘由人不由己’,谁也无法回避压力。一个有灵志的儒家弟子,都时刻牢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无愧于地,何必藏焉?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深:暗。

4.长河:银河。

5.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6.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7.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8.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诗作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背景,永远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政治生活背景:作者终身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8)开始,到唐宣宗时期(846年)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的实质就是太监当权,本诗就是讽刺太监当权的黑暗、讽刺宪宗的皇权旁落。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嫦娥》即是“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类诗的典型。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篇8: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

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

《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表达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讽刺意味。

咏 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

咏史,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众多咏史诗中最著名一篇佳作。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在政治上,终其一生很不得志。但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其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世为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在这首咏史诗中,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高超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将其独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首咏史诗里,李商隐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对晚唐朝廷的江河日下的担忧和失望。

李商隐在本诗首联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进行了最概括的总结,千百年来警示和激励着人们不停地探索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此诗因此终成千古绝唱。

李商隐在后面诗句中大量用典,区区六句诗,了了42字,用典五次,以大量的史实来支持和证明首联的论点。

第一次用典为“琥珀枕”,这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字寄奴)在四处征战时,有人送他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价值千金,人们都知道,琥珀不仅是名贵的装饰品,而其本身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疗外部创伤。因此,刘裕在得到这个用琥珀做得的枕头后,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将其捣碎,研成琥珀粉分给各个将领给战士们治疗创伤。

第二用典是“珍珠饰车”(岂得真珠始是车),讲得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诸侯王会盟,对方带来了有很多车,每一辆车都用非常大的珍珠进行装饰,并以此为荣,向齐桓公大加炫耀。但齐桓公不以为然,说他有大批的人才,那才是他的奇珍异宝。

第三次用典“青海马”,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的杂交马,力大善跑,据说可日行千里。以青海马喻可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材。

第四次用典“蜀山蛇”,传说战国时秦王送五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壮士迎娶,回来时路过梓潼,见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壮士共拔蛇尾,结果蜀山崩坍,五壮士被压死,化为巨石,蜀路因此大开,秦灭蜀国。这里以蜀山蛇比喻根深蒂固,盘根错节,难以铲除的宦官势力,亡国的祸胎。

“青海马”“蜀山蛇”这两句话其实也在暗示着唐王朝的灭亡也隐隐存有天意。此时的李商隐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面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也无力回天,惟有长叹。

最后的用典(南熏曲),《南熏曲》传说为舜所作:“南风其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其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薰曲”亦称《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天下将要大乱,人们再不会有机会听到象舜的《南熏曲》那样的福音了。这其实也是诗人的希望,盼望着能有象舜帝一样的圣人出现,平定**,为天下带来和平安宁,为天下受苦的黎民百姓唱响《南风歌》一样的福音。

《咏史》这首诗写在晚唐“甘露之变”以后,诗人感叹唐文宗个人虽然力崇俭朴不用珍宝,却仍然没有阻止唐王朝走向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国运已去,没有足以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辅佐自己。而文宗信赖的郑注、李训并无经天纬地的才能,无法依赖。那时的宦官,掌握禁军,盘据朝廷,像蜀山之蛇,难以拔除。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可得?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无法铲除!“运去”、“力穷”,字字千钧,表示诗人对国运已去、颓势难返的痛心和忧虑。此诗用典精当,语意悲痛,余韵悠长,启人深思。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商隐《赠刘蕡》

2.《骄儿诗》李商隐唐诗鉴赏

3.李商隐《韩碑》注释及译文

4.李商隐《李贺小传》译文及特点

5.李商隐《北青萝》全诗翻译赏析

6.李商隐《无题其二》翻译赏析

7.李商隐《天涯》全诗赏析

8.李商隐《筹笔驿》

9.李商隐《景阳井》

10.李商隐《流莺》译文及注释

篇9:无题·李商隐全诗赏析

无题·李商隐全诗赏析

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

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

10、残:凋零

11、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

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15、夜吟:夜晚吟诗

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

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翻译】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

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隐喻相思)

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韵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讲解】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末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评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李商隐《天涯》全诗赏析

杜诗详注古诗全诗赏析

《夏夜追凉》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诗词《天涯》赏析

蝶恋花全诗译文及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忆扬州原文及赏析

晓思,晓思王建,晓思的意思,晓思赏析

不是花中偏爱菊全诗

李商隐《陈后宫》诗词赏析

《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
《《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精选9篇)】相关文章:

李商隐《无题·其一》翻译及赏析2023-11-21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2022-04-30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作文2022-12-24

《送人东游》唐代诗人温庭筠古诗鉴赏2022-06-16

关于四月的古诗词鉴赏2022-05-04

李商隐《无题·其四》赏析2022-11-16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2022-05-04

琴台古诗词鉴赏2022-08-23

《城南》古诗词鉴赏2023-05-17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