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

时间:2023-05-12 07:57:00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锦集7篇)由网友“嘉欣是蜜桃味哒”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

篇1:红楼梦中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诗词赏析

1、原文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

宝玉和众小姐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择韵脚。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荡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2、原文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曹雪芹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曹雪芹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曹雪芹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3、原文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赏析】

这几句俗谚口碑出现在第四回中。贾雨村靠贾家的关系,复职补授应天府知府,一上位就遇上薛蟠为争买英莲(香菱)而打死小乡宦之子冯渊的案件。雨村不知底细,立刻就要拿人判案。手下的门子葫芦僧使眼色制止他,并呈上这份“护官符”,提醒他:金陵城这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薛蟠就是“丰年好大雪”的薛家的公子,不可莽撞。俗谚口碑就是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称之为“护官符”,是说巴结这四家官僚贵族就能保住官;得罪了他们不仅要丢官,连脑袋也保不住。

4、原文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诗词鉴赏】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用的是“十二侵”韵。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5、原文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诗词鉴赏】

宝钗这首被评为第七。用的是“七阳”韵。

从《画菊》这个题目说,这首诗写得很生动。“攒花染出几痕霜”、“跳脱秋生腕底香”等句,构思和造句都不落俗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句“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有“画饼充饥”之意。书曹雪芹似乎在这里暗喻宝钗同宝玉未来的夫妻关系有其名而无其实。

篇2: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篇3:红楼梦中的诗词赏析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是不科学也不足信的。作者从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中,看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兴衰,觉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在支配着,感到无可奈何,这就使他思想上染上浓厚的宿命论的色彩。

作者在全书开头插进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是有深意的,它是全部《红楼梦》描写的贾家大荣枯的一个缩影。甄士隐的出家也是对后采贾宝玉出家的一种暗示。全书开始就造成一股悲剧气氛,即使后来写到贾家烈火烹油、穿花著锦的富贵荣华时,也常常有一种悲凉的气息透出来,使人预感到下场不妙。这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手法。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篇4:《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

正是柳絮漫天的暮春天气,想起了《红楼梦》里关于柳絮的一回文字。那是第七十回,林黛玉写了《桃花行》,本来要重建桃花社,但由于杂七杂八的事,居然只起了个头就没有了下文;史湘云在暮春时节,由于无聊,写成了一首《如梦令》,引出了几首柳絮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几首词。

首先是史湘云的《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现在通行本的《红楼梦》中,“残吐”又写成“才吐”的,而和我这里理解最大的差别在于句读,一般的都是这么标点: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这首词按我的理解:开头是忽然看到满天的柳絮,让作者有些惊奇,产生了疑问,难道是绣绒剩下的绒头,被风吹散才像雾一样在帘外飘荡?这句是实写看到的,只不过用了比喻。伸出手去轻轻拈一把来,却惹起了鸟儿妒嫉的叫声。这句写心思,手拈柳絮和鸟叫当然都是当时的实景,两者本来应该是不相干的,可作者却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就是“寄情于物”,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史湘云尽管不是一个敏感的人,可她却也是一个聪明的少女,由于她当时已经感受到了各色人等对她行为的一些议论,所以她才有这样的词句。“且住,且住!”这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说鸟叫声住,也可说手拈柳絮住,这两种意思是承上;还有一种意思是启下,是让美好的春光留住的意思。

这首词确实能够看出史湘云的特点,也就是说只有她才有这样的词句,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好的东西还是值得珍惜的,在能够留住的时候千方百计把它们留住,莫使春光别去。

第二首词是探春的《南柯子》,可是只有上半阕: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而后半阕是贾宝玉续的: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贾氏兄妹的词各是自己的口吻。上半阕,是从柳絮在柳枝上的情景写起,尽管它们和柳枝有生与被生的联系,它们相互间也曾紧紧地在一起,可它们却不能一直在一起,等风一起,东的东,西的西,相互间再也没有任何联系。

读过《红楼梦》,知道探春命运的,就知道她看得开,所以这也是她的宿命。但她的“一任”却和后面薛宝钗的“任他”不同,她首先是心中有那些亲人在,也是真心想要留住美好的东西。可实在不能留住时,“空挂”“徒垂”“也难绾系也难羁”时,她也只好“任”。而其兄宝玉的“续作”,应该是一个什么也没有明白的公子哥的自白,总觉得好的东西,过去了还会有。这也符合当时的他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心态,总觉得什么都不用担心,今年花谢了,明年还会开。所以词句漂亮,但意思实在很一般,和他的姐妹们的思想不在一个层次上。

第三首是林黛玉的“一阕《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前三句写实,柳絮在春风里到处飘荡,有的到了这里,有的到了那里,但就算飘落到地上,也会凝结成团。接下来是林黛玉性质的心情表白:它们在风中飘荡的样子多么像人们的命运啊,可不知道的人还在说什么难分难舍,说什么繁华快活。下半阕继续议论:这柳絮也应该知道烦恼吧?刚刚盛年就变成了老人。可叹这个世界上谁会去珍惜它们?本来想就让东风去做个了断:它想把我吹到哪就去哪吧,可实在又是那么的不甘心,才不停地在原地打转?这里又回到风中的柳絮。林黛玉不愧为文字高手!

这就是林黛玉,看过后,你一定会想到是她在写她的身世以及这身世而来的内心独特的想法。

第四首是薛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薛宝琴去过好多地方,所以她眼界就开阔得多,所以她的上半阕就完全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写:汉朝的遗迹里已经很少见了,隋朝的大堤上(运河边)却有很多。这是虚写,她到过或者她认为的那些地方,也一样的有这些柳絮。整个春天的努力却在一场东风里一下子就消失了,三春事业付东风,这是写实,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总结,韶华易逝。过去了的一切,也只能留下“明月梨花”那样的梦。“明月梨花”是温庭筠喜欢用的句子,满宫明月梨花白,纯纯的梦境。薛宝琴在大观园里是一个局外人,她局外人的眼光或许看到了什么?这里是不是要透露什么?但我总觉得她不过是泛泛而论,因为她年纪本来也小,当然不会有那么多想法。而这也在她词的下半阕得到了体现,在她眼里,本来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到处都有(江南江北一般同),却偏偏有人根据这个来寄托什么“离愁别恨”,这个只能算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了。

《红楼梦》写到这里,说到了薛宝钗,书中写道:

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众人笑道:“别太谦了,自然是好的,我们赏鉴赏鉴。”

因看这一阕《临江仙》道: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的好。自然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

从书中的记载来看,这里的薛宝钗在做这首词时首先想到的是大家怎么看。那大家怎么看呢?“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所以大家都按这个套路写,“总不免过于丧败”,而她为了不落俗套,所以才“偏要把他(它)说好了”。这个“偏要把他(它)说好了”是她的创作初衷,也就是说她是有意为之的,用现在的话说是“革命的浪漫主义”。明白了这个初衷后,我们来看看“薛宝钗”的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地面是白色的,柳絮也是白色的,一个纯白的世界里,一些纯白的柳絮在飘荡,也可以说成是在舞蹈。“东风卷得均匀”,这句是史湘云先叫好的,说“已经比众人都好了”。那么好在哪里呢?春风让柳絮起舞,也让它们重新组合,变成了几乎一样的东西,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这句是具体写柳絮被春风卷动的样子,蜂围,蜜蜂围在一起;蝶阵,蝴蝶成群地飞。柳絮在春风中有时像蜜蜂围在一起,有时像蝴蝶成片飞去;没有规律,“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这句是反问句,有多少会随着流水而去,又有多少会被埋在尘土里?这一句其实是一种不甘心,也是为下文真正的“反”做准备。下半阕开始了真正的“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是典型的薛宝钗的语气!表面上当然还是在写柳絮,写柳絮和柳条以及离开柳条后柳絮和柳絮之间尽管有很多的联系,可怎么也改变不了,有风吹来后,它们刚刚聚在了一起却又马上分了开去的事实。为什么说这句是典型的薛宝钗语气呢?“任他”,只要是自己不能决定的,就让他们来吧,无论怎么样我都能接受。对于《红楼梦》后面的`续书,我一般赞同得很少,可对于薛宝钗决绝地告诉贾宝玉,林黛玉已经死了的情节,我是认同的。那就是薛宝钗,她对于谁都那么客观或者说那么无情。最后三句是高潮,而这三句中最容易引人误解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现在一般都解释说这表达了一种豪迈的精神,没错,只要有很强大的外界力量,我也一定能够青云直上。好多人会把这种情感看成是豪迈,而要是和前面一句“韶华休笑本无根”结合起来看,似乎确实是一种豪迈。“韶华”,美好的时光,明媚的春光,那些正在得意的人们,不要嘲笑(我们)这些没有任何根本的柳絮(休笑本无根)。只要借助于有利于我的风,好风凭借力,正常的语序是:凭借好风力;我也能到达别人到达不了的高度(送我上青云)。豪迈吧?但豪迈需要那么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吗?其实,薛宝钗的这句词用了一个典故,一个来自于《庄子》的典故。庄子的意思是有一种大鸟,它的翅膀就有几千里,而它要飞起来必须要有很大的大风。要不翅膀展不开,不能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也就不能到达它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这种大鸟,要借助于很大的风的力量,才能到高高的青天,“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李清照也曾写过一首《渔家傲》的词,其中也用到了这个典故,她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但无论是李清照还是庄子,他们的对象都是本身有几千里翅膀的大鸟,他们都是本身有能力而那阵大风不过帮了他们一下而已。而薛宝钗词中的对象呢,它有的是什么呢?它们只是柳絮,是没有“根本”甚至都可以说没有什么重量的柳絮。一阵小风就让他们聚散无定了,而那种能让有几千里翅膀的大鸟上九万里高空的大风会让它们怎么样呢?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说她豪迈吗?

在七十回中写暮春的柳絮,表明了在曹雪芹的心目中,这些大观园中女子的命运已经要开始发生变化了,她们如柳絮一样的命运正在开始,而那场或许让她们上青天也或许让她们进泥塘的大风,她们根本无法抵抗的大风正在临近。

暮春里的“柳絮”是《红楼梦》中众多女子的命运,也是封建社会里众多女子的命运,其实也是滚滚红尘中,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命运。但《红楼梦》中,作者让她们按各自的性格写出的不同特色的柳絮词,却让我们实实在在地见识了曹雪芹的艺术水平。说实话,从作家的角度,我宁愿相信,确实有那么几个现实中的女子,曾经在一个家庭的大花园里生活过,并且她们性格各异,也确实写过各种各样的诗歌。曹雪芹只是把这些诗歌抄了过来,把她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了下来而已。要是说没有这个园子和那些女子,只有一个大文豪曹雪芹在写,他创造了这些女子。那我敢说,这个创作本身就算是用伟大来形容也是不够的。

篇5:红楼梦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赏析

红楼梦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赏析

曹雪芹的高超语言技巧,赋予了《红楼梦》中每个人物极具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使每个人物的语言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避免了“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尴尬。

王熙凤无疑是《红楼梦》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王熙凤八面玲珑,非常善于揣摩别人的心理。对下她说话声言俱厉、落地有声、八面威风;对上她投其所好、甜言蜜语、恭迎奉承;对于贾府的公子小姐,她又能与其打成一片。而她的语言技巧,就是一大法宝。因此,在翻译中如何体现这种言语策略,将是翻译的一大难题。本文将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英译本,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例1、“依我说,竟别去碰这个钉子去……”

杨译:If I were you, I wouldn’t run my head against a brick wall……

霍译:I don’t thinkit’s worth trying. I think it would be merely asking for trouble……

解析:王熙凤言语一直将“我”放在话语的突出地位,说话总以“我”开头。此句开头便是“依我说”,体现了王熙凤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霍译开门见山,用“I don’t think……”言语掷地有声,凸显了人物的特点。而杨译则为虚拟语气,减弱了人物的说话力量。

例2、“依我说,老太太今儿喜欢,要讨,今儿就讨去。”

杨译:“As she’s in high spirits today,it seems to me now’s the time to make this request.”

霍译:“As a matter of fact, Grandma is in rather a good mood today, so if you are going to ask her, it would probably be best to do so straight away.”

解析:此句和前一句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但都是以“依我说“开头,再次体现了王熙凤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此句,霍译并没有提及“我”,减弱了话语的力量,而杨译用了“it seems to me”。

例3、“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域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杨译:“You know me”, she replied. “I’ve never believed all that talk about Hell and retribution. I do what I please and am always as good as my word. Let them bring me three thousand tales and I’ll see to this for them.

霍译:“You’ve known me for a long time,”she said. “You know that I’ve never believed all that talk about hell and damnation. If I decide that I want to do something I do it, no matter what it is. Tell them that if they are prepared to pay out three thousand tales of silver, I will undertake to relieve them of their trouble.”

解析:从此句可以看出王熙凤说话丝毫不留余地,做人独断,盛气凌人。两种译文翻译得都很到位,相较而言,可能杨译的译文更为简洁,更加体现了王熙凤不拖泥带水,干脆利落的性格。

例4、“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我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

杨译:“Who told you, madam, to train your girls so well? If you bring one up as fresh as a spring of young parsley, you can’t blame people for wanting her. It’s lucky I’m a grandson’s wife. If I were a grandson I’d have grabbed her long time ago. I shouldn’t have waited till now.”

霍译:“You shouldn’t be so good at training your girls ,”said Xi-feng. “When you’ve brought up a beautiful young bulrush like Faithful, can you blame other people for wanting her? It’s a good job I’m only your granddaughter-in-law. If I had been your grandson, I should have asked you for her for myself a long time ago. I shouldn’t have waited till now, I can tell you!”

解析:贾赦想娶贾母的侍女鸳鸯为妾,惹得贾母大发雷霆,大家一个个噤若寒蝉,唯独王熙凤却说怪不得别人,要怪只能怪贾母自己。明面上是怪贾母,实则确实夸赞贾母,投其所好,以甜言蜜语讨贾母欢心。两种译文都显现了原文隐含的意思,增加了赞美程度,再现了一个八面玲珑、伶牙俐齿的王熙凤的形象。

不论是杨宪益译本还是霍克斯译本,都较好地展现了王熙凤的泼辣利索,八面玲珑的特点。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重要手段,翻译时要深刻理解人物的个性,把握人物语言的风格,不仅要领会人物语言表层的含义,更要挖掘隐含在这种形式下的思想。

篇6:红楼梦中的词都是曹雪芹做的吗

红楼梦中的词都是曹雪芹做的吗

很多喜欢红楼梦的人是很偏爱书中各种词的,我们会发现在红楼梦这本书中词的出现概率极高,无论是在女子们酒之后的行酒令,还是,晴雯死后宝玉为她做的诗等等,书中诗词数量极多,那么这些诗词都,曹雪芹做的吗?

未必如此,虽然曹雪芹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但是进行故事的描述和进行诗词的创作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故事描述相对来说要简单很多,但是要进行诗词的描写却需要更多的灵感,虽然曹雪芹写红楼梦这本书用了很长的时间。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并不是说在每天的所有时间中曹雪芹都在创作,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他也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因此来说每天花费在写书方面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古代不同于现代,所写的字是繁体字,所用的笔是毛笔,因此在撰写文章中花费的时间将更长,也就是说以这样的时间来衡量曹雪芹也仅仅有时间写书而已,诗词的创作却很难抽出那么多的时间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

那么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怎么来的呢?从种种迹象来分析,这些诗词可能来源于其他人的创作,生于相同历史背景文化下的文人创作了这些诗词,此后曹雪芹对这些诗词进行了再加工,也就是说模仿而后应用的文章中。

为什么能够这么肯定的认识这一点?很简单文如其人这句话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一个人的风格是很难改变的而且即使是改变也会有一个慢慢渐进的过程,但是我们看红楼梦,却发现其中的各种诗词,所具有的特性表现各异,完全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中,而且几乎没有断层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突然之间诗词的风格就改变了,这不符合逻辑。

有的人会这样的进行反驳,如果这些词并不是曹雪芹做的'那么怎么能够和故事情,搭配的这样相得益彰呢,需要注意,我们现在所关注的问题,是这个词是不是曹雪芹本人做的,而并不是是否和情景故事模式完全契合。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反向证明,如果在词方面是先出现的,曹雪芹后期以他为中心然后穿插故事呢,这样就完全合理了,也能说得过去,要知道对于一个小说作者来说,将优美 的词作为中心,作为点然后扩散故事,上下文相关联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有些人会说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但是需要注意这种说法是唯一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词都非常经典,而互相之间在特色又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方式。

在其他方式都错误的情况下,唯一能做解释的方式往往就是最正确的方式,一个人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文章中借用他人的诗词也能够理解,而且在历史中也确实有很多文人在这样做,这一点在大量的古典白话小说中都能看到。

87版《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精品佳作,后来的人怎么拍也拍不出这样的精品,大家可能对“薛宝钗”都灰常有印象,剧中的“薛宝钗”美丽、温婉、大度、聪明、能干,而且非常有上进心,经常劝宝玉要刻苦用工,追求事业。

而现实中“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恰恰也是这样的人,在拍摄完《红楼梦》后,她又拍摄过《家春秋》《聊斋电视系列片》等片子,之后就只身去加拿大深造,学习导演和制片专业,并通过了考试,但此后她并没投身于此,而是转战到商场,从事房地产生意。

据网友披露,张莉在国外一直从事房地产生意,“她的身家至少上亿美元,在华盛顿、多伦多、温哥华以及西雅图等一些城市,她都有数千万的投资。另外,她在国内也发展房地产事业,每年都会回国几趟,照顾她在北京的资产,前几年,她在北京东郊开发了一个居民小区。”

然而已成为富婆的张莉,感情上却一片空白,1965年出生的她,现年已有50岁了,可至今仍单身。对此,她曾表示有过很多追求者,但是都觉得不合适。“我坚持要找人生观一致、志同道合的男人。这需要缘分,如果今生没有遇到合适的,我宁愿单身!”

这或许是聪明的女人难嫁,因为男人原本就比女人成熟慢,一个女人太过聪明,男人就很难走进她们的心里,触摸到她们的灵魂。本人觉得张莉被剩可能是她一直身在国外,而她本人可能想找个国内的男人,这样在价值观等方面就容易一致,但很难有交接,最为重要的是,现今中国男人,成功的都想找个女儿辈的或孙子辈的,还未成功的都不急着找老婆,他们想着男人只要有事业80岁都能娶到年轻的女孩,剩下的都是些不咋样的男人,这大概就是中国剩女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吧!

篇7:红楼梦中颜色词红的翻译及解析

红楼梦中颜色词红的翻译及解析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众多英译本中,颇具影响力的两个译本分别是杨宪益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版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红楼梦》中的颜色词汇极为丰富,两个经典译文因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对颜色词汇的处理方式大为不同,而红色则十分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将选取部分译文进行比对和分析。

汉语中的红主要象征喜庆、顺利、成功等较好意象,比如“红运”、“开门红”。虽然英语中的red也有喜庆的意思,如“red carpet”(红毯)、“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但red更多的表示专横、杀戮、血腥、暴力等消极涵义,这也加大了中国文籍的翻译难度。

例1、红楼梦

杨戴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译: The Story of the Stone

解析:霍克斯在翻译时考虑到颜色词“红”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中,霍克斯把“红楼梦”翻译为“A Dream of Golden Days”,可见译者在处理红色时,或以其他词代替或直接删去不译。而杨戴译文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把“红楼梦”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可能会给西方读者带来干扰。

例2、红尘

杨戴译:the world of men

霍译: the world of men and the world of mortals

解析:“红尘”来源于过去车马经过土路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后指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词义与“红色”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两个译文都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对“红”忽略不译。

例3、怡红院

杨戴译: Happy Red Court

霍译: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解析:杨戴按照原文逐字翻译,而霍克斯的译文一如既往地避开了对红色直接翻译,而采用归化的方式,用green代替。在特定语句中,英语中“绿色”和“金黄色”和汉语中 的“红色”有相似的联想意义。在英语和汉语中,绿色都象征着生命、青春和活力。但另一方面,在汉语中绿色也有贬义含义,比如“绿帽子”表示丈夫因妻子出轨而受辱。而在英语中,“green”也有贬义用法,表示“缺乏经验的、嫉妒的、易受骗的”等意思。

例4、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

杨戴译:Blushing to think she had given herself away, Daiyu hid her face with her sleeve and turned towards the wall, pretending to be asleep.

霍译: Dai-yu realized that she had been caught off her guard. She covered her burning face with her sleeve, and turning over towards the wall, pretended to be asleep.

解析:黛玉想见宝玉,但又羞于见到宝玉,感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不想到正被宝玉听到,因此涨红了脸。以上两个译文在“红”的翻译上都采用归化的方式。杨戴版使用“blushing”,意思为“由于尴尬而脸红”,霍克斯译为“burning”,意思为“感到非常热”。此处可能“blushing”更能突出黛玉既害羞又高兴的情感。

例5、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杨戴译: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s of longing. 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s and flowers untold.

霍译: Still weeping tears of blood about our seperation: Little red love-beans of my desolation.

解析:红豆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相思,霍克斯没有将“红豆”直接翻译成“ormosia”而是翻译成“Little red love-beans”,既保留了红豆的隐喻含义,又保留了它的联想意义。而杨戴版本则选择回避这一意象。

例6、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杨戴译:Several maids dressed in red and green rose from the terrace.

霍译: Some gaily-dressed maids were sitting on the steps of the main building opposite.

解析:“穿红着绿”在汉语中表示衣着鲜艳的意思,杨戴采用异化,直接呈现“red and green”,而霍克斯采用归化,翻译为“gaily-dressed”(穿着艳丽或华丽),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在联想上不产生偏差。

例7、可巧连日有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十几处,皆系荣宁非亲即友或世交之家,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嫁红白等事,王夫人贺吊迎送,应酬不暇,前边更无人。

杨戴译:It happened now that a dozen or so promotions, demotions, marriages or funerals in the families of nobles or hereditary officials related to or friendly with theRong and Ning house kept Lady Wang busy for several days in a row, paying visits of congratulation or condolence. This left her less time than ever to attend to affairs at home.

霍译: By coincidence it happened that about this time a dozen or more important events -promotions, demotions, marriages, deaths and the like - occurred in rapid succession among the group of aristocratic and official families connected by matrimonial or other ties with the Ning-guo and Rong - guo Jias, and for days on end Lady Wang’s time was taken up with visits of condolence or felicitation.

解析:汉语中有“红白喜事”的.说法,但英语中并不存在,所以两个译文都是用了归化,“红白喜事”译为“marriage and death/ funerals”。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颜色的差异便是其中之一。对比以上两个译本对于红色的处理可以看出,霍克斯和杨宪益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两者皆为经典译文,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透过两种译文可以看出,好的翻译作品必须建立在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

初中七年级语文《咏雪》教学反思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反思50字

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文学赏析

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暮春原文及赏析

柳堤作文

蝶恋花古诗词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红楼梦》中的柳絮词赏析读书笔记(锦集7篇)】相关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案2023-08-22

踏莎行初春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2022-06-05

咏雪文言文翻译2022-04-30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复习提纲2022-07-28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2023-05-01

望海潮 秦观 赏析2023-04-05

《红楼梦》人物赏析2023-07-2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笔记2024-05-15

《看雪》的教案2022-12-16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翻译赏析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