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时间:2023-05-27 07:46:15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精选9篇)由网友“marczho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篇1: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品位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四、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

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五、巧用术语,做出解答

有了以上四步作为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沉静地顺利出题者题目设计的各种问题了。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在回答这些问题是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只要有关键词语,关键店,就可以获得分数。所以答题的术语,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

篇2: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

即 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 →怎么怀古

【鉴赏思路】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

【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    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解题步骤】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 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2)比喻。(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回归教材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1、怀什么古——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古迹),通过描写祠堂、柏、碧草、黄鹂等景物,并用“自”和“空”,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氛围。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关于诸葛亮(古人)的三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作者的`情感态度:(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艺术手法:首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颔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 深沉感慨。颈联、尾联用典。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 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将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都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4高考真题

1、(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1)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篇3:鉴赏咏史-诗歌鉴赏

鉴赏咏史-诗歌鉴赏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一》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赏析】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篇4:咏史怀古的古诗

精选咏史怀古的古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歌送别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原文: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夏日绝句

朝代:宋朝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泊秦淮

朝代:唐朝

作者:杜牧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朝代:唐朝

作者:崔颢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篇5:《咏史》唐诗鉴赏

《咏史》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篇6:《咏史》唐诗鉴赏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咏史诗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分析社会变化,将国家的兴亡归因于“人为”。在《览古》中,他把纵的历史与横的观实联系起来指出:“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统治集团:一切都在变化,金城汤池并不能永保国家不衰亡。他还根据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在他对历史的一个根本认识是:“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他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贯穿于李商隐全部的咏史诗中。最显著的是一首《咏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说明了兴亡有道,不关天命。他又说:“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咸阳》)。秦并天下不系于得山河之险。他既然认为理乱兴亡有线索可寻,又存有“乘运应须宅人荒,男儿安在恋池隍”(《题汉祖庙》)的雄心,因此,虽然古来人事代谢,仍觉事有可为。并不悲观。在强调人为的同时,诗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条件、天命王气作为精神支柱,毫无顾忌地苟安享乐的封建统治者。如《南朝》:“地险悠悠天地长,金陵玉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此诗举梁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将“半面妆与分天下”联系起来,辛辣地讽刺了腐朽昏聩的建统治者迷信王气,自恃天险,不图进取,自食亡国之果。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篇7:《咏史》李商隐鉴赏

《咏史》李商隐鉴赏

《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表达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讽刺意味。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⑴,一片降旗百尺竿⑵。

三百年间同晓梦⑶,钟山何处有龙盘⑷?

【注释】

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埭(dài),水闸,土坝。“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⑵“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百尺竿,高的旗竿。

⑶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⑷钟山:金陵紫金山。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白话译文】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盐铁推官任上,商隐在江东一带创作的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主旨基本为讽刺君王耽于酒色佚乐,荒淫误国。这些诗提炼典型史事,分咏各朝,而这首诗则包容了对整个六朝兴亡的感受,可以说是以上分咏各朝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再胶着于讽刺议论,而是将这段历史化为深沉叹息,出以无穷感慨,表达了诗人合上史书后的心情。

【赏析】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南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李商隐咏史诗往往借助抒慨、设问、反问等方式,在篇末将全诗意蕴凝聚起来,以加强咏叹情调,也使整首诗显得奇警遒劲而又韵味深长。他的《隋宫》如此,《马嵬》、《梦泽》等也是如此。纪昀说:“结句是晚唐别于盛唐处,若李、杜为之,当别有道理,此升降大关,不可不知。”(《玉溪生诗说》)以这种方式曲终奏雅,是晚唐律、绝体咏史诗的艺术创造,就中以李商隐比较出色。

整首诗层层作势,逼出末句,但由于气脉辽阔,并不显得艺术上刻意用力。结尾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中含顿挫之致。也因如此,诗之主旨虽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但总体以感慨咏叹出之,讽刺刻露之迹淡而悲慨叹惋之气浓。

篇8:唐代咏史怀古的古诗

唐代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

唐代关于咏史怀古的古诗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唐代: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台城

唐代: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篇9:《咏史》李商隐唐诗鉴赏

《咏史》李商隐唐诗鉴赏

【原文】

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释】

⑴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埭(dài),水闸,土坝。“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

⑵“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百尺竿,高的旗竿。

⑶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

⑷钟山:金陵紫金山。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白话译文】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

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盐铁推官任上,商隐在江东一带创作的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主旨基本为讽刺君王耽于酒色佚乐,荒淫误国。这些诗提炼典型史事,分咏各朝,而这首诗则包容了对整个六朝兴亡的感受,可以说是以上分咏各朝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再胶着于讽刺议论,而是将这段历史化为深沉叹息,出以无穷感慨,表达了诗人合上史书后的心情。

【赏析】

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南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高潮。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李商隐咏史诗往往借助抒慨、设问、反问等方式,在篇末将全诗意蕴凝聚起来,以加强咏叹情调,也使整首诗显得奇警遒劲而又韵味深长。他的《隋宫》如此,《马嵬》、《梦泽》等也是如此。纪昀说:“结句是晚唐别于盛唐处,若李、杜为之,当别有道理,此升降大关,不可不知。”(《玉溪生诗说》)以这种方式曲终奏雅,是晚唐律、绝体咏史诗的艺术创造,就中以李商隐比较出色。

整首诗层层作势,逼出末句,但由于气脉辽阔,并不显得艺术上刻意用力。结尾道破而不说尽,雄直中含顿挫之致。也因如此,诗之主旨虽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但总体以感慨咏叹出之,讽刺刻露之迹淡而悲慨叹惋之气浓。

鉴赏咏史-诗歌鉴赏

鉴赏谈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鉴赏建议

高考诗歌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的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方法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讲义(网友来稿)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西塞山怀古》课堂实录及反思

古代的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的分类及鉴赏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精选9篇)】相关文章:

咏怀古迹 教学反思2022-04-30

古代诗歌鉴赏2023-09-19

诗歌的分类2022-09-17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2023-10-16

高三语文答题技巧诗歌鉴赏2023-09-11

《西塞山怀古》教学设计2023-11-25

高考古诗鉴赏应试指南2022-11-04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高一必修)2022-06-23

赤壁教学设计2023-01-02

古代诗歌鉴赏题及参考答案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