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桃源行鉴赏(通用9篇)由网友“二角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唐诗桃源行鉴赏,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唐诗桃源行鉴赏
唐诗桃源行鉴赏
【原文】
桃源行
王维/唐
〔时年十九〕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一作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阝奥]。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一作净)。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一作忽)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一作乡)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一作更闻)成仙遂(一作去)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一作岑)壑今来变。
当时知记入山深。
青溪几曲(一作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辩仙源河处寻。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值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
(7)旋:不久。
(8)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9)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10)樵客: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1)房栊:房屋的窗户。
(12)喧:叫声嘈杂。
(13)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4)引:领。
(15)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
(17)闾巷:街巷。
(18)开:指开门。
(19)薄暮:傍晚。
(20)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21)去:离开。
(22)自谓:自以为。
(23)不迷:不再迷路。
(24)峰壑:山峰峡谷。
(25)游衍:留连不去。
(26)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晋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27)物外:世外。
(28)灵境:指仙境。
(29)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30)乡县:家乡。
(31)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32)云林:云中山林。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想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赏析】:
此诗借咏桃花源一事,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憧憬。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从容雅致,意境超脱,寓意深长。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王维这首诗妙在毫无雕饰,更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这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
篇2:《桃源行》王维唐诗鉴赏
诗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写一位渔人因捕鱼,进入桃源世界,见到秦时避乱来居的村民,饶有无为而治的纯朴古风。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兵灾战乱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王维《桃源行》的内容梗概与《桃花源记》大体相同,但他却将陶渊明所描绘的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描写成了一个带有虚无缥缈色彩的神仙境界,其中渗透着诗人所虔诚奉信的佛家思想。诗中的“灵境”,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人也同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待来客淳朴、热情、亲切,诗中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出青年王维对田园乐趣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人舍去了一些纯粹交代事件的`细节,将原作的故事情节予以精简、浓缩,并加以抒情,使之诗化。
例如,诗一起笔就展现“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春景,改变了原作开头的“晋太陵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叙述文字。在散文中,先写“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后写“忽逢桃花林”。诗中则浓缩为一句“坐看红树不知远”,把忘路之远近与欣赏桃花紧密联系,从而突出了桃源景色之迷人。又如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段文字,在诗中浓缩成了“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就将桃源的来由交代清楚了。
诗人还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如“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尤其是原文结尾:“(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文字简洁,但基本上是叙事。而在诗中,则使情、景、事水乳交融,抒写出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之“事”,峰壑变幻、青溪曲折、云林恍惚之“景”,以及渔人遍寻不得、无限怅惘之“情”。此外,还在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的惋惜,对云山路杳的“仙源”的向往,诗意比散文浓了。为了开拓诗境,加浓诗意,王维充分发挥想象,在诗中相继展现出一幅幅流动变幻的形象画面。诗的开篇四句,描绘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这幅“渔舟逐水”的画面,色彩明丽,景致清幽,春意盎然,把人引入优美的诗境之中。“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两句,描绘远处高大的树木仿佛攒聚在蓝天白云间,近处满眼是遍生于千百户人家的繁花、茂竹。画面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云、树、花、竹历历在目,相映成趣,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一联,写桃源夜景,月光、松影、房栊沉寂,一片恬和静谧气氛;写桃源晨景,朝阳,云彩,鸡鸣犬吠,则是一片喧闹,生机勃勃。写生活情景的“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以“惊”、“闻”、“争”、“集”、“竞、“引”、“问”等一连串动词,逼真传神地表现出桃源人待客的纯朴、热情和对故土的关心,同样荡漾着诗情画意。结尾“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两句,与开头遥相呼应,融情入景,以景结情,渲染出迷茫意境,令人惋惜感喟不已,回味无穷。整首诗的意境,美丽、静谧、闲适、虚幻、奇妙,非常迷人。
这首长篇七言歌行,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韵脚平仄相间,转换自然有致。起、结及中间抒情浓郁的地方均用悠扬悦耳的平声韵。全篇音节和谐,韵致清新,语言婉转流畅,易于上口成诵。很明显,王维吸收了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格律,受骈偶化影响较大,诗中有不少符合今体格律的句子,这就是前人所谓的“运律入古”。同时又发挥古体诗的长处,形式比较灵活,骈散相间,自由转韵,时而用典,采用比较浅近而又华美的语言,带有清新活泼的民歌风味。这种七言歌行,上承“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之风,下开中唐白居易、元稹叙事歌行体之先河。前人赞扬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逎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之诵之,为楷式焉。”(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附录二引《史鉴类编》。
篇3:王维《桃源行》唐诗鉴赏
王维《桃源行》唐诗鉴赏
王维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颇为后人称道。
《桃源行》
作者: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韵译】: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
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
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
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
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
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
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
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
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
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
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
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
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作品鉴赏】: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就蕴含其中了。接着,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很多人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为后人称道。
名家评价
清代王士禛:“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
翁方纲:“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
沈德潜评此诗:“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
语言学家刘征评此诗:“《桃源行》一诗是《桃花源记》的精简版,相比之下,它更有旋律美,更具艺术特色。把一篇的美景浓缩成七言古诗,这一点看实属不易。虽然是作者的早年之作,但更具活力,朝气勃勃的。更佩服的是其想象力,写成如此的诗实在是佳作。不得不叹,《桃花源记》很好,《桃源行》更好一些,但此诗在唐朝也是低一点于其他高作的。”
篇4:桃源行 唐诗
桃源行 唐诗
《桃源行》由王维创作,这首诗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
《桃源行》
作者: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韵译】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讲解】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可谓定评。
【评析】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本首诗就是以《桃花源记》为原本,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并在艺术形式上加以创新,其风格别有一番情趣。《桃源行》诗题下原注:“时年十九”。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大体上推断出此诗的创作年代应该是唐玄宗八年,此时唐朝正处于兴盛之时,诗人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生活衣食无忧的诗人,无法客观地了解现实社会的种种真实现状,少年不知愁滋味,便一改陶渊明诗中的那个“秋熟靡王税”理想社会状态,而转向另一种恬淡静雅的脱俗之境。
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加之王维勾勒的一幅幅生动画面,将世人引入了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它可以让人们跟随渔人的步伐,偶遇桃花源,然后离开,心生怀念的情愫,并再度找寻这个令人无限向往的所在地。
春光无限好,绿水青山,桃花两岸,渔舟逐水。这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红树”、“青溪”,诗人用如此光鲜艳丽的色调将春光美景点缀得绚丽多姿。前四句,诗人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为原材料,描述渔人贪恋桃花,忘了远近而行至溪的尽头,此处,诗人将绚烂的春色与盎然的意兴相融合,而故事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如何让读者的想象与诗中的故事发展达到完美的切合呢?诗人在第三句写道“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简单而又概括的叙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甚至把自己化成渔人的影子,随之离开渔舟,登岸,在幽深的山口处前行,并在发现桃花源时豁然开朗。这是很好的过渡,引人入胜。“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桃源”在此句中,诗人将对景物的描写慢慢的由遥远的天边向周身的花竹拉近,远处浮云缭绕着参天大树,近处的房屋百千,零散的布局,加之桃花翠竹的点缀,透露出一派祥和、静谧、温馨而又欣欣向荣之气息,这种纯粹的美感足以让读者的联想纵横驰骋,而诗的意境与韵致也都一一的得以呈现。“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很容易想象出渔人与桃源居人初次见面时的彼此不解,无论从身着的装束还是文化底蕴,在陶渊明笔下就曾出现过“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诗句。
由“居人共住武陵源”承接上文,并引出“物外起田园”。紧随其后呈现出的是桃源之中极富生活气息的写真以及各种美好景致的素描。静谧的夜晚,有明月点缀墨蓝色的天幕,松下的房栊安然的沐浴在月之光倾洒下来的宁静氛围之中。旭日东升,当晨阳越过云彩出现在桃源的每一处风景之上时,用耳聆听,便会有鸡的鸣唱和狗儿的喧嚣,仿佛是一次交响乐的盛宴,欢快而且热闹非凡。诗人巧妙地将这两种质感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融和到一起,让两种别样的情趣得以最完美的结合,并迸发出诗所蕴含的和谐之美,这动与静恰恰将这种诗情画意的美感,恬静悠然的自然景貌,和爽朗明丽的生活气息,共同推向了最高的境界。更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一个“惊”字,便把这位不速之客所带给桃源人的那种意外之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一个“竞”字,以它动态的美感,使桃源人的神态动感化,更加鲜明生动,加之“问”字,便将桃源人思念故邑的心思全盘托出,而又不失其纯朴和热情的性格风貌。“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一花一水,正是桃源美好的所在,黎明时分,家家开启大门,清扫落花所覆盖的庭院,夜幕降临,捕鱼的小船悠然而归,这一派祥和之景再一次将桃源的美好升华。“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诗人用叙事将桃源的来历简单明了地展现给大家,因为战乱,所以离开人间,成了仙境,这不再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简单的世外桃源,而是一片灵异的土地,神话色彩更加的浓郁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跟诗人早年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这句是对世人不知桃源美景的一次遗憾的感慨,只见云雾遮远山,殊不知这竟是如此美好的境地所在。带有咏叹的的叙事,意味悠长深邃,诗文的气势也更富灵动,姿态非凡。
在诗的末尾部分,诗人铆足气力,加快了节奏的步伐。诗人紧抓渔人的心理活动不放,将渔人离开桃源之后的怀念、重寻和找寻不得而不禁惆怅惋惜的过程,一气呵成地展现给大家,没有丝毫的缝隙可寻。于是,此事此情此景便在这快马加鞭的叙述中交织在一起,融会贯通。“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纵然桃源景美让人流连忘返,然而思乡的情愫却无时无刻的缠绕住渔人的灵魂,无奈,只能离开。然而“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透露出了渔人的惆怅惋惜和对仙境的留恋向往之情。然而,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往日的桃源何处寻觅?此时此刻,面对遍地的溪流和桃花春色,除了惘然,还能怎样。诗的后四句,为诗的开篇作了很好的照应。正如有心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结尾是在有意中找寻却无奈迷失,而开头确是在无意中迷路却得到偶遇。让人感叹,发人深省。看来,人间毕竟与仙境是格格不入的,桃源,也仅仅是一种幻影,无处寻觅。“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便是最好的解释。诗人用不凡的笔调和丰富的感情将人们对快乐与和平的向往自然的表现出来,其格调流利而婉转,意境深邃而悠远。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价此诗说:“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这是这种出水芙蓉的洒脱气质与不修边幅的从容之感,将一幅幅恬静优雅的美好画面映射到每一的人的心灵深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倾倒,为之向往呢?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译:远处高大的树木缭绕着浮云轻雾,近处的千百人家散落在繁花翠竹之间。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译:夜晚,明月在松间映照,庭院清幽宁静;清晨,太阳升上云天,鸡犬争相喧鸣。
篇5:王维唐诗《桃源行》
王维唐诗《桃源行》
王维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颇为后人称道。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译文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赏析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
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
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
篇6:唐诗之《桃源行》
作者: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 :山崖的幽曲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韵译】: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
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
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
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
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
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
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
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
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
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
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
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
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评析】: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
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
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
篇7:《桃源行》诗词鉴赏
《桃源行》诗词鉴赏
《桃源行》
作者: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解】:
1、逐水:顺着溪水。
2、去津:古渡口。
3、坐:因。
4、隈:山崖的幽曲处。
5、物外:世外。
6、房栊:窗户。
【韵译】: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
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
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
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
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
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
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
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
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
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
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
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
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
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
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
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
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评析】:
王维的诗以抒写山水著称,此诗尤胜。历来评价王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细读这首诗才知道这话不假。诗以陶潜的《桃花源记》为蓝本,取其大意,变文为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开拓了诗的意境,具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为此,它能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传于世。
这首诗段落与陶潜的散文相仿,但画面却比陶文来得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舒健,韵脚多变,平仄相间,从容雅致,活跃多姿。
篇8:王维《桃源行》诗歌鉴赏
王维《桃源行》诗歌鉴赏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可谓定评。
篇9:王维《桃源行》诗词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 唐诗之《桃源行》
★ 近体诗:人生赠言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唐诗桃源行鉴赏(通用9篇)】相关文章:
高中古诗词《客至》的鉴赏2024-04-13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有哪些2022-08-23
山居秋暝古诗2023-10-26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2022-07-31
踏莎行 秦观导学案2022-08-06
王维诗歌鉴赏2022-10-26
高二语文近体诗教案2022-04-30
秦观踏莎行教案2024-03-29
鉴赏诗词《早行》2023-12-28
唐诗鸣皋歌送岑征君鉴赏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