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叔于田》全诗赏析(精选11篇)由网友“一口闷大侠”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诗经:叔于田》全诗赏析,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诗经:叔于田》全诗赏析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
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
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1、田:田猎。
2、洵:实在,确实。仁:仁爱。
3、狩:冬猎。
4、适:往。野:郊外。
5、服马:驾马。
译文:
阿叔外出去打猎,大街小巷没有人。
难道真的没有人,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敦诚。
阿叔外出去狩猎,街巷无人来饮酒。
难道真无饮酒人,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清秀。
阿叔外出去打猎,街巷无人驾车马。
难道真无人驾马,却是无人比阿叔,
实在英俊又勇武。
赏析:
这是一幅英武的男子汉的画像。古人尚且知道男子汉当力扛千斤:血战沙场,醉里挑灯看剑,不斩楼兰誓不还;如今的男子汉变成了大男孩儿,男孩儿除了像小公鸡似地打几个五音不全的鸣之外难有骑马射箭的英雄气概和情怀。古人尚且知道男子汉志 在四方建功立业壮志冲天;如今的男孩儿只会在父母和女人的褓褓中撒娇卖乖。
莫非人种真的退化了?我们真的已经不如古人?
篇2:叔于田,叔于田诗经,叔于田的意思,叔于田赏析
叔于田,叔于田诗经,叔于田的意思,叔于田赏析 -诗词大全
叔于田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篇3:诗经《叔于田》全文及译文注释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叔:对所爱之男子的昵称
于:去,往。田:打猎
洵:音询,真正的,的确
服马:骑马之人
武:勇武
译文:
三哥打猎在野地,里巷空旷不见人。哪是真的不见人?没人能与三哥比,确实俊美又谦仁。
三哥打猎在冬季,里巷再没人喝酒。哪是真没人喝酒?没人能与三哥比,那么有为又聪秀。
三哥打猎在郊外,里巷再没人骑马。哪是真没人骑马?没人能与三哥比,英俊勇武本领大。
赏析:
此诗的主旨,古今因对“叔”一词特指与否的不同理解,而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叔”是特指郑庄公之弟太叔段。《毛诗序》云:“《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虽两者有“刺郑庄公说”与“赞美叔段说”的不同,但对此诗“悦”、“爱”叔段的内容并无歧解。另一派认为“叔”非特指。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叔于田》,赞美猎人之歌。”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以为“叔”指青年猎手;袁梅《诗经译注》则承朱熹《诗集传》“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也”之说绪余,说:“这支歌,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以为“叔”指男性情人。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太叔段勇而有才干,并深得其母武姜的宠爱,被封于京地后,整顿武备,举兵进攻郑庄公,最终失败外逃。若诗中之“叔”为太叔段,则此诗当为其拥护者所作,但按验文本,并无明证。至于说诗中含“刺”,更属无稽之谈。因此今人多不取《毛诗序》之说,实为顺理成章之事。笔者以为,从文本本身看,“赞美猎人说”应是最站得住脚的,虽然本事不可考,但惟其不受具体人事限制,兴发感动力才不需激发便具有超越时空的动量。
在《诗经》三百篇中,《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诗分三章,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中有起伏转折,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则与假比兴曲笔描写者异曲同工,难分轩轾。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章段复沓,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口传文化社会中祭仪表演时的应和歌唱。复沓的'作用可类比于押韵,是潜在的心理和声,它反覆地再现主旋律,唤起听众或读者的认知和体会。《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类似结构的《诗经》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加深了听众或读者对主人公“叔”的印象。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实际上,拿现代音乐术语来解说,此诗正是一首分节歌,而“不如叔也”一句则是唯一的一句副歌歌词。
章句复沓,自然算不上是《叔于田》一诗的专利,但设问自答、对比夸张则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各章第二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不如叔也”,第五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二句否定,第三句反诘,第四句作答,第五句述因,通过自问自答,将“洵美……”、“不如……”、“巷无……”(真的既英俊又……,人们都不如他,因此巷里没有人……)这样的正常顺序作一转换,顿觉奇峰突起,余味曲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道:“平说安能警策,突翻突折,簸弄尽致,文笔最奇。”吴闿生《诗义会通》也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都青眼有加。这一设问自答的手法,实际上源出周人对商人占卜贞问的甲骨刻辞的着意摹仿。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的滥觞。此诗中,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陈震语)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而通过居里、喝酒、骑马这样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叔”的美好形象,也很有人情味,有较强的煽情作用。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
总之,此诗虽非《诗经》中名篇,但其审美价值自不容轻视。钱钟书《管锥编》指出: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数句,句法正出自此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篇4:诗经《叔于田》全文及译文注释
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注释:
叔:对所爱之男子的昵称
于:去,往。田:打猎
洵:音询,真正的,的确
服马:骑马之人
武:勇武
译文:
三哥打猎在野地,里巷空旷不见人。哪是真的不见人?没人能与三哥比,确实俊美又谦仁。
三哥打猎在冬季,里巷再没人喝酒。哪是真没人喝酒?没人能与三哥比,那么有为又聪秀。
三哥打猎在郊外,里巷再没人骑马。哪是真没人骑马?没人能与三哥比,英俊勇武本领大。
赏析:
此诗的主旨,古今因对“叔”一词特指与否的不同理解,而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叔”是特指郑庄公之弟太叔段。《毛诗序》云:“《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虽两者有“刺郑庄公说”与“赞美叔段说”的不同,但对此诗“悦”、“爱”叔段的内容并无歧解。另一派认为“叔”非特指。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叔于田》,赞美猎人之歌。”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以为“叔”指青年猎手;袁梅《诗经译注》则承朱熹《诗集传》“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也”之说绪余,说:“这支歌,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以为“叔”指男性情人。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太叔段勇而有才干,并深得其母武姜的宠爱,被封于京地后,整顿武备,举兵进攻郑庄公,最终失败外逃。若诗中之“叔”为太叔段,则此诗当为其拥护者所作,但按验文本,并无明证。至于说诗中含“刺”,更属无稽之谈。因此今人多不取《毛诗序》之说,实为顺理成章之事。笔者以为,从文本本身看,“赞美猎人说”应是最站得住脚的,虽然本事不可考,但惟其不受具体人事限制,兴发感动力才不需激发便具有超越时空的动量。
在《诗经》三百篇中,《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 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诗分三章,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中有起伏转折,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则与假比兴曲笔描写者异曲同工,难分轩轾。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章段复沓,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口传文化社会中祭仪表演时的应和歌唱。复沓的作用可类比于押韵,是潜在的心理和声,它反覆地再现主旋律,唤起听众或读者的认知和体会。《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类似结构的《诗经》 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加深了听众或读者对主人公“叔”的印象。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实际上,拿现代音乐术语来解说,此诗正是一首分节歌,而“不如叔也”一句则是唯一的一句副歌歌词。
章句复沓,自然算不上是《叔于田》一诗的专利,但设问自答、对比夸张则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各章第二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不如叔也”,第五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二句否定,第三句反诘,第四句作答,第五句述因,通过自问自答,将“洵美……”、“不如……”、“巷无……”(真的既英俊又……,人们都不如他,因此巷里没有人……)这样的正常顺序作一转换,顿觉奇峰突起,余味曲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道:“平说安能警策,突翻突折,簸弄尽致,文笔最奇。”吴闿生《诗义会通》也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都青眼有加。这一设问自答的手法,实际上源出周人对商人占卜贞问的甲骨刻辞的着意摹仿。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的滥觞。此诗中,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陈震语)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而通过居里、喝酒、骑马这样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叔”的美好形象,也很有人情味,有较强的煽情作用。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
总之,此诗虽非《诗经》中名篇,但其审美价值自不容轻视。钱钟书《管锥编》指出: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数句,句法正出自此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关雎先秦诗经全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先秦]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2】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3】洲:水中的陆地。
【4】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5】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6】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7】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8】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9】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10】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11】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2】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3】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4】芼(mào):择取,挑选。
【15】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
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
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
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
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
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
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
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
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
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篇5:《叔于田》译文及赏析
《叔于田》
先秦:佚名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篇6:《叔于田》译文及赏析
叔去打猎出了门,巷里就像没住人。难道真的没住人?没人能与叔相比,那么英俊又慈仁。
我叔出门去打猎,巷里无人在饮酒。真的没人在饮酒?什么人都不如叔,那么英俊又清秀。
我叔骑马去野外,巷里没人会骑马。真的没人会骑马?没人能够比过他,确实英俊力有大。
《叔于田》注释
叔:古代兄弟次序为伯、仲、叔、季,年岁较小者统称为叔,此处指年轻的猎人。于:去,往。田:同“畋(tián)”,打猎。
巷:居里中的小路。
洵(xún):真正的,的确。仁:指温厚,慈爱。
狩:冬猎为“狩”,此处为田猎的统称。
饮酒:这里指宴饮。
好:指品质好,性格和善。
适:往。野:郊外。
服马:骑马之人。一说用马驾车。
武:英武。
篇7:《叔于田》译文及赏析
在《诗经》三百篇中,《郑风·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诗分三章,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中有起伏转折,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则与假比兴曲笔描写者异曲同工,难分轩轾。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章段复沓,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结构特点。《郑风·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采用复沓结构的《诗经》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起到了一种加深印象的效果。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实际上,拿现代音乐术语来解说,此诗正是一首分节歌,而“不如叔也”一句则是唯一的一句副歌歌词。
章句复沓,自然算不上是《郑风·叔于田》一诗的专利,但设问自答、对比夸张则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各章第二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不如叔也”,第五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二句否定,第三句反诘,第四句作答,第五句述因,通过自问自答,将“洵美……”“不如……”“巷无……”(真的'既英俊又……,人们都不如他,因此巷里没有人……)这样的正常顺序作一转换,顿觉奇峰突起,余味曲包。吴闿生《诗义会通》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青眼有加。这一设问自答的手法,实际上源出周人对商人占卜贞问的甲骨刻辞的着意摹仿。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的滥觞。此诗中,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陈震语)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而通过居里、喝酒、骑马这样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叔”的美好形象,也很有人情味,有较强的煽情作用。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
《叔于田》创作背景
此诗的主旨背景,古今因对“叔”一词特指与否的不同理解,而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叔”是特指郑庄公之弟太叔段(共叔段)。另一派认为“叔”非特指。今人多认为是赞美一位青年猎人的诗。
篇8: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
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
朝代:先秦
原文: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简介:
《郑风·将仲子》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共三章,章七句,一章一韵。大致说一位女子为避口舌之嫌,吁求情人离自己居住的地儿远些。语言明快,带有市井之风。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之作,郑樵《诗辨妄》认为此诗是“淫奔之诗”,今人多不取此二说。本诗往复回环,情韵相生,读之扣人心弦,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杰作。
注释:
赞美一位青年猎手仁爱、英俊而勇武,没有人比得上。
1、叔:男子。崔述《读风偶识》:“仲与叔,皆男子之字。”
2、田:打猎。《毛传》:“田,取禽也。巷,里涂也。”
3、洵:确实。
4、狩:《毛传》:“冬猎曰狩。”《通释》:“狩又为田猎之通称。于狩,犹于田也。”
5、服:驾驭。
6、武:《集疏》:“武者,谓有武容。”
译文:
三哥打猎在野地,里巷空旷不见人。哪是真的不见人?没人能与三哥比,确实俊美又谦仁。
三哥打猎在冬季,里巷再没人喝酒。哪是真没人喝酒?没人能与三哥比,那么有为又聪秀。
三哥打猎在郊外,里巷再没人骑马。哪是真没人骑马?没人能与三哥比,英俊勇武本领大。
诗经故事:
励精图治的郑武公,在得到周的封田,兼并了虢、郐两国后,又用苦肉计,杀了对胡国主战的大夫关其思,麻痹胡国,又趁其不备时,突然用兵,灭掉了胡国,夺得了大遍的土地。
郑国日益兴隆开来,武公去世后,太子寐生即了位,这就是郑庄公。
关其思虽然是被郑武公杀了的,可武公心里明白是冤屈了关其思,所以打下胡国后,就对关其思的后人给以重重的封赏,把他的大儿子关玉伯封为了千户,在河湾里落了户,并让太子寐生时时照顾于玉伯。
河湾是新开发出来的繁华之地,来此的大多是九洲各地投奔郑国的流民百姓,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艺,汇聚了众多能干人等,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关玉伯治理着这样一个地方,自然是家业丰硕,郑庄公也觉得对的'起他那屈死的爹爹了。
河湾里众多出色弟子中,要数张望财家的老三是个人物了;这小子,骑马射箭、吹拉弹唱、饮酒颂诗无所不会,身长八尺、面如朗月、目似寒星、唇红齿白、一表人材,更难得的是从不欺贫压弱却专爱打抱不平。
那一日张老三正和几个哥们在街上行走,见关家大少领着一群家奴外出行猎,闹市中驰马飞鹰,呼啸而过,行人们纷纷闪道,快出街头时,迎面碰上一位挑菜担的老人,躲闪不及,被马儿撞上了菜筐,那老人顿时就像一只陀螺似的在街头飞旋起来,转了四五个圈,踉踉跄跄的倒在了街中间,那马儿也没跑出几步,斜剌剌的摔在了道旁,关大少身手也还算不错,一个就地十八滚,跟着一个鲤鱼打挺也站了起来,他站起了不打紧,可他手下那一帮人全扑了上去,家伙都招乎到了那个卖菜的老人身上了,红的是血,清的是汗,都从老人的身上流了出来。
张老三正从那里过呢,一看这样,那还了得?冲上去也没言语的动起手来,关大少痴愣愣的看着他那一帮手下就像着了魔似的一个个扑上去,却又一个个的飞了出来,不一会也都倒下了;现在,街面上站着的就只有张老三和关大少两人了。
关大少不依张老三,张老三不饶关大少,两人倒是平时都认识的,也没动手,就拉拉扯扯的跑到了关大少家评理,这一下不光惊动了关玉伯,还惊动了关家小姐关雪娇!关家是从周地迁来的老郑民了,对郑桓公立国以来一惯的待民方法还是清楚的,那关玉伯倒也不护短,喝退了吵吵嚷嚷的家奴,问了问情况,那张老三此时是侃侃而谈,摆事实、讲道理还引经据典,说得关大少脸红脖粗的低下了头,偷看的雪娇小姐倒也看了个如痴如醉的,未了,关玉伯赔了卖菜人的菜钱,还让郎中来瞧了伤,言语中又称赞张老三,老三这个人脾气也怪,受不得人夸,人家一夸,自已也脸红了,未了倒向关玉伯赔了不是,自已搀扶着老人送家去了。
张老三一走倒不要紧,可关家小姐关雪娇就不得了了,自那以后就爱上街玩了,街上、酒店、茶楼、戏院她都时常去观顾的,可谁也不知道,她去的地方,时常能看见张老三呢。可见归见,却谁也没有搭理过谁的,甚至是目光的对视也不曾有过。呵呵,关雪娇小姐可是有史记载的暗恋的第一人呢。
若是一日见不着张老三,便觉得白上了一趟街,一个人和事都没有瞧见似的了。可张老三的爱好广泛,时常出外打猎游玩,那雪娇小姐的相思也就一日重于一日了。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鉴赏:
此诗的主旨,古今因对“叔”一词特指与否的不同理解,而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叔”是特指郑庄公之弟太叔段。《毛诗序》云:“《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虽两者有“刺郑庄公说”与“赞美叔段说”的不同,但对此诗“悦”、“爱”叔段的内容并无歧解。另一派认为“叔” 非特指。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叔于田》,赞美猎人之歌。”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以为“叔”指青年猎手;袁梅《诗经译注》则承朱熹《诗集传》“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也”之说绪余,说:“这支歌,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以为“叔”指男性情人。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太叔段勇而有才干,并深得其母武姜的宠爱,被封于京地后,整顿武备,举兵进攻郑庄公,最终失败外逃。若诗中之“叔”为太叔段,则此诗当为其拥护者所作,但按验文本,并无明证。至于说诗中含“刺”,更属无稽之谈。因此今人多不取《毛诗序》之说,实为顺理成章之事。笔者以为,从文本本身看,“赞美猎人说”应是最站得住脚的,虽然本事不可考,但惟其不受具体人事限制,兴发感动力才不需激发便具有超越时空的动量。
在《诗经》三百篇中,《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诗分三章,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中有起伏转折,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则与假比兴曲笔描写者异曲同工,难分轩轾。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章段复沓,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口传文化社会中祭仪表演时的应和歌唱。复沓的作用可类比于押韵,是潜在的心理和声,它反覆地再现主旋律,唤起听众或读者的认知和体会。《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类似结构的《诗经》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加深了听众或读者对主人公“叔”的印象。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实际上,拿现代音乐术语来解说,此诗正是一首分节歌,而“不如叔也”一句则是唯一的一句副歌歌词。
章句复沓,自然算不上是《叔于田》一诗的专利,但设问自答、对比夸张则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各章第二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不如叔也”,第五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二句否定,第三句反诘,第四句作答,第五句述因,通过自问自答,将“洵美……”、“不如……”、“巷无……”(真的既英俊又……,人们都不如他,因此巷里没有人……)这样的正常顺序作一转换,顿觉奇峰突起,余味曲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道:“平说安能警策,突翻突折,簸弄尽致,文笔最奇。”吴闿生《诗义会通》也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都青眼有加。这一设问自答的手法,实际上源出周人对商人占卜贞问的甲骨刻辞的着意摹仿。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的滥觞。此诗中,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陈震语)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 “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而通过居里、喝酒、骑马这样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叔”的美好形象,也很有人情味,有较强的煽情作用。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
总之,此诗虽非《诗经》中名篇,但其审美价值自不容轻视。钱钟书《管锥编》指出: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数句,句法正出自此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篇9:叔于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叔于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翻译:
三哥打猎在野地,里巷空旷不见人。哪是真的不见人?没人能与三哥比,确实俊美又谦仁。三哥打猎在冬季,里巷再没人喝酒。哪是真没人喝酒?没人能与三哥比,那么有为又聪秀。三哥打猎在郊外,里巷再没人骑马。哪是真没人骑马?没人能与三哥比,英俊勇武本领大。
赏析:
此诗的主旨,古今因对“叔”一词特指与否的不同理解,而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叔”是特指郑庄公之弟太叔段。《毛诗序》云:“《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说而归之。””欧阳修《诗本义》云:“诗人言大叔得众,国人爱之。”虽两者有“刺郑庄公说”与“赞美叔段说”的不同,但对此诗“悦”、“爱”叔段的内容并无歧解。另一派认为“叔”非特指。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叔于田》,赞美猎人之歌。”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歌”,以为“叔”指青年猎手;袁梅《诗经译注》则承朱熹《诗集传》“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说之词也”之说绪余,说:“这支歌,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真纯的爱慕。”以为“叔”指男性情人。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太叔段勇而有才干,并深得其母武姜的宠爱,被封于京地后,整顿武备,举兵进攻郑庄公,最终失败外逃。若诗中之“叔”为太叔段,则此诗当为其拥护者所作,但按验文本,并无明证。至于说诗中含“刺”,更属无稽之谈。因此今人多不取《毛诗序》之说,实为顺理成章之事。笔者以为,从文本本身看,“赞美猎人说”应是最站得住脚的,虽然本事不可考,但惟其不受具体人事限制,兴发感动力才不需激发便具有超越时空的动量。
在《诗经》三百篇中,《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诗分三章,纯用赋法,但流畅谐美中有起伏转折,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则与假比兴曲笔描写者异曲同工,难分轩轾。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章段复沓,是《诗经》中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口传文化社会中祭仪表演时的应和歌唱。复沓的作用可类比于押韵,是潜在的心理和声,它反覆地再现主旋律,唤起听众或读者的认知和体会。《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类似结构的《诗经》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加深了听众或读者对主人公“叔”的印象。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实际上,拿现代音乐术语来解说,此诗正是一首分节歌,而“不如叔也”一句则是唯一的'一句副歌歌词。
章句复沓,自然算不上是《叔于田》一诗的专利,但设问自答、对比夸张则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各章第二句“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第三句“岂无居人”、“岂无饮酒”、“岂无服马”,第四句“不如叔也”,第五句“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相互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第二句否定,第三句反诘,第四句作答,第五句述因,通过自问自答,将“洵美……”、“不如……”、“巷无……”(真的既英俊又……,人们都不如他,因此巷里没有人……)这样的正常顺序作一转换,顿觉奇峰突起,余味曲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道:“平说安能警策,突翻突折,簸弄尽致,文笔最奇。”吴闿生《诗义会通》也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都青眼有加。这一设问自答的手法,实际上源出周人对商人占卜贞问的甲骨刻辞的着意摹仿。在甲骨卜辞中,因求问神灵需将正反两种结果都记刻于龟甲上,请决于神判,便产生了此类句法的滥觞。此诗中,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陈震语)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而通过居里、喝酒、骑马这样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叔”的美好形象,也很有人情味,有较强的煽情作用。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
总之,此诗虽非《诗经》中名篇,但其审美价值自不容轻视。钱钟书《管锥编》指出: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数句,句法正出自此诗,其对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篇10:诗经《草虫》全诗赏析
喓々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々。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1、喓喓:昆虫鸣叫的声音。草虫:蝈蝈。
2、趯趯:昆虫跳跃的确样子 。阜螽:蚱蜢。
3、忡忡:心里跳动,形容心里不安,心神不定。
4、止: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5、觏:相遇,遇见。
6、降:放下,安定。
7、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蕨:一种野菜,可食用。
8、惙惙:忧愁的样子。
9、说:同“悦”,高兴。
10、嶶:一种野菜,可以食用。
11、夷:平静,安定。
译文:
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
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安宁不忧愁。
登上高高南山坡,采摘鲜嫩的蕨菜。
没有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真难熬。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喜悦乐陶陶。
登上高高南山坡,采摘青青的嶶菜。
没有见到心上人,心中悲伤难言说。
已经见到心上人,终于相遇在这时,
心里平静又欣慰。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离别的忧思,相聚的喜悦,以想象为心灵的慰藉,应当是古往今来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生永恒的生存状态,因而为我们提供了可歌可泣的永恒源泉。
小别如新婚,久别盼重逢。长相厮守,日月淡如水;离别重逢,平静中泛起层层波澜。平淡如水,可以长久永恒;波澜起伏,可以激情澎湃。这是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相互替代的两种生存状态,但却可以相互补充。
平平淡淡是真实,是踏实,是实在;但平平淡淡又容易枯燥乏味,沉闷琐碎。激情澎湃是浪漫,是热烈,是冲动;但激情澎湃又难以持久,难以稳定,也充满危险。枯燥的`平淡和危险的浪漫,形式不同,却一样使人心绪不宁。
尽善尽美的境界,大概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二人世界尽善尽美的境界,大概是有分有合,有平淡真实也有激情浪漫,有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细碎,也有潇洒旷达热情奔放的脱俗。这种境界难于企及,正因为难于企及,也就更显可贵。
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存在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座标,指出了一个方向。这样,即使地域阻隔、两相分离、思念绵绵,即使平淡琐碎、沉闷乏味、充满烟火气息,内心之中便有了依靠,有了寄托。心中踏实,就不畏道路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
篇11:诗经氓全诗赏析
诗经氓全诗赏析
《氓》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蒙méng):民,男子之代称。蚩蚩(痴chī):同“嗤嗤”,戏笑貌。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即:就。谋:古音mī。匪:读为“非”。“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4、淇:水名。顿丘:地名。丘:古读如“欺”。
5、愆(迁qiān)期:过期。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过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6、将(枪qiāng):愿请。
7、垝(诡guǐ):和“垣(原yuán)” 同义,墙。
8、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9、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虻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0、卜筮(市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湿shī)草占卦叫做“筮”。
11、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2、贿:财物,指妆奁(莲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3、沃若:犹“沃然”,润泽貌。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4、耽(担dān):沉溺,贪乐太甚。
15、说:读为“脱”,解脱。
16、陨(允yǔn):黄貌。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17、徂(cú)尔:嫁给你。徂,往。
18、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19、汤汤:水盛貌。
20、渐:浸湿。帷裳: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1、爽:差错。
22、贰:“貣(特tè)”的误字。“貣”就是“忒(特tè)”,和“爽”同义。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3、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
24、二三其德: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5、靡:无。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26、兴:起。这句连下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
27、“言”字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生活既已过得顺心。
28、咥(戏xì):笑貌。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喜笑如常。
29、“及尔”二句言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现在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0、隰(xí):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畔pàn):水边。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1、总角: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称总角。宴:乐。
32、宴宴(yàn):和悦貌。
33、旦旦:明。
34、反:即“返”字。不思其反:言不想那样的生活再回来。
35、反是不思: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36、哉(古读如兹zī):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题解及原文】
这是弃妇的诗,诉述她的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她的悔,她的恨和她的决绝。第一、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深恨。
【余冠英今译】
那汉子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换丝哪儿是真换丝,悄悄儿求我成好事。那天送你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不是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不曾请好媒。我求你别生我的气,重定了秋天好日期。
到时候城上来等待,盼望你回到关门来。左盼右盼不见你的影,不由得泪珠滚过腮。一等再等到底见你来,眼泪不干就把笑口开。只为你求神问过卦,卦辞儿偏偏还不坏。我让你打发车儿来,把我的嫁妆一齐带。
桑树叶儿不曾落,又绿又嫩真新鲜。斑鸠儿啊,见着桑椹千万别嘴馋!姑娘们啊!见着男人不要和他缠!男子们寻欢,说甩马上甩;女人沾不上,摆也摆不开。
桑树叶儿离了枝,干黄憔悴真可怜。打我嫁到你家去,三年挨穷没怨言。一条淇河莽洋洋的水,车儿过河湿了半截帷。做媳妇的哪有半点错,男子汉口是又心非。十个男人九个行不正,朝三暮四哪儿有个准。
三年媳妇说短也不短,一家活儿一个人来担,起早睡迟辛苦千千万,朝朝日日数也数不完。一家生活渐渐兜得转,把我折腾越来越凶残。亲弟亲哥哪晓我的事,见我回家偏是笑得欢。前思后想泪向肚里咽,自个儿伤心不用谁来怜。
当初说过和你过到老,这样到老那才真够冤。淇水虽宽总有它的岸,漯河虽阔也有它的'边。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儿有愁烦,记得当年和他许的愿,事儿过了想它也枉然。回头日子我也不妄想,撒手拉倒好赖都承当!
【白话翻译】
那人相貌很老实,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低声商量将我娶。我送你到淇水岸,到了顿丘不忍还。我非有意延婚期,实是无人做良媒。请君莫要生恼怒,秋天来临到你处。
登上断墙与残垣,只为遥望那复关。不见复关那个人,低声饮泣泪涟涟。既见复关那个人,喜笑颜开与他谈。你占卜来你问卦,卦辞都是吉利话。你要驾车快快来,我带嫁妆到你家。
……
【讲解】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然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宋朱熹甚至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并进一步引申说:“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可不戒哉!”(《诗集传》)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要求妇女以至读书人树立封建的节烈观,今天固不足取。还是清人方玉润比较公正,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并以之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相比,认为“此女始终总为情误”,此说可谓切中肯綮。
中国文学史上较少长篇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之前近千年能出现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确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同上)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平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垝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兄弟的讥讽。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旧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因而导致了婚姻悲剧的发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如上所述,这首诗所写的故事虽不够细腻完整,但已讲清了基本事实,展示了主人公的命运,有人认为它已具有戏剧因素,不为无见。戏剧的主要因素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这一点本诗业已具备。尤为可贵的是在展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了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从而塑造出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形象。
此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它首先让我们窥见古代集市贸易的一个侧面,以后又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嫁娶的简单礼俗。特别是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被弃后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内心的感情。同是一条淇水,随着主人公前后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的心境,真是情以物迁,情与景会,妙极妙极!
★ 诗经 国风
★ 诗经共有多少篇
★ 《渭川田家》
【《诗经:叔于田》全诗赏析(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羌村之三》翻译赏析2022-04-29
羌村之三翻译及赏析2022-05-08
王维诗词《新晴野望》的诗意赏析2022-04-30
杜甫《羌村之三》翻译赏析2022-12-12
《诗经:旄丘》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04-30
杜甫《羌村》全诗翻译赏析2022-09-14
诗经《旄丘》2022-08-01
采绿原文及赏析2023-12-16
王维《新晴野望》古诗原文赏析2022-09-16
国风经典励志句子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