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其一)赏析

时间:2023-04-04 07:53:1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甫《羌村》(其一)赏析(精选12篇)由网友“宁作吾”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甫《羌村》(其一)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杜甫《羌村》(其一)赏析

篇1:杜甫《羌村》(其一)赏析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②。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③。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④。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⑦。

①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刚任左拾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被放还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此诗为第一首。

② 峥嵘,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西,向西移动。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的光线。古人不知地球旋转,见日光移动,以为是太阳在走,故有日脚之说。

③ 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指诗人在羌村的家门。归客,诗人自指。

④ 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怪,与下句的惊同义。还,又,接着。

⑤ 遂,如愿。

⑥ 满墙头,在农村,屋舍四周的围墙很矮,故邻人可隔墙观望。歔欷,叹息之声。

⑦ 夜阑,夜深。更,又。秉,拿着。秉烛,即掌灯之意。

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

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诗人于秋天的傍晚行进在荒寂的旷野中,只见重叠翻卷的火烧云正向西天漂移,夕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馀晖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前方不远处就是羌村了,诗人心中充满着快到家时的急切兴奋心情。 “柴门”两句写到了家门口时的情景。寂静的村落里,已经还巢的鸟儿在诗人的无意惊扰之下喳喳地叫个不停,鸣叫声惊动了屋内的妻子,出门一看,竟是丈夫从千里之外跋涉归家了。诗人临行前曾向一位官员借马,但没有借成,只好徒步而归。“千里至”三字,既写出了归途中的艰辛,又包含着乱世还家的欣喜。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妻子此前已接到诗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归,但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何等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也是下面“邻人歔欷”的原因。诗人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在外奔波转徙,今天能如愿地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不说是太偶然了。“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喜达行在所》其三)。“偶然”二字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慨。诗人从陷叛军数月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途中的风霜疾病、盗贼虎豹,殒命之虞不止一次,而今终得生还,能说不偶然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邻人”两句,以邻居们围观时的叹息进一步反衬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鸟雀的聒噪打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使左邻右舍也知道了诗人的归来,他们纷纷赶来隔墙而望,目睹了这一幕夫妻团聚时悲喜交集的场面,也为之感动,不住地发出叹息之声。以上六句是叙写诗人刚到家时的情事,时地是在黄昏屋前。结尾两句写诗人与妻子掌灯对坐的情景,时地则是室内深夜。久别初逢,夫妻均兴奋得不忍也不能入睡,因为今日的团聚太“偶然”了,故两人在灯下痴坐相向之际,仍然怀疑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不是在梦中。诗人没有去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是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做心理刻画,展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万千感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效果,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诗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场景,来传达夫妻团聚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在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合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王慎中评价此诗是:“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引)。这种“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叙事白描手段,展示了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是杜诗远迈前人的突出表现之一。

赠卫八处士①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③!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④。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⑤。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⑥,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⑦。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⑧。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⑨。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⑩。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1!

① 卫八处士,未详其名。八乃其排行,处士此指隐居不仕的士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而得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杜甫由华州到洛阳;次年春天,于返回华州任所途中,往访卫八处士,一宿而别。

② 动如,往往像。参商,二星宿名,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其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

③ 今夕,今天晚上。《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④ 汉武帝《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杜甫这年四十八岁,卫八处士也有四十岁左右。苍,指鬓发灰白。

⑤ 半为鬼,多半都去世了。中肠,内脏,内心。曹丕《杂诗》其二:“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⑥ 父执,父亲的老朋友。《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郑玄注曰:“父之执,同志之友也。”

⑦ 已,结束。未及已,一作乃未已。罗,陈设。驱儿,一作儿女。

⑧ 新炊,新煮的饭。间,搀和。黄粱,黄米。

⑨ 称,即说。一举,就是一饮的意思。累,接连。

⑩ 故意,老友间的深厚情谊。

11 山岳,指西岳华山,在华州和洛阳之间。曹丕《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这是一首赠别诗,抒发了故友乍聚旋别的诸多感慨。

杜甫善言情,他常把最深切的感受置于篇首,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赠卫八处士》一诗便是如此。全诗以“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二句为关锁。此前八句从离别写到聚首,总写此次会面的强烈感受。人生一世,朋友间常如参商二星难以相见;今夕重逢,悲喜交集,恍若隔世。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今俱已鬓发斑白了。相互打听其他老友的下落,多半已不在人世,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此时, “安史之乱”并未平息,局势仍很动荡不安,诗人对此次重逢的'慨叹,不仅仅是一般的人事沧桑之感,也隐含着对那个**时代的慨叹。“焉知”二句上承“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日的感慨。与“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羌村三首》其一)一样,既有幸存者的欣慰,又有乱离者的悲伤。此二句又是由抒情到叙事的过渡句,以下详写与卫八见面后的情事,历历如绘,而又无处不隐含着人生的感慨。二十载重来,眼前出现卫八儿女成行的景象,诗人不免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感喟。“怡然”二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活泼可爱的情态。“问答未及已”,卫八处士便驱使儿女张罗酒饭: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二米饭,匆促之间备好家常饭菜,体现出老友间淳朴亲切的情谊。“主称会面难”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饮,而是连干十杯,彼此内心的激动和感慨自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今夜乱离相逢之感,总束上文。结尾回应开篇的“人生”二句,蕴涵着更深层的悲慨:昔日之别,尚有今夕之欢会;明日一别,后会不知何年?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全诗感情低回深婉,语言真切质朴,随手写来却层次井然,很好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情波澜。清人张上若说此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清杨伦《杜诗镜铨》引)。诗写老友重逢,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感慨发端,因而转入“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 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而径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老友的盛情款待,推杯换盏,似乎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凉,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饱含着乱离的感慨。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 “世事两茫茫”收束,前后一片苍茫,将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基调之上,通过老友相逢时的种种典型情事和细节,写出乱世相逢的种种复杂的思绪,这些正是全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

篇2:杜甫《羌村》

杜甫《羌村三首》推荐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人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幼子倚人情状,栩栩如生。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篇3:杜甫《羌村》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篇4:杜甫《羌村之三》翻译赏析

杜甫《羌村三首之三》翻译赏析

羌村三道(之三)

【唐】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主旨:叙事诗,以白描手法,抓住典型的生活场景(父老乡亲携酒慰问)与人物心理活动,既有对父老乡亲盛情的谢意,又有对时局动荡的悲叹。

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赏析:

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 “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附羌村三首

杜甫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篇5:读杜甫《羌村》及评析

读杜甫《羌村三首》及评析

《羌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三首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这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⑵。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⑺。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⑿。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⑴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陷叛军数月,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无不可以死。现在竟得生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⑸歔(xū)欷(xī),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⑹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⑺晚岁,即老年。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⑻这句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一下四的句法。这里的“却”字,作“即”字讲。“却去”犹“即去”或“便去”。是说孩子们怕爸爸回家不几天就又要走了,因为他们已发觉爸爸的“少欢趣”。金圣叹云:“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

⑼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⑽杜甫回来在闰八月,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⑾“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⑿这两句预计的话,因为酒还没酿出。“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苦辞,一作“莫辞”。

⒄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⒅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⒇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

【其一】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其二】

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其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篇6:“读杜甫《羌村》”及评析

“读杜甫《羌村三首》”及评析

[授课对象]:级高一(6)班

[授课地点]:新安中学电子阅览室

写在前面的话:

作为一个较为大型的专题“李白与杜甫”的.研究性学习,它离不开对一篇篇作品的具体分析或探究,而一篇作品应该怎样去分析或探究,这两节课就是网络环境下单篇作品学习形式的一种探索。课前,师生共同阅读过“杜甫生平和个性”等6篇文章,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铺垫。

第一课时:4月30日第六节

1、出示要求:(5分钟)

①先阅读杜甫《羌村三首》,对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对不明白的句意或内容也可提出质疑,或上网查寻,或共同讨论,看能否解决问题。

②再阅读“评析”,看名家对此诗的理解和赏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注意:您写好的评价文字,请上传到“杜甫《羌村三首》评析”后的“发表评论”栏。

(学生评价习作35分钟,教师或巡视,或参加小组讨论,或在主控机浏览或评价学生评语。最后5分钟教师总结。)

2、师生讨论过程节录如下:(注:稍作整理)

灌水无敌组----小泓发表于:-4-30日15:38

请问这几个字怎样读----?欷,倾??

灌水无敌组----维、阿&斯发表于:2004-4-30日15:39

请问“?欷”是什么意思?

wh发表于:2004-4-30日15:43

读xuxi,都是第一声。

----提问从读音、释义开始,读准字音、释对词义是理解诗歌文意的基础,师生可网上查寻,教师也可直接回复。

灌水无敌组----小吉发表于:2004-4-30日15:44

这三首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区别,“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比陶渊明的好,更有情趣。

----此问虽对诗意理解不够到位,但能与陶渊明田园诗进行对比,难能可贵;另,能引发同学们对这句诗的意思进行思考或理解。

灌水无敌组----倾听发表于:2004-4-30日15:45

请问诗之(一)不是指杜甫被罢官了吗?怎么会发出“哎呀!我还活着啊!”的感慨呢?

红楼发表于:2004-4-30日15:46

[4] [5] [6] [7]

篇7:杜甫《羌村》介绍

杜甫《羌村三首》介绍

《羌村》三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则携带妻室儿女,从奉先向陕北避难;继则把妻子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自己准备只身投奔灵武(唐肃宗即位的地方),但就在半途被安禄山的乱兵掳到长安,在长安困居流浪了几个月,终于伺机逃奔到凤翔(唐肃宗的行在),在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疏救房琯,触犯了唐肃宗,险遭不测之祸,幸赖当时宰相张镐的说解,被赦放还鄜州。《羌村》三首诗,就是杜甫历经艰险后到达家中,和家人相聚时所写的一组抒情诗。

《羌村》诗,虽分为三首,但从情节与情绪发展来看,又是不可分割的。关于这,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曾说: “杜诗每章,各有起承转合。其一题数章者,互为起承转合。此诗,首章是总起,次章,上四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合。三章上八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合,此诗法之可类推者。”这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可以把它们引申出来加以说明。

《羌村》的首章是总起,和二、三章有关联,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章有作者初抵家时所见之景、所遇之人、所抒之情、所为之事。作者一开始写道: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这一景象,看来很美、很静。日透云层,天红地亮,较之作者在《北征》里所写路上的景色:“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是大不同了。这里有了家,有了鸟雀,人也回来了,该多喜悦呀!尤其是在“不知家在否”的心情下,居然看到了柴门无恙。这里,只是写景、写事,然而情寓于景、于事,是“旅人初至家而喜也”。情在景中,情在事里。杜甫是惯于用这种手法的。

到了家了,有了家了,但是家人是否平安呢?杜甫本来“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对家人十分担心,家人也同样担心杜甫。但是终于会晤了,多么意外呀!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既怪又惊,多么激动而复杂的感情,多么失措而又自然的举动,然而又是多么大的喜欢啊!是悲中之喜,是喜中之悲,悲喜交集。但是作者在这里不写喜,而写怪,而写惊,情更深一层。以十个字把这么复杂的感情和行为表达出来,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概括力之强。但是我们看作者又怎样应付这样的场面呢?下面两句是他自己的心理描绘,缓和了紧张场面,也疏宕了文气: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多少酸辛在这两句中表达出来,情感深化下去,也扩展开来。这意味着自己一家团聚了,但这是偶然的。言外之意,有多少人家在战乱中离散了呢?在激动中,在仓卒中,仍不忘他人。写得自然、真实,感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杜家的事,邻人也关心,他们迫不及待地跑来看,“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这是一幅墙头观望图,充分反映了邻人的热情。邻人为什么都攀墙来探望?就本诗看来,自然是“惊定还拭泪”的“泪”字所引起的,既有泪,当然是哭了的。哭声如何?这里没有明写。但杜甫在《北征》里,描写他和家人团聚时,“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这和《羌村》里所写的“惊定还拭泪”是一回事。可见“邻人满墙头”是由于杜家的哭声招引来的。另外,“亦”字也写得好,“邻人亦歔欷”,自家当然在内。字用得经济,意思却极丰富。“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又一转,真到家了。然而惊魂未定,还怕是在梦中。写这未定的惊魂,真是如画一般,还妙在傍见侧出。这种如真如幻的写法,影响到以后的宋词,如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会是梦中。”

总的说来,这一首诗白描如绘,而寓情于景中、事中。通首以“惊”字为线索,有的明白地写出惊字,如“惊定还拭泪”,有的则并不明白地写出,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相对如梦寐”,都是因为惊而产生的声音、行为、动作。这样,始而鸟雀惊,继而妻孥惊,继而邻人惊,而最后连自己也惊。惊字真实地反映了上述一些人的感情。

到家了,惊魂甫定,紧接着该是生计问题了。杜甫家庭贫穷,在安史之乱前夕,曾因家贫而饿死幼子,所谓“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乱中他虽然曾官拾遗,然而当时的凤翔朝廷,是“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徒步归行》)。而他自己更是“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同上诗)。现在他哪能不为生活发愁呢?所以第二章的首四句承上首,写他到家后的情事,并又推开来写: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杜甫从凤翔出发来鄜州羌村,在《北征》诗里,点明时间,是“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到羌村后,估计当在九月,岁暮了,也当料理生计。一“迫”字显出多么紧张,因而就是到家,也少欢趣。孩子对久别的父亲“不离膝”,十分亲热,怕他“复却去”。把儿童的心理、动态,写得惟妙惟肖。转过来四句是“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该是这一段的主文。然而作者却不直率地简单地来描绘它;而是用对照手法来写。不先写冷,而写热,不先写愁,而写乐。在转的开头,就用忆昔二字领起,所谓“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以昔时之乐衬今天之悲,悲喜悬殊,情感深刻,给人的形象也深。《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当系从那里脱胎,不过毫不露痕迹,而得其精神。

生计是困难的,如何解决呢?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这虽然不是什么苦极欢来,但究竟还是可以有些生之欢乐。禾黍收了,糟床当可出酒,有了酒,当可快慰过年。这四句是设想,是预信得酒之词,是想象。不过我们应当知道: “这也该是杜甫暗写他妻子的贤能的。因为杜甫在外漂泊,家庭生活都是由他妻子杨氏一身承当的。所以杜甫在怀念孩子的时候,虽然叹息: “世乱怜渠小”,然而也知道: “家贫仰母慈”(《遣兴》),家有贤妻,杜甫在外面可以宽心,在家里更得到照顾。这样用想象中的欢慰,来暗写妻子的贤能,表现出诗人的敦厚。

诗写到这里,从描写一家人的离合悲欢来说,也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如果只到此为止,《羌村》诗反映的社会面不广,现实意义也就不够强了。而对第一首诗里的“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的人没有交待,不够完整。于是诗人又推开来写。诗的第三首,开始写道: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这里,我们看开头四句,本是描写邻人扣门事情,作者却有三句写鸡。鸡乱叫,鸡斗争,鸡被人赶上树。鸡声静而扣门声响,才结束了鸡的场面。这写法是从古乐府中得来,“驱鸡上树木”系变化汉乐府《鸡鸣》的“鸡鸣高树颠”诗句而来。“父老四五人”带着酒来慰问杜甫了。父老拿酒来慰问杜甫,说些什么呢?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是谦辞,也是实情。是从人民的生活方面联系到时事,话极平实,意实凄惨,揭露的现实很深刻。杜甫如何回答呢?无话可答,但请为歌: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这里所谓歌,即“艰难愧深情”五字,别的话一概搁下。多少低徊愤恨,在这五个字里面呢?诗人有无数的话要说,然而又说不出来,不得已就以“愧”字来感谢父老的.携酒深情。杜甫是“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稷认为“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契更是“为司徒而民辑”。一个是使人民不致饥饿,一个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两个人都是封建社会里的所谓圣人,也应该是好的政治家。杜甫想象这两个人一样为人民做点事。然而他的遭遇如何呢?长安十年困居,乱中到处漂泊,后官为拾遗,但是不能发抒抱负,落得墨制放还,对人民能有多少贡献呢?父老携酒慰问,杜甫用什么来报答人民呢?一“愧”字表达了作者当时对国事的忧思以及对人民的无限深情。紧接着“愧”字推开来: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这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咏怀五百字》)感情的伸延。在多情的父老们面前,诗人歌以当哭,仰天长叹,热泪纵横。“四座泪纵横”,当然也包括父老的眼泪在内,杜甫的感情和父老的感情汇在一起,杜甫和人民打成了一片。这样的结束,似乎是无可奈何的表示,然而在字句以外,是对敌人对无能的统治者强烈的控诉!

《羌村》三首真实地反映杜甫抵家后和家人、邻居聚会的场面,是战乱中杜甫生活的一个片断。它以“组诗”的形式写,各首诗有关联,又有不同的描绘重点。其情景的安排,用字的精当,情节的呼应,疏密相称,颇具特色,为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此三诗似咏生还之乐耳,以为偶然,以为意外,则许多《垂老》、《无家》、《新婚别》等篇,流离死亡,反是寻常事也。(钟评) (钟 惺 谭元春《诗归》卷十八)

前者,起语写景如画,“妻孥怪我”二句,总是一个喜。盖久别积忧,忽然归,骤然见,喜不可堪,且怪且惊,继之拭泪,皆喜心逼迫出来有此光景……“生还偶然遂”,正发“怪我在”之意,见其可喜。“邻人墙头”乡村真景,而“感叹嘘唏”,却藏喜在。“夜阑更秉烛”,“更”读平声。久客归家,未能即睡,不无琐事,更换秉烛,自是真景,非相疑而互照。至“相对如梦寐”,则惊怪意犹未尽忘也。其二:久客以归家为欢,今当晚岁,无尺寸树立,而匆迫偷生,虽归有何欢趣?此句含有许多不平在。……娇儿却去,正为少欢趣……“忆昔”以下四句,正发少欢之故。

其三:起语,钟云: “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但他人决写不到此,入诗却妙。“莫辞酒味薄”云云,绝似老人口吻。“兵革未息”,“儿尽东征”,亦述老人语。儿童东征,故黍地莫耕,正相发也。“请为父老歌”,答其来意。“艰难”正根“黍地无人耕”来。如此艰难,犹复送酒,所以愧其深情。……至“歌罢仰天叹”,则公与老父各有其悲,而无复欢趣,此句又三首之总结也。(王嗣奭《杜臆》卷二)

《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淡;少陵真至,结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施补华《岘佣说诗》)

篇8:杜甫《羌村》的翻译和赏析

杜甫《羌村三首》的翻译和赏析

羌村三首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①。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②。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③。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④。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⑤。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⑥。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⑦。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⑧。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⑨。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⑩。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11)。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13)。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13)。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14)。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15)。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16)。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17)。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①峥嵘:山高峻的样子,这里形容云峰。赤云:即火烧云。日脚:古人不知地球在转,以为太阳在走,故谓日有“脚”。②归客:诗人自谓。千里:极言其远,其实羌村距凤翔不足千里。③妻孥:即妻子。怪:惊讶。在:活着。④飘荡:颠沛流离。遂:如愿。⑤嘘欷(xu xi虚希):哽咽,抽泣。⑥夜阑:夜深。更:再。秉烛:持烛,指掌灯。梦寐:睡梦之中。⑦晚岁:晚年,时杜甫四十六岁。少欢趣:杜甫此次奉诏回家,实系肃宗对他有意疏远,故情怀不佳。⑧却去:离去。⑨忆昔:回忆往昔。好 (hao 浩):喜欢。追凉:乘凉。⑩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抚事:思忖家国之事。煎百虑:为许多忧虑所煎熬。(11)赖知:幸知。槽床:造酒的器具。注:(有酒)流出。(12)斟酌:筛酒。迟暮:晚年生活。(13)上树木:古时鸡栖于树上。柴荆:柴门。(14)问:慰劳。(15)榼(ke科):古代盛酒或水的器具。浊、清:指酒的颜色。(16)苦辞:再三地说,觉得抱歉。(17)兵革:兵器、衣甲,这里指战争。东征: 指应征参加收复两京之役。

【译文】

其一

层层叠叠的晚霞映红了天际,落日的余辉洒满大地。柴门前鸟雀唧唧喳喳的噪叫,流落千里的客子回到了家里。妻子儿女惊异地看我,镇定之后还不停地抹泪抽泣。遭逢乱世,流荡飘泊,偶然生还便万分满意。来看望的邻居们挤满了墙头,他们也止不住感慨哭泣。深夜里频频挑灯家人叙话,相对观看好似在梦里。

其二

晚年无奈我被迫苟且偷生,回到家里也少欢快乐趣。娇儿紧紧跟随不离我膝,他怕我再出走和家人分离。回忆过去在夏天乘凉之时,我常常在池边树下休息,如今正是萧萧北风劲吹,抚今追昔怎能不把国事忧虑。幸好知道秋天庄稼收割完毕,也已闻到酒床上飘来酒的香气。家中只要有我足够畅饮的新酒,姑且用它来慰藉我这半百年纪。

其三

群鸡正在乱糟糟地啼叫,客人来到它们还在斗争。把群鸡轰赶着上了矮树,才听到有人叩击柴门之声。乡邻的四五位父老,慰问我远行归来的艰辛。他们手里提着各样的礼品,杯中倒出的洒有浊有清。“请你不要嫌弃这洒味太薄,因为大片土地无人耕种。至今战争还不停息,青年全被抓住去当壮丁。”请诸位父老听我唱支歌,艰难中慰问我真愧对深情。唱完歌曲我仰天叹息,四座父老也热泪纵横。

【集评】

宋·刘辰翁:“当时适然,千载之泪常在人目,《诗三百》不多见也。”(《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三)

明·王慎中:“三首俱佳,第一首尤绝。一字一句,镂出肺肠,令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杜工部集》五家评本卷二)

清·李因笃:“遭乱生还,事出意外,仓卒情景,历历叙出。叙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笔力高古,愈质愈雅。”(《杜诗集评》第一卷)

清·吴瞻泰:“(第一首)此是还鄜州初归之词。通首以‘惊’字为线,始而鸟雀惊,继而妻孥惊,继而邻人惊,最后并自己亦惊。总是乱后生还,真如梦寐,妙在以旁见侧出取之。”(《杜诗提要》卷二)

清·杨伦:“语语从真性情流出,故足感发人心,此便是汉、魏、《三百篇》一家的髓传也。”(《杜诗镜铨》卷四)

【总案】

肃宗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由长安潜归凤翔,投奔肃宗,授以左拾遗。五月,房琯罢相,杜甫上书为之辨护,触怒肃宗。赖宰相张镐解救免罪。八月,肃宗诏令杜甫回鄜州探家,实际上是借机将他停职放归。这三首诗,是杜甫回鄜州后写成的。遭乱生还,事出意外。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初至家时家人、友邻由惊而喜,喜极而悲的场面描写得生动感人,独存天趣。妻孥的惊喜,娇儿的偎依,乡亲父老的`殷勤致问,无一不表现出人伦敦厚,感情真挚,与轻薄、势利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杜甫生活的一个侧面。然而,国难未已,自己政治上受到挫折,又目击乡亲父老们的艰难困苦,使诗人在描写举家团聚的喜悦时,又蒙上了一重浓厚的忧患感。作者把这种喜忧相伴的复杂心情也表现得逼真、形象,十分得体。诗的风格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羌村,在鄜州城北,杜甫家人的寄居处。

篇9:杜甫《羌村》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羌村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羌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三首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这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⑵。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⑺。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⑿。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⑴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陷叛军数月,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无不可以死。现在竟得生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⑸歔(xū)欷(xī),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⑹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⑺晚岁,即老年。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⑻这句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一下四的句法。这里的“却”字,作“即”字讲。“却去”犹“即去”或“便去”。是说孩子们怕爸爸回家不几天就又要走了,因为他们已发觉爸爸的“少欢趣”。金圣叹云:“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

⑼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⑽杜甫回来在闰八月,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⑾“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⑿这两句预计的话,因为酒还没酿出。“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苦辞,一作“莫辞”。

⒄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⒅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⒇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

【其一】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其二】

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其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次年,长安陷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赏析:

这三首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从左拾遗任上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关于这组诗,《古唐诗合解》这样评说:“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足见这组诗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内容。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

第二首,写诗人得还家以后的苦闷和矛盾心情,表达出作者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对于一个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来说,相逢时的喜悦是短暂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居定之后,诗人的报国壮志重新高涨,对大唐江山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诗人却守着一方小家庭,诗人意识到这种现状无异于苟且偷生。作者曾经豪情满志地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中淹没,壮志未酬的苦闷使诗人的脸庞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连孩子也察觉父亲的变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看着父亲日渐愁苦的脸,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又在操虑国事了,担心父亲为了理想再度离家而去,于是,孩子们每日守护在父亲左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诗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萧萧北风”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围,也强化了“百虑”的深沉,其中一个“煎”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文人,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时,诗人内心开始变得极度焦灼不安,诗人需要寻求一个突破口来倾泄胸中郁结的情绪。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中,杜甫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诗人名在写酒,实为说愁。它是诗人百般无奈下的愤激之辞,迟暮之年,壮志难伸,激愤难谴,“且用”二字将诗人有千万般无奈与痛楚要急于倾泻的心情表达了出来,这正应了李白的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篇10:对杜甫《羌村》的评析

对杜甫《羌村三首》的评析

作为一个较为大型的专题“李白与杜甫”的研究性学习,它离不开对一篇篇作品的具体分析或探究,而一篇作品应该怎样去分析或探究,这两节课就是网络环境下单篇作品学习形式的一种探索。课前,师生共同阅读过“杜甫生平和个性”等6篇文章,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铺垫。

第一课时:20xx年4月30日第六节

1、出示要求:(5分钟)

①先阅读杜甫《羌村三首》,对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对不明白的句意或内容也可提出质疑,或上网查寻,或共同讨论,看能否解决问题。

②再阅读“评析”,看名家对此诗的理解和赏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注意:您写好的.评价文字,请上传到“杜甫《羌村三首》评析”后的“发表评论”栏。

(学生评价习作35分钟,教师或巡视,或参加小组讨论,或在主控机浏览或评价学生评语。最后5分钟教师总结。)

2、师生讨论过程节录如下:(注:稍作整理)

灌水无敌组----小泓发表于:20xx-4-30日15:38

请问这几个字怎样读----欷,倾

灌水无敌组----维、阿&斯发表于:20xx-4-30日15:39

请问“欷”是什么意思?

wh发表于:20xx-4-30日15:43

读xuxi,都是第一声。

提问从读音、释义开始,读准字音、释对词义是理解诗歌文意的基础,师生可网上查寻,教师也可直接回复。

灌水无敌组----小吉发表于:20xx-4-30日15:44

这三首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区别,“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比陶渊明的好,更有情趣。

此问虽对诗意理解不够到位,但能与陶渊明田园诗进行对比,难能可贵;另,能引发同学们对这句诗的意思进行思考或理解。

灌水无敌组----倾听发表于:20xx-4-30日15:45

请问诗之(一)不是指杜甫被罢官了吗?怎么会发出“哎呀!我还活着啊!”的感慨呢?

红楼发表于:20xx-4-30日15:46

“儿童尽东征”的儿童是指什么年龄的人?为什么要用“儿童”去东征?壮丁都死了吗?

灌水无敌组----FM发表于:20xx-4-30日15:47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峥嵘应该是写高大的山而不是写云像山。

学生提问刚开始时并不一定正确或者深刻,但提出问题就会引发思考,再说,谁的思考或思想不是由谬误到正确、由肤浅到深刻的?走向正确、深刻有一个过程,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求成。

灌水无敌组----维、阿&斯发表于:20xx-4-30日15:50

由于连年战争造成了太多的壮丁伤亡,所以儿童都要去东征。

篇11:《羌村》(作者:杜甫)唐诗

《羌村》(作者:杜甫)唐诗

羌村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

羌村

作者:唐·杜甫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⑵。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⑺。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⑿。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⑴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陷叛军数月,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无不可以死。现在竟得生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⑸歔(xū)欷(xī),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⑹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⑺晚岁,即老年。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⑻这句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一下四的句法。这里的“却”字,作“即”字讲。“却去”犹“即去”或“便去”。是说孩子们怕爸爸回家不几天就又要走了,因为他们已发觉爸爸的“少欢趣”。金圣叹云:“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

⑼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⑽杜甫回来在闰八月,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⑾“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⑿这两句预计的话,因为酒还没酿出。“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苦辞,一作“莫辞”。

⒄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⒅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⒇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

【作品译文】

【其一】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其二】

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其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次年,长安陷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赏析】

这三首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从左拾遗任上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关于这组诗,《古唐诗合解》这样评说:“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足见这组诗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内容。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

第二首,写诗人得还家以后的苦闷和矛盾心情,表达出作者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对于一个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来说,相逢时的喜悦是短暂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居定之后,诗人的报国壮志重新高涨,对大唐江山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诗人却守着一方小家庭,诗人意识到这种现状无异于苟且偷生。作者曾经豪情满志地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中淹没,壮志未酬的苦闷使诗人的脸庞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连孩子也察觉父亲的变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看着父亲日渐愁苦的脸,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又在操虑国事了,担心父亲为了理想再度离家而去,于是,孩子们每日守护在父亲左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诗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萧萧北风”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围,也强化了“百虑”的深沉,其中一个“煎”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文人,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时,诗人内心开始变得极度焦灼不安,诗人需要寻求一个突破口来倾泄胸中郁结的情绪。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中,杜甫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诗人名在写酒,实为说愁。它是诗人百般无奈下的愤激之辞,迟暮之年,壮志难伸,激愤难谴,“且用”二字将诗人有千万般无奈与痛楚要急于倾泻的心情表达了出来,这正应了李白的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甚至连未成年的儿童也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篇12:《羌村》杜甫唐诗鉴赏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初夏,杜甫几经艰辛,逃出被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辗转投奔到临时政府中央所在地凤翔。五月十六日,肃宗授他左拾遗官职。拾遗官是皇帝的近臣,官阶虽不高,却可以直接对朝政提出意见和建议。杜甫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国难当头,他接受了左拾遗职。不久,肃宗借事处罚宰相房琯,杜甫不顾个人得失,据理谏阻,触怒了肃宗,幸得大臣张镐等人求情,才免於治罪。不久肃宗借口让他回家探亲,将他支使开去。这对于忧国忧民,救亡心切的杜甫,是一个沉重打击。著名的长诗《北征》,和《羌村三首》这一杰出的组诗,就是此次从凤翔回到羌村家中之后所作。

组诗的第一章,描写的是刚到家时悲喜交加的动人场面。

前四句从写景入手,写到达羌村时沿路由远及近所见的景物。先是西边天上的晚霞,从厚厚的云层中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束, 走近家门又看到家门前的篱笆,傍晚归来的鸟群,这些景物,都是些极寻常的农村景物,使人倍感真实、亲切。作者写这些景物,目的在于制造家的氛围。第四句由写景转入写情,“归客千里至”这句诗,语浅而意深,含意丰富。作者回想自去年七月离家之后,自己历尽艰险,家人寄居在鄜州,这一带正是官军与叛军进行拉锯战的地区,与家人两地隔绝,双方音信全无,经受了多少揪心的牵挂啊!如今,家人老小幸存,自己也总算活着回来了。

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中间四句诗,是全诗的重点和中心,正面表现初见家人时悲喜交集的情景,“妻孥怪我在”,这个“怪”字准确、凝炼,传神传情。这句说杨氏夫人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我”,惊得呆了,一时分不清眼前是真是幻。“惊定”,承上句“怪”字说,过了一会儿,“ 还拭泪”,仍然拭泪。自然是喜极而泣。因为是极度的喜,难以言明,正面说出反而不能充分表达其喜,不能表达战乱中妻离子散而又重新团聚时激动的感情。因此,这两句诗,写喜而不直接说喜,而用悲的形式来表现,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量。浦起龙总结杜甫这种抒情方法说:“公凡写喜,必带泪写,其情弥挚。”(《读杜心解》)写喜带泪写,或者说用悲来表现喜,这实际上是艺术表现上相反相承的辩证法。

上面两句,是写妻子悲喜交集的神态。接着从心理活动来描写诗人自己感慨之情。“世乱”,是“遭飘荡”的原因,这五个字,包含了作者这一年多来,先是被俘陷入叛军之手,冒死逃脱后投奔肃宗,又因救房琯而险遭杀身之祸的种种艰险经历。因此他重重地感叹说:“生还偶然遂”。生还,可喜;偶然遂,想想又深觉可悲。正因为侥幸生还,所以喜到极点;而念及命运无常又不由感慨。和前两句相比,一从行动上表现,一从心理上刻画,不仅显得笔调富于变化,而且后者还揭示了前者所以如此的原因和背景,将夫妻悲喜交集的心境,表现得更加深沉。

接着诗人又从邻居们、旁观者的反映,来表现悲喜交集的情景。羌村的邻居们,围在低矮的垣墙边,看到老夫妻相见时那悲不自胜、喜不自胜的情状,也被感动得有的叹息,有的还陪着杨氏夫人一同落泪。

这一笔,既衬托了悲喜交集的场面,还表现了邻居们的.忠厚善良和杜甫一家与当地百姓的亲密关系。

结尾的两句,是回应前面惊定拭泪、生还偶然的诗意,不仅总括了全篇所表现的悲喜交集的感情,而且是对**时期人们痛苦生活的典型概括。

写的是和家人团聚的情形。**之际,国事

家计,都极为艰难,因此这一章写团聚之乐,却充满悲愁。开头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两句,就给全篇定下了基调。

“晚岁”这个词,和诗尾的“迟暮”一词,都指年纪老。杜甫这年四十六岁,正当中年,因为历尽艰险,忧国忧民,未老而先衰,是很容易心生老意。

“迫偷生”三字,语极沉痛,这把年纪本当赶紧为国效力,却偏偏在国势危殆之际,被迫离开了朝廷。因此,回到家里,闲下来时,他感到是苟且偷生。因为有了偷生之感,全家团聚的欢趣也就少了。

“娇儿”两句,是指娇儿怕我又要离开他们,所以缠绕在身边。这两句诗,一句写喜,一句写悲。不离膝,是喜;畏我复去,又是悲,悲喜交加,自然“少欢趣”。

中间四句再写被孩子们纠缠不过,想设法摆脱,便想起了屋外池塘边散步的往事,信步来到池边。时过境迁,以往散步是夏天,如今已是深秋了;西北早寒,已是北风劲吹,寒气袭人,一片衰飒。本想散散心,而这萧瑟之景,反引起了愁思,使人联想到国家动荡的局势。“抚事”的事,包括了国事和家事。国事指京师失陷,玄宗奔蜀,叛军猖獗,官军反攻累遭挫折,同时房琯罢相,自己受到打击;家事指故乡不能归,一家十口流落在外,生计艰难。所谓“煎百虑”,并非夸大之辞。想寻找一点欢趣,得到的却是无尽的忧愁。因此下文又收回笔锋,再写欢趣。

结尾四句说,幸亏老天爷有眼,兵灾之外,没有再降天灾,今年庄稼还好,禾黍已收获,有了饭吃,还可以酿一点酒。晚年无以寄托,有了酒,可以讨得一醉,借以缓解一下压在心上的忧愁。有饭有酒,这是万种不幸中之一幸,是少欢趣中的一趣,但“赖知”、“已觉”、“如今”、“且用”这几个关联词语,已将百无聊赖,故作旷达的心境,隐约地透露出来。写团聚之喜,亦带泪写,给全诗笼罩上沉痛的气氛,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最后一章写和邻里的交往。

数鸡相斗而群鸡惊叫,这是农家习见的场景,诗从这习见的事物写起,增添了生活气息和轻松的气氛。

“乱叫”的乱,是混杂不清。乱叫和斗争,都是鸡的行为,斗争是乱叫的原因。但诗句先说乱叫,后说斗争,上下句错综成文,这两句本意是说,客人来时,正值数鸡相斗而群鸡惊叫。“驱鸡”两句,紧承上文说,将鸡赶回树上的鸡窝里,静了下来,才听清门外来客扣门的声音。古时许多地方养鸡,都是把鸡窝安置在树上。“驱鸡上树木”,就是赶鸡回窝。下文写“客至”的情形。

来客是四五位邻居父老。从下文所写的情形看,这些父老,都是羌村的劳苦农民。杜甫身为朝廷拾遗官,老百姓敢于和他交往,并带来礼物慰问他,这也可看出杜甫为人的忠厚。在平时,酒并非稀罕之物,而今战乱时期,吃饭也难,酒就更加难得了。而各人所带之酒,有劣等的浊酒,也有好一点的清酒。浊酒也拿来慰问杜拾遗,足可看出百姓的敦厚,和宾主间的亲密关系。

“苦辞”四句,由“酒味薄”引入话题,借父老之口写时局,写战争带给陕西一带百姓的巨大灾难。

这里从战争破坏了生产,民生凋蔽着眼,写关中人民为平叛战争承担沉重的兵役负担,壮年男子被征尽了,未成年的儿童也都应征入伍。“苦辞”,即再三称说。

“酒味薄”,淡薄低劣之酒。下三句说明没有好酒的原因,借父老劝酒的话,巧妙地表现了战争造成农村萧条的情形。

“请为”两句,是诗人对父老们的答谢。“歌”,这里是作辞而歌之,“艰难愧深情”意思是说值此国家多难、生计艰难之时,各位父老携酒慰问,我受之有愧啊!

诗的结尾,诗人仰天而叹,叹他“穷年忧黎元”,而今身为拾遗,而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中,自己却不能为百姓分忧,怎能不令他老泪纵横?而听者父老,被诗人忧国忧民的一片至诚所感动,也泪流满面。最后这一章,写与邻里交往,本为欢宴,却四座皆泪,深沉感人。

《羌村三首》是杜甫前期诗歌中杰出的组诗之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

杜甫《羌村》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羌村之三》翻译赏析

羌村之三翻译及赏析

《羌村之三》翻译赏析

《羌村》古诗原文及鉴赏

杜甫诗教学教案

杜甫诗的教案

《月夜》古诗赏析

陈师道:示三子

《数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羌村》(其一)赏析
《杜甫《羌村》(其一)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甫《羌村》(其一)赏析(精选12篇)】相关文章:

长诗鼻祖读杜甫散文2023-04-10

《夏夜追凉》全诗翻译及赏析2023-02-09

《江亭月夜送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2024-05-14

春望的原文和翻译2023-01-28

春望原文及翻译2022-07-21

童诗教学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27

简要概括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2023-05-04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诗词赏识2023-10-18

杜甫的高二作文2022-12-17

唐诗《月夜》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