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北征》诗歌鉴赏

时间:2023-09-14 08:06:44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甫《北征》诗歌鉴赏(集锦11篇)由网友“苏衣”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北征》诗歌鉴赏,供大家阅读参考。

杜甫《北征》诗歌鉴赏

篇1:杜甫《北征》诗词鉴赏

北征

唐代:杜甫

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更*。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译文

肃宗即位的第二年,闰八月初一日那天,

我杜甫将要向北远行,天色空旷迷茫。

这时因为战乱,时世艰难让人忧虑,朝野很少有空闲的时日。

想来惭愧,因为只有我一人蒙受皇恩,皇上亲自下令允许我回家探亲。

我到宫阙拜辞,感到恐惧不安,走了好久尚未走出。

虽然缺乏敢于谏诤的气魄,总惟恐皇上思虑有所疏失。

皇上确是中兴国家的君主,筹划国家大事,本来就该要谨慎努力。

安史叛乱至今尚未平息,这使君臣深切愤恨。

我只有挥泪告别,但仍恋念凤翔行宫,走在路上仍然神志恍惚,放心不下。

如今天下尽是创伤,我的忧虑何时才能结束啊!

我拖拖沓沓地穿过田间小路,不见人烟,到处一片萧条。

路上遇见的人,有很多都是带着创伤,痛苦*,有的伤口还在*呢!

我回头看看凤翔县,傍晚时,旗帜还忽隐忽现。

向前登上一道道寒山,屡屡发现战士喂马饮水的泉源水洼。

到了邠州郊外,由于地势低凹,如同走入地底,泾水在邠郊中水流汹涌。

猛虎蹲立在我的眼前,吼啸声震山谷,苍崖好像会崩裂一般。

今秋开满了菊花,石道上留下了古代的车辙。

青云激发起高雅的兴致,隐居山林的生活也很欢悦。

山里的水果都很散乱细小,到处混杂生长着橡树和山栗。

有的红得像朱砂,有的黑得像点点的生漆。

它们有雨露的滋润,无论是甜的或苦的,全都结了果实。

遥想那世外桃源,更加想到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是太差了。

在坡陀上遥望廊州,山岩山谷交相出没。

我已来到了水边,我的仆人还落后在坡上(回头看,因为坡陡,以致他好像在树梢上一样)。

鸱鸟在枯桑上鸣叫,野鼠乱拱洞*。

夜深时,我走过战场,寒冷的月光映照着白骨。

回想起潼关的百万大军,那时候为何溃败得如此仓促?

使秦中百姓遭害惨重。

何况我曾经堕入胡尘(困陷长安),等到回家,头发已经尽是花白了。

经过了一年多,回到这茅屋,妻儿衣裳成了用零头布缝补而成的百结衣。

伤心得在松林放声痛哭,并激起回响,泉流也好像一起呜咽,声音显得悲伤极了。

平生所娇养的儿子,脸色比雪还要苍白。

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来啼哭(分别很久显得陌生),身上污垢积粘,打着赤脚没穿袜子。

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的旧衣裳刚过两膝(女儿长高了裙子太短了)。

有海上景象图案的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

绣在上面的天吴和紫凤,颠倒的被缝补在旧衣服上。

老夫情绪恶劣,又吐又泻躺了好几天。

奈何囊中没有一些财帛,救你们寒颤凛栗。

打开包裹取出化妆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帐可稍稍张罗铺陈。

瘦弱的妻子脸上又见光采,痴女自己梳理头发。

学他母亲没有什么摆弄,清早梳妆随手往脸上涂抹。

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乱七八糟把眉毛涂得那么阔。

我能活着回来看到孩子们,高兴得好像忘了饥渴。

他们问我事情,竞相拉着我的胡须,谁能对他们责怪呼喝?

反而使我想起困在贼窝的愁苦,我真的心甘情愿受他们杂乱吵嚷。

我刚回来要宽慰心情,生活料理、生计问题,那里还顾得谈论?

肃宗还*在外,几时才可以停止训练兵卒?

抬头看看天色的改变,觉得妖气正在被消除。

阴风从西北吹来,惨淡地随着回纥。

回纥怀仁可汗愿意帮助唐朝,回纥的特性是善于驰骋冲击。

回纥送来了五千个战士,赶来了一万匹战马。

这些兵马以少为贵,唐朝及其他民族都佩服回纥勇猛好斗。

所用的都像猛鹰飞腾,破敌比射箭的速度还要快。

皇上的心思,是虚心的期待争取回纥帮助,当时的舆论却颇为沮丧不愿借兵于回纥。

伊水洛水一带很快就可以收回,长安不必费力就可以攻拔,就可以收复。

唐朝的官兵请求深入,全部是养精蓄锐,要收复敌占的地区,可不必等待。

此举全面*可以打开青州和徐州,转过来可望收复恒山和碣石山。

秋天本来就多霜露,正气有所肃杀。

祸机转移已到亡胡之年,局势已定,是擒胡之月。

胡人的命运岂能长久,皇朝的纲纪本不该断绝。

回想安禄山乱起之初,唐王朝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事情的发展与结果不同于古代。

*臣杨国忠终于被诛杀,同恶的人随着就被扫荡、瓦解、离析。

没有出现像夏及殷商那样的衰亡,是由于处死了像宠妃褒姒和妲己那样的杨贵妃。

像周代汉代能再度中兴,是靠像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的明哲。

还有勇武有力的陈将军,执行诛讨奋发忠烈。

如今若不是有你陈元礼将军,大家就都完了。

凄凉的大同殿,寂寞的白兽闼。

长安居民都盼望着皇帝的旗帜重临,好的气象会再向着长安宫殿。

先帝园陵本来有神灵保佑,保护陵墓、祭礼全部执行不能缺失。

伟大辉煌的太宗奠定了强盛的基业,他所创立建树的功绩,实在恢宏发达。

注释

墨制:是用墨笔书写的诏敕,亦称墨敕。这里指唐肃宗命杜甫探家的敕命。

皇帝二载:即年(唐肃宗至德二年)。

初吉:朔日,即初一。

杜子:杜甫自称。

苍茫:指战乱纷扰,家中情况不明。问:探望。

维:发语词。维时:即这个时候。艰虞:艰难和忧患。

恩私被:指诗人自己独受皇恩允许探家。

蓬荜:指穷人住的草房。

诣:赴、到。阙下:朝廷。

怵惕:惶恐不安。

谏诤:臣下对君上直言规劝。杜甫时任左拾遗,职属谏官,谏诤是他的职守。

中兴:国家衰败后重新复兴。

经纬:织布时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这里用作动词,比喻有条不紊地处埋国家大事。固密勿:本来就谨慎周到。

东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突厥族和东北少数民族的混血儿,其部下又有大量奚族和契丹族人,故称东胡。

愤所切:深切的愤怒。

行在:皇帝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

疮痍:创伤。

忧虞:忧虑。

靡靡:行步迟缓。阡陌:田间小路。

眇:稀少,少见。

明灭:忽明忽暗。

屡得:多次碰到。

邠郊:邠州(今陕西省彬县)。郊:郊原,即平原。

荡潏:水流动的样子。

猛虎:比喻山上怪石状如猛虎。李白诗句:“石惊虎伏起。”薛能诗句:“鸟径恶时应立虎。”

石戴古车辙:石上印着古代的车辙。

“青云”两句:耸入青云的高山引起诗人很高的兴致,他觉得山中幽静的景物也很可爱。

罗生:罗列丛生。

濡:滋润。

桃源:即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拙:笨拙,指不擅长处世。

坡陀:山岗起伏不平。鄜畤:即鄜州。春秋时,秦文公在鄜地设祭坛祀神。畤即祭坛。

木末:树梢。这两句是说杜甫归家心切,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望像在树梢上一样。

鸱鸮:猫头鹰。

卒:仓促。这里指的是年(至德元年)安禄山攻陷洛阳,哥舒翰率三十万(诗中说“百万”是夸张的写法)大军据守潼关,杨国忠迫其匆促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为异物:指死亡。

堕胡尘:指年(至德元年)八月,杜甫被叛军所俘。

经年:一整年。

衣百结:衣服打满了补丁。

耶:爷。

垢腻脚不袜:身上污脏,没穿袜子。

补缀才过膝:女儿们的衣服既破又短,补了又补,刚刚盖过膝盖。唐代时妇女的衣服一般要垂到地面,才过膝是很不得体的。缀,有多个版本作“绽”。清代仇兆鳌的注本作“缀”。

天吴:神话传说中虎身人面的水神。此与“紫凤”都是指官服上刺绣的花纹图案。褐:袄。

情怀恶:心情不好。

凛栗:冻得发抖。

“粉黛”两句:意思是,解开包有粉黛的包裹,其中也多少有一点衾、绸之类。

痴女:不懂事的女孩子,这是爱怜的口气。栉:梳头。

移时:费了很长的时间。施:涂抹。朱铅:红粉。

狼藉:杂乱,不整洁。画眉阔:唐代女子画眉,以阔为美。

嗔喝:生气地喝止。

翻思:回想起。

聒:吵闹。

生理:生计,生活。

:对皇帝的尊称。蒙尘:指皇帝出奔在外,蒙受风尘之苦。

休练卒:停止练兵。意思是结束战争。

妖氛豁:指时局有所好转。

回纥:唐代西北部族名。当时唐肃宗向回纥借兵平息安史叛乱,杜甫用“阴风”、“惨淡”来形容回纥军,暗指其好战嗜杀,须多加提防。

其王:指回纥王怀仁可汗。助顺:指帮助唐王朝。当时怀仁可汗派遣其太子叶护率骑兵四千助讨叛乱。

善驰突:长于骑射突击。

此辈少为贵:这种兵还是少借为好。一说是回纥人以年少为贵。

四方服勇决:四方的民族都佩服其骁勇果决。

鹰腾:形容军士如鹰之飞腾,勇猛迅捷,奔跑起来比飞箭还快。

圣心颇虚伫:指唐肃宗一心期待回纥兵能为他解忧。

时议气欲夺:当时朝臣对借兵之事感到担心,但又不敢反对。

伊洛:两条河流的名称,都流经洛阳。指掌收:轻而易举地收复。

西京:长安。不足拔:不费力就能攻克。

俱发:和回纥兵一起出击。

青徐:青州、徐州,在今山东、苏北一带。

旋瞻:不久即可看到。略:攻取。桓碣:即恒山、碣石山,在今山西、河北一带,这里指安禄山、史思明的老巢。

昊天:古时称秋天为昊天。

肃杀:严正之气。这里指唐朝的兵威。

“祸转”两句:亡命的胡人已临灭顶之灾,消灭叛军的大势已成。

皇纲:指唐王朝的帝业。

“忆昨”一句:意思是,追忆至德元年(年)六月唐玄宗奔蜀,跑得很慌张。又发生马嵬兵谏之事。

*臣:指杨国忠等人。葅醢:剁成肉酱。

同恶:指杨氏家族及其同党。荡折:清除干净。

“不闻”两句:史载夏桀宠妺喜,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皆导致亡国。这里的意思是,唐玄宗虽也为杨贵妃兄妹所惑,但还没有像夏、商、周三朝的末代君主那样弄得不可收拾。

宣:周宣王。光:汉光武帝。明哲:英明圣哲。

桓桓:威严勇武。陈将军:陈玄礼,时任左龙武大将军,率禁卫军护卫玄宗逃离长安,走至马嵬驿,他支持兵谏,当场格杀杨国忠等,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

钺:大斧,古代天子或大臣所用的一种象征性的武器。

微:若不是,若没有。尔:你,指陈玄礼。人尽非:人民都会被胡人统治,化为夷狄。

大同殿:玄宗经常朝会群臣的地方。

白兽闼:未央宫白虎殿的殿门,唐代因避太祖李虎的讳,改虎为兽。

翠华:皇帝仪仗中饰有翠羽的旌旗。这里代指皇帝。

金阙:金饰的宫门,指长安的宫殿。

园陵:指唐朝先皇帝的陵墓。固有神:本来就有神灵护卫。

太宗:指李世民。

宏达:宏伟昌盛,这是杜甫对唐初开国之君的赞美和对唐肃宗的期望。

鉴赏

杜甫的这*篇叙事诗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诗歌体裁来写的陈情表,是他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他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的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分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人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这首诗像上表的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读者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是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的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诗人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他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诗人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和爱子对他的体贴,天真*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他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得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穿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玄宗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像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即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是指叛军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那便和章表没有区别了。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于表现这首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篇2:《北征》杜甫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作品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象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爱子对自己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串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显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明皇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象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显然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显然是指叛军在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便当真成了章表。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倪其心)

-------------------------------------------

公遭禄山之乱,自行在往鄜州,鄜州在凤翔东北,故以《北征》命题。【鹤注】此诗述在路及到家之事,当在羌村后,至德二载九月作,故云:“菊垂今秋花。”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

皇帝二载秋①,闰八月初吉②。杜子将北征③,苍茫问家室④。

(首段从北征问家叙起。)

①《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蔡邕《独断》:“秦承周末,自以为德兼三王,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因之而不改。②《诗》:“二月初吉。”初吉,朔日也。③《楚辞》:“驾玄螭兮北征。”④阴铿诗:“苍茫岁欲晚。”苍茫,急遽之意。《诗》:“宜其家室。”

维时遭艰虞①,朝野少暇日②。顾惭恩私被③,诏许归蓬荜④。拜辞诣阙下⑤,怵惕久未出⑥。虽乏谏诤姿⑦,恐君有遗失⑧。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⑨。东胡反未已⑩,臣甫愤所切(11)。挥涕恋行在(12),道途犹恍惚(13)。乾坤含疮痍(14),忧虞何时毕。

(次述辞朝恋主之情,上八,欲去不忍,忧在君德。下八,既行犹思,忧在世事。)

①王洙曰:时房琯得罪,甫上言:琯罪细不宜免。帝怒,诏三司推问。甫谢,因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有大臣体。帝不省录,诏放甫归鄜州。庾信《哀江南赋》: “逮永嘉之艰虞。”②张协诗:“朝野多欢娱。”王粲《登楼赋》:“聊暇日以销忧。”梦弼曰:少暇日,谓军兴之际,公私不遑安处。③顾惭,自顾惭愧也。裴松之《三国志注表》:“顾惭二物。”曹植诗:“不得顾恩私。”④傅咸诗:“发身蓬荜庐。”⑤《晋史论》:陈王就国,则拜辞陨涕。班彪诗:“上书诣阙下。”⑥ 曹植诗:“皇恩过隆,只承怵惕。”⑦《孔丛子》:“犯颜谏诤,公正无私。”⑧公为拾遗,故恐君有遗失。《前汉·张安世传》:“无所遗失。”⑨《文心雕龙》:“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傅亮表:“密勿军国,心力俱尽。”密,秘也。勿,黾勉也。⑩东胡,指安庆绪。(11)钟惺曰:臣甫,用章奏字面,如对君语。《家语》:敬姜曰:“无挥涕。”(12)行在,见《窜凤翔》诗。(13)《法言》:“人心恍惚。”(14)《汉书》:“疮痍者未起。”《说文》: “痍,伤也,金疮也。”(15)《易》:“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靡靡逾阡陌①,人烟眇萧瑟②。所遇多被伤③,呻吟更流血④。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⑤。前登寒山重⑥,屡得饮马窟⑦。邠郊入地底⑧,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⑩,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带古车辙(11)。青云动高兴 (12),幽事亦可悦(13)。山果多琐细(14),罗生杂橡栗(15)。或红如丹砂(16),或黑如点漆(17)。雨露之所儒(18),甘苦齐结实 (19)。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20),岩谷互出没(21)。我行已水滨(22),我仆犹木末(23)。鸱鸟鸣黄桑(24),野鼠拱乱穴 (25)。夜深经战场(26),寒月照白骨(27)。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28)。遂令半秦民(29),残害为异物(30)。

(此历叙征途所见之景。既逾越阡陌,复回顾凤翔,自此而过邠郊、望鄜畤家乡渐近矣。大约菊垂以下,皆邠土风物,此属佳景。坡陀以下,乃鄜州风物,此属惨景。【周甸注】途中所历,有可伤者,有可畏者,有可喜者,有可痛者。【申涵光】丹砂数句,混然元化。我行二句,俨若画图。)

① 《诗》:“行迈靡靡。”王粲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无烟火,但见陌与阡。”《汉书注》:“南北曰阡,东西曰陌。”②曹植诗:“千里无人烟。” 眇,少也。陶潜诗:“萧瑟室宇中。”③被伤,战士之带伤者。④《列子》:“周之尹氏,有老役夫,昼则呻吟即事。”呻吟,声引气也。《国策》:“流血成川。”元年十月,房琯有陈陶、青坂之败。二年,郭子仪复有清渠之败。故云:“呻吟更流血。”⑤《家语》:“旌旗缤纷。”沈约诗:“云华乍明灭。”⑥阴铿诗:“寒山但见松。”重,重叠也。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⑧《唐书》:邠州新平郡,属关内道。杜笃《论都赋》:“瘗后土,礼邠郊。”胡夏客曰:入地底,暗用陶复陶穴事,其俗尚窟居也。《甘泉赋》:“窥地底而上回。”⑨《括地志》:泾水发源泾州,东南流邠州界,至高陵入渭。《九域志》:潏距泾才百五十里。《海赋》:“荡潏岛滨。”荡潏,水流貌。陈子昂诗:“云海方荡潏。”⑩陆机诗:“猛虎凭林啸。”又:“狐兽更我前。”(11)《左传》:“周穆王周行天下,将必有车辙马迹焉。”(12)阮籍诗:“托志青云上。”殷仲文诗:“能使高兴尽。”(13)钟惺曰,幽事六句,当奔走愁绝时,偏有闲心清眼,看景入微。(14)支遁诗:“芳泉代甘醴,山果兼时珍。”(15)《高唐赋》:“芳草罗生。”(16)晋挚虞流离鄠杜间,拾橡栗而食。《广韵》:“橡,枥实也。”《本草》:“其实似栗实而小。”左思《蜀都赋》:“丹砂赩炽出其坂。”(17)《世说》: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18) 《淮南子》:“雨露所濡,化生万物。”(19)又:“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景福殿赋》:“结实秋商,敷华青春。”(20)【綖注】鄜畤,即鄜州,公家所在,畤地高而远先见也。《汉·郊祀志》:鄜秦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止于鄜衍,作鄜畤,用三牲郊祀白帝。(21)薛道衡侍:“鸾旗历岩谷。”刘绘诗:“出没万重山。”(22)《诗》:“我行其野。”《左传》:“君其问诸水滨。”《杜臆》:公先至水滨,望家切,而行步速也。(23)《诗》:“我仆痡矣。”《楚辞》:“摹芙蓉兮木末。”(24)《诗》:“鸱鸮鸱鸮。”注,“鸱枭,鸺鹠,恶鸟。”《尔雅》:“茅鸱,怪鸱。”郭璞注:“茅鸱,今鸠似鹰。怪鸱,即鸺鹠,一名角鸱,鸣即雨,昼无见,夜即飞。”《诗》:“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5)《汉书·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说文》: “江东大鼠,能人立,以前两脚拱头跳舞。”(26)苏武诗:“行役在战场。”(27)张华诗:“平台寒月色。”王粲诗:“白骨蔽平原。”(28)《哥舒翰传》:翰率兵出关,次灵宝县之西原,为贼所乘,自相践躏,坠黄河死者数万人。庾信《哀江南赋》:“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散何卒,仓卒散失也。(29)长安旧为秦地,故曰秦民。《史记·白起传》:“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30)《何承天集》:“徒以残害剥辱。”《鵩赋》:“化为异物兮,又奚足悲。”

况我堕胡尘①,及归尽华发②。经年至茅屋③,妻子衣百结④。恸哭松声回⑤,悲泉共幽咽⑥。平生所娇儿⑦,颜色白胜雪⑧。见那背面啼⑨,垢腻脚不袜⑩。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11)。海图拆波涛(12),旧绣移曲折(13)。天吴及紫凤(14),颠倒在裋褐(15)。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16)。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17),衾禂稍罗列(18)。瘦妻面复光,癡女头自栉(19)。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20)。移时施朱铅 (21),狼籍画眉阔(22)。生还对童稚(23),似欲忘饥渴(24)。问事竞挽须,谁能即瞋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25)。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26)。

(此备写归家悲喜之状。裋褐以上,乍见而悲,极夫妻儿女至情。老夫以下,悲过而喜,尽室家曲折之状。在贼四句,缴上以起下,所忧在君国矣。)

①《晋·刘聪载记论》:“昔幽后不纲,胡尘暗于戏水。”②刘向《新序》:“士亦华发坠颠而后可用。”③何逊诗:“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④子夏衣若悬鹑百结。王隐《晋书》:董威辇拾残缯,辄结为衣,号曰百结。⑤阮籍车驾所穷,恸哭而返。宋玉《高唐赋》:“虚闻松声。”⑥陶潜诗:“骤骥感悲泉。”古歌: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⑦陶诗:“娇儿索父啼。”⑧《杜臆》:白胜雪,乃饥色。⑨《韵府》:俗人谓父曰耶,亦作■。⑩《南史》:阴子春,身服垢污,脚数年一洗。沈佺期诗:“穷囚多垢腻。”《说文》:“袜,足衣也。自三代有之,谓之角袜。”(11)《记·内则》:“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12)《杜臆》:海图四句,乃故家穷状。《淮南子》:“起波涛。”(13)王褒《讲德论》:“曲折不失节。”(14)【赵注】天吴,海图所画之物。紫凤,旧绣所刺之物。剪旧物以补豎衣,故拆移而颠倒也。木华《海赋》:“天吴乍见而仿佛。”《山海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虎身人面,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色。”又:“丹穴之山,有鸾鷟,凤之属也。五色而多紫。”(15)《诗》:“颠倒衣裳。”《方言》:“关西谓裋褐短者为裋褐。”《汉书注》:“裋,谓僮竖所著之襦。褐,毛布也。”《始皇纪》:“寒者利裋褐。”(16)淮南王安书:“夏月暑时,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17)古诗,“面以粉黛似空青。”(18)《诗》:“抱衾与裯。”《笺》:“衾,被也,即寝衣。裯,床帐也。”扬雄赋:“骈罗列布,鳞以杂沓兮。”(19)《左传》:晋赢氏曰:“寡君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注:“栉,梳比总名。”(20)沈佺期诗:“斜光映晓妆。”(21)朱铅,即丹粉也。宋玉《好色赋》:“臣东家之子,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22)《史记·淳于髠传》:“杯盘狼籍。”《七命》:“澜漫狼籍。”狼所卧处,草皆披靡,曰狼籍。《前汉书》:张敞为妇画眉。汉《城中谣》:“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钱笺】刘绩《靠雪录》云:唐时妇女画眉尚阔,《北征》云“狼籍画眉阔”,张籍《倡女词》有“轻鬓丛梳阔扫眉” 之句,盖当时所尚如此。(23)雷次宗书:“吾童椎之年,已怀远略。”(24)《诗》:“苟无饥渴。”(25)陶诗:“父老杂乱言。”《左传》:“聒而与之语,过期。”(26)陆机诗:“生理各万端。”

至尊尚蒙尘①,几日休练卒②。仰观天色改③,坐觉妖氛豁④。阴风西北来⑤,惨澹随回纥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⑦。送兵五千人⑧,驱马一万匹⑨。此辈少为贵⑩,四方服勇决(11)。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12)。圣心颇虚伫(13),时议气欲夺(14)。

(此忧借兵回纥之害。妖氛豁,天意回矣。回纥助,人心顺矣。此兴复大机也。但借兵外夷,终为国患,故云“少为贵”。虚伫,帝望回纥。气夺,群议沮丧。赵次公曰:不用外兵,而有官军,此即当时之议。前二段,分应北征问家。后三段,申恐君遗失之故。)

①《左传》:臧文仲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汉书注》:“天子在外曰蒙尘。”②《吴越春秋》:“拣士练卒。”③陶潜诗:“远眺同天色。”④魏文帝书:“用给左右,以除妖氛。”⑤颜延子诗:“阴风振凉野。”⑥《唐书·回鹘传》:回纥,其先匈奴。元魏时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隋曰回纥,亦曰韦纥。至德元载九月,回纥遣其太子叶护,率兵四千,助国讨贼。肃宗宴赐甚厚,命广平王见叶护,约为兄弟。叶护大喜,称王为兄。赵曰:随回鹘,当以回纥为正。宪宗元和四年,始请易号回鹘,言捷鸷犹鹘然。《后汉·郎f 传》:“助顺元气。”⑦孔德璋诗:“汉家嫖姚将,驰突匈奴庭。”驰突,驰骤冲突也。⑧《晋·赵王伦传》:从兵五千人。⑨《诗》:“驱马悠悠。《国策》:张仪曰:“车千乘,骑万匹。”⑩《晋·石勒传》:“令我与此辈共事。”《记》:“礼有以少为贵者。”(11)司马迁书:“勇之决也。”《回纥传》:其人骁强,初无酋长,逐水草转徙,善骑射,喜盗钞。(12)《淮南子》:“破敌陷阵,莫能壅御。”庾信诗:“箭飞如疾羽。”隋炀帝取桃竹白羽箭。赐佛罗酋长曰: “此事宜速,使疾如箭也。”(13)《大戴礼》:“圣心备矣。”《世说》:桓温怅然失望,向之虚伫,一时都尽。(14)《后汉·许劭传》:劭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王粲《羽猎赋》:“魂亡气夺。”《魏志》:“吴人夺气。”

伊洛指掌收①,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②,蓄锐可俱发③。此举开青徐④,旋瞻略恒碣⑤。昊天积霜露⑥,正气有肃杀⑦。祸转亡胡岁⑧,势成擒胡月⑨。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⑩。

(此陈专用官军之利。是时名将统兵,奇正兼出,可以收两京、定河北,而擒安史,此为制胜万全之策。【朱注】当时李泌之议,欲令建宁并塞北出,与光弼犄角,以取范阳,所见正与公同。【綖注】公以乞师回纥为非计,故云:“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又谓官军直可乘胜长驱,故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唯此议不行,回纥果为唐患,而河北迄非唐有,其云:“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盖为此也,公尝自比稷契,其经纶概见于此矣。昊天六句,仍以天意决其必胜也。)

①陆机诗:“伊洛有岐路。”《抱朴子》:“八极之外,如在指掌。”②《出师表》:“深入不毛。”③蓄,养也。锐,锋利也。④杜预疏:“此举十有八九利” 青、徐,《禹贡》二州名,在山东。⑤恒山、碣石,在东北。《书》:“太行恒山,至于碣石。”⑥《诗》:“昊天曰明。”《记》:“霜露既降。”⑦《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汉《郊祀歌》:“西颢沆荡,秋气肃杀。”⑧《翼奉传》:“转祸为福。”⑨《西阳杂俎》:禄山死,太白蚀月。⑩崔骃《达旨》:“皇纲云绪,帝纪乃设。”宋明帝即位诏:“皇纲绝而复钮。”

忆昨狼狈初①,事与占光别②。奸臣竟葅醢③,同恶随荡析④。不闻夏殷衰⑤,中自诛妹妲。周汉获薄兴,宣光果明哲⑥。桓桓陈将军⑦,仗钺奋忠烈⑧。微尔人尽非⑨,于今国犹活⑩。

(此借鉴杨妃,隐忧张良娣也。许彦昭曰:祸乱既作,惟赏罚当,则能再振,否则不可支矣。陈元礼首议诛国忠太真,无此举,虽有李郭,不能奏匡夏之功,故以活国许之。欲致兴复,当先去女戎。)

①《魏志》:曹操曰:“淯水之难,吾犹狼狈。”《西阳杂俎》:狈,两足绝短,每行驾两狼,失之则不能行。②《吴都赋》:“古先帝代。”③奸臣,谓杨国忠。同恶,谓虢国夫人辈。陆机《辩亡论》:“奸臣窃命。”《汉书》:“韩彭葅醢。”④《书》:“同恶相济。”又:“今我民用荡析离居。”⑤从夏殷为是,下有周汉也。妹喜、妲已,桀纣所嬖,旧作褒妲,疑误。⑥《书》:“明哲实作则。”周宣、汉光皆中兴主。《旧唐书》:上至马嵬驿,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以从。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命吐蕃使者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谋反。”遂杀之,以枪揭其首。上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令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⑦《诗》:“桓桓于征。”注:“桓桓,武勇貌。”⑧《书》:“左仗黄钺。”《后汉书》:“海内忠烈张元节。”⑨微尔,即微管仲之意。⑩孙楚《与孙皓书》:“爱民活国,道家所尚。”

凄凉大同殿①,寂寞白兽闼②。都人望翠华③,佳气向金阙④。园陵固有神⑤,扫洒数不缺⑥。煌煌太宗业⑦,树立甚宏达⑧。

(终以太宗事业,望中兴之主。当时旧国思君,陵寝无恙,其光复在指顾间矣。此章大旨,以前二节为提纲。首节北征问家,乃身上事,伏第三、四段。次节恐君遗失,乃意中事,伏五、六、七段。公身为谏官,外恐军政之遗失,内恐宫闱之遗失,凡辞朝时,意中所欲言者,皆罄露于斯。此其脉理之照应也。若通篇构局。四句起,八句结,中间三十六句者两段,十六句者两段,后面十二句者两段,此又部伍之整严也。)

①庾信诗:“凄凉多怨情。”《长安志》:南内,兴庆官勤政楼之北,曰大同门,其内大同殿。天宝七载,大同殿柱产玉芝,有神光照殿。②庾信《小园赋》:“寂寞人外。”《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白虎殿。唐避太祖讳,改为兽。白兽闼,即白兽门也。③《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注:“以翠羽为旗上藻也。”④佳气,注见前。《神异经》:东北大荒中,有金阙,高百丈。蔡曰:金阙,谓以金饰阙门。⑤后汉郎f 疏:“园陵至重,圣神攸凭。”⑥张悛《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扫除茔垄。”《旧书》:天宝十载正月,太庙置内官,洒扫诸陵庙。⑦《淮南王歌》:“煌煌上天。”⑧傅毅诗:“靡所树立。”陆机《高祖功臣赞》:“曲逆宏达。”罗大经曰:唐人每以李、杜并称,至宋朝诸公,始知推尊少陵。东坡云:古今诗人多矣,而惟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饥寒流落,一饭未尝忘君与?又云:《北征》诗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与秋色争高,可贵也。

范梈曰: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诗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为《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时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论遂定。

王嗣奭曰:昌黎《南山》,韵赋为诗,少陵《北征》,韵记为诗,体不相蒙。《南山》琢镂凑砌,诘屈奇怪,创体杰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不易学,亦不必学,总不脱文人习气。《北征》固是雅调,古来词人多用之,如韩之《赴江陵寄三学士》等作,庶可与之雁行也。又曰:其篇法幻妙,若有照应,若无照应,若有穿插,若无穿插,不可捉摸。

李长祥曰:杜诗每有起得极厚,而无头重之嫌;收得极详,而无尾大之迹。《北征》中间,历言室家情绪,乃本题正意,故不见腹胀之病。

叶梦得曰:长篇最难,晋、魏以前,无过十韵者,盖古人以意逆志,初不以叙事倾倒为工。至杜子美《北征》、《述怀》诸篇,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此古今绝唱也。

胡应麟曰:杜之《北征》、《述怀》,皆长篇叙事,然高者尚有汉人遗意,平者遂为元、白滥觞。李《送魏万》等篇,自是齐、梁,但才力加雄,辞藻增富耳。

唐汝询曰:杜五言古,体情莫妙于《三别》,叹事莫核于《三吏》,自诉莫苦于“纨袴”,经济莫备于《北征》。《梦李白》、《写怀》见其高,《望岳》、《慈恩寺》取其壮。他若《留花门》、前后《出塞》、《玉华》、《九成》诸作,胸中罗宇宙,无所不有,斯见其大。

钟惺曰:读少陵《奉先咏怀》、《北征》等篇,知五言古长篇不易作。当于潦倒淋漓、忽正忽反、若整若乱、时断时续处,得其篇法之妙。

魏泰道辅曰:唐人咏马嵬之事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云:“官军诛佞幸,天子会妖姬。”白乐天云:“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官军背叛,逼迫明皇,不得已而诛贵妃也,颇失事君之礼。老杜《北征》诗曰:“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盖言明皇畏天悔祸,赐妃子以死,无预官军也。

篇3:杜甫《北征》详解

杜甫《北征》详解

《北征》

杜甫【唐】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能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祆气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分类标签:战争诗 忧国忧民

作品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象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爱子对自己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串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显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明皇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象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显然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显然是指叛军在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便当真成了章表。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

篇4:杜甫《北征》全文赏析

【内容】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伺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象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 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 情绪和愿望。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 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 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 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 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 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 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 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 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 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 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 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 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 苦。所以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爱子对自己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把 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串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 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 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 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显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 业绩,对唐明皇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 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 当的。它也确象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 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 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显然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显然是指叛 军在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便当真成了章表。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 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 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篇5:从军北征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从军北征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1)按内容划分,中国古典诗歌有离别诗、田园诗、咏史诗……这首《从军北征》属于 诗。咏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 是这一诗歌流派的另一代表诗人。(2分)

(2)诗中的“行路难”有什么寓意?(3分)

(3)第二句中的.“偏吹”,有的版本用“遍吹”。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边塞诗王昌龄(2分)

(2)“行路难”既指古曲《行路难》也指征途艰难,表达了征人思亲之情。(3分)

(3)用“遍吹”更好。用“遍吹”,表明这笛声不是孤单、微弱的独奏,而是彼吹此和、响彻夜空的大合奏,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悲中见壮的意境中,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普遍性。用“偏吹”更好。明明行军艰难,明明思乡心切,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传来了《行路难》的曲子,这不更增添愁肠吗?这一“偏”字,更渲染了环境,强化了哀怨悲伤的情怀。(4分)

篇6:《北征赋》原文及鉴赏

《北征赋》原文及鉴赏

原文

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旧室灭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遂奋袂以北征兮,超绝迹而远游。

朝发轫于长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宫。历云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故时会之变化兮,非天命之靡常。

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嘉秦昭之讨贼,赫斯怒以北征。纷吾去此旧都兮,騑迟迟以历兹。

遂舒节以远逝兮,指安定以为期。涉长路之绵绵兮,远纡回以樛流。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释余马于彭阳兮,且弭节而自思。日晻晻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寤旷怨之伤情兮,哀诗人之叹时。

越安定以容与兮,遵长城之漫漫。剧蒙公之疲民兮,为强秦乎筑怨。舍高亥之切忧兮,事蛮狄之辽患。不耀德以绥远,顾厚固而缮藩。首身分而不寤兮,犹数功而辞鱤。何夫子之妄说兮,孰云地脉而生残。

登鄣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闵獯鬻之猾夏兮,吊尉漖于朝那。从圣文之克让兮,不劳师而币加。惠父兄于南越兮,黜帝号于尉他。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惟太宗之荡荡兮,岂曩秦之所图。

隮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风猋发以漂遥兮,谷水灌以扬波。飞云雾之杳杳,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兮,□鸡鸣以哜哜。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愬?

乱曰:夫子固穷游艺文兮,乐以忘忧惟圣贤兮?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君子履信无不居兮,虽之蛮貊何忧惧兮?

鉴赏

公元23年,刘玄称帝高阳,王莽死,刘玄迁都长安,年号更始。公元25年,赤眉入关,刘玄被杀。在这时期中,班彪远避凉州,从长安出发,至安定,写了这篇《北征赋》。

《北征赋》是一篇纪行赋,为班彪的代表作,在纪行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继承《楚辞》、《遂初赋》等创作传统,在继承中又有变化,对后世纪行赋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北征赋》纪述他在西汉末的**中离长安至天水避乱的行程。结构模仿刘歆的《遂初赋》,也是结合途中所见景物与有关的史事,抒发感想。由于时事更为艰难,所表现的情绪也更显悲沉。它的语言精丽整齐,其中写景的一段(从“隮高平而周览”到“哀生民之多故”),则显得清新自然。这种描写洋溢着作者的真实感情,而且是写实的笔法,不同于《上林赋》等那种夸张的罗列。此前《遂初赋》的写景,也已经有这样的特点。它们直接启发了后代抒情小赋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如果拿《北征赋》与楚辞部分作品、《遂初赋》等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变化的特点。

(一)抒情方式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九章》中的作品多纪实之辞,《涉江》一诗又是写他放逐生活中最凄苦的一段经历,但诗的开始却采用了与《离骚》相类似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他的极端苦闷,欲忍不能的感情。《涉江》的后半部分以及乱辞,也是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特别是乱辞部分,采用香草美人的托喻,与《离骚》的写法一致。《北征赋》中,无论交待起行原因,还是描写景色都从实际出发,即使是乱辞部分,也抛却了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采用更为直接的抒情方式。

(二)写景与抒情由分离到逐渐紧密的结合。《涉江》中的景物描写,虽然能够表现作者的凄苦情怀,但景与情从整体上还显疏远,还有着为写景而写景的嫌疑。《遂初赋》和《北征赋》写景与抒情结合的较为紧密,特别是《北征赋》,写景能从作者的感情基调出发,更好的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之情怀。

(三)借助历史事实抒情方面,由情与史的分离到逐渐紧密的结合。《涉江》的整个第四部分,都在叙写历史上忠而见弃的人物,以表达作者自己“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之情。而《北征赋》则没有相应的部分。此赋是在纪行的过程中,将史实与感情紧密的结合了起来,而不再是单独列为一部分去叙写。

(四)乱辞部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涉江》对君主忠诚不二的感情抒发,到《遂初》的以道家出世思想作结,抒发自己恬淡的自娱之情,再到《北征赋》以君子固穷而守节的儒家思想的抒发,其发展轨迹是鲜明的。

作为纪行赋的成熟之作,《北征赋》确实表现出了与其在赋史地位上一致的优点。交待起行原因之简洁,借景抒情之恰切,叙史抒情结合之紧密,抒发感情之真挚,语言之平易晓畅,都是《涉江》、《遂初》所不能比拟的。萧统《文选》选赋,纪行一门首选《北征赋》;清人陈元龙《历代赋汇》亦列其为纪行赋第一篇。可见二人同选《北征赋》列为首篇,并非偶然。

篇7: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诗歌鉴赏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①。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②,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③。

【注】①太虚:天空。②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③阶除:台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

B.首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之情。

D.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情。

E.尾联写诗人看到下雨后道路泥泞,对邀请朋友前来之举感到非常后悔。

15.颔联中的哪两个字最富有表现力?请指出并作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4.BE(选B给3分,选E给2分)

15.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翻”和“落”两个字。(2分)傍晚的燕子上下翻飞。作者把它想象成是雷震的结果,突出了雷声之大,颇有气势。(2分)河中的鱼沉入水底作者想象成是骤雨降落的结果。突出了骤雨之猛。(2分)

篇8:北征杜甫字词的解释

北征杜甫字词的解释

北征杜甫字词的解释

(1)墨制:是用墨笔书写的诏敕,亦称墨敕。这里指唐肃宗命杜甫探家的敕命。

(2)皇帝二载:即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

(3)初吉:朔日,即初一。

(4)杜子:杜甫自称。

(5)苍茫:指战乱纷扰,家中情况不明。问:探望。

(6)维:发语词。维时:即这个时候。艰虞:艰难和忧患。

(7)恩私被:指诗人自己独受皇恩允许探家。

(8)蓬荜:指穷人住的草房。

(9)诣:赴、到。阙下:朝廷。

(10)怵惕:惶恐不安。

(11)谏诤:臣下对君上直言规劝。杜甫时任左拾遗,职属谏官,谏诤是他的职守。

(12)中兴:国家衰败后重新复兴。

(13)经纬:织布时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这里用作动词,比喻有条不紊地处埋国家大事。固密勿:本来就谨慎周到。

(14)东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突厥族和东北少数民族的混血儿,其部下又有大量奚族和契丹族人,故称东胡。

(15)愤所切:深切的愤怒。

(16)行在:皇帝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

(17)疮痍:创伤。

(18)忧虞:忧虑。

(19)靡靡:行步迟缓。阡陌:田间小路。

(20)眇:稀少,少见。

(21)明灭:忽明忽暗。

(22)屡得:多次碰到。

(23)邠郊:邠州(今陕西省彬县)。郊:郊原,即平原。

(24)荡潏:水流动的样子。

(25)猛虎:比喻山上怪石状如猛虎。李白诗句:“石惊虎伏起。”薛能诗句:“鸟径恶时应立虎。”

(26)石戴古车辙:石上印着古代的车辙。

(27)“青云”两句:耸入青云的高山引起诗人很高的兴致,他觉得山中幽静的景物也很可爱。

(28)罗生:罗列丛生。

(29)濡:滋润。

(30)桃源:即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31)拙:笨拙,指不擅长处世。

(32)坡陀:山岗起伏不平。鄜畤:即鄜州。春秋时,秦文公在鄜地设祭坛祀神。畤即祭坛。

(33)木末:树梢。这两句是说杜甫归家心切,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望像在树梢上一样。

(34)鸱鸮:猫头鹰。

(35)卒:仓促。这里指的是756年(至德元年)安禄山攻陷洛阳,哥舒翰率三十万(诗中说“百万”是夸张的写法)大军据守潼关,杨国忠迫其匆促迎战,结果全军覆没。

(36)为异物:指死亡。

(37)堕胡尘:指756年(至德元年)八月,杜甫被叛军所俘。

(38)经年:一整年。

(39)衣百结:衣服打满了补丁。

(40)耶:爷。

(41)垢腻脚不袜:身上污脏,没穿袜子。

(42)补缀才过膝:女儿们的衣服既破又短,补了又补,刚刚盖过膝盖。唐代时妇女的衣服一般要垂到地面,才过膝是很不得体的。缀,有多个版本作“绽”。清代仇兆鳌的注本作“缀”。

(43)天吴:神话传说中虎身人面的水神。此与“紫凤”都是指官服上刺绣的花纹图案。褐:袄。

(44)情怀恶:心情不好。

(45)凛栗:冻得发抖。

(46)“粉黛”两句:意思是,解开包有粉黛的包裹,其中也多少有一点衾、绸之类。

(47)痴女:不懂事的女孩子,这是爱怜的口气。栉:梳头。

(48)移时:费了很长的时间。施:涂抹。朱铅:红粉。

(49)狼藉:杂乱,不整洁。画眉阔:唐代女子画眉,以阔为美。

(50)嗔喝:生气地喝止。

(51)翻思:回想起。

(52)聒:吵闹。

(53)生理:生计,生活。

(54)至尊:对皇帝的尊称。蒙尘:指皇帝出奔在外,蒙受风尘之苦。

(55)休练卒:停止练兵。意思是结束战争。

(56)妖氛豁:指时局有所好转。

(57)回纥:唐代西北部族名。当时唐肃宗向回纥借兵平息安史叛乱,杜甫用“阴风”、“惨淡”来形容回纥军,暗指其好战嗜杀,须多加提防。

(58)其王:指回纥王怀仁可汗。助顺:指帮助唐王朝。当时怀仁可汗派遣其太子叶护率骑兵四千助讨叛乱。

(59)善驰突:长于骑射突击。

(60)此辈少为贵:这种兵还是少借为好。一说是回纥人以年少为贵。

(61)四方服勇决:四方的民族都佩服其骁勇果决。

(62)鹰腾:形容军士如鹰之飞腾,勇猛迅捷,奔跑起来比飞箭还快。

(63)圣心颇虚伫:指唐肃宗一心期待回纥兵能为他解忧。

(64)时议气欲夺:当时朝臣对借兵之事感到担心,但又不敢反对。

(65)伊洛:两条河流的名称,都流经洛阳。指掌收:轻而易举地收复。

(66)西京:长安。不足拔:不费力就能攻克。

(67)俱发:和回纥兵一起出击。

(68)青徐:青州、徐州,在今山东、苏北一带。

(69)旋瞻:不久即可看到。略:攻取。桓碣:即恒山、碣石山,在今山西、河北一带,这里指安禄山、史思明的老巢。

(70)昊天:古时称秋天为昊天。

(71)肃杀:严正之气。这里指唐朝的兵威。

(72)“祸转”两句:亡命的胡人已临灭顶之灾,消灭叛军的大势已成。

(73)皇纲:指唐王朝的帝业。

(74)“忆昨”一句:意思是,追忆756年(至德元年)六月唐玄宗奔蜀,跑得很慌张。又发生马嵬兵谏之事。

(75)奸臣:指杨国忠等人。葅醢:剁成肉酱。

(76)同恶:指杨氏家族及其同党。荡折:清除干净。

(77)“不闻”两句:史载夏桀宠妺喜,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爱褒姒,皆导致亡国。这里的意思是,唐玄宗虽也为杨贵妃兄妹所惑,但还没有像夏、商、周三朝的末代君主那样弄得不可收拾。

(78)宣:周宣王。光:汉光武帝。明哲:英明圣哲。

(79)桓桓:威严勇武。陈将军:陈玄礼,时任左龙武大将军,率禁卫军护卫玄宗逃离长安,走至马嵬驿,他支持兵谏,当场格杀杨国忠等,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

(80)钺:大斧,古代天子或大臣所用的一种象征性的武器。

(81)微:若不是,若没有。尔:你,指陈玄礼。人尽非:人民都会被胡人统治,化为夷狄。

(82)大同殿:玄宗经常朝会群臣的地方。

(83)白兽闼:未央宫白虎殿的殿门,唐代因避太祖李虎的讳,改虎为兽。

(84)翠华:皇帝仪仗中饰有翠羽的旌旗。这里代指皇帝。

(85)金阙:金饰的宫门,指长安的宫殿。

(86)园陵:指唐朝先皇帝的陵墓。固有神:本来就有神灵护卫。

(87)太宗:指李世民。

(88)宏达:宏伟昌盛,这是杜甫对唐初开国之君的赞美和对唐肃宗的期望。

篇9:杜甫诗词《北征》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北征》的诗意赏析

《北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途中所作,叙述一路见闻及到家后的感受。当时宰相房琯被贺兰进明等人诬谤贿赂而论罪,作为左拾遗的杜甫上疏为房琯辩罪,触怒唐肃宗,下三司问罪,得张镐营救释放。八月,肃宗命他离凤翔探家,实为遣归。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表现了宏大的历史内容,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

《北征》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伺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象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全诗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鄜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不难看到,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诗人深深懂得,当他在苍茫暮色中踏上归途时,国家正处危难,朝野都无闲暇,一个忠诚的谏官是不该离职的,与他本心也是相违的。因而他忧虞不安,留恋恍惚。正由于满怀忧国忧民,他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总之,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因此,回到家里,他虽然获得家室团聚的欢乐,却更体会到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战乱年代的辛酸苦涩,不能忘怀被叛军拘留长安的日子,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可见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肃宗皇帝放他回家探亲,其实是厌弃他,冷落他。这是诗人心中有数的,但他无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涩地叙述、议论、描写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优遇:在国家危难、人民伤亡的时刻,他竟能有闲专程探亲,有兴观赏秋色,有幸全家团聚。这一切都违反他爱国的志节和爱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尴尬难堪。因而在看到山间丛生的野果时,他不禁感慨天赐雨露相同,而果实苦甜各别;人生于世一样,而安危遭遇迥异;自己却偏要选择艰难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儿女穷困的生活,饥瘦的身容,体会到老妻爱子对自己的体贴,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娇痴,回想到自己舍家赴难以来的种种遭遇,不由把一腔辛酸化为生聚的欣慰。这里,诗人的另一种处境和性格,一个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的形象,便生动地显现出来。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串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因此他虽然正视国家战乱、人民伤亡的苦难现实,虽然受到厌弃冷落的待遇,虽然一家老小过着饥寒的生活,但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现实,而是坚持大义,顾全大局。他受到形势好转的鼓舞,积极考虑决策的得失,并且语重心长地回顾了事变以后的历史发展,强调指出事变使奸佞荡析,热情赞美忠臣除奸的功绩,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意愿,歌颂了唐太宗奠定的国家基业,从而表明了对唐肃宗中兴国家的殷切期望。显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诗人的社会理想不过是恢复唐太宗的业绩,对唐明皇有所美化,对唐肃宗有所不言,然而应当承认,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是达到时代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的。

综上可见,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象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显然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显然是指叛军在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便当真成了章表。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篇10:从军北征

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篇11:杜甫《孤雁》诗歌鉴赏

杜甫《孤雁》诗歌鉴赏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鉴赏 《勤政楼西老柳》译文及赏析

《观沧海》的诗词鉴赏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

《羌村》古诗原文及鉴赏

《从军行》 《春夜别友人其一》(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谢万北征文言文翻译

万方多难成语

导学案《古诗》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

杜甫《北征》诗歌鉴赏
《杜甫《北征》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甫《北征》诗歌鉴赏(集锦11篇)】相关文章:

杜甫——《南征》2022-07-26

陆游《书愤》鉴赏2022-05-05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教案2023-06-18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023-03-08

唐代杜甫诗歌赏析2023-04-08

李商隐诗词《筹笔驿》的诗意赏析2022-04-28

登兖州城楼阅读答案与翻译2023-01-31

兵车行 教案2023-11-09

杜甫《登兖州城楼》全诗翻译赏析2022-04-29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2022-11-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