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

时间:2022-09-27 07:39:2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锦集10篇)由网友“拒绝刘昊然三次”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

篇1:“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4~7题。(共19分)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祛,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嫌绝也。”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犬,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言功。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何功可论!”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晰,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增邑六百户。十一年,督豫北豫霍三州诸军事、除信武将军、豫州刺史,领南汝阴太守。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帷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曰刚。

(节选自《梁书·列侍第十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 徇:示众

B. 诏假仙琕节 假:借助

C. 日钞运漕 钞:同“抄”,抢掠

D. 高祖雅爱仗之 雅:素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仙琕作战勇猛的一组是( )

①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②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③当其冲者,莫不摧破④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⑤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⑥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赴所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都城失陷后,马仙琕痛哭一夜,这才解散了军队向高祖投降。高祖安慰他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厚礼,让他大为感动,誓死为高祖效忠。

B.马仙琕屡立战功,但在部下面前从不言功,认为大丈夫建功立业不求声名,失败要勇于承担责任。

C.马仙琕在外征战,能与部下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常只身潜入敌营窥探,所以常打胜仗,高祖很仰仗他。

D.马仙琕曾经改名。小时候他叫“马仙婢“,长大后,他认为“婢”字太不典雅,于是将“婢”的偏旁“女”改为“玉”,这就有了后来的名字“马仙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马枢字要理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人也。祖灵庆,齐竟陵王录事参军。

枢数岁而孤,为其姑所养。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纶时自讲《大品经》,令枢讲《维摩》、《老子》、《周易》,同日发题,道俗听者二千人。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无穷,论者拱默听受而已。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

寻遇侯景之乱,纶举兵援台,乃留书二万卷以付枢。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乃喟然叹曰:“吾闻贵爵位者以巢、由为桎梏,爱山林者以伊、吕为管库,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虚则糠秕席上之说,稽之笃论,亦各从其好也。比求志之士,望途而息,岂天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无闻甚乎?”乃隐于茅山,有终焉之志。

天嘉元年,文帝征为度支尚书,辞不应命。时枢亲故并居京口,每秋冬之际,时往游焉。及鄱阳王为南徐州刺史,钦其高尚,鄙不能致,乃卑辞厚意,令使者邀之,枢固辞以疾。门人劝请,不得已乃行。王别筑室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竹林间自营茅茨而居。每王公馈饷,辞不获已者,率十分受一。

枢少属乱离,凡所居处,盗贼不入,依托者常数百家。目精洞黄,能视暗中物。常有白燕一双,巢其庭树,驯狎纮庑,时集几案,春来秋去,几三十年。太建十三年卒,时年六十。撰《道觉论》二十卷行于世。

——《南史》卷七十九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闻其名,引为学士 素:平素

B. 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 嘉:赞赏

C. 稽之笃论,亦各从其好也 稽:争论

D. 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 殆:几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马枢“知识渊博”的一项是( )

①六岁,能诵《孝经》、《论语》、《老子》

②及长,博极经史,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

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   ④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

⑤乃留书二万卷以付枢 ⑥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枢是一个知识渊博又有辩才的人,他淡泊名利,一心向往隐逸生活,憩于山林,不愿出仕。

B.邵陵王想彻底了解马枢学识的优劣,于是让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与马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但无法驳倒马枢。

C.鄱阳王钦佩马枢的高尚节操,于是就用谦逊的言辞,诚恳地让人去邀请他。他起初借口生病,坚决推辞。

D.马枢少年就遭遇战乱流离的世道,但他当年居住的地方一般盗贼都不去骚扰,且他眼睛深黄,能看见黑暗中的东西。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与马学士论义,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4分)

②王别筑室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竹林间自营茅茨而居(4分)

参考答案

4. 答案C (稽,考察)

5. 答案B (①是说马枢自幼聪明 ③是学者自己提出问题 ⑤萧纶送书给他)

6. 答案B( 解析:没有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只是“拱默听受而已”)

7. 答案 ①和马学士讨论经义,一定要使他屈服,不能够空(或白白地)立辩论的.客主两方。

②鄱阳王专门(或另外)建了一座房屋来安置他,他讨厌这套房屋过于奢华,便在竹林间自己盖(或建造)了间茅屋居住。

文言文翻译

马枢字要理,扶风郿县(现作“眉县”)人。其祖父马灵庆,为齐竟陵王录事参军。

马枢几岁时父母俱丧,其姑收养了他。六岁时,他能背诵《孝经》、《论语》、《老子》。长大后,他博览经文史籍,尤其善解佛经及《周易》、《老子》义。梁邵陵王萧纶任南徐州刺史,向来闻其名,荐引为学士。萧纶当时自己讲授《大品经》,令马枢讲授《维摩》、《老子》、《周易》,同一日阐发题解,道俗听者二千人。邵陵王想弄清讲授的优劣,便对众人说:“与马学士论义,一定要使他屈服,不能够空立主客之席位。”于是数家学者齐起发问,马枢便一一剖析,先阐发其宗旨,然后条分缕析,论述千变万化,与他论者都顶礼膜拜默默聆听而已。萧纶十分赞赏他,想把他向朝廷推荐。

不久遭遇侯景之乱,萧纶带兵援助台城,便留下二万卷书给马枢。马枢潜心阅览,几乎全部通读,便喟然叹息说:“我听说看重爵位的人把巢父、许由当作羁绊,喜好隐居者以伊尹、吕望为低贱,为名利所束缚者则把道家之言视为草芥不值。习玩于清淡者则把儒家学说当作糠米比,公正的考察,他们是各取所好。近来那些追求志向的人们,望着道路而叹息。难道是上天不愿施惠给高尚之人,以至于隐居之人是这样的少!”便隐居茅山,有终身之志。

天嘉元年(560),文帝征辟为度支尚书,他辞不应命。那时马枢的亲人故友都住在京口,每年秋冬之际,按时去游玩。鄱阳王任南徐州刺史,钦慕其品德高尚,担心不能招致,于是卑辞厚意,让使者去邀请他,马枢称病坚决推辞。有门客规劝他,马枢不得已,才前往。鄱阳王另外筑室让他住,马枢不喜欢住所高贵华丽,便在竹林间自造茅茨庐居住。每次王公的馈赠,他再三推辞,自己所要的只是十分之一。

马枢少时逢乱世,他的居所,连盗贼都不进,依托在他家的人常有数百家。他目光敏锐富有洞察力,能看见暗中物品。常有一只白燕,在他家庭院的树上筑巢,栖戏于檐庑之下,时而停集几案,春去秋来,差不多三十多年。太建十三年(581)去世,时年六十岁。他撰写的二十卷《道觉论》流行于世。

篇3:“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①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今策渊、邻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有删改)

【注】①左将军:刘备曾授左将军之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善:良好

B.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内:进入

C.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胜:击败

D.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乘:趁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B.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必为人所教也而留夏候渊、张郃屯守

C.阴献策于先主D.以将军之英才

以响应于内此盖天以与我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溯江而西,与璋会(于)涪。B.(郑度)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C.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渊、邰)。D.此盖天以(时)与我,时不可失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正与张松觉得自己得不到刘璋的重用,很不得意;在对曹操、刘备进行比较权衡后,决定投靠刘备,并暗中进行谋划。

B.法正在初次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献计说,可以趁着刘璋软弱无能,与张松里应外合,先夺取益州,然后图谋大业。

C.郑度认为刘备孤军深入,兵力单薄,未得民心,钱粮匮乏,不能持久作战,只要刘璋坚壁清野,就能击退并擒获刘备。

D.法正判断夏侯渊、张郃的能力不如蜀国的将领,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刘备很认同他的见解。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旬。

克 之 之 日 广 农 积 谷 观 衅伺隙 上 可 以 倾 覆 寇 敌尊奖 王 室 中 可 以 蚕 食 雍 凉 广 拓 境 土下 可 以 固 守 要 害 为 持 久之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②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参考答案

1.BA.交好。C.超过。D.登上。

2.B “却”,连词,表转折关系。A.“对”,介词;“被”,介词,表被动。C.“向”,介词;“在”,介词。D.“凭借”,介词;“把”,介词。

3.B 法正判断“不能用”的是刘璋,不是郑度。

4.C A.文中只说“正人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并未提及张松不被重用。B.法正向刘备献策是在第二次见刘备时。D.法正并没有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

5.(1)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4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若断为“中可以蚕食雍/凉”亦可。]

(2)①这以后依仗益州的丰富资源,凭藉天府的险要地形,用这成就帝王大业,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3分。大意1分,“资”1分,“冯”1分。]

②刘备听说后非常忌讳(担心)此事,去向法正询问对策。[3分。大意2分,“恶”1分。]

【参考译文】

法正字孝直,是扶风郡人。建安初年,法正到蜀郡投靠刘璋,不受重用,很不得志。益州别驾(州刺史助理)张松和法正交往甚好,他们揣度着,觉得不值得与刘璋共图大业,常常暗自叹息。张松到荆州拜见曹操后返回益州,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去结交刘备。刘璋问:“谁可以当使者?”张松就推荐了法正,法正推辞,但在刘璋的坚持下,他不得已去了。法正回来后,对张松称说刘备有雄才大略,他们秘密谋划,想一起拥戴事奉刘备,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因刘璋听说曹操要派遣将领征伐张鲁而心中害怕,张松就乘机劝说刘璋应当迎请刘备,让刘备去征讨张鲁。于是刘璋再次让法正领命出使。法正向刘备转达了刘璋的意图后,便暗地里向刘备献计说:“凭将军您的英雄才略,趁着现在刘璋懦弱无能,张松是州中的重要官员,可在内部接应,然后依仗益州的丰富资源,凭藉天府的险要地形,用这成就帝王大业,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刘备认为他说得很对,就逆长江西上,和刘璋在涪地相会。刘备向北到葭萌去讨伐张鲁,后来回军向南攻打刘璋。

郑度劝刘璋说:“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来袭击我们,部下士兵不到一万人,军民还没有归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庄稼作为军粮,军队缺少必要的物资。对付他的最好办法,是把巴西和梓潼的百姓全部驱赶到涪水以西,将仓库中的粮食和田野的庄稼全都烧掉,增高壁垒,深挖战壕,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到来。他们到这里,熬不过一百天,就一定会自行逃离。这时我们追击,就一定能抓获刘备。”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法正说:“刘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你不必忧虑。”刘璋果然像法正所说的那样,罢免了郑度,不采用他的计谋。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出兵就降服了张鲁,平定了汉中,没有趁着这个形势夺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邻驻守汉中。如今估量夏侯渊、张邻的才智谋略,比不上我们的将领,发兵前往征讨,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在战胜他们之时,我们就发展农业,积蓄粮食,寻找时机,上可以消灭敌寇,尊奉王室,中可以逐步占取雍州、凉州,拓展疆域,下可以坚守险要之地,作长久的打算。这大概是上天把良机赐给我们,时机不能错过啊。”刘备认同他的计策,就率领众将领进军汉中,法正也随同前往。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沿着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一带扎营。夏侯渊率兵来争夺此地。法正说:“可以攻击他了。”刘备命令黄忠率兵登上高处擂鼓呐喊进攻,大败夏侯渊的军队,夏侯渊等人被杀。曹操西征,听说了法正的计策,说:“我本来知道刘玄德不具备这样的谋略,一定是被人教授的。”

篇4:扶风平陵人也阅读附答案

扶风平陵人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完成4~7小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①,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②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B.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C.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D.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

C.《鲁诗》:是西汉初年鲁地人申公为《诗》所作的传文,后自成一家。它与《齐诗》《韩诗》并立,被统称为“三家诗”。现三家诗均已亡逸。我们现在所学的《诗经》,是由《毛诗》流传下来的。

D.举:往往与“察”并称,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博士、文学、秀才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5分)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5分)

参考答案

4、C

5、D

6.D(“选拔任用官员”是在公爵位之时。)

7、①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累”“平理”“让”各1分,句意2分)

②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谦退”“潜有”“以…为”各1分,句意2分)

篇5:《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的阅读答案和翻译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的阅读答案和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的罪过,遭到窦宪的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3分)

译文:____

(2)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4分)

译文:____

(3)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3分)

译文:____

参考答案:

4.B 【解析】寻:推究。

5.D 【解析】③是表现宋、袁二人的担心;④是表现窦宪打击何敞;⑤是表现百姓被他的恩德感化。

6.C  【解析】“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错,应该是“认为窦宪弟笃、景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7.答案见参考译文。

(1)“依德而至”“缘政而生”各1分,后面的句式1分。

(2)“幸”1分,“由是”1分,“食之以毒”1分,通顺1分。

(3)“举”1分,“断”1分,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何敞字文高,是扶风平陵人,他的祖辈在汝阴安家。何敞生性正直。自己认为取舍不合时务,每被征召,常常称病不出仕。元和中,被征召到太尉宋由府中,宋由用特殊礼仪待他。司徒袁安也很敬重他。当时京城和周围多处出现奇异的鸟兽草木,议事的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何敞通晓经传,心里很讨厌这种说法。于是向宋由、袁安二人说:“吉祥的征兆应随美德而到,灾异因恶政而产生。现在奇异的鸟在殿屋飞翔,怪异的草在庭院生长,不能不明察。”宋由、袁安害怕,不敢回答。过了不久,肃宗就去世了。

当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超过规定。何敞上书给宋由说:“赏赐超过限制,使国家收藏钱财的仓库空竭,国资损耗。推究公家的用度,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明君赏赐,应该有品级规范,忠臣受赏,也应有限度。现在您地位尊贵责任重大,应该先正己来给群下做表率,送回所得到的赏赐的物品,再趁机陈述得失,奏请王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以节省朝廷开支,赈济穷困孤独的人,那么恩泽施与百姓,百姓高兴,上天听见看到,一定会很快感应。”宋由没有采纳。

窦宪任车骑将军,他的'弟弟窦笃、窦景一起大造邸第,征调劳役让百姓愁苦。何敞上书劝谏说:“我虽然是才识短浅的人,实在私下感到奇怪,认为窦笃、窦景作为亲近显贵的大臣,应当做百官的表率。现在百姓愁苦,官府没有救助施为,反而突然大造府第,崇尚玩好,这不是用来体现美好的品德的啊,应当遣归工匠,体恤人们的困难。”奏章递上了却没有人理会。

后来担任尚书,又上书劝谏说:“过去郑武姜宠爱共叔段,宠爱却不教诲,最终铸成大错。由此看来,像这样爱儿子,好比在他饥饿时拿有毒的食物给他吃,恰恰是用来害他的啊。窦宪掌握三军的重任,窦笃、窦景总管宫中护卫的大权,而虐用百姓,过分奢侈,诛杀无罪的人。现在人们议论纷纷,都说共叔段又在汉室再生。虽然知道劝谏一定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我还要冒死进谏,是因为实在不忍心亲眼看见他们有祸患却沉默以苟且保全自己。”

何敞多次极力劝谏,诉说诸窦罪过,窦宪等人深深怨恨他。当时济南王刘康尊贵骄横无度,窦宪就奏请让何敞出京担任济南太傅。一年多后升任汝南太守。何敞嫉恨那些只知道引用法令条文的俗吏用苛刻之政谋求当时名誉,所以在太守任上以宽厚和善为政。每到勘察冤狱疑案,就用《春秋》之义判断。因此郡中的人没有怨恨,百姓被他的恩礼感化。与父母别居的人,都回去赡养他们的父母,推财相让的有二百多人。又整修阳旧渠,百姓靠它获得好处,垦田增加三万余顷。官吏百姓一起刻碑,歌颂何敞的功德。

篇6:《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1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身居作

居作:作佣人

B.鸿并绝不娶

并:全部

C.简斥数妇

简:直接

D.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择:抛弃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崇尚节操的一项是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1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都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17.

(1)把上面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3分)

②无乃欲低头就之乎?(3分)

参考答案

14.C(简:挑选。)

15.C(①写梁鸿葬父,与“崇尚节操”无关。④写梁鸿为了生存而替人赁舂,与“崇尚节操”无关。⑥写梁鸿著书情况,与“崇尚节操”无关。)

16.A(A原因是“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17、(1)

①我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想要的东西很多,所以笑他。(3分)

②难道如此苟且屈就吗?(3分)(得分点:“低头”“无乃……乎”“就”)

参考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 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如此苟且偷生?”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吴要离墓旁。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篇7:叔孙通薛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叔孙通薛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功蕲入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视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县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按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生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王已并天下,诸候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已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汉书·叔孙通传》)

臣光曰:过着,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乱议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武丁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故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饰非也,岂不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功蕲入陈 功:攻下

B.及稍定汉诸仪法 稍:稍后

C.益广宗庙,大孝之本 广:扩大

D.毁郡县城,铄其兵 铄:削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岁,陈胜起 ②数跸烦民

B.①乃赐通帛二十匹 ②汉王憎之,乃变其服

C.①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②愿陛下为原庙渭北

D.①及项梁之薛 ②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就陈胜起义的事询问众博士儒生的看法,听他们说是造反就生气变了脸色,待听了叔孙通的一番巧辩宽慰之词后,于是转怒为喜。

B.叔孙通离开寝宫回家后,遭到众儒生对他言行的质疑,他解释说自己也是迫不得已。他逃到薛县,薛县已归降楚国了。

C.叔孙通的儒生装束令汉王憎恶,于是他就改穿楚地风格的短装,很合汉王的审美观,得到汉王的`喜爱。

D.孝惠帝不愿在看望太后的途中常惊扰百姓,便在武库的南面修复道,听了叔孙通所言此举不妥的劝谏后,惊惧地要赶快拆掉。

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人犯错误在所难免,但只有圣贤之人能做到有错必改。

B.以仲虺赞商汤、傅说劝武丁为例证,说明做君王的人不以不犯错误为贤明,而以改正错误为美德。

C.从对叔孙通的批评中,暗中告诫做臣子的面对君王的过错不应教君王文过饰非,而应帮助其认识改正。

D.从古代君主设置乱议木和敢谏鼓的举动中,看出了他们生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的心理。

1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节选自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篇8:《情绪也让人中暑》阅读答案

《情绪也让人中暑》阅读答案

①炎热的气候不仅对人体生理影响很大,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也有负面影响,这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情绪中暑”(也称夏季情感障碍症)。

②“情绪中暑”的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情绪烦躁,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觉得内心烘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过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三是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甚至擦洗鼻子。

③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因此,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应尽可能地增加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重视夏季的养生之道。要根据夏季天气炎热和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计划,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同时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呆得过久。居室要注意通风,并且要尽可能地收拾得空旷些避免拥挤感,从而达到白居易用诗描写的效果:“眼前无常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④当然,防治“情绪中暑”,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内经》主张,在炎夏之时要“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持此态度,方可“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故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空灵的轻音乐,注意培植浪漫情绪,想象绿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快的东西,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畅思遐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诗情画意,以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正如《摄生消息论》中所言,“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外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同样也有利于忘却夏日的炎热。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有“情绪中暑”症状,要耐心开导,用温情细语给他(她)的心里送上清凉,有条件的话,应该陪他(她)到海边、湖边、河边或公园、森林等凉爽之地去走走,习习凉风和迷人景致会使他(她)暑热顿消,心静如水。

⑤为了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平时就要注意情绪锻炼。要学习点辩证法,懂得用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会倾诉,尤其是有苦恼时,不要闷在肚里,可向亲朋诉说一番,甚至大哭一场。当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后,人生的许多艰难困苦都会在冷静中得到克服,区区炎热天气,又何足道矣

1.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

2.文章第②段说明的内容是:

3.文章第③段说明的内容是:

4.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

5.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6.假如你发现自己的一位亲友有“情绪中暑”倾向,你将如何科学引导他走出“误区”?

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参考答案:

1.统领全文

2.“情绪中暑”症状

3.“情绪中暑”原因

4.预防“情绪中暑”方法

5.总――分

篇9: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

孟轲邹人也的阅读答案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塞仁义也。仁义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注 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 干:谋取 B.嬖人有臧仓者沮君 沮:阻挠

C.闲先王之道 闲:放下 D.距杨、墨,放淫辞 距:抵制

答案 C 解析 闲:捍卫。

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3分)( )

A.绝粮于邹、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答案 B 解析 A项第二句说其不委曲求全不能变通;C项第一句说其受业,非“穷”;D项第一句说其“通”,第二句是尹士的话,说其居心可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答案 A 解析 B.无中生有。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C.“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率兽食人”,(像)率领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暴政害民,说“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不当;“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答案 (1)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远行千里来拜见齐王,这是我愿意的(事情);不被齐王赏识(或“礼遇”)而离开,(这)难道是我愿意的吗!(关键词为“乌”“遇”“岂”,每个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塞仁义也。

(2)杨墨的'学说不破除(或“停止”),孔子的学说不发扬(或“彰显”),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或“仁义之道被阻塞”)。(关键词“著”、“诬”、“塞”,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一件事,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这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

篇10:太原阳曲人也的阅读答案

太原阳曲人也的阅读答案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太祖①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③,复以淮为司马。文帝②即王位,赐爵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关中始定,民得安业。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五年为真。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④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嘉平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

(选自《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文帝:即曹丕。③假节:与下文的“持节”,皆为魏晋时期的官职名称。④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陈,备疑不渡 陈:列阵

B.故计远近为稽留 稽:延误

C.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逆:预先

D.外征寇虏,内绥民夷 绥:安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

B.昔禹会诸侯于涂山 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D.

C.

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 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

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 其夜果攻阳遂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B.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C.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D.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淮被太祖曹操任命为夏侯渊的`司马,在夏侯渊遇害之际,能及时稳定军心,并在阻击刘备一役中出奇计,深得曹操嘉许,被赐爵关内侯。

B.郭淮在祝贺文帝登基时迟到,受到文帝斥责,但他却巧妙地将文帝与太平盛世时的五帝、夏后相类比,使文帝转怒为喜,并给他升官封侯。

C.郭淮与诸葛亮对阵,先是估计到对手会夺取北原,后又识破对手挥师西进是虚张声势,于是事先在北原构筑好营垒,最终挫败对手的谋算。

D.郭淮在关西地区主政三十多年,无论是征讨来敌,还是绥靖地方,都功绩卓著,因此,皇帝下诏嘉奖,授予他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等官职。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以状闻,太祖善之。(3分)

②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4分)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郭淮行军作战“方策精详”(计谋精确缜密)。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

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①(郭淮)把这件事上报以后,太祖认为他做得好。

[3分。闻、善各1分,大意1分]

②(郭淮)略知他们的心意,关怀备至,(人们)都称他为神明的官吏.

[4分。周至、咸各1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大意1分]

(2)

事例一:与刘备对阵时,主张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渡河再进攻(“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

事例二:与诸葛亮对阵时,主张先占北原。(“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

事例三:与诸葛亮对阵时,认为其西行乃虚,攻阳遂为实(“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五年级汉字的谜语

汉字谜语五年级

汉字的谜语

关于汉字的谜语

六一儿童节猜字谜语及答案

猜字谜大全及答案

五年级猜字谜语大全及答案

成语的最难字谜答案解答

猜字谜语大全及答案

好玩经典成语猜谜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马仙琕,扶风郿人也”阅读答案(锦集10篇)】相关文章:

超难的成语猜谜2023-12-04

一年级猜字谜语及答案2022-05-08

成语猜答案2022-10-05

猜字谜语和答案2023-11-13

疯狂猜图所有答案2023-01-20

四年级成语猜谜2023-03-20

独生子字谜答案2024-04-17

什么东西越洗越黑脑筋急转弯的答案是什么2023-05-13

小学六年级成语猜谜2023-07-09

脑筋急转弯最贵的床是什么床的答案是什么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