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08 09:04:0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推荐12篇)由网友“啾咪小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

篇1: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我那时不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去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或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⑧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苦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⑨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运用比拟修辞手法描写村庄里草木遵从秩序、不知偷懒、不偏倚等特点,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

B.文章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开疆拓土”“攻占”“带”“披”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

C.结尾写到“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呼应开篇中有关村庄、草木皆服从于秩序的议论,首尾圆合,突出了主旨。

D.本文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草木与村庄、草木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质朴而真挚。

解析:“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错。

答案:A

2.[层(段)意概括]请概括第⑦段的主要内容。

解析:第⑦段的主要内容,是突出草木在人们生活贫穷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是突出父母亲应对贫穷生活的作用,所以,陈述对象应该是草木,而不是父母亲。

答案:草木赐予人们生活资源,使原本贫穷的生活拥有了快乐。

3.(特定信息概括)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草木却占领了其记忆的一端?请结合全文概括。

解析:首先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如“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等,然后从中概括出答题要点。

答案:①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②草木带给村庄安详;③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④在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⑤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4.(强化题:特定信息概括)文章中“我”对“草木”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概括分析。

解析:要概括分析情感的变化,首先要筛选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苦难”“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等,然后概括出情感的变化。

答案:①对草木曾经是忽视、嫌厌(或“厌倦”)的,以为它们的存在是不必要的;②后来因草药治愈我喉咙痛而觉得草木“神秘”,认为它们身上蕴藏着强大的力量;③再到后来体验到草木是获取快乐的源头,是战胜生活苦难的力量;④最后产生皈依草木深处的心愿。(答出三点即可)

篇2: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

《草木深》

晓寒

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草木深》阅读题: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

B.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我不再喜欢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

C.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要的存在,想把它们统统连根拔掉,彻底赶出村庄。

D.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赐予我们不可复制的生活,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成为我快乐的主要源头。

E.文章采用记叙、抒情、说理等表达方式,叙述了在村庄贫穷而美好的生活,阐述了草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7.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5分)

18.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4分)

19.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5分)

20.“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3分)

《草木深》参考答案:

16.B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D.“主要”不当

17.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18.运用拟人、排比(1分),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1分),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1分)。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1分)

19.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3分);同时,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2分)

20.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1分)例子(2分)

2.1一类卷(6—8分)符合题意,两个修辞,心理描写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

二类卷(3—5分)基本符合题意,一个修辞,心理描写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2分)偏离题意,没有修辞和心理描写,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篇3:《人在草木间 周晓枫》阅读答案

《人在草木间 周晓枫》阅读答案

我认识的福建人,好像没有谁不喝茶。无论冬夏,他们随身携带身份证一样带着自己的茶。我还数次目睹出差的福建笔友,带着整套茶具。茶盘、茶壶、茶海、茶漏、茶巾……除了数只以供邀约朋友的品茗杯,我竟还看到有带着私人茶宠的。我笑他们,只差背个屏风和古琴来。

我不算饮茶人。喝也行,不喝也行。写作时我与咖啡为伴,养成了心理依赖。咖啡或茶,开始是自愿地被束缚,久而久之,就缠绵入骨,难以为戒。很难说它们是苦是甜,复合之味才令人上瘾。

作为不解茶趣者来安溪,来铁观音的原乡,我总觉得自己混浊,品佳茗也相当于牛嚼牡丹。抬头,茶馆匾额写着“禅茶一味”。无论是禅意还是茶味,我从来无法体会和参破它们极简之后的丰富。好在,禅与茶,都慈悲宽容。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植物的馈赠,看看草与木,从纸、茶、药,到床、船、屋……我们随时生活在草木之间。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穿着的衣裳,我们弹奏的乐器。茶,是其中日常又慷慨的给予。

每天的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是茶,微妙地超越其他。如果是生活需要,水就够了。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说起来,都是动物的生命,人是其中的奢侈;茶寿指一百零八岁,是把“茶”字拆成“二十加八十八”……所以都是长寿者,茶寿是其中的奢侈。

茶,并非神话中的灵丹妙药,是现实中既平凡又堪称伟大的植物。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茶香似乎弥散在这里的空气里……香,是气味的奢侈;铁观音,是茶里的奢侈。

传说1723年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汽车沿山道攀爬,带领我们去参观这棵神话般的古树。因为铁观音的生长环境,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到了山顶,并非终点,还要沿着层级并不规则的细窄土路下行。脚边是枝条参差的植物,耳畔是从远处传来的水声……水流细巧,介于溪与瀑之间。我们一路小心,相互搀携,才下到平缓的'底部。

虽然知道铁观音是灌木,不可能树冠盛大;虽然知道越老的铁观音,根系越深,香气越沉郁……可母株如此瘦小,还是让我意外。它没有得到彻底的伸展,每发新芽,每生新枝,收取的手就会到来。它的芽叶幼嫩时就被采摘,它的枝条被不停折断用以扦插育苗——就是这样一棵被限制、被切割、被剥夺的茶树,守着承诺般,守着它叶片的独特形貌:紫芽斜尾,缘齿疏钝,上面有着拇指按压般的神迹印痕。

并非夸许,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茶,看似赢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站在这株古茶树旁边,我观察它厚

实的叶片,陈旧的花瓣。我安静,和朋友偶尔交流,也尽量低语……我不由自主的态度里,仿佛包括对时间和沧桑的尊重。

我以前觉得,交通的便捷,瓶装水的储存,空调系统的温控,使今人很难体会古人曾经的乡愁。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水土。但是在这棵茶树面前,我改变了看法。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

形如铁、色如铁、重如铁……庄重,就在这一盏琥珀色的铁观音茶中。它是由土生长出的木,经过火上的铁锅炒制,最后水让它复活。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土……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尽在不言之中。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就这样日月天地,就这样草木山水。

茶,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在更久的日子里不死。茶,折叠自己,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昔的春秋。最后,神秘收拢的叶脉打开了,像一个人慢慢摊开手心里的掌纹。铺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制茶时,水分被蒸发,年少青春的饱满汁液消失。茶,是变成老年的树叶,暮色沧桑。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

此时,在山岭中。周围是高起来的地势,底端是铁观音的茶枝。冷冽的空气浸泡,让我清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中的“束缚”书写正确,第四段中的“奢侈”读音为shēchǐ。

B.作者解读“茶寿”,目的是强调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母本铁观音生长在山顶,足见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挑剔。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应该学会用茶的精神面对人生风雨。

E.文章托物言志,生动的描述性文字里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命感悟。

2.请探究文章题目的含义和作用。(4分)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字。(4分)

4.作者说茶“既平凡又堪称伟大”,请简要概括茶的伟大之处有哪些。(6分)

在对茶进行赞美的同时,作者还有怎样的写作意图?(3分)

答案:

五、(共21分)

16、BC(共4分)

17.(共4分)含义:既是“茶”的拆字之意,指茶;又指人生如茶。(2分)

作用:含蓄的点出了作品的主题和线索,增加了传统文化韵味,引发了读者兴趣和思考。(2分)

18.(共4分)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2分),

生动、有力地写出了茶生长、炒制、泡制过程的艰苦和磨难,以及成为茶水后茶香四溢的姿态,突出茶的神奇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2分)。

19.馈赠人类生活;超越世俗生活,象征精神需求;

顽强、生命力旺盛;经历磨难却甘于回馈;凝结乡愁;给人以人生的启示。(共6分,任意3点得满分)

20.全球化背景下,应保留民族、传统文化;

应该用(学习)茶顽强、柔韧的精神面对生活里的苦难;

应该坚持精神追求,才能彰显生命的层次与价值,获得心灵的安慰。(共3分)

篇4:《草木智慧》阅读答案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君)以财 (同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

C. 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 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参考答案

1.D

2.C

3.C

篇5:《晓行》阅读答案

1.渲染出秋天清晨寂静、清凉的气氛。

2.作者的情绪由低沉转入欣喜、感动。

3.没有虫叫、没有飞虫,自己的幻想也没有实现。

4.A C.

篇6:《晓行》阅读答案

天空浮动着白色的云片,薄薄的、隙缝之间露出明净的淡蓝色。远处和天空相接的一片树木的端,仍然是浓绿的,但其中透出一种暗晦的色彩,而且有了深思的静默。树干被遮在重重的房屋之后。近在目前的只有路旁的小树,都已现出憔悴之状,树下有了落叶。街道是广阔的,两旁是几家住户和场院。没有市声,开门设肆的声音也听不见。只一个水车咿咿哑哑地走过去,那声音并不显得和早晨不调和,而且不久就隐没了。警察站立道路中央,两手下垂着,望着远处,仿佛有一种特异的寂寞之感。风无声地吹过来,虽没有逼人的寒冷,已经有了多量的凉意。

行人极其稀疏。我的步履是迟缓的。迎着早晨的风,很想伸开双臂呼吸一下,这清凉令人十分舒畅。我觉得安慰,或者可以说对自己的'感谢。当我早晨初醒的时候,隔窗望一下树叶之间的天色,偶然想道:“今天是假日,出去走一走也好吧。”就这样地走出来了,自己不在外面散步已经有半年之久。

我走过许多条曲折的道路,望见一座高耸的城了。楼城外道旁排列着低矮的房屋,多数是商店,但店中并没有耀目的颜色。我又走入一条小街,道路不平而且极其狭窄,一些小贩的摊子都近在身旁。车马几乎没有,正像一个乡镇的集市。街道尽处是一个斜坡,那儿的空间意外地扩大开来。斜坡下有一个存水不多的广阔的池塘,四周充满了乡野景色。

沿着池塘旁的小道,我走到一个低平的土丘上。对面是一片花格的砖墙,围着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墙内充满了树木,松杨夹杂着扁柏,比墙头略略高出。那大半是一座坟园。它使我想到曾见过的和读过的许多坟园的景象。“那死者,在叶丛的沉默中,似乎对后来者低声致语。……”我倾听着,想走进去看一看碑石,抚摸一下守护着坟墓的树干,但终于没有找出来门在什么地方。我转过身,看见一片农田了,丛丛相接的大豆和高梁一直向南延展下去,隔着大路和一片菜园相对。菜园离得较远,一片绿的尖叶子几乎与远树相混了。我低头窥视豆叶和下面的土地,在我眼中都是谙熟的。自己不和它们亲近已经许多年了,为什么它们毫没有变化呢,叶子仍是长圆形,正和从前我摘下来用手打过的一样。但田塍间显得异常静谧,没有虫叫。也没有蚱蜢突然飞出来,这和我的记忆不甚相符。我觉得心里略一颤动,颇有折一段树枝到豆田中去拨动一回之意。那惊飞的蚱蜢必是绿灰色的,而且很细小,我并不想追捕它,但那小东西一程一程地飞远了,又有一种轻微的失意之感。…

这幻想在连续的钟响中消散了。那低沉的声音仿佛是从西方来的,带着几乎是动人的神秘的力量,我凝望着,看见一个高耸的十字形的楼顶。想是那些有信心的人们去做晨祷了。自已是始终过着不安定的生活的,在这清晨的好时光里,也应当随着他们去忏悔一下么?

阅读题:

1.文中第1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不超过20字,6分)

2.文中第2自然段说“我觉得安慰,或者可以说对自己的感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波动? (不超过25字,4分)

3..第4自然段中作者写到“又有一种轻微的失意之感”,作者为什么会有“失意之感”?(不超过25字,4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本文以作者的情绪波动为线索运笔,作者的超脱自然之气跃然纸上。

B.作者从城楼、集市、池塘、坟园、菜园写到教堂,体现了作者阴晦的心情和对宗教的虔诚。

C.文章表现了一种朦胧、淡然,然而决不无聊的思想活动,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D.文中第4自然段对菜园的描写,反衬了都市生活的虚伪,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E.“那低沉的声音仿佛是从西方来的,带着几乎是动人的神秘力量”,这句话所指的是宗教对人类的迷惑作用。

篇7:人在草木间阅读答案

人在草木间阅读答案

原文

人在草木间

刘梅花

人在草木间,说的是“茶”,可是不单单指茶,也是禅。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令我这个北方人羡慕不已。而且,我还没有去过南方呢,不曾见过南方的嘉木。总是想,茶树,是怎样一种禅意的树呢?嘉木在野,诗经里一样风雅了。那百年的古茶树,老得禅意,老得孤独,动不动还要开花吧?

茶树一直长在我的梦里,从童年一直开花到现在。我的梦都是茶树的枝枝叶叶里长出来的。你以为我喝了多少好茶,对茶叶如此痴迷?其实也没有。穷人家的孩子,最先想的是要吃饱饭才好。至于茶,当然也是喝的。穷到连茶都不能喝到,人生就没有意思了,还不如当初就不要来尘世呢。

我喝茶,一直喝那种黑茶,也叫砖茶。很大的一块,坚硬,可以拿来打狗,砌墙。从小,喝清茶。茶块在炉火上烤一烤,变得酥软了,很轻松地撬成碎块儿,盛在匣子里。煮茶的时候,取一块。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清早,生了火,先熬一壶茶。要熬得酽一点,不要太淡。茶熬得有了苦味儿,好了。伸长脖子灌下去一杯,上学去了。这样的一天,神清气爽。若是哪天缺了这一杯,总是蔫,打盹,头疼。

冬夜里,写完作业,爹熬着的茶已经清香扑鼻了。若是有钱的话,还能买了红枣,在清茶里下几枚,喝枣茶。没钱就丢几片姜,抗寒,暖胃。一家人围着火炉喝茶,任凭我说一些废话,狼筋扯到狗腿,没来由地乱说一气。我说,茶树应该很高,都长到半天里去了,仰头看,那茶花儿就开在蓝天里,和我一样大的花儿呢。(1)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吸一口烟,慢慢喝下去枣红颜色的老茶。有时候,弟弟谴责我说:爹啊,梅娃子最能胡诌,你信她做什么?爹一笑,不说话。漫长的冬夜,煮沸在一壶茶水里。炉火红红的,照在我脸上。(2)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又说,梅娃子刚生下来,猫儿一样大。我隔着门看了一眼,脸上皱皱巴巴的,很难看,谁知道长大了这么让人心疼的。那样的日子,像茶,慢慢熬着,吸溜吸溜喝着。慢慢长大了。

天祝藏区的人唱酒曲,最有名的真兰歌是这样唱的:

对有恩的犏(piān)乳牛要知道报答。你如果没有喝过淡茶,你就不知道犏乳牛的恩情,你喝过淡茶才知道了犏乳牛,犏乳牛却在哪儿呢?

对有恩的父母要知道报答。你如果还没有接近暮年,你就不知道父母的恩情,你如果到了暮年才想起父母,父母亲却在哪儿呢?

我的朋友是一位藏族诗人,他最喜欢唱这首歌,他先用藏语唱,再用汉语唱,一遍一遍,歌声清亮真挚。唱到最后,我常常泪流满面。我的父亲,一直喝清茶。等我煮好满满一碗奶茶的时候,我的父亲又在哪里?他去世那么早,还未来得及给我筹备两麻袋砖茶的嫁妆。

草木是有气脉的,所以茶才有灵魂。有些草木,成了草药。有些草木,却成了茶,真是世事玄机啊。水煮草木,你知道哪个是药,哪个是茶?草木不会泄露天机。草木也不说话,却把味道交给你,心交给你。人在草木间,天地自有玄理。至于做茶做草药,都行,在于自己喜欢哪个。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7.第④段写到“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作者为什么说“茶叶”像“我的日子”?(3分)

18.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第⑤段两处画线句中“笑”的不同意味。(4分)

(1)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

(2)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

19.第⑥段引用“真兰歌”有什么作用?(2分)

20.标题“人在草木间”有哪些含义?(3分)

答案

17.(3分)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清香,正如我的日子虽然贫困,但家庭生活幸福、温馨。

18.(4分)示例:(1)父亲在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这是满足、幸福、欣慰的笑。(2分)

(2)父亲看着可爱的女儿,笑中流露出对女儿的疼爱、欣赏。(2分)

19.(2分)通过歌词,把“茶”和“感恩父母”联系起来了,渲染了思亲之情;引出下文对父亲的怀念;为下文怀念父亲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写出1点给1分)

20.(3分)一指“茶”;二指生活如茶,(只要认真对待、用心感受)苦日子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三指人和草木一样,不管是做茶还是做药,再平凡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的价。(答对一点得2分)

[人在草木间阅读答案]

篇8:《草木之情》阅读原文及答案

《草木之情》阅读原文及答案

草木之情

韩少功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节选自《韩少功散文集》)

18. “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句中“鸡鸣”、“早操”的含义是什么?(5分)

19. 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止于何处呢?该部分大意是什么?(6分)

20.(1)文中,作品写了农妇的话,告诫作者要管住自己的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表达了农妇、农民对草木怎样的感情?(6分)

21. 作者韩少功曾经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他对农村是十分熟悉的。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文章标题写作“草木之情”呢?(6分)

参考答案:

18.分别指提醒早上的时间和色彩在早上的展示。

19.止于“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具体写草木的各种性情,把草木描述得跟人一样具有灵性和感知,从而表现作者对草木深入仔细的了解,展现了作者对草木的好恶情感。

20(1)农妇告诫“我”的话,虽说带有迷信色彩,但农民们对开花结果抱有很大希望,企盼来日能获得丰收。(2)这样写,表达了农民对草木性情的关注,也寄托了他们对草木虔诚膜拜的情感。

21.这与作者熟悉的情况相符。他了解草木,更了解农民,写作的文章就以物寄情,托物言志。

篇9:《人在草木间》阅读答案

刘梅花

人在草木间,说的是“茶”,可是不单单指茶,也是禅。

陆羽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令我这个北方人羡慕不已。而且,我还没有去过南方呢,不曾见过南方的嘉木。总是想,茶树,是怎样一种禅意的树呢?嘉木在野,诗经里一样风雅了。那百年的古茶树,老得禅意,老得孤独,动不动还要开花吧?

茶树一直长在我的梦里,从童年一直开花到现在。我的梦都是茶树的枝枝叶叶里长出来的。你以为我喝了多少好茶,对茶叶如此痴迷?其实也没有。穷人家的孩子,最先想的是要吃饱饭才好。至于茶,当然也是喝的。穷到连茶都不能喝到,人生就没有意思了,还不如当初就不要来尘世呢。

我喝茶,一直喝那种黑茶,也叫砖茶。很大的一块,坚硬,可以拿来打狗,砌墙。从小,喝清茶。茶块在炉火上烤一烤,变得酥软了,很轻松地撬成碎块儿,盛在匣子里。煮茶的时候,取一块。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清早,生了火,先熬一壶茶。要熬得酽一点,不要太淡。茶熬得有了苦味儿,好了。伸长脖子灌下去一杯,上学去了。这样的一天,神清气爽。若是哪天缺了这一杯,总是蔫,打盹,头疼。

冬夜里,写完作业,爹熬着的茶已经清香扑鼻了。若是有钱的话,还能买了红枣,在清茶里下几枚,喝枣茶。没钱就丢几片姜,抗寒,暖胃。一家人围着火炉喝茶,任凭我说一些废话,狼筋扯到狗腿,没来由地乱说一气。我说,茶树应该很高,都长到半天里去了,仰头看,那茶花儿就开在蓝天里,和我一样大的花儿呢。(1)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吸一口烟,慢慢喝下去枣红颜色的老茶。有时候,弟弟谴责我说:爹啊,梅娃子最能胡诌,你信她做什么?爹一笑,不说话。漫长的.冬夜,煮沸在一壶茶水里。炉火红红的,照在我脸上。(2)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又说,梅娃子刚生下来,猫儿一样大。我隔着门看了一眼,脸上皱皱巴巴的,很难看,谁知道长大了这么让人心疼的。那样的日子,像茶,慢慢熬着,吸溜吸溜喝着。慢慢长大了。

天祝藏区的人唱酒曲,最有名的真兰歌是这样唱的:

对有恩的犏(piān)乳牛要知道报答。你如果没有喝过淡茶,你就不知道犏乳牛的恩情,你喝过淡茶才知道了犏乳牛,犏乳牛却在哪儿呢?

对有恩的父母要知道报答。你如果还没有接近暮年,你就不知道父母的恩情,你如果到了暮年才想起父母,父母亲却在哪儿呢?

我的朋友是一位藏族诗人,他最喜欢唱这首歌,他先用藏语唱,再用汉语唱,一遍一遍,歌声清亮真挚。唱到最后,我常常泪流满面。我的父亲,一直喝清茶。等我煮好满满一碗奶茶的时候,我的父亲又在哪里?他去世那么早,还未来得及给我筹备两麻袋砖茶的嫁妆。

草木是有气脉的,所以茶才有灵魂。有些草木,成了草药。有些草木,却成了茶,真是世事玄机啊。水煮草木,你知道哪个是药,哪个是茶?草木不会泄露天机。草木也不说话,却把味道交给你,心交给你。人在草木间,天地自有玄理。至于做茶做草药,都行,在于自己喜欢哪个。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篇10:草木枯荣阅读理解答案

草木枯荣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 B.√ C.√ D.×

(6)b

篇11:人间草木·槐花阅读答案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自得耀眼。来了放蜂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大,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选自《人间草木》)

【问题】

25.文章开篇写“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自得耀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6.文中写道:“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请从表达方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3分)

27.“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卡车开走后会发生什么故事?根据全文,发挥你的想象,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3分)

28.文章开篇说:“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自得耀眼。”而结尾却写到:“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参考答案】

25.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特定背景。盛开的槐花不仅交代了季节,引出人物出场,而且为下文歌颂赞美四川女人做铺垫。

26.全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这段简洁而充满感情的议论文字,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通过对女人的“完全非功利”的爱的赞美,实际上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是对现实生活中狭隘功利和世俗、势利的人际关系的批判。

27.语言流畅,条理清晰,符合记叙的要素即可。

28.本文用槐花象征四川女人(养蜂人妻子)的纯洁、善良,她有一种完全非功利的爱,就像槐花开得洁白、热烈而宁静。全文主要是描写养蜂人夫妇的平凡生活图景,只在开头结尾处点出槐树的花开花落,这样,在结构上既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又巧妙地暗含了季节转换的信息。

篇12:《人在草木间》阅读答案

17.第④段写到“那茶叶,粗糙,黝黑,却有一脉暗暗的清香,像我的日子”。作者为什么说“茶叶”像“我的日子”?(3分)

18.结合语境,理解文章第⑤段两处画线句中“笑”的不同意味。(4分)

(1)爹听着,黄瘦的脸上还是笑容。

(2)爹笑着说,你看,我的黄毛丫头,红脸蛋。

19.第⑥段引用“真兰歌”有什么作用?(2分)

20.标题“人在草木间”有哪些含义?(3分)

《浣溪沙 苏轼》阅读答案

描写春天的诗句——《曲江春草》

关于描写春草的诗句

如梦令 五之二 秦观

冬去春来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

苏轼《梅花》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代春天的诗句

春天诗句唯美篇

春草的诗句古诗

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
《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推荐12篇)】相关文章:

写春景的古诗句2023-03-03

有关描写春草的段落2022-12-29

描写春天美景诗句2022-04-30

写景名句2022-10-07

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诗句2022-08-14

写春天的古诗2022-06-03

描写友情的诗句摘选2023-04-07

冬至诗句古诗2022-12-11

欢度春节的古诗名句2022-06-22

关于冬至的诗句古诗2024-02-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