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论文(共12篇)由网友“laaa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一、“读”学为法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韵味,教学方法就一个字: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好。在读中感受古文语感,在读中了解表达方式。辅助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必在理解上花太多工夫。在千百年的古代教育中,丰富的文言文教学经验积累下来并代代相传,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自古代私塾先生教儿童依依呀呀,到今日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朗读。“读”,古往今来都是行之有效的妙法。要以“读”为方法学好文言文,应按照“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顺序循序渐进。首先,读通。与白话文阅读教学一样,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读通文本,这是“读”文言文的基础。读通文本,即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得流畅。在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一类的字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这类字影响而读破句是在所难免的。文言文中,常有“一字即一词”的现象,因此对于读惯了白话文的学生来说,适应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适当地多读几遍是有助于学生读通文本的,读着读着文言文的味道就读出来了,文言文就读通了。其次,读熟。所谓“读熟”,又比“读通”高了一个境界。“读熟”是在“读通”的基础之上读得不那么生涩,读得更加游刃有余。要达到“读熟”,方法就是多读。多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这样只会让学生读得乏味,读得无味,读出苦味。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读”的方法:同桌互相读,训练听读能力;集体齐读,带动读的气氛;指名诵读,榜样引领等等。再次,读懂。“读懂”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如何让小学生读懂文言文。很多教师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会有种恐惧感,生怕小学生无法理解这些深奥的古文。其实,笔者眼中的“读懂”并非教的字句落实,并非支离破碎地讲解。而是理解文本的大概,适当地对部分字词进行解读。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基本不对古文语法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着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在白话文的使用中形成的。平时的生活表达中,学生必不可少地使用着白话文,而我们交谈时,有很多白话文来源于文言文,或与文言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汉语中也有较多的文言词汇、成语、典故等。平时说话看似没用文言文,其实已经使用了较多的文言词汇,比如拔苗助长、作者、读者等。因此学生读懂文言文,应以学生自己理解读为主,教师适时地点拨为辅,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不会觉得困难。最后,读好。“读好”是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后的要求。怎样才能叫“读好”文言文?我们不是诗朗诵,不是新闻播报。我们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即可。甚至可以创新出各种形式来读。我们所教学的文言文教材大多是小故事类的,因此学生常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唱读等形式来“读好”文言文。
二、“渔”法为上
文言文的教学既然是不可缺少的,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让当今社会的小学生接受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化呢?笔者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总结发现,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成长。上兵伐谋,文言文教学之“上”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人人都懂,文言文教学的“渔”是什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行之有效。例如,注释理解法、拆字组词法、结合旧知法、联系生活法、猜猜试试法,这些方法的发现与运用都是在实际教学中得来的。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文言文在小学中的教学应把“读”这一学习精神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在“读”中使文言文学习不断深入。应以“趣”为引导,使学生走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走“浸”文言文,使文言文这条河流,不断流向语文的海洋。应以“渔”法为主,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比让他学习几十篇文言文更加有用。
篇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一、对古诗词的知识系统进行梳理整合
教学者在对某一古诗词进行课前备课时,必须明白作为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的第一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对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诗体、格律、常用的诗歌手法、创作思潮等等进行梳理汇总,并通过各个资料来源对这些内容知识点进行准备,并通过一些对古诗文的课程化、教学系统化进行多种不同的知识整合汇总,对于其中有些知识无需进行讲解通过学生自主发挥各自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临溪送别诗》时,教学者需要通过对这一诗进行各方面的汇总整理备课,比如作者谢I属于字玄晖,汉族,南朝齐时期非常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于世家大族,谢I与谢灵运属于同族,世称“小谢”,谢I在东昏侯雍元初时,由于遭受到王萧遥光的诬陷而被打入地狱而死亡。谢I于世留下两百多首关于描写自然景物的好诗,抒情收发多以直接抒情为主。教学者在通过这些知识资料的汇集整理,能够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综合理解和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对诗文的解析赏鉴能力。
二、对古诗文的吟诵进行细化指导教学
著名现代诗人艾青曾说过,古诗文并不是自然语言,一般情况下看不出古诗文所表达的意义和感情,也并非能通过一口气的吟诵能体会他们的口气,必须反复进行背诵和并通过古诗文的字句进行切身的感悟。从我国的古诗文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先秦的《离骚》《诗经》以及汉魏的古风,到了唐代的绝句律诗,接着到了宋代的词,元代的曲,都具备了鲜明而又具有特点的音律,并有着一定的音乐元素。因此对于语言文字的声音能够对文学形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尤其是对其思想感情。例如,小学阶段在学习《寻陆鸿渐不遇》一诗时,教学者可以通过音步的停顿进行引导学习,在诗中“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中的“犬吠”“西家”“日斜”,原本是不能被分割的词语,但作者为了统一音步,通过后一字的平仄,稍微使平脚的音步时值较长,这就是五言诗中第二、四字以及七言句的第二、四、六句在遇到平声时进行延宕。老师在分析过后并教导学生这个道理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体会“犬吠”“西家”“日斜”在诗中的平仄音步音律。
三、恰当引入知人论世
古诗词中一般所反映的'生活情景,都是作者在当时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并根据这种感受所表达的感情,然后作者根据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当下的人生世界观对自己所要写的古诗文进行定位,包括对题材、写法、主题表达的确立。因此教学者在语文课堂上对古诗文鉴赏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感情进行理解和学习,并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写诗的时代特点和人生境况,这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对古诗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有更好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在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鉴赏时,教学者必须通过知人论世来综合分析这首不仅在于对山水风景抒发感情的教学理解,其中,对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阐述由于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文中的张丞相是指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在《孟浩然集》中有八首诗是写给张九龄的。如在《和张丞相春朝对雪》中的:“撒盐如可拟,愿掺和羹梅”是孟浩然希望张九龄能够推荐他入仕。
篇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一、应提高识字的趣味性
中国的汉字在字形构造上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字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字形知识的乐趣。另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字形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字谜,让学生根据谜语的特点进一步熟悉汉字字形,学会对汉字的字形进行分析,也让学生能够对汉字的字形更加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关于汉字学习的动画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对动画观看中学到更多的汉字。
二、实现识字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联想式记忆,由于记汉字字形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相似的汉字,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点,把相似汉字结合起来进行记忆,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讲解不同偏旁部首的特点和含义。例如,“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月字旁”与人的身体有关……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更容易掌握字形规律从而更好地对字形进行记忆,进一步了解字的含义。
三、情景化、生活化教学
在对有关植物的汉字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准备一株小草或者一朵花,让学生对草的根、茎、叶进行观察,并且教学生学习“根”“茎”“叶”这三个字,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字形掌握得更加牢固。另外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汉字的识字学习,让学生在看电视或者看书时进行汉字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看电视上的字幕来进行学习,学生还可以阅读有汉语拼音标注的故事书来认识更多的字,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把汉字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识字量迅速上升。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对汉字字形的学习更加高效,让教师教学的过程更加有趣,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学到更多关于汉字字形的知识,学生识字的负担减轻了,学生自身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4: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21世纪,我国的教育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此文重点对语文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改革创新
前言
早在上个世纪末,国家教委就明确地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教育法》所规定的我国教育的方针大计,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是一种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习主动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智力素质得到发展,也要求发展其非智力素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已知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念的确立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语文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总体来说,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转变语文教育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受教育者的素养与品质的提高,重视对受教育者自身潜力的开发,并最终达到使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目标。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教育更多地体现为知识的单一方向灌输,而素质教育则体现为互动与交流,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在教育行为中更加主动。人的大脑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把知识装进去就完成了教育,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之后,才能做到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该是这个活动中的主体,为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应该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对知识进行主动的获取与实践创造,基于以上需要,就尤其应该重视对受教育者情商的培养。所谓“情商”就是指一个生命个体管理与接收他人的情感或情绪,并利用和认识这些信息来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的能力。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情商能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在社会实践中,情商对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越了智商。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学生健康的情商就是其吸取知识、技能的最大内在的驱动力。为实现有效的情商培养教育模式,应该建立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伙伴关系,创造宽松、平等和民主的氛围,有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社会进行实践性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或家庭的服务活动中,培养对社会的认知、良好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情感以及优秀品格。引导学生对获取的社会体验进行良性的、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成熟。
2.改革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2.1确立语文教学的全面性目标
所谓的教学目标,就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预先制定的将要达到的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如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后,都会具体地提出需要掌握课文中哪几个词语的正确读音、如何运用或是写作特点与人物特征等要求。但是很明显,以上目标都仅仅是知识性的,不能对学生的心智提高有所助益。而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不但要求知识的培养,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和社会品质的培养。当前社会环境日渐复杂,更加需要树立合作、共赢的健康社会心理,使个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更加协调。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个人审美水平的培养,这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一部分课文或文学作品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词句、语法的刻板式教育,而对于其中所具备的人文、自然和艺术等层面的美学意义却不能使学生做到更深层次的审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判断的引导和培养。总之,在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的灌输,也要重视对社会品质、心理素质等发展性目标的培养。
2.2增强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语文教育教学也需要更加的灵活多变,要不断探索教学的规律性,也要深入地研究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目标中,可以制定固定的标准,但更应该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多变性,根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不同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固定的目标作为教育方式调整的准则,以教育方式的调整为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服务。不同的课文或文体如小说、散文或诗歌等,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篇幅大、内容多的文章,可以找出文中的核心词语,用提纲来列出文中的主体思路,用好阶梯式分析的方法,对于含意深刻,读之难懂的文章可根据其中的主要概念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认识,再与文中进行对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研读兴趣而主动向文中去探索。
2.3提高语文教学的渗透性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习惯中,通常是做到了心中有书,也就是把知识千篇 一律地直接讲授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就是对受教育者个体个性的存在不能足够重视,而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要把教材的优化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为实现以上目标,应该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注意语文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受教育者心理结构的关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受教育者要系统掌握语文知识就需要依靠这一学科的逻辑系统与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这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最简约表述,掌握基本结构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但是为了实现更好地做到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结构,就需要紧密地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形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转化。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进行阅读或写作教学时,让教材服从于学生,教法更多地体现学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得到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取代以往的程式化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的必然结果。为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就不能保持教学方法的一成不变,当前新时代新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良好的发展前景一定能够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篇5: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育创新,关键在于改变旧的脱离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建立与生活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新型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活动课程处于受忽视的地位,课时难以保证,课堂内容单调,课堂教学形式陈旧落后,这一方面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语文能力畸形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育的打破课堂封闭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等特点,使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育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初中语文;课程创新;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初中语文活动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现状的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展状况大致有以下特征:课时难以保证,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机动课程和补充课程,经常被其他教学内容挤占;课堂内容单调,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少中学把活动课程单纯地理解为学习活动,课堂内容一般以自习课和问答咨询课为主,成为了变相的“学习课堂”;:教学形式陈旧落后,不少中学教师对语文活动课程缺乏钻研劲头,一般沿袭过往的形式,如轮流演讲等等,缺乏新意,也导致了初中语文活动课程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本文结合长期教学实践和理沦思考,针对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现状,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1.打破课堂的封闭性
活动课程的重要内涵,就是要打破教室空间和课堂的局限性、封闭性,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多彩的平台。因而在活动课程中,打破课堂局限性,就是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在这里,教师要打破课堂的封闭性,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1 促进课堂与生活的融合。课堂是有限的空间,生活则是广阔的天地。活动课程要达到容量大、启迪深的效果,就必须走下讲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活动课程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生活。以作文教学为例,初中语文作文对学生写作提出了高的要求,这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生活经历和实践积累。而活动课程则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比如说对于记叙文的写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短期的志愿者或者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从活动中发掘新视角,达到新高度。对于议论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录像辩沦赛,赛后让学生通过录像采访和活动反思,深入思考议论文的立论规律以及如何写更有力度的议论文。通过生活与课堂的结合,把活动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1.2 打破学科的隔阂。数学是语文的基础,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可见语文与其他学科本质上就具有较高的融合性。因而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是活动课程开展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能极大地迎合初中生的学习要求,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在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可以有意识地把其他的学科的知识带到课堂中。比如说议论文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的工业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据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表现了企业什么样的状况?通过学科的交融,一方面为活动课程带来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1.3 加强课堂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手脑得到全面的刺激,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推进提供了很大的动力。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应当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与体验的机会,让课程教学与“活动”二字相符合。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沦,学习是一个主体性彰显的过程,是学习主体自身产生获取知识欲望,主动开展、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之后对其进行加工,变革和存储。
2.1 从学生出发设置课程。活动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规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编排课程,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活动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的发挥不仅仅表现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中,还应当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到最后全身心投入到活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去,由始至终体现出学生对学习的主导性角色。
2.3 通过课堂环节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初中语文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而活动课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广阔空间。一方面,活动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释放平日学习的压力,与同学、教师自由自在地进行沟通,并在同伴相互讨论和师生互动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活动课程大可摆脱平时课堂较为板正的教学环节设置,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引进,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激发。针对初中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引进课本剧扮演等形式设置智力含量比较高的游戏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从传统的郊游、野外采风活动到比较时尚的“天黑请闭眼”等游戏,根据课本内容稍加结合和改造,都是增强学生感性领悟能力和理性推理分析能力的好办法。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年代,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这个社会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创新能力是靠长时间的积累培养起来的。在我国,学校、课堂是我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的创新教育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推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把新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从实际层面上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教育事业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刚刚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只要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的授课模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地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知道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的教学的整体的改革,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性人才。
[语文教学方法论文模板]
篇6: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达到对课文文本的独到理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要合理借鉴并吸收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法。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小学语文教学思路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朗读书写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语文教学的改革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广大教师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但是在课堂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加以借鉴、应用,而非全盘否定。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如何搞好语文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作品作者和时代背景的介绍
在观摩教学中,我曾经看到教师开场精彩的导入和情景引入,但是在谈到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时,却一笔带过,给学生不留记忆的时间和空间去识记作者、作品背景常识。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选择,除了考虑字词基础知识外,还考虑到了古今中外名篇的渗透,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去感受名家名篇的艺术魅力。但是我们有时却忽略了对这些名家的常识介绍。我认为对于像李白、杜甫、鲁迅、老舍这样优秀的作家,应该让学生知道并记住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品等。对于时代背景的介绍,我们也应该讲给学生。比如很多学生会背诵《春望》,但是却不知道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不知道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和心系天下的远大抱负,因此即使会背诵这首诗歌,却不能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涵,更不能理解花为何会溅泪、鸟因何而惊心。所以,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名家名篇都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写成的,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的介绍而去强行分析字词、优美语句、作者情感,就像空中楼阁,学生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在课前几分钟交代清楚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之呢?对于名家名篇,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很有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经典文化的重担,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经典,感受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想得到熏陶,境界得以提升。
二、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朗读环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
在新课程改革的改革背景下,教师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性、有效性,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思考,这本无可厚非,课堂确实要让学生思考、发言,但是语文毕竟是一门文字感知极强的课程,对语言的形象感知,只有通过读才能够认知。而我们身边的语文课却多了一份讨论的热烈,少了一份琅琅的读书声。范读、领读、齐读等形式优美的方式远离了课堂,像《养花》这样优美的散文,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的真谛,养花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今天的学生未必能真正体会到养花的乐趣,那么只有多遍的朗读、多遍的感知,包括养花过程的情感体验,才能体会到“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的生活情趣,才能让学生在文本的熏陶下,热爱劳动,感受到老舍的生活情怀。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说话水平,读的多了,自然在平时的表达中就会通顺流畅。我们总抱怨学生词语贫乏,作文语句不够生动,究其原因,还是读得少的缘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时代虽然在变化,教学方法虽然在变化,但是语文教学因其特殊性,必须根植于民族的沃土。只有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琅琅的读书声时,才能真正回归到语文的本源。
三、关注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我们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书写。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的笔画顺序、结构、书写的美观,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常常提醒学生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笔画顺序五花八门,笔画书写规则让他们任意变形了,汉字的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规则让学生变得面目全非,并且书写中使用橡皮擦、胶带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来很优美的汉字造型,在学生的笔下失去了风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没有认真把握书写规则之外,还和我们的要求有关。
笔者还记得上学时自己因为“己、已、巳”的书写而被教师罚写了一页作业,虽然这种做法在今天并不可取,但我们可以为当时教师的敬业而叹服,他们不会放过学生书写中一笔一划的错误,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所启迪,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个细节,学生的错误才会永久存在下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该做到”,在汉字书写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常常去研究、查阅工具书,把正确的书写规则教给学生,并临帖写得一手好字,让自己的书写行为去感染学生,这种感染是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书写习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相信一笔优美的板书字会给学生一种享受,让学生产生模仿性,这种教育方式有时比说教更具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还要经常鼓励和表扬书写整齐、美观的学生,让认真书写的学生产生成就感。书写的美观大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无疑会淡化语言文字的书写要求,今天的课堂我们不要求学生练习大小楷的作业了,但是钢笔字的书写,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要求学生把汉字写规范、写美观,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毕竟语文教学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经典,而书写又是经典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新课程改革无疑给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思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课堂的乐趣,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让课堂充满了活力,但是品读新课程改革精神,它绝非摒弃传统,我们要在传统中去摸索新的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学一片崭新的天地。
篇7:语文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好几年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展示课、优质课为我们的改革铺好了道路,指明了学习、借鉴的方向,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时,一定要边走边反思,找寻改革中的缺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如今,只要提到教学改革,广大教师都会讲出许多理念和方法,可以说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课堂上,早已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早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小组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早已不再是新鲜的做法。看来似乎课程改革进行得很彻底、很成功,但随着改革时间的增加,改革热潮逐渐平静下来,我们也逐渐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讨论形式化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学生都被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上课时,只要有问题便让学生起立凑到一起讨论,然后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再点评一番,如此这般,一节课下来,学生起立讨论,教师点拨纠正大概要三四次。这种课堂教学,看似一改以前被动听、被动抄,学生在课堂上占了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了,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教学目的达到了吗?教师真正把握了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的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在朗读这个环节,该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纠错。一时间课堂里热闹起来,各个小组里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这期间教师便站在前面等待,最后找几个代表来读,代表读得都不错,这个环节便完美结束了。深思下来,这么处理朗读有些简单化、形式化,大有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意味。其实,朗读教学有多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体读、听录音读,都能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真的没有必要非得热热闹闹地搞小组活动。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讲究一种氛围,比如讲诗歌时,需要一种诗意的氛围,通过教师讲解来塑造一种浓厚的充满情趣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如果一节课如此三番地让学生起立讨论,势必会破坏这种氛围,效果不一定会好。所以,在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更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听课者的评价而特意走这个形式。只要我们设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后实现了目标即可,这其中的策略是灵活的,多余的活动反倒无效。以背诵为例,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拿出整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读和背,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小组活动,所谓的优秀的教学模式也不是非得拿来用,是让我们借鉴的,用于不用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评价形式化
小学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当然,这个道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里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自己的独到的思想和人格,一个学生跟其他学生相比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这方面有些教师做得有些不妥,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时,都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你真是了不起”的夸奖,甚至是回答错误,教师也舍不得直接说出来,恐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这样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学生都听腻了,他们会认为教师是虚伪的,由此而看不起教师,更别说“亲其师,信其道”了。在评价语言上,我认为应该对错分明,是非分明。如在学生书写方面,不能不论好坏都夸奖一番,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心平气和给学生指出来,加以认真指导。如果只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鼓励学生而一味夸赞,结果可想而知。
三、忽视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非常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和理解能力培养。但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上。于是,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什么题材的,教师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涉及。整整一节课,有时讨论,有时比赛,学生看似认真,看似积极,但等到真正测试时,有些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理解,更别说书写工整漂亮,作文语言优美了。还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把学生该说出来的、该写出来都写到课件里,只要打开课件读一读、看一看就行。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针对这形式化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反思,为什么语文课堂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避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传统课堂上的好的东西拿回来?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地对传统教学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要不然算什么改革,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也不敢范读了,怕被批评说是一言堂;教师也不敢讲解了,怕被说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怕被说是挖苦讽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永不停,怕被说教学方式落后。这种完全无视文本、脱离文本、只走形式的课堂教学,哪还有从容的时间和心思来朗读、吟诵、感受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那些课堂讨论的问题,看似新鲜有趣,其实没有多大的启发性,哗众取宠而已,哪还有字、词、句、段、篇的落实?哪些看似鼓励的语言其实只是言不由衷的表演而已,那里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所谓的自主、合作和探索学习方式,究竟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难道是只要讨论探究便有灵感火花迸发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的问题,决不会仅存在语文这一学科,别的学科同样存在。教学改革不是追求时髦时尚,也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制,它是一个扎根学生实情,以自主快乐学习为手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教学改良活动,它应该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应该是不被任何模式和模版拘束的,不应该充满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5).
[2]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J].语文教学通讯,2007(4).
[3]李燕飞.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个性风格”[J].语文教学之友,(11).
篇8: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包括文字上的练习,也包括语言上的交流,而语文的交流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而思想的碰撞不仅能让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到提高,还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益处却不仅仅体现在语文的学习上,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与交流,这样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教师在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分组问题要合理公平,要学生讨论的内容是否有意义,以及教师对于小组学生表现的评价方式等等,这些都要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计划和合理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的合理有效。同时,也要考虑到合作学习模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更加的能够接受。例如,在讲《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其实在开始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我们能不能追得上时间?这个问题,给学生5—10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教师会发现,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的观点就会与文章不谋而合,当学生以这种理解去阅读这篇文章时,就会更好的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旨。教师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就会发现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也更加的能够增加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让自己的想法不断的完善。
二、让游戏与教学结合
小学时期,学生的天性比较爱玩爱闹,对一些事物也容易产生好奇,教师在教学时会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种种因素,而游戏是这个时期学生都比较喜欢的项目,所以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不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看法,会发现语文课堂也可以这么的活泼,这么的有意思,从而爱上语文。尤其,在我国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相对的比较缺乏游戏的意识,认为在学习中游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也只有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对游戏的控制,让游戏与学习相衬托,两者结合,刷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例如,古文是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地方,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词句的记忆和翻译,当学生进行理解记忆时容易混淆,但是死记硬背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不上来,慢慢的也会让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组织一个小竞赛,将学生分成几组,当教师出一个题目时,就由每组的学生进行回答。同学们为了小组的成绩也会努力的复习,同时,这样,不仅会勾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会是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体验教学方法的实施
体验式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体验式教学侧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尤其是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去学习语文,让学生带着一样的情感去阅读,去感受,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例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都知道地震,但是对于地震的场面学生却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放映一段《唐山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用眼睛去感受下地震,以及地震带后的场面。学生通过看视频就会感受到地震带来生死离别和家园的破碎,也就更能体会到父子之间和同学之间的这种感情,当灾难来临时,人性中的闪光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就这个故事演一演,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体会到人物说出每句话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增加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会,能让学生体验到人物的感受。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语文,让语文课堂得以高效进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中,不仅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有效的提高,也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篇9: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论文
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论文
【摘要】新课标明确要求了小学语文应当注重“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穿插适时的口语交际实践,在实际的交际环境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苏教版教材中也添加了相应的口语模块,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新要求和新教材中的新板块对教师是全新的挑战,教师如何调整自己教学结构,以适应能力培养侧重点的转移。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教材为例,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新方法。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语文 新方法
一、如何理解口语交际的重要教学意义
新课标既然要求了小学语文应当以口语交际为教学主要内容,定有其实际教学意义。我们试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
1.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正处于高速发展过程,在该阶段强化语言能力获得的效果更优于其他时期。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没有根本形成,各项能力仍处于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以良好的启蒙教育辅导,将对学生的各项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小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没有过多的耐心,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内容上,想要表达的欲望往往被课堂纪律所束缚,久而久之学生完全失去想要表达个人想法的积极性,表达个人想法的能力也下降很多,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走入社会都是及其不利的因素。新课改也正是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学生想要表达的习惯作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加入小学语文课本,即保持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言的良好习惯,又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语言的艺术。
2.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理应会应用并且用的恰当。当代教育对于汉语的有效性有所忽视,从小学生认字和汉字的读音方面都有相应的弱化。为了改善这一点,小学语文课本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写字认字的能力,更应该教会学生语言的应用。小学生刚踏入学校的大门,学校是学牛学习生活的小社会,所以学生的沟通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团队协作,结识友谊都需要语言的沟通。学生最终也是要走入社会的,沟通就更加重要,并且在社交场合更要会沟通,合理的语言和智慧的语言艺术都是要从小培养。
二、如何开展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1.拓宽口语交际教学环境。口语交际应当在各个学科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而不应该知识局限于语文课堂。以苏教版小学为例,一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导入,课堂学习,课文总结,拓展延伸等内容,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设计有效的口语交际环节。例如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思考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尝试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分析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同时,也是对口语交际的良好训练。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应当是融入各种教学环节,尽可能捕捉锻炼的机会,潜移默化的将口语环节至于语文教学的核心位置。
2.以文章为中心,建立合理的`讨论话题。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取的课文多半是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的故事或是生活场景,很适合使用场景再现的方法,立足于课文内容,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小学课本课文的选择具备足够的权威性,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语言知识、正确的句式和语法,所以立足于课文内容的场景口语交际,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锻炼是科学的高效的。教师在课文讲解时,可以设立角色扮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以对话的形式重现课文内容,这样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同时,也将语言知识带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得到的锻炼多了,实践得多了,口语能力也在科学的对话练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加强。
3.师生加强互动,扩大学生交流圈。学生课间和放学时间,交流共同对象多是同学,而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不好的语言习惯很容易在学生之间传播,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充当起学生良好的沟通对象,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课堂上,师生可以通过问题探讨的环节,示范性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语言模范。课堂外的时间也可以主动和学生以聊天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课余时间与学生的沟通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有效措施,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高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4.将学生合理带入社会环境,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能存在不好的语言习惯,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缺少话题,也就是学校内口语交际的环境过于简单,学生交流内容过于狭窄,对于语言内容的提升过于缓慢,所以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科技馆,丰富学生话题内容,真正实践语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向博物馆的讲解人员提问题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关键在提问时语言的组织能力,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内容的良好体现。同时,博物馆的讲解人员以相对科学完整的表述解释问题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从中自主获得正确的语言知识点,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
三、总结
小学语文开展口语交际环节是为了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人际交流能力,在学生语言能力启蒙阶段,给学生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发展性意义。教师在研究口语交际教学方法的时候,适当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讨论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对于语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充分锻炼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本为例,多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小故事,这对于科学选取口语交际主题很有帮助,结合教师在自由讨论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应用,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鸿政,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生命教育观解读【J】教学与管理,(33)
【2】刘缘军,论如何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小学语文锞堂【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
篇10: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论文
一、在语文阅读上的创新
大量的阅读是语言学习的捷径,通过阅读课本教材或者课外读物,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语感,从而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对阅读的重要性不了解,课外读物资源不足,阅读时间缺少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展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长足的变化,在教学资源上学校加大了对课外读物的预定,图书馆的'价值也越来越有所体现。
二、在语文基础知识上的创新
小学语文的学习重在基础,基础的字、词、句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初始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将基础打好,才能为以后语言知识的拓展学习提供条件。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这一阶段的学习也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改以往让学生“多写、多背、多留家庭作业”等负担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例如,在下午上课前拿出10分钟时间进行“练字”,利用零碎时间将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上去。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练习,采取小组比赛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在语文写作上的创新
篇11:小学语文常用教学方法
语文是三门主要科目之一,学好语文就需要同学们的不断积累,而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下面总结出五种小学语文课上的朗读教学方法,一起来学一下吧!
学语文课上的朗读教学方法
1.要保证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2.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例如《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怎样才算正确地读?想必有的人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
只有联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w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
“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带着重号的读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不同级的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教材要求上讲,小学语文教材低段(一、二年级)的教学,着重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 说、阅读、写话的训练。从心理特征上看,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七至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要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具体说来就是:
1.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
2.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
3.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
4.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
5.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
6.课后能用复习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或家长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会学生学习。这个阶段中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多数是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知到的。
二、小学语文中年级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的中段(三、四年级)教学,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 篇的训练,这时的中年级学生,已是九至十岁。从心理特征上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随之增长,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从语文知识上看,学生已学会汉语拼音,能认识1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
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法”(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
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
5.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
6.学会用“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教师或家长在这个阶段中,要开门见山地教给学生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的高段(五、六年级)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 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篇1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充分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不一会,有的写了小白兔、有的写了大公鸡、有的写了大白鹅……不光写了外型,还写了步态、叫声以及吃相等,许多同学写得很形象、很具体。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
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 论文PPT格式
★ 课题研究教学论文
★ 小学教育类论文
★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2022-09-02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2022-04-30
小学英语论文2022-06-04
音乐学开题报告范文2023-02-27
开题论文撰写攻略2023-02-27
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刊物2023-12-27
研究生开题报告撰写方法2023-01-16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023-10-17
师范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4-04-28
小学生数学论文怎么写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