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

时间:2023-08-31 08:37:09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planet”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

篇1: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具体教学中,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培养学生的风向标,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初中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象较为特殊,正处于思想道德的塑造期。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并与语文教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和细化,将德育与教学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在公众场合易紧张怯场,因此,初中教师要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并在课前组织与德育有关的演讲朗诵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表现自我的机会,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演讲活动完成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并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作为教师来说,是课前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的发展提供方向,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积极帮助学生,以自身的个人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以此来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生活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探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初中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定自我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专业教育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育人作为人生目标去实现。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并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平等和谐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形成一套正确健康的道德观。

二、把握教材内容和课文背景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大部分为课文较为经典,都是名家的大作,这其中含有很多道德楷模的故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剖析教材任务的道德闪光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课文写作手法及语言运用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习优秀人物的道德内涵。榜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该力量能够指引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这样的人物模范。还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历史背景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方式,很多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对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充分挖掘,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针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文章开篇中的口吻较为庄重而严肃,介绍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之后,文章以“花朵”为暗喻,强调祖国未来定会富强,充满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整个文章的重点,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国形象,在文章的结尾更是荡气回肠,让人内心澎湃。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文章中最为重要的线索,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精神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心,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四、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在具备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好阅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领略书本中优秀任务的精神内涵,以此来熏陶自我的高尚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比如,在学习《海燕》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在人间》等。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学重点。

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将学习知识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德育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不能脱离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将道德精神与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结合,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的风向标,在确保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论文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笔者侧重举例论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原则方法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1、明确目标。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斑羚飞渡》就要教育学生摒弃私心、对动物要富有爱心;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2、针对实际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

例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离经叛道、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3、把握时机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自然状态下,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进行德育非常重要。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

4、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的德育,也应善于借助各种媒介,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里的一段文字: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读完之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接着,让学生再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之后提问:你又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生命的意义》保尔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些典型的形象,都能给学生无比的震憾,学生会明白:生活属于强者。《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好例子,强调“俭朴”,反对奢侈;学生品味文中志愿军战士一口雪一口炒面的生活,能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成长的重要。

2、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例如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一》中,有这样的.描述:“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思是说,在昭庆寺喝完茶,立刻泛舟湖中,初春时节,西湖山色就像眉上的彩黛是青黑色的,桃花艳丽如少女颜面光彩照人,温馨的风吹过来就像酒一样香醇,湖面的波纹又像绫缎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看就沉醉其中了,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不可能了,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忽然遇见了美丽的洛河女神一样吧。

此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生命的意义》保尔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些典型的形象,都能给学生无比的震憾,学生会明白:生活属于强者。《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好例子,强调“俭朴”,反对奢侈;学生品味文中志愿军战士一口雪一口炒面的生活,能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成长的重要。

2、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一》中,有这样的描述:“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思是说,在昭庆寺喝完茶,立刻泛舟湖中,初春时节,西湖山色就像眉上的彩黛是青黑色的,桃花艳丽如少女颜面光彩照人,温馨的风吹过来就像酒一样香醇,湖面的波纹又像绫缎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看就沉醉其中了,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不可能了,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忽然遇见了美丽的洛河女神一样吧。

此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篇4: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因而,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落实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一粗浅探讨。

一、在感悟汉字的深奥莫测中渗透德育。

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从汉字的造字原理上与学生进行推敲。这里有时就蕴含一定的德育因素。例如:如“爱”字,它的繁体字是“愛”。字的顶端是“放在盘子里的一颗心;中间的心表示发自内心地对待朋友(也包括亲人),这就是爱”——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诸如此类,我们通过解说汉字原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对汉字与汉语言作为母语产生发自心底的自豪感,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沁园春·雪》—毛泽东等课文,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陈涉世家》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2、求实教育。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透过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让学生明晰要正确的寻找事物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在体味、赏析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考与把握。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只有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手去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感染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我为学生布置系列作业:一是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人,去了解党在我心中的巨变。二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条件尽可能允许的条件下,试着用柴火做饭、用蜡烛度过夜晚等,来感受祖国今昔昔比的巨变。三是写作活动。有许多同学写出了文章,反映出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党的热爱。

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因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可化无形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易于被学生接受。一是借助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课外活动就给他们张扬个性、体验成功创设了舞台。二是借助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遵守活动秩序、善于与他人合作、为取得优异成绩锲而不舍的精神、礼貌待人等德育因素,都会在此得到生动的锻炼。

当然,初中语文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还有很多,不仅要把握学科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还要遵循学科自身的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度、有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篇5: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昌宁县温泉初级中学 王彩江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考试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枯燥乏味。语文教学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所在,使学生从中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爱美情趣。挖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反复品味“道”之所在。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渗透德育教育。使语文教学真正的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

【关键词】语文;实践;德育;渗透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过多强调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习惯,主观上积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力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首位

当今社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社会,是科技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对新形式下的人才作高标准要求的社会,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严格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全面人才。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应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方面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尊重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和他们和平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给予赞赏,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班里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寓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行道树》,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从认识汉字美进行德育渗透。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但是作为我们的学生就应该这样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2。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树立人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让学生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让同学在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他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3。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学会自立自强。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让同学们知道,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让他们说出幸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让同学们列举出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

4。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名人传》叙述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高尚和顽强在于她们的`心灵。使其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5。利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文以载道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当前,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在“ 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沁园春?雪》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又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极富形象性,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我们只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由过去重视基础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宽厚综合性的知识,尤其重视掌握人文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材诠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

[5]《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至7期)

篇6:德育渗透语文教学论文

德育渗透语文教学论文

一、培养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将这一传统美德遗忘了。特别是今天独生子女较多,我们的家长对子女越来越溺爱。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任务。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这方面的教育较多。如在《柳叶儿》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过去人们生活水平的困难,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经过艰苦奋斗带来的,来之不易。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就可以批判那些贪图享乐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还比如在《俭以养德》这篇课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

二、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我们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课外活动的德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想情况进行设计,并且注重德育活动设计的层次感。比如我们的小学低年级大多数还处于幼稚、独立性、依赖性的复杂时期,他们的模仿行为很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的时候,要坚持以正面的引导为主,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操。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都逐渐处于成熟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我们的学生当中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将这些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德育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做事的方式方法对社会的益处较多或者对多数人有益,这就是道德,这种道德上升到心灵的角度就是道德修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我国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是我们中国最为宝贵的财产。古代的孟子就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可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些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紧扣这些文字,分析他们高尚的品质,讲解他们的英雄业绩,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

四、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教一篇课文,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洒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古井》第四段,那口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强调了“应该怎样做人”,而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了做人就应当像古井那样,“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作者感慨古井“它时时在启迪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我马上问学生:“你们受到什么启迪?”大家纷纷发言:“我们做了好事,不应该自我吹嘘。”“我们做人就要有奉献精神。”一朝学古井、我们学到了什么的讨论给学生们的启迪是深刻的。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篇“古井的启发”的作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德育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和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既教书又育人的方式方法,只要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使得语文素质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

篇7: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论文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

[1] [2]

篇8:小学体育课德育渗透探讨教育论文

小学体育课德育渗透探讨教育论文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国民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惜余力发展教育,志在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公民。如今,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体育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中的一大亮点,新的时代对广大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素质人才寄予新的希冀。体育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作用不容小觑,对于培养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其本身的娱乐教育的价值,是其他教育体系所不可比拟的。而如今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然成为教育中的潜规则,中学课堂上的体育教育索然无味,枯燥的形式必然不能实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许多学校试点体育游戏教学,运用体育游戏来提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切实做到体育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1体育游戏的优势特点与作用

1.1运动与教育并重: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中延伸出来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自身具有的运动特点是以各种游戏的方式进行而体现的,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活动能力以及神经系统机能,增进身体健康,塑造良好体型体态等等。体育游戏和传统体育一样,具有一定的脑力和体力的需求,这些竞技类的环节不仅可能需要团队默契配合,还需要成员的拼搏精神来完成。体育游戏中具有的竞争性和锻炼性原则[1],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懂得勇于拼搏、坚持不言弃的真谛,这些传统课堂上所获取不到的'东西恰恰能很好的在体育游戏里得以体现,既得到身体上的锻炼也有人格上的历练,正所谓运动与教育并重。

1.2娱乐中间接素拓:

体育游戏具有传统体育所不具备的娱乐趣味性,教育者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作用让体育在中学教育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体育课堂更加引人期待。老师可以变换体育游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培养浓厚的兴趣。不至于让体育课堂死气沉沉,让中学生摆脱对体育的厌倦,让运动成为学习中很好的一种放松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拓展成为教育的一大主流。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体质不断下降,中学生变得更加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而体育游戏可以很好地体现娱乐性,让中学生对体育充满热情,素质拓展得以更好地实施。

1.3创新与兴趣相结合:

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取向在传统体育中提出创新或者在生活里得到启发创造出有趣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游戏展现,让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如在壮族三月三的民族运动会上,滑板鞋竞速、踩高跷比赛、抢糍粑等活动都是从生活中演变出来的趣味体育游戏。以此同时,教育者可以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原则,让学生在自身兴趣角度创新体育形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改变老师的权威的一面,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管理中,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兴趣体育游戏中的创新。

2体育游戏在中学教育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2.1体育游戏需从教学内容出发:

体育游戏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一种方式,作为中学教育中传授体育技能知识的桥梁,不能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应该是从教学目标出发,间接培养学生身心发展,促进教学效果。譬如,传统篮球课上,良好的弹跳力作为一项必备的身体技能,老师会让学生一圈圈地做着蛙跳运动,如此长期进行毫无兴致可言。但是教育者可以以蛙跳运动作为目标,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蛙跳接力赛,无形中学生因团队精神等的影响必将专心练习,在体育游戏的竞技性中得到了最好的锻炼。如此必不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而恰恰实现了教学中的要求。

2.2体育游戏中负荷安排需酌情考虑: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体质有着不同的差别。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也是体育教学原则中的要求,因此,体育游戏中也应注意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人做出不同的考虑。因为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兴奋点比较高,运动自然比较剧烈,很容易因为运动过度产生极度疲劳,不仅影响新授课的教学,而且对人身心影响较大。合理精致的教育体制下的体育游戏形式,必是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的,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3体育游戏需要保障学生的安全:

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体育游戏带来的不仅仅是身心的愉悦和运动,还要保证在体育游戏中学生容易忽略的自身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者对体育游戏规则的合理界定以及场地的安全选择,提前对学生使用的场地和器材进行设计布局,所以体育游戏之前的安全检查尤为重要。

3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在创新教育体制下的地位可以见得,合理的规范的体育游戏不仅能够很好的实现中学教育,而且还可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育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各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布局,让体育游戏运用在中学教育中得以体现,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篇9:数学教学德育的渗透论文

数学教学德育的渗透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德育,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要保障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从而使学生对于课程学习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正因如此,渗透德育才是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的收获与体验的方法所在。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

德育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给学生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切入点。数学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的研究与付出,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不乏一些我国的非常着名的科学家,他们也为这门学科的研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找到这些范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治学精神。这既是对于学生的一种积极感染,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怀。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收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介绍我国远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得出了该结论,这比西方国家早了近半个世纪;在讲“圆及其性质”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着名的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第一人,这一成果比西方国家早了几百年。这些事实的陈述,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光辉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涌起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同时,这些伟大的数学家的事迹,也是对于学生的一种积极感染,有助于学生内心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的激发。

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有效体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这对于学生价值体系与判断标准的形成都是一种积极辅助。数学课程本身有着很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透过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这些都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收获。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得以形成。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这门学科,也是学生的很多数学思想形成的良好依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学科的领会。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例如,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等,通过讲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事物间存在联系与转化等观点的认知。又如,讲授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常量与变量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并且要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些都是展开对于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丰富的体验。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同样非常重要,这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个教学切入点。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数学,这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有关。遇到困难与障碍后没有应有的探究精神,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只能从单一角度展开,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治学态度与治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引导,要加强对于学生治学态度的'培养,并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展开对于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勾股定理看似有些抽象,但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具体的生活例子中。教师可以以学校教室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窗户,检验窗户是不是直角。学生经过测量长度、计算之后就会得出教室窗户是直角这一结论。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勾股定理,学生也能以生活的实践检验课本上的定理和结论,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重要性,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一种培养。在展开对于学生的德育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学生治学态度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切入点。首先,教师可以适当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德育展开角度。教师同样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这对于学生价值体系与判断标准的形成都是一种积极辅助。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篇10:高中女生教育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高中女生教育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中女生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背景

1.从社会发展上看。现代女性同男性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女性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女性力量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女性已经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力量。

2.学生群体的性别结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重视女生教育。近年来,我校在校女生的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以11月份统计数据,在校的6637名学生中,女生3382名,占到50.96%,已经略超过了男生的数量。这种变化本质上是基础教育的培养对象的结构性变化,即由之前的男生占多数到现在的男女逐渐相同并且女生略多于男生。这样,我们就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适应教育对象性别结构的变化。

3.高中女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女生教育。高中时期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一次高峰,既是人的性成熟时期,又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同时还是逐步走向独立、培养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4.社会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女性教育视角的缺失。受社会的影响,在对女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以男性视角和思维来设计和衡量,存在抹杀性别差异的现象;二是错误的认为男女平等就是男女应该完全一样。在学校教育中往往没有注重研究性别差异,没有针对性别特点开展教育。

5.学校教育管理者中以男性为主导。尽管我校的女教职工比例很大,但在我校现任的班主任中,仅有一名女班主任,同时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也是以男性教师为主,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教育来说,显然会有很多问题存在。

(二)重要意义

1.高中女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要早一至二年,但是发展又不如男生稳定,生理上的超前与心理上的滞后,是女生在人际交往、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有别于男生的特点,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的班级管理上她们拥有性别优势,对班风、学风、校风方面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通过加强女生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精神风貌,促进学校整体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从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角度讲,她们不仅是公民,更是未来的母亲,承担着民族启蒙教育者的重任,因此重视女生教育更是具有特殊意义。世界女性教育先驱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如果你在家教育女儿,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

二、学校加强女生教育的构想与实践

(一)构想

1.做好我县小学、初中和我校女生教育现状调研,掌握细致可靠的数据,形成资料详实的调查报告,制定好高中女生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2.强调女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让女生在未来能够摆脱角色困境,以真正享受到女性角色带来的快乐。

3.引导教师转换教育者角色,即教师不能满足于做女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而要做女生健康成长的心理保健医生,更要做引领女生思想发展的人生导师。帮助她们顺利度过青春期,为以后的人生奠基。

4.在对女生安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人际交往、道德操守等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尝试开设“如何做一个美丽的女生”教育讲堂,使之形成特色女生教育学校课程。

(二)实践探索

1.学校管理者的观念更新。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女生教育工作,把女生工作提升到学校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女生工作的领导和研究。

2.为加强女生教育工作,学校在每个年级设立负责学生管理的女性副主任,主要侧重女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试行助理班主任工作制度,弥补班主任为清一色男性的不足,大多数班级配备了一名女教师为助理班主任,主要是负责女生工作。

3.正在开展《新形势下高中女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十二五”课题研究,围绕本课题学校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对全国以及世界上对加强女生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资料收集、整理;二是请课题专家和女生教育专家对课题的实效性进行了充分评估,认为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意义重大;三是有意识的对班主任教育案例和心理教研室个案咨询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专门研判,确定女生教育的切入点。四是对女生的心理、生理、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我校女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4.针对女生教育学校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一是新生入学后就有意识的强化女生教育,军训期间请全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陈纪英给高一女生作“启迪美丽人生,成就高中梦想”专题心理报告会;二是高二年级开展了系列女生教育活动:专题女生青春期教育辅导讲座;三是开展“让青春绽放光彩、让人生更加美丽、做静雅女生”主题教育,通过征文、主题班会、学生互动等形式进行针对性教育;四是开展“十佳女生”活动。

5.关注女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开展针对女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和生理健康教育活动。我校心理教研室三名教师均为女性,同时其中一名是济南市心理教育中心组成员,两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且都具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我们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优势,结合高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独特性,多角度加强女生心理引导,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活动,对女生群体进行团体辅导,每周二开展心理沙龙活动,开辟专门女生心理热线等。同时学校卫生室积极开展女生生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全校女生的饮食、个人卫生进行指导。

6.积极开发学校校本教材,推动女生教育。一是创编《做一个美丽的女孩》女生青春期教育校本系列教材,包括女生安全手册、生活指导手册等,内容涵盖青春期心理教育、性教育、文明礼仪、人际交往、自防自护等,指导女生认识女性美,追求女性美,珍爱自己。二是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挖掘教材内在的教育资源,提高女生“四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意识。汇编历史上和当代杰出女性的优秀事迹和卓越成就,积极发掘优秀女性的人格魅力。帮助女生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女生教育特别是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高中女生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将坚定信心,进一步深化女生教育的内涵,拓宽女生教育的途径,不负时代和未来的期望。

篇11: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论文

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论文

摘要:在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法制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并且遵守法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标准进行阐述并对其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法制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逐年增加。初中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场所,其中的各个学科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法制教育可以使学生健全法制理念、宣扬法治精神,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所以,初中语文这一主要科目,有必要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1.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标准

1.1保证法制教育课程内容风趣。法制教育想要与初中语文相融合,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授课需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相应的语文教材中找出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并运用诙谐风趣的话语讲授。这样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在讲授法制教育内容时,语气过于僵硬、严肃、死板,使得学生们无法调动学习主动性,导致法制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法制教育内容时,应该结合周围有趣事物或者自身经历过的一些故事增强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风趣性,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法制观念的教育。

1.2保证法制教育内容深入课堂。部分初中学校领导及教师为追求学生综合成绩的高排名,将平时课堂上的法制教育时间割舍掉用来让学生们做练习题。这样做其实是并不可取的,虽然说教师将平时的教学重点放到语文知识的基础教学之中,但是学生只有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更多地投入学习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应当是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灌输到脑海中的,所以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教育中。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使学生们接受法制教育。尽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十分必要,但是教学大纲上所布置的教学方向是不可改变的,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应分清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使学期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

1.3保证法制教育的基本宗旨。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不能脱离根本宗旨,因为语文这一主要学习科目是归属于人文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学生们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懂法、知法、守法,这是优秀的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稳定长远地发展。

2.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2.1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探求法制教育关键点。在初中语文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确保法治教育教育的融合工作。在初中语文的相关教材中,一定程度上会与法制教育相联系,这时教师可以深入语文教材中,找出其中的法制教育理念关键的地方,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分类整合到一起,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制观念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们在回家后观看或者收听一些著名的'法制栏目,并对发生的事件发表一些简单的看法记录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发言。这样做既可以普及学生的法律常识,又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事件下受到感触,使自身更加深刻地了解法制教育观念。

2.2开设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法制教育知识点。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符合教学任务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内容中融入一定的法制教育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接受法制观念的灌输,并促进自身健康长远发展。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竞赛,由教师列举一道关于法制教育内容的题目,并设计多个讨论出发点,由学生们按照自身想法自由组织结合到小组之中,在小组之中每个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各个小组讨论完毕,由教师进行小组点名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们按照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述说,最后每个小组发言完毕,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学生们进行正确规范的法制教育。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切合实际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而且由于自身的发言讨论,使学生们更加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3加强初中语文写作锻炼,提高法制教育关注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升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法制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写作之中。在写作中由教师根据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布置成作文,使得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深刻地了解法律常识,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使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学生们完成作文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选出写得文章较好的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朗读之后由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之间的不同点。然后由教师进行统一归纳划分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进行自由组队发言,各自表达出想法。最后由教师为学生进行解答,纠正学生的法律常识,完善学生的法制观念。这样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提高,并且使学生从根本上做到知法守法。

3.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教育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不能脱离初中语文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学识渊博、知法守法的高质量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淑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3):146-148.

[2]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2):53-56.

[3]樊泽民.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认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8-80,57.

篇12: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更加凸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导向,过于看重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导致课堂上人文元素相对缺失。因此,要积极探索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路径,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策略

一、深度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良好意识和能力,能够对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人文元素进行深度发掘和整理,找出可以贴近和适应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并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体系中,无论是现代文学,还是古诗词,其中的人文元素都是非常丰富的,只要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和有效整理,这些人文元素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例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父亲》这首歌,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效对接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父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文章中的人文情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人文体验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所以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能力和认同能力也相对有限,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人文情感的领悟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积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减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人文体验,这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发展将会大有帮助。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案时,就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对文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开展反思性体验,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历程,学生很难对他们虚荣、虚伪、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这时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类似人物或类似事件,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反思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讨论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实现个人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三、丰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方式与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中的内容具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教师如果具备人文精神教育的创新意识,就可以取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四、语文教师要展现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自己本身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语文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言行举止”“人文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良好的人文精神状态和风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模范引导教育。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学习倾注个人的爱心、耐心与情感,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的教育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总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身就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空间,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初中语文课堂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辉,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11).

[2]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

篇13: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论文

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论文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一、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数学学科德育实施初探 论文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初探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教学论文的题目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也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初探教育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对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思考论文2022-04-30

谈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2022-08-18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2022-05-06

学校德育工作出路初探论文2023-04-28

德育的英语教学论文2022-10-28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计划2023-04-27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