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论文(合集12篇)由网友“肉肉的锁骨”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试论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篇1:试论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试论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许多传统教法和现代教育理论存在争议甚至矛盾。如语文教师需不需要就课而备课?语文课堂上老师该不该讲?讲多少?什么时候讲?语文课堂如何实现人文性教学?等等。本文中,就上述问题谈谈笔者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备课;讲授;人文教育
教学改革,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然而在漫长的改革进程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清规戒律不少,包括过去为适应需要,由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的条条框框,也包括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语文教学理论。下面就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几个要点也是存在较大争议的话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备课
一般认为,备课由三部分组成: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教材是实实在在的,教师可以将每一点落实到书面上;教法,则需要伤些脑筋,孔子的因材施教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教师手中至高无上的法宝;而学生,教师在备课中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是与“实”的教材相对的,是“虚”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状况,是不能预料的,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去猜测,从而设定可行的教学方案。正是因为这样,教师的备课任务才显得严峻。语文教师的备课究竟该备到什么程度呢?
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当讲到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经历时,有个学生突然插问道:“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他自己只要做个好官不就行了吗?还可以为百姓做事。为什么陶渊明辞官不干了,就是情操高尚了呢?”当老师正揣摩这话的含义时——“是啊,他这是逃避。”“要是所有人都自命清高,那不是放着官场让贪赃枉法的人占领吗?~也太没有社会责任感了吧?”“不善周旋,就用‘不为五斗米折’来开脱,这种人心理脆弱,也不配做领导!”……
教室里笑声一片。此情此景,所谓的备课已经土崩瓦解。那么,顺势引导,即兴发挥,才是正确的选择。而沉下脸来,对学生这种以现实来曲解历史的做法加以斥责的“教条主义”做法是教师们首先要摒弃的。当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的同学们以及老师似乎还不能平静下来。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他们谈到了人生的选择,谈到了儒家的“穷则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谈到了心系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谈到了陶冶性情的大自然……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只是作为讨*群体中的一员,甚至,教师的思路在学生的带动下,已经违背了教材的框框。笔者认为,这种违背和超越正是教改所迫切需要的。
显而易见,学生活跃起来的课堂才是素质教育的标志。同样,这堂课的备课量是惊人的。事前备课的内容基本没用上,这堂课是该语文教师用他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备下的课。
二、授课
语文教学改革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这也是所有学科中最受非议的一种做法。为了让教学改革的成果更加显著,有些学校甚至教育部门干脆制定各学科统一的教学模式,并制定成套的教学程序。弄的谁来上课都一个样,甚至严格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讲课不得超过多少分钟,要掐算好时间,时间掐得好,掐得准,是一堂课成功的条件之一。最典型的有一所学校追求和倡导“哑巴上课”的境界,教师不说一句话,学生就会了,这才是真正的高手。从教育理论上讲,“不讲”或“少讲”,充分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老师不讲”的课堂,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真的是最可取的吗?语文能力的培养,着重在四个方面——听,说,读,写。学生的这些能力,要靠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系统的培养和锻炼,不仅离不开教师的“讲”,反倒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学生需要语文教师语言逻辑的熏陶,需要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感染。善“说”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善“说”才更体现语文教师的才华和智慧。 既然“说”是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说”呢?某位老师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课时,一番深情的朗读把学生带人了淡淡的忧伤之中,之后他用整节课时间给学生讲徐志摩、林徽茵以及陆小曼的恋情,学生似乎在老师的讲解中进入了徐志摩的世界。末了,该老师在下课前将自己的理解和内心感受传达给学生:“人们都说,《再别康桥》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下课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去查阅了徐志摩的相关资料,生平、爱情、诗集,并在课间延续了一段时间的交流和讨论。在语文课堂上,尤其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学生需要感染。深情的朗读以及真实的内心交流,这位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师成功地打动了学生的心。
教师盼讲,宗旨是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习需要充分的背景和广泛的'想象空问,这需要教师去说,去提供,去引导;学生学习需要教师的高屋建瓴,一语破的,需要启迪。
三、“大纲”中的人文教育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到授课再到辅导检测的一个重要依据和最基本的参照。它对于教师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近年来,大纲中增添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但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教条地执行大纲,生拉硬套“人文性”,反倒会扼杀很多宝贵的东西。
某教师上《活板》一课时,准备了许多辅助教具:塑料模型、胶泥等等。课堂上,边看课文,看沈括的叙述介绍,边组织学生动手模拟,让学生在现代课堂中再现古代印刷的情景。尽管课堂秩序有点乱,一会儿查书中的交代,一会儿跟老师要材料,一会Jfl又去参与他人的操作过程,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兴致盎然,没有一个学生不参与,不动手。之后,老师请大家谈谈操作的感受,学生们都有了亲身的经历,可以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虽然很好,但古代的雕版印屉4太麻烦,哪有现代技术快捷方便?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活字印刷的弊端,当然,他们是以现代印刷技术为参照听到这里,老师神情凝重,大声纠正道:“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有些同学却不了解这些,实在是太缺乏民族自豪感了!”接着,老师便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民族灿烂文明史的回顾和陶醉中去了。这样的结局,叫人哭笑不得。
《学记》上说,“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导而勿牵”。强调的是教学要顺其自然。对《活板》而言,不一定非要上升到民族自尊心的高度。难道学生动手的过程就不是人文性?活板的科学性严密性就不是人文性?生硬的强调显得狭隘,反倒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遮挡了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对于大纲中的人文导向,我们教师应做必要的分析,恰当的理解。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不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或内容。教师应做的是拓展要自然,升华要巧妙,在关键时候、恰当地方,教师那么一点,能钻进学生的心窝。
总之,在语文教改实践中,不能人云亦云。教改无论形式怎样,宗旨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必须突破一些陈腐的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教育改革。改革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唱高调。所谓改,所谓革,就是兴利除弊。正确的做法是,传统的东西,凡是好的、科学的,我们要继承;新兴的思想和理论,也不可以生搬硬套,一切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讲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目的。
篇2: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随着中专招生制度的改革,中专生源的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招收的中专生多为初中毕业生、中考落榜生或初中分流生等。这种生源素质的巨大变化,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教改课题,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也都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中职校目前的生源状况和教学现状,笔者就如何深化中职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与全体教师共同探讨。
一、改革教育体制,推行弹性学制教育
弹性学制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改革。弹性学制也叫学分制,它是以学分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分就可以毕业,像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就是典型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弹性学制教育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学计划、统一集中管理的现状。它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主地选课学习、安排学习进程,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学习上的优惠措施与便利。例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我们可以让他们多学些技能操作而适当降低理论课程要求;有的学生中专毕业后有继续升学的打算,学校便提供相应条件,帮助学生充实文化基础课教育;有的学生因参加工作要暂停学业或需要半工半读,学校允许他们分阶段完成学业。推行弹性学制教育,学校可以取消“留级”制度而改为“留科”制度,考核未合格的课程,允许学生带科升级,给予重修的机会,这对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起到较好作用,学生不会因一两门课程不及格而放弃学业,它促进学生量力而学,坚持修满学分,取得毕业证书。对于在校学习期间修满学分确有困难的学生,肄业离校后允许通过参加学校的培训、社会的自学考试或技能等级考试获得学分,鼓励其最终完成学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他们选修第二专业课程或提前选修后继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可以缩短学习时间提前毕业。只有实施弹性学制教育,才能真正做到“让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修第二专业,让对其他学科充满兴趣的学生有机会修读其他课程”,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二、优化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式教学
由学年制向弹性学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要对现有的职教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改革,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优化。因为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市场定位对职业人才的客观需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教材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的教材内容却是一成不变或十年一变,经常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改革。首先,鼓励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模块教学的需要自编教材。其次,建立一套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依据的新的课程体系;打破现有的专业框框限制,按“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进行专业整合,设置不同的学习模块;教学计划按专业大类来制订,同一大类的专业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各专业大类的教学计划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原则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岗位课程三个学习模块。
(一)全力改造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一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二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打基础,三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深造打基础。这三方面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因此,文化基础课可分为三大模块,即公共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提升发展模块。对于各专业学生来说,需要有一个文化基础教育的公共平台,即公共教育模块;对于不同专业学生来说,文化基础课的具体内容要求各不相同,这是专业基础课模块部分;对于一部分学习基础好、学习优秀的、有升学和进一步发展愿望的学生来说,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求要提高,这是提升发展模块部分。文化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应按公共教学需要、专业教学要求和深化提高需要设置为三个不同模块,学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势,选择具有个性化的课程组合。如物理课,一般专业的学生可按照公共模块教学要求进行学习;而电子电器、机电维修专业的学生要选择专业基础课模块学习;高职班或学习优秀的学生要选择提升发展模块或专业基础课模块与提升发展模块组合的学习。这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势,重新构建学生的文化基础,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二)进一步细分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模块可根据各专业的技能强项及实用性项目再分若干小模块。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是:第一,淡化理论教学,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第二,根据市场定位、社会需要,更加合理地设置模块。要不断地增补新的模块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地更新旧的模块教学内容。第三,中职学校可以效仿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开展中职学校精品模块教学的评选活动,以此加强和促进实践性教学。同时通过开展精品模块教学评选活动,树立各学校的品牌专业形象。
(三)在就业范围较广的专业中设置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
每个专门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从事一定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专业课的延伸,如各种职业技能上岗证的培训与考试等。它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需要而开设的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在选择了专业之后,同时又具备了精通一门专业化岗位的职业能力,这对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改革考试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考试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它主要是用来了解、检查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自我检验。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的作用。而现有的考试制度多数仍采用以笔试考、闭卷考为主,考核方式简单,缺乏对学生认知程度的综合性评价,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进行改革。
(一)转变观念,对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常用“两头小、中间大”的所谓成绩正态分布来表明我们的教学效果是正常的———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一种认识。正如前所述,考试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检查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们为什么不希望看到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通过考试验收后有90%以上的同学能得到满意的高分数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哪些知识该记住,哪些知识一定要记住,而且教师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验你们是否记住了。因为它的前提是教师要对这份考卷认真负责,考卷里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将来的学习或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不要在乎考卷的'难与易、考试内容的多与少。我们应该为全班有90%以上的学生获得90分以上的高分而感到欣慰,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收获的教学效果。我们甚至可以设置重考制度,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重考,获得满意的高分数,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考即每次考试后,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包括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可以申请重考;重考成绩仍不满意,允许再次申请重考,直到学生对考试成绩满意为止。这样做虽然会加重教师负担,但能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教育质量。
(二)改变考试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办法
目前考试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闭卷考试,这显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也不利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我们应改变这种现状,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如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闭卷考与开卷考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等;要强化平时测试,凸显考试评价对教育的反馈功能,彻底摒弃以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一学期学业成绩的片面做法;要拓宽考试渠道,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社会培训和考核、获取的各种证书等,能与考试科目相关或相近的,可通过申请获得该科目的免考资格。总而言之,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试综合评价体系,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之所在。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要鼓励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专业技能等级考试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等,获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同时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注重专业课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实践及行业技术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或直接参与技术革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这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企业实践,逐步扩大专业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培养一批在区域或产业圈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专业教师,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提升教学质量。总之,教学是学校的重点,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果没有深层意义上的教学质量就没有学校的科学发展。教学改革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但教改的宗旨只有一条: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应该为此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篇3: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中专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 要:如何对中专学校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其自身应有的价值,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对中专学生能力的要求,根据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改革,将职专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职专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
关键词:职专学校 语文教学 思考
中专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公共学科,在实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但据了解,不少中专学校语文并未发生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中专学校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对文学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笔者认为中专教育应当是以就业为出发点、落脚点,并且组织实施文化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活动。
作为中专学校的语文课程,既要满足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教学要求,也要为中专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更要体现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对此,中专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
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知识;渔就是能力。正基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变灌输语文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术鉴定中心主持开展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将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分解为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对于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针对上述语言能力的目标与要求,中专语文课程应该调整、充实、革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着力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首先,听是指聆听,聆听在某种程度上是听力理解的过程。教学内容应包括聆听的含义、聆听的作用、影响聆听的因素、如何提高聆听的水平等。
其次,说话是人际交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内容包括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说话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专语文教学活动的艺术性、社会活动中的`说话艺术、常见的说话技巧等。
再次,阅读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生活中、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等。 最后,写作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包括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特征及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充分调动中专学生学习与训练积极性,切实收到训练实效,还要认真改革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这样,学生若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要做到平时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捕捉、整合信息,发言踊跃并善于表达自我观点、见解,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人文知识面开阔,勤于思考、喜欢动笔,对语言文字敏感、运用熟练等,这样才可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而以往学生那种考前突击准备的复习方式对成绩的高低就会变得没有影响或者至少影响甚微。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多阶段、多层次考核,从而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稳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前短期突击训练。
2、改能力考核为主。不要让学生记忆孤立的文学知识、语言文字知识,注重考查考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
3、改重写轻说考核为说、写并重考核。说话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引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较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完整地叙述事情的过程,能否流利、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学习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等。写作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包括正确地书写汉字和语句、掌握句子连接的方式、掌握组成段的表述习惯、掌握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等。
最后,当前我国的外语学习热浪滚滚,且一浪高过一浪,而语文学习波澜不惊,不少国人的汉语水平正在退步,甚至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迹象。这种严峻的形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中专学校,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对语文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全面改革,帮助将要进入社会去直面激烈竞争的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切实提高他们的汉语能力,给予他们一张驰聘职场、打拼天下的“语文通行证”,自然就显得空前的重要。
篇4: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1当代大学语文面临的现状
1.1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高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今专业划分越来越精细、学科分割越来越强烈的时代,特别需要对非中文专业、特别是理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在很多高校不受重视,学科地位低,任课教师被边缘化,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没有多少成果。大学语文被当做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随意减少,往往安排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大学语文课的任课教师在评聘职称时也会因学科归属问题处于尴尬境地,这都严重影响大学语文课的发展。
1.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净。在他们看来,语文基础知识很枯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又太抽象,远不如看图片、电视电影那么直观、生动。在这个读图时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有一定内涵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在被边缘化。更加上大学语文没有英语课的考级的压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淡漠,上课时学生自己在下面看专业书、杂志或英语书等。
1.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往往是文学作品选,其间增加一点文学、语言方面的知识,除了篇目有差异外,与中学语文没多大的区别,教学内容显得陈旧,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情绪。更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讲授法贯穿始终,“满堂灌”,没能找到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不够。同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滞后,其边缘化的地位使老师失去教学改革的动力,往往把大学语文作为自己专业教学和研究之外的“副业”。
1.4切合现实不强,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够
大学语文主要是学习经典作品,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语文不是经典阅读课,应该是一门与我们生活中的说话、写作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人类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人们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大学语文对此视而不见,这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学不学这门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影响。同时,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少,看不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由上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尽合拍。大学语文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并没有真正突出出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显见的成效。我们认为,要走出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须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
篇5: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2.1高度重视,提高文化素质课的地位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基础写作能力得以增强,其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发达国家的高校往往把本国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即使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同样,不学语文,就会言之无文,词不达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组织领导,在师资配备、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其次是教务处和承担大学语文课的院系要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第三,任课教师高度重视,不要把大学语文当做自己专业课之外的无足轻重的课程,而应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普遍使用的《大学语文》,有不同的体例,所选篇目也很不一致,各有其侧重点。有的以文体分类,按文体来分析讲解;有的通过范文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也有的是古今中外名篇的选集。但总的看,还是以传统的文学鉴赏为主。因此,我们亟需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出发,革新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看,大学语文可包括文学经典阅读、影视欣赏、当代流行语与网络文学鉴赏等,这部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内容与艺术特点的介绍,应该既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又注重从文化内涵上进行相关的拓展。孔庆东认为:“语文首先要强调整体的感受,不能抛弃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另外,教师要善于发散思维,拓展文本空间,可以是时代背景的介绍,课文出处相关书籍的链接,课文中人物、事物、典故等的引申,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尽可能的扩大知识面,对广大学生来讲,纯文学的学术分析是提不起兴趣的,要把文学鉴赏引向文化分析。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看,大学语文还应涵盖文学与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写作应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相应的文体讲授和训练。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结合学生课外活动进行,要把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纳入考核机制,确保训练落到实处。
2.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不断上下求索的欲望。除了通过革新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能获取很多信息,同时,互联网也是兴趣的激发者,它千方百计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产生那么多的“网虫”。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这一现实,必须革新教学手段。比如,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文艺片等;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文本情景;分角色朗读作品;对应用文教学,可模拟现实中的情景来要求学生写相关应用文,让他们感到应用文的实用价值,增强实训的热情。
2.4开拓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校园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大学语文课的延伸,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校园文化活动与语文息息相关。一是组织各种比赛,如背诵大赛、课本剧大赛、写作比赛、演讲赛、汉字听写大赛、书法比赛等;二是举办各种讲座,如文学艺术普及讲座、学术论坛等;三是开展各种趣味活动,如游园活动、自办手抄报等;四是依托学校的宣传阵地如广播、校报、黑板报、相关社团刊物等介绍语言和文学知识。这样能营造出很好的语文环境,也丰富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学生也得到了锻炼。第二课堂的开拓还要把学生兴趣和考核相结合,可以把第二课堂的能力训练总的分为口头表达和写作两部分,给予相应的分值比例,学生只要完成属于该部分的训练项目,都可获得相应的分值,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至于流于形式。
2.5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我国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往往在大一开设,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思政、外语类公共课相等同,考试也是全校统一命题,没有考虑语文课的特殊性。实际上,语文包含的内容及其丰富,有古今中外的作品,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艺术鉴赏,有文学作品、应用文体写作,有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同时,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语文有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把统一性要求与灵活性措施结合起来。我们主张,除了开设大学语文课外,还应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作为补充,大学语文课承担基础性功能,另开设名著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影视鉴赏等课程让具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同时,大学语文课在内容选取、考核要求等方面也应对不同类专业学生做区分,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对这三类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考核。以上措施,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
2.6改革评价方式,将标准化考核与灵活性评价相结合
一门课程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学生如此重视学习英语,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过级的压力。大学语文的结业考试也可借鉴英语的考级制度,把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三级为合格,二级为良好,一级为优秀,学生考核后发给相应的证书。合格标准只是基础性要求,要让一般学生都能达到。综合能力考核要科学、规范。另外,对学生参加的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发表作品等作为加分项目,把它与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考试成绩相结合,就是学生的总成绩。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我们的教学改革只有朝着实现语文的这些功能前进,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篇6:药理学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有关药理学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在现在实际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总是缺乏对幼儿体验式学习的认知与实践。但是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体验式美术教学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本文就对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相应的策略、改变教学内容与作品的单一化现状作简要的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研究及策略
一直以来,在幼儿教育中,都比较重视美术教学,并且把它作为幼儿艺术领域的启蒙教育。幼儿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激起幼儿的艺术兴趣、逐步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让他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人和物,切实地去体会世界的美好。但是,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并不能完全地做到这样,而只是停留在书本阶段。只有进行体验式的幼儿美术教学,才能真正地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渐渐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体验式的幼儿美术教学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学的进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1.对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学生才是主体。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他们的兴趣、接受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这种被称作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它不是把幼儿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它看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地使其加深对美术的理解[1]。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生可以切身地发现美、体验美、甚至是创造美,由此使得自己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打开艺术学习的大门,为今后的进一步的美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相应的策略
2.1重视幼儿的全面性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幼儿的思想中,他们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有全面性的、整体性的特点。所以,当他们在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时,都会把自己和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个整体。在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重视儿童思想的全面性、整体性,同时会进一步地引导他们对这一思想的认知也让他们加以锻炼。
2.2意识到幼儿的各种感受之间是互通的
在实际的对事物的感知时,幼儿往往会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互通来更好地感受事物。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仅能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面,还能听见其中的声音,甚至是闻到其中的味道。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情景,甚至可以触碰到里面的事物。在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幼儿对于感官的运用,这样一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力、以独特的角度进行美术学习,能加深学习的印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由于生活成长环境或是自身性格的不同,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为了照顾到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全面发展,老师应注意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是采取完全一致的教学方法,而是根据他们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在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主张、倡导幼儿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让每个幼儿以自己的兴趣、特点来理解和感受,在这种切实体验中不断实现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改变教学内容与作品的单一化现状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采用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的内容和素材进行教学。这种方式由于其单一化的特点,已不再能满足目前对幼儿美术教学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为了避免教学内容和作品单一化的现状,老师应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的环节来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简单轻松的教学过程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当长时间接触一种教学方法时,幼儿不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这就要求老师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地交替、综合地加以运用[2]。体验式的幼儿美术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4.结语
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美术教学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方面教育的启蒙教育。但是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代对于幼儿美术教学的要求。如果合理地采用并推进体验式幼儿美术教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形式,使教学过程更形象生动;另一方面,重视幼儿自身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幼儿学习的发展,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2):191-192.
[2]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22-23.
篇7:药理学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药理学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经济社会和药学行业的发展,对药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突出专业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以药理学教学为例,探讨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综合素质;药理学;药学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药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药品生产、检验、管理、销售、药学服务等相关岗位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其中,药理学是其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为药学专业各岗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专业知识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高质量药品和药学服务的需求大幅提升,对药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符合社会和岗位需求的合格药学专业人才,本文对高职专业《药理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药理学课程特点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关联课程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等。由于相关课程众多,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且药物种类多而杂,且涉及深奥枯燥的药理机制,学习难度较大。受课时和大班教学的限制,药理学教学仍以课堂“灌输式”教学居多,[1]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和科研思维、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探索教学目标达成率更高的药理学教学方式,对药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进入数字信息时代,生活、学习、工作内容高度信息化,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既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也能促进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化素养的形成。[2]药理学包含众多的体内药理过程、微观的药理学机制,仅依靠文字和平面图片讲解,在理解上依然较为抽象。为直观、立体、动态的展现这些作用过程,可以将其制作成简明、形象的Flash动画。对于课程中部分教学难点,学生难以通过课堂的一次讲解而掌握,为帮助学生补充学习、复习,教师可以制作教学难点的微课上传网上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应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移动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教学,加强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管理,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提升学习趣味性,[3]将学生注意力重新转移回专业学习。
3融入职业素养教育
高质量的药品和高品质的药学服务,植根于从业人员严谨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医药学先贤为卫生事业奉献的感人事例,添加希波克拉底誓言等医学伦理学内容,使课堂生动化的同时,以正面事例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4]以社会责任作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推动学生勤奋学习,内化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入大量的重大药害事件案例,如近年发生的亮菌甲素事件、欣弗事件、毒胶囊事件、长生生物疫苗事件。以反面事例强调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对患者、行业、社会的重要意义。
4注重学科渗透
在任一药学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中,都需要药学人员调动整体的药学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如上文所述,药理学与多门专业学科具有高度关联性,仅一个药理作用的形成,需要熟悉与人体相关的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需要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药物相互作用、剂型、用法用量等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等学科知识,对药学人员综合专业素养要求极高。因此,在学校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强化多学科知识的渗透、融合,促进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如青霉素,其来源于微生物,且有固定的抗菌谱,具有较大张力的β-内酰胺环易水解开环失效,故选择粉针剂,抗菌机制含有影响细胞壁通透性、细胞壁合成等生理、生化化学原理,常含有青霉素高聚合物杂质易引发过敏,为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卫生和药监部门制定了禁止青霉素滥用的相关药事管理规定。以单个药物为载体,串联相关学科知识,能加深学生对药物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
5加强科研素养的培育
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若干年后,依然会具有职称晋升中科研业绩的需求。因此,在校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适量的科研活动,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如在教师科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遴选部分学生参与课题组,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教师根据自有课题成果、科研体会开展科研小讲座,将学科进展融入教学,[5]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设计药理学方向专业论文阅读、汇报、综述撰写等活动,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突出的综合素质是药学专业学生面临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压力的核心竞争力。各专业学科教师必须分析学科特点,调查对应岗位需求,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兼顾学生职业发展所需,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美燕,李荣蓉,冯嘉树,等.药理学教学方法新探[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9):133-138.
[2]张小超,沈志强,陈鹏,等.互联网背景下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7):15-17.
[3]邱铄.混合式教学在药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6):87-88.
[4]姚继红,吕莉,高东雁,等.突出创新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医药导,(1):142-144.
[5]罗琳,吴锋,张伟.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5):354-144.
篇8: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剧烈变迁,“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所涵盖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品类繁多。但是,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古代文学教学面临困境。本文从分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对古代文学教学提出可以付诸实践的一些改革思考,包括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等,以期进一步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明确“9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础。结合一些研究者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及笔者的亲身体会,现将“90后”大学生的特点总结如下:
1、获取信息多,有个性、较独立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更多样化了。除了传统的书本,他们更多会借助电脑、网络与智能手机,因而他们获得的信息较以往的学生要多。当他们遇到了作业和问题,他们会选择寻求于网络,通常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中有些人可以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与传统学生的羞涩、胆怯相比较“,90后”大学生也显得更加活波、开朗、大胆。他们喜欢表现自我,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古代文学课堂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不愿接受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
2、务实功利,对古代文学学习投入的时间有限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紧张的压力下,“90后”大学生普遍忧患意识较强,关注的问题更加实际,追求的目标更加功利。他们在大学期间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将来就业这一目的而服务。对“90后”大学生而言,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有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又不是那么实用,与他们追求的实际利益联系又不是很紧密,所以,“90后”大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一直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下阅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的。而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有的教学对象,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业水平,不利于专业的长久发展。现实中,学生有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如何通过教学改革,让“90后”大学生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去解决。
三、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需要注意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参与性强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具体的关键点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提倡从美的角度、人性的角度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注意处理好字、词、句的疏理与作品的整体把握之间的关系,还要注重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性中永恒的普遍的东西,更多的从审美的层面去解读。让学生在精神和审美方面被吸引、被召唤,从而具备较好的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素养。在讲到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阮籍所处的魏晋易代时期险恶的政治环境,笔者引导:‘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们是曹魏朝廷的大臣,如果你们中间出了一个杀人犯、或者是道德败坏者,你们会怎么对待他?’学生回答:“制裁他,鄙视他。”笔者引导:“如果这个人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果你靠拢他,他可以给你们带来很多利益,比如你们想要的好工作,你们想要的房子、车子和票子,如果你反对他,他亦可以轻易的让你从地球上消失。那么你们又会怎么对待他?”学生陷入了沉思和沉默中,只有个别学生低声说远离他,不理他。……于是笔者总结:“司马氏在魏晋易代之际就是一个可以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对于曹魏政权来说,他们又是一个篡权者。面对司马氏,一方面阮籍同情曹魏政权,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另一方面他又畏惧祸患,他的生活状态是整日‘胸中怀汤火’和‘终生履薄冰’的。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就是这种心态的隐约曲折的艺术表现。”接下来开始分析鉴赏阮籍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他内心的忧生、他的孤独、他的苦闷,还有他的五言诗的艺术特点“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等等。虽然作家和作品都是17前的如烟往事,但是理想、政治、道德、利益与个体之间的瓜葛却是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所以古代文学教师要把90后大学生引入历史,让他们与古代诗人真切的“面对面”的亲密接触,让他们明白古代的文学家和他们留下来的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古代文学教师不能再固守古代文学课本内容,应该力求多涉及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习俗,使学生能更多的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此外,教师还应该适当联系当代的社会文化现象,阐释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新意义,以此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不要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在讲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和郭主簿》时,笔者试图用语言还原公元4的一个炎炎仲夏的午后场景。诗人午睡醒来,在堂屋前的一片浓荫中纳凉,有时候他会拿出他的无弦琴,在上面轻轻的拨弄;有时候他会手捧一本周公传或者山海经,与精卫鸟或者刑天共忧戚;有时候他品尝着自家新酿的醇酒,吃着自家菜园子里种出来的纯天然无污染的菜蔬,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侃大山;有时候他看着膝下嬉戏玩耍的幼子,小孩子正咿咿呀呀学说话呢;有时候他只是发发呆,抬头看看天空无心以出岫的白云,发发思古之幽情……学生被引入了这样休闲的生活场景的遐想中,笔者问,你们喜欢这样的生活吗,他们有的回答喜欢,有的回答不喜欢,请他们说说理由。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文学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古人的所思所想。这种还原式的讲解有意打破古今阻隔,就好像古人穿越到了当代,也好像今天的人穿越到了古代。通过这样的示范解读,让学生明白诗歌是活的,富有生命气息的,也是美的,令人向往和憧憬的。
2、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
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与学生交流沟通?是继续传统的教与管的对立吗?显然那只能激起“90后”大学生的反感,让他们因为厌烦教师本人而厌烦古代文学这门课。那怎么做呢?教师应该本着平等、互助的教育理念,从课堂的管教者转变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在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来激“90后”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在分析鉴赏建安诗人曹操的《短歌行》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并且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找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出理由?”学生阅读完后,有的回答“:我喜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因为这一句非常大气,很有霸气”;有的回答:“我喜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因为这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事业的`追求。”笔者评曰,曹操引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用以表明他不仅渴求贤才,而且贤才如果归附,他将会礼遇他们。而诗中用山和海的比喻表现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也有的学生回答:“我喜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为这一句表现了诗人时光易逝的感伤”笔者评曰,这是一首宴会词,在宴会上一般大家都会开怀畅饮,心情比较轻松愉悦,但诗人由轻松愉悦的场景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慨叹。这种慨叹哀而不伤,蕴藏着深刻的生命意识,饱含着激越的情感。诗人用朝露比喻时光流逝之迅疾,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索。因为时光易逝,生命有限,所以人们会选择壮怀激烈,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然也会有人选择及时行乐。接下来继续提问:“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生命有限的无奈,今天的人也一样,同学们会选择怎样面对这种令人忧伤的无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通过这种提问和讨论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总之,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探讨的方式展开,可以给个性独立的“90后”大学生表达思想的舞台,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古代文学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学习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文字障碍、语词理解障碍、古今语境障碍等。所以这门课程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后才会有所收获。而“90后”大学生,务实功利,对古代文学学习投入的时间非常有限。面对这样的困窘,教师适当引入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达到与古代文学作品真正亲密接触的效果。例如讲到建安诗人曹植时,笔者提前布置,让同学们搜集网络资料。在课堂上播放了同学找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视频内容如下:在曹植的封地,诸侯王曹植正在和朋友们饮酒赋诗,曹丕的使者突然闯入要押解曹植到洛阳奔丧,使者非常的傲慢而无礼。曹植含着泪,边舞剑边吟唱起了自己刚写的新诗句“父母且不顾,何况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接下来是曹植到洛阳以后,哥哥曹丕步步紧逼,眼看曹植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他凭着出众的诗赋才华,七步成诗,捡回了一条性命……。这段视频直接将学生引入了诗歌情境中,让他们了解了为什么诗人曹植前后期的诗歌创作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让学生对诗人曹植自父亲死后“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处境印象深刻。进而对曹植“才高八斗”的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到杜甫《自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笔者也让学生找与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学生找了很多不同时代“土豪们”的奢侈的生活场景图片和一些衣着褴褛、食不果腹的街头乞讨者的场景图片,在课堂上一起展示,他们看完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深切情感。在这个过程中,针对“90后”大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精通,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也可以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资料和数据,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利用网络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总之,“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多数追求个性、平等,有着务实的学习观和对网络的高依赖性。古代文学课程又是一门传统的、与时代相去甚远的课程。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不能单纯的崇古拟古,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现代的精神来观照古代作家、讲解古代作品;应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对“90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9: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见仁见智。略抒己见,求教方家。
一、语文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个怎样的学科?换言之,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是一个争论已久而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的问题。语文是基础学科,而且是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对此基本没有什么异议。而就其作用而言,则有不少争论。十几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语文是工具学科。也就是说,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工具。狭义地说,这一点是不错的。不仅不识字的人不能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而且语文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其它任何学科也难以学好。但语文学科又不仅仅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若按现在时兴的学科分类,它所包容的二级、三级学科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无论社会和现代科技怎样发展,这一学科群的作用和地位都不会降低,相反,它们还将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继续发展,与时俱进,永葆青春。因而不能因为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把语文学科定义为单纯的工具学科。那样做,毫无疑问是贬低了语文学科的地位。
把语文学科视为纯工具学科的观点,与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在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包括儿童的启蒙阶段和成人的扫盲阶段,学语文可以认为主要就是学“语言文字”。会认字、写字以后,就可以看报纸、读书、写信等等。对于语文学习的中级阶段,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之后,大部分今后并不继续从事语文及与语文有直接关联的专业,语文对于他们也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这也是事实。但是仅仅根据这些来定义语文学科的性质,则肯定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要从事语言学、文字学、文艺学、新闻学、文学创作、语文教育等专业的工作。不仅如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品德、增进修养、激发志向、陶冶情操、开发智能、提高素质等方面还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其基础性人文学科的性质十分显著。由此更可说明,语文是工具学科的定义远远不能涵盖语文学科的功能和性质。
“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观点,已经给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读写,重应考能力、轻实际水平,重标准化测试、轻主观性发挥的倾向愈来愈严重。片面追求“工具性”的结果,是大量的中学毕业生不会熟练运用语文工具,大学里对新生的语文水平普遍感到失望,社会上对各级各类毕业生的语文能力更是颇多微辞。语文成了受到教育内部和外部非议最多的一个学科。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吗?!
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即将进入21世纪、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1年5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伟大号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给以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文件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又肩负着重任,可以大有作为。
1、语文学科在让学生学会做人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现行语文教材是文选型。以后无论教材怎样改革,总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既适于阅读又便于写作借鉴的范文。这些范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内容中包含了大批堪为典范的人物形象,还有大量有关做人道理的精彩论述。这些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正确引导,毫无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许多学生回忆起他们崇敬的老师,往往说:“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们做人。”语文老师显然更有条件做到这一点。
2、语文学科最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求知。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在自学成才的群体中,通过自学语文,最后成为作家或其它方面专家的,大有人在。通过系统的语文教学,应该收到更好的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学取得理想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并善于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到了叶老所说的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求知应该是、事实上也的确是学生的迫切愿望与自觉要求。天然厌学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优势,一方面注重加强学法指导,另一方面给学生留出尽可能充足的课外读写练习时间,那么,学生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而且可以把在语文课上养成的求知习惯和学到的求知方法迁移到其它课程中去,实现学习的全面优化。不仅如此,这种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还将伴随学生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无穷。
3、语文学科最适宜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生活,包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环境的困难生存下去,也包括在比较优越的条件下使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一代的青少年处于中国人由极端贫困走向相对富裕的社会条件下,又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受过多少艰苦。祖辈、父辈则一方面因为他们是“独苗儿”而宠爱有加,另一方面又因为有了一定物质条件,所以把他们当成“小皇帝”,既十分强烈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对他们过分溺爱,以致于衣食住行都要全面包办代替。这样的孩子生活能力自然是极端低下的。让他们学会生活,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科对此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范例可供学生学习借鉴。只要教师有这种自觉性,把教材学习与现实生活经常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指导,并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有意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必要的实际锻炼,就可以在教学生学会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语文学科对学生学会审美至关重要。
我们的语文教材,从文字到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很好的审美材料。汉字的造型之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无法比拟的。课文中的绝大部分 篇章,又都属精品之列。其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内容之美、风格之美、意境之美,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熟读精思,都可以程度不同地领略到。而作文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的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对使学生学会审美更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学生再把课内的审美知识用于课外的阅读和艺术欣赏实践,其审美能力当然可以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众所周知,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着几近“众矢之的”的困窘局面。尤其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在大多数学校里,语文学科都成了高考的“拉腿学科”,语文教师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所以如此,抛开语文以外的原因不讲,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把学生最有兴趣的学科变成了学生最厌学的学科;把最便于学生自学的学科变成了学生几乎无所措手足的学科。
说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人听起来可能难以接受。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
1、阅读教学方面:我们知道,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即使中老年人也大都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读物。我们说语文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可是这些年来,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的教法大多数还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课本上的范文被我们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得味同嚼蜡;讲课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内时间,课外时间又几乎全被大量重复的训练题挤满。强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大多没有实际用处。课内学习不仅不能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反而硬性切断与课外学习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倦情绪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2、作文教学方面:学生有了起码的表达能力,生活中有了见闻和感受,就会产生用书面表达的愿望。这时候,教师如能给以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经常的课内课外练习,应该不难写出一般性的文章。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我们讲解每篇课文都要讲不少的写作知识,学生也读过不少的范文,但绝大部分学生仍然把作文视为畏途,一到作文课便大作其难。考试时作文得分率很低。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其原因一是作文的命题往往既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不能直接从课本范文中得到借鉴。平时的指导既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写作时过细过严的要求又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作文练习量不足,又没有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批改反馈又不及时,都挫伤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作文水平的低下。
3、课外活动方面:语文学习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给语文课外学习形成了无限广阔的空间。除了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种类繁多的语文以及与语文关系密切的活动外,学生只要有学习的自觉性,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与人交谈,可以学习语言;走在街上,留心路边的标语广告、店铺名称、春联之类,也可以学习语言文字;如能养成读书看报、记日记、写笔记、课外习作的良好习惯,更是直接有效的语文学习。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完全忽略了上述方面的作用,只片面强调了课内学习,千方百计增加、延长课内学习时间,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几乎完全放弃了对课外活动的指导,更不留出课外阅读的时间。从而使语文学习富有情趣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一天然的优势丧失殆尽,喜欢语文、爱好文学的学生愈来愈少。
4、语文测试方面:语文考试逐步向所谓“标准化”靠拢,这样做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增加评卷的客观性,提高考试的信度。但实际效果却走向了反面。为应付考试,学生平时要绞尽脑汁做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选择题,因此占用了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使最根本的阅读和
[1] [2] [3] [4] 下一页
写作训练反而无法落实,更不要说情感、审美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了。测试的结果怎样呢?客观题并不客观!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成绩都困惑不解:大多数学生在标准化试卷面前无所措手足,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之间缺乏正相关关系,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常常拿不到高分,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有时却侥幸得了高分。凭这样的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终身,是否客观公正,大可怀疑。其负面效应还不仅如此,正如一些专家所痛切指出的:这看起来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影响了我们全民族的思维、思考和表达方式①。四、中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改革。
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到了非进行根本性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更新观念,探索改革之路。
现在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都在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是好事。但有的仅有热情而不讲科学,只知道一味地让孩子提前识字、写字,认为孩子识字多、写字多就是早慧。三岁以后进了幼儿园,不少幼儿园又存在着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违背了幼儿发育、成长的基本规律。事实早已证明,超前识字、写字的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后,大多并没有表现出智力上、学习上的什么优势,到了中学还是“泯然众人”。有的反而因为父母教的方法、姿势、发音不正确,形成了一些很难纠正的毛病。所以,我认为,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让幼儿主要通过大量的游戏学会动口、动手、动脑,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字也应该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为目的,不应片面追求识字和写字的数量。
目前普遍地存在着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负担过重,一是因为教材难度偏大,二是由于课外作业太多。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使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现在不少学校师资水平太低,教师不懂教育教学规律,只知道大量布置作业,生字词动辄要求抄写几十上百遍。经常见到几岁的娃娃作业写到深夜。不少小学生也有自己的“对策”,比如写“人”字,他并不一个一个去写,而是在作业本上先“刷刷刷”划上100个撇,再“刷刷刷”划100道捺,100个“人”字就完成了。“效率”固然大大提高,但肯定练不出规范的字。我们不应责备这样的孩子偷工减料,因为给他们的作业量本身就是毫无道理的。按照记忆规律,首次记忆新东西以重复8遍为宜。所以要求学生写生字,不应超过10遍,但却应该要求他一遍比一遍写得好。加重学生负担的恶果不仅是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该如何评价?毕业时能认识几千常用字,会查字典、词典,会用比较准确的语言与人交流、表情达意,能背诵一两百首名家诗词,能阅读一般的通俗读物,书写规范,会写日记、书信,对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就很好了。而这些决不需要加班加点,只要教学得法,完全可以比较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最便于自学,而自学需要掌握方法。真正掌握自学方法,必须经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实践。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这方面进行了最为成功的探索。他身兼学校和社会多种领导职务,同时担任两个班语文课和班主任,教学质量却十分理想。其奥秘就是充分利用语文最便于自学的特点,教给了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调动了学生自学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一定自学能力之后,要给他们课外大量阅读创造条件。要指导学生每年读几部经典名著,并教他们学会利用图书室、阅览室(在有条件的地方乃至因特网)查阅文献资料。要使学生能够对所阅读的各类作品有自己的看法,能利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写出语言通顺、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读书笔记等一般性文章。
高中阶段语文的语文教学,更应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这一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要经常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会学生欣赏评价各种比较通俗浅易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还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各种思潮和最新动向,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让他们充分讨论、思考,教会学生用书面或口头各种形式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初步的做法可以象山东高密一中等学校一样,建立“语文实验室”,把现行语文课的一部分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报纸杂志,首先扩大其阅读面,训练其阅读能力,开阔其视野,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相等这一独特优势,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扩展到其生活的各个时间和空间,广泛地吸取生活的滋养。这比课内“满堂灌”、课后大量布置一些乏味的习题,与其它课程争时间、挤学生要有益得多。学生的学习当然不可能齐步走,爱好有不同、程度有高低是正常现象,但在教给方法、保证自学时间的条件下,其能力和水平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有的教师把“语文课上无差生”作为自我要求的目标之一,是符合语文学习特点和规律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语文的教与学都是最富有个性化的。教师的教,因为个人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爱好特长种种不同,呈现出各种风格和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也会因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近10多年的教学管理,以应付标准化考试为导向,比任何时候都更要求整齐划一,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限制了教师特长的发挥,压抑了特色教师的出现,也是语文课缺乏吸引力、学生语文普遍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管理评价初衷是希望每个教师在每一个细节方面都全面达标,尽善尽美,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教有特点正是成为优秀教师并教出优秀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因为一位教师如果有一两个突出的特长,无论是善读、善写还是其它优势,都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大大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这种宽松的教学要求,也才有利于特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涌现。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接受多位语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如果其中有几位是教有特色的,就完全可能青出于蓝。
----------------------------------------
回应这篇
篇10: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 aimin - aimin (浏览次数: 61 次)
【发表日期】: -03-25 22:58
面面俱到,但语文教改的突破口到底在何处?
本文提出的观点,十分正确,但依然有一个怎么突破的问题。尽管“语文的外延与现实生活相等”,但内涵毕竟不同。
所以,我觉得还是多谈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突破口为好!
----------------------------------------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应这篇
篇11: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 阿w - nyyzta (浏览次数: 21 次)
【发表日期】: 2001-03-27 17:15
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突破吧!
----------------------------------------
回应这篇
篇12: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者】: wl2000 - wl2000 (浏览次数: 20 次)
【发表日期】: 2001-03-27 17:28
我已经找到了突破口,请看《颠覆语文教学》。
【作者】: 阿w - nyyzta (浏览次数: 70 次)
【发表日期】: 2001-03-25 21:18
★ 教学论文的题目
★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思考论文(合集12篇)】相关文章:
试论语文课堂活动问题相关论文2022-08-16
儿童《论语》阅读教学论文2023-04-09
十教案2023-12-04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2022-04-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8
上半年中考语文工作总结2022-05-03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范文2022-07-21
新师说作文2023-04-11
《孔孟论学习》学习教案202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