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

时间:2022-06-22 06:00:4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推荐15篇)由网友“MenMaahh”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

篇1:《液体热胀冷缩》说课稿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篇2:《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一、说自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第n号参赛选手**,来自**学校。我本次说课的主题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选材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二、说课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就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啊,国人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不能再让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而要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难道我们能让这决定性作用的一环在我们手中荒废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上好科学课呢?

另外,课标里还提出了科学课程的六条基本理念,因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解读,我想强调其中一点,那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探究最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所以,在此我郑重说明我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本次说课的主题,那就是“上科学,就要做实验”下面我就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为例说说为什么上科学,就要做实验。

三、说教材

《液体的热胀冷缩》在“热”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对前一课的延伸,又是为后两课作铺垫。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冷水加热后由沉变浮,但重量并没有变化,那变化的只能是体积。由沉变浮,体积应该是变大了,而通过给加满水的试管口套上气球皮加热观察,发现气球皮会鼓起来,但液体受热膨胀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而我们这一课将通过另一个实验来明显看到水受热后,体积在逐渐膨胀。当我们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和认识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后,下两课再研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就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了。

四、说目标

通过本课的活动,要让学生得到以下收获:

科学概念(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要缩小(4℃以上),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和水一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探究(也就是过程与方法)方面:

1、引导学生改进和利用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等现象。

科学态度(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意识到严格地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是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五、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和其它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并能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来达到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目的。

六、说学生

《科学课程标准》六条基本理念的前两条都是关于学生的。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训练更有效。

鉴于以上理念,我们在上课以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情况和科学知识储备情况(前概念)。如果是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以多让他们自己思考和设计,而对于没有经常做实验的班级,可能就要多作指导了。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我们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我班上一共有72人,我就分为12个组,每组六个人,一位组长(即总监督和协调员),两位操作员,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一位记时员(需要计时的实验中,不计时就是观察员)这让每个孩子就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了。

七、说教法

前面已经说到课标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本堂课上,我主要的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另有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等。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则主要是亲自实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汇报评价。

八、说准备

我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上科学课,因为科学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只拿一本书就可以去上课了。不说分组实验,就是演示实验一般都要提一篮子,甚至要请学生帮忙才能去上课,这可见科学课是最需要准备也最难准备的课。如果你不准备,就这样去空讲,那还叫科学课吗?我要把这节实验课上好,我事先就要为我的12个组每组准备一个1000ml的大烧杯,一个烧瓶(最好是平底烧瓶),一个带孔橡胶塞(大小能塞烧瓶口),一根玻璃管(最好插入橡胶塞中),一个水槽,一小瓶红墨水,一根橡皮筋,一支温度计,一瓶酒精。而老师除了要准备一套上面的器材来演示以外,还要准备两到三壶开水,一盒未喝带管的牛奶。

九、说过程

因为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应该先复习联系前一课的内容。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给冷水加热→上浮→膨胀→不明显

那怎样才能明显地观察到水的体积膨胀了呢?

(二)设计实验装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先指名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老师口渴了喝牛奶,可一不小心,只轻轻一捏,牛奶就从管里流出来了,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我们能不能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在里面装水(引出烧瓶),找一种器材代替牛奶盒管,让瓶里的水膨胀一点,管里就能明显看到(引出玻璃管),那就这样直接把玻璃管放入烧瓶中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要漏水,所以还要用一个橡胶塞,让玻璃管从中间穿过去。结合桌上现有的器材,引导学生得出画出实验装置图。

问学生,水是透明的,方不方便观察,如果不方便,可以怎么力,引导学生想到给水加色(如滴红墨水)。教师把瓶塞塞在装了水的烧瓶口上,注意不要漏水(检查一下)。这时问学生,为了便于后面观察液面有没有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可能有学生说作记号,然后就在玻璃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系橡皮筋),最后放在大烧杯里。

(三)用水做实验

因为老师不示范,可能很多学生在组装器材是会遇到困难甚至产生意外,所以老师先示范了,然后让每组的学生像刚才老师那样把实验器材组装好,放在桌子上。而开水是很烫的,不能让学生自己倒,以免发生意外,所以让学生把组装好的器材放在桌子边上,老师一组一组地加热水,请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下来。加热水前让同学们把温度计也放入烧杯中观察,并指导学生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

(四)交流讨论

实验一段时间后请几个组的汇报员来汇报小组实验的发现和收获。尽可能引导学生说准确,说清楚。(开始不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再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那我们能不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呢?例如:把同一个装置放入甲烧杯中和放入乙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同,那液面上升高的温度应该高些,液面低的温度就该低些,这就非常像我们用来测温度的温度计了。

最后形成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五)用其它液体做实验

刚才我们研究了水的热胀冷缩,水研究了之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吗?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提出想研究其它液体,如酒精,牛奶,食用油等。那我们就选择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进行再次实验(每两个组做一种)。

实验之前观察装这些液体的瓶子,为什么没有装满呢?引导学生用本课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液体热胀冷缩需要空间,所以不能装满的结论。那是不是真的这样呢?马上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时烧杯中的热水已经变冷,所以应该倒入水槽中,由老师重新加热水。)

(六)总结

我们做了水、酒精、牛奶、醋、果汁、啤酒、酱油的实验,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是不是可以说所有的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那我们应该怎么说呢?(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说评价

请同学们自己说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一组学得最好?

篇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液体的热胀冷缩》。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物质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四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动手实验。本课即是通过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液体受热受冷的规律,并列举常见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能力目标: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情感目标:

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是指导学生探讨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的思想,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进行展示。

1、情景引入

2、实验探究

3、实际应用

4、拓展延伸

(一)情景引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了吗?播放夏天充满气的轮胎容易爆裂、水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等视频短片。虽然物体的热胀冷缩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这种体积的变化比较微小,所以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真正的感受很少。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制约的优点,以影视形式创设出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

为什么还没烧开的水就从壶里溢出呢?

学生普遍认为是因为生了气体。猜想偏离于预设。于是我让学生将装满了染色的水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观察。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气体产生吗?试管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然后对酒、果汁、醋、酱油,受热受冷情况进行猜想,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学习,接触的实验仪器少,使用传统仪器操作麻烦。烧瓶容量大,要一定时间实验效果才明显。因此我改用了简易的实验装置,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因为简易装置小,如果用常规手段直接实验讲解,学生看不清楚,耗时长。动画演示在此派上用场,它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方法变得简单、直观,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学会。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和讨论时间。此课的意外惊喜是:因为实验充分,有小组对同种液体做了两次实验,发现同种液体在不同情况下热胀冷缩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三)实际应用:

让学生列举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例如超级瓶装液体不装满,温度的原理等。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所以我增加了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鼓励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课外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发现各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样。但这些数据是在没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所得,合理吗?从而引发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探讨。

我采用媒体展示对比图,图象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找出:实验必须控制起始体积以及起始温度。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影片、动画、图像合理地加以组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最佳时期,既吸引学生,帮助学习,又省时省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4: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关于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已经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以及五年级上册的“光”单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热的知识。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是一节实验课,“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要使学生了解液体受热和遇冷引起体积大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利弊,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一些常见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习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理解了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另外,“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教学准备】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胶塞、试管、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高锰酸钾溶液(红水)。

3、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的液体。

【六、教法、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将本课的教法、学法拟定如下:

教法:采用讲――扶――半扶半放――放――收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

讲: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所学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扶: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半扶半放:学生能做到绝不插手,学生不能做到也绝不全部告知,只能提示。

放: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

2、放手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其他液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收:

1、收集、整合实验数据、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2、实验结束后给学生收拾、整理实验仪器的时间,培养学生严谨、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七、设计理念】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八、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本32页活动一,观察气球皮鼓起的状态来判断两杯水的冷热情况的导入部分,我以前在做这个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如果每个小组都做的话需要太多的气球皮,而且在固定气球皮上不可能每个装置都做得一样,如果只做一组来给学生演示的情况下,顾及到的学生或者能看到的学生不多,这样一开始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会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加上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学生要做两个以上的实验,要填写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单,这也是很需要时间的,所以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决定用另一种更快的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我将导入部分改成让学生“玩”温度计,因为学生在三级下册中已经学习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所以我就预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上盛有少量的不同温度的水的烧杯,一支温度计。让学生“测量”水的温度,看看那组完成得快。因为每组只有一支温度计,学生肯定会将温度计一下放入冷水中,一下放入热水中,深怕自己这组落后于其他组,并会一直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因为不是每组的两个烧杯的水的温度都完全相同,而且我们的目的不是测量水的温度,所以这时我就把学生的思维从观察温度计的读数上转移到注意温度计中液体的升降变化上来,在让他们对温度计提出各种问题。(如,为什么温度计中的液体放如热水中会升高,放入冷水中会降低等问题)适时讲解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水银是一种液体,遇热后体积变大,受冷后体积缩小,所以我们能测出物体的温度。提出问题,水也是液体,那么水也具有水银的这种性质吗?)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温度计,我们要知道这两杯水的冷热程度又该怎么办呢?我们能根据水银灯这种性质用水来代替水银制作出一个简单的温度计装置来证明这两杯水哪一杯的温度要高一些,哪杯水的温度要低一些吗?能做吗?会成功吗?因为前一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在受热过程中的一些变化,(水在受热过程中体积增加)我只需要简单的复习一下旧知识,很多学生能把已学知识和本课联系起来。这时我就适时的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给冷水加热》一课,知道了水在受热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能根据已学知识和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来制作一个简单的“温度计”装置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板书:3、液体的热胀冷缩)

这样的导入既实现了对已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同时激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顺利的完成了导入部分的任务。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这里,我并没有把实验器材直接发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讨论制作一个简单的温度计装置需要什么材料,为什么需要这些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2也活动2的装置对比所选材料是否能完成实验后,核对实验器材,填写实验记录表一,确定所需材料。在把材料发放到每个小组手中。如果一开始就把材料发放给学生的话,他们就可能会根据图示开始做起实验来,不能更好的知道每个实验器材的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材料:烧杯、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红水”。引导学生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制作一个简单的“温度计”。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水,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

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

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实验报告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交代完毕后让学生开始实验,我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呢?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做好实验现象记录。小组讨论后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汇报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记录分析。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板书: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篇5: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同学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资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资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考虑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同学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同学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只有让同学有目的去实验,才干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平安,小心热水。”

同学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一起现象是什么?”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假如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同学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同学回答,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同学自身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同学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同学体验胜利的乐趣。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同学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一起研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同学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同学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篇6: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底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段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场面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学重点: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为了完成探究活动,我需要如下材料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

下面我来谈一谈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矿泉水,提出问题:“这瓶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自主探究阶段—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准备以学生自主探主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红墨水、滴管,胶带,放大镜,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放大镜,胶带,有什么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让学生观察仪器讨论组装仪器的注意点(1.玻璃管内的水不能漏出来,所以瓶口要用胶带封好,2.为了方便观察水体积变化,要在吸管原来的液面做记号3.液面变化不明显时,可用放大镜观察,4滴加红墨水,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来是水的热胀实验,我先提出实验要求,“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

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学生实验,我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汇报结束,教师因势利导:“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热,体积膨胀。(板书:水受热,体积膨胀。)

接下来是水冷缩的探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阿?这次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汇报,根据前面水热胀的方法做水的冷缩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因势利导:“这次的实验现象和刚才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受冷,体积缩小。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我提问:“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学生汇报: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在已经了解水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我出示红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因势利导:“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探究小结

总结,首位呼应,“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呢?”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知识学习致用,我还布置了延伸探究任务:“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制作运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此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书 水受热,体积膨胀

水受冷,体积缩小

篇7:《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本课教学试图通过设计实验,改进实验装置,从而观察研究液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们首先通过观察水在受冷、受热时的体积变化,了解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认识很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学生对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从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入手导入新课 → 设计实验观察水在受冷受热时体积的变化开展探究活动 → 拓展到其它液体受冷受热时体积的变化 → 总结提升 → 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水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

过程与方法:

● 设计实验装置,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 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拓展到对其他液体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水和很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设计与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热胀冷缩装置:带盖小玻璃瓶、小吸管、红色水

小喷泉装置: 大烧杯、 红色水、尖嘴玻璃管、胶塞

各种液体:牛奶、醋、食用油、酒精等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各种液体:牛奶、醋、食用油、酒精等

热胀冷缩装置:带盖小玻璃瓶、小药瓶、小吸管、玻璃管、红色水

板书设计:

篇8:《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从设计这节课到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小结和思考。

一、灵活处理教材,适合学生的需要

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地增减内容和改变教学的顺序。在第一次上《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我按照课本的导入:出示一瓶未开封却没有完全装满的矿泉水和橙汁饮料,问学生:为什么商店出售的液体饮料不装满?孩子们的^答~`案很多:有的说是因为装得太满了,一拧开瓶子就有液体流到手上;有的说是商家缩水,偷工减料,想赚多些钱;还有的说是工人装的时候不小心没装满。总之很难将他们导入到课题上来。第二次上这课时,我将导入部分改成让学生玩温度计,并观察温度计中液体的变化,在让他们对温度计提出各种问题。这样的导入既激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顺利的完成了导入部分的任务。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做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远不如他们在思考做法时学到的多。”在这一节课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之后的实验现象也明显易观察。我觉得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根据实验猜测去设计实验,但让学生凭想象去设计一个实验确实很难,尤其是还要放大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的这个设计则更难!为了降低难度,我曾经尝试着发放部分实验材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这些材料有什么用?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但在实际上课时,当孩子们一接触到实验物品时,就忙于动手去组装,去摸它,没有心思再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话,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后来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作为启发,让学生做实验设计时思考:

(1)液体装在哪里?

(2)如何能明显观察到液体体积的大小变化?

(3)如何让液体受热和受冷?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时,思维的火花在组内碰撞,通过有目的讨论:学生明确了自己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材料,这些材料又有什么用处,让他们初步学习怎样进行实验设计,为将来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课外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控制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海珠区穗花实验小学上这节课时,由于是下学期的课提前到上学期来上,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体积”这个概念,尽管我在提前见面时用举例的方法给他们讲了“体积”和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但可能是由于见面时间与上课时间相隔了一周多,学生们在上课时都忘记了“体积”这个概念了,尽管我三番四次地引导,还是失败了,最后我只好直接告诉他们“体积变化了”!这一过程足足花费了7分钟,使课堂显得拖沓、沉闷。其实在几个同学没有用上“体积”这个术语时,我就应该及时变“启发式”为“讲解式”,使课堂教学干脆利落,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今后,我还要加强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篇9:《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主要通过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引导学生总结出研究中的共性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领学生亲历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最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并能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0:《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一.怎样的课堂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景的创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能开个好头,创造出一个环境来感染学生的兴趣,就可以大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课中可以创设一种悬疑的情景,让学生惊叹“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挑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

2、教师的激励性语言。

3、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

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学生就会厌烦。如能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什么是要让学生说出来的,什么是老师直接告诉的,要分清楚。

当大部分学生有能力探究出来或者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如《液体的热胀冷缩》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水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并提供了红墨水给学生,那学生看到了现成的材料当然就会想到把红墨水滴到水中,这样就能看得更清。这是他们能力可达,完全可以让学生说出来。

但如果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的能力是不足以把问题探究出来的,那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如做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用的管子上面有两个黑色的小圈,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实验材料,也没有做过相类似要做标记的实验,所以如果要让他们回答出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这个小圈,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让他们讨论。

三.老师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

老师过于注重结论,就会表现在当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时,老师就马上肯定。

或当学生在汇报时还没等学生说完就帮他们做思维归纳。这样只会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收集到的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零乱的,在归纳、分析、整理时,老师要注意相信学生,不怕出乱子。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学生观察到液柱上升,他们都想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分享,这时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他们所观察到的,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说到液柱上升了就不让其他学生说了。毕竟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只要最后老师提出“刚才的几个小组他们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就会引导学生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四.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辨证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得以生动活泼、缤纷多彩的展现出来。让我们的课堂分外精彩。

在我们科学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然有着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因此,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思考,思考便会产生争辩。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如在让汇报水受热时观察到什么现象,有学生说到“红墨水越升越高,但水没有增加”,这时应该好好把握住这点,引导学生:水没有增加,但水却上升了,那是水的什么发生变化呢?这样就能更好的突破难点。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老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得不够,只是师生交流,缺少生生的交流。

我们习惯于将“少数个体成功”等同于“群体的成功”。依靠几个学生的出

色发挥虽然能够让课堂精彩,但教学不应该只有核心学生的道理十分浅显,依靠少数学生出彩带来的课堂所谓成功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

在科学课中,特别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即使有个别学生学对了,老师仍然要“磨”他们说出理由;即使大部分都同意了,老师还是要问“有没有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创新。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问学生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让几个学生回答后,再让其他学生评价一下你认为哪个同学回答得最好、最能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然后再说那我们就按照这个同学所说的来描述......或者当一个学生回答得很好时,停下来问问学生你们还有意见吗?若学生都没人举手,则说:“看来大家的意见都一样。”然后再出结论。这样就不仅仅只有师生的交流还有生生的交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

篇11:《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会增大,这节课将继续探究冷水以及其他液体变热和变冷的变化。针对本节课反思:

1. 完善科学概念 在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对于冷水变热过程中体积会增大,这个过程具有何科学原因呢?在本节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认识热起来的变化,也需要孩子们探究冷下去的变化,这为孩子们形成完成的热胀冷缩概念打下基础。

2. 实验探究、学会分析 在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体积的变化中,由于仪器的缘由,不能让每个孩子都亲身体验,依靠教师的体验并让孩子们逐一观察水位变化,为了更好的看出水位变化,在之前让孩子们解决“烧瓶中的水需要加多少?”“在放入热水中之前需要先做些什么”激发孩子们完善科学态度,在第一次未加红墨水,孩子们观察不易,因而需要加入红墨水,孩子们明显观察到水位的变化,也是课标需要孩子们相乘的体验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水位变化中,适时的让孩子们解释为何会上升,说明什么?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完善自己的前科学概念。

3. 科学名次的解释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膨胀”“收缩”需要孩子们先进行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膨胀”和“收缩”让孩子们表演式的解决,这对理解热胀冷缩打下基础。

4. 学会应用,体验科学的魅力 新知教学结束后,抛出,为何饮料瓶的上端都会出现一小段的空隙、烧开水装满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孩子们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答。在本节课结束,适时的抛出其他液体也会热胀冷缩吗?让孩子们课后去探究。

篇12:《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一.怎样的课堂才干调动起同学的学习兴趣。

1、情景的创设。

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一节课如能开个好头,发明出一个环境来感染同学的兴趣,就可以大大地调动起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课中可以创设一种悬疑的情景,让同学惊叹“为什么会这样?”,或者挑起同学的认知矛盾抵触。从而让同学发生探究的热情。

2、教师的激励性语言。

3、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

假如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同学就会厌烦。如能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能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引起同学的考虑??

二.什么是要让同学说出来的,什么是老师直接告诉的,要分清楚。

当大局部同学有能力探究出来或者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时,就可以让同学说出来。如《液体的热胀冷缩》让同学想方法怎样让水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并提供了红墨水给同学,那同学看到了现成的资料当然就会想到把红墨水滴到水中,这样就能看得更清。这是他们能力可达,完全可以让同学说出来。

但假如同学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的能力是缺乏以把问题探究出来的,那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同学。如做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用的管子上面有两个黑色的小圈,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实验资料,也没有做过相类似要做标志的实验,所以假如要让他们回答出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同学怎样使用这个小圈,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让他们讨论。

三.老师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 老师过于注重结论,就会表示在当同学回答到点子上时,老师就马上肯定。

或当同学在汇报时还没等同学说完就帮他们做思维归纳。这样只会剥夺了同学的自主探究权。

在课堂教学中,同学收集到的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零乱的,在归纳、分析、整理时,老师要注意相信同学,不怕出乱子。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同学观察到液柱上升,他们都想把自身的发现和同学分享,这时应该让同学充沛交流他们所观察到的,不要因为一两个同学说到液柱上升了就不让其他同学说了。终究同学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充沛尊重同学。只要最后老师提出“刚才的几个小组他们观察到的一起现象是什么?”就会引导同学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四.处置好预设和生成的辨证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让同学的想法在课堂上得以生动活泼、缤纷多彩的展现出来。让我们的课堂分外精彩。

在我们科学课堂很多东西是教师预设所无法预料的,正是这些突发的生成使课堂增色很多。教学的进程中,同学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有效的课堂必定有着思维活跃的同学群体,因此,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接踵而来的是相应的考虑,考虑便会发生争辩。许多富有发明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如在让汇报水受热时观察到什么现象,有同学说到“红墨水越升越高,但水没有增加”,这时应该好好掌握住这点,引导同学:水没有增加,但水却上升了,那是水的什么发生变化呢?这样就能更好的突破难点。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和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老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8dSG

五.发挥同学的主体意识做得不够,只是师生交流,缺少生生的交流。

我们习惯于将“少数个体胜利”等同于“群体的胜利”。依靠几个同学的出

色发挥虽然能够让课堂精彩,但教学不应该只有核心同学的道理十分浅显,依靠少数同学出彩带来的课堂所谓胜利并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不是真正的教育胜利

在科学课中,特别要注重面向全体同学,即使有个别同学学对了,老师仍然要“磨”他们说出理由;即使大局部都同意了,老师还是要问“有没有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创新。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问同学水受热时,体积有什么变化?让几个同学回答后,再让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你认为哪个同学回答得最好、最能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然后再说那我们就依照这个同学所说的来描述......或者当一个同学回答得很好时,停下来问问同学你们还有意见吗?若同学都没人举手,则说:“看来大家的意见都一样。”然后再出结论。这样就不只仅只有师生的交流还有生生的交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同学。

篇1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科学课程教材中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主要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设计此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引导学生亲厉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比较液体的热胀冷缩会让他们很感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用控制单个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同学开动脑筋,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维能力、比较能力、控制变量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实的良好习惯,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老师设问。

2、学生实验。

3、汇报、交流。

4、板书课题。

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

1、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联想其他液体是否也这样。

3、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篇14:《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首先我感到自己比较成功的是整堂课我始终都贯穿我所学的科学新理念“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我想这就是科学课的乐趣。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我体现的三趣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导课,有情趣;实验,有兴趣;教师语言,幽默更有趣。

不过,这点成功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是在教学中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活动中,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欲设还不够,新生成目标的灵活处理还不够。课堂上,我用红水给学生做实验,竟然有学生认为红水放到热水中会上升,放到冷水中会下降,普通的自然水就不会这样了。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我只是硬邦邦的把学生领入了我的思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机会。课堂上还有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有学生问:牛奶会不会和水一样遇到热水上升,遇到冷水下降?我也没有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也没有组织学生去探究。我想这些都是科学课堂、科学教师最忌讳的不足之处吧。 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篇15:《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反思

关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反思

从设计这节课到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小结和考虑。

一、 灵活处置教材,适合同学的需要

教师应灵活处置教材,针对同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地增减内容和改变教学的顺序。在第一次上《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我依照课本的导入:出示一瓶未开封却没有完全装满的矿泉水和橙汁饮料,问同学:为什么商店出售的液体饮料不装满?小朋友们的答案很多:有的说是因为装得太满了,一拧开瓶子就有液体流到手上;有的说是商家缩水,偷工减料,想赚多些钱;还有的说是工人装的时候不小心没装满。总之很难将他们导入到课题上来。第二次上这课时,我将导入局部改成让同学玩温度计,并观察温度计中液体的变化,在让他们对温度计提出各种问题。这样的导入既激起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顺利的完成了导入局部的任务。

二、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同学的科学思维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做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远不如他们在考虑做法时学到的多。”在这一节课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之后的实验现象也明显易观察。我觉得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同学根据实验猜想去设计实验,但让同学凭想象去设计一个实验确实很难,尤其是还要放大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的这个设计则更难!为了降低难度,我曾经尝试着发放局部实验资料给同学,让他们考虑:这些资料有什么用?还需要补充什么资料?但在实际上课时,当小朋友们一接触到实验物品时,就忙于动手去组装,去摸它,没有心思再去考虑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话,不利于同学科学思维的培养。后来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作为启发,让同学做实验设计时考虑:(1)、液体装在哪里?(2)如何能明显观察到液体体积的大小变化?(3)、如何让液体受热和受冷?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时,思维的火花在组内碰撞,通过有目的讨论:同学明确了自身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资料,这些资料又有什么用处,让他们初步学习怎样进行实验设计,为将来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课外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 在和时调整教学战略,控制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海珠区穗花实验小学上这节课时,由于是下学期的课提前到上学期来上,同学还没有学习到“体积”这个概念,尽管我在提前见面时用举例的方法给他们讲了“体积”和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但可能是由于见面时间与上课时间相隔了一周多,同学们在上课时都忘记了“体积”这个概念了,尽管我三番四次地引导,还是失败了,最后我只好直接告诉他们“体积变化了”!这一过程足足花费了7分钟,使课堂显得拖沓、沉闷。其实在几个同学没有用上“体积”这个术语时,我就应该和时变“启发式”为“讲解式”,使课堂教学干脆利落,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同学的探究活动中去。今后,我还要加强看书学习,提高自身的课堂调控能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地球真的不动吗》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三章温度教案

三年级科学《温度和温度计》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学期作文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三章教学教案科教版

初二物理上册新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设计(推荐15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教案2024-03-30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2022-05-07

初中物理《电和热》教学方案设计2022-05-12

化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2022-05-04

乒乓球教案2022-07-29

八年级物理《磁场与电容》教案2024-01-30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依据2022-11-16

沪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2022-08-25

力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2023-02-23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