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时间:2022-08-16 08:18:5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锦集12篇)由网友“小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篇1: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特色农业。

难点: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发言)说出对青藏高原的印象。

师: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为它高,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湖泊星罗,沼泽连片,还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家说说有哪些河流?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藏地区》就高耸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

篇2: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讲授新课】:

师:在旅行开始之前,咱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生:

师:我认为咱们得先去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学生学习完后,由学生展示,教师结合PPT做点评。

过渡:旅行即将开始,我们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出行呢?

PPT展示要求

出行时间: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车(青藏铁路)

携带必备品: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生:简单讨论和发言,说出携带的物品和理由。

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以下要点:

1.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携带防寒衣物。liuxue86.com

2.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需要防晒品。

3.青藏地区高寒缺氧,需要携带氧气袋等。

师:此次我们的旅行是从青海的西宁出发,到西藏的拉萨,现在就让我们乘坐火车去欣赏铁路沿线的美景(PPT自动播放青藏铁路沿线的一些自然美景,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

师:此行的目的地拉萨已经到了,深入藏区,我们会看到当地有什么样的特色农业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88,去认识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合作完成以下知识点:

1、青藏地区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2、畜牧业分布的两大牧区和主要的畜种?

3、两大河谷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

联系前后知识,以学生展示问题答案为主,教师配以PPT,点评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

师:转折,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为什么会分布在河谷地带呢?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带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讨青藏地区特色的河谷农业。

PPT展示探究学习问题:

1、河谷农业分布的原因?

2、从光照和温差来分析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

学生合作探究后发言,总结出答案要点。

制约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气温低,热量不足。

一、河谷农业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2、光照强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质肥沃

4、紧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优势?

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

师:正是因为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这里生长着喜温凉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麦和豌豆。

师:展示农作物的图片。

师:我们在藏区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农业以外,还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请大家从青藏地区的衣食住行来说说它的民俗特色?

生:自由发言

师:学生一边发言一边展示反映青藏地区民俗特色的图片,以学生发言为主。

突出以下要点:

衣:传统服饰,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传统民居,碉房和牛毛帐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师: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声了,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把今天的知识要点做一个归纳总结。

课后小结

青藏地区(高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

农业——河谷农业和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业——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

篇3:地理《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及相关资料,探究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2.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组合作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说出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特点。

【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图片。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的古诗和歌曲中描述的美景位于我国的哪个区域?

学生:南方地区。

教师:说的好。你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南方地区吗?

学生进行简单阐述,谈自身的印象和感觉,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一边看图欣赏美景,能引起思想和情感的共鸣。通过图、诗词相连接,让学生先从感性的角度认识南方地区,然后慢慢过渡到理性分析,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承转:我国南方地区,山清水碧,物产富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进行新课:

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4—46页内容,图文并茂,将知识点勾画出来,按导学案要求完成自主部分。

(1)南方地区位于 ____ 以南、____ 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频临 ____海____海。

(2)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西部是___ 高原和___ 盆地,东部有交错分布的___平原和____ 丘陵。

(3)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___ 毫米以上,气候类型是 ____和____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____ 。

(4)南方地区的土地被称为“____ ,是在 ___ 环境下发育形成的。

学生互评、互纠,教师点评。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及特点。

联想质疑: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与其文章有哪些必然的联系?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教师:请在图中找出南方地区的四大地形区。

学生: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教师:通过课本45页7.3图,要求学生能够找出这四大地形区,通过图左下角的海拔图例估计大致海拔。liuxue86.com

学生:(读图)四川盆地海拔200~500米左右;云贵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200米以下;东南丘陵海拔200~500米左右。

小组合作归纳课本46页活动2.

从海拔、范围大小、完整性等方面,比较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四大地形区的地形特征。

2、⑴、当有寒潮来袭,四川盆地和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哪个比较温暖?为什么?

学生:(看图合作得出结论)四川盆地比较温暖,因为盆地北面有高山阻挡。

教师:什么山?

学生:秦岭、大巴山。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非常仔细。再观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很少受寒潮影响,而广州却能受到影响,为什么?

广州北面没有高大山脉的阻挡,所以仍能受到寒潮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将此题设计成探究题,给学生一个支点,引发思考。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更不是学习的结束,理想的课堂会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和社会。

⑵、南方地区的东西部跨我国地势的哪些阶梯?地形以什么为主?是否存在差异呢?请查看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和我国东西部差异图片回答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南方地形图和东西部景观差异图片:

学生观察两幅图,合作思考后得出结论。

学生:西部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跨越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教师:回答的非常好。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知识回顾:课件展示---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

根据南方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处于哪个温度带?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处于哪个干湿地区?

学生: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少部分地区处于热带。

学生:南方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处于我国四大干湿区中的湿润区。

教师总结: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最热平均气温为28~3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受季风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⑶、南方地区为什么被称为“红土地”?

学生:南方地区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下往往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课件展示: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的土壤

教师补充: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 的黄土地和黑土地,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阅读课本46页阅读材料: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

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谈谈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形有何差异,各自的优势。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产生质疑,让地理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探究二:

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展示自备资料,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南方地区的居民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主食以大米,过节吃年糕、元宵,居住的房屋多为尖顶, 屋基较高有利于排水、挡水;窗户宽大,利于通风纳凉; 水上运动项目是当地居民的强项。

三、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构建知识框架

课后小结

位置:秦岭淮河疑难,青藏高原以东

地形:西部平原,盆地,东部平原与低山丘陵交错

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气候:湿热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红色土壤广布的“红土地”

篇4:地理《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 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 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导入新课]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篇5:地理《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

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形成基础。

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

教师指导并板书:

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 温暖湿润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 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

板书:

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

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

过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已经认真地了解过了,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怎样的农业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

板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1.类型:水田农业

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篇6:《青藏地区》地理教案

《青藏地区》地理教案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设计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①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的山脉、范围、面积、人口,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②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多媒体显示)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③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强烈的兴趣下,能很快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加以表扬,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得出为本课的探究确定了出发点。

3、深入探究,掌握新知。

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同学们有信心跟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吗?

探究Ⅰ、神奇的自然景观―“三江源地区”

①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范围,学生思考“三江源地区”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②多媒体显示三江源地区景观,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唤起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探究Ⅱ、独特的农牧业

高寒的自然特征决定了青藏奇特的自然景观,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进行哪些农牧业生产呢?

①多媒体显示探究题。

在本区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等较严酷的高原环境条件下,以下哪些农牧业能在本区大规模进行?

农作物水稻青稞甘蔗小麦豌豆

牲畜牦牛水牛藏绵羊太湖猪北京鸭

②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适合畜养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③教师指出:

因为寒,所以只能种植一些耐低温的农作物,又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只能饲养耐寒、耐缺氧的牲畜。特别是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教师的指出是让学生领会自然环境与农牧业的因果联系,帮助学生在下面的探究中找准问题突破口。

探究Ⅲ、神奇的民族风俗

奇特的自然环境诞生了独特的农牧业,更孕育了神奇的青藏人民,他们的服饰是那么别具一格,他们的舞蹈是那么豪迈粗犷,他们的歌声是那么奔放高昂……(多媒体播放藏族民歌)

①通过所播画面让学生明确:青藏地区除青海省北部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

提问:从刚才的画面上,同学们发现藏族同胞的服装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服装有一种怎样的特殊穿法?为什么这样穿?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②从画面中认识藏族同胞服装的特点(肥腰、长袖、大襟长袍)根据画面中所显示的藏族服装的特殊穿法(脱出一个袖子,露出臂膀),探究服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③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④各组代表发言后,请一位“幸运”同学点击鼠标出示参考成果:

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长袖、长袍,袍袖宽大,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时,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设计意图:把知识由课堂引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设计意图:以上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紧扣自然特征与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民族风俗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地进行探究,符合由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探究Ⅳ、神奇的宗教信仰

独特的民族服饰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而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充满了神奇。

①学生阅读教材

②思考: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

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教圣地。

现任藏传佛教最高领袖是。

③教师小结:

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神奇的宗教在藏族人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位于拉萨市的布达拉宫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多媒体显示),**是藏传佛教中的最高领袖,现任宗教最高领袖是十一世**。

4、成果运用、攻克难点。

探究Ⅴ:青藏的建设发展

教师回顾前面所探究的知识,提问:现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青藏的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你愿意走进青藏,同青藏人民一起建设青藏吗?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你认为怎样才能把青藏建设得更好呢?你将来能为青藏的建设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然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知识的回顾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启发学生从前面探究过的几个方面来考虑青藏的发展,为攻破难点作铺垫。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热情。

5、检测反馈,本课小结。

篇7: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liuxue86.com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最大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 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 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篇8: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

2. 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

3.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配以歌曲《大漠戈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的风光,扩大自己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教师讲授:通过景观的播放,我们可以简单看到西北地区的各种风光,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感觉到西北的广袤、大片的沙漠、还有哈密瓜和葡萄……(各抒己见)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提问:确实西北地区这里有辽阔的草原,还有雄浑的大漠,那么这个区域到底在哪里呢?请大家对照《中国地形图》,结合已有知识,描画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下发图片页面。

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结合图描画并分析回答。说明西北地区包括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提问:从我们截取的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来看,认识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并结合图示来分析本区地形的分布。

1、西北地区的地形

学生:结合图示的分析,在图上圈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并自主探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形分布特征。

师生小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北向南有三列山脉,并且中间还有两个盆地,根据分布特点,概括其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2、西北地区的气候

过渡: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除了要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形外,还要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师:结合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景观图,以及课件展示的乌鲁木齐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还有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得出本区的气候比较干旱。为何这里干旱?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以及课本知识内容,回答分析。

师生小结:通过观察,了解到西北地区是我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西北地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因此西北地区的降水会比较少,再加上西北地区周围还有很多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来自东部海洋上的湿润水汽,所以环境比较干旱。

提问: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以及介绍最大的内流河。

学生:读图分析,共同找出西北地区的河流并做好标记。

教师:西北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干旱,有一个摄影师就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

师生互动:根据自己的理解,两人合作,排列A、B、C三幅图的顺序,学生继续完成ABC与甲乙丙的的关系分析。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的规律,以及解释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不同。(下发图片,并用直线连线)

小结: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不仅知道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师:展示西北地区的草原景观和草原的地区分布图,带学生一起分析草原的性质。

三、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过渡: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缺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大面积生长的是牧草。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

1、西北地区的畜牧业

提问: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分布在哪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74—75文字以及观察教材图8.5,找出图中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多媒体展示图8.5)

学生:阅读、观察找出两大牧区,并圈出有名的畜种。

教师讲述:(结合西北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以东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比较丰富,有多个大型的优质草场,草场草质较好;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降水量比较少,草原产草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地带,为高山草场(板书)。不同的草场,畜种也不完全相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过渡:西北地区的人们以畜牧业为主,吃牛羊肉,但是也不可能只吃这些,所以本区在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也有粮食作物的分布。

2、西北地区的种植业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中,哪些地方水热条件较好?并且我们看到的本区的哈密瓜和葡萄特别甜,是什么原因呢?下发图8.8、图8.9、图8.10和图8.11,截取有用信息,记录为成果。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截取图片中有用的信息放置成果并保存。然后结合自己的展示进行实时分析。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讲述: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位于黄河附近,它们所用的水源来自于黄河水;河西走廊在祁连山附近、天山山麓在天山附近,所以它们所用的水源来自于冰雪融水。

提问:这些水源来之不易,所以当地的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尽量保护好这水源,所以就建造了坎儿井工程,请问坎儿井工程的暗渠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课后小结

师生总结:利用拉幕功能,对本课进行知识的梳理。

由于距海遥远、高山阻挡,所以形成了干旱的西北地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篇9:《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说明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重难点】

篇10:《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2。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影响。

【自主学习】

【一、世界屋脊 】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 部、 以西、 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 ”。

“ ,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 气候, 、年温差 ,日温差 。

由于海拔 ,空气 ,日照 ,太阳辐射 。成都和拉萨都位于北纬300附近,但两地1月和7月的气温车别很大,原因是受 因素的影响,拉萨位于 海拔高。气候冬寒夏凉,气温年较差 ,但日较差 ,藏族的传统服装 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 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

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 、 、 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 ,高原淡水湖是

6。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指的是 ,它的毛 皮 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 身 ,可以载负重物。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

7。牧区:青藏高原是我国的 牧区,主要的牲畜有 、 、 ,他们都能适应 、 、 等特殊高原环境。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 ,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 谷地,东部的 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 ,土质较肥沃。适合喜

温凉的 、 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 ,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 酒,民居多为 。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 。

【课堂检测】

10。 “高原之舟”是对( )的爱称。

A。藏绵羊 B。骆驼 C。伊梨马 D。牦牛

1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 ( )

A。本区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自然特征是“高”和“寒”

B。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C。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部分在高原的南部和西部边缘

D。本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12。关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

A。受自然条件影响,河谷农业是其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

B。牧民居住的房子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

C。为抵御严寒,藏族男女老幼都喜欢饮青稞酒,味淡醇香

D。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往往出现在河流灌溉地区、河谷及山麓地带

13。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 )

A。昆仑山和祁 B。秦岭和淮河 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横断山脉

14。青藏地区高寒自然特征的形成,主要是( )

A。纬度高 B。地势高 C。离海远 D。寒流影响

15.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干旱为主的的自然特征 ②河流较少,多为内流河

③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④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篇11:地理《自然特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自然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并进行评价。

2.运用地形图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4.举例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2.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工具

教师:教学课件、导学案 学生:1.各小组整理本课资料,为讲解做准备。2.导学案的基础部分填写。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①播放《北国风光》风景视频。

②组织学生在情境中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①学生们感受北方地区的风景壮阔。在朗诵诗词《北国风光》中学生感受北国风光的壮美。

②第一小组书写本节课知识脉络。

(点评:由学生初读教材、先写板书是一个创新,能让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更仔细些。)

【活动】小组展示讲解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并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倾听学生讲解,作必要纠正。

学生活动:

第二小组为大家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到白板上画出北方地区范围,画出区域、标注分界山脉、河流等。如未完成可由组内同学补充。

教师活动: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学生活动:主要从位置对气温、降水和运输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进行评价。

拓展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政区地图拼图。liuxue86.com

学生活动: 第三小组学生用白板拼哪些省级行政区在北方地区,如未完成可由其他学生补充。

(点评: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比指图说出效果更好,对相对位置和界限的印象会更深刻。)

【活动】小组讲解北方地区地形

学生活动:第四小组学生讲解、标注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评,教师辅助点评。

(点评:学生互评,能使学生精力更集中,同时思考更深入。)

【活动】小组讲解北方地区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图6.5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提问:

1.三个城市气候共同特征是什么?

2.结合图6.3说明导致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图6.3说明导致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第五小组学生在白板标注北方地区气候,结合图6.5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回答问题。

学生互评,教师辅助点评。

【活动】小组讲解北方地区河流

学生活动:

第六小组学生讲解、标注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

教师活动:

学生互评,教师辅助点评。

【活动】课堂小结:学生自主总结,填写表格,教师辅助总结

【活动】情感升华:再次朗诵《沁园春·雪》

情感升华:再次朗诵《沁园春·雪》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七章第四节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那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台湾省的位置,说说台湾省的地理特点、人口分布以及经济特征。

引入新课

我门前两章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他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我们来先看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草原和荒漠

1.先看课本,然后与同学们共同认识干旱的西北地区。

2.看73页图8.3西北地区地形图了解西北地区的大概位置: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3.与学生一起看73页活动并让学生回答活动里的问题。

4.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5.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看74页图8.5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和畜种分布示意图,了解西北地区的牧区和畜种。

2.联系西北地区地形图分析一下西北地区牧区和畜种分布的原因和特点。

3.看书上73页活动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活动里的题目。

4.看75页图8.7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区的分布,了解灌溉农业区的分布特点,并由76页的四幅图来了解灌溉农业。

5.看76页活动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活动题目。

总结

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

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课后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说一说.

课后习题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以下区域最合适的( )

A 南方地区

B 比方地区

C 青藏地区

D 西北地区

2.西北地区河流少,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复杂多样

B 植被稀疏

C 降水少

D 海拔高

3.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 )

A 准噶尔盆地

B 塔里木盆地

C 柴达木盆地

D 四川盆地

4.地区的耕地作业主要分布在水源及灌溉条件较好的绿洲、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因素

B 气候因素

C 植被因素

D 土壤因素

5.西北独特的水利工程是( )

A 都江堰水利工程

B 坎儿井水利工程

C 葛洲坝水利工程

D 小浪底水利工程

篇12:初一第二学期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初一第二学期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地理教案

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地理教案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高一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长江》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学期教学计划

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锦集12篇)】相关文章: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2023-11-22

初二地理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试题2022-08-28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2023-05-30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2023-04-0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计划2023-05-29

七年级地理自然环境的教案2023-02-10

初二教案范文2022-12-11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2023-03-02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反思2023-07-02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