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水土流失课件

时间:2022-12-01 08:03:13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地理水土流失课件(共16篇)由网友“tianqin198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地理水土流失课件,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水土流失课件

篇1:地理水土流失课件

地理水土流失课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处于我国多项自然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解黄土高原环境脆弱的主要表现,理解当地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2、要求学生分析过渡性的特殊区位使本区自然灾害多而重,学会分析尖锐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从中提高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分析,深刻认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破坏植被、轮荒耕作、开矿等人为原因。

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要大范围、彻底根治水土流失问题上无良方。在这一前提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以水土保持、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三、教学方法:

对图分析法、综合程序法、讨论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和歌曲《黄土高坡》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黄土高原概况

1.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的大部分或部分,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2.地势地貌

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米。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表被厚层黄土覆盖。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的密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二、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和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两个方面。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黄河流域的三大自然灾害是旱灾、水灾和水土流失

2. 环境遭破坏后难以恢复

(1)古环境特征: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温暖湿润。

古代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是比较优越的。历史文献、孢粉与古环境的研究、考古发现及黄土高原的植被遗存,足以说明古代黄土高原是一片森林草原地区,河流泥沙含量较少,分布有许多面积广大而平坦的塬。

(2)破坏严重:人类活动无视或忽略环境保护,产生新增水土流失,并酿成了“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平均每年流失约13亿吨泥沙。在这十几亿吨土壤中,含氮、磷、钾量3000万吨。

(3)恢复论证: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恢复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成河道淤塞;二是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过度开荒使地表植被覆盖越来越差,在暴雨的作用下,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原本平坦、宽阔的塬面越来越小,甚至变得支离破碎。迫于人口压力,又不得不继续在陡坡上开垦。由于生态因子恶性叠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加大了开荒扩种的潜在危险。

三、尖锐的人地矛盾

1.农业垦殖历史悠久

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黄土高原、母亲黄河、始祖皇帝、黄皮肤的子民,这片黄土地以它宽广的胸襟哺育了中华民族。

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

黄河流域人口有着数量多、增长快,分布极不平衡、文化水平较低,结构不尽合理的特点。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1)黄河流域八省区(不包括四川省)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的25.1%,而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占该流域人口总数的59.5%,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分布极不平衡。

(2)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人口较少的省份人口政策略有灵活性,1982—1991年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全国0.9个百分点。

(3)黄河流域地区在全国仍属于不发达地区,在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水平的只占2.3%,比全国低0.1个百分点;而文盲半文盲人数却占了37.3%,比全国高

5.6个百分点。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在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高于50%。据统计,黄河流域贫困县就有126个,占全国贫困县的21.3%。

3.人口增长已造成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总结:“尖锐的人地矛盾”,使“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若无尖锐矛盾,环境虽也脆弱,但不会至此,故“脆弱的环境”与“尖锐的人地矛盾”同时具备,互为影响。因此“脆弱”与“尖锐”两词是本节的关键词。

篇2: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篇3:地理课件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篇4:地理课件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 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其中黑色金属一般指铁和铁基合金。你们知道铁矿有什么作用吗?(制造钢铁)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用钢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篇5:地理 课件

(1)俄罗斯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区域地理——俄罗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读图和填写学案,掌握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并分析其地形特征。

2、通过读图,掌握俄罗斯主要气候类型,并能根据影响气温因素的模板分析奥伊米亚康气温低的原因。

3、通过自主查图,了解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名称,并分析俄罗斯河流的水文特征。4、通过读材料和看视频,结合高中必修地理知识,探究区域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俄罗斯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1)填写下列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平原,②____________平原,③____________高原,④____________山地,⑤____________山,⑥____________山,1、总结:请读图描述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2、读上图回答

2)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该气候特征是什么?该地的自然带是什么?

3、知识回顾:影响气温因素模板?

4、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

拓展训练:读俄罗斯1月等温线分布图。

0℃

-20℃

-10℃

-30℃

说出图中1月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1页共2页

1

《俄罗斯》第

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毕河的水文特征。

二、俄罗斯区域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读下图,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基于资源优势应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并指出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6分)

2为图1中a城气候资料图。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在中国、俄罗斯两国中,任选其一,说明上述合作对该国的积极影响。(4分)图1图2

1.该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你的收获和反思写下来

《俄罗斯》第2页共2页2

以融雪补给为主。图

篇6:地理 课件

【教案背景】

1、高考文综中地理知识的落脚点是区域地理。通过复习初中地理,用高中所学理论知识来解释区域内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地理规律。2、本教案适用于高二年级【教案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俄罗斯教学案【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1、备课不仅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因此,本人在编写时,贯彻教案即学案,学案即教案的思想。

2、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自主与合作探究3、在复习中,注重地理思维的建立【教学过程】

俄罗斯学案

知识目标:1.俄罗斯主要地形区及其分界线。2.俄罗斯的气候特点。

3.俄甸斯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4.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5.俄罗斯农业、工业和交通特点。

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的位置。2.能够根据俄罗斯国土特点说明其气候成因。

3.能够根据俄罗斯的位置和气候,说明其农业分布特点。

4.能够依据俄罗斯的地形、气候、工业特点,分析俄罗斯交通方式的选择。

一、概况:

1、位置和范围:经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经度30°e到180°之间;纬度50°n以______的范围。________圈横穿北部,纬度位置很______。

2、面积和人口: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______的国家,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但是集中了全国3/4的人口,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俄罗斯传统上被视为________国家。俄罗斯人口约1.44亿,由130多个民族组成,是世界上民族最______的国家。其中俄罗斯族人约1.20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3%。3、填图识记②.乌拉尔山、大高加索山、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⑤.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第二巴库油田

思考:俄罗斯为什么是欧洲国家

①3/4的人口在欧洲部分。②首都莫斯科及大部分城市在欧洲部分。③欧洲部分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

二、地形

1、简述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2、读右图

说出俄罗斯各地形区的界线

3、为什么西西伯利亚平原有大片沼泽地?

三、气候

读上图,回答:

2、简析俄罗斯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气候东西差异大

4、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四、河流与湖泊

1、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山地,最深处达1600多米,是世界上最______的湖泊,轮廓狭长,成因分类上是构造湖。

思考:

伏尔加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3、简述西伯利亚三大河流的水文特征

4、西伯利亚三大河流在春初和冬初可能出现的一种水文现象是什么?这种现象形成条件有哪些?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

矿产地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乌拉尔山区有色金属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水能储量仅次于中国,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是世界资源能自给的国家。80%的资源在北亚。

篇7:地理 课件

篇一: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理欧洲和俄罗斯[高考试题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欧洲和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及俄罗斯的位置、范围;能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5.掌握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本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图表和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通过收集、调查有关资料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3.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4.通过地图分析记忆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其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1.欧洲西部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特点及原因。

2.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

3.俄罗斯的工业分布及原因。

(二)难点

1.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过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4.俄罗斯的气候分布及其特点

三、教学步骤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导人新课,展示课件。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

【小结板书】:

一、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的集中地。

2.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发达国家集中。同学们可以谈一谈,你对欧洲西部了解些什么?

3.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

门,在欧洲西部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盟。根据老师布置查找欧盟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

4.学生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展示课件:学生小组讨论分析58页欧盟国家密切联系示意图和59页活动2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体会理解欧盟的重要地位。

总结:欧盟(eu)是欧洲联盟的简称,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在有15个成员国组成。同学们说的对,我们要借鉴他们的经

验,搞好对外开放。我们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怎么办?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展示欧洲西部的国家图:让学生找出欧盟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看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有什么特点?与其经济联盟有什么关系?找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首都。上述这些国家工业的特点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当地来自欧洲的工业产品(实物或照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下面来交流一下,开阔一下同学们的视野。

2.总结引入: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工业发达的地区之—,这里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刚才我们收集的不少,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来详

细了解一下欧洲西部的一些工业设施

和更多的著名产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点题板书)

3.展示课件:课本60页图8.17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

总结:欧洲西部的国家选取了三个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人均收入高,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重大。而这三个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经济单一的农、矿业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为主,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低,经济落后。同学们应明确这些原因。欧洲西部的工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4.课件展示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图中注明了本区的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

地、英国的伦敦等著名的工业区):让学生参考课本59页西欧国家图、自己准备的世界的政治地图和61页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分析,说出本区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的哪个方位?呈现什么形状?教师引导,可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位于十字型的工业区,给学生提示。

5.说重要国家的位置,为下一节作好铺垫。

6.总结:本区的工业多而稠密,呈十字型分布,与本区丰富的资源和电力、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分不开的。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写—篇文章,关

于欧洲西部发达的工业,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题目可自拟。

【问题探究】

1.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变化小;②最低月气温

大于0℃,冬季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③地势

低平,河流流速平稳,有利于航运;④植物覆盖

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

社会经济原因: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带,

区内贸易量大。

问题探究2.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

增长及其原因

问题探究3.

(4)莱茵一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案例分析:分析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

钢铁是基础

衰落原因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

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使用量减少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

用,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

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严重

①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减少造煤炭、

钢铁企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

少、规模扩大,新建迁入的以技术精良的

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西

综合整治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

网,莱茵河鲁尔区段航运最繁

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

融报务业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

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典型例题:例题一和例题二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篇8:高考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2.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3. 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4.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森林大量砍伐.

篇9:水土流失是什么意思

水土流失是什么意思

水土流失,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冰融等外力的磨损,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

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

篇10:水土流失是什么意思

水土流失形成原因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篇11:民居地理课件

民居地理课件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内容标准: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聚落,并通过对比城乡不同聚落的资料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

(2)通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归纳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通过比较不同民居建筑外貌的差异,分析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3)以当地特色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为例,展开讨论,提高保护聚落的认识。

评价设计:

1.通过组内交流教学活动一的问题1、2、3。(组内评价目标1)

2.全班交流并通过一名中等学生板演教学活动二的图表(教师评价目标2),组内交流“能力提升”答案(组内评价目标2);每小组选一名代表交流“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表格要求(师生共同评价教学目标2)。

3.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对传统民居发展与保护的态度(师生共同评价教学目标3)。

教学活动:

情景导入:用PPT播放有背景音乐——《文登是我家》的城市与乡村的视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城市与乡村的变化以及城乡的差异。

学生交流:家乡美,美在哪里?城市与乡村的美各体现在哪里?

教学活动一:区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结合导学案中的资料、课本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体验自主完成这部分知识,每位同学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看看别的小组能不能帮忙解决。

【设计意图】

聚落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对于聚落里的地理事物他们并不是很陌生,为了让学生理解聚落的含义,通过问题的设置及资料的呈现,让学生理解并能举出身边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聚落;再利用形象直观的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说出城乡景观差异,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学生,并对学生的答案予以点评、概括,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资料1: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不但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资料2: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图片。

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聚落,你知道乡村聚落有哪些类型?

2.居住在不同聚落里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有什么不同?

3.你是从哪些方面区别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判断大屏幕中的图片所属哪种聚落景观)

过渡:屏幕演示三个大洲乡村聚落的图片。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判断三幅图片分别位于哪个大洲,并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的差异,在景观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二:聚落与环境

(一)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大屏幕显示不同自然条件下的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及问题)

学生阅读下列材料,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全班交流,逐个材料分析并完成提出的两个问题。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除此之外,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出示图表: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结合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和旧知链接总结聚落的分布规律:___聚落密_____聚落稀疏。

能力提升:

(设计一道能力提升习题。通过习题训练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大屏幕显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和不同国家和地区民居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请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图中这些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把你总结的规律填写在表格中。

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结合图文资料小组合作解决这部分问题。

(2)小组代表交流答案,由其他小组点评。

【设计意图】

设计这些材料让学生很容易总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进而根据原因及旧知链接总结聚落的分布规律,接下来又通过能力提升来考察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探究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时,结合学习地理常用的方法,给学生出示民居图片及与民居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从图中读取信息,从材料中寻找信息,提高他们读图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活动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阅读资料:“威海特有的生态民居——海草房”

小组内讨论:

1.说明这种民居是生态民居的理由。

2.随着新农村改造,海草房越来越少,对这一生态民居的发展能与保护,你的态度是什么?

(A、加大保护力度,开发成旅游景点。B、全部拆掉,重建现代楼房。)

【设计意图】

这部分从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身边的地理入手,设置了同学们并不太熟悉的海草房的资料,主要是为了启发学生多了解家乡地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

作业:根据教学目标2,设计一道读图分析题。

篇12:八下地理课件

人教版八下地理课件

【学习目的】

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 .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学习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学习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二、新课导入 阅读课本回答:

1 .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

2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3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按什么划分的?

4 .尝试划分区域活动P3第1题。

5 .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有关系吗(活动P3第2题)?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山脉)、____(河流)一致。

2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_____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____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4 .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_____、_____和_____等。

5 .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地势最高的是_____地区,地势最低的是_____地区。

二、选择题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下列哪一条年降水量线最接近?( )

A、200mm B、400m C、800mm D、1600mm

2 .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差异 B、地形差异 C、河流差异 D、植被差异 3 .从区域的角度看,既是行政区域又是经济区域的是 ( )

A、青藏高原 B、山西 C、深圳 D、山东半岛

4 .下列区域中属于同一尺度的是 ( )

A、深圳、广东 B、北京、重庆 C、香港 D、西藏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5 .我国四大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 (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 .北方地区不包括哪一个省?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浙江省

7 .云南省位于的温度带是 ( )

A、亚热带 B、温带 C、寒带 D、热带

8 .上海市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9 .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上的地理区域是 ( )

A、青藏地区 B、南方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10 .我国陆地最低点位于 (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三、读“中国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将图中大写英文字母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填在下列空格内: A、南 方 地 区, B、_____________地区, C、_____________地区,D、_____________地区。

2 .图中C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_, D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_。

3 .A、B两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图中虚线)是_______岭―_________河一线,

【要点归纳】

不同的地理区域;

2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拓展练习】

活动P5——6第1、2、3题

篇13:优秀地理课件

第四节 欧洲西部

欧洲西部(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重点、难点亚洲、欧洲的主要 河流和湖泊。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 通过简单介绍 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一.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瑞典、芬兰、西 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五.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 候。

总结: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作业: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 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篇14:优秀地理课件

[导入]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说明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明土地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

[板书]第三节 土地资源

[解释]土地资源指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它是人类最宝贵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引导读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非农业用地及未利用的土地等等),教师可进一步指出林地与森林、草地与草场、草原的区别。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篇15:优秀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情况。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通过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首先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并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安排学生读图,最终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类型构成上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其基础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同时通过联系气候、地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材在第三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我国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资源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制定法规、“开源节流”和保护建设,尤其介绍了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示范工程”,这是对待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的最积极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对土地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法建议

由于初中地理不要求建立“土地资源”的完整概念,所以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图例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属于土地资源,从而消除学生习惯印象中土地即耕地的错误观念。

在讲述“土地资源及其分布”时,应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百分比图”,将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状况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农业生产上,以认识其利弊。

首先,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小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的发展缺少物质基础。其次,农业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小。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需要结合前面的资源总特点以及一些数据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因为此,再加上难以利用的土地所占比例大,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约束。第三,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又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为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从利用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篇16:大洋洲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大洋洲的位置、范围、居民构成、历史演变、在世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二、通过阅读大洋洲政区图,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位置。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大洋洲的位置、范围和岛屿。

教学难点

本节无明显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大洋洲图、跨越太平洋航海线和海底电缆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从西半球的南、北美洲开始进入到跨东西半球的大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学习。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大洋洲。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大洋洲图,思考以下问题:①在图中找到赤道和东160度经线,说出大洋洲跨哪些半球。②在图中找到位于西半球的.群岛,主要位于北半球的群岛,主要位于南半球的群岛。③找出大洋洲的四个岛屿,并说出它们的名称。①哪些重要的纬线从大洋洲穿过?⑤说出大洋洲濒临的大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大洋洲是一个既跨南北半球、又跨东西半球的大洲。大洋洲由一块陆地、三组群岛、四个岛屿组成。即澳大利亚大陆、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以及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岛、塔斯马尼亚岛等组成。大洋洲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南北回归线和赤道均从大洋洲穿过。大洋洲面积近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大洋洲的西南部。新西兰由南北岛屿组成.位于西半球。l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大致散布在东经140度至西经130度、北纬30度至南纬40度的广阔的大洋中.大洋洲因此而得名。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跨越太平洋航线和海底电缆”图.说出大洋洲地处哪些大洋之间?大洋洲的位置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大洋洲处于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众多的岛屿对于国际交通运输有着重要的作用。跨越太平洋的海上航线、空中航线和海底电缆都通过这里,轮船和飞机均可在这里获得各种补给。所以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在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这里风光旖旎,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环境保护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人口课件

高中地理优质课课件

高中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课件

初中地理黄河教

初二地理教案

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土地资源》地理说课稿

地理教案

地理水土流失课件
《地理水土流失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理水土流失课件(共16篇)】相关文章:

初二上册地理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2023-05-15

江西省美丽乡土地理课件2023-07-14

《气压和风》地理教案2023-01-05

地理《河流》教案2023-11-15

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2022-07-22

黄土高原的作文800字2022-10-22

七年级地理自然环境的教案2023-02-10

初一地理《巴西》的教案设计2022-09-13

八下地理气候河流课件2024-04-21

大气环境的保护地理教案2023-09-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