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时间:2022-04-29 11:10:5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粉色小猪”为你分享19篇“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篇1:气温分布和温度带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D�D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篇2: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 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34

27

<3

<3 <

开罗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 / 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 / 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篇3: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

除了日平均气温,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气象部门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每隔3小时进行气温观测。为了特殊需要(如航空),甚至进行间隔1小时、半小时的气象观测。

①某日平均气温: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篇4: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 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三、温度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

3.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学习新教材

[阅读思考] 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

篇5: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板书]

[教师归纳] 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艳,温暖如春。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

[读图练习] 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

[教师归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穿过的位置。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黑龙江省最北端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2℃左右。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最南端的南海诸岛气温大约是16℃。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8℃。

[提问]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1.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 [板书]

2.成因 [板书]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投影片。

从图表可以看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白昼时间越短,接受的太阳热量越少,因此温度就越低,天气越寒冷;相反越向南气温越高。

[提问] 从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和风向考虑,分析冬季风对我国南北方气温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 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寒冷气流影响强烈,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又由于南方距冬季风源地远,又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高大地形的阻挡,使得冬季风的'势力越来越弱,甚至云南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台湾南部、海南省基本上不受冬季风影响,所以气温高。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黑龙江北部和南海诸岛的气温各多少度?温差有多少度?

[教师归纳] 我国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端气温约为16℃,南海诸岛的气温约为28℃,南北温差只12℃。可见,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

1.特点: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板书]

2.成因 [板书]

分析“夏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格,思考我国夏季为什么全国普遍高温?

从表格可以看出:越往北太阳高度越小,但白昼越来越长,太阳光照时间长,所以我国南北方接受太阳的热量虽有区别,但差异不大。所以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提问] 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为什么夏季时,气温也较低呢?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所以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低,但温度仍然偏低。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区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气温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这节我们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分布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温度带 [板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板书]

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示范练习] 教师以某地气象资料为例,做统计该地生长期和积温的操作示范。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10℃的年积温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

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个部分。[请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课本33页图中各带涂上颜色]

(2)对照“政区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3)比较各种温度带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中温带的甜菜、春小麦,暖温带的棉花、冬小麦,亚热带的油菜、水稻等等。)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用下表总结归纳我国各温度带的特点。

我国各温度带(区)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复习巩固

在一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等温线,说明其穿过的地区,并回答: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

篇6: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篇7: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篇8: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D�D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篇9: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 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三、温度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

3.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学习新教材

[阅读思考] 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 [板书]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板书]

[教师归纳] 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艳,温暖如春。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

[读图练习] 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

[教师归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穿过的位置。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黑龙江省最北端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2℃左右。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最南端的南海诸岛气温大约是16℃。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8℃。

[提问] 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1.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 [板书]

2.成因 [板书]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投影片。

从图表可以看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白昼时间越短,接受的太阳热量越少,因此温度就越低,天气越寒冷;相反越向南气温越高。

[提问] 从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和风向考虑,分析冬季风对我国南北方气温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 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寒冷气流影响强烈,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又由于南方距冬季风源地远,又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高大地形的阻挡,使得冬季风的势力越来越弱,甚至云南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台湾南部、海南省基本上不受冬季风影响,所以气温高。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黑龙江北部和南海诸岛的气温各多少度?温差有多少度?

[教师归纳] 我国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端气温约为16℃,南海诸岛的气温约为28℃,南北温差只12℃。可见,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

1.特点: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板书]

2.成因 [板书]

分析“夏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格,思考我国夏季为什么全国普遍高温?

从表格可以看出:越往北太阳高度越小,但白昼越来越长,太阳光照时间长,所以我国南北方接受太阳的热量虽有区别,但差异不大。所以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提问] 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为什么夏季时,气温也较低呢?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所以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低,但温度仍然偏低。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提问] 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区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气温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这节我们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分布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温度带 [板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板书]

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示范练习] 教师以某地气象资料为例,做统计该地生长期和积温的操作示范。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10℃的年积温 [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

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个部分。[请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课本33页图中各带涂上颜色]

(2)对照“政区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3)比较各种温度带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中温带的甜菜、春小麦,暖温带的棉花、冬小麦,亚热带的油菜、水稻等等。)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用下表总结归纳我国各温度带的特点。

我国各温度带(区)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复习巩固

在一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等温线,说明其穿过的地区,并回答: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

篇10: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篇11:气温和气温分布教案及反思

气温和气温分布教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三个板块,配以三个图,按顺序分别是等温线图、气温垂直变化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三个板块内容之间衔接并不严谨,为此,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设计问题逐一引导,先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由后及前。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在前阶段学习过纬度、海陆分布等知识,和上一节刚学过的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在本节学习过程中可再一次进行复习巩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主要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读图

六、教学准备: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绘图:绘画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三种不同气温变化曲线简图,分别为A、B、C线(如右图)。

复习: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指出最热月和最冷月,比较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活动:

(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出A、B、C地的大致位置。

(2)在黑板上大致绘画南极的气温变化曲线。

设问:图上红色代表什么?

活动: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赤道,看看赤道穿过的地方的颜色,反映气温怎样?

找出北极和南极,看看气温又怎样。

设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怎样变化?为什么?

归纳板书:1、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讲解:列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设问:本地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广州和北回归线,说出北回归线的纬度。

(2)指出20℃以上地区和低于—10℃地区的范围。

思考: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能看到“雁南飞”?

活动:再一次沿赤道找,是不是赤道所经之处全都是红色20℃以上?

设问:为什么有的地方气温低了,而且还有积雪?

归纳板书: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活动:计算气温P53第2题。

思考:夏天哪里比较凉快?(上山下海)

解释:(1)名山多是避暑胜地和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读图:P52图3、15(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

练习:(1)写出A、B、C三地的气温范围;

(2)如果图中是等高线,根据A、B、C三地的气温范围,则三地的海拔高低:gt;;A、C两地相对高度约米。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气温分布的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板书:

八、气温分布

1、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附:教学反思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第二节气温和气温分布(第二课时)。教材内容分三个板块,配以三个图,按顺序分别是等温线图、气温垂直变化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三个板块内容之间衔接并不严谨,为此,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利用地图、板图设计问题逐一引导,先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由后及前,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一、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板图,复习气温年变化曲线的读图方法、比较不同曲线的气温差异及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号入座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严谨。

2、进行新课。从感性的颜色差异入手,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理性的知识。主要的活动有找赤道、两极、广州、北回归线、等温线、极圈,计算相对高度和温差,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

4、纲要式板书小结,突出重点,便于复习。

5、动手实践,反馈练习。绘画南极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学生须判断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二、以下是觉得这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

1、通过板画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三种不同的气温年变化曲线,一方面复习上一节的气温变化曲线读法,另一方面以贴图活动形式将A、B、C三地对应贴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使学生的眼光转移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两次沿赤道观察地图,第一次找普遍现象(沿线大多数地方的气温范围)分析气温分布一般规律,第二次找特殊现象(沿线气温较低的局部地区)过渡到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在地图中找广州和北回归线,判断广州所处纬度范围,既能结合本地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为后面描述20℃以上地区的纬度范围练习作垫。

4、板画等温线图(课本图3、15),在图中另外标注A、B、C三地,要求写出三地的气温范围,再比较三地海拔高低。

5、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

三、以下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意向:

1、绘画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时,将最高温绘到8月的位置,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以后的板图要注意尽量画准确。

2、学生贴图不准确时,通过语言难以有效引导,应给学生一点时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3、过渡到分析地形的影响时,应结合地形图分析赤道沿线局部低温地区的地形,可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进行比较联系。

4、对等温线图的分析,应增加练习:利用两地温差,计算两地相对高度。而且对等温线疏密未能进行比较,也要补充。

篇1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

3.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连云港市岗埠中学 董继妹   教学目标: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创设课堂活跃的气氛)   二、导语:现在天气渐渐的变凉了,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气温的变化情况,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气温的知识。 三、自学质疑: 学生根据学案自学课本、读图、分析、做记号 问题设置: 1.读课本P50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 (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 (3)怎样观测气温? 2.什么叫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四、交流展示: 小组内讨论学习,解决各自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各组指派一人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评价 五、互动探究: 学生交流完成学案3题 3、读课本P49图3.10“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4.读课本P50活动,思考讨论各项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哪些方面的关系。 5.读地图册P20,结合当地实际谈谈气温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其他方面实例 六,精讲点拨: 6.引导读课本P51图3.12,指导学生了解气温日变化情况。知道什么是日较差。。 7.指导读课本P51图3.13,教会学生根据刚才的读图方法,了解气温年变化情况,知道什么是气温年较差。 七、动手操作:完成学案:动手试一试。 八、迁移应用:读下图完成要求。    学生互动完成: (1)  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2)  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3)  算出该地气温年较差。    (4)  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 (5)  说出该地所在的半球(南、北),并说明原因。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呈波峰状。还是呈波谷状。)   判断理由 气温曲线呈 状。 6).图中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气温都很   (高、低),均在 ℃以下。 九、小结本课时内容 十、课堂巩固: 1、读图3.14完成习题。 2、完成填充图册17页第一题。 对本课时内容掌握不够好的同学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 4 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一、 自学质疑: 问题一:读图3.15,思考: 1、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温度怎样? 2、等温线图的判读:如右图所示,A、B、C三点气温最高的是__点,最低的是__点。 3、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__;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__。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3.17思考: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找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二、交流展示: 各小组根据学案交流讨论,然后指派一名同学代表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成果,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二、精讲点拨: 1、大屏幕出示下图   引导学生读图,解决以下问题: A.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B.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C.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D.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E.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2、大屏幕映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导完成以下问题: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七月世界气温图 3、:指导读世界七月、一月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     1月世界气温图     (1)七月为北半球的 季,A地为 海洋/陆地,B地为 海洋/陆地。夏季海洋气温 高于/低于陆地气温。 (2)一月为北半球的  季,冬季海洋 高于/低于陆地气温。 4、海拔分布规律。   三、互动探索: 1.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大屏幕投影下列各题,指导完成。 (1)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 (2)读课本52页、图3.16,计算山顶气温。 (3)分析“图一”中A地气温比周边气温低的原因。 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2、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四、迁移应用:(见学案四) 1、我国冬季,北国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国却是“绿树成荫,百花盛开”的景象。这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2、“高处不胜寒”的原因是 ( ) A. 海拔高,气压低   B.海拔高,空气稀薄 C.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要下降0.6℃ D.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要下降6℃3、 五、小结本课时内容,学生质疑。 六、巩固检测: 见课课练15、16题。 七、作业布置:   完成填充图册17页第2题 八、对本课知识掌握不够好的是同学有:   教学反思:              

篇13:《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

《气温和气温分布》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三个板块,配以三个图,按顺序分别是等温线图、气温垂直变化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三个板块内容之间衔接并不严谨,为此,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设计问题逐一引导,先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由后及前。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在前阶段学习过纬度、海陆分布等知识,和上一节刚学过的气温变化知识,是学习本节气温分布知识的基础,但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在本节学习过程中可再一次进行复习巩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主要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读图

六、教学准备: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绘图:绘画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三种不同气温变化曲线简图,分别为A、B、C线(如右图)。

复习: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指出最热月和最冷月,比较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出A、B、C地的大致位置。

(2)在黑板上大致绘画南极的气温变化曲线。

设问:图上红色代表什么?

活动: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赤道,看看赤道穿过的地方的颜色,反映气温怎样?

找出北极和南极,看看气温又怎样。

设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怎样变化?为什么?

归纳板书:1.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讲解:列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设问:本地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广州和北回归线,说出北回归线的纬度。

(2)指出20℃以上地区和低于-10℃地区的范围。

思考: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能看到“雁南飞”?

活动:再一次沿赤道找,是不是赤道所经之处全都是红色20℃以上?

设问:为什么有的地方气温低了,而且还有积雪?

归纳板书: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活动:计算气温P53第2题。

思考:夏天哪里比较凉快?(上山下海)

解释:(1)名山多是避暑胜地和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读图:P52图3.15(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

练习:(1)写出A、B、C三地的气温范围;

(2)如果图中是等高线,根据A、B、C三地的气温范围,则三地的海拔高低:>>;A、C两地相对高度约米。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气温分布的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板书:

八、气温分布

1.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附:教学反思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第二节气温和气温分布(第二课时)。教材内容分三个板块,配以三个图,按顺序分别是等温线图、气温垂直变化图、世界

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三个板块内容之间衔接并不严谨,为此,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利用地图、板图设计问题逐一引导,先学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由后及前,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篇1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势(高度、地形):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势热量不易散失,魁梧地势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1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16: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

3、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篇17: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

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关于“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空间变化(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陆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

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温的测定”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实际读一读温度计,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

关于“气温的变化”的教法建议

关于“气温的变化”,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

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

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中各项内容的含义。

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篇18: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篇19: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片。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由热到冷,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所以并不难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年  05月 28日 20时 至05月 29日 20时

城市

天气现象

温度(0C)

风向风力

夜间

白天

最高

最低

夜间

白天

东京

多云

多云

25

16

<3

<3

新加坡

雷阵雨

雷阵雨

31

24

<3

<3

卡拉奇

34

27

<3

<3 <

开罗

32

19

<3

<3

开普敦

小雨

小雨

12

5

<3

<3

莫斯科

20

7

<3

<3

伦敦

小雨

小雨

15

10

<3

<3

旧金山

小雨

多云

24

14

<3

<3

纽约

雷阵雨

雷阵雨

25

16

<3

<3

悉尼

小雨

17

10

<3

<3

(最高最低温度、降水与云、风力风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状况不同等)

(模仿练习)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活动)(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

(教师讲解)为了更好了解一个地区的天气状况,人们制作了天气图,在图中用各种符号和数字表示天气状况,你了解它们的含义吗?

(天气云图投影片)(学生活动,说出图中任一城市天气预报)

(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

(承转)有一个广州人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看到下雪,你能很快地告诉他何时到何地能看到雪吗?(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任答,只要合理即可)为什么不看天气预报,你也能很快地告诉他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地方的气候是稳定的,是多年天气状况综合出来的,不必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也可以推测到的)你能描述你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引导学生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这种气候特征在几年、几十年内会有很大的变化吗?它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天气有何不同呢?请你完成下面表格

(总结板书)  引言  天气与气候

天   气

气   候

定  义

区  别

联  系

实  例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看出,天气与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投影片板书)

(反馈练习)课本想一想P38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天气预报为例,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包含的主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用世界天气为例,主要是使学生有全世界的观念,而且潜在的可以看出气温的分布是时间、空间的分布都有不同的。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进行模仿联系和天气预报图的读法训练,以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天气预报图,形成一种从地理角度解释天气现象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入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关系,因为后面才学到具体的气候知识,所以不要更多的讲解气候的内容,重点应放在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辨别这两个概念即可。

上述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日常生活体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使学生产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引言   天气与气候

探究活动

1.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观测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气象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请去过外地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的感受。

2.上网查找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内容,写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小论文

3.分成小组,比赛看看那个小组会说、会解释的谚语、成语、诗句等多。

测定一日(周)的气温

分组观察:3—4人一组,每6小时记录一次,分别在每天的02、08、14、20是进行,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按实际情况可以减少,但最好有14点。

方法:

(1)将温度计立在室外太阳光不能直接晒到的地方(无条件的时候可以放在室内),高度与自己的眼睛相同。一天中分早、中、晚进行三次观测。其中,中午一次一定在14点(下午2点)时观测。将自己观测的结果与气象台的预报相比较。

(2)求日均温和周平均温

日均温=各时观测之和 / 观测次数

周均温=一周各日平均温度之和 / 一周天数

(3)做日(周)气温变化曲线图

注意事项:记录温度数值要尽量准确,先读整数后读小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水银柱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不要将头、手或光源接近温度表的感应部分。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

初一地理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教案

地理教案-世界的气候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设计

地理教案

《海洋资源》的地理教案

气候复习教案

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优秀

初中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案设计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理教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合集19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2024-01-16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2023-11-22

《气压和风》地理教案2023-01-05

地理《秦岭―淮河》教案设计2023-02-17

初一地理教案设计2023-04-04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022-05-07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2023-02-11

地理《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2022-08-16

八年级地理课件2022-04-30

气候资料判读技巧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