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

时间:2022-08-27 07:42:4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精选15篇)由网友“ddxtw”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

篇1:《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

《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

1、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你怎么理解司马迁在自己的生死面前所作的选择?明确:有志之士忍辱者,必为负重――发愤著书,延续生命的意义。 2、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是写作的一种心理契机。比如,本文的作者资中筠,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处在这样的心理契机之中?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于是恍然悟得,于是强烈的共鸣。总结思考:发愤作书者,书必然内容充实、精神饱满。用资中筠在文中的词就是――“奇气”。所以,我们同学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尝试着去寻找自己的“动感地带”。好,下面我们来细读文本,看看资中筠在《史记》里发现了怎样的“奇气”。         1、 第二自然段里,作者隆重推出了她发现的奇气,不仅在于,也不仅在于,而尤其在于哪里呢? “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2、 这是作者的一个鲜明的观点,那么她是如何证明她的这个观点的呢?举例子,《李将军列传》的例子。 3、回顾一下李广在我们记忆中的形象:再看一下司马迁所记述的`这位飞将军的生平遭遇,有哪些关键的句子? “还,赏不行。” “当斩,赎为庶人。” “引刀自刭” “何其相似乃尔!” “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甘肃)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分析点:世代勇武,世代有功不赏,无罪严惩。我们的不平,司马迁作为耿直史官的不平,是差之千里的。然而司马迁用这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几个文字,记述这不平之事。可见这几个简单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有多丰富。     奇气四――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无声胜有声 奇气五――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胸襟气度 2、  关于汉武帝: a、雄才大略的盛世之君: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 b、统治者的残酷无情:宫刑(外儒内法);“金屋藏娇”阿娇被废、卫夫子也终究被废。         练习思考一: “对《史记》经典的评论,也被资中筠认同的评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为什么在本文的题目里取其后面部分而舍去前面半句话?” 明确:作者在这里共鸣的是司马迁那些简单文字背后的汹涌情怀,这也是作者所要写所最想“小议”的部分。所以,无关史家,而只言文字,这是资中筠明智的选择。 拓展:为文,小切点更容易写得充实。为议论文,能把一点说清楚,自圆其说,论据充分,那么就是充分的。         三、总结书评和议论文写作。 之前我们学过序、我们写过很多的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了书评。在这三者当中,书评,是最具有议论性质的文章。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写书评这种议论性质文章的要点: 1、  寻找你的动感地带 2、  小切点 3、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摆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利用好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等的论证方法。  

篇2: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

作者简介

资中筠, 1930 年 6 月出生,女,汉族,湖南人,中共党员。1951年清华大学西方语文系毕业,大学学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 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专长为国际政治、美国研究。1983年被评为 “全国三八红旗手”;1991 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年获“资深翻译家”称号。本文选自《学海岸边》(《书趣文丛》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离骚》,《楚辞》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作品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原文

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

从小听说太史公久历名山大川而为文有奇气,颇心向往之。但是过去读《史记》常觉得不过瘾,找不到我想象中的“奇气”。那时总以为只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战国纵横家的辩才和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再不然就是六朝文章的华丽铺陈,才称得起文“气”。后来稍谙世事,从同情司马迁的遭遇出发,逐步体会到他的笔调之深沉、隽永,不同凡响。然而,还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那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这“奇”,不仅以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纵横万里,上下千年的时间和空间领域;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干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李将军(李广)列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谁都知道,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而获罪,遭受了宫刑。他对汉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对李陵始终抱着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平之鸣,也不能发怨谤之声,只好把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陵的祖父一代名将李广立传抒发出来。

《李将军列传》全文不过三干字。从李广的祖先写到他的孙子,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一百余年。写了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英雄业绩;写了他一生坎坷、凄凉悲惨的下场;写了他多少次化险为夷、惊人的大智大勇;写了他廉洁、朴实、身先士卒的品德。还从文帝的赞叹、士兵的爱戴、匈奴的畏惧和百姓的怀念,多侧面地反映出他的可敬可爱。这里面有千军万马鏖战方酣的古战场情景,也有单枪匹马、深入敌阵的惊险场面。如果不是太史公特有的笔法,恐怕再加一倍笔墨,也不足以充分表达这一切。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事例,刻画出李广的鲜明性格;而且处处使他的英雄事迹和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对比,在人物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时,李广一生的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试举几段为例:

第一次,李广从周亚夫伐吴楚军,把对方的帅旗夺了过来,“显功名昌邑下”。这时是一个初露头角、猛冲猛打的青年英雄形象。但这一次的结果是,“还,赏不行”。

再一次,李广以百骑深入敌人阵地数十里,消灭了对汉军威胁很大、占据了要害地势的射雕手。他归途中遇到了匈奴的数千骑,不退反进,从容不迫,使匈奴疑有伏兵,一夜不敢动,最后他得与大军会合。这里的李广已是成熟的、智勇双全的将军了。但当时他是上郡太守,战绩作为守边分内之事,也没有记功。

还有一次,为了执行他本来不同意的上级命令,使他又处于众寡极为悬殊的境地,以至受伤被俘。李广以伤病之躯,夺得敌人好马,边射、边跑,一连数百里,终于进入塞内,敌人竟奈何他不得。当读者怀着紧张的心情,屏息读到这里时,谁都会对这位将军非凡的谋略和英雄气概无限钦佩,期待着他得到应有的荣誉。然而,结果如何呢?文章至此,笔锋一转,出现了这么几个字: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

写李广最后结局的一段,是全文的高潮:那时李广已经老了。在他自己再三申请下,随卫青大将军出战匈奴。这次是有机会活捉单于的。他恳切陈辞,请求打前战,但是那位与皇帝亲上加亲的国舅卫青要把立头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亲信公孙傲,硬是派李广走那明明是迂回而难走的东道,限期与前线会合。结果迷了路,误了限期。卫青自己把单于放跑了,还要问李广失道之罪,再次叫他去与“吏”对质。李广最后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于是,“引刀自刭”了。

这短短的一段话,概括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对于一个毕生以征战为业的武将来说,还有什么比生擒敌酋更大的满足呢?但是眼看到手的机会,偏偏被无理剥夺了。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到白发苍苍的晚年还要交到为虎作伥的刀笔吏手里去挨整,最后逼得只好自杀。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扼腕、太息,拍案愤起!在对李广无限惋惜、无限同情之余,总不能不想一想,这悲剧是谁造成的,是谁之过?自然会想到,汉朝赏罚制度多么不合理,对待功臣多么不公平,刀笔吏又多么可恨(顺便说一句,司马迁本人也是“下吏”治罪的,所以他对刀笔吏有特殊的恶感)。这样,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自己一句评论也没有。

文章到此,没有结束,而是以平常续家谱的方式轻轻带过李陵。笔法依然是那平淡的客观叙述。但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三千字的李广传里给了李陵三百多字的篇幅,这本身已见其偏爱,而对其为人和遭遇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处处都使人联想到他的祖父,不禁叹息:“何其相似乃尔!”通过这,作者顽强地坚持了他的观点:李陵也是杰出的将才,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他降匈奴是不得已的。并且以单于对他的器重,进一步反衬出汉朝统治者的不知爱惜人才和残酷无情。

全文最后的结尾是:“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这就不仅是李广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而是进一步作为武将世家李氏门第的败落。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李广的祖先就是当年逐得燕太子丹的秦时名将李信。首尾呼应,两相对照,在重门阀的封建时代,使整个悲剧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加典型。

人们有理由以为,作者如此克制自己的感情,写完本文之后,在篇后的“太史公日”里面,总该发一点感慨和议论吧!——还是没有。“太史公曰”只正面称道李广的为人,无一字涉及他的遭遇。最后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结。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尝不正是太史公文章本身的写照!

堪与《李将军列传》相表里的另一篇,是《孝武(即汉武帝刘彻)本纪》(此文一说非司马迁所作,但我认为还是反映他的观点的)。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帝王传记。汉武帝在位五十三年,也算是盛世之君,特别是以开拓边疆著称。但是他的传记中丝毫没有反映。文章开宗明义就说:“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从此,通篇都是求神、炼丹、封禅、怪异之事。给人的感觉似乎一个汉武帝一生没干过别的。而且他还常常为方士所骗,发现之后,就杀掉一个,接着又去上另一个的当。尽管司马迁自己也崇尚黄老,尽管在那个时代,这类事还不像科学发达的今天看来那么荒诞无稽;但无论如何,一个英明有为的皇帝总不能以求神炼丹为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所以太史公笔下的汉武帝是相当不堪的。与《汉书》中所写的“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相比较,简直判若两人。好在《史记》不是编年史,那个时期的重要史实都记载于当时的文臣、武将,甚至匈奴、大宛、南越的列传。例如拓边之事主要在《大将军(卫青)骠骑(霍去病)列传》中,后人是不能责怪太史公不忠于历史的。

如果说,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是通过正面的叙述,以弦外之音暗示了他对李氏祖孙的同情和不平,那么,在《孝武本纪》中,他是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这省略,这沉默,远胜过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可以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又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

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人们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但是,至少,他虽身遭刑戮,却丝毫没有“臣罪当诛兮天皇圣明”那种精神状态。他不加回避地写了大量本朝历史,始终坚持对刘家天下的独立见解。

正统观念比较强的班彪对《史记》颇有微词,说它“是非颇谬于圣人”。殊不知太史公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用他的笔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班氏父子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也正是一部《史记》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原因所在。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算得千古知音之谈。

一九八0年四月

(本文被选入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的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国语)课本 第五课)

篇3: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这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篇4: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概述

离骚是一首“屈原的政治生涯传记”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来叙事是其主要的风格。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是其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表达了推行美政失败被贬后的不满不悔情绪及继续推行美政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无机会再行美政则宁死不叛楚王的忠诚。

经典好句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3、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8、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0、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4、众女疾余这蛾眉兮,谣诼谡余以善淫

15.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16.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17.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18.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1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1.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后世影响

《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

司马迁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励,“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却惨遭宫刑,司马迁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梁代钟嵘《诗品》说李陵的诗作“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直是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

唐代诗人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也与屈原有渊源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们多以屈原的气节来鼓励自己。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篇5: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名著《史记》的评价,说明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著作理念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二、史学价值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

三、文学价值

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面就一起来欣赏《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余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搏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篇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说明《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原文:

离骚

作者: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篇7: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理解

参考一

说明《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参考二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从此出现了骚体诗,即以《离骚》为代表。屈原是楚国人,故也称这种诗体为“楚辞”,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这样一种带韵脚的诗体。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篇8:五年级学生读《史记》有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最新五年级学生读《史记》有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书让我们生活更加充实,让我们更加快乐。在暑假里,我阅读了“史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本纪、列传为主体,全书共一百三十五篇、五十余万字,作者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之所以要写这部鸿篇巨著,是源于他少年时的一个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这部书中,你常常会看到司马迁用寥寥数语便能刻画出一个人物,并且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可见司马迁具有极高地文学修养;而他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则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内容翔实、生动。

在《史记》所记载、刻画的人物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与“冠军侯”霍去病了。两人都为汉朝武将。李广家世代为将,并且传习射箭之术;李广长大后,箭术盖绝当世,是天下第一射箭高手,连汉文帝都感叹,李广生不逢时,如果他早生到刘邦项羽争天下那个时代,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但文帝说归说,始终都没有封李广为侯,之后的景帝、武帝也都没有将李广封侯,致使一代名将遗憾终生,才有了后世王勃在《滕王阁序》的“李广难封”之说。与李广相比,霍去病便幸运多了,年纪轻轻便天下闻名。霍去病是一名天才军事家、杰出将领,在他第一次出击匈奴时,千里奔袭,斩杀匈奴两千余人,活捉匈奴单于的叔父以及数名匈奴首领,而自己却只率领了八百骑兵。当武帝要为霍去病建一座府第时,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由于打击匈奴有功,他被武帝封为“冠军侯”。但是这样一位杰出地军事家却英年早逝,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惋惜。

《史记》是一部好书。我们在懂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书中人物的'品质:如陈涉的志向远大,豫让对主人的忠诚,司马相如的斐然文采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篇9: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为什么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她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从此出现了骚体诗,即以《离骚》为代表。屈原是楚国人,故也称这种诗体为“楚辞”,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这样一种带韵脚的诗体。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无韵”是什么意思?

离骚是可以唱的有韵的,史记是不能唱的,所以说是无韵之离骚,指其文采好。

篇10: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

无韵之离骚 解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教师中心稿)

谷定珍

内容摘要: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深入体味鲁迅“无韵之离骚”一语的深刻含义,了解《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首用整个生命谱写成的包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史诗”,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认识中国的“英雄悲剧”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史记、淮阴侯韩信、 英雄悲剧、司马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般认为,先生之“史家之绝唱” ,乃指《史记》的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我认为,“无韵之离骚”一语,当含更深旨意。

《史记》,一部英雄的史诗。或叱咤风云,或纵横天下;或决战千里之外,或运筹帷幄之内;或王侯将相之显贵,或闾里布衣之卑贱;或贩夫走卒,或刺客游侠……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多为悲剧。有悻悻而去,有愤愤而隐,或蒙冤被杀,或被夷灭宗族。

可是,壮士英雄者,无一不愿为他人之“就天下”而竭力效死!韩信就曾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英雄悲剧”--壮士竭忠尽力“马革裹尸还”,死而无憾;君主则总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所以,人们常常称《史记》为“悲剧性”的史诗。的确,开卷展读,悲愤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冤屈之气扑面而来。同时,司马迁,才华非凡而坎坷一生,仗义执言而受奇耻大辱,满腔悲愤郁于胸中。愤疾之情,沉郁之气流于笔端。对失路英雄,含愤志士,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或倾心赞叹,或悲悼惋惜;而对虚伪自私残酷荒淫的卑劣之徒,则给以无情的揭露与鞭挞,春秋笔法,尖刻讥讽,喷泻一腔怒火……正是司马迁悲愤的一生,正是司马迁强烈的爱与激越的憎,使《史记》成为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成为一首用整个生命谱写成的包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史诗。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槠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其“无韵之《离骚》”之深意,自在于此。司马迁如屈原,在茫茫黑夜里,仗长剑而望星空,不屈的思想时时闪烁出悲愤的雷鸣电闪,惊世骇俗,光耀人间!不拘《春秋》之义,奋笔疾书,写尽人间不平!

但是,由于司马迁身处汉朝,他对于一些有关汉朝的人事的态度,只能以曲折委婉致之,愤激之意也时时蕴于反语讥诮之中。这种情况,在《淮阴侯列传》以及有关汉王朝的《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留侯世家》等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文字,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年,但是,今天读来,却仍颇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刘邦何许人也?六十多年前,日本一位研究《史记》的著名学者泷川龟太郎对三个人作了一个比较:“陈胜曰:‘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高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曰:‘彼可取而代矣!’”王鸣盛在《史记商榷》中尖锐指出:“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有人又作了形象的比较:“项羽心黑而皮不厚;韩信皮厚而心不黑;刘邦则皮厚而又心黑。”其实,项羽背关怀楚,富贵还乡,其心何黑之有?韩信为人营造华厦万间,亦思一屋安居耳,其皮何厚之有?而刘邦倒的确称得上“皮厚而又心黑”。

汉王一伙人中,张良、萧何、韩信、樊哙等,大约只有刘邦的文化水平最低了。读《史记》,时时可听见他的下流骂人声。“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史记留侯世家》)“而公”,犹言“你老爸(我)”。这是刘邦几乎对任何人都使用过的骂人话。(见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

心怀叵测,而厚颜无耻曰:“鱼取 生说我曰:‘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对项伯,“兄事之”,“约为婚姻”,痛哭流涕,“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韩兆琦先生一语道破:“刘邦生性好大言,好侮人,今说话用此等腔口,盖一生中仅此一次。”(见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

对为他犬马一生的人,或狎侮猜忌,或夺兵诬杀。所谓“狡兔死,良狗烹”。

林伯桐先生曰:“汉高一生最喜狎侮,又多猜忌,老成如赞 侯,英雄如淮阴,皆不免于疑忌;他如黥布之勇,郦食其之辩,其始皆不免于狎侮。”(见林伯桐《会注考证》)

韩信何许人也?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 “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

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可谓冤矣!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高呼“信之死冤矣”,随之条分缕析,以事实证之;深入本质,入木三分:“前贤皆极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庭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亦复部署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一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故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稀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怜也。……”

韩信的悲剧,就在于他选择了为“皮厚而心黑”的刘邦卖命,然而不愿意一辈子死心塌地全心全意为刘邦卖命!如是则受猜忌,则被夺兵,则蒙不白之冤,则至夷灭三族!

读武涉、蒯通语,一针见血,淋漓尽致。然而读来几觉句句皆为司马迁语!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矣。……”借武涉之口,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刘邦的丑恶嘴脸。

“……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借蒯通之口,对韩信寄以无限惋惜之情。韩信何罪之有?罪在功高震主,其罪实在其主也。

后人赵翼曰:“全载蒯通言,正以见淮阴之心在为汉,虽以通之说喻百端,终确然不变,而他日之诬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言也。”赵氏的确读懂了司马迁的一片苦心。方苞在他的《望溪集》中也指出:“其详载武涉蒯通之言,则征文以志痛也。”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末更是费尽笔墨用尽心思,其惋叹之意深蕴其中。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何不言“其志在天下”?实仅仅“与众异”而已,未有与刘氏争天下之心也!此为韩信洗冤一。况且,仅仅为“淮阴人为余言”,何可作证?如以淮阴人之言为证,则可见有“无辞”“莫须有”之嫌,此其二。“行营高敞地”,难道就是为了“令其旁可置万家”?此中有何必然的因果关系?此其三也。“可置万家”可作另一理解,即仅仅“可置万家”耳,何有“谋反”夺天下之心?此其四也。总而言之,韩信之族冤矣,以“莫须有”罗织罪名明矣。

至此,司马迁图穷而匕首见水落而山石出,索性一吐为快。“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愤激之意深蕴于反语之中。

对英雄壮士犬马一生冤屈而终,司马迁尽洒热泪,同情,痛心,惋惜,悲愤,交织于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扼腕;而对“刘邦们”,则竭尽反语,讥讽,揭露,鞭挞,意在未言之中,读来令人切齿。

后人也尖锐地指出:“‘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或说得更为深刻:“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李笠《史记订补》)

但是也似有未明司马迁意者。“迁责韩信不学道谦让,伐功矜能,至于夷灭;信虽不足以知此,然当受此责矣。何也?当天下发难,与沛公先后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毙,无怪也。独萧何张良与信,沛公之所须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犹欲自立,则汉谁与共功,是天下终不可得而定矣。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则急迫以不得不与,终则侥幸于必不可为,以黥彭所以自处而处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而更多的人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如韩信被缚一节的-- 信言:“果若人言……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洛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在他的《史记新论》中深刻地指出:“文章写这一段,妙在写得不明不白。”对于韩信被斩一段,又指出:“这一段写得很有破绽。这大概是文章故意留下的破绽。”同时,称赞了梁玉绳、方苞“对于司马迁的文章有较好的体会。”

“无韵之离骚”--悲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强烈爱憎蕴蓄于弦外之音。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深思之。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 二十五史史记淮阴侯列传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鲁迅 . 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要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韩兆琦 . 史记选注集说 [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4]叶适 . 习学记言序目 [ ]北京:中华书局,1977

篇11:《服之韵》主题活动教案

《服之韵》主题活动教案

主题说明: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从开始的树叶兽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绫罗绸缎,服饰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同时,孩子们每天都要接触服饰,服饰的演变、款式、颜色、质地、纹样、更是让幼儿产生无数个“为什么”。因此,《服之韵》这一主题就产生了。

在《服之韵》生成主题活动中,我们将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出发,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具有特色的古代服饰、现代服饰、与幼儿在观察中逐步获得有关服饰的.相关经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孩子在探索、欣赏、扮演、创作等过程中让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现代服饰的魅力。

活动目标:

1、了解服饰的演变过程,知道不同服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同作用。

2、欣赏古代服装的不同款式、颜色、质地、纹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

3、欣赏现代服装的不同款式、颜色、质地、纹样,感受现代人所追求的环保时尚。

4、欣赏盘扣的艺术造型,知道盘扣是我们民族服装中的专用纽扣,

并尝试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发展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5、欣赏各种生活饰品,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饰品。

6、能积极参与亲子制作,大胆进行“模特秀”表演。

7、能积极参与资料的收集、展示,愿意与同伴共同分享有关服饰的各种资料与知识经验。

活动名称:

社会:参观唐装店艺术:三寸进金莲

社会:参观生活饰品店艺术:腰饰

社会:参观华联服装店艺术:蓝印花布

社会:服饰图书分享艺术:纹样

社会:亲子制作“服装秀”科学:连续纹样

社会:布老虎科学:多彩的丝绸

艺术:盘扣科学:服饰演变

艺术:小小“模特秀”语言:鹅妈妈买鞋

艺术:首饰秀语言:它少了什么

艺术:帽子秀

日常工作提示:

环境创设提示:

1、活动室、柱子大墙面布置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回窗格,内置各式唐装。

2、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逐步参与墙面的布置,进行幼儿作品展。

3、外走廊柱子张贴各种服饰、饰品欣赏角。

4、大版面布置幼儿活动过程照片。

5、区角挂置各种中国结、蓝印花布桌布。

活动区域提示:

1、展示区:各种服装的实物、图片、活动过程的照片,幼儿作品。

2、美工区:制作生活饰品的各种材料:毛根、亮片、面具、各种废旧纸、服装半成品、剪刀、胶水等。

3、扮演区:各种服装、生活饰品(丝巾、绸带、发夹、领带、头饰、腰饰、手饰、胸饰等)

家园共育提示:

1、向家长预告主题内容并提出相应的亲子家庭活动建议。

2、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服饰的图片、挂历、实物、“模特秀”表演影像资料等。

3、帮助幼儿了解中国服饰的有关知识经验。

4、与幼儿收集各种服装、生活饰品,开展“模特秀”表演。

5、发放相关的亲子活动单。

6、与幼儿共同创意制作现代服饰。

篇12:水墨之韵紫藤花教案

水墨之韵紫藤花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听音乐用浓墨、淡墨画出粗细不同的流畅的线条。

2、练习手指点画紫藤花。

3、体验水墨画、合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浓墨、淡墨、毛笔、紫颜料、紫藤花图片、名画《紫藤小猫》《紫藤金鱼》《紫藤小鸟》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平时散过步吗?和谁一起去散步的?

今天,我们这儿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也想去散步,看看来了些谁?

(逐个出示毛笔、浓墨、淡墨)认识深墨、淡墨

怎样带领他们去散步呢?(毛笔轻轻蘸一蘸,盘子边上靠一靠,带着一起去散步)

要求:听音乐,带着毛笔、墨水一起去散步,音乐声音响,线条粗一些,音乐声音轻,线条细一些,音乐停止,毛笔要停下来休息,小朋友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2、观察线条,像什么?

小朋友带着墨水、毛笔宝宝走了好多好多的路,这些路交织在一起像什么?

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就像很多小路变成的图片,这是紫藤花的藤蔓。在紫藤花开的季节,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紫色的海洋,走近一看,紫藤花是什么样子的?(一串串的,紫色的)

这些紫色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深紫色,有的是淡紫色)

3、一会,请我们小朋友也来在这些小路添上美丽的紫藤花,让它变出一幅美丽的紫藤花图,好吗?

手指亲亲紫颜料,一朵两朵三四朵;亲亲淡紫一二三,亲亲深紫一二三;我的紫藤花开了,团团簇簇一串串。想让它变成一片紫藤花海吗?

4、幼儿操作,播放音乐。

5、欣赏、评价作品。

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指点画了这么多美丽的紫藤花,有些画家也非常喜欢紫藤,他们也完成了一些很特别的紫藤花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看看、他们的作品上除了美丽的紫藤花以外,还有些什么?

师小结:在静静的画面上添上了一些小动物以后,作品显得更有活力了,一会,让我们回到教室,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帮忙,也给我们的紫藤花添上一些小生灵吧!

色彩《水墨紫藤》说课

一、说教材。

《水墨紫藤》是大班“大师之约——水墨之韵”主题背景下的一个活动,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用水墨的独特表现手法,表现紫藤,从而,获得水墨绘画形式的体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涉及水墨的活动少之又少,然而,水墨画却是中国美术史的独特产物,其较容易让幼儿上手,因此,结合幼儿园课题,生成了水墨紫藤的活动。

二、说幼儿。

对于“水墨”的绘画形式,可以说我班幼儿是零起点,不仅如此,作为我自身也接触不深,但水墨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应努力为孩子提供尝试、体验的机会。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经验、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听音乐用浓墨、淡墨画出粗细不同的流畅的线条。

2、练习手指点画紫藤花。

3、体验水墨画、合作画的乐趣。

其中目标一,为技能目标,让幼儿根据音乐的声音画出粗细不同的流畅线条;目标二为能力目标,手指点画;目标三为情感目标,体验乐趣。

四、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重点为:学习听音乐用浓墨、淡墨画出粗细不同的'流畅的线条,练习手指点画紫藤花。

难点为:体验水墨画、合作画的乐趣。

五、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使用过毛笔绘画的经验;认识紫藤花

教、学具准备:紫藤花图片、名画《紫藤小猫》、《紫藤金鱼》、《紫藤小鸟》、浓墨、淡墨、毛笔、紫颜料、宣纸、

六、说教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谈话法——在活动导入环节,通过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回忆经验,引出活动。

操作、练习法——主要体现在幼儿的操作绘画环节中,通过操作实践,感受、体验水墨画独特的表现形式

儿歌辅助法——主要体现在示范绘画藤蔓和手指点画紫藤花环节,通过儿歌,帮助幼儿理解与掌握作画方式

欣赏法——主要体现在欣赏名画环节

交流、讨论法——主要体现在两次交流环节:这些路交织在一起像什么?画家的画除了有紫藤花外还有什么?

七、说活动过程。(略)

八、说活动反思。

水墨画作为中国美术史的独特产物,它有着独到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幼儿来说,孩子掌握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整个活动我以游戏为主,通过让孩子尝试带着笔墨散步,手指点画紫藤花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用孩子能够胜任的表现方法享受到水墨画的乐趣;活动中,我还借助儿歌辅助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示范操作方法,让幼儿更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在作画方式上,我将作品设计成长卷的形式,通过幼儿的相互合作,完成作品,一方面,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通过这个活动,更让幼儿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加深与同伴的情感;同时在合作画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一起画出错落有致的紫藤花,也能让幼儿学着关心彼此,知道自己所进行的操作是相互的,不是孤独存在的;在整个活动环节上,也体现出活动的层层递进,先由散步导入,在宣纸上留下线条——紫藤蔓,紧接着欣赏紫藤花、点画紫藤花,再欣赏画家的紫藤作品,让幼儿感受画家作品中添加了小动物后的生动、形象,整个环节中,幼儿不仅感受到了自己无意间创作出来的作品美,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通过观察,还发现了画家作品的独特,丰富自己的感受。总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让幼儿感受自己作品的美,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设计一个美的条件与环境,容纳孩子的作品。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还请大家多指教,谢谢!

篇13:对外汉语教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之文之韵

对外汉语教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之文之韵

1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 派。 墨家: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崇侠尚武。 道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则是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兵家:由于中国古代频繁的战争和治国安邦的需要,兵家思想很早就臻于成熟。 2 文房四宝:毛笔, 砚台,研磨, 纸 3 书法种类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草书: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即潦草的'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 点。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4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 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豪放派与婉约派 律诗与绝句的特点

篇14:《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反映诗人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四、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五、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幻灯片)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篇15:《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经典教案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2. 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 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4. 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手段和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我探究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一幅田园风光画)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陶渊明)

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看一看,共同感受他所追求的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幻灯片:题目)(板书)

二、了解作者

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我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生: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生: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生:二三节拍)。首先,请一位同学将这首诗朗诵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点评)

这首诗中有几个生字仍需要强调。(幻灯片:羁(jī)鸟恋旧林守拙(zhuō)归园田 暧(ài)暧远人村久在樊(fán)笼里)

羁:马笼头,羁鸟,笼中鸟。拙:笨拙,守拙,在这首诗中,是爱丘山,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流的意思。暧,它的偏旁是什么(日字),日旁的字一般表示光线明亮或暗淡的意义。暧暧,就是昏暗,模糊,光线暗淡的意思,那么,大家猜猜这时时间大概是什么时候呢?(生:傍晚,黄昏,夕阳西下时)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听听名家又是如何来朗诵这首诗的?(播放录音)

听,朗读得多么富有节奏感和韵味呀,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需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

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名家的朗读,再来诵读这首诗。(生读)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

四、疏通诗意

好,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字词,疏通这首诗的大意。

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大胆发言。(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吗?(生:没有)这首诗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一些重要的字词意思请同学们再来熟悉熟悉,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幻灯片:疑难字词意思)

五、分析内容

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了整首诗的大意,现在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诗主要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而写的呢?(生:归字)

找得十分准。那么,本诗围绕这个“归”字又主要写了“归”的什么内容?(生:归的原因,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的田园生活)

归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厌恶官场,喜爱田园)

哪些诗句说明了诗人的这种态度呢?请找出来。(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幻灯片:诗句)

可是这些诗句中并没有出现官场、田园两个词呀,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理解。(生答:尘网、樊笼喻指官场,旧林、故渊喻指田园,羁鸟、池鱼喻指官场中人)(板书)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养在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共同特点是(生:都失去了自由,受到束缚),那么这反映了诗人身在官场时是一种什么感受呢?(生:没有自由,痛苦不堪)

六、鉴赏语言

诗人身在官场是这样的感受,他归向田园后又是什么感受呢?他所生活的田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幻灯片:诗句)

我们一起将这些诗句朗诵出来。(师生齐读)

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有(生: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种农村生活景象都是最常见的,十分普通,可是在诗人笔下怎么就显得是这么的美丽呢?请大家鉴赏这些诗句的美感,深深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生答,教师引导、补充)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十余”、“八九”,这两个约数,显示出主人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简朴的,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有一种满足感。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春天,榆树柳树浓荫覆地,夏天,桃花李花互相争艳,弄姿堂前,素淡与绚丽交相成趣。尤其是“荫”和“罗”两个动词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几乎是含情的,是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你看那暮霭中隐约可见的远处村庄,还有那轻柔漂浮在村落上空的炊烟,有着浓浓的乡村气息。画面一下由前四句近景拉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一样慢慢拉开,充满农家风味的草屋也融入到这深远的背景之中,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同时,“暧暧”、“依依”都是叠音词,又使诗歌具有了一种音韵美。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诗人不写虫吟鸟唱,不写人,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狗在幽深的巷子中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打鸣,这完全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想到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定是怡然自得、幸福快乐的。同时,狗吠、鸡鸣虽写动,诉诸于听觉形象,却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幽静,正是这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写法,不会让你感觉到喧嚣和烦躁,营造出的是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e.“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出了田园生活之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无尘杂”是说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看不到令人厌恶的“官场现形记”,“有余闲”是说可以不必做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吟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境界。

这是多么安宁和谐的田园生活啊,现在就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诗句,感受这田园生活所带来的情趣。(生读)

我们一起鉴赏了这首诗的语言,现在就请同学们再回忆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篇,说说他的诗歌艺术风格特点。(生答,教师及时引导)(板书)

语言朴实如话,意境清幽恬淡,感情真挚自然

由于这种诗风独树一帜,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到唐代又发展为一个顶峰,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所以陶渊明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另外,由于他的归隐田园的追求为后世失意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归宿,因次又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七、拓展延伸

那么你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怎么看呢?(幻灯片:众说纷纭问题一)请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你的'见解。(讨论两分钟后,生答)

陶渊明选择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时代,他这种不愿同流合污,想要保持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是有其时代意义的。

下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也有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你又怎么评价呢?请结合这一组材料来进行讨论。(幻灯片:众说纷纭问题二,当代著名隐居人士)(讨论两分钟后,生答)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远离喧嚣的都市,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人的性情所决定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在都市间找寻不到精神世界的宁静,渴望于山水田园中寻得一种心灵的和谐。也有人是以一种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态度面对人生,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辉煌。当然,第二种选择于当前来说,这是一种主流意识。但是我们对每一种选择都不能够否定,因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选择对社会无害,我们都应该尊重,不该去干涉。

八、背诵全文

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你们对于人生志趣、道路的选择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那么最后,就请同学们再次来体会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乐趣,自由地朗诵这首诗《归园田居》。这首诗通俗易读,最好能够做到当堂背诵,开始。(生读)

我们一起来背诵全诗。(师生齐背)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靖节先生)

田 官场——尘网、樊笼 理 田 语言朴实如话

园 (厌恶) 想 园 意境清幽恬淡

之 田园——旧林、故渊 生 诗 感情真挚自然

乐 (喜爱) 活 风

官场中人——羁鸟、池鱼

人格追求

教学反思

随着这堂竞赛课的结束,我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我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而完成的。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是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诗作中典型代表作。由于他的田园诗风具有朴实易懂的特点,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鉴赏诗歌的兴趣。

这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挥和提高。

在本堂课的导入设计环节,我注意联系学生以前在初中所学过的旧知,引入新课题。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新知能力,而且巩固了以前的知识,使学生明白知识的紧密联系性特点。

在了解作者的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对作者生平经历了解的部分,教师只在其后做一些补充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是调动了学生熟悉作家作品的积极性,感受到自己也是一堂课中的一个角色。

当熟悉了作者生平后,我注重了诗歌的朗诵作用。既指明学生朗诵,又聆听名家朗诵,使学生从对比中掌握诗歌朗诵的技巧,懂得情感融入其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朗诵诗歌的兴趣,落实了诗歌朗诵环节。

进入到对诗歌文意理解的环节时,我有别于一些老师自己包办对诗歌字词全文进行翻译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字词的方法,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解决。经过后来实践,我发现这样做的确有好处,不仅锻炼了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而且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接受新知能力,熟悉了这一环节的重点所在。

这堂课的重点是对这首诗进行分析与鉴赏,在这个环节部分,我运用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言可表。在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时,我找准重点,设计了问题的难易程度,渐渐挖掘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避免了芝麻西瓜一起抓的模糊教学,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读出了诗歌的深意。

为了既符合新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发言权等教学理念,又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我设计了诗歌语言鉴赏讨论环节,使学生于学习一首诗的过程中,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一般方法,学会读出诗歌所蕴涵的作者情感,品味出诗歌的语言美。当然,学生对于诗歌语言的鉴赏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式的表达,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在一旁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深地体会出诗歌炼字的精确性特点,把握诗歌的内涵。

由于对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着重进行了讨论,那么后面设计的总结出陶渊明诗歌总体艺术风格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说出田园诗风的特点,因而对田园诗派的补充介绍也就不至于显得突兀,还让学生于这首诗以外,学到了一些文学常识。

学习一首诗歌,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所以我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上设计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使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还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习正确地来评价人生道路选择问题,对今后自己的人生志趣选择有更多的思考和体悟。

我们不能就教材而教材,教材只是起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时,一直都很注意学习的方法性,注重学习知识的实用性,既让学生于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程学习的多元性和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知识一同增强。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由衷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给教学界带来的阵阵春风,拂开了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教学探索之路。或许这样的改革还有很多不够理想的东西,但是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课堂的开始,日后的改革之路必定会是愈走愈宽阔。

这堂课的设计是我对新课程理念进行研读之后的一个实践,临场发挥怯场的原因使我没有如期完成闪亮之处,这也算是给予我的一个教训,让我增长了许多教学经验。

这是本次竞赛课之后的一点点感想,收获很多,仅此留笔。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小学报任安书教案

关于背《报任安书》有感700字

陈涉世家教案

高中语文《陈涉世家》教案

举例子的句子

《司马迁发愤写》教学反思

《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
《《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023-04-16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2022-10-16

鸿门宴教案鸿门宴(教案八)2022-09-01

屈原列传教案2023-09-09

史记的读后感1000字2023-06-11

《史记》优秀教案2022-09-24

史记观后感2023-12-05

鸿门宴 教案2023-11-10

史记阅读心得体会2023-09-09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4-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