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4 08:06:32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推荐13篇)由网友“kkka”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圯上敬履》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大家!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篇1:《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4.学习并发扬中化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把握张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张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垓下决战后,刘邦建立西汉,庆功宴上,刘邦在谈自己如何得天下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位子房何许人也?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

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从中品味一下张良成功的因素。

二、介绍《史记》及司马迁、张良的相关文学常识。

1.《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其中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④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⑤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

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3.张良文章背景简介

张良被刘邦列为汉初三杰第一,后世对其先佐明主建不世之功,后功成身退的传奇经历多有称誉。张良出身战国后期韩国大贵族家庭。祖父开地、父亲平相继相五代韩王。世代相韩的经历,使张良对韩国有着很深的感情;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显赫的地位,断绝了他的仕宦之途。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张良对消灭韩国的秦朝政权充满了刻骨仇恨。张良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从小对朝堂斗争、宫廷政治耳濡目染,深明君臣相处之道。韩国灭亡后,张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终于散尽家财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伏击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中,却击中副车而未获成功。

刺杀秦王失败后,张良亡命下邳,颠沛流离,历经磨练,洞悉人情世故。

三、朗读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3.指读,并纠正字音。

4.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译全文。

2.置疑难点。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参考:

张良曾从容闲步漫游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近张良的地方,故意把鞋子跌落到桥下去。瞧着张良道:“小伙子,下去把鞋拾上来!”张良愣住了,想揍他一顿。因为对方年纪老了,勉强隐忍下来,下桥去拾起了鞋。老人道:“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拾了上来,索性也就跪下来帮他穿上。那老人伸出脚套上鞋,笑着走了。张良真是十分惊讶,以目光追踪着他。老人走了里把路,又回转来,道:“小伙子倒还值得教导一下。五天以后天亮时,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很奇怪,敬礼道:“嗯。”第五天早晨,张良来到那里,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气愤地道:“同老一辈人约会,比人家后到,这算什么?”说完就走,道:“过五天早点来相会。”五天以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那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又气愤地道:“又比我后到,这是为什么?”说完就走,道:“五天以后再早点来。”到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道:“这样才对。”拿出一册书,说道:“读了它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再没有其他的话,从此也不再见过面。天明时一看这部书,竟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十分惊异,经常反复诵读它。

(何满子译,选自《史记纪传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出版)

五、复述课文要内容

教师点拨:记叙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文学常识导入。

二、理解人物形象

1.文中两个人物在我们心中已渐渐清晰,那么张良和老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全文,圈划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

教师点拨:描写语句,形容词,动词。

2.分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圈划的词句,归纳张良及老人的特点。

明确:

张良:

敬老: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守信: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勤奋好学:常习诵。

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有思想,有主见:怪、精、异(心理描写)

老人: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的人。

3.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张良有美好的德行,综全比较来看,他得黄石老人天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忍

三、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1.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可以一言以蔽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记述的这一部分,是想带给读者--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明确:有忍耐之心。

小结:对张良来说忍能带来机遇,带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兵法,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刘邦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刘邦能够忍耐韩信,得到咸阳而退居灞上,忍耐一时,建立西汉王朝,张良也成为开国功臣。在后世影响很大,三国时代水镜先生向刘备诸葛亮时说:“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胜汉三百年的张子房可与之相比。”其实对我们也一样。

2.对什么有忍耐之心?

学业、梦想、美好的生活等等。

3.是不是什么事都要忍呢?

不是。不能无原则的忍。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侯论》开篇的一段话。

小结: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气概,一种生活态度。忍,是能量的积蓄,是在苦难中站起来的准备,能够赢得好名声,感化一批人,忍使很多人成就大业。

4.成功需要“忍”,除了“忍”这种品质,从本文你还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忍要有度,胸怀大志,重约守信,恭敬师长,德才兼备。

四、拓展

真正的忍者,是善于隐藏自己锋芒的人,忍住一时之不公,受暂时的委曲,在忍中磨炼意志,增长智慧。方能战胜自我,赢得机遇,成就事业,精彩人生。你能举例谈谈还有哪些人以忍成大业的吗?

参考:司马迁、韩信、勾践、重耳

总结:

《史记》开篇一段话:西伯侯局厩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布韦迁蜀世传《吕贤》,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他们经历一翻磨难,都成就了大业。

它告诉我们:大抵圣贤都是经历一番磨难,忍一时之辱,而成就大业,可见,《史记》这部书不仅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更为我们启迪人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本节作业,用两周的时间,挑选《史记》故事中,你感兴趣的人物或篇章读一读,写读书笔记,然后交流。

五、作业:

1.积累文中学过的文言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

2.课后阅读《史记留侯世家》或苏轼的《留侯论》,全面了解张良这个人物。

3.积累《史记》名言

4.完成练习题。

封志莉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篇2:圯上敬履翻译及原文

圯上敬履翻译及原文

《圯上敬履》原文和译文(翻译)

圯上敬履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

(1)圯:yi,桥。 (2)欧:通“殴”

译文:

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篇3:文章圯上敬履的练习题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并说一说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老父采用了哪些办法来考验张良?

3、老者故意丢鞋,叫张良给他捡鞋,为何又要张良给他穿鞋,并且他又“以足受”?

4、见老父扔鞋,张良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后来他为什么改变了?

5、老人对张良的种种要求是否过分?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6、“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当如是”是指什么?表现了张良怎样的品质?

7、老父两次刁难张良,以迟到为由不予理睬,为什么?

8、对陌生老人的无理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

9、作者借老父考验张良一事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10、你认为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1、张良已为老父“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为什么没有立刻将《太公兵法》送给他?

12、你认为文中的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3、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

14、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张良的这段经历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5、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有着和张良类似的人生经历,最后终获成功,请举例说明。(至少3人)

16、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案:

1、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来;让张良给他穿鞋;和张良约会,因为张良后到而几次三番愤怒地离去。3、答:进一步考验张良的忍耐力,看他是否是一个可造之材。

4、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5、答:从文中“直堕其履圯下”“命良取履”“履我”等词语看,老人有些过分,可是老人是用这种方法来磨练张良隐忍的性格,这样他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6、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7、答:表面是为难张良,有点过分,可实际上是进一步考验张良,看他是不是具备成才的决心和勇气,磨练他隐忍的性格。

8、答:忍让、恭敬。

9、答: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遵守承诺,守信重约,精通所学的技艺的人。

10、答:《太公兵法》得自谦恭,并且首先在“强忍”。“忍”是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

11、答:①“取履”和“长跪履之”确实表现出张良的隐忍和敬老,可是《太公兵法》是要传给真正能成大业之人;②这种人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并对自己严格要求;③老者后来的几次三番的离去,一方面是继续考验张良的隐忍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张良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精神;④足见这位老者真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12、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13、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14、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15、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16、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篇4:《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 的美好品德的 赞扬与继承。

学习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圯上              敬履            衣褐             愕然                    殴之                       孺子              直堕             下邳

二、简介作者及出处。

司马迁:字           ,西 汉          家、          家,著有《史记》。主要经历: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  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二)那么《史记》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鲁迅评价 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讨论。

1、  张良为老 人取履之后,老人为何又要“以足受”?

2、老人面对张良的后至,再三批评,原因是什么?

3、对陌生人的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

4从此文中可以看出张良具有哪些品质?从中你悟出什么?

5、你认为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6、你如何看待老人对张良的一再考验?

7 、你知道关于张良 的 其他故事吗 ?

8、你是怎样评价张良的?

篇5:《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实词。

2、能力目标 : 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华民 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 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教学关键:诵读赏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垓下决战后,刘邦建立西汉,庆功宴上,刘邦在谈自己如何得天下时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这位子房何许人也?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哪位同学知道?对,是张良。

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支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简介 作者及出处。关于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来交流预 习所得,介绍一下作者及出处。 要求:语言简洁,突出重点。同时注意:把重点信息在书下注释或笔记本上圈点出来。(一 )谁来介绍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 史记》。主要经历:

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 》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 刑而无愠色”。(二)那么《史记》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朗读课文,注意字词:

圯上              敬履            衣褐           愕然                    殴之                      孺子              直堕             下邳

四、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五、小结:

六、作业: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帮学生解决有疑问的字词。

2.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互评,说一说,哪组同学读得好,为什么?由此环节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由 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2)张良的一个“诺”,要读出他当时既诚恳虚心又满腹狐疑的复杂心态,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认真体会。

3.分角色朗读中会发现张良的语言极少,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地方去了解张良呢?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张良的动作、心理的描写,想象一下张良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由此看出,张良 具有怎样的品质?(全面理解张良的人物形象)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在年轻时有特殊的经历?

6.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四、总结《圯上敬履》只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但是我们以小见大,由 一件小事看到了张良身上优秀的品质,也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成为后来张良成功的重要基础,张良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史记》中还记载了你所喜欢的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呢?我们将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册

板书设计:

1、敬老: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守信: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3、勤奋求学:常习诵。

4、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 (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5、有思想,有主见:怪、精、异(心理描写)

刘维萌

篇6:《圯上敬履》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

《圯上敬履》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

圯上敬履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就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

(1)圯:yi,桥。 (2)欧:通“殴”

译文:

留侯张良的`祖先就是韩国人。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就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就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就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篇7:《圯上敬履》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理解重点实词。

2、能力目标 : 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高祖刘邦麾下有三位重臣,被称为“汉初三杰”。其中,韩信战功赫赫,拥兵带阵最为刘邦所疑忌,终被杀害;萧何是刘邦的幕僚长,为他治国安邦,被列为重臣中第一,但也获罪下狱,而唯有被刘邦评价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子房,成为他最亲信的智囊谋士,这位子房便是全身而退的张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支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介绍资料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主要经历:

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28岁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是他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丰富史料,32岁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上起传说中黄帝,下到汉武帝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体例。

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朗读课文,注音注解:

尝 步游 圯上 父 敬履 衣褐 愕然 殴之 遂 孺子 直堕 下邳 履我 业 长跪 殊 里所 诺 兴

四、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事件:记述张良青年逃亡时期在下邳圯上为老父取履受书的故事。

五、分析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复述故事

2.理清脉络 张良敬履 老父赠书

3.情节结构 老父 张良

堕履圯下 考验 圯下取履

命良取履 长跪履之

足受不谢 磨炼 三赴其约

三会于圯 受以兵法

授以《兵法》 终得真经

忍小忿方能成大业

4.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表面:傲慢无礼 实质:伯乐相马 循循善诱 用心良苦 爱惜良才 点石成金

5.张良具有怎样的品质?

尊敬贤老、隐忍有容、守信重约、勤奋上进 以此磨练自己的意志,增长才干,得到兵法。

张良心理过程:惊(殊大惊)----怒(欲殴之)----疑(因怪之)----忍(强忍)-----坚定(跪曰诺)-----执著(三往常习)

6.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在年轻时有特殊的经历?

司马迁不负遗命功成《史记》 周文王被拘成《周易》

孔子七天无食走不馁成《春秋》 屈原被流放成《离骚》

左丘失明写《国语》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六、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忍要有度,胸怀大志,隐忍能容,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忍一时不平,受暂时委曲,能够磨练意志,增长智慧,赢得机遇成就大业。

2、真正的人才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重约守信,胸襟磊落,隐忍有容,恭敬尊长,历尽磨难,忍辱负重,德才兼备。

七、成语对联 孺子可教

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背诵重点注解

板书设计:

1、敬老: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守信: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3、勤奋求学:常习诵。

4、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封志莉

[《圯上敬履》教案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8:张敬新教学设计

张敬新教学设计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练习题目内容

1

2

3

掌握

探究

领悟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喜欢的段落

学生朗读课文,探究藤萝悲之因,寻找藤萝之美

引导学生理解、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自主合作,能理解全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喜欢的段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生活情趣。此外,这节课加深了对“美”

作为文章线索的理解,了解了作者热爱美,矢志不渝地捍卫美,富有正义感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了一些词语,

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采用课前三分

钟学生讲“学习指导”的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

文的兴趣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

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读”也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在最后的

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回答精彩纷呈,真的很棒!

篇9: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透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透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这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情绪。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比较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情绪。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情绪,(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五.总结全课。

篇10: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透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透过对敬亭山的描述,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明白李白吗?(明白)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明白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透过预习已经明白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超多的诗文,所以敬亭山之后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明白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情绪?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明白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齐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样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述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篇11: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导入新课《独坐敬亭山》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课件展示《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齐读).

2.解题,质疑.

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②看到课题,你明白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二,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2.检查自学状况.

①指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a,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那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你明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联系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情绪,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b,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向觉得寂寞悲哀下去了呢请看下一句.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d,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e,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f,有感情读这句诗.

g,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3.这首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人山对话,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试想李白当时的情绪,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当作知己,他会对知己说些什么呢

2,指名学生想象说话.全班交流.

3,敬亭山听到李白的心声,它又会怎样回答呢

4,再次想象说话,突破难点,升华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诗;交流.

2.把喜欢的古诗词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ting独坐敬亭山

亭(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以动衬静)

借景抒情孤云/独去闲.孤独寂寞

相看/两不厌,(相知相守)

只有/敬亭山.

篇12: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透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透过对敬亭山的描述,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明白李白吗(明白)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明白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透过预习已经明白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超多的诗文,所以敬亭山之后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明白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情绪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明白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齐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样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述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透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述,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必须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持续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绪是怎样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情绪是悲伤的了。此刻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找出能够表现出作者孤独的情绪的词语。课后我一向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剩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十分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立刻鼓励他们“这个方法十分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就应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明白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一向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状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透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透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必须会透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篇13: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诗文意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师(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超多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情绪感的诗。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揭示诗题

3、齐读课题。明白这首诗吗?自由读诗。

四、认读生字

读字正音

⑴指名读古诗

⑵在书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五、学习诗文

1、体会诗意

⑴指名读古诗

⑵“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⑶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相机理解“尽”、“孤”、“独”、“闲”、“只有”

⑷提出不懂的地方

2、入境朗诵

⑴学生自由练读

⑵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情绪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情绪怎样?

⑶师范读,配乐读

⑷学生练读,朗诵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10篇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魏禧《留侯论》与苏轼《留侯论》的对比阅读答案及翻译

论管与引的教学反思

湖北地名谜语含答案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唐诗原文

高二榜样的作文800字

榜样满分作文800字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推荐13篇)】相关文章:

关于生日的对联2022-05-04

每年生日对联2022-05-08

侯翔辰读后感2022-10-05

高三榜样作文800字2023-04-28

敬畏作文600字2023-07-14

经典对联2022-08-06

生日对联2022-09-16

对联有哪些2023-12-29

对联的意义2023-06-04

高三写榜样的作文800字2022-11-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