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精选13篇)由网友“继续前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时数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l-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③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⑤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
2.预习第6―13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旧课。
(出示小黑板)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英勇气概) ②使人遗赵王书 (送) ③徒见欺 (被) ④臣请完壁归赵 (谦词)
2.翻译句子。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而君幸干赵王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
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
[4] [5]
篇2:《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四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l-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关于和氏壁的来历,教师可以扼要补充。(请见《韩非子・和氏》)⑤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壁”,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3.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壁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③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⑤这一层写蔺相如奉壁使秦。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七。学生边朗读边思考1-5段后,布置作业。
1.熟读和口译第1―5段。
2.预习第6―13段。
第二教时
一、检查旧课。
(出示小黑板)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英勇气概)②使人遗赵王书(送)③徒见欺(被)④臣请完壁归赵(谦词)
2.翻译句子。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而君幸干赵王③求人可使报秦者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06一11段)。
二、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顺便要求学生讲解这一句),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壁,对秦国来讲,并木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壁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按:有人认为这一句的标点应为: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大王必欲急(形作动)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壁;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壁从径道(小道)送回赵国。
4.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要求学生讲解这四个字)者也”。干脆说明壁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壁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键”。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三、略讲第二部分第三层(12――13段)。
这一层是写完壁归赵后的结局。“拜相如为上大夫”为将相不和伏笔。“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为两国进入对立状态和“渑池之会”伏笔。
四、小结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讨论后明确:①直接描写(如: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复习巩固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并允许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2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3.预习第三部分“渑池会”。
第三教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小黑板)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前曰:“璧有瑕……”(上前)
②相如因持壁却立(因,于是。却:退)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2.辨析加点虚词。
二、讲读第三部分(14一16段)。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并试译这一部分后,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
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第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要求学生翻译加点词: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①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②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
篇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 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三、加强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
四、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进入高中以来,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应先复习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学习。
二、 文言文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很多,拟把重点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累计 课时
一、 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好些篇文言文。对于怎样去学习文言文,你们原来的老师肯定也讲过了。现在我再跟大家回忆一下,同时提出我对大家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A、文学常识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 通假字
字 多义字
注音
D、 一词多义
词 古今异义 总体要求:字字落实
词类活用
E、 被动句
句 倒装句
判断句
省略句
篇4:《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计:汪振学
教学目标 :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
[4]
篇5: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课时,累计 课时
教学目的
一、 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三、加强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
四、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进入高中以来,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应先复习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学习。
二、 文言文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很多,拟把重点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累计 课时
一、 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好些篇文言文。对于怎样去学习文言文,你们原来的老师肯定也讲过了。现在我再跟大家回忆一下,同时提出我对大家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A、文学常识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 通假字
字 多义字
注音
D、 一词多义
词 古今异义 总体要求:字字落实
篇6:《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计:汪振学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 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篇7: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课时,累计 课时
教学目的
一、 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三、加强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
四、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进入高中以来,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应先复习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学习。
二、 文言文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很多,拟把重点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累计 课时
一、 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好些篇文言文。对于怎样去学习文言文,你们原来的老师肯定也讲过了。现在我再跟大家回忆一下,同时提出我对大家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A、文学常识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字 多义字
注音
词 古今异义 总体要求:字字落实
词类活用
句 倒装句
判断句
省略句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第一段和注释①,明确这样几点:
篇8: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 伟
〖目 的〗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
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见课后韩兆琦文)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 完璧归赵品茗 2. 渑池相会 3. 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 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
篇9:《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 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
篇10:《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可分三层:(板书)
(1)1――2段:简介廉、蔺
(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决策入秦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1.串讲
2.2、讲析
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
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
篇11: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
(三)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1.归纳总结文中重要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把握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3.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2课时
1.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2.精讲与精练相结合,引导同学理解知识点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一
(
.简介作品及时代
(1)作品简介
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
.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2②3节:完璧归赵
―16④17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2.查阅工具书,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②臣愿
庭。“庭”通“廷”,朝廷
案图。“案”通“按”,察看。
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人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B
a.名词作动词:
安置住宿)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
b.名词作状语:
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使……完整)②秦王恐其
篇12:《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高二)
当阳二高 李文忠
一、说教材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一、怎样学习文言文;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高二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
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
3、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诵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
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人物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学生质疑、对抗。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仗义执言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身心重创发愤著《史记》。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八“书”、十“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典。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2、《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三、听录音、点读、分组读、齐读,纠正字音、句读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穆公( ) 避匿( ) 缪贤( ) 汤镬( ) 虽驽( )
肉袒( ) 盆缶( ) 案图( ) 可予不( ) 渑池( )
诈佯( ) 列观( ) 皆靡( ) 传舍( ) 甚倨( )
不怿( ) 衣褐( ) 睨柱( )
四、自读课文,疏通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各用4个字概括文章故事。
五、完成《金榜》“基础自主学习”,整理课文的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实词的活用④古今异义词⑤文言特殊句式
五、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归纳翻译古文的几原则:
⑴ ⑵ ③
第二课时
研读文段,合作探究
一、研读1-2段
1、文章开头交代廉颇、蔺相如的不同出身,有何作用?
二、研读3-13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
1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进行了哪三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研读14-17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维护国格的。
1、此故事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对比,请列举出4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2、廉颇在本事件中做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四、研读17-21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顾全大局的。
这则故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请联系课文具体说明。
五、 小结全文。
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 “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 )三故事,赞扬了蔺相如( 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 ) ,也赞美了廉颇( “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启示我们( )。
二、人物刻画
1.选择3个( 典型 )事件刻划人物。
2.在( 矛盾冲突中 )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 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 廉、蔺的矛盾 ),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 在共同对敌 )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用( 个性化 )的语言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 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服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相济,但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错改过,负荆请罪时所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句,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4.运用( )手法侧面描写人物。
三.选材典型,剪裁精当,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对于已选材料作者又精心裁剪,明写、详写了人物( ),暗写、略写了人物( )。同一故事中也有详略安排,如(
).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六、练习-语言应用
1.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2、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习下面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给我们本期所学的某一名著写一段推荐词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坚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七、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对秦王
负荆请罪 对廉颇 原则: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威于外而宽于内
李文忠
篇13:廉颇蔺相如列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①.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
①.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启心智,提高赏析,评价的文学素养。
②.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深化,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③.通过引导学生对《史记》名篇的品读鉴赏,达到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 屈原列传教案
★ 高一语文作文指导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精选13篇)】相关文章:
高二必修五语文作文2022-05-04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2024-01-29
屈原列传 教案2022-11-2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2022-12-03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异义及成语总结2022-04-30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2022-06-26
《史记》优秀教案2022-09-24
二年级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2024-01-2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9-28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