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7 07:52:1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由网友“魔法少女姜承録”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大家!

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

篇1: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

篇2:掩耳盗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

黄以玲

教学目标:

1、 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 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 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 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引入

1、 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 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 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 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 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 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 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 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 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 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

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

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 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

的故事,谁能把你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掩耳盗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五册第六课《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掩耳盗铃》

教学目的 1、理解本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2、会用“一……就……”造句。3、有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手港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教学难点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教具 铃铛一只、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时间

初读

启发导入

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质疑问难

导读提示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齐读课题

回忆或查字义,说一段话,初步理解题目。

个人读后两人互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边读边标号,思考第1自然段内容并回答问题。 2分

3分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时间

议读

指出重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就该是课堂上优先讲解的内容:

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表达出

来。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

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默读标句子

整体感知第2段内容。个人感悟重点内容。

指名读,回答问题。

读句子,讨论。

体会“一…就”的句式。

运用句式说句子。读第2句

读句子,理解“掩住”做动作,理解句子,掩住谁的耳朵,谁听不见响声,读句子,体会心情,达到有语气朗读。。默读,画词,订正区别“偷”与“拿”,“偷”与“盗”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段话。

25分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时间

。尊重孩子们让他们用自己习惯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表演动作。

用动作概括出题目。 2分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读第四句,说出意思体会“碰”与“发觉”的关系。用“一…就”句式说话。

体会心情

有语气朗读

3分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小

组学习。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1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读书,朗读,

表达吸收。

讨论,谈体会。交流,抓“明明知道”和“没想到”。运用“一…就”的句式。

练习巩固有感情朗读。 5分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 碰→响→发觉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没想到 碰 → 发觉

[掩耳盗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习“铛” ,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

四、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 “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

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

5.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你们刚才讲的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6.续编《掩耳盗铃》故事结尾。

7.《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师这里有一则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轻轻地读一遍,你从中获得了那些收获?

出示:《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疲惫地走在一条小路上,饥饿使它脚步蹒跚,有气无力。

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昔日引以为荣的毛皮已经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动不动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扫帚一样拖在地上。

狐狸不由得仰头望天长叹了一声。而就在这一刹那,它看到了几串诱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结实而饱满,看起来就让人垂涎(xián)欲滴。狐狸喜出望外,终于有可以吃的东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长在一面陡峭屋墙的平台上,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它很着急,在周围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块垫在脚下,由于垫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还是无法摘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狐狸死了心,只是一直盯着葡萄看。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学生汇报收获。

8.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我们常常用这些寓言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了就要会用,才叫学以致用,你们能运用吗?

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9.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这则寓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篇5: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同学们,看,刚才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他通过读书自己就解决了,多棒啊!你们知道了吗?还有谁想说?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偷铃铛时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那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呢?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掩耳盗铃课文原文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dāng),很想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篇6:《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30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铃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定向、诱导

﹙一﹚诱导

1、激趣导入

出示铃铛并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表示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哗啦哗啦??(板书:铛dāng象声词)。

强调: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3、放动画,听故事

4、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板书完整课题﹚。

过渡:请看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学会做人。

二、自学、探究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从书上划出有关的句子,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 偷铃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4、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

﹙四﹚成果汇报

1、掩耳盗铃的意思: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铃人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3、偷铃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偷铃人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三、讨论、解疑

1、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2、预设: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却挺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要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四、反馈总结

1、 反馈学习:请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1)。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2)。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3)。有 的 同 学 做 练习册 上 的 题 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2、总结:是呀,自欺欺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让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 ◇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篇7:《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则寓言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我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教学本课,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利用实物———小铃铛导入课题后,接着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此外,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 展现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讨论、解疑”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升华了寓意,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篇8:《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学习目标: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习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加我们的学习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课老师、听课老师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

那,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掩耳盗铃] 被人发觉)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在一次次阅读中,强化了记忆,梳理了条理)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思考: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从阅读的阶段目标看,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定义是错的,而把所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铃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五、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大家都是表演明星,让我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创设真实情境,进入角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其实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情感与价值观。)

六、深化理解

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台下的观众:

1、读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堂的对话,是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全方位互动共振的过程,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什么,而是以一种轻松的对话方式让学生明了寓意,深化文本内涵,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

七、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八、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老师及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加吧!

3、选择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凸现其个性,建构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篇9:《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习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板书:错、蠢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

2、造句:只要……就……

3、背诵课文。

篇10:《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习)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同学们,看,刚才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他通过读书自己就解决了,多棒啊!你们知道了吗?还有谁想说?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偷铃铛时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那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呢?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六)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 偷走 发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篇11:《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形成真诚交流,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4,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三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通过复习学过的《自相矛盾》,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学生自学和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4)技术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重点字:掩,盗,铃,偷,捂、

2,理解课文意思,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一)激趣导入→(二)了解故事→(三)初读感知→(四)再读感悟→(五)表演明理→(六)深化理解→(七)联系生活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新词新朋友:掩,盗,铃,偷,捂;丁零,碰到,偷走,铃铛,掩耳盗铃、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

2,自读课文,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听听课文录音,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课件出示:思考:那个盗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做买卖的人……)

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你是从那句话知道的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做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五)表演明理

1,结合掩,盗,铃,偷,捂等几个字,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六)深化理解

讨论:(课件出示)

1,读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七)联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板书设计: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自己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2,看版主和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表演与联系生活使知识延伸,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本次教学设计特点

1、重视将关键字词结合寓言内容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质疑,使学生始终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

3、重视表演的效果,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理解成语意思

篇12:掩耳盗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关资料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去掩盖。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

(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装腔作势”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篇13:掩耳盗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掌握学习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

3、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寓言成语复习。

导入:上新课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挑战吗?听听题目要求:仔细听老师的叙述,同学们写出相应的成语。

1、用句子描述成语的意思。(指明上台写)

坐井观天:讲的是一只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少。

亡羊补牢:羊接二连三的丢失,才想起修补羊圈。教育我们有了过错,要及时弥补。

狐假虎威:一只狐狸接着老虎的威风作威作福。比喻仗着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2、小结:刚才所写的成语都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板书:寓言)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吗?(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新的寓言。(打开课件,板书:30《寓言两则》)

我们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又快又好。

二、整体感知。

1、从昨天的预习中,谁知道课文写了哪两则寓言?(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过渡:我们学习课文往往是从题目开始,让我们仔细地来看看这两个题目。当我们手中没有任何工具书时,你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2、解释课题。指名解释“掩耳盗铃”的意思,这就叫逐字解释法。谁再用这个方法来解释“守株待兔”的意思?

在学习中除了逐字解释法,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词语?(师适机概括可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3、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来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师表扬:“你读得真仔细!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小结:,联系上下文,运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这就是一种解释词语的好办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经常使用。

三、学习《掩耳盗铃》

学习第二段

1、课件示句子: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1)从句子中找找,他是怎么做的?指导学生抓住动作词语朗读

(2)(示铃铛实物)瞧!这就是铃铛。指导学习“铛”字

(3)面对他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想告诉他的吗?(引导学生认识到他的错误)

2、过渡:咱们都知道这样的做法会被人发现,那个盗铃人知道吗?从书上找找,那句话告诉了你?

(1)课件示句子比较:

A、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自由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多了“明明”,能说明什么?

(2)指导朗读,引读:他明明知道。他清楚的知道。

3、(教师摇铃铛)听听,就是这清脆的声音,你能用个词来描述吗?

(1)学习丁零丁零的读法,指导学习“零”字。

(2)你还能说出那些描写声音的词语?(评价:看来同学们积累的象声词还真不少。)

4、过渡: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铛的念头,反而想办法去偷。

(1)课件: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你们说这是个好办法吗?

(2)可他认为是好办法吗?指导朗读,读出偷铃人沾沾自喜的样子。

5、确实,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咱们连起来读一读吧。(读第二段)

学习第一段

1、过渡:我就不明白了,大家都知道会被发觉,他自己也知道,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找找原因。(示第一段)

3、指明读,你从那个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很想)指导朗读,板书:想偷铃铛

学习第三段

1、那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还是将手伸向了铃铛,可事实证明他这样的做法是错的。(课件示第三段)板书:被人发觉

2、“没想到”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回归全文

1、读完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适机板书:自欺欺人)

(1)引导说出“明知故犯”:他很蠢,明明知道偷铃铛会被发现还去偷,这就是……

(2)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个人?(引导说“心术不正、自欺欺人”等)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平时,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

2、过渡: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脑袋里住下了。谁能试着有滋有味地把课文读一读?(出示课件指导朗读)全班读

我们的朗读,只要抓住重点词语,就能把故事读得生动了。

3、过渡: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现在我们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说说这个故事吧。指明上台讲故事,讲完后让讲故事的学生说说: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若能背诵,及时鼓励“你真棒!这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一字不漏的说出来”;师接着引导“谁还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四、明寓意

1、这个盗铃人被抓后,站在主人家门前,羞红了脸,低下了头。如果你就是旁边的.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

2、这个寓言就告诉了我们(示课件朗读寓意)

3.你还有什么想法?你可以用一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篇14:《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1)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篇15:《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篇16:《掩耳盗铃》教案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小学语文第六册《掩耳盗铃》教案

《寓言》的教案

《寓言》教案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掩耳盗铃》

《台湾蝴蝶甲天下》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

《寓言》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九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小牛的铃声》教案设计

文言文学弈

《一只贝》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上册)

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掩耳盗铃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6篇)】相关文章:

说说阅读期待的语文教案2023-03-14

矛与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7-09

《叶公好龙》教学教案2024-04-17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高中政治教案2023-02-08

三年级语文《南辕北辙》的教案及原文赏析2022-09-19

人生寓言教案2023-07-12

二年级《亡羊补牢》教学设计2022-12-29

长恨歌 教案2023-03-25

亡羊补牢优秀教学设计2023-05-15

五年级语文下册《水》教案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