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收集(推荐15篇)由网友“菜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收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收集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收集
过小孤山大孤山(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学时授: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 一、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作者简介: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 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 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巩固该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f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杰然特起 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f然孤起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用;用;用;并且;由于) 之信造化之尤物 而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 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 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 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之(的;它;语音助词,无义;无义;这) 而(结束;表顺接;表并列;表转折;你、你的)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表象 (1)晚泊沙夹 (2)岸土赤而壁立 (3)掠江东南去 (4)上干云霄 答、(1)晚:名作状(2)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3)东南:向东南边,名作状(4)上:向上,名作状 6、翻译下列句子 (让学生上台对照书本翻译 不抄原句)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译 又有一块巨石,与狼烟矶不相连。嵬巍宏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译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葱翠的山峰高屹立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俊美,冬天,夏季,好天,雨天,姿态转变万千,确实是自然界景象最美好的地方。 (3)方立山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翻译 刚到山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偏向飞去,特别壮观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翻译 船过澎浪矶,纵然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行拟小姑之俊美,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翻译 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固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俊美,但是小孤山的左右,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方圆倒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异景呀! (6)江水污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翻译 (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污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清澄,过一个晚上能力喝 (7)南江则极清澄,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翻译 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准绳分别过一样,不相混同。 第三节 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板书内容】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篇2: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一、激情导入
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知人论世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文背景
(见教材P68注释①)
四、自由诵读
诵读要求: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请标出船行途中的各处景点及其特征描绘的句子。
五、探究赏析
(一)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国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一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三)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1、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3、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四)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
【附】苏轼原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的嫁彭郎。
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r,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诵读,加深体会。并完成相关练习。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①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②。崖崩路绝猿鸟去③,惟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④。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⑤。峨峨两烟髻⑥,晓镜开新妆⑦。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⑧。
【注释】①李思训:唐朝著名的画家,是我国“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年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长江绝岛图:画的是小孤山和大孤山。此画现已不传。②大孤: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与小孤山遥遥相对。小孤:在江西省彭泽县的长江中,山形象个发髻。③崩:倒塌。④棹歌:划船人唱的歌。⑤船低昂:船在浪涛中行走,浪头把船抬高,人就觉得孤山低下去;船在浪谷,就觉得孤山高起来。⑥峨峨:形容山高的样子。此句意为:大孤、小孤两座山,在烟雾迷蒙中,远远看去好象女子的发髻一样。⑦晓镜:风平浪静之时,湖水与江水就象是早晨梳妆的明镜。⑧贾客:商人。漫狂:胡思乱想。小姑:江中的小孤山。彭郎:澎浪矶,在小孤山对岸。民间将小孤山传作“小姑山”,将澎浪矶谐音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
【点评】苏轼知画善画,曾作过大量的评画、题画的诗文,本诗是其中的名篇之一。这首题画诗,不仅把画中所画重点突出,使静态的画面动起来,而且发挥想象,用民间故事激活画中景物,幽默俏皮,生动有趣。句式上采用散文式,灵活多变,形成诗画一体。虽然李思训的这幅《长江绝岛图》如今已失传,但由于这首诗的流传,也许后人能依据此诗,画出新图来。
小孤山是俏居长江中下游之吴头楚尾遐迩闻名的旅游胜地,风光旖旎,独立不依,北望天柱,南盈匡庐,如出水芙蓉。 山上的启秀寺始建于唐,供奉妈祖,人称“小姑娘娘”。与小孤山隔江遥遥相立的挺拔峻秀的山峰是彭郎矶,巍峨秀美的两山在浩渺烟波缭绕中宛若小儿女若隐若现的丽髻,清晨的江面如姑娘开启的妆镜,装点出女儿家的绝世妖娆绮丽!倾倒了过往游客!苏东坡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赞美说:“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并出人意表地把游客们对美好风光的艳羡留恋和小姑彭郎美丽的爱情传说神奇的幻化进诗词中:“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成就了清奇浪漫的千古绝唱!
【赏析】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
苏东坡的诗词,语言新颖、想像丰富,他那吟咏祖国美丽山川景色的瑰丽诗句,更是常常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他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就很有“诗中有画”的妙趣。
这诗是苏东坡观赏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真迹后写成的。李思训的这幅名画现已失传,其“庐山真面目”自然无从知晓。然而,苏东坡却用诗歌为我们惟妙惟肖地把它描绘出来,使人犹如看到原画一般。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参天长。”诗人开篇就象一个技巧甘斓牡で喔呤郑简练生动地勾出了这幅山水画的全貌,让人们在想像中看到:苍茫广阔的天宇;起伏奔腾的长河流水;雄浑的峨峨青山,参天松柏,迷蒙烟雾。接著,大概是画家在江中点出三、两舟楫吧,诗人写道:“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想像是何等的丰富清新。客舟飘荡江面,诗人便听到了那赤膊扬竿、搏击中流的船夫们豪迈慷慨的棹歌,同时,诗人还看到船在江中时高时低地前进。而山呢?在人的感觉中,它应该是随著船的起伏时而沉下去,时而浮上来吧!这写法,这想像,简直把山川景色写活了。由於想像的运用,画面由模糊而清晰、由朦胧而鲜明。诗的最后四句更叫人拍案称绝:“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在诗人那“神与物游”的想像中,媚秀的大孤山与小孤山,美得像窈窕淑女高高的发髻;待到江水清,江面平,这景色又如美女穿著新衣裳一样美丽非凡。最后,诗人借用谐音,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小姑 ”,把彭浪矶说成“彭郎”,说它们如新婚夫妇扎好云鬟、穿上新装一样的美丽端庄。
李思训的画已不可得,然而有苏东坡的诗在,可以由诗而得“画”。古人评诗画,历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苏东坡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诗作,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都富於“诗中有画”的妙趣,使人爱不释卷,得到万口流传,成为千古绝唱。
篇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一、激情导入 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知人论世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文背景 (见教材P68注释①) 四、自由诵读 诵读要求: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请标出船行途中的各处景点及其特征描绘的句子。 五、探究赏析 (一)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国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一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三)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1、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3、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四)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 【附】苏轼原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的嫁彭郎。 苏诗只简洁地写山色水阔、山势险峻、江水波涛汹涌,江阔山小。轻盈点染,凌空飘r,给人一种空朦迷离的感觉,启发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 陆文则脚踏实地,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诵读,加深体会。并完成相关练习。篇4: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钯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称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罕松县,有戌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地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澎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发。万立庙门,有迅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支:“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揽。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璧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篇5: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一、激情导入
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知人论世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课文背景
(见教材P68注释①)
四、自由诵读
诵读要求: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请标出船行途中的各处景点及其特征描绘的句子。
五、探究赏析
(一)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同远及近。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二)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国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一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三)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1、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3、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四)本文与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均是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二者“创造形象”是怎样“诗文有别”的?
篇6:《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其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四、教学时授: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作者简介: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
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
四、解题:
1、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
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关于小姑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比较浪漫的说法: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
2、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五、自由诵读。
1、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3、本段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巩固该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f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杰然特起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f然孤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信造化之尤物而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三节
探究赏析: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板书内容】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
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
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
篇7:读《过小孤山大孤山》札记
读《过小孤山大孤山》札记
公元1l70年,陆游赴任夔州(四川奉节)通判,从家乡越州山阴(浙江绍兴)出发,溯流而上,经运河,历长江,入三峡,历时五个月,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了六万五千余字日记,于沿途山川形势、舆地风光、名胜古迹逐一记录。他将日记编入《渭南文集》第四十三至四十八卷,名为《入蜀记》。《过小孤山大孤山》即选自《入蜀记》,此段日记以其浓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大学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笔者于赏读中感触颇深,信手写下札记三则。
一、烽火矶的战略位置
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提到的烽火矶,位于江西马当山附近。这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国名胜词典》、《辞海》均不载其条目)而陆游却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这主要是陆游十分重视它的战略地位。
陆游离乡入蜀,志在雪国耻,复中原。清人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说陆游《入蜀记》“凡途中山川易险,无不排日记录”。由此可见他在一路跋涉之中饱览长江名胜风景的同时,还用战略眼光对长江沿岸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考察。
“长江浩荡,敌之巨防”,由于长江天堑的阻隔,历史上曾出现过魏蜀吴三国鼎立、十六国和东晋的分裂,以及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因此长江沿岸留有不少历代战争的遗迹。在这些历代战争遗迹中,尤其是以峭壁临江的石矶最为突出。它们峭拔峥嵘,兀立于江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要,往往是古代的重要渡口或通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陆游在《入蜀记》中共记载了十九个知名的石矶,其中有的在历史上就曾发生过重大战役,诸如采石矶、赤壁矶等。陆游对这些历代战争遗迹的考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宋南渡后,金统治者一直未收敛他们南侵的野心,因而长江又成为南宋的重要防线,一些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又都驻扎上南宋的军队。烽火矶是以南朝在此设立烽火台而得名,“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到了南宋,这些古代烽火台依然沿用。《续资治通鉴》载:宋高宗绍兴二年,“初命沿江置烽火台以为斥堠”。南宋人周《清波杂志》也记载:“沿江置烽火台,每日平安,即于发更时举火一把;每夜平安,即于次日平明举烟一把;缓急盗贼不拘时候,日则举烟,夜则举火各三把。绍兴初,江东安抚使李光所请。”再根据陆游文章中所介绍的距离烽火矶不远的小孤山驻有“戎兵”的情况来看,这座古代烽火台在当时是不会废圮的,由此可知陆游为什么要对烽火矶细加描绘。
陆游在描绘烽火矶的过程中,先是自舟中远望,所见烽火矶自然是一个依稀的轮廓----“突兀而已”,待到“抛江过其下”,移远就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这还不够,作者又用特写的手法,描绘一块“杰然特起”的巨石,红色的枝藤和绿色的野蔓,萦绕在它身上,犹如宝石镶嵌的屏风,光彩夺目。作者对这块巨石大加渲染,显然是有用意的,他是以这块巨石来象征那抗金御敌的战士,在沿江烽火台上筑起一道“宝装”屏障。这段描写正是文章的融情入景之处。
二、“安济夫人”的传说与“小姑庙”的兴衰
小孤山祠宇又称启秀寺,相传始建于唐。寺内原供奉关羽像,后因“世俗转孤为‘姑’”,寺内便供起传说中的“小姑”像,[1]南唐时,曾有人指出这是“穿凿浮伪”,建议“去妇人位,立山神庙貌”。[2]但到了北宋时“又复妇人像,而敕额以圣母为称”。[3]陆游入蜀途径这里时,见到的神像已被封为“安济夫人”。
“安济夫人”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神祗?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载有题为《安济夫人庙》的一段文字,兹录于此:
本朝开宝中,真州有渔者,钓一木刻妇人,背刻“丁氏“二字。既归,神事之,辄有灵验。立庙江上,舟过其下者,必祠而后济。州为保奏,封安济夫人。庙在长芦崇福禅院之西。
安济夫人本姓“丁”,原是传说中掌管长江航道的女神。“小姑”之所以也被称为“安济夫人”,是因为小孤山下水流湍急如沸,有“虽无风,亦浪涌”的说法。每当风雨季节,行船十分危险。行旅舟过其下,都要到庙内进香,求助“小姑”保佑其安全行驶。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就曾记载:“后人语讹,作姑姊之‘姑’,创祠山上,塑像艳丽。而风涛甚恶,行旅惮之,每岁本府命从事躬祭。”[4]北宋诗人陈简夫也留有“山称孤独字,庙O女郎形。过客虽知误,行人但乞灵”的诗句。[5]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小姑”称为“安济夫人”。
到了南宋,小孤山祠宇的香火应当是更加旺盛,这可以从陆游的文章中的知,他交代了绍兴初年,抗金名将张浚“自湖湘还”,对小孤山祠宇“尝加营葺”。这件事一方面表明了爱国将领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珍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长江沿岸人民(甚至包括南宋军队)在金兵的时时侵扰下,更是把命运寄托在神灵身上。陆游入蜀,还写有《晚泊》、《初寒》等诗,其中就有“丛祠无处不祈风”、“江边丛祠常掩扉”的句子,可见沿江设有不少类似“小姑庙”的祠宇,这种想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但这时陆游所见到的“小姑庙”已“极于荒残”,和“丹翠凌云起”的小孤山风光很不协调。对此,陆游甚感痛惜。祠宇荒残之状反映了大宋江山的破碎之貌。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哪顾得上对这些残破的祠宇整饰修理。陆游由此追忆起张浚营葺小孤山庙的往事。追忆的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寄托着他的无限感慨。宋孝宗隆兴初年,陆游曾参加张浚主持的北伐工作,和张浚结为知己。后因战事失利,陆游被投降派加上一个“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免归”故乡山阴。张浚辅佐南宋高宗、孝宗两朝四十载,竭忠尽智,力主抗金,曾被封为魏国公。但连遭奸臣秦桧、汤思退之流的陷害,困于谗忌,屡起屡谪。先后谪永州、连州、福州。隆兴北伐后,竟死于判福州的路上。张浚死时,陆游曾写下一首诗:
河亭挚手共徘徊,万事宁非有数哉。
黄阁相君三黜去,青云学士一麾来。
中原故老知谁在,南岳新丘共此哀。
火冷夜窗听急雪,相思时取近书开。
陆游既钦佩张浚的忠贞为国,也深深的同情他坎坷的遭遇。如今,陆游来到了小孤山,见故人“尝加营葺”的寺宇已“极为荒残”,只留下空载其事的石碑,怎能不触景生晴,感慨万分呢!
陆游入属前,曾写有《通判夔州谢政府启》,文中写道:
念昔并游于英俊,颇尝抒思于文辞,既嗟气力之甚卑,复恨见闻之不广。今将穷江湖万里之险,历吴楚旧都之雄。山颠水涯,极诡异之观;废宫故墟,吊兴废之迹。动心忍性,庶几或进于毫分;娱优抒悲,亦当勉见于言语。倘粗传于后世,犹少答于深知。[7]
由此可见,“吊兴废之迹”乃陆游写《入蜀记》的一个动因。我们从他记叙小孤山衰败的情况中,不是正可以看出他对大宋江山“动心忍性”、“娱忧抒悲”的爱国情感吗?
三、不异丹青图画
明人何宇度在《益部谈丛》中曾评价陆游《入蜀记》“不异丹青图画”,阅读《过小孤山大孤山》,确实犹如欣赏一幅清丽隽美的山水画卷。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游踪,运用逐景推移的手法,由水及山,连山带水,一景一景地窥探幽姿。他先是从峭壁临江的烽火矶着墨,然后写隔江相望的小孤山和澎浪矶,再写横扼湖口的大孤山。所写的这主要四处景物中,烽火、澎浪二矶同一类型,但在作者笔下,却各显特色:烽火矶因山石险峻,南朝在此设立烽火台而得名,所以作者着意写其石,所谓“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于它石迥异”,写得有形有色;澎浪矶因水流十分迅猛,疾湍如沸而得名,所以作者着意写其水,所谓“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写得是有影有声。大小孤山也是同类型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也各呈异彩:因小孤山近旁有“沙洲葭苇”,所以作者着意写其山貌,描绘出小孤山的“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的峭丽之姿;因大孤山四周“渺弥皆大江”,所以作者着意写其水势,表现出大孤山“四面峭插水”,“望之如浮水面”的壮观之态,以及“开帆入天镜”,水流“合处如引绳,不相乱”的奇景。作者通过对同类景物进行不同特色的描绘,创造出一个两山相对,两矶相依,山水相得,刚柔相济的艺术境地,构成了一幅景物层层远去而又浑然一体的'画面。
对于大小孤山一带的美景,作者是通篇从一“望”字生发出来的。他时而自舟中远眺,时而在山下仰视,时而登高俯视,从多种角度捕捉景物的特色。譬如写小孤山,作者先是运用“远观取其势”[8]的形体透视,“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把小孤山拔江而起的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接着是移步换形的空间透视,对小孤山产生“逾近逾秀”的感受。这是空间距离的变化对景物色彩的晦明所起的作用。作者把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结合起来,所见到的景物形体和色彩随着距离的移动产生了无穷的变幻。他也由此时之景迁想到它日之姿,生发出小孤山在“冬夏晴雨”中“姿态万变”的景外之趣,画外之情。然后作者又近观仰望,小孤山呈现出更为清晰的状态,连山上祠宇荒残程度也能分辨得出。他又把视线由小孤山祠宇引向澎浪矶别祠,俯视它在水中的倒影,化实景为虚景。傍晚时分,陆游又冒着微雨登临小孤山,视野更加开阔。“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鳎鸥鹭灭没”,他通过登高远眺,把数十里之外的迷蒙隐约的景物组织到小孤山地域中来,扩大了小孤山景物的空间。随后他又俯视山下“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的奇景,静中有动,平添活力,丰富画面的内容。陆游观赏景物的方法,颇象我国绘画理论中的“散点透视”。所谓“散点透视”,是指画家在描绘自然景物时通过视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地不断移动,把同一空间不能尽收眼底的景物集中到同一画面。散点透视不同于西方画论中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所反映的景物只有一面,而散点透视却打破了焦点透视的局限,能反映景物的多面,或全貌。这在我国传统山水画里表现的最为突出。陆游虽然不是画家,但他欣赏景物的方法却很符合这种“散点透视”,从而他在文章中描绘出大小孤山一带的高远、深远、平远之景,[9]表现了长江山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富有变化的节律,收到了和我国古代山水画同样的艺术效果。
在我国绘画史上,确有人以大小孤山作为绘画的题材。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就描绘出大小孤山“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的景色。此画流传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看了似闻“棹歌中流声抑扬”,随即写了一首题画诗。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引用的“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诗句,就出自苏轼的题画诗。有趣的是,陆游也曾看到一幅《小孤山图》,并也题了一首诗,诗曰:
江平风不生,镜面渺千里。
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
重楼邃殿神之家,帐中美人灿如花。
游人徒倚阑干处,俊鹘横江东北去。
我们不妨将陆游的诗文相对照,两者写景状物相同,有相互渗透的微妙处,却章法各异。诗是依据《小孤山图》顺流而下来描绘景物,文章却是按照自己的游踪,逆江而上去描绘景物。两相比较各尽其妙。《小孤山图》已失传,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幅式已不得而知。从陆游的题画诗看,它象是一幅立轴,而陆游的文章《读小孤山大孤山》却犹如一幅徐徐舒展开来的长卷。
注:
[1]参见志皋《小孤山、小姑山》,载《地名知识》1983年第3期
[2][3]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
[4]孙光宪《杨镳偶大姑神》,见《北梦琐言》卷12
[5]转引自《春明退朝录》(下)
[6]此诗题为《今年余佐京口,遇王嘉叟,从张魏公督师过焉。魏公道免相,嘉叟亦出莆阳。近辱书报:“魏公已葬衡山。”感慨不已,因用所遗〈柱颊亭〉诗韵奉寄》,载《剑南诗稿》卷1
[7]陆游《渭南文集》卷8
[8]唐岱《绘事发微》:“看山者,以近看取其质,以远看取其势,山之体势不一。”
[9]郭熙《林泉高致集》:“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
[10]诗题为《观〈小孤山图〉》,载《剑南诗稿》卷5
篇8:过小孤山大孤山词类活用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代: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篇9: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赏析
[宋代]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隐没了踪迹。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就看到)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注释
1.《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2.烽火矶: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3.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4.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
5.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嵌,形容山石如张口的样子。窦,孔,洞。
6.杰然特起:高俊雄伟地拔地而起。杰然,形容高大的样子。特起,拔地而起。
7.宝装屏风:宝石镶嵌的屏风。
8.潦缩:水位下降。潦,积水。
9.杜老,指杜甫。
10.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引自杜甫《次空灵岸》。意思是幸而船只行驶缓慢,因此能尽情欣赏所经历的一切美景。
11.巉:险峻陡峭。
12.信造化之尤物: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造化,这里指天地、自然界。尤物,特异之物,这里指风景最美的地方。
13.与江山相发挥:楼观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
14.昔人诗:指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
15.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引自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估客,贩货的行商。漫狂,纵情、放荡。世俗将彭浪转称彭郎,将小孤转称转称小姑,并传说彭郎小姑婿。长江绝岛图>
16.徙倚:徘徊不忍去。
17.抟:持,抓。这里指俊鹘用利爪抓住水禽。
18.庙祝:庙堂里管香火的人。
19.开帆入天镜:引自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意思是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
20.沙洲葭苇:沙洲,江河边上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苇,初生的芦苇,这里即指芦苇。
21.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22.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
23.奉化军节度:奉化军管辖。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管辖的意思。
24.赪:红色。
赏析:
本文是游记,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在各景点中,以对小孤山的猫写最为充分。作者用笔灵活多变,从各个角度写这一江中绝景。既随角度变化显现作者是在江行中览眺景物,又从多个角度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触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推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写得具体,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着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诗的最后两句,为陆游文中所引,但诗中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介事,而文中仅作为诗家浪漫想象的妙语,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校。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是凌空飘飏的,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则是脚路实地,从多种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篇10:《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篇11: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第一节
一、导入:
由《书愤》导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三、结合注释,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重要词句:
2、学生翻译本段词句:
3、质疑、释疑:
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
烽火矶。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高峻、怪奇等特点。
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教师讲解第二段重要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学生翻译第二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水路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f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
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杰然特起以今以钟磬置水中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f然孤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信造化之尤物而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第三节
一、巩固梳理: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表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
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5、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6、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长江绝岛图>
【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不同: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篇12: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解释题意:
1、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2、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与对岸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隔江相望,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小孤山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出,启秀寺、一天门、龙耳洞、龙角石、关圣殿、弥陀阁、藏经楼、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竹林、御诗碑、梳妆亭等十余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山上古刹启秀寺供奉有妈祖圣像,是中国长江中唯一一座妈祖庙。据《安庆府志》记载,庙始建于宋朝,明改建命为“天妃庙”。庙供奉“安济夫人”。安济夫人又称天妃,福建莆田县人,宋代都巡检林院的女儿。幼而事佛,死后立庙祭祀。)
3、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二、字词疏通
1、第一段:
(1)朗读
(2)学生疑难字词质疑
(3)译文: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的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2、第二段
(1)朗读
(2)学生疑难字词质疑
(3)译文: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都隐没了。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3、第三段
(1)朗读
(2)学生疑难字词质疑
(3)译文: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W”,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四、鉴赏品析:
鉴赏要点: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其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2、本文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
3、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具有独特风貌的、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2、(1)各处景物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水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于多样中见统一;(2)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如写江流与船行,即在分散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与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3、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五、比较阅读
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长江绝岛图>
【释义】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熊武辉
篇13: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参考资料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参考资料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三、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y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篇14: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同步练习参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干云霄干:触及
B、信造化之尤物也信:相信
C、尝加营葺营葺:修缮
D、溯流行七百里溯流:逆流而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等到抛锚停船后,作者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B、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作者认为,从峭拔秀丽上看,小孤山不能和它们相比。
C、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在作者看来,这也是一种奇观呀!
D、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但长江从湖口分出的一支称为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水的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3、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沙洲葭苇(jiā)C、潦缩(liáo)D、岸如赪(chēng)
4、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5、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6、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1)杰然特起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3)实不然也
(4)碧峰巉然孤起
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1)信造化之尤物
(2)自数十里外望之
(3)徙倚久之而归
(4)何功之有哉?
(5)之二虫又何知
D、而(1)突兀而已
(2)徙倚久之而归
(3)岸土赤而壁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而母立于兹
篇15:文言文之《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之《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其翻译
过小孤山大孤山
作者:陆游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 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 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 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 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 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 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 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 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 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 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 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 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 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 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 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 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 名吧。
★ 古代散文鉴赏
★ 备课组教学计划
★ 读簋札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收集(推荐15篇)】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2022-08-02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2-12-06
高三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2-09-16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9-28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2024-04-26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2024-01-01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优秀锦集2022-08-11
小孤山原文及赏析2023-03-07
小孤山的原文翻译2023-08-19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