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项脊轩志》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7篇)由网友“黄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教《项脊轩志》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我教《项脊轩志》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教《项脊轩志》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南邮吴江学院 语文教研室 张月明
摘要:明代归有光写有一批家庭琐事类散文,与前代“大业”散文、史传散文和哲学类散文大异其趣。如何教学这类散文,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归有光 辨主旨 品细节 明手法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理清层次,辨明主旨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了自己奋发读书的原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细节,品味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 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
三、明确手法,探讨意义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历来的文章家都认为散文是载道文学,大业文学,在这种理论的先导下,散文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对象大体不是帝王将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骚人墨客,普通人在载道文学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无立足之地的。他们往往出现在市井小说中、戏剧文学中,明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冲击了散文创作,促使散文向小说学习,而完成这种转向的第一人恐怕正是归有光了。归有光把母亲、妻子甚至婢女寒花这些市井细民,平民百姓写入散文,并且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平凡言行归入笔下,一变严肃庄重的散文面孔为轻松活泼,自由洒脱的面容。同时,归有光大胆借鉴了小说常用的白描,细节刻画人物等手法。使散文更接近广大民众,更为人民所喜爱和接受。这种转变对当时和后人的启发和影响都很大,稍后的袁宏道、张岱等人又把它发展为刻画市井细民的群像及细民风俗生活的描写。三十年代中国散文文学领域兴起了一场小品文运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文作家,象林语堂、周作人、冰心、梁实秋等,尤其是梁实秋,写下《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雅舍谈吃》、《雅舍怀旧》等一系列小品散文,凡朋友聚会、品茗聊天、下棋娱乐、无不入文,笔下生情,语中藏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赢得广泛的读者群,真正达到“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境界。这正是发扬归氏散文风格的结果。
作者邮箱: wjsfzhyumi@163.com
篇2:我教《项脊轩志》 ..
我教《项脊轩志》 ..
南邮吴江学院 语文教研室 张月明
摘要:明代归有光写有一批家庭琐事类散文,与前代“大业”散文、史传散文和哲学类散文大异其趣。如何教学这类散文,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归有光 辨主旨 品细节 明手法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理清层次,辨明主旨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了自己奋发读书的原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细节,品味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 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
三、明确手法,探讨意义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历来的文章家都认为散文是载道文学,大业文学,在这种理论的先导下,散文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对象大体不是帝王将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骚人墨客,普通人在载道文学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无立足之地的。他们往往出现在市井小说中、戏剧
篇3: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马新桥
个性 实用 诵读品赏兼顾基础知识
项脊轩志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理解并背诵第一段。
能力要求:能利用所学知识、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背诵课文,教师可依据文段的内容和句式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学法指导:在背诵中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2-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九岁能文,但命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来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无奈,后来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学生称之为震川先生。到60岁他才中了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 解题: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曾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斋名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四 播放录音,学生听读,解决字音问题。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J( )冥然( )老妪( )先妣( )
呱呱(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偃仰( )瞻顾( )
五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点拨个别字音及断句。
六 结合注释自读自译课文第一段。
找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强调相关知识点。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上 名次作状语 从上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旧时栏J,亦遂增胜( )
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胜 沛公不胜杯杓 (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何可胜道也哉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方丈:一丈见方 垣墙:名次作动词,砌上垣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 )
七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诵。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背诵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轩”的特点,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静”,因为这六个字串起了几乎整个第一段。
另外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教师可作示范背诵。)
八 小结
第一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这一段用“喜”字贯穿。
项脊轩志 第二课时
马新桥
教学目标: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
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随堂背诵。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并集体背诵。
二 检查课后练习二的完成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 学习第2、3、4段
基础知识梳理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如下内容:
重要实词 虚词 词语
逾:越过 而:你 乳:名作动 用乳汁喂养 兹:这里 若:你 竟:全 、整 类: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 禁:忍住 得:能够 大母:祖母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呱呱:gū 小儿哭泣 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 、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 、曰嫔。”
一词多义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然 沛公然其计,从之 凡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杂然相许 巨是凡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凡再变矣
后秦击赵者再
特殊句式:
1 儿寒乎?欲食乎?
2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四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背诵。
课文得第2、3两段叙写项脊轩得变迁,回忆母亲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 第三段可以分为三层
1 “先是……凡再变矣。”
2 “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
3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
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三层回忆和祖母的往事,回忆中对光阴易逝、有负亲人所望有着感慨,是“悲”之深化。
因此,指导背诵时,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层内容,结合内容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与学生的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背诵。
第四段的背诵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赘言。
学生反复诵读,教师从容指点,引导背诵,示范背诵,学生试背,集体背诵。
五 补充课文第四段省略的内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体味作者的情感。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教师点拨学生翻译。
这段议论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加以感叹之词,和盘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作业:
1 背诵2、3、4三段。
2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3 预习最后两段
项脊轩志 第三课时
马新桥
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课文,体味其中或喜或悲的感情。
能力要求:培养理解、领悟、欣赏、评价古代散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作者善于捕捉生活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体味。
学法指导:梳理全文思路,领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特点,欣赏朴实文风。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单人背,集体背相结合。
二 检查词类活用掌握情况。
1 雨泽下注 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
2 使不上漏 上 名词作状语 从上
3 东犬西吠 西 名词作状语 向西
4 乳二世 乳 名次作动词 用乳汁喂养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
三 学习课文第5、6两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
2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以下知识点:
重要词语
归: 旧指女子出嫁。
归宁:出家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后多指言语、行动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
一词多义:
或凭几学书 受制余人,先发制人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书 家书抵万金 制 因地制宜
余因得遍观群书 其制稍异于前,增其旧制
意洞手书 制彼裳衣
3 指导背诵(略)
四 整体把握课文
1 把握全文思路
1) 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修缮前,小轩 小、破、暗;修缮后,小轩 亮、雅、静;作者”偃仰“其中,轩前小鸟、月影相伴,充满诗情画意。
2) 第二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
3) 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 诸父异爨,家中一片衰败景象;继写老妪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我对祖母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 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5) 五、六两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2 体味作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项脊轩志》一文,作者表达了或喜或悲的思想感情,关于这一点,可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教师点拨。
具体点拨如下:
喜: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主人则偃仰啸歌,怡然自得,喜自然而生。
悲:祖母去世,慈母隔逝,爱妻早亡,岂不悲哉?悲是本文的主要基调。作者的悲又是比较复杂的,南阁子明亮、清静、雅致,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曾经慈母”一致“,问寒问暖曾经大母言辞爱怜,喃喃自语,以手阖门及持象笏至,殷勤期望;曾经爱妻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何等亲爱、缠绵。而如今枇杷亭亭如盖,物是人非,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伤心处,作者是”长号不自禁“。美好的往事都已化作云烟,成为幻影,作者对此如何不泪垂!悲,在所难免。
3 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师生共同品味总结,让学生谈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
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风景这边独好,小鸟时来啄食,更添生活气息。
又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了了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再如,对祖母的描写,通过言辞、喃喃自语、持象笏至等细节,把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期待之情,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
此外,还有妻来轩中的往事,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都很感人。
五 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准备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说话稿,要求通过一两件小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气质,在记叙中反映出你对人物的印象及情感。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作者邮箱: donggaozi@126.com
篇4: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借平淡的生活琐事,抒发真挚感情的写作特色。
2) 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培养欣赏优秀作品的能力。
3) 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 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3) 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语
父爱、母爱,亲情无限,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家人的关爱。爱,在文人的笔下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初中就学过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板书课题:项脊轩志),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对家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二、结合注释解题
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这样命名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号项脊生,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三、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四、录音范读,并指导
要求学生注意(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然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五、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
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课文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2段。
指名学生朗读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三、研读课文第3段
指名学生朗读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四、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指名学生朗读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四、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五、作业
篇5:《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难点重点
(一)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三)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分析: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四)课文第5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分析: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五)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六)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第2段里,有的选本则放在第1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1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枢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七)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狐狐”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九)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篇6:《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自制“项脊轩”图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篇7: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 课后练习题二。
2. 背诵第一段。
篇8: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课文以清新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德育目标:
感受亲情,丰盈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亲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外出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有时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赏析一篇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人记事、追怀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朗读、点评,明确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确写“喜”的段落
(3)师生共同赏析第一自然段。
1、学生品味句子(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2、齐读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项脊轩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明确: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4)请同学们浏览剩下的文字,思考:围绕“悲”,作者写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确:诸父分家,追忆母亲,缅怀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实文章的正文,顺序能调换吗?
明确:(指定三名学生朗读,提示语:“凡再变矣”、“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叙中寄予深深地感叹;追忆母亲,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缅怀祖母,感情则如汹涌的潮水,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2、赏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诸父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忆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慈爱关怀。
缅怀祖母:语言动作突出对作者的关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间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三、总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暨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也正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课后作业
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细节描写。
五、板书设计
喜:项脊轩的雅致、静谧
悲:诸父分家亲情淡薄无奈
追忆母亲慈爱关怀悲伤
缅怀祖母殷切期望愧疚
思念妻子恩爱情深悲恸
篇9: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篇10:《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材分析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三、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四、学情分析:
在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注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课前预习: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把文章读熟。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2.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朗读翻译第一二两段,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2.口译第一、二、三两段。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1)结合课文,掌握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义)
篇1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
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
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
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二、教学步骤
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
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
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
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
参考答案:
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
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词类活用:下 上 前 垣墙
⑵实词:顾 胜
⑶古今异义:方丈 三五
⑷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内容:
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他喜的是什么?
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尝试背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⑴重要实词:迨 逾 而 凡 再 兹 呱呱
⑵词类活用:西 乳
⑶古今异义:往往
⑷特殊句式:妪,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识: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 、曰嫔。”
建筑方面: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室内空间较大,装饰考究,文中应指客厅。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如闺女、闺房。
分析内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请找出文中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说说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例:
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⑵“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的变化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
⑶“儿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紧之语”,平淡处最为关情,短短两个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尝试背诵: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从门墙写起,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
第三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⑴实词:过 若 竟 类 比
⑵虚词:何 以 之
⑶文化常识:束发 笏
分析内容,尝试背诵:
上段写的是对母亲的回忆,这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诵时要特别留意祖母连贯的动作,充满温馨。
第四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⑴实词:故尝 得
⑵虚词:而 之
分析内容:
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第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姐家有阁子,且谓何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⑴实词:归 几 书 制 盖
⑵虚词:或 诸 于
⑶词类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异于前。
⑸古今异义:无聊
⑹文化常识:归宁
分析内容:
这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6、写作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写一篇短文,可以怀念亲友、怀念旧地,表现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篇1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
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
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
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二、教学步骤
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
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
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
参考答案:
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
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第一段:
⑴词类活用:下 上 前 垣墙
⑵实词:顾 胜
⑶古今异义:方丈 三五
⑷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内容:
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他喜的是什么?
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⑴重要实词:迨 逾 而 凡 再 兹 呱呱
⑵词类活用:西 乳
⑶古今异义:往往
⑷特殊句式:妪,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识: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 、曰嫔。”
建筑方面: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室内空间较大,装饰考究,文中应指客厅。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如闺女、闺房。
分析内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请找出文中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说说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例:
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⑵“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的变化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
⑶“儿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紧之语”,平淡处最为关情,短短两个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尝试背诵: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从门墙写起,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
第三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⑴实词:过 若 竟 类 比
⑵虚词:何 以 之
⑶文化常识:束发 笏
分析内容,尝试背诵:
上段写的是对母亲的回忆,这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诵时要特别留意祖母连贯的动作,充满温馨。
第四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⑴实词:故尝 得
⑵虚词:而 之
分析内容:
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第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姐家有阁子,且谓何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⑴实词:归 几 书 制 盖
⑵虚词:或 诸 于
⑶词类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异于前。
⑸古今异义:无聊
⑹文化常识:归宁
分析内容:
这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6.写作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写一篇短文,可以怀念亲友、怀念旧地,表现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篇1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课文以清新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德育目标:
感受亲情,丰盈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亲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外出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有时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赏析一篇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人记事、追怀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朗读、点评,明确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确写“喜”的段落
(3)师生共同赏析第一自然段。
1、学生品味句子(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2、齐读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项脊轩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明确: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4)请同学们浏览剩下的文字,思考:围绕“悲”,作者写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确:诸父分家,追忆母亲,缅怀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实文章的正文,顺序能调换吗?
明确:(指定三名学生朗读,提示语:“凡再变矣”、“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叙中寄予深深地感叹;追忆母亲,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缅怀祖母,感情则如汹涌的潮水,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2、赏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诸父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忆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慈爱关怀。
缅怀祖母:语言动作突出对作者的关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间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三、总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暨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也正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课后作业
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细节描写。
篇14:《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
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展开,领会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浓厚情感的写法。
设计理念:
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展开分析。
教学步骤:
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
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掌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习回顾文章内容。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这里板书)
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变化)
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
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具体展开,为本课重点)
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
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该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历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展开。朗读第二段。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
展示多媒体。(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的。再要求学生从第二段里找出,能够体现亡母和祖母对“我”的关爱与期望的句子,从侧面写生活琐事,真实感人。)
b、提问:为什么这里会写的如此感人,让你觉得可悲?
展示多媒体。(若改写成“诸父分家,户庭杂乱;先妣爱子,呵护备至;大母疼惜,寄予厚望”是否可以?从而引出细节描写。)
c、提问:本文有那些细节描写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多媒体。(细节描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引出最后一段对妻子的追忆。)
3、朗读最后写妻子的两段(第四、五两段),品味细节描写。
拓展延伸: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抓住细节描写表现“思妻”的诗句,举例苏轼江城子、李商隐夜雨寄北。展示多媒体。(苏轼首创用词的形式悼念死去的亲人,这里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与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异曲同工的。)
4、提问:第四段中提到一个人,是:小姨。小姨为何总问关于“阁子”
的事?
(这里也是从侧面表现,夫妻阁子里的生活幸福、甜蜜,感情恩爱。)
5、最后一段中的“枇杷树”,你怎么理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6、拓展延伸:若把最后一段改成“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是否可以?
(感受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回顾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品味“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之的共同魅力。
三.培养运用能力———作业
写一段文字,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写法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要求: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200—300字左右。)
篇15:《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梳理内容:
一间陋室、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
二、体会情感:
到文中找情,然后以“情在何处”的格式回答。
参考:
情在何处?
情在那百年老屋剥蚀的斑斑痕迹里,在那渗漏的尘土与雨水里,在那环视四周而无可置放几案的情景里,在那一过中午就昏暗的光线里。――此情为的是反衬修葺之后的喜悦,又暗含家族没落之伤感也。
情在那修整一新的砖瓦、窗户、垣墙里,在那反照的日影里,在那自己亲手种植的兰桂竹木里,在那朱颜已改的栏杆里。--此情乃辞旧迎新之情,又暗含修整房屋之后发奋苦读、重振家业之志也。
情在那堆满书架的书籍里,情在那或仰或卧或歌或啸的自在里,情在那万籁有声而静坐或偶尔还别有风味的小睡里,情在那小鸟啄食而人至不去的蹦蹦跳跳里,情在那“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图画里。――此情是安静读书之乐啊。我们可否仿写一段话,表现我们的读书之乐?布置为课后作业。
小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其旧之哀是为了衬托新之喜,要注意的是,它暗含了作者重振家业的理想也。
情在诸父分家的伤心往事里,情在那到处是门到处是墙的混乱和对立的现实里,情在那客人要穿过厨房去吃饭而鸡栖息在厅堂的难堪里。此乃家族衰败之悲也。
情在母亲站立过的方寸土地上(角落里),情在母亲的轻叩柴门的声音里,情在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里。――此乃母亲的关切之情也。
情在大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疼爱与兴奋里,情在大母离去时轻轻关门的动作里,情在大母拿来的那块象笏里。――此乃大母的疼爱、兴奋与期望之情也。
情在那轩四次遭火而不焚的感叹里――上天要让我受一些磨难而终究是会保佑我科举有成的。此乃自我安慰之情也。
情在那吾妻来归之后时至轩中向我问古事的情景中,在妻子一笔一画学练字的认真里,在妻子学着诸位小妹的口气转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开心里。情啊,在妻死之后破败而无心修整的小阁子里。此乃与妻生活幸福而短暂之情也。
以上之情,皆因物是人非,加上自己科举无成,重振家业无望,因而无论关爱、兴奋、期望,投影在作者心头的,都是深深的伤感,是为皆悲也。
这种深深的伤感最后化为一树亭亭如盖的枇杷,所有之情均在那枇杷树上也,哀哉哀哉……
三、布置作业:
1、仿照第一段,用较为整齐的名句式写一段话,表现我们的读书之乐。
2、写一段话,描写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
篇16: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4、感受作者在此屋中寄居的亲人的怀念、壮志难酬的幽愤等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功业未就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重点段落,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章基本内容理解能力。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文言鉴赏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被誉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归有光可谓遍尝了人世的多磨难大悲苦,他仕途不顺、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所幸,人生的悲苦无损其内心的柔软与细腻,他的文章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宗羲称之为“明文第一”,那么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知道了项脊轩是个书斋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项脊”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有多种说法。
1、“项”脖颈也,“脊”脊梁也。项乃立首之本,脊乃立身之本。归有光希望成为归家顶天立地的脊梁,看来归有光在给书斋取名字的时候似乎已经将理想蕴藏其中。
2、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江苏太仓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
3、项脊是指人的项,脊,这两处地方非常狭小,因此也指书斋狭小。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整体把握散文:写了几个人哪些事。
明确:一间老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四件琐事。
2、“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
请说说它的旧貌和新颜,请一位同学朗读原文相应部分并用几个短语分别总结。
学生:旧貌:狭小,老旧,破漏,阴暗
新颜:明亮,清幽,雅致
3、你觉得哪些景物写得很美,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尤其是三五之夜、皓月当空之时,月色如水,银辉洒落,树影斑驳,微风吹过,花摇影落,真是怡然自乐。屋内一个读书人挑灯夜读,时而啸歌时而冥坐,沉浸在古人智慧海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里喜爱,心境的恬淡宁静。
总结:我们可以感受到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四>.合作探究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更贴近日常生活。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分小组研究四件事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分别在什么地方,写出了什么情感,并试着将这种情感读出来。
叔父分家:补充,归家的祖上曾经有五世同堂记录,家训要求不许分家,私自分家被视作不孝,逐出家门。这在讲究孝友的作者来说,五一十分失望无奈。
补充: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明确:“内外,往往”,从中我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明确: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一个庞大的家族就此没落,归有光有志光宗耀祖,然而此刻更多的是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对于长辈之间的事情他不好言语什么,多少的`不满也只能隐藏在鸡飞狗跳的场景描写中。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然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妪忆母:教师引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先妣形象?明确: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母亲的怀念。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处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补充:归有光1母亲17生其姐姐,一年后生作者,其后连续四年生儿,其中一次还是双胞胎。他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
8岁有光母亲离世,但年少不懂事的他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
师总结:母亲一生何其辛苦,命苦,却没有享到儿女之福。恍然间发现母亲竟然离开我了,这十年对母亲的记忆少时又少,母亲的关爱是他今生永远的缺憾。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说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哭泣声,是一个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亲的无穷思念与悲戚。
补充:先妣尝一至。
归有光幼年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是模糊,所以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难怪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大母励志:你读到了哪些细回忆祖母的细节,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有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有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你从中读到了祖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处语言描写—“孩儿,许久不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娃娃一样?”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以手阖门”,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
明确:从祖母的“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读出了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
补充:祖父夏昶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年间任太仆寺卿(正三品),但其作者父辈祖父辈均无功名。
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
明确;希望作者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总结: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同样是写悲,我们注意到一个作者的细节描写,母子情用的是“泣”,而写祖孙情用的是“长号不自禁”?请你们说说看。
补充: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16岁参加童子试,20中了秀才,写本文的时候只有18岁,此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
明确:祖母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而他也自觉担起这份责任,想要振兴门楣,重振家风,但此时读书久不效,不觉愧对祖母重托,读书久不效的悲凉愤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与愧疚都化作在这长号中。
下面请同学来再读这一部分,让我们在听读中感受祖母的关怀与期待。
作者接着回忆的是妻子,预习的时候让同学们写了一段关于4—5小节的鉴赏。读同学的赏析。
明确:妻子凭几学书,回娘家述诸小妹语说明夫妻二人和谐恩爱、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为何又要写枇杷树?
明确:树象征爱情甜蜜,人丁兴旺。是妻子当年许下的美好祝愿。而今却只有一人在树下。往昔美好时光,美好时光,愁苦、相思、离情,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我们不难想象,归有光是怎样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悲字了得?
最后我还有一个疑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妻子离世他没有“泣和长号”?他难过吗?
明确: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多在外,不常居。不忍面对,选择逃避,不是不痛,是痛彻心扉的悲怆,以至于无法言说,哀莫大于心死。
<五>.拓展延伸
课文第4段段尾删掉了一截: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话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删剪文字有几分对世俗的不屑也有几分对科举末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是日夜青灯书卷相伴不扬眉吐气瞬目不止步的奋斗精神。虽有痛楚但也有豪情与志气。
<六>课堂小结
结语:的确,作者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轩中的琐碎细微之小事,但小中见大。读书轩中之喜犹如飘渺辽远的云间之月。18岁的归有光,31岁的归有光,面对着这项脊轩北向的四窗。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是诸父分家后留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
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那里有祖母手持象笏时那期待、殷殷的眼神,那里有妻子凭几学书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相继离世,悲怆、悲戚、悲痛,作者的一颗悲心,在项脊轩前无处躲藏!
<七>练笔巩固
师:同学们品读了文章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呢?老师先写了一句,咱们试着来对一句。
(同学们拟句并小组讨论,小组考虑成熟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对句)
借南阁之屋,忆三世变迁,叹凄婉衰败之悲。
托枇杷之树,忆琴瑟之好,抒物是人非之悲。
借门墙之庭,叹诸父异爨,抒家族崩析之悲。
托象牙之笏,思祖母厚望,抒功业未就之悲。
托亭亭之木,念伉俪深情,抒缠绵悱恻之思。
借老妪之言,忆慈母柔情,抒少年失母之悲。
<八>作业布置
项脊轩,小小的轩内,承载了归家太多的往事,或悲伤或甜蜜,或辛酸或温馨,会想自己的家也一定承载了有你许多难忘的回忆,分享亲情,把记忆深处令你难忘的亲情细节写成一篇周记。
篇17: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1)家中老妪对作者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1、文章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为何不介绍项脊轩就是作者的书房,却介绍为“旧南阁子”?这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这句话蕴含了祖母怎样的感情?祖母为何不将这块象笏传给作者的父辈们,却要传到隔代的孙子——作者的手里呢?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家中老妪对“我”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问题三:“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1、最后一段中“庭有枇杷树”与第一段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两种树木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2、最后一段中“余久卧病无聊”与第一段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中的“我”的形象特点有何不同?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3、最后一段“今已亭亭如盖矣”与第一段中“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之景,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 《项脊轩志》
★ 关于项脊轩志心得
★ 项脊轩志翻译
★ 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意象、意境(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教《项脊轩志》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7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断句标点的几种方式(网友来稿)2023-12-14
23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29
《我的空中楼阁》教法指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13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2022-05-06
文言文教学反思2022-07-25
文学常识的备考演练2022-06-25
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2023-06-01
我的空中楼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03
浅谈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2024-04-13
《我的空中楼阁》 920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