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教案

时间:2022-11-23 07:33:4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教案(合集18篇)由网友“潇洒走一回”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教案

篇1:满井游记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满井游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满井游记》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茗míng罍léi髻鬟jì huán汗出浃背jiá B、偕jiē膏gāo娟然juān飞砂走砾shòo C、蹇jiǎn靧huì倩女qiàn脱笼之鹄hú D、呷xiā廿niàn明媚mèi羽鳞鬣liè

2、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3、画线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

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⑵描写波光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描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后的鲜艳明媚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译文不正确的'是()

A、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天地显得很开阔,(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译文:柳条有舒展开的,没舒展开的,柔嫩的梢头像一件披风披在柳树上,麦苗出土了,刚一寸左右。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文中表现“闲适满意”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

4、“游人虽未盛……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B

2、D

3、C

二、课文语段阅读题

1、⑴若脱宠之鹄;

⑵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⑶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C、注意原文中语言点:“将舒未舒”意为“将要舒展开还尚未完全舒展开”;“披风”意为“在风中散开”。

3、悠然自得

4、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优点:

1、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我课前多方面收集有关作者简介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封建时代,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篇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作为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特别重视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给他们着重强调“之”字和一些词类活用字的用法

3、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和学生共同分析写景作文的妙处,学习之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足:

1、由于自己对学生的估计不是很到位,导致课堂容量有点大,学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齐读这一环节时拖沓散漫,影响了课堂氛围。

3、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对作者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与部分老师的见解不一致,以后在这方面应多和老师们讨论、交流,务求更好。

经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我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吸取经验教训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2: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3、朗读体会,认识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4、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 : 认识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积累文言文词汇,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又是一年春好处。窗外无边的春色曾经引发了文人墨客多少诗情画意!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还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作品真率自

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廿(niàn) 鹄(hú) 鬣(liâ) 茗(míng) 罍(lã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â)靧(huì)曝(pù)呷(xiā) 通假字:堕,通“隳 ”

断句: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自由朗读课文。

2、抽取学生(或个人或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学间互评。

3、整体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4、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章,画出疑难词句。 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一词多义:

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

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篇3: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

一、回顾课文,检查复习。

1. 咬文嚼字。

2. 根据图画朗读课文。

3. 翻译句子。

二、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

(一) 自主合作:

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寒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子?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全文起何作用?

(二)合作探究:

1、第二段逐句读来,表达了怎样的记游次序?

2、在第二段对春天的描绘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归纳总结。写景的手法。

(三)探究思考:

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本课小结:

本文描写满井春色,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宜;用贴切、新奇的比喻描写各种景物。动静结合,高下相属,光鲜悦目,色彩缤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简练形象,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和追求自由的个性情怀。

四、课堂检测。

篇4:八年级语文29课《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â) 茗(míng) 罍(lã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â)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篇5:八年级上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四、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五、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扬)

结构览胜

一、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石

二、出游地点:满井

满井所见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物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经常刮起来,一刮起来时就飞沙走石。我躲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顶着寒风快步走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溶化的雪水洗过后,美好的样子好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刚梳好环形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中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它啊

篇6:语文教案-满井游记

语文教案-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生字词较多,课前要布置好预习。课上花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剩下的时间分小组自由鉴赏。鉴赏可由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由各组自行决定。

教学设计示例1

设计思想: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

篇7:《满井游记》语文教案

《满井游记》语文教案

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篇8:语文 -满井游记

语文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生字词较多,课前要布置好预习。课上花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熟读课文。剩下的时间分小组自由鉴赏。鉴赏可由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也可由各组自行决定。

教学设计示例1

设计思想: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学设计示例2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

篇9:《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正课:

1、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掌握以下字词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u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完整翻译课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文本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 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点出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6、再读课文

7、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篇10:《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七、布置作业

篇11:满井游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廿二日

土膏

髻鬟

浅鬣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夫不能以游堕事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习三学习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习,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习,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

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附板书设计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篇12:满井游记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 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4、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课时一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训练

听读

自由朗读

抽读

齐读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 ) 廿( )二月 花朝节( ) 呷( )浪

鲜妍( )明媚 堕事( ) 飞沙走砾( )

曝( )沙之鸟 浅( )鬣寸许 髻鬟( )( )

u面( ) 红装而蹇( )者 脱笼之鹄( )

汗出浃( )背 而歌者( ) 恶能无纪( )

3、作者

袁宏道,字 ,号 , 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 、弟 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 ”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二、合作讨论

分小组,找出文中关键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二

三、展示讨论结果

1、关键词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 )作 于时( )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 )解 髻鬟之始( )掠

始( )知郊田之外未始( )无春

乍:波色乍( )明 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 ) 悠然自得( )

然:晶晶然(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泉( )而茗( )者,

( )而歌者,

红装( )而 蹇( )者

作则飞( )沙走( )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 )鹄

局促一室之( )

髻鬟之( )始掠也

夫:夫( )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 )微润 恶能( )无纪( )

2、翻译重点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课时三

探究文意

(1)试着描绘满井的全景,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2)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4)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思维拓展

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巩固练习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一句应用了怎样得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第二段结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暗扣开篇的哪一句话,使得首尾紧密呼应?

篇13:满井游记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记游小品,而且是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通过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中把握);

3、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引导掌握本文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况落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一)、教法

探究性阅读法。通过质疑、探究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于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

(二)、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质疑交流法(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接触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职被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或是怀着内心的愤懑不平,或是心系着苍生社稷,或是以旷达脱俗的胸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陶渊明式的有官却不想做的文学家――袁宏道,他笔下的山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满井游记》。

(二)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整体感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

(三)初读,落实基础(课前利用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四)做好探究准备

通过网络、工具书、印发资料等方式:

1、了解作者情况,所创文学流派及其风格。

2、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3、阅读课文,对疑难之处做上记号,并试做初步探究,以备小组交流。(说明:探究性阅读往往费时较多,故安排学生课外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课置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有一个全景观照,从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习完成)

1、检查朗读,看朗读的流畅度,诸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是否准确。(小组长负责,教师抽查)

2、检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读完原文,一生翻译,纠错,交换角色。)

3、互相提出问题,并试着给出解答。

(六)质疑

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迅速归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论题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难问题整理归类: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本文写的是“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特征?

6、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七)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深入探究。(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如下策略?小组通常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要进行具体分工?最关键的是选定组长、培养组长。)

(八)交流

各组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文本作出正确解读。

篇14:满井游记教案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u(huì)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篇15:满井游记教案

关于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 (míng)罍(lěi) 蹇(jiǎn) 倩(qìan) 髻(jí) 鬟(huán) 浃(jía) 乍(zà) 澈(cè) 靧(huí) 曝(pü) 呷 (xiā)

二、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 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 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 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 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 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 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 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 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 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篇16: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精选模板

【教学目的】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

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廿

鹄()

鬣()

茗()

罍()

蹇()

倩()

髻()

鬟()

浃()

乍()

澈()

靧()

曝()

呷()

三、串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燕地寒:燕:古燕国,今北京一带。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若脱笼之鹄: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文中指被晴日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少女。

靧面,洗脸。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舒,展开。

柔梢披风:梢,本指禾的尖端,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尚,仍然,还。劲,猛,强劲,猛烈。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四、讨论、分析课文

1、请同学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3、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4、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5、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6、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7、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体、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

游的愿望。

8、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县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⑴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默写全文。

篇17:《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 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篇18:《满井游记》教案参考

《满井游记》教案参考

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满井游记说课教案

《满井游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翻译

《满井游记》 2

八下英语第六单元作文范文

《谈生命》说课教案设计

八年级英语听课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满井游记》教案(合集18篇)】相关文章: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2022-04-29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12-28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2024-01-14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023-03-15

8年级10人体育教学计划2022-05-20

满井游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4

《满井游记》优秀教学方案设计2023-08-24

新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提纲2023-12-24

《哨子》教案(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3-03-15

江干区八年级下语文作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