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3-06-03 07:30:15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精选19篇)由网友“suicid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1:《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重点)

3.充分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那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是动植物生长的乐园。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常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上千种走兽飞禽自由地在花丛间穿梭、攀缘、飞舞,这就是热带雨林。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毁灭(huǐ) 警告(jǐng) 濒临(bīn)

栖息(qī)  摧毁(cuī)  灰烬(jìn)

脆弱(cuì)  摄取(shè)  循环(xún)

泛滥(làn)  滥砍滥伐(fá)

2.理解词义。

濒临:接近;临近。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焚烧:烧毁;烧掉。

恶化 :向坏的方面变。

刀耕火种: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连锁反应: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它都跟着发生变化。

意味深长:指意义深远,有无限的情趣。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读完课文,你能说说目前雨林的现状是怎样的吗?

明确:目前,雨林正在遭受人类的滥砍滥伐,它已成为破坏最严重的生态区。文章第一段告诉我们:“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完本文,你能说说本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明确:文章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告诫人们保护雨林,保护自然,就是保 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的家园。

2.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明确:四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2-5自然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6-10自然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11-13自然段)警告 人们: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3.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明确:珍贵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水果品种, 蔬菜品种,植物药源……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猩猩类昆虫动物药源……

破坏大气:冰川融解,气候变化……

水土流失:全球气温升高一轮,雨林毁灭,洪水泛滥

(二)说明方法探究

1.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 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

明确:引资料、列数字 、作比较。以《雨林》中有力的资料说明了雨林正在遭受彻底毁灭的现状;使用“每分钟27万平方米”这样的数据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同时为了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于38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以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给读者以触目惊心之感,并能留有深刻的印象。

2.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明确:使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兴 建牧场的效益之低直观地凸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令人震惊的效果。毁掉6平方米的雨林只能换来微乎其微的100克汉堡包,数据的比较突出了伐木建农牧场的效率之低。

3.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那时生命大规模灭绝,77%到96%的海洋动物物种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灭绝。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用事实和数据准确生动地说明了雨林的毁灭给地球带来的危害,使读者更明白,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课外拓展

(中新网湛江3月12日电) 12日,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启动万亩热带雨林项目,当地近民众在曲界镇虎头岭植下菩提等树种60000株。

徐闻县旅游部门官员表示,万亩热带雨林基地是该县今年全力推进的旅游开发项目,12日当天植树面积207亩,数年后,万亩热带雨林将现徐闻广袤的红土地,成为广东一张旅游名片。

据了解,徐闻古时被称为蛮荒之地,境内原始森林遍布,树高林密,野兽出没,是华南虎的繁殖之地。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徐闻的原始森林还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人躲避匪贼、日寇及兵乱的藏身之所。上世纪末,随着全国开荒造田热潮的影响,徐闻各地存活了数万年的一片片热带雨林也遭到“灭门”砍伐。

(1)“当地近2000民众在曲界镇虎头岭植下菩提等树种60000株”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列数字。有力地说明了徐闻县种植的热带雨林树木之多。

(2)从上述材料中可知,热带雨林的再次种植可能会给当地带来哪些变化?

明确:森林遍布,树高林密,野兽出没,华南虎再次在这里繁衍生息,旅游业的兴起也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重点)

2.体会文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效果。(难点)

3.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明白了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大批物种,你们愿意看到这样的恶果吗?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

二、自主预习

毁林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

明确:物种灭绝、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三、合作探究

(一)表达方式

全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雨林的毁灭及其严重影响。但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其用意何在?

明确:首尾两段引言,实是巧发议论,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首段引言在警示世人的同时,又能为下文展开说明做铺垫;尾段引言更具警示作用,使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患 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语言探究

1.“人们都不 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 ”一句中“居然”有什么表达效果 ?

明确:“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之意。之前作者强调了毁坏雨林来建农牧场效益极低:花了如此大的代价毁林兴建的牧场,本该能够长久使用,但出乎意料的是,牧场极为“短命”,这就显得伐木建农牧场的做法更加愚蠢了。“居然”加重了作者表示反对的语气。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那时生命大规模灭绝,77%到96%的海洋动物物种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灭绝。”一句中的“大约”能去掉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大约”表估计,如果去掉由估计变成了肯定,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板书设计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珍贵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破坏大气

水土流失告诉人们:保护地球多样

性的重要性

五、课外拓展

1.文中说“所有家鸡都是亚洲丛林禽类4种物种的后代”,你能否再举一个我们现在的家禽或蔬菜水果从野生归化或驯化的例子?

示例:绿头鸭在60前被驯化为家鸭;鸿雁在4000年前被驯化为家鹅;野生原鸽在几千年前被 驯化为家鸽;甜莱在3000年前就已归化;西红柿的归化也很有趣 。

2.雨林被摧毁是因为有人伐木销售。根据你的了解,生活 中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哪些木制日用品?它们可以用别的材料替代吗?聪明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示例:火柴、木制牙签等,可用竹材代替。

侯晓旭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2: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 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īn lín( ) kuí( )宁 cuī( )毁 土rǎng( )

ái( )症 效lǜ( ) 白è( )纪 fén( )烧

二、给加粗的字注音

混合( ) 丧失( ) 毁灭( ) 潜在( )

驯化( ) 禽类( ) 牲畜( ) 摄取( )

三、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语句中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1.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 )

2.刘易斯科斯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

五、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 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1.概括本段的说明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说明顺序非常清晰,文中的“□□”和“□□”起到了提示说明顺序的作用。

3.①文中加粗的“这样”指的是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 加粗的“这”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在文中划分出层次,并简要说明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 题

人口的飞速增长是个严重问题

□□有人对我国人口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12亿中国人手拉手可以绕地球30圈;12亿中国人一个挨一个从同一个门通过,需要才能过完。

□□对于地球上每年净增8500多万的世界人口来说,手拉手绕地球有多少圈?从同一个门通过,又需要多少年呢?

□□这是一种趣味数学。可是我们回到现实之中,面对这样的数字,却只有忧虑和不安,仿佛感到这养育我们的地球老人在艰难地跋涉中发出沉重的呻吟。

据联合国有关资料,世界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从100万年到1000年,又到200年,再缩至80年。而1957年至1987年30年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科 学家指出,地球最多只能养活80亿人,可根据目前人口发展预测,公元206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超过了地球资源的承受力;大约900年后,地球上人口将达6亿亿,地球表面每平方米将挤满100人,那时,人类怎样生存?

□□人口急剧 增长表明人类生存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但人口没有节制地增加,又对人类自身构成了威胁,使卫生状况、居住条件、教育质量和公共服务恶化,加剧贫困和资源枯竭。联合国统计数字表明:非洲55个国家中,属于粮食不足,严重缺粮和极端缺粮的国家多达45个。人口的飞速增长使地球难以忍受,正如美国世界人口研究负责人福诺斯在1987年7月11日世界上第50亿个婴儿呱呱落地之 前预计的那样:“这个婴儿今后处境艰难,很可能在饥饿、疾病、贫困、文盲和失业之中长大。”

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将如何面对人口激增的挑战?

1.在文中四处方格内依次填上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A.诚然 那么 无疑 曾经 B.曾经 那么 无疑 诚然

C.曾经 无疑 诚然 那么 D.那么 诚然 曾经 无疑

2.这篇 短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组加粗的数字,其中____________是确数,____________是约数。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对于地球上每年净增 8500多万的世界人口来说

B.科学家指出,地球最多只能养活80亿人

4.文中加粗的“没有节制”一词是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濒临 奎宁 摧毁 土壤 癌症 效率 白垩纪 焚烧

二、hùn sàng huǐ miè qián xùn qín chù shè

三、1.不能。“至少”说明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最少有2500种潜 在的新水果和蔬菜在生长。实际数量会比2500种多。借此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

2.不能。“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示有很 大的可能性。去掉之后,就失去了说明的准确性。

3.不能。“永远”,说明这一物种已经灭绝,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物种灭绝的惋惜和无奈。

四、1.列数字 2.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

五、1.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牧场的双重后果。

2.首先、其次

3.①“这样”指砍伐树木减少光合作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放火毁林也产生大量的二氧 化碳

②“这”具体指“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4.①‖②③‖④⑤关系见结构分析“第10段,……”

六、1.B

2.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3.80亿;8500多万;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4.若删去了,语意就变成了对人口增加的全面否定,这不符合自然规律。删掉语言表达就不 准确了。

5.人口的飞速增长是个严重问题,应当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高度重视。

侯晓旭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3:《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雨林对于维护世界森态环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去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简析:

重点:

学习本文的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难点:

学习本文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讨论公益广告: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地球

明确: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没有人类的地球仍可以生计盎然,但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就可能失去我们唯一的安居之所。

在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里,有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也是生物学家的摇篮―――热带雨林。

二、授新课

1、播放投影,谈谈我对雨林知多少?3

(世界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物种将濒临灭绝,全世界每年约有1130万顷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联合环境规划署文件指出,全世界1/4的`陆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每24小时有150-200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由于环境进一步的恶化,森林耕地面积锐减,淡水匮乏,生态系统大量破坏,导致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栖息地丧失,物种大量灭绝,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

(雨林拥有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系统,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调节器。可是今天它却以惊人的速度被毁灭,雨林的毁灭就是世界性的灾难。)

2、五分钟内读完全文,说说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并用树形图来表示。抽学生板演。(这是一张画不完的图)(投影:课题)

珍贵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水果品种,蔬菜品种,植物药源。。。。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猩猩类 昆虫 植物药源。。。。 雨林毁灭

破坏大气:冰川融解 气候变化 。。。。。。

水土流失:全球气温升高 一轮雨林毁灭 洪水泛滥。。。。。

3、再读课文,看投影,分小组讨论,雨林毁灭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世界性的灾难?你怎么看待环保与发展?

摧毁珍贵的“雨林”滥伐木材,生产一次性筷子,兴建农场是短视行为。

盲目砍伐,生态破坏严重,造成负面生态效应和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发展经济。

启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要得到保障,没有一项能脱离生物的多样性,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及能源等五大危机,这五大危机的解决无一不与生物的多样性密切关系,所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具有前瞻性的行为,也是目前必须首先解决并纳入实施的长远决策。

4、你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有什么新的认识?

(开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要过有节制,有远见的生活,不可滥砍滥伐,不可过度放牧,一时的快意带来的将是难以吞咽的哭果)

5、根据说明文的特点三读课文,掌握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讨论回答)

说明方法:列数据(可以使说明事理更严密,更科学。)作比较。举例子。

议论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增加一种理性的思考,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

6、读附文(投影:长江三峡的画面及音乐)

说说如何改善长江三峡流域的生态环境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湖,以工代赈,移民见镇,家固干堤,疏浚河道。

7、结合课文和你所了解的地理知识,拟一条公益广告并把它做成海报。

篇4:《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讨论等授课方式,指导学生梳理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及其结构特点,理解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环保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并且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和运用由浅人深、由果溯因、先主后次等组材行文方法,学会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生活中以木材为原料的日用品有哪些。

(二)导入  新课。

1.同学们见过像竹子那样长到100英尺高的草,像苹果树那么大的雏菊和紫罗兰,像145英尺的树那么大的玫瑰吗?这些奇特的植物并非属于神奇--的科幻世界,它们就生长在地球上,在赤道南北两边的热带雨林中。请看:2.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风光图片及其奇异的动植物图片,并随风光图片配合以下文字介绍:

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那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在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长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其实热带雨林不仅美丽,而且也很神秘,因为那里的环境气候会让人很不舒服,一般人很难光顾,所以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但最重要的是,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因此,热带雨林有了一个别称:“地球之肺”。

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很少一部分的热带雨林,是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将产生重大变化。

近几十年,由于人们的破坏性砍伐,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锐减,由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千万年自然创造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破坏殆尽,地球面临的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三)默读课文。

五分钟内读完全文,了解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读准字词:濒临栖息灰烬摄取海藻  白垩纪

(四)梳理信息。

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参考如下:

第一(1段):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4] [5]

篇5:《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讨论等授课方式,指导学生梳理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及其结构特点,理解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环保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并且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和运用由浅人深、由果溯因、先主后次等组材行文方法,学会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生活中以木材为原料的日用品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像竹子那样长到100英尺高的草,像苹果树那么大的雏菊和紫罗兰,像145英尺的树那么大的玫瑰吗?这些奇特的植物并非属于神奇--的科幻世界,它们就生长在地球上,在赤道南北两边的热带雨林中。请看:2.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风光图片及其奇异的动植物图片,并随风光图片配合以下文字介绍:

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那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在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长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其实热带雨林不仅美丽,而且也很神秘,因为那里的环境气候会让人很不舒服,一般人很难光顾,所以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但最重要的是,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因此,热带雨林有了一个别称:“地球之肺”。

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很少一部分的热带雨林,是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将产生重大变化。

近几十年,由于人们的破坏性砍伐,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锐减,由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千万年自然创造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破坏殆尽,地球面临的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三)默读课文。

五分钟内读完全文,了解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读准字词:濒临栖息灰烬摄取海藻白垩纪

(四)梳理信息。

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参考如下:

第一(1段):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2—5段):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6—10段):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请说说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教师先引导:比如雨林毁灭,使珍贵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等,请说说还有哪些。

鼓励学生顺着思路探究,学生一边发言,教师一边板书,画出树形图。注意启发学生认识:。这是一张画不完的图。”参考如下:

雨林毁灭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破坏大气全球气温升高

灾难性气候变化

冰川溶解

洪水泛滥

更多动植物死亡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所有家鸡都是亚洲丛林禽类4种物种的后代”,你能否再举一个我们现在的家禽或蔬菜水果从野生归化或驯化的例子?

学生发言。(参考如下:绿头鸭在60前被驯化为家鸭,鸿雁在4000年前被驯化为家鹅,野生原鸽在几千年前被驯化为家鸽;甜莱在3000年前就已归化,西红柿的归化也很有趣。)

2.雨林被摧毁是因为有人伐木销售。根据你的了解,生活中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哪些木制日用品?它们可以用别的材料替代吗?聪明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造性发言。参考:火柴、木制牙签等可用竹材代替。

3.快速阅读《湿地:地球之“肾”》一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说湿地是地球之“肾”,说明了湿地对地球气候的重要作用,请你找出显示这一作用的句子。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湿地是“天然物种库”?

(3)对待大自然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4)你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与此文内容相关的环保类节日吗?能否说出几个世界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答案参考如下:(1)它能够净化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2)湿地还是鱼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3)对大自然不能一味地征服和改造,而是要和谐相处,给予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4)“世界绿地日”;“绿色和平组织”、“捍卫环境基金”等。)

(六)小结。

通过文中科学的说明,我们知道了雨林的消失,最终意味着人类灾难的降临。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雨林,保护湿地,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

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一小片亚热带雨林,请欣赏:《美丽的西双版纳》。

(七)作业。

1.西双版纳正被开发其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你对那儿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是否有些担心呢?你有什么聪明的想法和好的建议吗?请写在日记本上,好吗?

2.阅读附文,梳理文中信息。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设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林毁灭的惊人速度,也知道了雨林毁灭的可怕后果。那么文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强化说明效果的呢?

(二)讨论,探究。

1.讨论文章的说明方法:看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对说明事理有何帮助?(先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采用边说边议的方式,侧重探讨说明效果。)

教师点拨:数字说明分为确数说明与约数说明。数字说明要准确,但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做到精确表达时,可以用“多”“以上“大约“左右“估计”等约数,以力求近似。这种情况下用约数,反而能体现客观事实,使说明更准确。

拓展:

讨论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二。参考如下:第1句先列出雨林确切的毁灭速度,之后再将其面积与40多个足球场比较·既能给人具体清晰的直观感受,又突现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

第2句在列数据的同时将两个数据作比较,突出了毁林建牧场效率之低。

教师点拨:列数据与作比较相结合,增强了信息的冲击力,更能使人触目惊心。

2.讨论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师引发议论:全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雨林的毁灭及其严重影响。但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其用意何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指导:首尾两段引言,实是巧发议论,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首段引言在警示世人的同时,又能为下文展开说明作铺垫;尾段引言更具警示作用,使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息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师点拨: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更能突显主旨,引人关注。

3.讨论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各层中心句看结构关系:结构严紧,逐层深入,使事理清楚透彻。

(三)拓展延伸。

1.讨论附文的组材特点。师生交流后小结:文章组材行文的顺序是先果后因,由果导因的逻辑顺序。

深入探讨:洪灾原因有哪两大类?为什么详说间接原因,其他则略说或轻点而已?间接原因中的三条顺序可否打乱?

小组交流后教师点拨如下:探索事物因果链的事理说明文,在组材时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主要原因详写,写深写透;次要原因略写,点到为止。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附文中的间接原因都是最主要的,所以详写;间接中的三条原因是由主到次排列的,不可打乱顺序。

2.学以致用:拟结构提纲。

看单元写作知识短文第二段,明确事理说明文的结构顺序。模仿课文或附文的组材方法,根据参考资料或自己掌握的资料,给作文《绿化好处多》拟结构提纲。

学生看材料,构思,拟提纲。

选例,讨论。

(四)布置作业。

搜集相关材料,充实文章内容,完成作文《绿化好处多》。

篇6:《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作者是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科普作家,课文是一篇振聋发聩的科普作品。它运用大量事实说明雨林的毁灭会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胁,提醒人们减少私欲,保护环境。教学时可结合文章的内容,在体味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列数字、作比较和引用的说明方法。

2、学习文章运用大量事实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如我们这里的树木全被毁灭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发言后,老师导入:让我们再看看雨林毁灭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整体把握

1、读课本中对“雨林”的解释。问:雨林在热带或亚热带,它的毁灭怎么会造成“世界性”灾难呢?

课文从两个方面讲了雨林毁灭的危害性:第一,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第二,雨林的毁灭会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有可能使地球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处受损,便会处处受损。可见,写说明文要具有全息思维,要关注到所说明事物的不同角度。

2、作者为了说明雨林毁灭的危害性,运用了大量的事实,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它们分别对说明事物起到了什么作用。读了这些事实,你是否感到了震撼?介绍光合作用及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的三段能否删去?

3、文章中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找出典型的语句进行体味。

说明文也可以抒写情怀,但又与记叙文抒写情怀不同,不同在哪里呢?记叙文可以直接抒情,而说明文一般不能。记叙文可以以抒情为主,而说明文不能。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文章结构上突破。课文从两个方面讲了雨林毁灭的.危害性,这两个方面呈递进关系。

2、从说明方法上突破。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引用。

四、拓展延伸

1、从网上搜寻资料:(1)濒危珍贵动植物的图片及相关文字;(2)臭氧遭破坏、南极冰川正不断融化的文字或图片。将这些文字和图片打印出来,全班共同办一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展览。

2、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制定一份修复当地生态环境的方案。

3、留给学生一个终生去做的作业:时时处处保护生态环境。

篇7:《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讨论等授课方式,指导学生梳理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及其结构特点,理解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环保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并且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和运用由浅人深、由果溯因、先主后次等组材行文方法,学会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调查生活中以木材为原料的日用品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像竹子那样长到100英尺高的草,像苹果树那么大的雏菊和紫罗兰,像145英尺的树那么大的玫瑰吗?这些奇特的植物并非属于神奇--的科幻世界,它们就生长在地球上,在赤道南北两边的热带雨林中。请看:2.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风光图片及其奇异的动植物图片,并随风光图片配合以下文字介绍:

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那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在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长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其实热带雨林不仅美丽,而且也很神秘,因为那里的环境气候会让人很不舒服,一般人很难光顾,所以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但最重要的是,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因此,热带雨林有了一个别称:“地球之肺”。

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很少一部分的热带雨林,是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将产生重大变化。

近几十年,由于人们的破坏性砍伐,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锐减,由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千万年自然创造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破坏殆尽,地球面临的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三)默读课文。

五分钟内读完全文,了解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读准字词:濒临栖息灰烬摄取海藻  白垩纪

(四)梳理信息。

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参考如下:

第一(1段):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2―5段):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6―10段):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请说说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教师先引导:比如雨林毁灭,使珍贵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等,请说说还有哪些。

鼓励学生顺着思路探究,学生一边发言,教师一边板书,画出树形图。注意启发学生认识:。这是一张画不完的图。”参考如下:

雨林毁灭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破坏大气 全球气温升高

灾难性气候变化

冰川溶解

洪水泛滥

更多动植物死亡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所有家鸡都是亚洲丛林禽类4种物种的后代”,你能否再举一个我们现在的家禽或蔬菜水果从野生归化或驯化的例子?

学生发言。(参考如下:绿头鸭在60前被驯化为家鸭,鸿雁在4000年前被驯化为家鹅,野生原鸽在几千年前被驯化为家鸽;甜莱在3000年前就已归化,西红柿的归化也很有趣。)

2.雨林被摧毁是因为有人伐木销售。根据你的了解,生活中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哪些木制日用品?它们可以用别的材料替代吗?聪明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造性发言。参考:火柴、木制牙签等可用竹材代替。

3.快速阅读《湿地:地球之“肾”》一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说湿地是地球之“肾”,说明了湿地对地球气候的重要作用,请你找出显示这一作用的句子。

篇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反思

潘径中学 李运雄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课文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化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本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在导入环节,利用网上资源播放世界上最大的亚马逊雨林的风光片,在轻音乐中,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美丽、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从而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导入课题。告诉同学们,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如此雨林正在火速的被某些利益的驱动者毁灭。

第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所有学生清楚心中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共同努力完成学习目标。

第三,在解题这一环节,请学生回答:从题目中,想知道本文能带给我们哪些知识和思考呢?学生能够很默契地回答为什么说雨林的毁灭会导致世界性的灾难?人们是怎样毁灭雨林的?导致哪些世界性的灾难?这也说明学生预习很充分。

第四,在文本解读环节,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学生明白了语文学习要紧扣文本,文本是文章的根和本。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于圈点勾画、不同色彩的字体凸显重点,探究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品味独特的语言,分析说明方法的妙用,领略雨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突破重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利用网上资源播放世界上最大的亚马逊雨林的风光片,应该要采用链接的形式,才不会因为网速慢,浪费几分钟宝贵的时间,导致本节课教学时间感觉不够充裕。

篇9:《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一则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学设计:卢凤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理情结构层次。分析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及造成的灾难。 (2)理解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作用。 (3)理解保护地球生物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默读,精读了解文章内容,把握重点;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难点:通过具体数据认识毁灭自然资源的严重性,如何让学生从我坐起去保护环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尤其是远离人们视线的热带雨林,那里有茂密的森林终年常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上千种飞禽走兽自由地在花丛间穿梭、攀缘、飞舞。但这美丽的风景正一步步远离我们,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锐减,地球面积的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热带雨林对我们有重大的意义。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除此之外,热带雨林水汽丰沛,蒸发后凝结成云,再降雨:成为地球水循环的重要部份;不仅有助於土壤肥沃与生物生长,也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按照鲁迅的话,“悲剧既是把美丽有价值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那么雨林的毁灭是否是一场悲剧呢?有人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种说法是不是太夸张了?如果你同意,请你为它找出依据;如果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几方面进行说明的。(提示:雨林的现状,毁灭的原因,对现状不加改变将出现的后果)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①介绍作者:巴里。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代表作《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收入《剑桥文丛》   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濒临(bīn)奎宁(kuí)白垩纪(è)癌症(ái)疟疾(nüè)   ③解释下列词语   摄取:吸收    连锁反应: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严峻:严厉,严肃。   2、朗读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采用圈点批注法提取主要信息。   ②展示朗读水平,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   3、感知大意:说说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并用树形图来表示(树干表示雨林,树干表示与之休戚相关的物种)。   鼓励学生动笔阅读。圈点勾画,提取主要信息。然后小组交流,推举两名学生去画板前画树形图。最后师生一起完善图形。   三、梳理结构:   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参考如下:   引导学生分析中心句特点。(首扩句、关键句) [明确] 第一部分(第一段):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遇到了彻底毁。 第二部分(2――5段):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请说说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为什么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教师先引导:比如雨林毁灭,使珍贵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等,请说说还有哪些。   鼓励学生顺着思路探究,学生一边发言,教师一边板书。(可以画成树形图)注意启发学生认识:这是一张画不完的图。” 参考如下: 雨林毁灭 动植物种濒临灭绝(2) 破坏大气(6) 全球气温升高(9) 灾难性气候变化(10)――冰川溶解、洪水泛滥、更多动植物死亡 地球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12) 教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3.思考:雨林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第4、5段,设问句的使用。 谈论,明确: (1)砍伐树木,用以销售。 (2)伐木建农牧场。 四、开放探究   (一)谈论保护热带雨林的意义有哪些? 示例:保护热带雨林可以: (1)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 (2)有效的控制气候变暖 (3)促进水循环,为人类提供更充足的水资源 (4)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人类生活质量 (二)畅谈读文后的感受。为保护热带雨林拟一条标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 示例:1、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地球的肺。 2、如果不保护热带雨林,那么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五、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林的消失,最终意味着人类灾难的降临。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雨林,保护湿地,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   六、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阅读附文,梳理文中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听写生字词:濒临栖息癌症疟疾奎宁焚烧 驯化海藻摄取白垩纪牲畜严峻   2、检查朗读   二、导入新课   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种,而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活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洪水泛滥导一系列灾难,为了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展现在读者的前面,敲响世人保护珍贵的雨林资源的警钟,作者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并注意遣词造句。本节课我们共同研讨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文特点。  三、讨论探究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直线划下来,并在书上标上作用。 (回答的格式:我认为第  段中的   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2 、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第一段中,“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列数据与作比较相结合,增强了信息的冲击力,更能使人触目惊心。   3、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p形象的特点。  学生仿照事例边阅读边批注。四个小组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对于同学没有达到关键处的部分,先组内同学补充,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4、体会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在文中找具有这样特点的典型语句。   教师示例:“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一百五十万种的生物”“到目前为止”在时间上起限制修饰作用,如果去掉了,意思就成了“只发现一百五十万种物种的生物”,这与原句的意思不符,“到目前为止”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5、理解表达方式的运用   全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雨林的毁灭严重的影响,但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用意何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指导:首尾两段引言,实是巧发议论,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首段引言在警示世人的同时,有能为下文展开说明做铺垫;尾段引言更具警示作用,使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关。 教师点播: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更能突显主旨、引人关注。   6、理解结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各层中心看结构关系结构严紧,逐层深入是事理清楚透彻。  第一部分是“因”,其他部分可以看做“果”,因果关系,逻辑顺序。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附文的组材特点。师生交流后小结:文章组材行文的顺序是先果后因,由果导因的逻辑顺序。  深入探讨:洪灾原因有哪两大类?为什么详说间接原因,其他则略说或轻点而已?间接原因中的三条顺序可否打乱?   小组交流后教师点拨如下:探索事物因果链的事理说明文,在组材时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主要原因详写,写深写透;次要原因略写,点到为止。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附文中的间接原因都是最主要的,所以详写;间接中的三条原因是由主到次排列的,不可打乱顺序。 2.美丽而神气的雨林正在悄然的消失,这离我们并不遥远由于国人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我们的家园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大洪水,受灾省份达到29个,受灾人口达到2.28亿,死亡3004人,直接经济损失2300亿元人民币损失太大了。而今年各地的大洪水又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 学生自由发言,谈体会。   五、布置作业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为了不让悲剧不在发生,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环保观,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语文知识,以“和你在一起”为话题写一篇小说明文,注意合理运用说明方法,注意语言的准确生动性。 六、板书: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雨林的现状   雨林将毁灭的原因  对现状不加改变将出现的后果   方法:列数字、举例子、引

篇10:《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濒临、栖息、灰烬、摄取、海藻、白垩纪、意犹未尽、刀耕 火种”等词语的音、形、意。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雨林对于维护世界生态环 境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讨论等授课方式,指导学生梳理文中 信息,分析文章内容及其结构特点,理解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环保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并且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和运用由浅人深、由果溯因、先主后次等组材行文方法,学会阅读和写作事理说明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关于雨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查找关于雨林的资料,回顾说明方法,以便上课时使用。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跟着我的叙述想象:有一天,当我们走出家门时,发现小区里贴满了洪水即将到来的告示,上街要像威尼斯人一样划着小船出行,因为街道水深四尺,售卖皮肤的商店比比皆是,据说皮肤癌的发病人数达5亿,盛夏时节,最后一片绿叶从枝头翩然而下,留在我们眼中的将是一片昏黄……这是不是危言耸听?(生答)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由于狂妄无知、贪得无厌,人类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也正以同样的速度破坏着生态平衡,生态失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生态中,热带雨林是 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地球之肺”,如果雨林毁灭了,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英国作家齐莫尔曼等人撰写的《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这篇课文,看看这 篇作品带给我们哪些知识和思考。

三、初读课文

1.快速阅读全文,积累字词.

读准加点字的读音并掌握加线词的含义 :

濒临(bīn)   栖息(qī)   灰烬(jìn)   摄取(shè)   海藻(zǎo)

白垩纪(è)       意犹未尽(yóu)        刀耕火种(gēng)

2.读后思考:本文的文体属于哪一类?(生答)说 明文。带领学生回忆七年级下册关于说明文的文体常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小黑板出示:①掌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②理清文章结构,掌握说明顺序③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④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①②③

四、梳理结构

第二次阅读课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生讨论后板书:雨林正在急剧减少→雨林的消失给人类会带来怎样的损失→人类为什么会摧毁雨林→雨林的毁灭将使人类面临灾难。

引导学生说一说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五、拓展延伸

1.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何感想?

2.你 还知道那些环境保护的组织?

六、小结

文中科学的说明,使我们知道了雨林的消失,最终意味着人类灾难的降临。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雨林,保护湿地,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

七、作业

当草原变成沙漠,当森林没有鸟鸣,当河流不再流淌……我们将怎样生活?展开想象,以《悲惨世界》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写在摘记本上。

八、板书设计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逻      雨林正在急剧减少

缉      雨林的消失给人类会带来怎样的损失

顺      人类为什么会摧毁雨林

序      雨林的毁灭将使人类面临灾难

第2课时

一、导入设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林毁灭的惊人速度,也知道了雨林毁灭的可怕后果。而作者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二、讨论探究

1.探讨本文的说明方法及其说明效果

看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对说明事理有何帮助?(先让学生分组思考归纳.后发言。 采用边说边议的方式,侧重探讨说明效果。)

2.探讨本文中说明语言的运用。学生讨论句中加点词的说明效果

①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界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

②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 150万种不同物种的生物……

③在雨林区……做法也很普遍,然而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

④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3.讨论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师引发议论:全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雨林的毁灭及其严重影响。但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其用意何在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指导:首尾两段引言,实是巧发议论,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首段引言在警示世 人的同时,又能为下 文展开说明作铺垫;尾段引言更具警示作用,使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息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师点拨: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更能突显主旨,引人关注。

三、拓展延伸

1.雨林被摧毁是因为有人伐木销售。根据你的了解,生活中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哪些木制日用品?它们可以用别的材料替代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造性发言。参考:火柴、木制牙签等可用竹材代替。

2.你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与此文内容相关的环保类节日吗?能否说出几个世界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世界绿地日”;“绿色和平组织”、“捍卫环境基金”等。)

四、课堂练习

1.讨论附文的组材特点。

师生交流小结:文章组材行文的顺序是先果后因,由果导因的逻辑顺序。

深入探讨:洪灾原因有哪两大类?为什么详说间接原因,其他则略说或轻点而已?间接原因中的三条顺序可否打乱?

小组交流后教师点拨如下:探索事物因 果链的事理说明文,在组材时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主要原因详写,写深写透;次要原因略写,点到为止。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附文中的间接原因都是最主要的,所以详写;间接中的三条原因是由主到次排列的,不可打乱顺序。

五、本课总结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及能源 等五大危机,所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具有前瞻性的行为,也是目前必须首先解决并纳入实施的长远决策。 开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时作业本》习题一、二、四

七、板书设计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说 明 方 法

(一)引资料 列数字 举 例子 作比较

(二)举例子 列数字 引资料

(三)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四)作诠释  举例子

雷真民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2课时)]

篇11: 环保应当全球化――读《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有感

环保应当全球化――读《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有感

21世纪,地球村的时代来临了。但是,由于村民的麻木和不和谐,村子正面临着一场大灾难。这个时候,村民们不是应该消除不和谐,实现环保全球化、全村化吗?

雨果曾经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如今,现实已经印证。雨林的悲愤警告着我们这些无知的村民:环保不是一人之力,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要靠全球、全“村”共同努力方可成功。

气候变暖,冰川融解,北极熊无路可走,企鹅濒临危险境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来越高,而转换二氧化碳为氧气的植物――树,却在哀鸣中倒下。雨林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已经上升为国际问题,需要我们全体村民一起去奋斗!

之所以要全村共同保护雨林,那是因为雨林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益处。不但有环境上的益处,物质上也有很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癌症目前仍是世界上较难医治的病症之一。而现已查明有3000多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有70%生长在热带雨林。直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雨林的开发利用还很少,如果雨林就此消失……此外,还有至少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热带雨林。我们有80%以上的食物都来自热带雨林。雨林还向人们提供了橡胶、口香糖、柴油、乳胶……可见,雨林对人类的帮助是多么地大啊!人类就不应该共同保护雨林,做到环保全球化吗?

可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国家认为环保与己无关,还有一些国家想方设法破坏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本国资源。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范围会大大超过该地区。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劣,你能保证你们国家不受影响吗?如果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会受到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在环保问题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过“原罪。”例如中国上世纪50年代过度开垦北大荒,导致一个“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地方变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遭到破坏、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大量珍稀动物失去了栖息地……的地方;还有上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就是人们使用含汞的鱼虾造成的。而现在我们不论过去,“亡羊补牢”还来得及!现在多付出一份努力,也许还有成功的希望。

曾经在何时,呈现原始形态的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对全球水源的涵养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多少珍稀物种在这里找到了安居之所,茂密的热带雨林,为世界保存了最后一丝原始。但是现在,为了发展经济,某些国家、地区以环境为代价掠夺式开发,引起了严重的问题,森林受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环保刻不容缓,而环保更要全球共同努力,实现环保全球化。

篇12:雨林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增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的意识;

2、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媒体:VCD影片,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VCD影片:特大洪灾。学生感觉场面。

提问:造成洪灾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生态破坏严重。

在生态中,雨林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雨林毁灭了,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导入课文阅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课文知识块)

要求:

1、掌握下列词语:雨林;濒临。

2、回答下列问题:

①雨林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②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雨林?雨林以什么样的速度减少?雨林的毁灭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损失?

③谈谈你读完全文后的感受?

以上用灯片放映或用小黑板显示。

学生用5分钟读完课文,思考问题。5分钟讨论,教师参与学生之中讨论。

(要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根据讨论明确答案。

本块注重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思想认识(感受)。

课外题:课后练习一。

三、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知识块)

知识显示:

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2、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逻辑。

3、逻辑顺序: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事物的事理。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课文理解:

1、结构思路:(体现逻辑顺序)

雨林正在急剧减少→雨林的消失给人类会带来怎样的损失→人类为什么会摧毁雨林→雨林的毁灭将使人类面临灾难。

2、分析课后练习二。(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课后作业:查阅资料写笔记: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篇13:雨林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雨林对于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增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选用

说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讨论公益广告: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地球。

明确: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没有人类的地球仍可以生计盎然,但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就可能失去我们唯一的安居之所。

在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里,有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也是生物学家的摇篮DD热带雨林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

3、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第―――段:说明――――――――――――――。

学生说话:

第10段: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2―5段: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6―10段: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4、读课文,说说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珍贵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水果品种,蔬菜品种,植物药源……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猩猩类 昆虫 植物药源…… 雨林毁灭

破坏大气:冰川融解 气候变化……

水土流失:全球气温升高 新一轮雨林毁灭 洪水泛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设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林毁灭的惊人速度,也知道了雨林毁灭的可怕后果。那么文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强化说明效果的呢?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1,课课文,看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课文第―――段第――――句运用了――――――――――――――说明方法。

学生说话:

(1)课文第1段第1句运用了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课文第1段第2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课文第1段第3句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4)课文第2段4、5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课文第3段3、4、5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6)课文第4段3、4句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7)课文第5段3、4句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8)课文第7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9)课文第9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10)课文第11段第2、3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1)课文第12段第3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1,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在语言、结构、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篇说明文的特点是―――――――――――――――。

学生说话:

(1)这篇说明文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2)这篇说明文的特点是采用了说明和议论现结合的表达方式。

(3)这篇说明文的特点是运用了逻辑顺序。

(4)这篇说明文的特点是语言准确、严密。

二、拓展延伸

1、文中说“所有家鸡都是亚洲丛林禽类4种物种的后代”,你能否再举一个我们现在的家禽或蔬菜水果从野生归化或驯化的例子?

学生发言。(参考如下:绿头鸭在60前被驯化为家鸭,鸿雁在4000年前被驯化为家鹅,野生原鸽在几千年前被驯化为家鸽;甜莱在3000年前就已归化,西红柿的归化也很有趣。)

2、雨林被摧毁是因为有人伐木销售。根据你的了解,生活中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哪些木制日用品?它们可以用别的材料替代吗?聪明的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造性发言。参考:火柴、木制牙签等可用竹材代替。

三、小结

通过文中科学的说明,我们知道了雨林的消失,最终意味着人类灾难的降临。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雨林,保护湿地,是我们每个地球公民的职责。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绿化好处多》。

篇14:雨林的毁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雨林毁灭的原因及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难点: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学写事理说明文

三、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问答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上完课,有些学生就跟我说“老师,雨林太美了,我们还想欣赏欣赏。下面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雨林的美丽(播放多媒体,边播放,边就图片进行解说)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雨林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奇异的风光,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2、整体感知:让同学们在两分钟内速读课文,再次熟悉课文。

3、双边互动:

①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几个问题,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出示多媒体)

A雨林以什么样的速度消失?

B雨林的毁灭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损失?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C人类为何要破坏如此珍贵的雨林资源?

D破坏大气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生讨论小结:A题很容易,学生齐答: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B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一大批物种。如果雨林遭到彻底毁灭,那么地球将面临第6次大规模灭绝。

C首先是伐木销售,其次是伐木建农牧场。

D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

师小结:作者用大量数据表明,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②师: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同学们回忆一下,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生回答: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并体会语言特点。(出示多媒体)

生讨论(第一组讨论第一部分,以下依此类推,共分四组)

讨论结束:第一组的学生回答:“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师:同组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也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斯科特警告说:‘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纪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也是引资料,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使材料真实充分。

师肯定:第一组同学讨论的很充分,因而回答的较准确全面。

第二、三、四部分以同样的形式进行,对于同学没有答到关键处的部分,教师要作补充。

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③师:文章首尾两段引用了著名学者与科学家的话,其作用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读一下这两段课文,了解其内容。然后生答:对人类发出警告,不要再毁灭雨林了,否则后果很严重,等等。

师承接:其实是作者巧发议论,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因而本文采用的是说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④师;雨林的消失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伐木销售,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据资料统计,一棵十年大树能生产出3000――6000双筷子,就我校来说有1500人,中午每人用一双筷子,2-4天就可以将其毁掉,其破坏力太惊人了。那生活中除了一次性筷子,还有哪些木制日用品呢?它们可以用别的材料来替代吗?

生答:窗户、门、椅子、牙签、火柴、木梳……

这些木制品可用塑钢、铝合金、塑料、竹子等材料来代替。

⑤师:由于树木被大量砍伐,植被被破坏,人们在破坏大自然的同时也在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大洪水,受灾省份达到29个,受灾人口达到2.28亿,死亡3004人,直接经济损失2300亿元人民币,损失太大了。(出示多媒体)。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呢?

生答:多植树造林,减少尾气排放,不乱扔垃圾……

⑥为了不让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环保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那就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文知识,以《绿化好处多》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绿化环保中来。注意合理运用说明方法及准确的语言。(多媒体出示风光片)。

⑦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评价,师补充评价。

⑧作业:把《绿化好处多》,整理成文。

篇15:《干将莫邪》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字词;通过注释的帮助,疏通文意。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重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本文曲折离奇的写作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神奇鬼怪的故事 吗?喜欢这种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搜神记》中的神奇故事,满足一下你们的好奇心。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干宝(?-336),东晋史学家、文学家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年轻时即勤于学业,博览群书。曾以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二十卷,今已佚),当时被公认为一部很好的史书。又喜阴阳术数之学,编集神灵怪异故事,成为《搜神记》,试图证明世上真有所谓鬼神。

2.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顿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3.朗读课文,读 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干将(gān jiāng) 莫邪(yé) 重身(chóng)

使相之(xià ng)  自刎(wěn)  尸乃仆(pū)

头踔出(chuō)  踬目(zhì)

4.理解加点词词义。

重身:怀孕。

使相之:仔细察看。

比后壮:及,等到。

购之千金:重赏捉拿。

王如其言:按照,依照。

头踔出汤中:跳。

5.翻译句子。

(1)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明确:随即用斧子劈开柱子的背面,得到了宝剑。

(2)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明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啊?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情节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吗?

明确:复仇。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开端)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发展)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高潮)

客设计谋,智杀楚王(结局)

(2)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莫邪的儿子赤不畏强暴、不惜生命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 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

(二)人物形象探究

读完本文,你觉得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侠客有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赤果断刚烈,永不屈服,坚定无畏,有反抗精神;侠客有反抗精神 ,豪侠重义,嫉恶如 仇,智勇双全,重诺守信。

( 三)写法探究

(1)“即以斧破其背,得剑。”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动作描写。写出了赤得剑的过程。

(2)“日夜思欲报楚王”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写出了赤报仇心切的心理,对后文的故事发展进行了铺垫。

(3)“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表现了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充分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复仇精神。

(4)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你能举例说说哪些地方比较曲折吗 ?

明确:如干将为楚 王铸剑招杀身之祸,临终相托;长大的儿子赤欲报仇却被楚王追杀,逃入山中无计可施却遇上愿为其报 仇的侠客;自刎后奉上剑与头,立僵不仆;侠客设计杀楚王等都很曲折离奇。

四、板书设计

干将莫邪开端:干将被杀(第1段)

发展:赤取剑(第2段)

高潮:以命相托,为父报仇(第3段)

结局:侠客设计杀楚王(第4段)

五、课外拓展

如果赤生活在现代社会,对他“复仇”这件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示例: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建议他从法律途径来解决,不要鲁莽行事。

侯晓旭

[《干将莫邪》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16:《赤壁》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赤壁》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导入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这场恶战是--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诗歌的题材一般有送别诗 、边塞诗、哲理诗、怀古诗、咏史诗等)那么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

简介作者

1、请学生朗诵,纠正字音。

2、播放课文录音。

四、释义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

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诗歌赏析

1、 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辨认之后,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的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师:齐读前两句诗。这前两句是叙事,写其兴感之由。

教师: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请看三、四句。

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由此使我们联想到《赤壁之战》--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典故。

教师: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将重写。

教师: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铜雀春深锁二乔)

教师:作者说,如果不是东风相助周瑜, 美丽的大乔和小乔早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

教师:大乔小乔分别是东吴掌权者孙权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他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寻欢作乐。

教师:什么情况下大乔小乔会被锁近曹操的铜雀台呢?

(东吴战败)

教师:对,假设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这两个大美女,就可能会被曹操掳走,所以,大乔小乔的命运其实是暗示了东吴的--命运,作者说美丽的大乔和小乔被曹操掳去锁进了铜雀台,其实意思是说东吴也灭亡了,那么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中东吴灭亡了吗?

(没有)

教师:作者认为之所以赤壁之战中东吴没有灭亡时因为什么?

明确:(东风)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是东风帮助了周瑜火烧战船,大败曹军,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东风的到来为吴蜀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一次什么?

(机遇)

教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没有那一次机遇,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教师:把诗歌的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样写就太直白了,而诗是讲究意境和含蓄的。本来的“铜雀春深锁二乔”,就很含蓄地表达出如果没有东风相助,东吴就灭亡了的意思,因为二乔一个是孙权哥哥孙策的老婆,一个是周瑜的老婆,这两个人都被曹操所供养在铜雀台,东吴自然是灭亡了。

教师:同学们,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结果,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历史学家都是对吴蜀持赞赏态度,对曹操则贬低得太多,说曹操骄傲轻敌,赤壁一战的.失败是必然的,大快人心的。

教师:那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与其他史学家的观点不同,把周瑜的成功说成是机遇起了很大的作用呢,作者是为了讲清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天才,有了机遇的帮助,才可能施展自身的才能和抱负,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哪怕他再有才能,再有本事,如果没有机遇,也很难成功,这个道理看上去是在说周瑜,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其实还说了谁?

明确:联系作者自身经历。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因此他从小也是一个非常博学有才能的人,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而且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和什么有关呢,和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关, 我们都知道,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杜牧也是如此,因此,“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板书)

同学们我们纵观全诗,讨论本诗的两个亮点。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教师:一把折戟,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教师: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用典,借古讽今

教师: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成了千古名句。

主题思想

这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作者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练习]

1.《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杨思立

篇17:《满井游记》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永嘉县桥下镇一中  胡可白

【目标】

1、 立足于言语,运用多种方法品读文章第二段描写北方初春景色的句子,

突出几个重点虚词、动词及比喻、白描等言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2、 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3、 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重难点】

1、 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2、 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描写春天的作品很多,(出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怎么看出他描写的就是初春?

(出示)

酥: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新华字典》

二、 品读写景句,感受北国春之“初”景

过渡:同样描写初春,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是怎么写的?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自由朗读,你最喜欢他笔下的哪一处春景的描写?(一见钟情--)

◇作者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柳、山、水、麦苗、鸟、鱼……

◇你能给这些景物加几个形容词突出其属于“初春”的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的?

预设: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微:稍微。

写出了初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能否将“微润”改为“湿润”?--通过比较体会“微润”与“湿润”带给人的细微的感受差别,紧扣“初春”之“初始”的特点,初步领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的风格)

2、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皮:包或者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为何不是“冰面”、“冰层”?)

解:融化(冰或雪由于温度或太阳光的照射化为水)--能不能描述下“融化”的状态?

始:开始。(为何此时开始融化?天稍和     和:暖和,不冷也不太热)--写出初春气温渐渐回暖的特点。

乍:初、始。(初春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能不能换成“猛浪若奔”?水波由冰皮融化而成)

晶:从三日,表示光亮。

◇为何将水波比喻为镜子?(镜:古代照形取影的器具,正面磨光发亮)

冷光:写出初春水冷的特点。

乍:突然。--作者因看到明亮清澈水波的惊喜。

小结:有天“稍和”而有冰“始解”,进而才有了“乍”明之波,作者将自己“冻风时作”、“欲出不得”的压抑融合在了对初春到来的惊喜中,正因为他对自然的钟爱才有如此细致的观察与独特的体验感受。

指导朗读: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语速稍快,感受作者从细微之景中感受到初春到来的惊喜之情。)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为:被--似乎晴雪有了自己的意识与行动。

娟:  形声。从女,从肙,肙亦声。“肙”意为“细小的”、“小巧的”。“女”与“肙”联合起来表示“小巧的女子”。本义:身材小巧的女性。

拭:擦拭。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式:程式、规范)

--“洗”“拭”“娟然”等词语皆用于女子,作者赋予笔下的山以女子的柔美娟秀,与他人全然不同,似乎与平日对山的认识不同,但细细品来,却与上文相衔接,恰恰紧扣了“初春”的特点。

始:刚刚(写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的少女一样,清新脱俗,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少女的梳洗打扮表示了一天的美好开始,正如这“初春”的美景。)

◇平时的文章把山比作巨人一般,袁宏道却比作少女,好不好?(山的内在柔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指导朗读:想象古代仕女对镜梳妆打扮的场景,动作轻柔而细腻,新的一天的开启。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你对“初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察?

生:草芽萌发、风柔了、阳光变暖、树皮不再是暗黄色、厚厚的棉衣放起来了……(袁宏道还写了哪些“初春”之景?)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将舒未舒”是怎样一种姿态?(借助图片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用几个词语描写一下。)

披:给你什么感觉?能否换成别的字?(“披”写出柳条的飘逸之姿,“披”在文言中又有“穿”的意思,偏于拟人。)

浅鬣--短鬣:春二月,麦田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鬣毛。不仅写出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的特点。(“浅”与“短”有何差别?“短”感觉粗壮,“浅”既有长的不高的状态,又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弱之姿,更符合“初春”。)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释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睡眠戏水的鱼,一切动物都显得有喜气。(为何“有喜气”?“喜”从何来?)

生:春天到来之喜、万物复苏之喜、生生不息之喜、自由自在之喜……

哪些字词能表现出动物的悠然自得?

曝:晒太阳。(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场景?)

呷:改为“喝”如何?--“呷”有吸水、戏水之意,鱼儿在赖以生存的水中嬉戏更可见其自由本性。

◇据说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猜猜第欧根尼会怎么回答?)

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大帝为何这么说?)

明确:追求自由也是人的本性。

四、结合背景,体会作者追求自由之本性

1、万物自由皆有喜气,作者袁宏道又如何?

出示: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出示背景: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

万历二十七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一年后辞官返里,居柳浪湖畔,作庐山、桃源之游。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强调“不仕”、“解官”、“辞官”)

生:淡泊名利、厌弃官场、喜爱自然山水、追求自由……

2、出示:

夫(第二声)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结合刚才对袁宏道的理解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自嘲or自傲?

出示: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再读写作《满井游记》后作者的经历,作者为何将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他热爱自然,但困于春寒;他追求自由,但困于官职。

出示:

男儿生世间,行乐苦不早。如何囚一官,万里枯怀抱。

--袁宏道《为官苦》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感受袁宏道苦苦压抑下的追求自由之心,所以他笔下的“满井”才如此与众不同,他眼中的“初春”才如此与众不同,“至理本无非,从心即为是”,他始终在抒写着内心深处最本然的追求。)

五、作业

袁宏道在北方的春寒料峭中感受着生命复苏的暖意与自由之本性,我们南方小镇的春末又如何?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板书设计

自由之性

满井游记      初春之景             借景抒情

本然之求

【教学反思】

钱梦龙先生就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学之后,听了很多专家、优秀教师的文言文课,自己也尝试着学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疑惑,这就是“文”与“言”的结合了吗?直到“言语”教学理念的引入,将文言文的各类知识进行了整合、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既关心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关注了传统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现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关注文言文的关键字词,而不是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的释义。“言”的落实是文言字句知识的教学,而文言文所蕴含的诸如情感意蕴、文章特色、作家风格流派等“文”的教学怎样体现,个人认为这种“言语”教学方式的研究将很有启示。

李洪波

篇18: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原文+翻译/描绘)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明确: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对偶修辞,朗朗上口。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板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3、当堂默写 ,同桌订正。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同谈

仰视:高峰入云                        层次井然,叙议结合

俯视:清流见底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

具体描绘: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沉醉山水的喜悦

昏: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 与其奇者

侯晓旭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19:《选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语言。(难点)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将带大家卷进一场**,这场**叫--选举**。走进这场**,我们将和贾里、鲁艳青、鲁智胜他们一起去经历一段 生活的风风雨雨,去感受一段 心情的起起落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场“**”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秦文君,女,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上海人,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余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孤女俱乐部》和《十六岁少女》。新作有《一个女孩的心灵史》以及长篇小说 《天堂街3号》。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发酵(jiào) 推荐(jiàn) 穆(mù)

吆喝(yāo he)  招徕(zhāo lái)  贿赂(huì lù)

查(姓)(zhā)  忿忿然(fèn)  噩梦(è)

许诺(nuò)  茅塞顿开(sè)  泰然处之(chǔ)

3.理解词义。

忌讳: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

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明白。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阅读文章,说说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贾 里、鲁智胜、贾梅、三个女班委、鲁艳青、查老师、男篮队长、作家、陈应达。

(2)小说开始说:“开学伊始,新鲜的事一件接一件。”读完全文,你能概括一下都有哪些新鲜事吗?

明确:换了新教室;发了新书;班里同学也都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一些女生,像吃多了发酵粉,一下子又高又大;校学生会主席上学期末转学走了,所以这学期刚开学,就发了一个候选人名单,让每班从中选一个人当主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 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就是以选举**为中心情节,描写了以贾里为代表的当代城市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坎坷、挫折,并在这坎坷、挫折中,思想逐步成熟的过程,当然,还有人生的遗憾。

2.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选前**-噪音事件-受伤余波-双喜临门

轻率投票 危难见人心 好事多磨 笑对困难

(二)人物形象探究

1.结合课文分析贾里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1)“为 什么要投她一票?”贾里说,“你觉得她好,我们不觉得。”说明贾里不拐弯抹角,直言不讳。

(2)“要不是贾里已咬了一口巧克力, 他必定原封不动地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脸上”,贾里在不了解鲁艳青的情况下还鲁智胜以颜色,想教训一下这个公然“行贿”的家伙,表明他很正直。

(3)“贾里也深 感内疚。他第一次感觉……就觉得儿子是个牺牲品,因此就很气恼!”贾里深感内疚,并自告奋勇去照顾林武翔的父母,说明贾里的善良、热情,因为事实上林武翔被砸和他根本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2.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明确:

贾里:聪明、活泼、热情、负责任、正义感强。勇于面对困难,也有急躁、感情用 事过,但此经历后,便成熟了许多。

鲁艳青:有责任感,热心,有魅力,主人翁态度,不计前嫌,乐于助人,是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鲁智胜:大大咧咧,好心肠,处理方式单纯欠妥,但林武翔被砖砸后,他着急且主动去照顾他父母。

陈应达:有点自私,但勤奋好学。

女班委:爱逛街,喜欢潇洒的男篮队长。

(三)语言探究

本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清新明快,极富中学生的生活气息。分析下面句 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他(陈应达)指示说,由大家代表他--也不问问大家是否愿意代表他,这个专啃英语书的家伙!

明确:这是中学生的口语之一,用在小说里, 鲜活生动,富有朝气。

2.这家伙,真有个商人的脑袋,他用巧克力作为贿赂武器。

明确:“贿赂武器”指鲁智胜用以请客的巧克力,这是大词小用,使小说生动形象,幽默俏皮,充满谐趣。

3.到了期末考试,准保有 一半同学“大红灯笼高高挂”。

明确:“大红灯笼高高挂”本指张艺谋的一部电影的名称,这里指考试不及格,这样写语言极富生活气息,化用贴切,自然而风趣,读来清新明快。

四、板书设计

贾里性格的发展过程一 单纯,有正义感意气用事

年轻气盛

二 责任感 苦恼留恋

三 关心同学  幼稚脆弱

四 明辨是非  坚强勇敢

五、课外拓展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贾里,你打算对贾里说些什么?

示例:贾里,你是一个聪明、活泼、热情、正在成长的中学生。作为一名班干部,你很有正义感,你纯洁善良,乐于助人,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虽然,你也免不了幼稚、急躁,感情用事,还有点脆弱,作为同龄人,我非常理解你的行为。很高兴认识你!

侯晓旭

[《选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诗词(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测试题的内容

初二数学上册期末试题

五年级语文作文素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莲文化的魅力

六年级第七单元作文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卡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精选19篇)】相关文章:

打扫森林优秀教案设计2022-04-30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第2022-10-17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优秀教案2023-08-01

初二语文一单元作文2023-02-16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2022-09-18

《哆啦A梦-魔界大冒险》观后感2022-08-13

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2022-04-30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450字:聆听大自然2022-10-10

美丽的西双版纳作文2023-05-13

魔法学校作文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