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花的勇气》教案(整理12篇)由网友“分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花的勇气》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花的勇气》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花的勇气》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因为;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篇2: 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花的勇气》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后记: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篇3: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反复品味写得好的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揭示勇气: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叫《花的勇气》(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种花的神韵。
二、检查预习
出示词语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傲然挺立抨然一震
齐读
1、指名读。
2、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三、自学尝试与反馈探究
1、自由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时间地点谁发现?感受?)
2、班上汇报交流。
3、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感受到花的勇气的句子
(1)出示: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师: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没有)
(2)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离开维也纳前,感到();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生反馈师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①认真读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写作者失望的原因,当时他怎么说?(同坐交流,回答)
(师板书:无花)
②找到怎样的小花让作者吃惊呢?(找——读——说)
师板书:寻花
③作者看到草丛下的花为什么和会感到遗憾?(板书:盼花)
④又从哪里感到作者的惊奇?(交流反馈,师板书:见花)
(3)这时作者“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齐读这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读、找、说)
这就让作者感受到了花的勇气。(板书:感受)这也是生命的勇气(板书:生命)
(4)感悟生命的意味。
①默读第8自然段,谈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③教师小结:小小的野花不在风和日暖、气体宜人的时候盛开,却偏要在冷风冷雨中盛开,而且开得很有精神,这是需要——勇气的!
(板书:在冷风冷雨中盛开
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其实,人也是一样的,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坦然面对恶劣环境的威胁的生命也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的。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板书:由花及人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四、循情朗读
(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憾的情感。)
1、指名循情朗读。
2、分组循情朗读。
五、延伸拓展
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XXXXX;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XXXXX;
假如没有了勇气,我们的生命XXXXX;假如没有了勇气,我们的生命XXXXX;
假如没有勇气,XXXXXXXXXXXXXXXX;
假如没有勇气,XXXXXXXXXXXXXXXX;
假如没有勇气,XXXXXXXXXXXXXXXX;
假如没有勇气,XXXXXXXXXXXXXXXX;
板书设计:
失望→吃惊→遗憾→
惊奇→震撼
无花寻花盼花见花(感受)
20X花的勇气←生命
篇4: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因为;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2、读了这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优美的散文。
篇5: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花的勇气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花的勇气
20、《花的勇气》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3.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教学安排:1课时 板书预设: 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冯骥才一起去维也纳欣赏风雨中的小花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学课文 学习单: 默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说事情,说感情。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感悟主题:勇气是什么意思?(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只要有勇气,就会有 。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篇6: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花的勇气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花的勇气教案
《花的勇气》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归纳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可以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下来,有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学生汇报,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对于几个要素的总结: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
4、师总结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 ,品味语言
1、学生自主研读
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深刻的地方仔细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重点体会
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绿色到处泛滥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分别体会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在规律的心跳,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仅是作者从自然界感受到这生活的真谛,很多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交流收集的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本文及这些名人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写一写。
拓展阅读:《花的勇气》原文
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lǚ)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làn),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lí)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shuā)刷地冒出来……
“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我很快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小吕为我送行。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为我失望吧。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伸手拉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pū)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篇7: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娇艳的花朵,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彩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对于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课题 :20*花的勇气
2、从课题看,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反馈: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三、自学感悟。
1、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四、品读感悟美。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内心感受。
2、交流感悟。
①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寂寞”一般是指人孤单冷清,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明媚的小花的点缀,只是绿色连着绿色,显得非常单调。
②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这句话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这句话相照应。“改天换地”是指同一块草地此时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草地变成了花的原野,小花的各种鲜艳的色彩覆盖了大片大片的绿色。
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居然”是指出乎意料,“气魄”是有魄力、有气势的意思。这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赞叹了小小的花儿不惧冷风冷雨,傲然开放的勇气。
④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气魄,令作者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作者从小花的身上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这句话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五、回读抒胸臆:
生命是宝贵的,却是短暂的 。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 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是,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你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篇8: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俗世奇人》教案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篇9: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课文原文
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lǚ)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làn),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lí)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shuā)刷地冒出来……
“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我问。“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一个样儿。”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我很快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小吕为我送行。路上我对小吕说:“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为我失望吧。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伸手拉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pū)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同步练习题
【字词荟萃】
1.读拼音,写词语。
fàn lànjì mòjū ránqì pò括i tiān huàn dì
( )( )( )( )( )
2.补充词语。
心如( )( ) 神气( )( )
傲然( )( ) 拔地( )( )
【句段集锦】
我能选择正确的词语。
(1)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一片非常(广阔 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
(2)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 长)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课文链接】
我惊奇地想 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 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 我的心怦然一震
这一震 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是――勇气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
C、表示转折。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
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
(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课文]
篇10: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第20课
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第20课
20 壶盖为什么会动 教学内容:1篇课文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在理解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瓦特能发明蒸汽机,是同他从小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分不开的,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积极思考的习惯。 3、能正确回答思考练习第一题的两个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然段的意思。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教学准备:放大课文、挂图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会动的壶盖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壶盖为什么会动。板书课题:20 壶盖为什么会动 二、授新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句子和词语。 4、集体讨论,借助挂图,扫除学习障碍。 5、齐读课文。 6、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7、理解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瓦特是怎样的人?(瓦特是英国一位有名的科学家。) 三、巩固练习:分组读课文 四、作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课后分析:本课中描写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有所思考的,故孩子们学习热情很高,对瓦特的故事也颇有兴趣,学习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瓦特能发明蒸汽机,是同他从小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分不开的,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说说第一自然段的意思。 二、授新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瓦特小时候看到水开了,壶盖不停地跳动,他怎么样? (2)祖母是怎么回答他的? (3)瓦特对祖母的回答满意吗? (4)祖母又是怎么回答的? (5)第二自然段讲什么? 2、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瓦特从看到水开了壶盖跳动的.现象后怎么样?他看见水开了,壶里的蒸汽直往上冒,他是怎么想的? (3)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分组读第二、三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知道了瓦特从小爱观察爱动脑筋。同学们要向他学习。 五、作业:读课文。 课后分析: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基本能说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在理解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说说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思考: (1)瓦特最终发明了什么? (2)他是怎样才发明蒸汽机的? 3、让学生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4、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1、习题1 (1)读课文。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动?瓦特是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 ②瓦特长大后是怎样发明蒸汽机的? 2、习题3 (1)读下面的句子。 ①水开了,壶盖不住地往上跳动,瓦特好奇地看了半天。 ②后来,他经过很多次试验,又学习别人的经验,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2)让学生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写句子。 四、作业:课后习题1、2、3 课后分析:学生基本能运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但语句还尚需整理,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篇11: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四年级下:《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质疑。
2、交流反馈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下:《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草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傍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自见。
五、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篇12:四年级语文《花勇气》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花勇气》说课稿
《花的勇气》为略读课文。李老师突出学生的主体,以自读自悟为主。用阅读提示引路,老师只作点拨、指导。记得一位名师说过:如果说精读课文是教给学习方法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就是用方法学习语言文字。老师始终是在渗透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难能可贵的是紧紧抓住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如“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老师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以一个填空题的形式,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_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降低了难度,很巧妙。
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
李老师很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优美的词句。如:“勇气!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等词语和句子鼓励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些优美的,令人感动的句子,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激发他们的灵感,并且布置成作业去积累,语文教学很扎实。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花的勇气》教案(整理12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作文2022-08-15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2023-01-25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第七单元作文教案解读寓言2023-03-09
七年级下册语文《美猴王》教案2023-11-23
关于照片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2023-04-21
《赶花》语文五年下册教学反思2023-02-06
规则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2023-10-27
级七年级下册语文作文700字2022-10-28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2023-10-05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