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75―78课时(集锦12篇)由网友“HyuKy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案75―78课时,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教案75―78课时
教案75―78课时
75 第7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131页的例题,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 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及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刚才又复 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你们知道面积和周长 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新课 教学例题。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如右),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指 出它的周长和面积。边指边说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然后 让一个同学到前面边指边说,教师边板书 (如下边指出: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 面积指的是四条边所围成的面的大小)。 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长+宽)×2(如上), 接着把面积公式板书出来(如上),让学生比较一下周长和面 积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单位,教师板书如上。 让学生列式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让学生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还可以让这生说一说如 何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4题。 1题。让学生看一看题目求的是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再说一 说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题。先让学生把计算出的各个圆形的周长和面积填在表里,注 意不要忘记单位名称。 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做第二问有困难,教师可以提醒 学生想一想,第二问求篱笆的长度实际上是求什么? 四、作业:练习二十七的第1-4题。 课后记:对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较好,全班学生能正确说出呈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今天的练习只有第四题的第二问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讲解其它题目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完成。课堂上我对同学们的表现表示肯定,并点名表扬了张宇同学。我的话对该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课后她还主动找我给她辅导,这是可喜的进步。 76 第8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10题。 教学目的:通过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长和面 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指名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5―10题。 5题。指名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首先说出: 正方形周长=边长×4, 然后运用乘、除法的关系得出: 边长=正方形周长÷4, 最后让学生求正方形面积。 6题。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启发学生想: 地板砖的大小与房间地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要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7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 要注意了解一下周长和面积的单位名称是否写对了, 对写得不对的,要检查错误原因。 8题。指名学生读题后,想一想要求一共可以收韭菜多少千克? 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知道了每平方米收韭菜4千克,还需要知道什么 ? 这个条件题目给了吗?没有,怎么办? 所以第一步先算什么,想好后再做, 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思考和解答过程。 9、10题。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 请几名同学说一说思考及解答过程。 三、作业:练习二十七第5―10题 课后记: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刚学的面积和周长的公式徐渺同学就忘得一干二净,又点了几个学生回答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我的心都凉了半截,忍住怒火把公式的来由讲了一遍。有几个懂事的同学看我很生气她们的的表情很内疚,看到学生这样我也转变了脸色苦口婆心的把学生教育了一番。不知他们是否听进心里没,静观其变吧! 77 第9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134―135页例1、2,完成练习二十八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前段时间的`大小,知道相邻两个 面积单位的进率。 教具准备:边长1分米,1米的两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坦率,教师板书出来。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 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 (一)教学例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 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1、先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边长,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然后再想一想如果用厘米来作单,边长是我少厘米? 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并指着黑板上的正方形说: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正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ec124430100d9qg.html) - 教案75――78课时_梦随风_新浪博客 方形用分米作单位,面积是1平方分米,以厘米作前段时间是 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后,教师在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中间板书 “=“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并在书上把例1的空填上。 3、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 米的正方形,看着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想一想: 1 平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10×10个)平方厘米。 再想一想: 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边长是多少厘米? 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这个正方形用分米作单位面积是1平方分米, 以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那么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中间板书 “=”。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在书上把例1的空填上。 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正 方形,看着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想一想, 1平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10×10个)平方厘米,以便建立起两 个面积单位间进率的表象。 (二)教学例2。 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用上面同样的方法教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总结面积篇2:初二Lesson 78教案
Lesson 78
Period: The Second Period
Properties: Recorder
Teaching Aims:
A. Knowledge: (1) Remember the 4-skill words
(2).The simple past tense
B. Ability: (1) Enhance the students’ 4 skills. Especially, the reading ability.
(2)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write diaries in English
C. The moral purpose: Students should help each other.
Language Focus:
1.New words: page, the summer palace, herself, turn on/off, after a while, not…any more, make faces, whole.
2.Revise the simple past tense.
3.How to write a diary in English.
4.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text.
Teaching Procedures:
Warming up:
Morning report: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say only one sentence about a happy thing or a sad thing. Eg.
(1).Yesterday, my father bought me a new bike.
(2).On March.2nd. I had a big birthday party.
Last Sunday, I had a good time in Wang Xiang park.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I passed the exam.
Last Monday, I was ill.
On March.15th, I lost my lovely pen.
My pet dog died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Etc.
Then ask: How can you remember all of the past things?
Expected answer: To keep a diary is a good way.
Step1 Pre-read
Show students a page of an English diary. Explain how to begin writing a diary in English. Then show students a page of the Chinese diary. Let students know the difference.
Eg. Monday March 4th 3月4日 星期一 天气:晴
2 Students’ book , page27. part1. have students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small groups, then share their answers.
Step2 Presentation
Ask: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diary?” Give students three minutes to skim the text for the main idea. (Ling Feng takes care of the baby.)
Ask the questions in workbook page92 exercise.1.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answers. Teach the new words: page, the Summer Palace, herself, turn on/off, after a while, not--- any more, make faces, whole. Etc.
Step3 Practice
Show students 8 sentences about the baby’s action. Then ask students to arrange the right order of these sentences.
She woke up.
She began to cry.
She stopped crying and listened to the music.
She cried again.
She was asleep.
She watched and listened, she didn’t cry any more.
She laughed happily.
She cried harder and harder.
Check the answer:(5),(1),(2),(8),(3),(4),(6),(7).
Ask: How did Ling Feng look after the baby?” Ask students to make a similar clue of Ling Feng’ action.
Expected answer: (1),He talked to the baby.
(2),He turned on the radio.
(3), He turned off the radio.
(4),He started to sing.
(5), He made faces, jumped like a monkey.
Step4 Act
Ask students to practise in pairs(3 students each). One explains the action, the other two do Ling Feng’s and the baby’s action.
Step5 Post task
Say: This Sunday, I have something to do. I have no time to look after my baby. Can you help me take care of my 5-year-old daughter?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how to arrange that day. Ask some groups to share their answers and see which is the best group.
Step7 Homework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
篇3:初二Lesson 75教案
Lesson 75
Period: The Third Period
Properties: Tape-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im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usage of indefinitepronouns.
2. Ability aim
Retell the whole story in your own words.
3. Emotion aim
Love our Country, love Taiwan Island and Hainan Island.
Language Focus:
Indefinite pronouns=anything / something / nothing / everything, nobody / anybody / somebody / everybody, anyone / someone / everyone, anywhere / somewhere / everywher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Organizing the class
1. Ask the students to get ready for class.
2. Greetings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3. A duty report.
Step2. Revision
Call two or thre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text learned in the last period, using their own words.
Step3. Leading-in
1. Help the students to use their imagination to think: What happened to the children’s picnic basket? Are they alone on the island?
2.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 at the top of page 23.
Step4. Dialogue practise
1. Play the tape for the dialogu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each sentence they hear.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ape.
3. Pair work: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and make dialogues with the given words in the box.
4. Point out “anything” “something” “nobody” and “somebody”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how to use them.
5. Help th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indefinite pronouns.
6. Ask the students to recite the dialogue in pairs.
Step5. Puzzle dialogue
1. Ask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puzzle dialogues exercises by themselves.
2.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Step6. Teaching language points
1. too…to
The ice is too thin for us to skate on.
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2. solve problems: answer questions
Can you solve these problems?
3. sooner or later
Sooner or later, you’ll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Sooner or later, you’ll be glad of it.
Step7. Read and say
1. Play the tap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each sentence they hear.
2. Ask the students to suppose they were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at the bottom of Page 23 and make a dialogue.
3.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ape.
Step8. Homework
1. Finish exercises on page 87.
2. Make a dialogue, using the affirmative, interrogative and negative forms of indefinite pronouns.
3. Recite the first dialogue of Lesson 75.
Step9. Summary
选择能在意思上解释画线部分的正确答案:
( ) 1. The children are not alone.
A. by themselves B. lonely C. happy
( ) 2. There’s nobody else on the island.
A. not anybody B. somebody C. everybody
( ) 3. Who can solve this problem?
A. difficulty B. question C. answer
( ) 4. No one is sick.
A. fine B. ill C. sad
( ) 5. Sooner or later, you’ll find it somewhere.
A. Soon B. Later C. Someday in the future
Keys: 1. A 2. A 3. A 4. B 5. C
篇4: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武汉市光谷六小体育学科 教 案 本 年级: 二 年 级 教师: 李 宏 斌 2月――207月 第1课 实际授课时间: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通过常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 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活动学生身体,发展走和跑的能力。 学习内 容 室内:体育常规 室外:300m跑走交替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室内: 1、教学常规 2、讲解体育课要求 二、室外: 3、编排队形 4、游戏:快快排队 5、走和跑 600-800m跑走交替 要求:听口令跑或走 6、课堂小结 1、小结上学期体育学习情况。 2、讲解上体育课要求。 1、分男、女成四列横队。 1、依次报数练习。 2、分列、排队。 3、分男、女生排队。 4、变换不同方向排队。 1、提出练习时要求。 2、带领学生练习。 3、体育骨干带领练习。 10’ 5’ 15’ 10’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20%-25%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2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学习运动模仿操的基本动作,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安全意识。 学习内 容 运动模仿操1-4节 游戏:钻“山洞”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韵律活动:分左(右) 要求:节奏感强,能正确区分左、右 三、队列:向左右转 要求:方向(步伐)正确 四、运动模仿操:1―4节 动作:略 要求:想象动作,大胆展示 五、游戏:钻“山洞” 要求:1、团结合作、安全 2、行动迅速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带领练习一次。 2、学生分别领做,集体跟随练习。 1、教师示范。 2、教师暗示方向,学生练习。 3、加长预令的指挥。 1、教师提出动作名称。 2、学生创编动作。 3、学生展示、评价。 4、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1、讲解游戏时的要求。 2、游戏练习比赛。 3、学生谈游戏后的体会。 5’ 5’ 12’ 16’ 2’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低年级排队时,可能有些乱,提 前到场指导 四列横队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45%-50%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3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继续学习模仿操动作,发展学生模仿能力和想象力。 2、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学会关心、照顾同伴。 学习内 容 运动模仿操5-7节 游戏:老鹰抓小鸡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队列:踏步走―立定 要求:左脚起动,两拍停止 精神饱满 三、复习:运动模仿操1-4节 要求:动作正确(舒展) 四、运动模仿操5-7节 要求:动作形象 五、游戏:老鹰抓小鸡 要求:能与同伴合作活动 六、放松活动:走成图形队 1、学生自行练习。 2、学生展示、评价。 3、教师讲解、示范动作。 4、学生模仿练习。 5、集体听口令练习。 1、走成图形队。 2、同伴间相互表演。 3、集体听口令练习。 1、提出动作名称。 2、学生想象练习、展示。 3、教师讲、示动作。 4、集体跟随练习。 5、小组互学互练习。 1、讲解游戏要求。 2、帮助分成8队,指定场地。 3、教师巡视检查。 小队长带领完成。 7’ 5’ 10’ 14’ 4’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42.5%-47.5%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4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学习自编武术操的'动作,发展学生身体柔韧协调性, 培养对武术的热爱。 2、通过跳跃练习,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学习用前脚掌用 力跳。 学习内 容 自编武术操: 第一组动作 游戏:连续跳上跳下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队列队形:齐步走―立定 要求:步伐基本正确 三、武术手型动作:拳、掌、勾 要求:能正确展示手型动作 四、自编武术操:第一组动作 动作:略 难点:第二十动 要求:能跟随完成动作 (能独立完成动作) 五、跳跃:连续跳上跳下 重点:前脚掌着地跳 难点:动作连贯 六、原地踏步放松 1、讲示动作方法。 2、学生跟随练习。 3、自由组合,散点练习。 4、集体听口令练习。 1、分别讲、示拳、掌、勾动作。 2、学生练习三种动作。 3、教师领做手型变换,学生集体跟随练习。 1、分动示范、领做。 2、逐动学习动作。 3、教师巡视辅导。 4、领做连贯动作,集体跟随练习。 5、学生互帮互练。 1、原地前,后跳跃。 2、问:用脚的什么方位跳跃更轻松? 3、学生答问,教师讲示。 4、学生体验跳上跳下。 5、定数练习10×(3-4) 集体听口令练习 8’ 4’ 16’ 10’ 2’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对武术操的学习可能感到单调乏味,中间穿插讲个小故事。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40%-42.5%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5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继续学习武术操动作,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运动的热爱。 2、通过游戏,发展学生行为敏捷,反应快的能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感受。 学习内 容 武术操: 第二组动作 游戏:快找同伴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队列队形:齐步走―立定 要求:步伐正确 三、柔韧练习:站住体前屈 要求:能自主练习 四、复习武术操:第一组动作 要求:能基本能做的动作 五、武术操:第二组动作 要求:能基本完成动作 六、游戏:快找同伴 要求:能主动去找 七、踏步放松 1、学生合作散点练习。 2、学生示范,教师评价。 3、集体听口令练习。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练习,教师退视辅导。 3、比比看谁伸得远。 1、散点互学互练。 2、集体听口令练习。 3、纠正不正确动作。 1、逐动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2、散点互学互练习。 3、全套动作练习。 1、走成同形队。 2、讲解游戏方法及要求。 3、游戏活动。 集体听口令练习。 5’ 5’ 5’ 12’ 12’ 1’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场地设计补充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 %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 第6课 实际授课时间:2011年2月 日― 日 教研组长签名: 学习目 标 1、初步学习(学会)并脚跳绳的方法,掌握脚前学蹲地 跳的动作要领。 2、学会游戏方法,发展学生奔跑能力,培养进取精神。 学习内 容 跳长绳:并脚跳短绳 游戏:换物接力 内 容 要 点 与 要 求 实 施 过 程 及 提 示 T 一、课堂常规 二、队列队形:报数 要求:口令正确 三、模仿动物行走 要求:开动脑筋、动作形象。 四、跳短绳:并脚跳短绳 重点:动作协调 要求:能连贯跳绳, 用前脚单跳跃 五、游戏:换物接力 要求:放在规定区域 六、放松活动:“挑担子” 作业:跳绳 1、讲示练习方法、要求。 2、跟随教师练习。 3、接教师的数练习。 4、分别依次报数。 1、提出练习要求。 2、学生散点体验。 3、学生展示,集体模仿活动。 1、原地双脚连贯跳。 2、单手摇绳练习(左、右手交换)。 3、徒手跳绳。 4、问:用脚的什么部位跳? 5、学生答问,体验。 6、持绳跳练习。 7、教师巡问辅导。 1、讲解游戏方法,要求。 2、教师示范一次。 3、分组体验,比赛。 跟随教师练习 6’ 6’ 6’ 10’ 2’ 主 要 器 材 准 备 短跳绳 每人一根 场地设计补充 1、注意重点辅导个别不会跳绳的学生。 2、课前准备一些跳绳备用。 异动 调整 预计练习密度 45%-47.5% 预计运动强度 大 √中 小篇5:教案28课时
教案28课时 -31课时(12课、13课、语文园地3)
12、《听听,秋的声音》 2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RR”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闻闻,秋的味道―――― 板书: 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田野 匆匆来去 课后反思: 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 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 感谢上帝!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 29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a、语言引述: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在秋阳中放飞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你们快乐吗?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所有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b、师生共同制订快乐展示会的规则: ◇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心中的快乐表现出来,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2.快乐展示。 a、展示自己在秋天里所拍的照片或亲手所画的`图画,可以张贴在教室四周墙上,全班学生一起观看、欣赏。 b、分组介绍: c、课堂展示: ◇各小组代表参与课堂展示,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画,有感情地讲解。 ◇ 评选最佳展示员。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30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行我的发现、读读背背的教学。 3、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我的发现 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所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黄色”一组词语是由“事物+颜色”这种构词方式组成;“绿色”一组词语是在“绿”字前加上表示颜色深浅的词语。再让学生按这两个特点分别组词,丰富词汇。 让学生读“红色”与“兰色”两组词语,说说这两组词语在构词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黄、红、绿、蓝”颜色的词,看哪一组说的词最多。 二、 读读背背 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者意思相反的词语成对的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让学生再读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试着背背对子歌。 三、 总结: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31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进行我会填、趣味语文的教学。 3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积累能力。 教学重难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 口头填空“匆匆地( )”“快活地( )”。通过交流,激发兴趣,开启思路。 各人在书上填写。 读读各人填写的词语。适当组织评议。 二、趣味语文 绕口令比赛。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绕口令比赛,要求是看谁的口令绕的最准、最快。 给学生一定的自读时间,让学生读准、读熟并背出。 在小组里先进行比试,选出一至两名最佳选手。 各组选手进行比赛。 评比后授奖 三、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在下一次比赛中再大显身手。篇6:《假如》第二课时教案
《假如》第二课时教案
1、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想想善良的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了什么?(学生答后随机板书)
2、学习第一小节。
(1)我们生活在快乐幸福中,但是世界并不是处处都美好,还有很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请看课件出示图1(一棵光秃秃的小树在寒风中独立)静静的看,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一起读这句话,“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现在你就是那棵寒风中的小树,“呼---呼---”北风一阵接一阵,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师生对话: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
小树,小树,你现在最需要什么?(阳光、温暖……)
(4)小作者也和我们一样,想帮助小树,给他画了一个太阳,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小树,小树你现在感觉怎样?
(5)指导朗读。小树不冷了,小作者心里很开心,我们的心里也很开心,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可怜的小树(读第一小节)
3、学习第二小节
(1)看图2(树枝上两只小鸟神情悲伤、滴着眼泪),你想说什么?
(2)读“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呀飞,会飞到那些遥远的地方呢?A
(3)鸟妈妈为了寻食物多么辛苦,而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此刻小鸟需要什么?小女孩为小鸟画了(许多谷粒)。
(4)指导朗读,有了谷粒,小鸟吃得饱饱的再也不饿了,我们心情怎样?(高兴)把我们的爱心一起送给小鸟吧?分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4、学习第三节。
(1)看图3(一个孩子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说感受。
(2)想象一下,“没有一双海退”,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和痛苦?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3)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健康的身体、自在的生活,小作者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自由朗读。
(4)指导朗读西西是不幸,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教室里学习),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爬山、游泳),这时西西是多么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了西西。(齐读)
5、小作者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省略号)
6、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神笔,小女孩的美好愿望他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马良一样的爱心,这才是最可贵的,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感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
1、学生边读边思考,读后说出小作者给谁画了什么?
2、学习第一节。
(1)学生看图,说出自己看图后的感受来。
(2)学生亲身体验:全体起立在教室动情的朗诵中,学生体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3)师生对话,学生读懂了小树的心。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读第一节,展示读,齐读,读出感情。
3、学习第二节
(1)看图说说小鸟的不幸。
(2)学生想象说话并从中明白“遥远”的意思。
(3)男女生比赛读,共同评议。
篇7:课时教案5
课时教案模板5
安次小学课时教案
课题
会动的线条
课型
新授
案序
5
教 学 目 标
1、显性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 的表现力. 2、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3、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 究意识。
德 育 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对线条活动的兴趣。 目 标 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如何运 用纤小表现动感 难点 教学重难点: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 教具 教学准备: 画纸、水彩笔,彩带等 二 次 修 改
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完成)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今天我们 来学习: 会动的线条
二、揭题导入
1、欣赏敦煌壁画《飞天》 。你们看了这幅壁画,有什么感觉? 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他们在飞,在动呢?仔细观察一下里面的`线条变 化? (学生讨论总结,画中含有多处波浪线,让人感觉里面的神仙在飞, 里面的东西在动。 )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会动的线条。
三、教师点拨、升华
1、请几位小朋友到上面来跟着音乐起舞,让其他同学把他们的舞蹈用 线条表示出来。 2、分析用线条的方法 (波浪型的线条具有动感,平直的线条比较呆板。 ) 3、欣赏观察另两张图片分析其线条的动感和添加其他线条的表现作 用。 (1) 分别说说作品中都表现了什么。 (2) 线条的排列以及疏密关系哪张处理得比较好? (3) 你认为哪一张动感最强?为什么? 4、小结: 艺术品中的线条是富于变化的,是会动的。
四、布置作业 。
1.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在纸上用线条绘画出你认为具有动感的风景或 人物以及动作等,注意疏密关系的处理。 2.作业展评 (画面上的东西在动吗?是怎么动的?你觉得好看吗?)
五、小结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重要要素,而 线条的波动能带给人不同的运动感受,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本课 旨在让学生理解感受具有动感的线条的表现方式和视觉冲击,体验线 条造型的美感。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线条运动的规律,画面上的事物能 够用会动的线条来表现。但由于养成的绘画习惯,动感还不够强,今 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强调,多练.
板 书 设 计
会动的线条 (1) 分别说说作品中都表现了什么。 (2) 线条的排列以及疏密关系哪张处理得比较好? (3) 你认为哪一张动感最强?为什么?
反 思 与 重 建
篇8:小学一年级数学75以内的减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75以内的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
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最高,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篇9:《升国旗》第一课时教案
《升国旗》第一课时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以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仍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在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国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写字指导,本课有4个独体字,指导书写时巩固字形,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升、国、旗”等11个生字,认识“口、纟”等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学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全校师生都会一起开展一项什么活动?在这项活动上会做哪些事?
2、你了解国旗的哪些知识?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生字。(用时:15分钟)
1、请大家自由地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铅笔圈出要求会认的字。
2、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自己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给每个生字口头组两个词,并说说是怎样记住它的。
3、同桌互相检查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4、全班交流:认读生字及识字方法、强调:拼读时注意平翘舌、前后鼻音的区分、认识2个偏旁。
5、巩固识字(课件展示生字)。
(1)自由认读后,同桌相互抽考;
(2)开火车认读。
(3)小组竞赛读。
(4)全班齐读。
三、诵读课文,巩固识字。(用时:15分钟)
1、配乐示范课文,读时要带着对国旗的敬仰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示范朗读,读一句让学生跟读一句,提醒学生注意:读时发音要准确、节奏要合适、轻重音要恰当。
3、学生自由朗读、朗读时提醒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4、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达到流利的程度。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每周一的升旗方式入手,让学生回忆升旗仪式上开展的一些活动导入新课,这样便于学生尽快地熟悉和掌握课文内容。认识汉字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采用多种方式来掌握生字、学习新知识。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这样既巩固了识字,又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国旗的敬仰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篇10:《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
雨点儿本节课在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下面是人教版《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说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情境中合作,在情境中学习。一年级教材要求生字认写分开,认字教学一定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其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并进行拓展和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前准备:
1.制作生字、新词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学前准备:
1.制作生字、新词卡片。(师生)
2.认读生字,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用时:5分钟)
1.导入: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播放歌曲《小雨点》)
2.播放动画。过渡:这首歌唱的是小雨点儿,我们来看看。多可爱的雨点呀,你们想和它交朋友吗?让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喊它吧!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受。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认读。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适时点拨。
三、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5个会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
3.强调书写要点。
4.组织学生自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课件出示作业
抄写5个会写字。
教学反思: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本节课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的朗读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
篇11:《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
设计说明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设计特别注重教师的有效引导,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意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课文,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2.了解雨水对花、草的作用。(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雨)
2.通过谈话,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1)导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预设:大雨、小雨、雷阵雨、毛毛雨、狂风暴雨。
(2)导问:你观察过大雨吗?是什么样的?
预设:大雨有时伴着雷声、闪电,像用盆往下泼一样,落在地上的雨水很快就汇成溪流。
(3)这种雨在夏天常见,小雨在什么季节下?
预设:春天、秋天。
3.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4.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强调儿化音的读法,同时读出雨点儿的可爱。先跟老师读,再齐读。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引入,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儿化音是我们学普通话的难点,应重点指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过渡:这么可爱的雨点儿,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快打开书来读一读吧!
(二)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提出自学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在小组内由组长带领学习这一课的生字宝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下面带有拼音的词语,重点强调平翘舌音、儿化音和轻声。
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shǔ bù qīnɡ yún cǎi bàn kònɡ wèn dá dào nǎr dì fɑnɡ
数不清云彩半空问答到哪儿地方
méi yǒu ɡènɡ hǎo lǜ sè zhǎnɡ chū
没有更好绿色长出
2.小组比赛,“开火车”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
数彩半空问到方没更绿出长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识字、学词、读文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多种方法,随文识字
1.过渡: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么多生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些字宝宝吧!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
3.朗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数”“彩”,认识新偏旁“彡”。
(1)导学:瞧这些雨点儿,它们下得多欢快呀!沙沙沙,沙沙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雨点儿是从哪里来吗?你能用文中的话回答吗?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3)学习生字“数”。
①导问:这一滴一滴的雨点儿飘落下来,数得清吗?
②出示词语卡片“数不清”,齐读。
③认识“数”,拼读。
④说一说还在哪儿见过这个字。
预设:在数学书上。“数”是一个多音字。
⑤请小老师领读词语“数不清、数学”。
(4)教学“彩”。
①导问: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哪里飘落下来?
②记字形: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这个字。
③请小老师领读词语“云彩”。
④认识新偏旁“彡”,说一说还见过哪些带有“彡”的字。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雨点儿的多。
4.朗读第2~4自然段,学习生字“半、空、问、到、方、没”。
(1)过渡:雨点儿飘呀飘,它们在半空中相遇了,说着悄悄话呢!它们在说什么?请你自由地读一读第2~4自然段。
(2)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话回答: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都说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一名同学来当小雨点儿,一名同学来当大雨点儿。男女生配合读。
(4)导学:在这一部分中藏着几个生字宝宝,你找到了吗?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预设:
半: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空:穴+工=空,认识新偏旁“穴”,表示洞穴。
问: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也可以用字族识字法,区分“问-闪-闻”。
到:用加一加的办法识记,组词:到处、到来。认识新偏旁“刂”。
方:谜语“一万点”。
没:联系生活实际记忆或说反义词识字:没—有。
5.学习第5自然段,认识生字“更、绿、出、长”。
(1)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大雨点儿,小雨点儿都去了它们想去的地方,不久——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学习生字“绿”,引导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两个字?(红和绿)认读“绿”。
(4)学习“更”,组词:更大、更多。
(5)谜语识字“出”——山上有山。
(6)学习生字“长”,指导两个读音,学习用两个读音分别组词。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与读文结合起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文、学词、学字,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有趣。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学生的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四、快乐游戏,巩固生字
1.游戏:找朋友。课件出示:“小雨点儿”身上写音节,“大雨点儿”身上写字,把“小雨点儿”与“大雨点儿”连一连。再给“大雨点儿”身上的字找朋友(扩词)。
2.游戏:让花更红。
导学:小朋友,小雨点儿的本领可真不小,它能够让花开得更红,开得更艳。我们小朋友的本领也不小,只要你读对它,小雨点儿就会自动落到花朵上,小花就会开得更大、更红了(课件演示课文第88页的插图)。
3.导学:将字宝宝放在课文里,希望大家也能很顺利地将它们读出来。
4.指名读。评议。重点指导问句的读法以及对话时不同角色的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巩固了识字效果,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感受、理解、体会的层次,在读中感悟语言,从而读出诗歌的意境,培养语感,受到美的熏陶。
五、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会写字:问、半、你、有、从。
2.指名领读、组词。
3.指导书写“你”字。
(1)引导学生观察“你”的结构和占格特点。
预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学习新笔画“横钩”。
(3)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你”字,学生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比与欣赏。
4.引导学生学习“问、半、有、从”的书写,先同桌说一说书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再独立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进行写字教学时,要遵循写字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以及基本笔画的书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再美观地书写生字。“你”是本课书写的难点,笔画较多,又含有一个新的笔画“横钩”,所以在书写时要重点指导。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老师希望你们以后也和今天一样多开动脑筋,多想办法,主动认识生字朋友,这些朋友会帮助你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会让你们变得更加聪明。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努力地去识字。
篇12:《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篇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识字、写字、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没有花草,土地干涸,有花有草,但花草都干枯了)
大家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些枯黄的小草,现在你最需要什么?
2.别急别急,瞧,谁来了?(看动画)
(点出:雨点儿)谁愿意和雨点儿打打招呼?
──点字是一个生字,你读得真正确。
―-多可爱的雨点儿啊!如果我们把点和儿读得快一些,舌头卷起来,就更好听了,再来试试吧(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再来叫叫它吧!(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究竟讲了雨点儿的什么事呢,让我们赶快打开书本,翻到105页,请拼音朋友帮忙,自由地大声读读课文吧。边读边完成老师的几个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2)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三、检查反馈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大家用手指表示。
──把书本合起来,放在书桌的右上角,我们来看看大屏幕。
2.这些句子挺难读的,你能读好吗?自己先试一试吧!(自由读)
课件出示: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句,读给大家听!
A、读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认读数不清云彩飘落
师:你愿意读哪一句?。──请你来试试吧!
(1)理解数不清。
a、正音数清字,读数不清
b、找一找,文中什么数不清。
c、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d、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吧!
(2)理解云彩。
(出示云彩)这个词你能读吗?
a、正音读云彩(注意把平舌音读准)。
b、同学们看到过云彩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多幅云彩的图片)
c、多美的云彩啊!你能说说,这是()的云彩吗?(出示:的云彩)
d、一起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吧!
(3)理解飘落。
a、出示飘落──这个词谁能读?
b、飘落是一个动作,你能说说什么飘落下来吗?
(出示:飘落下来)
c、一起来读读吧。
(4)检查整个自然段。
这三个词语你都会读了,再来读读这句话吧,相信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练一练吧!──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自由读──齐读)
B、读句子: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认读半空问
1.第二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来试试吧!
2.学习半空──注意半是前鼻音,空是后鼻音──齐读。
3.出示生字问──读一读。
4.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C、读句子:小雨点回答: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认读回答方。
1.最后一句你会读吗?自己先来试一试吧!
2.读回答地方(指名3人读,提示方在地方一词中读轻声──齐读)
3.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D、检查生字词
师:这么多词语从句子中跳出来了,你还会读吗?我们来开开小火车吧!
(开2列小火车──齐读)
四、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师:课文中的词语宝宝都认识了,那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他们去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吧。(自由读课文)
2.学生反馈:课文讲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故事。
大雨点儿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
3.师: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去的路上还打过招呼呢,你能把他们说的话找出来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出示3句话)
4.师:请自由地读读这3句话,边读边想:你愿意当谁啊!能说说原因吗?(指名说)
板块一:小雨点儿
生自由说喜欢当小雨点的理由。
师:小雨点儿很了不起,因为他给有花有草的地方带去了更加美丽的色彩。
指名读,读出高兴、自豪的感觉──齐读。
板块二:大雨点儿
生自由说喜欢当大雨点的理由。
师:是啊!大雨点儿多不容易啊!让我们一起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去看看吧!
(出示图片:光秃秃的山岭、荒芜的沙漠,干涸的土地)
师:说说这是一个()的地方(指名说)。
师:是啊!(推荐好词:寸草不生、光秃秃、荒凉)快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自由读──当当小老师读)
师:大雨点儿,大雨点儿,我想问问你,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么荒芜,你还来干什么啊?
师:多么有爱心,多么善良、多爱帮助人的大雨点儿啊!
师:愿意当大雨点儿的一起来吧!让我们来一起读读大雨点儿的话!读出这份自豪、自信和无比的光荣。
(指名读--齐读)
师:现在再来读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吧!相信一定能读得更棒了!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五段并播放音乐)
2.师:闭上我们的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朗读第五自然段)
3.师: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4.师:多美啊!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读到句子中去吧!自己先试试吧。
5.师:这么美的一切,都应该感谢谁啊?
──让我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吧
六、拓展说话
是啊!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给我们的世界到来了缤纷的色彩,如果你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你还会来到哪里?那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自己赶快来想一想,说一说吧!(指名说)
出示句式:我来到,不久,。
七、检查生字,书写练习
指导书写方。
感谢亲爱的雨点儿们,让有花有草的地方,花儿更红,草儿更绿;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让沙漠也变成了绿洲,雨点儿去过的地方,都会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大家都深深陶醉了。
这个方字,你能写吗?
1.打开书本107页,观察方的笔顺。(指名书空)
2.(出示方)方跳到了田字格里,想想,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方。
4.学生写一个,写好对照范字找差距,再写第二个。
5.进行写字评价。
★ 三语下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 教案的标准格式
★ 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教案75―78课时(集锦12篇)】相关文章:
教师备课总结2024-05-21
数学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总结2023-04-17
集体备课制度2022-11-21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2022-05-06
教案检查总结2022-05-25
五年级第二周第三课时教案 3月4日 星期五2022-10-07
Unit 18 New Zealand 第三课时教案2022-11-10
纪检督查通报2023-07-19
教师备课总结怎么写2022-08-03
五年级第五周第二课时教案 3月23日 星期三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