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精选13篇))由网友“开启莓好生活”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比的意义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比的意义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观察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求比的方法,会求比值。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知道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小国旗图案(课件)
教学过程:
引探准备:
提问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新课教学:
旧知引题
1、出示一面国旗图案,(课件)启发谈话。
请同学们看,这是一面国旗的图案,在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奋力拼搏,勇于动脑,让五星国旗在雅典的上空一次又一次的升起,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习健儿的精神,课堂上要勤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能不能做到。
2、揭示课题
师:这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现在对它的长和
进行比较,你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①长比宽多多少米?――――3―2=1(分米)
②长是宽的几倍?――――3÷2= ――――长是宽的 倍
③宽是长的几分之几?――――2÷3= ――――宽是长的 倍
在日常生活和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两种(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设计理念]: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师:在这里呢,老师要告诉大家:②和③式,我们还可以改写成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我们把它称为比。 (师板书课题:比)
师:你们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比”这个字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谁愿意来说说?
生1:什么是比?
生2:比怎么读写?为什么要学比?
生3:比有什么用?
师:大家一下子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我们先来学习什么是比。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 观察国旗长与宽的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是也可以把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如(长是宽的几倍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三比二)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可以怎么说?
生:现在有没有同学愿意试着说一说?
宽和长的比是二比三。
师:很好。
师:比是除法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关系,只是形式不同。
(2) 思考路程与时间的比。
师:下面请大家在看一道题目: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我们已知(路程)和(时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路程÷时间 = 速度 100÷2 =50(千米)
师:下面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能不能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是100:2
[设计理念]:在出示例题后,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去研究、探索、讨论、概括、总结,实现了自主学习,这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3)联系区别。
师:大家观察我们的两个例子,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题中,长和宽的单位都是长度单位,
第二题中,路程和时间的单位是不同的。
师:对,我们把例1中的这两个量称为同类量,把例2中的两个量称为不同类量。
同类量和不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4) 归纳比的意义。
师:通过这么的例子,大家现在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是比?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例子中除法算式和比的对照。)
生:只要是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师:大家说得已经很接近了,实际上,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比的意义,结合身边的事,你能说出一组比吗?
练一练(根据信息你能说出几组比吗?)
A、白球10个红球5个
B、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师:说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5)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说法变了写法、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也就变了。现在请大家先自学书本P47内容。
[设计理念]:让学生看书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当当小老师,教大家比的各部分名称。
生: 3 : 2 = 3 ÷ 2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师:大家觉得这个小老师怎样?你们都记住了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她吗?
生问:什么叫做比值?如何求比值?
生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值就叫做比值。
师:好,大家都没有问题了吧?那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出示题目)
3 :0 = 15 :3= 0.5 :2=
师:现在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啊?
生1:比的后项不能为0。
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
生3:求比值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
区别联系,便于记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的这么多知识,它和以前所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呢?
生:除法,因为比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
师:说得真好,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形式。因而比与除法有密切联系。
师引导生发现比的各部分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关系。
( 四人一组讨论完成下表)
1、比与除法、分数有那些联系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联 系(相 当 于)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设计理念] 用“相当于”一词来说明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师:有的时候,比也会写成分数形式,但实际上它还是一个比,如,应读作三比二。
做一做
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1 : 100=
一、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 书本P47“做一做”。
2、 趣味练习:
我们班的男生大部分都喜欢打篮球,那这天他们在比赛时,打了个2:0,比分与我们今天学的比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意义上: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二、多层练习。拓展延伸
1.填空。
(1)黑兔只数是白兔的 ,黑兔和白兔的只数比是________。
(2)2千克糖与100千克水配制成糖水,糖和水的重量比是________;糖和糖水的重量比是_______。
(3)用一辆汽车运货,上午运了5次,共运20吨;下午运了6次,共运24吨。
上、下午运的次数的比是_____,比值是
上、下午运货吨数的比是______,比值是
2、下面的这些话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4厘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 :174。( )
(2)、比的前项不能为零。( )
(3)、把1克盐溶于2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1 : 20。( )
(4)、4比5可以写成4 : 5 ,也可以写成,都读作四比五。 ( )
3、你能说出几组比
汽车
3小时
行180千米
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火车
5小时
行600千米
平均每小时行120千米
4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堂课,学习之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们想知道的东西,都得到解决了。
生1:认识了比,知道了它的意义与写法。
生2:认识了比,并学会了比值的计算。
生3:比实际上就是除法,只是形式不同。
师:这节课上,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五、 布置作业
1、 书本P49 1―4
2、 丛书P46―48
附: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形式,又叫作比。
3 : 2 = 3 ÷ 2 =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比的意义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篇2: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今天这节课情境很多,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运用引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比来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就如在举例中学生会提到比赛场上分数之比,加以比较也会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两个量相除的关系,运用生活中的比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比、应用比,学生的大量实例会感染其他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比,从而达到课题目标的实现。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篇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正确的求比值。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探索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建立比的概念。
教学的关键:理解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
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今天这节课情境很多,由此我想到,在情境的运用引出比的意义,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比来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例如:在举例中学生会提到比赛场上分数之比,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比是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两个量相除的关系,而比赛中的比,只是采用了比的书写形式,它并不表示比的意义。学生的大量实例会感染其他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比,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调换位置;因为时间原因,求比值的练习不够充实。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篇4:《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反思这节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得失。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课始,教师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东西――不同型号的国旗说起,引出教室黑板上的国旗的大小和升旗时的国旗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出国旗的大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的长与宽的比确实有密切联系的,引出比的初步认识,接着又联系了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比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言,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我在介绍了比的意义后,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比的读写方法2、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 3、什么是比值?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5、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用分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新课失误的一点是没有掌握好教学时间。最后一个环节虽然自己设计了,但在课堂中没有完成。也就是当学生认识比的后项不能是零这一知识点后,已经没有时间指出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这节课所学生的“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没有讲明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记录得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可以是以“几比零”的形式出现。 只能在下节课中涉及。
总之,这节课有得也有失,本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课堂气氛融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内容!
篇5:《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神州5号发射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刚开始的复习导入,其实可以直接从教学新例子开始,不需要从旧知导入;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同时也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仿写举例比的式子,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没有更好的理解;根据自学提纲自学反馈环节中,讲解完“怎样求比值”后,应该拿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去求一求,从而达到一个巩固这部分知识的作用;在研究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区别可以不用讲,因为学生很难理解,很多还理解不了;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篇6:《比的意义》 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比的意义》这节课,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
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我从自己的年龄与学生的年龄的关系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比多少之外还可以倍数关系来比,从而引出比。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例如:在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我也同时还意识到不够放手,当学生自学到比同除法、分数的比较时,有意让学生终止,而硬要按教案设计的教学,让学生去比较、总结。这里就有一点及刹车的味道,还是放不开。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理念也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让先学生自己填写自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篇7: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板书、形体语言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因为时间原因,练习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得到哪些信息 。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
篇8: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搅拌水泥沙引出课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意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篇9:《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落实,本节课我在学习新知阶段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除法与比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中一种新的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前一种除法与比相互转化的过程,通过对两个不是同类量之间的关系的自行研究,进一步感知、体验、理解比的意义。
3、在交流反馈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析、概括逐步建构比的意义,以上三个过程我觉得正是实现教学重点,实施比和除法之间的联系的关键所在。也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为知识之间的沟通达到重新建构有了实现的可能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节课上下来最大的启示是:
启示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基础储备。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们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完全有必要,课堂上多数学生因为不具备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只有少数人自己创造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启示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合理引导和“换位思考”。
学生主动学习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但是,这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我们教学才会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活力。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想法缺乏了解、没有换位思考。如: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
启示三:对学生的检验要趁热打铁,从中发现问题。
知识讲解完后,我马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不够理想的,需要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
篇10:《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1、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首要的是学生要具备与所学新知有关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要有原有知识与新知进行沟通、联系的思想基础。由于教学前对学生的这两个基础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很好的具备了这两个基础。课堂上学生因为有了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自己创造了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2、课堂因为开放,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了学习资源的生成、才有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与创造成果的展示。但是,这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那么教学会更精彩,课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创造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生命。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缺乏了解、课件的制作缺少互动。如: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如果课件是互动的话,那就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
3、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环节中,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相当理想的,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都相当精彩。后面由于时间的原因,练习中对图形的练习结果处理显得不够完整。
篇11: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为了较好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不轻视知识结论的前提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培养能力。教学中我想着力突现以下两点:
本节课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新课引入中,让学生通过做米饭中米量和水量的关系的对比,然后引出课题,使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加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新课的教学搭桥铺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话多了,兴趣浓了。教学比的意义时,是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比的例子,再让学生概括比的意义,紧接着又让同桌学生互说年龄的比身高的比;在巩固练习这一部分,又设计了关于年级足球赛中获奖牌情况的问题以及有关明明家基本情况的联系实际的开放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中,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认识了比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后,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大家回顾一下这些知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设想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或“创造”出新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以及比与分数的关系。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上述问题后,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不仅探索出新知,还提出了“体育比分与我们现在所学的比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得到了提升。
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同分数与除法的区别时,安排学生自学知识,让学生自学其内容,掌握知识,并通过交流、理解进行汇报各人的收获,然后再进行一些练习性题目的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两个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是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篇12:《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比的意义》。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
一、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教学理念。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设计形象而又蕴含一定的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并积极主动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以上的例子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意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根据内容简单,便于自学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例如:在处理比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课前为学生设计了比较的表格,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分组讨论,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此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控。
学生讨论是充分了,但是,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有一定的问题,没有时间完成。看来,教与学生的书面练习之间还得下功夫去进行时间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后教学做的更好。
篇13:《比的意义》教学反思
1、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要的是学生要具备与所学新知有关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要有原有知识与新知进行沟通、联系的思想基础。
由于教学前对学生的这两个基础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课前谈话中有意识的设置了数学语言、名称与特定数学符号的对应关系。
回顾整节课,发现我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很好的具备了这两个基础。课堂上学生因为有了这两个扎实的基础储备,所以自己创造了比的意义、比值的概念、比号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2、课堂因放,激活学生的思维
但是,这无形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学生转瞬即逝的创造点,合理重组学习资源,那么教学会更精彩,课堂更富活力。
孩子的创造欲望决定了整堂课的生命。尽管在课堂中好几个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遗漏学生的一个个闪现灵性的创造点,但由于自己在某些环节的预设上发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对学生缺乏了解、课件的制作缺少互动。如:
(1)在让学生猜测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按自己的预设学生肯定会先想到比号,而事实是有学生先想到的却是比值,而且理由说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如果课件是互动的话,那就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
(2)当学生总结出求比值的方法后,没有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得到及时的练习。
(3)关于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强化。
3、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环节中。
前几个题目从学生的反馈效果看,还是相当理想的,不仅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说、做都相当精彩。后面由于时间的原因,练习中对求比值的练习还没有来得及完成。
我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一节课时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教学。
1、迁移猜想:我先组织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结合除法、分数和比三者之间的关系,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
2、验证概括:学生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再引导学生任意写出―个比,对照猜想出的比的基本性质进行验证,从而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3、动态生成:在学生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别去除比的前项和后项。
小结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后,我便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除整数比需要化简外,还会遇到哪些比需要化简?学生讨论后,得出还有分数比、小数比需要化简。这时我又突然想到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比需要化简。
于是,便萌发了师生互动,动态生成这一知识的念头。在我的不断引导下,学生说出了整数与分数比、整数与小数比、分数与小数比也需要化简。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列出以上各种类型的比,并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其中一种比的化简过程,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化简比的方法,最后全班交流总结各种比的化简方法。
但此时全班交流总结尚未结束,下课铃声响了,我只好草草收兵,结束教学。学生对常见的三类比(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印象浮浅、理解不清、掌握不到位,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都没有完成,更别说动态生成让学生理解、掌握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化简方法了。
★ 爱的比例小学作文
【比的意义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个人教研计划2023-06-25
数学课听课感言2022-04-30
课内比教学活动总结2024-01-17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11-25
初一课内作文2023-02-16
五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2022-04-30
关于小学数学课听课评语2023-07-29
《生物化学》“课内比教学”教学反思2023-06-03
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总结2023-06-17
大班第一学期教学计划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