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实验用刻度测长度的物理教案

时间:2023-03-08 08:12:1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年级实验用刻度测长度的物理教案(共14篇)由网友“Wohao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八年级实验用刻度测长度的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实验用刻度测长度的物理教案

篇1:物理教案-实验用刻度测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 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 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 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 本长

作业 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评价】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篇2:实验用刻度测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 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篇3:实验用刻度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 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 本长

作业 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评价】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篇4:实验用刻度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评价】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篇5:物理教案-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电压表的使用.

2、理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的实验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从知识上看,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是电压、电压表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该节课实验活动,进一步熟练掌握电压表的使用,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有进一步认识,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发现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通过本节实验活动,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的目的.

从技能上看,本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地识别电路和组成电路,选择量程,进行接线操作,读取数据,完成正确使用电压表的各种技能训练.这些技能的训练,是初中电学实验共有的,它是电学实验的基础.

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习惯来看,本实验是学生做的第二个实验,对实验数据的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草率,不弄虚作假;电路接线完毕,闭合开关之前,需要检查一遍电路;对没有把握的电路接通,应采用瞬时试触的办法等,都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任务很重,具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突破和落实.

一、课堂教学组织

1.做好组织工作.保持安静、有秩序的环境是商号实验课的必要条件.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应对实验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使上课一开始,便有一个良好秩序的开端.实验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应该使每个学生有尽可能的动手机会.

2.对各小组的器材预先做好检查,要准备一些备用器材,使教师不至于忙于排除器材的故障,而影响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3.通过提问,对电压表的使用规则做一次简单回顾.

4.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要进行示范操作,以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示范操作应做到:

(1)要提高示范操作的可见度,把所有器材都展示在竖直面上,是这些器材的布置、示范操作动作,都能被学生看的一清二楚.

(2)教师的`示范不是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把教师的示范操作,与理顺学生在实验中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等目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全领会的情况下,在独立地进行系统的操作.

(3)教师的示范操作及讲解的内容,事先要有全面的设计.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①     连线的先后次序;

②     接线的技能,即把松散的多股线用手指搓成一条,把线的端头沿顺时针方向绕在接线柱的螺丝上等等.

③读数要客观(可把电压表读数按真实情况模拟放大,全班共同读数),当测出串联电路的总电压和各部分电压之和不严格相等时,要实事求是,可以告诉学生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这是正常的,但不必介绍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④连线完毕,按接线的思路检查一遍电路,再闭合开关;

⑤对没有把握的电路,用试触的办法,试探接通电路;

⑥合理换用量程;

⑦正确选用“+”、“-”接线柱;

⑧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使其恢复原状.

示凡是按实验步骤进行的,但应注意把以上有关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交叉融合在一起,穿插在各个有关的实验步骤中讲解,以求通过示范,达到清晰实验思路、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良好习惯等目的.

二、实验顺序建议:

1.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电压,两节干电池串联、并联的电压,把所测得的数据填入设计的表格中.

2.分别按图1甲、乙、丙电路连接导线,每次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计下电压表的示数U1、U2、U.每次读数后都应及时断开开关,把所测得的数据填入设计的表格中.

3.分别按图2甲、乙电路连接导线,每次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计下电压表的示数U1、U2.每次读数后都应及时断开开关,把所测得的数据填入设计的表格中.

4.根据以上三次实验记录的数据,归纳出结论: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           ,并联电池组的总电压等于

.

(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                 .

(3)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

由于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除此之外,对操作技能方面的情况,也要做一个小结;其中有属于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如实事求是、细心认真合坚持探索.

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巩固易学的知识(串联电路中的电压).三个相同灯泡串联后,由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串联的各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故每隔灯泡两端的电压只占总电压的1/3,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降低,达不到它们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因此灯泡会暗.教师课以演示用两节干电池串联成电池组,先后与一只、两只串联的和三只串联的“2.5V, 0.3A”的小灯泡连接,观察它们亮度的变化,并分别测量它们的电压.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电路、连接电压表、使用电压表测某段电路的电压,通过记录数据的分析,归纳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部分电压关系.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分析

1.让学生首先用电压表测电池电压,是为了教会学生在今后使用电池时,通过测量进行鉴别特别是否使用过一段时间的旧电池, 还是新电池.

2.两个灯泡串联时,测总电压与每一个灯泡电压之和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测出数据后,注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总电压与每一个灯泡电压之和的关系,不要教师代替.

3.对于并联电路,学生感到困难的是连接电路,而不是测量.所以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想一想、试一试的机会,不要操之过急,更不要代替.

4.设计表格,认真记录数据,整理实验报告,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规范要求.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扩展实验:研究混联电路总电压和各支路电压的关系

【组织】小组

【流程】

设计实验电路

设计记录表格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于串、并两电路中电压关系进行比较.

篇6:物理教案-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

2.研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总结,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 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 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旨在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和更具体的认识串、并联电路,并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一规律.从教材安排上看,这是一个探索性实验.

“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定量的电学实验,在本实验中,学生要完成从组成电路到读取数据的各种技能,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比较明显,并且要正确对待和分析实验数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客观分析的方法.

教法建议

1)为提高课堂实验效果,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预先对各实验小 组的器材做一次检查,并准备一些备用器材,使教师不至于忙 于排除器材的故障,而影响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2)这是学生第一次做电学实验,要提出严格要求.逐步使学生养 成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和按操作规程做实验的习惯.

3)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室要进行一次本实验的`示范操作,以 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并且示范要按实验步骤进行,应注意 把有关知识、技能、非智力因素交叉融合在一起,穿插在各个 有关的实验步骤中讲解,以求通过示范,达到清晰实验思路、规范式样操作、培养良好习惯等目的.

4)本节课的任务很重,具有一定的难度,实验前,必须首先掌握 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其次是电流 表的使用规则,并明确电路元件的特性和作用.另外可让学生 预习实验内容,了解本实验是一个探索性实验,明确探索的目 的是什么.

5)实验课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支配实验时间,教师讲解要简介明了.

教学设计方案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实验器材(每一实验小组):

电源,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附灯座),一个开关,导线若干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电流表使用

1)连接形式

2)量程和分度值

3)读数

二、教师讲解示范

1)连接电路时,一定要把开关打开.使用电源绝对不允许用导线直接跟电源两极相连,以防短路.

2)连线的先后次序.应根据电路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一般从电源正极出发),防止漏接或错接.让学生从开始做电学实验就养成这种接线的良好习惯.

3)接线的技能

4)了解实验室用的是什么种类的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

5)电流表先接大量程,实验中合理换用量程.连接电流表时,让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6)连线完毕,对照电路图,按接线的思路顺序检查一遍电路,再闭合开关.

7)对没有把握的电路,用试触(瞬时碰接)的方法,试探接通电路.一般提倡用这种方法.

8)如果发生故障应立即断开电路,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

9)做好实验纪录.读数要客观,要实事求是.

10)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使其恢复原状.

三、学生对实验提出疑问,并核查本组实验器材

四、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

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以上均参考参考教材)

五、实验结果交流

六、完成实验报告(可作为作业 )

探究活动

【课题】扩展实验:研究混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

【组织】小组

【流程】

设计实验电路

设计记录表格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于串、并两电路中电流关系进行比较.

篇7:物理教案-实验:测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建议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法建议

用实验法教学,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

要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

还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中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对于实验器材可以自行选择.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用停表计时,可以用教材中的表格,如果用钟表计时,应当将运动时间改为三个栏目“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再分别计算出运动时间.

对于时间的测量,应当进行适当的练习,经过几次实验,时间就会测得准确些.

【教学过程 分析】

一.实验指导

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

二.表格设计

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计时开始

计时结束

运动时间

s1=

t11=

t12=

t13=

v1=

s2=

t21=

t22=

t23=

v2=

s=

t=

v=

三.实验过程辅导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所以表格中的t13=t12-t11,t23=t22-t21.

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 .而 决定不能认为 ,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

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对于问题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对于问题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

调查在交通规章制度中,对速度的限定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方案】

1.我国不同的公路、铁路(两者都分不同的级别)中对速度的要求.

2.对于同一种路面,各个国家的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其特点.

3.其他相关的问题,例如某路面超速的处罚是什么.

【评价】

1.从网上学习的小组,列出学习过程.

2.在实际调查中,小组如何分工协作的,写出各个成员的任务列表.

3.学生是否提出了创新问题.

篇8:用刻度尺测长度

2.刻度尺:

(1)长度的单位:

提问: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它们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简介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其他辅助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微米。介绍单位换算关系。

板书:1.测量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单位换算关系:(要求学生自己看书写出。)

提问学生,要求回答:

①1千米=______分米=______厘米。

②1.5厘米=______毫米=______微米。

③1微料=______毫米=______厘米。

④25毫米=______分米=______米。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①认真观察刻度尺:

教师出示1米长的刻度尺,结合实物说明要正确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三看:一看刻度尺零刻度在哪里?是否清楚?教师要指明零刻度在米尺上的具体位置,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找到零刻度线位置。教师要巡示帮助学生确认零刻度。二看它的量程,教师给出量程的定义,并让学生确认教师手中刻度尺的量程以及同学手中刻度尺的量程。三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1个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值。教师要拿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毫米等刻度尺,让学生辨认最小刻度值,当众回答。同时,要求学生确认自己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教师小结、学生复述观察刻度尺注意哪三个问题。并板书:2.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位置、看量程、看它的最小刻度值。(“三看”)

②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刻度尺要放正不可歪斜。要求学生看书P7图1-5。知道刻度尺如何放置是正确的。教师边讲边演示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

其次,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点对齐。提问:如果直尺的零刻度磨损怎样测量?学生回答。参看P7图1-6,教师小结:在上述情况下,可以从其它刻度量起,但量得的长度值要减去起始边刻度尺的读数。

第三,让学生看P7图1-7。提问:读数时视线怎样才算正确?教师指出,并演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视线要垂直待测物体的长度和直尺的刻度面。

第四,如何正确读出刻度尺刻度值。(教师事先在小黑板上画一个测量长度,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示意图,配合讲解和提问。)出示此小黑板,由多个学生读出测量结果。教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分析这些结果指出:由于你手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所以你测量的结果只能准确到毫米,毫米的下一位要用眼睛来估计,所以这一位数字是不准确的,(这样做比不估计更准确些。)但它是有意义的。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不写单位没有意义。对学生测量结果要逐一分析,指出正确与错误和错误所在。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读出P7图1-5甲木块的长度值。并指出测量时被测物体的末端如果正对着刻度线,此时的估计值就是数字“0”,记录时不可少。所以这个木块的长度应是28.0毫米。或2.80厘米。最后提问学生,读出P7图1-6。图中这本书有多宽?(答:13.8厘米)并将如何正确读值进行总结。并写板书: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尺要放正”,“确定零刻度”,“读数视线垂直刻度尺”,“记录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误差:教师结合学生测量结果分析。

①什么是误差:由于测量长度结果中估计值不可能是准确的,有的同学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数值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误差与错误不同:教师指出说明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及进行测量的人有关。测量时误差是不可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小黑板测量长度图、读值讲解。)对同一长度可以多次测量,把几次测量结果相加再除以测量的次数所得到的值。即为这几次测量的平均值。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结合小黑板上的图例、读值、演算求取平均值。)顺便说明,求取平均值,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与原测量值中小数点后位数相同,其最后一位要四舍五入。

3.总结本节重点知识:

提问: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教师从“看”、“放”、“读”、“记”几个方面总结。

4.布置家庭作业 :P8、实验:

几点要求:1)用教师发给的长30厘米,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2)注意步骤1、“每组4名同学依次用同一把尺测同一作业 本的长度。”注意两个“同一”。4名同学自己组合,报告要分别写出姓名。

3)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项目有:实验名称、(看本节标题),目的: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器材及步骤均见课本,实验记录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以上内容要求认真书写在作业 本上。

说明:本节内容较多,故实验安排在课下以作业 形式完成。如果课上时间不很紧,也可在课上安排,这样效果更好。

长度的单位换算可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适当补充些练习题,使他们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如较大单位换算成较小单位应乘以进率,而较小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时,应除以进率。对科学计数法要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以后逐步加深为

篇9:用刻度尺测长度

(一)教学要求: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并能正确读数。

2.掌握国际单位制长度的主单位及辅助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3.知道测量必然存在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不同。

(二)教具:

米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刻度尺、长30―50厘米(最小刻度是1毫米。)

(三)教学过程 :

1.引入:要求学生观察P6图1-1、比较AB长还是CD长?待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其长度,或用圆规卡其长说明它们是同样长的两条线段。

学生观察图1-2,比较中心的两个圆哪个的面积大?待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用刻度尺测其直径,说明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小结: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在生产和生活中,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提问同学:你知道刻度尺、钟表、温度计是测量什么的仪器吗?要求回答:刻度尺测长度,钟表可以测时间,温度计可以测温度。问:你们会正确使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吗?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来测长度。

篇10:物理教案-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会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根据课题设计实验电路图,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接线并且排除接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故障是难点所在.

教法建议

本节拟采用先讨论,后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学习.

考虑到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出下面的几个问题:

(1)怎样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值?电路图是什么?

(2)需测哪些物理量?

(3)怎么算出电阻?这个算出的值有误差吗?

(4)怎么减小误差?

(5)怎么才会取得多组数据.

按以上思维过程,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变用器去改变待测电阻中通过的电流及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变阻器也就呼之欲出了,突出了变阻器在此实验中的中心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  新课

1.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作业 情况并按下面的实验报告加以纠正.

篇11:物理教案-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实验原理  变形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单刀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实验电路图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3)其出三次R的值,求出R的平均值.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 )

1

2

3

实验记录表格

待测电阻R的平均值

2.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提示学生

①开关要处于断开位置.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的位置.

③电源电压选用4V.

④电压表选用3V量程,电流表选用0.6A

⑤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

(2)指导学生连接电路时强调:

先连“主电路”即由电阻R、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单刀开关、电源组成的串联电路,检查无误后再接电压表.

3.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分组实验的情况,及时解决实验中发生的问题.

(2)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电流表、电压表上的数值.

(3)注意观察,尽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操作.

(4)掌握实验进展,记录下实验做得好的小组.

4.实验总结

(1)选几组汇报实验结果.

(2)指出实验中的优点、缺点,特别是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今后的教训.

篇12: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教案示例之一

1.练习正确、灵活地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并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学生在实验中,严肃认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具

刻度尺、细铜丝(直径0.6毫米、长30厘米左右),另外让学生自备铅笔、作业本、书本、硬币等器材。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规的物理实验课,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和实验步骤。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验中,应该做些什么。继而组织学生复习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提出有关实验操作的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养成实验中勤于思考的习惯。

①如果作业本的宽,上下不一样,那么作业本的宽的含义是什么?(应是各处宽的平均值)

②上述含义的作业本宽应如何测得?(应分别测量几处,然后求这几处的平均值)

③测量作业本中间宽度时,怎样保证刻度尺放置不歪斜?(借助于三角尺的两个直角边)

④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各次测量作业本的宽度。

⑤测量细铜丝直径时,为什么要紧密排绕?怎样才能做到紧密排绕?(要把细铜丝捋直,细铜丝不能有折)

⑥刻度尺没法靠紧被测物体的端点怎么办?(如测量铅笔的长度时,笔尖无法靠紧。可借助于三角板靠紧)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并注意收集几组数据供讲评用。巡视或讲评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①学生测量时,刻度尺的放置是否正确;读数时视线是否对正。特别是测量课本中间宽度时,刻度尺容易出现歪斜。可要求学生借助于三角尺的两个直角边,保证刻度尺垂直课本的一个边。

②记录数据不恰当的地方给予纠正。如:漏掉单位;没有估读数;不附合实际的估读;平均值的小数点后保留位数,是否与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学生实验结束,要求他们整理好仪器,养成爱护仪器的良好习惯。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本“小实验”,并利用自制的卷尺完成课本习题第1、2题。

思考题:测量时若视线无法对正刻度尺时,应怎样做才能较准确的测量?(如测量自己的手臂长度时)

(四)说明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要从点滴做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做好实验。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加强巡视,严格要求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

本节实验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困难不大,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勤于思考,能在理解操作规则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不仅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启迪,培养探索的精神。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

篇13: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练习正确、灵活地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并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学生在实验中,严肃认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具

刻度尺、细铜丝(直径0.6毫米、长30厘米左右),另外让学生自备铅笔、作业 本、书本、硬币等器材。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规的物理实验课,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和实验步骤。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验中,应该做些什么。继而组织学生复习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提出有关实验操作的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养成实验中勤于思考的习惯。

①如果作业 本的宽,上下不一样,那么作业 本的宽的含义是什么?(应是各处宽的平均值)

②上述含义的作业 本宽应如何测得?(应分别测量几处,然后求这几处的平均值)

③测量作业 本中间宽度时,怎样保证刻度尺放置不歪斜?(借助于三角尺的两个直角边)

④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各次测量作业 本的宽度。

⑤测量细铜丝直径时,为什么要紧密排绕?怎样才能做到紧密排绕?(要把细铜丝捋直,细铜丝不能有折)

⑥刻度尺没法靠紧被测物体的端点怎么办?(如测量铅笔的长度时,笔尖无法靠紧。可借助于三角板靠紧)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并注意收集几组数据供讲评用。巡视或讲评中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①学生测量时,刻度尺的放置是否正确;读数时视线是否对正。特别是测量课本中间宽度时,刻度尺容易出现歪斜。可要求学生借助于三角尺的两个直角边,保证刻度尺垂直课本的一个边。

②记录数据不恰当的地方给予纠正。如:漏掉单位;没有估读数;不附合实际的估读;平均值的小数点后保留位数,是否与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学生实验结束,要求他们整理好仪器,养成爱护仪器的良好习惯。

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课本“小实验”,并利用自制的卷尺完成课本习题第1、2题。

思考题:测量时若视线无法对正刻度尺时,应怎样做才能较准确的测量?(如测量自己的手臂长度时)

(四)说明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要从点滴做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做好实验。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加强巡视,严格要求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

本节实验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困难不大,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勤于思考,能在理解操作规则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不仅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启迪,培养探索的精神。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

篇14:用刻度尺测长度教案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并能正确读数,用刻度尺测长度教案示例之二(人教版教材)。

2.掌握国际单位制长度的主单位及辅助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3.知道测量必然存在误差,知道误差与错误不同。

(二)教具:

米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刻度尺、长30—50厘米(最小刻度是1毫米。)

(三)教学过程:

1.引入:要求学生观察P6图1-1、比较AB长还是CD长?待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其长度,或用圆规卡其长说明它们是同样长的两条线段。

学生观察图1-2,比较中心的两个圆哪个的面积大?待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用刻度尺测其直径,说明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小结: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在生产和生活中,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提问同学:你知道刻度尺、钟表、温度计是测量什么的仪器吗?要求回答:刻度尺测长度,钟表可以测时间,温度计可以测温度。问:你们会正确使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吗?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来测长度。

板书:三、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2.刻度尺:

(1)长度的单位:

提问:你知道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它们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简介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其他辅助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微米。介绍单位换算关系。

板书:1.测量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单位换算关系:(要求学生自己看书写出。)

提问学生,要求回答:

①1千米=______分米=______厘米。

②1.5厘米=______毫米=______微米。

③1微料=______毫米=______厘米。

④25毫米=______分米=______米。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①认真观察刻度尺:

教师出示1米长的刻度尺,结合实物说明要正确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三看:一看刻度尺零刻度在哪里?是否清楚?教师要指明零刻度在米尺上的具体位置,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找到零刻度线位置。教师要巡示帮助学生确认零刻度。二看它的量程,教师给出量程的定义,并让学生确认教师手中刻度尺的量程以及同学手中刻度尺的量程。三看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1个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值。教师要拿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毫米等刻度尺,让学生辨认最小刻度值,当众回答。同时,要求学生确认自己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教师小结、学生复述观察刻度尺注意哪三个问题,物理教案《用刻度尺测长度教案示例之二(人教版教材)》。并板书:2.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位置、看量程、看它的最小刻度值。(“三看”)

②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刻度尺要放正不可歪斜。要求学生看书P7图1-5。知道刻度尺如何放置是正确的。教师边讲边演示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

其次,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零刻度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点对齐。提问:如果直尺的零刻度磨损怎样测量?学生回答。参看P7图1-6,教师小结:在上述情况下,可以从其它刻度量起,但量得的长度值要减去起始边刻度尺的读数。

第三,让学生看P7图1-7。提问:读数时视线怎样才算正确?教师指出,并演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视线要垂直待测物体的长度和直尺的刻度面。

第四,如何正确读出刻度尺刻度值。(教师事先在小黑板上画一个测量长度,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的示意图,配合讲解和提问。)出示此小黑板,由多个学生读出测量结果。教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分析这些结果指出:由于你手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所以你测量的结果只能准确到毫米,毫米的下一位要用眼睛来估计,所以这一位数字是不准确的,(这样做比不估计更准确些。)但它是有意义的。测量结果应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不写单位没有意义。对学生测量结果要逐一分析,指出正确与错误和错误所在。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读出P7图1-5甲木块的.长度值。并指出测量时被测物体的末端如果正对着刻度线,此时的估计值就是数字“0”,记录时不可少。所以这个木块的长度应是28.0毫米。或2.80厘米。最后提问学生,读出P7图1-6。图中这本书有多宽?(答:13.8厘米)并将如何正确读值进行总结。并写板书:

(2)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尺要放正”,“确定零刻度”,“读数视线垂直刻度尺”,“记录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误差:教师结合学生测量结果分析。

①什么是误差:由于测量长度结果中估计值不可能是准确的,有的同学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数值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误差与错误不同:教师指出说明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及进行测量的人有关。测量时误差是不可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小黑板测量长度图、读值讲解。)对同一长度可以多次测量,把几次测量结果相加再除以测量的次数所得到的值。即为这几次测量的平均值。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结合小黑板上的图例、读值、演算求取平均值。)顺便说明,求取平均值,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与原测量值中小数点后位数相同,其最后一位要四舍五入。

3.总结本节重点知识:

提问: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教师从“看”、“放”、“读”、“记”几个方面总结。

4.布置家庭作业:P8、实验:

几点要求:1)用教师发给的长30厘米,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2)注意步骤1、“每组4名同学依次用同一把尺测同一作业本的长度。”注意两个“同一”。4名同学自己组合,报告要分别写出姓名。

3)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项目有:实验名称、(看本节标题),目的: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器材及步骤均见课本,实验记录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以上内容要求认真书写在作业本上。

说明:本节内容较多,故实验安排在课下以作业形式完成。如果课上时间不很紧,也可在课上安排,这样效果更好。

长度的单位换算可根据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适当补充些练习题,使他们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如较大单位换算成较小单位应乘以进率,而较小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时,应除以进率。对科学计数法要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以后逐步加深为好。

初二物理上册新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初二物理新人教版上册第一节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测量长度和时间练习题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三

初二物理上册第三章教学教案科教版

人教版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实验用刻度测长度的物理教案
《八年级实验用刻度测长度的物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实验用刻度测长度的物理教案(共14篇)】相关文章:

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13.2-物体的比热容》教案2022-07-02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依据2022-11-16

机械运动教案2022-11-25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2022-04-30

初中物理滑轮优秀教案设计2022-05-06

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课件2022-06-28

物质的量教案2023-08-16

物理教案-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2022-04-29

物理备课总结2022-11-17

八年级上册物理质量与密度课题复习试题202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