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预习教案(通用12篇)由网友“huer”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预习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预习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找出本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激发阅读兴趣]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
师:你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目的的从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并未直接进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环节,哪怕是初读课文,学生也已经对课文产生初步联想及理解,教者不想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让他一气呵成连贯下来]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
3.多种形式练读。
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其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虎啸狮吼 趵突泉 拎到 悬崖 洞穴 水声喧腾 昼夜不息
水藻 清清楚楚 济南 大约 一亩见方
忽( )忽( )组成 占( ) 比吊桶还粗 三堆白雪
师: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 趵 拎 穴 昼 藻 济)
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
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
[这种记忆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篇2: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预习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全班讨论的问题与小组讨论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但又高一个层次,这样设计,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不让类似问题重复两遍]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
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地位是平等的。老师作为对话者,也应平等的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及价值观。]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
(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
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三.总结。
篇3:语文三单元教案
达标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cuì niǎ sì ǎn tá tuō
( ) ( ) ( )
sēn lín fēn lì tián rùn
( ) ( ) ( )
luǒ lù 括n ù zhì xiè
( )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这幅(fú fǔ)画 蚕卵(lǎn luǎn )
开始(chǐ shǐ) 相似(sì shì)
得(dé děi)用功 麦杆扎(zā zhā )成
三、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非常出乎意料。( )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
4.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 )
四、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绳在_____处断,冰在_____处裂。
2.亲身下河知________,亲口尝梨知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看水底万丈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书设计
三单元复习检测
字词
积累
阅读
写作
作业设计
1.背诵11课相关段落。
2.阅读更多故事,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后记
篇4:语文三单元教案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篇5:语文三单元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筝,对同学们来说不算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凹平写的风筝(板书课题:风筝),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
(2)开火车,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2.与同学一起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后第二题要求给课文分段。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课文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怎样分段?请标上“丨”。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做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词语:
课文中提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查词典)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依然――仍然,依旧,还是。
(二)放风筝。
阅读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说一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三)找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理解词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
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为什么要到处找?
苦苦寻找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通过课文的理解,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含蓄地抒发感情,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PPT,欣赏秋天的景色。
2、秋天的景色十分美丽,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学习新的课文――秋天的雨,去感受一下秋天的雨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阅读
1、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钥匙àshi 趁chèn机 缤纷bīn fēn 扇shān走
柿shì子 频频pín 菠bō萝 喇lá叭 衔xián来
衣裳shng
2、理解新词
钥匙:开锁的器具。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频频:表示连续发生
衔来:用嘴含来,用嘴叼来。
3、同学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三、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
――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正确抄写本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讨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
2、讨论: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呢? 课文写秋雨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 冬天快要到了,动植物做了哪些准备?
3、请你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三、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我们学习了课文《秋天的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请你观察我们的校园,把你观察到的美好景物写下来。
篇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预习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篇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预习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篇8:四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一课预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⒉借助诗文,掌握读诗文想画面的基本方法。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像,感受诗文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真挚的情感。
⒊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依据预习单完成基础的预习任务。读诗文想画面的基本方法已经初步了解,还需要不断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领悟形成能力。
三、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第1课时 自主预习课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预习的步骤,了解基本的预习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自主、认真完成各类预习任务。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学会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将预习逐渐深入。
3.养成课内课外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难点:学会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推进预习程度地逐渐深入。
三、前置学习活动
利用早读时间自主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激发预习热情。
有这样一句古语:“预则立,不预则废”,能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师生互动交流想法。
(二)了解预习单
第一单元预习单
同学们,第一单元的学习开始了,请按照预习单的要求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加油!
(一)读写生字我能行
1.认读生字。本单元共有33个生字,你能正确地认读吗?读一读,并和同位相互检测。
2.书写生字。试着在书中描红一个,在练习本的田字格中练写一个。比一比谁写得正确、规范又美观。(合作测评评价表:①书写正确 ☆ ②书写规范 ③书写美观 ☆ )
3.在课文中标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结合上下文和字典尝试理解。
篇9: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4]
[5]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篇10: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目的: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篇11: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抗战中军民是如何以民族大义为重,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硝、触、搐”等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吃过馒头吧?假如给你一个有缺口的馒头你会要吗?可是有个人却把一个有缺口的馒头一直珍藏了34年,临终前还一直叮嘱这个馒头传下去,并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所有的孩子们听。同学们你们想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去聆听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字音读准;并在读的过程 中标出自然段。
2、出示字词,采用男女生赛读的形式,让学生认读。
3、学生分段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感悟课文。
1、通过读文相信这个感人的故事已经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了,回顾课文1—6自然段,说说你从这几段中知道了什么?
2、可见情况真是危急啊!在这样危急时刻,争分夺秒时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
3、就在这个时候,饥民们是怎样做的?事情又是怎样发展的?
让我们默读7—18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一画。
学生汇报。
(1)当学生汇报少校给饥民跪下那一段,适时提问大胡子少校为什么要给饥民跪下?体会当时他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2)当学生汇报小女孩交馒头那一段,要让学生把感动的景象用朗读表现出来。
分角色朗读小女孩与少校的对话。体会当时少校的心情,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3)当小女孩汇报所有饥民都把馒头交上去那一段,让学生对比饥民之前与现在的行为。想一想饥民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为什么又要将抓到手里的馒头默默地放回车上?
4、少校归来时,发现了什么?
5、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站到尤小翠坟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她们的心情怎样?
6、一个有缺口的馒头,就这样保留了34年,将军在临终前说把这馒头传下去?那传下去的仅仅是馒头吗?还有什么?
四、练笔。
面对今天的学习生活,你有哪些感想?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今后也要学习小女孩那个团结对敌,一致对外,以大局为重的精神。
篇12: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抗战中军民是如何以民族大义为重,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文中要求识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1.解题:为什么会有“缺口”?谁留下的“缺口”?
2.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顺。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随机纠正,指导。
4.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讨论
讨论问题:
1.大胡子为什么要为饥民跪下?
2.大家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为什么又将抓到手的馒头默默地放到车上?
3.当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站到尤小翠的坟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们此时心情如何?
讨论方式:
1.自主读书感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三、积累内化
在文章中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
四、识字指导
“触、栓、搐、振”是翘舌音不要念成平舌音。
五、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预习教案(通用12篇)】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023-08-19
七年级语文课件2022-12-14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3-08-15
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教案2022-08-04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学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2024-05-03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作文2022-06-07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2022-12-16
八年级语文上册《静夜》2023-01-25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设计2023-10-18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文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