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时间:2023-10-18 07:34:02 语文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设计(共19篇)由网友“连乐娇”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篇1: 七年级语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到居里夫人,大家都知道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永不磨灭的贡献。你了解居里夫人吗?你想了解居里夫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用我们的心去贴近这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

2、摘录品读平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

1、盛名she()望报酬()蹂躏()()cu()然长逝呵责()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有关的材料。然后又组内的一名同学选出一个问题发问,其他组的同学回答,进行全班交流。

要求: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围绕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2、以简单题的形式出现,不需要回答者长篇论述。

居里夫人取得巨大成就,令世人震惊,是什么信念支持他从事科学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四、朗读全文

五、整体感知

思考: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教师概括:

工作坚忍不拔科学:探讨真理生活:保持安宁

树立信心不谋私利追求自由

执着勤奋沉醉科学欣赏生活

集中目标

六、拓展研读

1、“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孤独在这里应如何理解?你能不能讲述一下玛丽居里求学时期的故事?(2组)

2、我丈夫和我专心致至……。坐在简陋的书房艰辛地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里发现了镭?有关镭的故事你知道多少?说说看(4组)

3、作者认为人类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见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人?(1组)

4、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为什么?(3组)

5、“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结合课文说说,你认为是什么力量?(5组)

七、居里夫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意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对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八、居里夫人的精神深深的打动每个人,请用一句话,说出感受最深的一点。

九、布置作业

1、读名人传记的启动作业。学期结束后进行读书交流。

要求:A写3000字的摘要式的读书笔记。

B写600字的读后感笔记

C写批注式的读书笔记

篇2: 七年级语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梳理文章的方法(怎样处理信息);

2、学习作者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1

三:教学课时:

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想:

启发式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课文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话导入,……对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作者自己对此问题是怎样说的呢?

2、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见课件

3、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关键词,并进行简单归纳。

第一步、找出关键词句

1、坚忍不拔 2、信心 3、勤奋 4、目标 5、探讨真理 6、献身科学

7、安静 8、不谋利 9、自由 10、克制 11、科学之美

第二步、分析归纳

表示宗旨:科学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5 8 10

表示环境: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7 9

表示工作:科学需要献身精神,目标要始终如一,要有信心,要坚忍不拔,要勤奋努力。

――1 2 3 4

第三步、整理排列

一、宗旨

二、环境

三、工作

4、问题探究

学生质疑、研讨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是指什么?

对真理的探索

(2)“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为什么“孤独”也是一种美好的快乐的记忆?

潜心学业,静心读书,大有收获,所以孤独也快乐

(3)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的人”与“梦想家”是什么意思?

前者是通过工作获得物质利益,是肯定的`;后者则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

(4)“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世界真奇妙。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5、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献身精神

6、语言运用(见教参)

7、作业:研讨与练习(二)、(三)

篇3: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自评:

在说课之前,我曾组织学生试讲过。通过试讲,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整个教学过程都较成功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课内外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以居里夫人的自述为主,但关于居里夫人的其他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课外各种媒体中去采集。另外作业的设置,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也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果通过这样的组织养成学生会采集信息、爱阅读报刊、能根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习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如“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怎样看待中学生申请专利的现象”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他们有话可说,氛围很是浓烈。写的训练体现在模仿句子写名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体现学生的不同个性,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

2、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对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感受由占有文字材料到内化为学生自己献身科学的激情,由品味语言特点到模仿运用,层次明晰,目标较易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自主性除表现在课前搜集资料外,在“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模仿例句写名言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回答其中的问题除了要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必须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其次,无论是对语句的理解还是简要地说明理由、评价现象,都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自主选择进行表达。

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的问题上,只有相互合作讨论得出的答案才能表述得更全面,更完整,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探究性学习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及各个问题的回答,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未知到已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爱动脑,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的结果。

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在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起到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我实施《课程标准》,实践《我的信念》一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篇4: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的信念作文精选

天上出着太阳,还刮着猛烈的风,树爷爷、花姑娘和草兄弟都被吹折了腰。“咦?谁给我打电话?”“喂?蛋蛋。”(我的外号)“怎么了、奥利奥?”(敖明钰的外号)“下午能不能出来玩呀?”她用委婉的语气说。“可以。”结果我却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到那时候你来我家找我?还是在文体中心等你呀?”“我还是去找你吧!”“嗯,拜拜。”

今天是元旦的前一期,吹吹(张弛危的外号)肯定没事,把她也叫出来吧,还不知道那个懒猪出不出来呢。

吹吹家离我近,先去叫她,再去找奥利奥,嗯,就这么定了。

“张弛危!张弛危!”我站在楼下喊她。“啊?干嘛?”她露出那个小圆脸,有气无力的说“出来玩!有个劲爆的消息给你说,顺便请你这个刚从南阳回来的小猪吃棉花糖。”“好嘞,你等着,我马上下去。”一提起来吃。她精神多了。“叮铃铃……”电话又响了,是老妈的。“喂?又咋了?”“回来吧,你爸和咱们一起转转。他刚从新疆回来,你也不陪陪他。”“我今天答应敖明钰要找她,你也都答应了,不能出尔反尔。”“不行。你必须回来。我什么时候说话没算数,今天例外。”“我就不,每次都是你让我在同学面前没了信念,改天再说,今天我们铁三角好不容易聚聚的。““那你也得……““嘟嘟嘟……”还没说完,就把老妈的电话挂了。

我知道只要妈妈一说出着几个字,后面准没好事。第一次挂她电话,我这个败家子,真是个败家子!

刚暗暗骂完自己,张吹吹就出现在面前,眼睛里好像充满了棉花糖的样子,嘴里的口水差点流出来……这个小馋猫。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她怎么下来那么快?以我的判断要二十到三十分钟的。

走在叫敖明钰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件事,就是老妈的错,明明答应我了,我就不能放她们鸽子。“蛋,什么消息?”“奥利奥要出来。”“啊?你不早说,咪(还是敖明钰的外号)要出来?”“昂,怎么?不想?你也没问我啊。”“额,肯定想。”

这个妮儿啊!打乱我的思绪,想到哪了?哦,对,而且还逼我回去,天理不容啊——不给我点自由权利。突然,敖明钰骑着车来了,张吹吹激动的扑了过去,要不是敖明钰反应快,她们俩都应该撞上了。玩了一个下午,虽然表面开心,但是心里藏着一件事,不让她们瞎操心,还是不给他们说了。老妈啊!我挂你电话是因为我答应他们,你却逼我回去,我不能不守信用啊。

同学都知道,我黄小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失信,你不能让你女儿不守信用啊。对不起,对不起,只要你答应我,以后你要尊重我的选择。

篇5: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的信念作文精选

蓦然回首,依稀可见。您,一位伟大而神圣的音乐青年,从我眼中袅袅走来,我不禁又撩起了电影中那段久违的记忆。于是,我悄悄地,悄悄的,用心去谛听您指挥的《命运交响曲》,默默地凝视着《舟舟》中有关您的片段。

而您却毫不保留地告诉我,“信念掌握于手里”。我知道,成功,是令人喜悦地,欢乐地,它的背后,只是茫茫苍天,不知夹杂着多少的寒风……而您身落智障,感情破裂,生活悲苦,父母双亡……信念,还掌握于自己手里吗?

您好像看到了我的不解,于是请告诉我。

您,虽然生理缺陷,但是却拥有音乐,一个可以使你的头颅,思想,人格任意飞翔的天空,您尽情洒脱地穿梭于其中,在此像海燕一样乘风破浪,截取智慧的彩云与成功地结晶,将信念掌握于手里!我被深深地打动。

您,虽然身材矮小,但您却拥有正义地热血,不向诋毁侮辱您的人屈服,将自己的人格尊严掌握于手里。记得童年可爱的您,被那群无知的孩子扒去身上的衣服,将您推进臭水潭里…。但是智障的您,却拥有如此强大地毅力,敢于向那些“无知”的孩子作斗争,他们甚至比您强大几倍,而您却丝毫不畏惧,夺回了自己的人格,将那人世正义永存人间!那一刻,久违的激情与活力正在酝酿,我的血液在那流逝地岁月中开始是翻滚,沸腾,我们与您心连心,心中附有义愤填膺的满腔热血,仿佛将在一刻间爆发!全球生灵被您那份活力与激情所震撼,在一次将自己的信念掌握于手里。

在那段充满昂扬活力的岁月里,通过音乐,您穿梭于时光与空间的交接点,翱翔于广袤无垠的蓝天上,突破了多元化的限制,不畏挑战一致的极限,努力将音乐化为自己生命机体的一部分……终于,时间孕育着崭新的革命,您亲手指挥的《英雄》在北京爱乐乐团获得圆满成功!

这一新闻,不知扣响了多少人的心弦,萌发了多少的情感雏苗,它如同晴空霹雳,划破了宇宙,引发了前所未有轰动,给历史留下了一篇崭新的文化乐章!您重新获得了精神上的释放,将音乐永久的掌握于自己的手里。

舟舟,您是不幸的,但是,您同时有是幸运的,更是成功的,您虽然失去了欢乐,但是您却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欢乐,您竖起了自己的信念,将信念掌握于自己手里。

嗯,我知道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那时,我们可能常常怨天尤人,其实想想这是完全无必要的,因为我们自己才能竖起自己的信念,重新铸就自己,我们是生命命运的缔造者,也是信念的竖立着。

人不可能瞻仰宇宙,但是人却可以瞻仰地球。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是却可以使自己活的更加有诗意。人不可能改变天气,但是可以使自己更加愉快,人不可能改变视野,却可以竖起信念,坚实地把握人生。

一个信念,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它出自于内心深处,取自于意志与情感的共鸣,正如同《舟舟》那样,教会了我们树立人生信念,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让我们将信念的种子播撒于心扉,将它牢牢地握在手里,扬帆信念之舟,把握人生的方向!

篇6: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文章都是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而《世说新语.咏雪》一文虽是文言,但浅显易懂,词意隽永。勾画了古人家庭的生活画面,两代人在妇幼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生活的乐趣。学习时,联系自身情景及文化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能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充分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能深刻体会到家庭中亲人之间那种人情美。但因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在其认识作品时会停留在表面,会被故事所吸引,却很难关注语言背后的深意,所以,应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和适时的引导把学生领进语言的殿堂,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和意蕴,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知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

教学媒体

朗诵配乐:

音乐放送:《塞北的雪》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运用谈话和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感受雪之美。

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语文活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激发想象

播放生歌曲《塞北的雪》

提问:歌曲中如何描写塞北的雪?用了那些修辞?

朗读课文――理解读

1.请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出朗读评价。(准确、流利、注意停顿、节奏及情感的把握)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学之间互听互评。

3.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疏通文意――积累读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并理解。

2.找出文中描写雪的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

圈点评注――品味读

语文活动设计:我为他们来颁奖。

题目:如果让你为这次家庭聚会中的人物颁奖,你将会为谁颁发什么奖,为什么?

(运用圈点评注法,抓住文章关键词句。)

想象联想――创造读

我们来咏雪:

再读课文,说说你能联想到那些描写雪的诗句,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来咏雪。

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结合音乐,谈一谈。

听读,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

学生齐读。

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标出,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间合作,感受文中洋溢着家的庭温馨,人物的聪颖机制

拓展思维,诗意表达

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白雪的想象,激趣将学生引入课堂。

教师朗读,学生诵读,三位一体,将文中情感融入课题。

通过学生的交流、思考,初步感知文章内涵。

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章大意,感受人物形象。

深化文章理解,提升学生阅读与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外在之形(形似)温馨和睦

内在之神(神似)聪颖机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理念上有学生意识,涉及的问题都是在学生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有语文意识,有语文味道,深入发现语言美感。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大规律: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深入、从内容到语言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层进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模式的实效性;我把全班分成了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六名同学。这样,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一组内组长发挥带动作用。

本课的设计还有很多的不足:本堂课课堂的容量不小,课堂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课堂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应该有明确的指导,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学生心里有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过于细致,交流品读语言的方式有些单一,这样显的太过于理智,感性不足,要弱化对课堂的掌控;解析课文和指导朗读时经历牵掣过多,时间分配欠佳,导致后面的诗文拓展无时间解决,也就没有了效用,这个地方的处理也欠妥当,没有时间处理,也完全可让学生记诵岑参《白雪歌》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这些都是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篇7: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通过观察表现总体印象的记叙方法。掌握屹、露、耿、穆、谗等5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场面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艺术家热爱人民和人民爱戴艺术家的动人情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记叙要围绕中心,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同学们往往不懂得记的中心一定要通过文章的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才能得到落实,体现。忽视了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记叙的中心就有可能被芜杂的内容,繁冗的语句所掩役或冲淡。恰当地根据记叙的中心处理好详略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材料为什么这样取舍,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一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共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l.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

2.检查预习字词掌握情况释词正音

3 据预习题切入课文,理解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

1 启发提问:

(1)已学过的二个记叙文单元,这两个单元的侧重点是什么?(记叙的中心;记叙的顺序。)

(2)记叙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如何?

(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 映,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 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就是记叙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 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现的,因此,记叙文的材

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记叙的中心明确、集中。)

(3)记叙的顺序一般有哪些?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上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各举~例。

2 指导学生学习单元说明并思考。

(1)处理记叙的材料详与略的依据是什么?

3.检查课前字词掌握情观.释词正音

(l)检查

(2)出示小黑板,释词正音:

屹 凝 蜃 谗 耿 穆 沛 屏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好谗:好险的,挑拨离间的人。

圆润:饱满而润泽。

铿锵:这里形容声音有节奏而响亮。

充沛:充足而旺盛。

4导人新课。

同学们看过戏吗,假如老师要你写一篇关于看戏的记叙文你想写那些较合适

肯定种种构思。并和课文比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5 听课文录音.了解内容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明确 谁看戏?什么地方看戏?看社么戏?谁演? 演的什么戏?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

简介梅兰芳。

6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结合预习题2.(1)分段。(2)写出文章中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组一部分(第1-2段)启幕前氛围。

第二部分(第3-6段)写看演出的情景

名各三部分(第7段),写现后的感受。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因而看戏有三个阶段:看戏前一看戏中一看戏后。

(Z)中心是什么?结合练习题(三),应选择B。

(3),哪些内容详写?为什么这些内容要详写?

条合练习题(二),讨论。小结: 2、4、5、属于详写,因为这些内容正是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

(4)归纳中心与记叙材料的一些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取舍和详略安排。本文详细描述了观众在演出前、演出中、演出后的感受和激情。而正是这些材料表现文章的中心。可见儿能充分表达中心的材料应样写。反之则应写。总结归纳串讲分析学生作文详略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7.课堂练习。理解掌握记叙的详略有关概念;掌握有关字词。

8作业: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练习一、二、三、四、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二)教学过程

一、听写字词。

二、1.朗读课文第一节。问:第一节与写看戏有什么联系?先简洁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和地点。并以两个没有、三个静静地着意渲染了露天剧场的静溢气氛。

2.学生朗读第二节,要求学生找一句比喻句?这简直像一个人海这指代什么?这里以整段文字写观众之多(像 一个人悔),写场内天气热 :(如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 空气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写观众之静(如海在屏住呼 吸)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剧场里人多、天热、人静,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预示这次看戏非同一般。从而激起读者的悬念。

4学生个别朗读第2部分(3-6段)

思考:(1)人海随着剧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平静--膨胀--平静--膨胀)

(2)介绍剧情的重点在哪里?

课文以四个有・・,也有的排比句简介演员所表演的 剧情内容。

(3)第四一六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演员表情?划出有关词语。观众有何反应?

这里课文细致地描写女主角穆桂英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观众的强烈反应。作者从台步、唱腔、表情、动作等几方面描述 :

台步--轻盈而矫健;

演员表演 唱腔--圆润、柔和、铿锵

表情--一笑一颦

动作--优雅

观众反响: 雷轰般的掌声;狂暴的掌声;

着魔一样,鸦雀无声;不约而同立起来.

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也是作者描写场是最精彩的物表演和观众的反响充分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4)学生再读第四节。进行背诵比赛。要求全体学生根据板书提示集体背诵。

5.齐声朗读第三部分(第七节)

问,写这一节是否画蛇添足?

文章在此点明艺术家的名字,并简要说明这是一个奇迹,这奇迹又是怎样产生的。把对艺术家和观众的赞叹上升到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由衷赞美,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小结全文提问,由学生回答教师评析。

1.记叙的详略由什么决定?2.本文哪些评写?3.哪些路写?中心是什么?(略)

四、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六。作业本练习七。作业本八--

・ 四 课外作业。

篇8: 七年级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七年级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到居里夫人,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如果让你用一旬知评价她,你会怎么说?

生:她是了不起的,获得了那么多的奖项,那么多的荣誉。

生:应该说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人。

生:她还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在失去丈夫后,仍坚持研究,取得成绩。

师:是的,居里夫人是一位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她是如何成功的呢?让我们走进《我的信念》一文,一起倾听这位科学家的述说,感受她伟大的人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主读课文。

提示:初读,大声读课文,搜集、筛选信息,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研读,划出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在书上作好批注。)

2、接下来,我们进行交流共享,把你认为学得最好的一个方面说给大家听听。(提示:如果交流初读所得,可用这样的'句式:“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或者你有更丰富更生动的表达形式;如果交流研读所得,请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语句,然后谈体会。)

准备: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谦逊平和的人。

我体会的是第5自然段中“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从这里我感受到她对自由的渴望,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并想起了一句话:“科学家是有国度的,而科学是没有国度的。”

居里夫人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

我体会的是第2自然段中“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从“被迫”这个词中,我感觉到居里夫人是多么不情愿地在家休养,是多么不愿因病耽误了工作。而我们平常巴不得能休息休息。

我体会的是第4自然段中的“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宁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也许我们还年轻吧,总是追求热闹,也许正是如此,我们总收获不了什么。

3、师:我们谈了那么多,现在来总结一下,居里夫人取得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她对事业的追求使她形成了这些好的性格。

这些性格特点是她取得成就的保证。

三、拓展阅读、准备演讲。

1、师:从《我的信念》一文中,我们领略到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拓展阅读。先自己阅读以下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材料,联系课文,讨论:我们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能获取哪些启示?选取一个角度重点领悟,并就此准备一份演讲提纲(限时1分钟),选派一位代表参加演讲。

准备:我演讲的题目是《珍惜时间》。读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是居里夫人的惜时。她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使我想到她的另一个故事。在居里夫人的家里只有两把椅子。为什么呢?当初居里夫妇般新家时,就商定只设置两把椅子,以避免有客来访时坐着不走,耽误了时间。她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着,获得了丰收。一旦我也将我生命中的一分一秒有价值地利用起来,迎接我的也一定是丰收。

篇9: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丰富的启迪。

3、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表达、表演等能力,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

4、渗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寓意,得到启迪。

2、难点:训练各种能力,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画蛇添足》等多幅图画,让学生看图猜成语,然后归纳寓言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表现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例如:本来老师上课前还担心……现在看来,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二、检查预习效果

1、简介《列子》

2、正音、释词。

三、师生合作,理解文章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分角色读

(2)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1)杞人所忧何事?结果如何?(2)“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1)读文本,看插图,自由想象、创造。(2)学生上台表演。

四、教师巧妙地将板书生成图案,启发学生想象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版课本剧;积累有趣的神话故事。

篇10: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怎样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拟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从花开到花落,从草长莺飞到万木凋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自然奇观,也给人们以无尽的感慨与遐想。但即使面对大自然的同一景观,人们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尽相同。面对美不胜收的春景,唐代的两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甫却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杜甫在《春望》里则因春景引发了无尽的忧思。这就是所谓的“景因情变,情因景生”。那么,同样面对春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上有注音的字,另外还补充几个字音。)hé(和蔼)

zhǎng(水涨)hè(应和)

涨和huó(和面)

zhàng(涨红)hu(和药)

hú(和牌)

2、学生再次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课文(读出轻声、儿化)。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交流老师朗读时与学生朗读时有哪些不同,并讨论老师这样读的作用。并请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师补充:轻声、儿化朗读,读出了作者渗透在文中的“对春天的喜爱、高度赞美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全班同学在把握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再齐读课文,要求一定要读出“对春天的喜爱、高度赞美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2、作者为什么喜爱春天,并盼望春天到来呢?

【因为春天是新的、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赞〈颂〉春――赞美)】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新〉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美〉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力〉

3、将以上两部分以“因为‘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所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春天的脚步近。’”的形式朗读。

三、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1、以上文字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师补充“抒情”的有关知识。)

①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②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作者不是直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有以下三种方法:通过叙述抒情,通过描写抒情,通过议论抒情。

2、作业

本文除了以上直接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文字外,中间的许多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四、附本课时板书

东风来新

―――直接抒情美

脚步近力(壮)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

从景物描写入手,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体味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回忆上课时的主要内容,学生齐背课文最后三段。

二、自主学习

检查作业情况。请学生回答:本文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三段外的其它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对春天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细致的描绘――绘春,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看作者在文中,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山、水、太阳、草、花、风、雨、人)

注意:也许有同学要回答“蜜蜂、蝴蝶、鸟、树……”。对此,老师不能完全否定,而要以此引出正面描写(写本体物)与侧面描写(写联系物)这两种描写方法。

2、再读课文,交流课文在描写以上景物时,哪些写得简略,哪些写得详细?

教师以此引出“概括性描写”与“细致描绘”的有关知识。

山、水、太阳(概括性描写)

绘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细致描绘)

3、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本课时板书)

盼春(东风来、脚步近)①――喜爱(直接抒情)

概括性描写(山、水、太阳)②

绘春春草图③

春春花图④喜爱、赞美(间接抒情)

细致描绘春风图⑤

春雨图⑥

新⑧迎春图⑦

颂春美⑨――赞美(直接抒情)

力⑩

4、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利用已了解的课文内容和结构,快速的背诵课文。(只要能在课堂上背出前后两部分,中间五幅图画的次序不颠倒即算达到目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文中的几幅春之图描写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解决学生怎样写景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情况

抽同学当堂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1、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请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传授有关的写作知识。)

主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引导: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让学生明白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如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②让学生明白怎样运用联系物突出本体物。

春花图中写蜜蜂、蝴蝶是为了突出“花繁”、“花艳”。

③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④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春风图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⑤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一个“闹”字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多”等。

2、在了解了每一幅图画的描写方法的基础上,分段背诵课文。并谈谈自己有何感受。

三、总结写景的要点

第一、细致的观察。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

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

四、当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以“秋天的田野”和“冬天的小河”为写作对象,运用以上写景方法中的任意两种,写两段文字。

本教案设计说明:

本教案设计以阅读课型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朗读――感悟――探究――写作”的流程进行,以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篇11: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后能诵。

2、把握诗歌内容,能说出诗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幻灯1并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导语)

秋天是个宁静的季节,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静下来了;秋天是个幽怨的季节,客走他乡的游子纷纷做起了回乡梦;秋天还是个多情的季节,你没听说过“信誓旦旦,秋以为期吗”?秋天更是个严重的关头,沙场也要秋来才点兵!今天,我们坐在秋日里,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那么,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抽2个学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2、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赏图说诗)

①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幻灯2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秋词(刘禹锡) (幻灯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呢?

板书课题:(幻灯4)

秋 天 何其芳

二、作者介绍 ( 在幻灯4中打出 )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作品诗歌《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

三、朗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1、请一位同学朗读。

2、学生评议后正音。( 幻灯5 )

丁丁zhēng 背篓 bēi lǒu 肥硕féi shuò 栖息qī xī

归泊 bó 寂寥jì 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

梦寐mèi 乌桕jiù 鳊鱼biān

二读:读顺。注意节奏和重音 ( 幻灯6、7、8 )(PPT播放配乐诗歌朗诵《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三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全班朗读第一节,返回幻灯6 )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一)学习第一节——农家里的秋天。

1、设置问题,把握内容(意象)【PPT展示(幻灯9)】

①诗中所描述的秋天属于什么地方的秋天呢? (乡村)

②你们是通过那些景物看出来的? (露珠、幽谷、镰刀、背篓)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设置问题,品味语言,感知艺术。( 幻灯10 )

①用词形象生动,贴切传神。(学生找词语)

“满披”:形象地表现出清晨晶莹的露珠披满大地的景象。

“飘”:贴切传神。

②拟人的修辞,意味隽永。

“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拟人,写丰收之景。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拟人,概括秋天在农家里的情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3、借助意象,进行想象,体会意境。( 幻灯11)

清晨挂满朝露的时候,丁丁的伐木声便传出幽谷,震落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午时的田野,仿佛还飘着阵阵稻香,稻田里挥镰割稻的农夫,早已放下饱食的镰刀,满心的喜悦就是那笑盈盈的脸庞;傍晚,竹篱间,瓜果飘香,人们摘下一篓篓沉甸甸的秋果,把丰收的秋天也带回了农家里。

4、你可以为第一节起个美丽的名字吗?(农家丰收图)

(二)讨论第二、三节——渔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 幻灯12出示问题 )

(1)体现农家特色的: 背篓 渔船

(2)表明秋天天气的: 露珠 冷雾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展开全文阅读

2、语言品味

(1)第二节中心句是,“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从哪些词句可见是“游戏”?“游戏”有何韵味?

①“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一句的比喻似拙实妙。

A、用青鳊鱼来比喻乌桕叶的影子,形象生动,给人以想像。

B、网起的是乌桕叶影子,不在鱼,而在渔,在游戏。

③“游戏”——写出了渔民那份安适自由、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2)第三节中心句是,“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怎么理解“梦寐”?

“梦寐”的本意是睡梦。梦寐一词,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农家和渔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梦幻般的美,同时也是牧羊女眼里写满的淡淡的情思。

3、请为另两幅起名字并用美丽的语言说意境(课外作业)

五.审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种氛围

(一)教师小结(时间不够则简——幻灯17)

板书设计(幻灯13)

丁丁 飘 听觉 悠远

山谷伐木

农家丰收图 场景 露珠 震落 视觉 触觉 情韵

篱间背瓜果 欣喜 笑盈盈 心情 表情(想像)

栖息 视象化 松弛、闲静

秋 环境氛围 雾 霜 露 清凉 冷寂 朦胧

霜晨归渔图 活 动 撒网 收渔 摇桨 淡远 清静

天 游 戏 闲适 宁静 悠远

草野 蟋蟀 溪水 野草寥廓 溪水清洌 起兴 外景

少女思恋图 笛声 心灵萌动 内情

梦寐 微妙 心灵深处

(二)悟秋天,学生活动(幻灯14)

篇12: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金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2、相关资料

本文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作者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其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 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目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清冽( )

廖阔( ) 枯涸( ) 梦寐( ) 船桨( )

2、《秋天》的作者 , 诗人, 家。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⑴ ⑵ ⑶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⑵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合作探究】

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6、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7、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8、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好在哪儿?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各题: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9、这一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 角度,写出了幽谷 的特点。稻香从 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

11、如果把栖息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12、这一节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它有哪两个场景组成?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秋 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3、将上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二)美文赏读,完成文后问题:

听 歌

作者: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

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

就象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

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

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

象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

圆圆的月亮从天边升起,

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

象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

带到辽远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

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

呵,它是这样迷人,

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4、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15、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16、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7、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

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

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 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 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能力提升】

22、请默写出你所掌握的写秋的古诗词句。(不少于3句)

23、写出有关山、花、水、鸟的诗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鸟 --------------

24、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shuò qī bó liè liáo hé mèi jiǎng

2、何其芳 现代 评论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⑴“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⑵“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合作探究】

5、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6、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7、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①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②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③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8、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等等

【精读精练】

9、听觉 幽深、宁静 嗅觉

10、拟人

11、不好。栖息本是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歌中概括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形象化、具体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12、农家丰收图”“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

【主题阅读】

13、示例: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14、诗人听到的应该是礼赞年轻的共和国的轻快歌声。

15、低咽、高昂、温柔;意象有“夜晚的喷泉、圆圆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蓝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6、通感,诗人用大量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听觉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使听觉细致人微;色彩纷繁,充分展现了歌声全部的内容。

17、D

(三)18、(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19、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21、ACE

【能力提升】

22、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3、例如: ⑴一览众山小;⑵禅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鸭先知;⑷千山鸟飞绝

24、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篇13: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  ,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

篇14: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总结】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一点成功之处:

第一、导入新课巧妙。

“同学们正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但想到马上到来的寒冬,总是希望春天早点来到,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理清课文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部分同学搞不清这几部分的顺序,针对这一点,我把以上蓝色的字打印出来,贴好不干胶,颠倒顺序摆放在黑板槽上。为了给同学一个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个同学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听同学读课文后,看谁能按照文中的顺序给这些词语找出恰当的位置?”我找了班内的两个学生进行操作,反馈的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同时又为解决教学难点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些方面的反思知识自己的浅薄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内涵: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篇15: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

篇16: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感悟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2、品味含义深刻。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

1、重点品味文章亲情之美。

2、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二、难点:

品味含义深刻、优美精彩的句子;研究遣词造句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㈠导语:

一、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

1、注意文中的字词:

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感知文中曲折的情节:

①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散步

②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初春去田野散步时发生分歧解决分歧的故事(讲清六要素)

③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如何解决的?

3、讨论: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如《三代人》;《母亲・我・儿子》;《深沉的爱》;《人到中年》)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重点句子的内涵(小组讨论):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有什么含义?

②“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为什么?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表现了一家人怎样的亲情?

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对这一句的含义如何理解?

⑤课文共写了几个人物,简要评价。

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对家庭应当有一种使命感。

2、作者的写作用意:

表达作者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3、本文的写作手法: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试从文中找出相关例句,分析这样用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作者写小事用大词,其用意就在于向读者透露《散步》一文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4.品味精美的语言

①文中有不少写得很妙的耐人寻味的句子,你能找几句吗?

如:“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极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系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同样的温顺性格和深厚感情表现了出来。

②找出文中对初春景物的描写,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如:“那里有金色的油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劲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温暖清新,美好,象征了一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美好亲情

③文中还有许多两两对称的句子,这是文章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训练]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以“友谊”为题,也说一个对称的句子。

六、拓展阅读:

散步在缓缓的进行着,作者的笔下的亲情在字里行间中不经意地流淌着。下面再请同学们读《父亲》一文,感受亲情

七、朗读:这篇散文,将一家四口温馨甜美的亲情,透过朴素而优美的语言传递给了我们,请大家自由地、动情的朗诵这篇散文,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八、作业:

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的波澜,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请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写一封信给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情。

篇17: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标: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情感目标: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反复朗读《行道树》,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行道树

张晓风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浓荫的行道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

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1994·7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1)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2)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3)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4)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3、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同学回答明确: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

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

红花草

人类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残冬

②无意争春 一心酿蜜

③死得其所 给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参考答案:

1、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A

3、①勇敢 ②默默奉献 ③舍己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七、教师小结: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业 1:

注音(9):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 ,自豪

篇18: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教案设计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篇19: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教案设计

堕落:①(思想、行为)往坏里变;②沦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话)。堕,落、掉。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种多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贪婪:①贪得无厌(含贬义);②不知满足。

冉冉:慢慢地。

苦熬: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作业 2:在作业 本上发挥想像用画笔创造性地勾画行道树的形象,解说自己的构思。

九、板书设计 :

行道树

张晓风

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

行道树---------原始森林的同伴

---------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第2课时:指导自读《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教学过程 :

一、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回答明确: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两次人生经历。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二、合作探讨:本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小组交流。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三、自由发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么事情之前要有分辨力。明辨是非。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看谁讲述精彩。

四、课内练习1:

请学生熟读短文两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硕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给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课内练习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1、下面是选文1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1、CBAD 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

②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选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七、课堂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同学们诵读体会这句格言的意义,品味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人生境界。

八、布置作业 :1、2必做,3、4选做。

1、熟练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

2、注音: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多姿多彩,十姊妹

解释词语:雏形(chú):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多虚用)。

稀疏(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低回:留恋。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朽。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形容印象、功绩等不会因历时久远而消失。

回味无穷:吃过好东西后余味不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俗子:鄙俗的人。

3、时至今日,你肯定有许多有意义的“第一次”经历,请你选择最精彩的“第一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

4、《行道树》中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的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为市民健康而忧愁。现如今,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请同学们借行道树的视角,写出城市蓝天秀水,草绿花红的变化。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十姊妹孵出小鸟

柚子树结实累累 惊 ┃

喜 ┃新 喜 ┃

悦 ┃奇 ↓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第一次

十、教学反思:《第一次真好》切入点的设计,能使学生很快通过把握重点词语,来理解作者的表达的思想,把握主题。

七年级语文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总结学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优秀的语文课教案:挚爱亲情——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说课稿)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作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理想的作文精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信念》教案设计(共19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的信念作文精选2022-11-2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3-07-30

人教版初一上册《人生寓言》语文教案2023-06-30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22-08-08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2023-06-19

长春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一课预习教案2023-03-1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教案2022-05-06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3-08-25

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2023-07-02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