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

时间:2023-03-14 07:42:4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集锦20篇)由网友“judysuert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

篇1:浅谈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篇2: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 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吃中餐使用筷子的禁忌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

篇3: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最新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篇4: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2、学习培养文明的规范的传统饮食礼仪习惯

3、掌握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习惯

教学重难点

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常识

教学过程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u(zì切成的大块)。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四、餐桌上的仪态

1.何时入席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2.自行取菜

自行取菜时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只拿少量的食物。暂停进食

当你暂停用餐,无论是要停下来喘口气、聆听别人的说话,或者离席去打电话,请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内带点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

3.酒桌上的礼仪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

篇5: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少数民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篇6: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篇7: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篇8: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益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篇9: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首先,中国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其次,古人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

自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餐具、菜肴的摆设规则,相关记载见于《礼记·曲礼》、《礼记·少仪》等史料中。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边放着蒸葱;干肉铺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激励祝福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再次,古人喝酒时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适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尚书·酒诰》就有如下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周朝对此有更细致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喝酒边聊天是为“礼”,脱鞋席地再喝,是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这叫做“沤”;大家一起喝,是为“沉”,喝得出不了门,叫“湎”。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自然喝酒时的礼益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召来杀身之祸。

最后,用筷礼仪也逝人饮食礼仪中的主要内容。

筷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

宴饮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礼益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然后就坐,且餐且饮。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每进一肴。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篇10: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1.宴饮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

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

若知己朋友,则可不拘。

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

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

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人起立举杯致谢。

然后就坐,且餐且饮。

菜肴先上冷荤,后上热革,继以最贵肴撰。

每进一肴。

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

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2. 古代食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

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传递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

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

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要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

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篇11: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仪之邦,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饮食礼仪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部份。

饮食礼仪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

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饮食礼仪的涵盖面很广,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礼。

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

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

接著,孔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

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

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篇12:传统 饮食礼仪

传统 饮食礼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进食之礼【1】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zì切成的大块)。 然后辨肴,客不虚口。”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

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宴饮之礼【2】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

“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

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

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

……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

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

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待客之礼【3】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 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篇13:传统饮食礼仪

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对于饮食礼仪习惯都是比较讲究的。

同理,中国各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饮食礼仪。

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传统的饮食礼仪有哪些呢?

篇14:传统饮食礼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

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就是说,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啃骨头,也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

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

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篇15:中国古代饮食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食医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古人喝酒时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尚书·酒诰》就有如下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周朝对此有更细致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喝酒边聊天是为“礼”,脱鞋席地再喝,是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这叫做“沤”;大家一起喝,是为“沉”,喝得出不了门,叫“湎”。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自然喝酒时的礼仪规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召来杀身之祸。

篇16:中国古代饮食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餐桌礼仪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社会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了其饮食文化,其中皇宴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特殊性。清代宫廷礼仪理所当然地突出皇帝的尊严,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清代初年,宴无定制。后妃、皇子、亲王、郡王及文武廷臣一经皇帝“钦定”,即可入宴。康熙年间,清代宫廷增设专门管理饮膳的机构和人员,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上元、端阳、中秋、七夕、重阳、冬至、万寿、大婚等宴载入《大清会典》,编入《大清通礼》,列为法定宴日,对与宴进酒事宜也都有专门记载。清朝皇帝平时进餐称进膳或传膳。

皇帝进膳,除宴会以外,都是单独摆桌,菜、汤都各有碗盖,临时才打开。制作饮食,各有专门机构。各种茶水和用牛奶、奶油、盐、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样点心有饽饽房制作,正餐饭菜由御膳房供应,晚点,在宫内别有承办之处。每天正餐两顿,冬季,上午六、七点左右进膳,下午一点半左右进“晚膳”,晚上六点左右进晚点。每一餐如何预备,都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务府大臣画行照办。

除夕、元旦是皇帝家宴的日子。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是乾隆继位以来首次筵宴。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度。乾清宫正中地平南向面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乾清宫地平下,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另设陪宴若干桌。下午3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弘历御殿升座。

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先进热膳。接着送皇后汤饭一对盒。最后送地平下内庭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再进奶茶。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庭主位奶茶。第三进酒馔。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最后进果桌。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

篇17:中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礼仪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所以将鱼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长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与同致仕官会,则序爵,爵同序齿。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食毕,则进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篇18:中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礼仪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古代传统礼仪小知识

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篇19:传统的饮食礼仪文化知识

传统的饮食礼仪文化知识

中国是礼仪大国,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谈到饮食礼仪,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宴会上,不知情便给他人留下不好印象。而这些情况的发生,往往是我们不够了解我国的“饮食礼仪”。下面跟着汉韵君,一起来了解传统礼仪之“饮食礼仪”。

1.入座礼仪

桌席上得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表示的是吃饭时尽量不要出声音。打喷嚏也需要转身进行,以示尊敬。

3.布菜礼仪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共饭不泽手。”当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客人喝茶礼仪知识

赏茶

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不是说非得要这样做,只是出于对主人的尊重。所以啊,学习一点茶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闻香

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奉茶

无论是主人给你倒茶还是添茶,你都应该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轻敲两下,这在茶礼中叫做叩手礼(关于叩手礼的礼仪文章可回复“叩手礼”查看),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品茶

品茶时拿品茗杯的手势也有一定讲究,一般使用大拇指与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托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可不要一口干哦,记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给你准备的好茶,不是拼酒。按照礼节,我们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送客暗示

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茶叶已经泡得很淡了,主人却没有再换茶。这时你也许会以为是主人疏忽,其实不然,这是主人暗示你该回家了,可别还死赖在主人家里,主人可能还有别的重要事情。

主人倒茶礼仪

清洁茶具

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特别是长时间没用过的茶具,时间久了会沾上灰尘、污垢,所以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时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在冲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的做法既讲究卫生,又能够令茶叶有醒茶的效果,冲出来的茶汤会更好喝。

适量茶水

投茶量一般需要壶体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投茶量也需要视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场的人数,需要拿捏好投茶量。所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茶水是比较热的,如果杯子满满都是热茶。接手时茶杯很热,这样很容易导致被烫伤。

端茶得体

端茶都是需要双手给客人端茶的。千万不可以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当然现在普遍都会用杯垫端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更显礼貌。

在端茶时除了论资排辈之外,还得先敬客人,然后再是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用。这样才会让人觉得你有礼貌,懂得尊重别人。

茶点准备

一般在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品尝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费了一杯好茶。在非正式场合,就得准备点茶点,防止出现茶醉。食用的茶点,最好准备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

倒茶礼仪需要经常实操,才能融会贯通,减少失误。

无论是朋友聚会喝茶,还是客户拜访、商务洽谈,倒茶礼仪都派得上用场。这样在举手投足之间,不仅体现了自身教养,而且也体现了礼貌待客,给人留下好印象。

敬酒礼仪小常识

1.敬酒时间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2.敬酒手势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3.敬酒仪态

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

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

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表示和对方碰杯。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4.敬酒顺序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篇20:日本传统饮食礼仪长辈

日本传统饮食礼仪长辈

日本人注重礼仪,礼仪不仅表现在大方仪表,特别是女人们重视大方的服饰,适宜的化妆,更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之中。

我平时早上散步,或外出遇到不相识的人,也会向你亲切地打招呼。

当你问路时,他们都详细地,反复向你说明,有的还亲切地领你倒你要去的地方。

在我住的楼里,楼里的居民包括小孩,在楼道或电梯上遇到时,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如你为他们稍帮了点忙,都会向你深深鞠躬道谢。

到日本后还有一件使我感动的事,那时去东京,乘山手线电车,由于车上拥挤,我不慎重重地踩了旁边一个白领职员打扮中年男性的脚,这要在北京公交车上,要惹出大的麻烦,我慌忙地准备向他道歉时,对方却抢先向我道了对不起,好像表示是他把脚放错了位置似地,听我道歉时他只是摇了摇头,这时我们同时会心地笑了。

即使对方做错了事,有了这种礼让的也会使你不会在意了.

正像日本友人说的,他们的礼仪也是从中国那儿传来的,这使我回想到小时候,我所住的老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那时的所有的人一样,都那么和气,那么注重礼仪,见了面一定打招呼,见老师和长辈要行礼,街坊邻里,客客气气,一团和气,一家有事,众人主动相帮,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那时中国不愧于礼仪之邦之称。

「飲食のマナー」

饮食礼仪

在饮食方面,日本可以说是自成一体,世人一般称之和食或是日本料理。

和食的主要特色,曾被人归纳为“五味”、“五色”与“五法”。

五味是指日本人在不同的季节里,饮食的口味往往个不同的侧重,通常是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此外还好食涩味;

五色是指菜的色彩搭配,一般是绿春、朱夏、白秋、玄冬;五法是指和食的烹饪方法主要有蒸、烧、煮、炸、生等等五种。

具体而言,和食是以大米为主,多用海鲜、蔬菜,讲究清淡与味鲜,忌讳油腻。

典型的和食有:寿司、拉面、刺身、天妇罗、铁板烧、煮物、蒸物、酱汤,等等。

此外,还有饭团和便当。

其中,尤以刺身,即生鱼片最为著名。

日本人用餐时,要摆上一长矮桌,男子盘腿而坐,女要要跪坐而食。

在用筷子吃饭时,日本所使用的筷子是尖头的,在使用筷子上,日本人有八忌。

1、不准用舌头舔筷子;

2、不准拿着筷子在饭菜上晃来晃去,举棋不定;

3、不准夹了一种菜又夹另一种菜,而不去吃饭。

4、不准将筷子头反过去,吞在口里;

5、不准将筷子插在饭菜里;

6、不准用筷子的饭菜里扒来扒去,挑东西吃;

7、不准把筷子跨放在盘、碗之上;

8、不准用筷子当牙签用。

宴请客人时,大都忌讳将饭盛得过满,并且不允许一勺盛一碗饭。

作为客人,则不能仅吃一碗饭,那怕是象征性的,也要在添一次。

否则,就会被视为宾主无缘。

在文明礼仪方面,邻国日本确实还是有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日本的国家不大,但他们在生活中处处注重礼节,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理念已经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时时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中。

「社交儀礼」

社交礼仪

在社会交往中,日本人通常都爱以鞠躬作为见面的礼节。

在行礼时,日本人讲究行礼者必须必恭必敬,而且在鞠躬的度数、时间的长短、鞠躬的次数等方面还起特别的讲究。

在鞠躬时,手中不许那东西,头上不得带帽子,手也不可以放在衣服的口袋里。

在一般的情况下,日本妇女,尤其是日本的乡村妇女,与别人见面时,是只鞠躬不握手的。

在行见面礼时,态度必须谦恭地问候交往对象。

在交际场合中,

日本人的信条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无论自己开心与否,

都要笑脸对人,

这也是做人的一种礼貌。

在任何服务场合日本人都是微笑着与你讲话,这微笑意味着“我尊重你并倾耳恭听您的讲话”。

虽然日本人的微笑并不代表是否赞同对方,但微笑总会给对方带来亲切的感觉,产生愉悦的心情,日式服务把微笑运用到自己的商业性行为当中。

「習俗マナー」

习俗礼仪

日本人对樱花无比厚爱,而对荷花很反感。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荷花是丧葬活动用的,菊花在日本是皇室的标志,不要作为礼物送给日本人,盆花和带有泥土的花,则被理解为“扎根”,所以不要送给病人。

在探望病人的时还要注意不要送山茶花、仙客来花、白色的花和淡黄色的花。

水晶是日本的国石。

日本人很喜欢猕猴和绿雉,并且分别将其确定为国宝和国鸟。

同时,他们对鹤和龟也很喜爱,认为是长寿和吉祥的代表。

但是,日本人对金色的猫以及狐狸和獾极为反感,认为它们是“晦气”、“贪婪”和“狡诈”的化身。

一般而言,日本人大都喜欢白色和黄色,讨厌绿色和紫色,还敬重数字“7”这一习俗,对数字;“4”与“9”视为不吉。

日本人很喜欢送人小礼物,但是下列礼物不可;梳子、圆珠笔、T恤衫、火柴、广告帽。

礼品包装不要扎蝴蝶结。

即便是吸烟者,日本人也不喜欢别人向他敬烟,他也不会向你敬烟。

「服飾マナー」

服饰礼仪

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之中对打扮十分介意,在商务交往、政务活动以及对外场合中才会穿西服,在民间活动时,他们有时会穿国服——和服。

它是大和民族的一种传统服装,和服最基本的特点是没有什么线条。

领口很大,袖子宽短,腰身广阔。

穿和服时,一定要穿木屐和草鞋,并配以布袜,妇女穿和服时,还必须腰系彩带,要后加上一个小软托,并且手中打伞。

在过去,和服的色彩、图案、款式、面料乃至穿着方法,无一不与穿着者的地位、身份有关,因此人们在穿和服时,一点也不马虎大意。

在与日本人打交道时,衣着上必须注意四条:

1、日本人认为衣着不整齐便意味着没有教养,或是不尊重交往对象。

所以,在与日本人会面时,一般不宜穿着过分随便,特别是不要光脚或穿背心。

2、到日本人家里做客时,进门要先脱下大衣、风衣和鞋子。

3、拜访日本人时,切勿未经主人许可,而自行脱去外衣。

4、参加庆典或仪式时,不论天气多么热,都要穿套装或套裙。

日本人在生活中注重礼仪、注重微笑、

注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理念是很可贵的,

它不仅维系人们之间的思想情感,

而且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基础,

也是社会祥和稳定的保证。

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

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

在宴会上就餐时,忌讳与离得较远的人大声讲话。

讲话时禁忌动手比划和讲令人悲伤或批评他人的话。

在有关红白喜事的宴会上,禁忌谈论政治、宗教等问题。

在较大型的宴会上因故要中途退场时,禁忌声张,否则会使主人不欢,他人扫兴。

日本人素以认真、守秩序、礼貌、卫生、重视集体主义、不给人添麻烦等优良传统著称于世。

其实,这一切,无不都是得益于幼时就开始的良好礼仪、道德教育。

正是对这些行为规则的严格遵守,

才在世界范围使得日本人的个人素养

及由此衍生出的日本制品

以及国家整体综合实力被赞誉有加。

我们身为“礼仪之邦”,

是不是更应该从小事做起,

树立起我们国家的良好形象呢?

《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行为规范教育主题班会

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弟子规》教案

生态文明教育教案

《诸葛亮》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写主题班会的作文600字

2022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行为规范主题班会

小学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202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的教案(集锦20篇)】相关文章:

小学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2023-07-31

班队课活动方案2023-10-26

小学开学第一课优秀教案2022-05-06

班队会教案2023-10-16

文明伴我行主题班会教案优秀2022-12-05

初中班队课活动方案2023-01-18

初中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教案优秀2023-07-19

六年级传统文化的演讲稿2022-05-02

春季开学第一课语文2023-07-29

春季开学第一课作文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