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时间:2023-12-31 07:59:2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合集12篇)由网友“有你的快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篇1: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1)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点。(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3)选用典型事件,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课时,“礼乐文明的确立”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教材先讲分封制度,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过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与前面宗法等级制衔接,层次清晰。为便于学生理解制度这类抽象的概念,课文运用不少具体实例,图片,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对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因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影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这一热门话题,以期学生能够感悟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周灭商的史实。

2.周代礼乐文明包含的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内涵。

3.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评价礼乐文明的作用和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礼乐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加强对中国“礼仪之邦”的渊源的理解、认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基本内涵。

难点:评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作用或影响。

●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营造情境,分析问题,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认识。

●教学准备

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与学的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上课之前想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封神榜》。

师:它讲述的是我国哪一段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

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在牧野展开激战,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走进西周,到我国文明的起源地去看一看。

出示课题:礼乐文明的确立。

二、新课学习

(一)分封制

阅读观察、自主探究

师:观察西周形势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找找那时最繁华的城市(首都),比一比周朝的疆域……

小结:通过读图、大家已经了解了西周的疆域、远远超过前代。

师:假设你是周天子,你一个人如何来管理这偌大的国家呢?

生:分封制,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我直接统治外,其他地区封赐给其他人,建立诸侯国。

师:周天子分封哪些人当诸侯?

生:亲属和功臣。

师:周天子用什么赏赐诸侯?

生: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物品。

师:这些诸侯必须履行哪些义务?

生:服从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师:分封制的实行对周王是有利还是不利?

现在请大家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这种分封制对周王的统治是有利的还是不利?(

(生分组讨论找出利弊)

利:是帮助周王守住疆土,管理国家,确保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不利:可能是诸侯权力、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的统治……

师:可见看待评价一种历史现象,应该用辨证的观点、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分析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师:好,周王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分给了各诸侯,实现了周朝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那么在若干年之后,随着周天子的驾崩、诸侯王的薨,那么他们的地位又将由谁来继承呢?

生:由周王和诸侯王的儿子……

师:是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呢?让我们一起在下面的视频中寻找答案。

(二)宗法制

播放视频《宗法制》结合《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师:西周社会分为哪几个等级?西周的上层统治阶级是哪些人,底层的被统治阶层又是谁?

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统治阶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层:平民、奴隶。

师:各等级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不同等级间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师: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何根本差异?

生:西周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提倡民主平等。

师:可见宗法制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社会等级,成为分封制的基础,其实质就是等级制。

师:作为在西周旅行的现代人,你更愿意生活在西周还是现代,为什么?

生:大部分愿意生活在现代,因为对比等级森严、层层统治的西周,现代社会更加平等民主。小部分愿意生活在西周做统治阶级,若不幸生为平民,便要逃回现代。(通过此活动使学生能较深入地了解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师:在等级制度如此森严的西周,既使是作为上层统治阶层的族贵内部,等级也不同,怎样来区分、规范他们的身份地位呢?

生:礼乐制度。

(三)“礼乐制度”

师: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坐在时光穿梭机上深入他们的生活去了解一下。听,是谁家的院子里传来奏乐声,我们去看一看吧!

播放编钟音乐(了解编钟是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在西周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呢?

生:……

师:在这里,让老师想起了一个成语叫“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哪些同学知道这一成语的意思和这一典故的出处呢?

生: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

师:可见孔子对这件事很生气,音乐不是供大家欣赏的吗?为什么孔子如此生气?那时的音乐与现代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

生:孔子生气是因为大夫享用了天子的乐舞礼仪,逾越了等级界线,可见那时音乐是区分不同等级的标志之一。

师:对,这就是西周的“乐”制度,只有贵族才能享用音乐,而不同等级的贵族享用的礼乐的规格都不一样。(乐目、乐器、组合)

师:西周的“乐”制度严格区分了不同贵族的等级差别,而其“礼”制度更是深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具体、细致地规范、区分贵族的生活的各方面,具体、细致地规范、区分贵族的身份地位。甚至不同等级对死的称呼也有不同的礼遇。

师:另外西周王“礼”为“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西周的服饰分弁、冕、冠、巾、帻,其中弁为天子服饰,冕为王公诸侯服饰,冠为有身份的人的服饰,巾、帻则是一般人的服饰。

师:可见在西周贵族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各方面都受到“礼”的严格规范限制。

师:为什么不废除礼乐制度呢?

生:不能。礼乐制度可以保证贵族的身份、地位不动摇,不受威胁……

师:可见礼乐制度最终是为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服务的,是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此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人民来讲是否有害处呢?

生: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命运选择”小游戏

师:通过一趟“西周之旅”,我们发现,在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命运、地位不是自己决定的,有很大的偶然性,那么我们现在做个小游戏,四大组各选一张纸条来选择四种不同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之后来谈谈你对西周这三种制度的看法。

师(小结):归根结底,西周这三种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巩固自己的地位。

三、回归现实

观点一: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有所变更,殃殃中华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这些良风美俗使炎黄子孙展现着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风采。所以当今社会要大力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

观点二:礼乐制度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社会的不平等,当今是民主的社会,所以不能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

你认为礼乐文明对现代是否还有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礼乐文明?

篇2: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材内容逻辑清晰、明确,主要阐明礼乐文明包含的三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逻辑清晰,知识性强是本节课的特点。所以如何做好三个知识点间的衔接和如何让学生在面对这么大段文字的时候不觉得枯燥乏味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和难点。为解决这两个难题,我思考了很久,社思组的各位同事也给予了不少帮助,终于有了不少突破。

首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电视剧《武王伐纣》直接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以剧名直接讲解周代商的历史,简洁明了。

其次,以周王开国后所面临的四个问题“这么大的疆域我一个人统治不过来怎么办?诸侯的下列行为我要不要判罪?我三个心爱的儿子中该选哪个作为王位继承人?举行祭祀如何让士兵能快速辨认出各级官员,以便有序入场?”为线索,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学生争当御用小谋士帮周王解决问题、教师讲解等方式将三种制度自然地串联起来并生动地加以讲解,以期使学生对三种制度能有较深的理解。

最后,再以小游戏“命运选择”加以深化学生对礼乐文明的认识。“命运选择”是通过让学生抽签决定其小组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让各小组分别站在各自角色的角度谈谈其对礼乐文明的看法。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兴趣很浓,也可以深化其对礼乐文明的认识。

当然,实际上课后发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时间限制,有些问题没时间讲;教学机智方面还有待提高等等。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有需要,我会多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于自身的不足,也会多加注意,尽可能地尽快改进。

篇3:《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礼仪之邦的渊源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教材先讲周朝的分封制,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过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与宗法等级制度相衔接,层次清晰。 教材讲述了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治理国家的方略,与前面所学的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相对应,对后面教学中学生理解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作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便于学生理解“制度”这类抽象概念,教材中用了一些具体实例、图片、活动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起源,初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体会。 2.学会运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的理性认识。 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与完善。 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落实与突破:通过小品表演、图片观察、资料收集、组织活动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去感知、去体验,自己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感性化,加深理解与认识。    教学方法 情境化教学、讨论法、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礼仪之邦的`渊源―礼乐文明的确立 一、分封制 学生阅读课文,分小组思考、讨论: 1. 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受封者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和仪仗等物品。受封者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2.分封制在当时的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3、对比:西周的分封制与中世纪欧洲的分封制有何不同? (欧洲:“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 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承转]:那么,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二、宗法制度 学生观看宗法制度的视频,并阅读课本《西周等级示意图》,提问: 1.宗法制与分封制有何联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宗法制的含义? (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 3、为什么说宗法制是周初巩固政权的一个重大的措施? (嫡长子与其他诸子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周天子与各诸侯像树干与枝叶的关系,周王可以有效地控制诸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 [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得到加强。比起夏商时期众邦林立、各地与王都之间关系松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提问]: 1.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何根本差异? (答:由血缘关系决定。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平等、公平竞争和个人的奋斗,而当时则重视人的出身。) 2、周王这样大规模地分封土地,时间一长,会不会有消极影响?他还能安枕无忧吗? (答:由于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大宗与小宗之间,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独立性的诸侯国离心倾向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君。一些势力较强的诸侯国更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互相侵占土地,掠夺财富,甚至是吞并小国,战乱由此而开始,500多年争霸战争由此而产生,从此人民将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承转]:宗法制实际上就是等级制,那么周朝统治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维护等级制度的呢? 四、礼乐制度------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讲述]:“礼”的制度是核心,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使贵贱、长幼有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贵族的“死”(避讳) 天子――崩、驾崩 诸侯――薨 大夫――卒 文士――不禄 [展示]:“曾侯乙”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图,让学生猜猜它是什么。 阅读教材71――72页内容,学生讨论回答以下内容: 1、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如何体现等级制度的呢? 2、孔子为何如此重视礼乐制度? (答: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3、你认为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害处? (答: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 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还能感受到礼乐制度? (答:中华礼仪的源头――周代礼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周礼的许多细则被废止,政治色彩,社会地位逐渐减弱。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礼仪更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德,由周礼的强制执行变成了公民自觉去遵守。 但是周礼奠定的“重礼敬德”的中华礼仪的精神传统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二十一世纪,礼仪仍然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活动:我为宏扬民族文化出微力: 1.当发现身边有不合礼仪文明的现象时──    2.为宏扬民族文化我是这样做的── 3.……

篇4: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设计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产生原因、内容、意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与反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当小参谋解决周王面临的问题的形式进行讲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二、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难点: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武王伐纣主题曲mv

以新版电视剧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礼乐文明的确立

1、西周的建立

电视剧《武王伐纣》的海报直接引出这一段历史。(原因、时间、人物、战争、都城)

2、分封制

(1)活动我是御用小谋士1:这么大一片疆土我管理不过来怎么办?

(2)播放视频《宗法制》

(3)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我是御用小谋士2:下列情形是否要判罪?

3、宗法制

(1)我是御用小谋士3:属意的3个儿子由谁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长以嫡不以贤。”

(2)图解宗法制。

(3)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有什么作用?

4、礼乐制度

(1)我是御用小谋士4:如何迅速辨认出各级官员?(如服饰、交通工具等)

(2)礼乐制度还对哪些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

鼎的数量、对死的称呼、编钟、乐目、乐舞人数,教案《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与反思》。逐一举例分析讲解。

(四)小游戏:命运选择。抽签决定四种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站在改角色角度上谈谈对礼乐文明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1、作业本联系2、寻找现实生活中礼乐文明的影响。

教学反思:寓教学于情境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材内容逻辑清晰、明确,主要阐明礼乐文明包含的三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逻辑清晰,知识性强是本节课的特点。所以如何做好三个知识点间的衔接和如何让学生在面对这么大段文字的时候不觉得枯燥乏味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和难点。为解决这两个难题,我思考了很久,社思组的'各位同事也给予了不少帮助,终于有了不少突破。

首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电视剧《武王伐纣》直接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以剧名直接讲解周代商的历史,简洁明了。

其次,以周王开国后所面临的四个问题“这么大的疆域我一个人统治不过来怎么办?诸侯的下列行为我要不要判罪?我三个心爱的儿子中该选哪个作为王位继承人?举行祭祀如何让士兵能快速辨认出各级官员,以便有序入场?”为线索,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学生争当御用小谋士帮周王解决问题、教师讲解等方式将三种制度自然地串联起来并生动地加以讲解,以期使学生对三种制度能有较深的理解。

最后,再以小游戏“命运选择”加以深化学生对礼乐文明的认识。“命运选择”是通过让学生抽签决定其小组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让各小组分别站在各自角色的角度谈谈其对礼乐文明的看法。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兴趣很浓,也可以深化其对礼乐文明的认识。

当然,实际上课后发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时间限制,有些问题没时间讲;教学机智方面还有待提高等等。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有需要,我会多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于自身的不足,也会多加注意,尽可能地尽快改进。

篇5:初二人教版历史启蒙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18世纪欧洲思想家如何凭借理性的力量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知道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即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扬自由、平等。分析其对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分析相关材料,培养学生制作表格归纳出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其对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的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能够理解启蒙思想对人的精神解放的意义,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和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列举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教学难点:评析启蒙运动对人的精神解放的意义和对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情境创设法,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与代表人物思想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并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加深对启蒙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2.采用探究──讨论模式,贯穿讲授法、讨论法,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制作表格的形式,讨论归纳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通过列表既能够落实重点知识,又能让学生对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进行比较区分,同时也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相关问题的设计。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归纳与评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运用史实资料导入(资料见教参84-85页)归纳背景:

经济: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思想:文艺复兴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的思想。

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迪人们对社会规律思考。

探寻启蒙运动的含义。合作探究: 探寻启蒙之源。 选择典型的史实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来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历史背景。更加有助于对其含义的理解,同时做到与前面所学内容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新课教学

(30分钟)

运用课件展示图6-17、18、19,列举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规定5分钟时间学生完成对其核心思想的列表归纳总结。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2、43,归纳出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运用课件展示图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位启蒙思想家,激发学生独立完成对其核心思想的归纳列表整理的积极性。
运用课件展示材料一:“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是‘两足禽兽’,教士和主教是‘卑鄙的流氓’。”  “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人类理性的敌人,历史前进的障碍,‘罪恶的根源’。”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从这几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伏尔泰的哪些主张?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伏尔泰的主张:

1.抨击封建教会神权,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2.提倡“天赋人权”。

3.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学生根据材料及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回答,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家的核心思想。
运用课件展示资料: 1748年,在法国,一本有关法学的专著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在两年内发行了22版,被译成了欧洲各国文字。伏尔泰看完这本书后,称它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这本书受到法国人民的欢迎,却引起统治者的恐惧与仇恨。耶稣会教士对它进行围攻,巴黎大学和主教会议一致要求把它列为禁书。这部著作就是《论法的精神》,它的作者是孟德斯鸠。

这部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为什么会引起如此轰动?

学生思考回答: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表达了制约王权的思想。

学生根据材料及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回答,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家的核心思想。

运用课件展示资料: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孟德斯鸠也对自由作了解释:“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伏尔泰追求的是什么自由?

结合孟德斯鸠的话,你觉得真正的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

学生思考回答:

伏尔泰追求的自由主要是思想与言论自由,要把人们从中世纪的蒙昧和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最终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有限度、有条件的,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事情。

通过了解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自由的不同阐述,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比较其思想的区别。
运用课件展示资料1 卢梭认为,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经过协议,订立社会契约,“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资料2 卢梭认为,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是合法的。

(1)根据资料1.卢梭认为合法的政府权力是来自于上帝还是来自于人民?

(2)这段资料表明了卢梭的哪些思想?

(3)根据资料2.卢梭是否支持人民暴力推翻专制政府?

(4)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思考启蒙运动将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来自于人民

“人民主权”的思想

卢梭支持人民暴力革命。

启蒙运动撼动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学生根据材料及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回答,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家的核心思想。

运用课件展示品味启蒙之果(意义)

1.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撼动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理性之光在……

启蒙运动的实践

法国

【材料1】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法国革命论》

【材料2】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

美国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其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成立政府。

──摘自《独立宣言》1776

1787年宪法

中国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生根据材料评析启蒙运动对人的精神解放的意义和对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学生根据法国、美国、中国的实践材料评析思想产生的影响。

法国:体现伏尔泰的天赋人权的思想及卢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美国:体现了卢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

中国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知识结构图让学生能理清整个的教学思路及主要的学习内容,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

五、板书设计

启蒙运动

1.背景与含义 伏尔泰:“天赋人权”,君主立宪制。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孟德斯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

3.意义与影响 卢梭:“人民主权”。

篇6:初二人教版历史启蒙运动教案

1.优点和成功之处

通过引用相关材料,将难以理解的思想变革主张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究未知领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不足之处

大量的引用相关材料,虽然有助于辅助教学,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比较耗费课堂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利于不同学情的学生的均衡发展。

3.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以后,可以将一些相关的材料摘录下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熟悉教材,启发学智将有极大的帮助,也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7:初二人教版历史秦朝一统教案

【课程标准】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重点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了解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表达能力。通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印发秦始皇补充阅读资料及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预习,完成学案。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包括秦统一六国原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都交由学生讨论、思考、讲述、辩论。老师只充当领路人、启发者、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其他措施如制度上的创设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等。同时通过辩论及课前的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也是一位残暴的君主。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以学生小组学习为中心实行以下方法

1.讨论法(分组讨论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2.讲授法(由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讲述)

3.辩论法(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的君主)

【学生准备】

(一) 认真阅读课文及老师下发的补充阅读,完成学案

(二)收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 收集资料,准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具体包括六个过程:诗歌导入,切入主题;小组讨论,引出主题;走进历史,引申主题;学生讲授,巩固主题;唇枪舌战,突破难点;课外延伸,思维拓展。)

教学环节(一) 诗歌导入。切入主题

【教师】请看大屏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提问】这首诗描写描写的是秦始皇的什么形象和业绩?

【学生】描写了雄才大略、威风霸气的形象和一统天下的业绩

【教师】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秦朝一统

【承转】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要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就是作战勇猛、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

【展示】威武雄壮的秦军视频。

【投影】战国七雄。

【教师】一起说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秦灭六国的全过程。(课件动画演示)

(学生观察:先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统一全国。)

教学环节(二) 小组讨论,引出主题

【提问】(课件演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1.商鞅变法;2.秦国地理位置优越;3.秦始皇雄才大略;4.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等

【提问】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采用什么称号,自称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精神。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环节(三)走进历史,引申主题;

【提问】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他有哪些烦心事?秦帝国在统一之初碰到了什么困难?

【提示】 从西周公元前1046年分封建国至秦一统中国已经八百多年了。历经八百多年各国独自的发展,重新统一以后出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1.疆域空前辽阔,如何管理?

2.道路通行困难

3.文字多样

4.货币多样

5.少数民族的侵扰

6.反对中央集权制度、非议朝政的思想……

【老师】那么,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这些困难呢?

【学生】分别从政治上、经济上、交通上、文化上、统一思想、军事上加以解决的。

【老师】同学们归纳的真好,接下来请各小组派出小老师对秦朝巩固统一的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教学环节(四)学生讲授,巩固主题;

【学生】六位小老师依次上台发言、解说秦朝在政治上、经济上、交通上、文化上、统一思想、军事上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及影响。

【教师】小老师们的发言真是精彩啊,看得出来,他们在预习的很认真,对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承转】通过以上措施尤其是北击匈奴南征越族——秦始皇开疆拓土的贡献,秦朝疆域辽阔:东到大海,西达陇西,北接长城,南至南海,人口二千多万,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教学环节(五)唇枪舌战,突破难点

【承转】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任务:他统一六国;他派军队南开灵渠,政府越族;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按理,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应该很高。但恰恰相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贾谊:不施仁义,民心尽失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贽:千古一帝

那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的君主?我们今天来进行一场辩论。

【教师】将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正反两方分别选出四名主辩手,其他同学分别充当正反两方的亲友团。正方和反方轮着说,说对一个观点记一分,请课代表计分,老师当裁判,其他同学作公证。

【老师】正反两方唇枪舌战,争论相当激烈(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有话可说)

【正方观点】

1.统一全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2.始设皇帝称号,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因素,延用至今

4.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国内经济交流

5.大修驰道、统一车轨,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6北击匈奴筑长城,南抚越族修建灵渠,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反方观点】

1.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施仁义,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2.秦朝赋税极为沉重;老百姓还要承担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秦朝刑法严酷,秦朝的暴政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覆亡

4.秦始皇极度奢侈:修秦始皇陵、骊山墓、阿房宫……

5.迷信,妄求长生不老药

6.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承转】正方同学辩的精彩,反方同学也毫不逊色。那么,究竟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呢?

【指点迷津】评价历史人物的仿法: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应该从他的大节上来权其轻重,特别要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

【教师】因此,从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秦始皇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对中华民族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确是千古一帝;而站在秦朝人民的立场上看,他采取的是一种急政、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法残酷,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一刻不得消停:不施仁义,民心尽失,秦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这方面看,他又是残暴的君主。

教学环节(六)课外延伸,思维拓展。

【教师】关于秦朝、秦始皇、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二、个人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

题目: 我看秦始皇

我眼中的秦始皇

假如我是秦始皇

【结语】诵读秦统一诗词结束。

公元前二二一 ,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 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 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 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 全国车辆可来回。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

【教学后记】

能按计划顺利完成,学生的精神面貌好,课堂气氛能随教学情况的变化而高涨,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更精炼、准确。

篇8:初二人教版历史探寻丝绸之路教案

一、导入

暑假马上就要来到,同学们有什么旅游计划吗?

老师这里有一条旅游路线推荐,(ppt:图片展示)在这有十三朝古都西安,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有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称的敦煌,还有可能会出现海市蜃楼的沙漠、绿草如茵的牧场,更有沙水共生的绝妙塞外风光。你能猜到老师介绍的是哪条线路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又神秘的丝绸之路。

二、展开

(一)物证丝路古镇生活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我愿意出生在1世纪的中国新疆。”当时的新疆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汤因比心神向往呢?老师特意找来描绘当时新疆,即西域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砖壁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砖壁画,可不可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内容又说明了什么?

(ppt:砖壁画)

这些砖壁画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西域一带的社会生活情景。而这些先进的农耕文明又是如何从中原地区传播至此呢?

(二)史论丝路畅通保障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时的统治者是煞费苦心。老师想考考大家的记忆力,谁能结合本单元学习过的内容告诉我,西汉时曾对西域一带采取过哪些举措?

(ppt:知识点回顾)

老师再补充几则史料,请尝试从中解读出丝绸之路得以畅通的条件还有哪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史料,可是有一些不见得对你学习这一个主题有用,然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提取你想要的信息?有没有同学来支支招?

(方法指导:一读二圈三联。即先读史料,圈出关键词,最后联系相关主题知识点。)

请同学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去解读史料中的有关信息吧。

(三)图说丝路开通概括

在这种种有利条件的推动下,当时人们历经艰险,终于编制了这一条中西方友好往来的纽带──丝绸之路。

1.请同学们看课本68页图,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指导:读图名—图例—注记)

2.那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两幅图《亚洲地形图》、《世界行政区图(欧亚部分)》,请联系刚才的《丝绸之路示意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那大家能不能结合这三幅地图自主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通过联系阅读,思考,产生疑问,再次进行联系阅读,并自主答疑解惑,相信这是对大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很大提升。那刚刚大家提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也问一个:请用一个词形容你眼中的丝绸之路。

(四)时评丝路灿烂文明

1.这条遥远、艰难、灿烂的丝绸之路的开辟离不开古代人民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也离不开政府强大的国力支撑。无论在任何时代,加强对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的发展,而国际的强大又进一步保障了对外交流。

到今天,我国仍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9月,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联系,共创美好未来。

2.6月22日,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丝绸之路感受它的灿烂辉煌。但是根据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却有一些顾虑和担忧。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你认为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保护这灿烂的中华文明?

三、结束

要复兴这一条积淀了千百年中华历史文化,凝聚了亿万中华儿女期盼的丝绸之路,我们仍在路上!

篇9:初二人教版历史探寻丝绸之路教案

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从“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入手,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再具体读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学习。从文章的叙述看来,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我把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放在对课文的理解后进行,结合板书让学生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整个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突出。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由于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讲解过细,没有放开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这点是教学本课中的一处败笔。另外学生在课前查找的资料有限,所以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有难度。今后,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前预习。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成功: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重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陪衬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相似的特色,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作品集和作文本,找一找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正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窗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正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置,信任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段。

(二)遗憾:

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华,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讲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涌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入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醒,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换、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篇10:初二人教版历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

初二人教版历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学生能够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来思考今天民族平等原则,从而培养古为今用的迁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的材料,以及概括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等,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学会正确的评价北魏孝文帝这个人物以及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民族融合情况的分析,学生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正确意识。通过孝文帝改革发挥的积极作用,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

2.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通过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学会多角度辩证的去评价及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精神。

2.采用情境创设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3.教师点拨法: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精要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4.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提高课堂学习趣味和效率。

5.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约5分钟) 1.引疑: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你吃了吗?”我们知道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

2.辨认:PPT出示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胡桃(核桃)的图片

3.问题: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

学生辨认食物,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猜测产地(教师由此问题引入本课时的主题──北方民族的融合(板书))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和事物,引入本课,贴近生活

问题的提出,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一(约7分钟): 融合的前提──民族迁移与杂居 情境创设1:出示图4-6、4-7,

设问:1.结合课文和图4-6,思考:曾经作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所在关中地区出现什么状况?这种状况说明了什么?

2.根据图4-7,说说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和分布状况?

情境创设2:出示中华民族分布图,思考:

设问:1.请找出图中与上述五个古老民族名称一致的一个民族

2.其他几个民族到哪里去了呢?

3.这说明“五胡”的内迁与杂居,会带来什么现象?

板书:“民族内迁”

1.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图片和地图,直观地发现东汉末年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内迁

2.学生观察古今两幅少数民族分布图,得出民族的内迁会引起民族融合的趋势,顺利过渡

通过呈现图片、地图等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分布、融合和变迁。培养学生史地结合的综合能力,也再次强化主题
环节二(约3分钟): 融合的表现──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 情景创设3:

1.出示一组汉族座椅,请学生描述变化

2.再分别出示一组关于饮食、服饰、生产方式的壁画。思考:民族融合带来了什么变化?

3.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4.试着请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板书:“民族融合趋势”

1.学生根据汉族座椅的变化,体会民族融合带来的变化

2.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自己了解的民族融合的产物

3.学生大体讲述“民族融合”的含义

通过呈现图片、资料等情景创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也能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环节三(约20分钟):融合的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学习:北方的统一

1.结合中国朝代纪年表,画出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的示意图

2.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

3.思考: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

板书:“北魏的统一”

小组探究:结合阅读卡,地图,讨论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板书:“迁都洛阳”

情景创设:出示相关图片、文字和表格

小组讨论:1.说一说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的措施?

2.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哪个在生活中更为便利?

3.既然胡服便利,孝文帝为什么要下令改穿汉服?

4.服装、姓氏等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自由点评:联系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内容,思考: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成功?

板书:“促进民族融合”

拓展训练:如何评价孝文帝?

1.学生能够知道从三国到北魏的朝代更替情况

2.学生能够从北魏的统一、民族融合的趋势等来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通过小组探究,多方面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从而明白迁都,改革的必要性

4.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都──迁都洛阳。

说──说汉语

姓──改汉姓

服──穿汉服

婚──鼓励联姻

礼──采用汉礼

5.从改革的成功之处,评价孝文帝及它的改革

引导学生阅读、绘制示意图的方式,了解此时期的朝代更替概况

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改革的内容,探讨改革的历史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环节四(约3分钟):北朝更替与南北交流 结合P82内容及中国朝代纪年表,完成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结合课本及读图,了解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历史发展 引导学生梳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沿革的脉络,更好地体会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
课堂小结(约2分钟) 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学生结合板书,理清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脉络 课尾的提炼,既理清思路,又形成知识框架,容易记忆

初二人教版历史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学生表现的预设。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往往还要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因为预设是既定的,而生成是灵活的,这两者之间不可避免会有点出入。所以,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强化自己的可取之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是思考自己之前的预设有没有实现?实现了多少?实现的效果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改进会比较好?

(一)可取之处

1.本课在设计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丰富的文字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体验解决一个个问题。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民族融合的结果。这样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也能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本文结合教材,利用一个个史实和图片,让学生深入历史课的课堂,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学会用科学辩证的历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落实了教学目标。

4.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比较灵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归纳、自由点评等贯穿其中,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

1.面俱到回过去的场景中,无论是历史视频生成的展的区域优势通过任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丰富,课堂节奏比较快,可能个别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影响其课堂学习的体验。建议不必面面俱到,围绕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再紧凑点,突出亮点。

2.整堂课问题设计比较多,建议要设计的更要难度梯度,使环节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同时,要注意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提取,抓住学生的生成来进行问题的步步深入,也许更加水到渠成,也给学生更多地发挥空间。

篇11:初二人教版历史美国的诞生教案

初二人教版历史美国的诞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知道(掌握)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的成立;感受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的意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历史因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现象,并总结上升为理论观点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双重性特点,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通过对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宪法在当时的进步意义,但又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美国诞生的过程。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三、教学策略

1.图片导入法;史料解析法;视频分析法;对比概括分析法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选择视频材料,设计问题

3.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出示《自由女神像》

提问1.这尊雕像同学们应该很熟悉,它叫什么?现在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来的呢?

在学生回答后再请学生读关于自由女神像的简介:自由女神像高46米,你看她头带王冠,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一本文献──《独立宣言》,这本文献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至今已有200多年了。

教师:那么女神为什么称为自由女神?女神手中的《独立宣言》是一部什么文献?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生:《自由女神像》,美国。

学生读关于自由女生像的简介

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感知与感悟

(一)出示幻灯片: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播放视频《美国的独立战争片段》片段并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提问:1.新航路开辟前,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是谁?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2.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多少个殖民地?这里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3.英国殖民者对它的态度是什么?对北美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教师师生共同归纳独立战争原因;英国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这样就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终于一个倾茶事件,成了这场革命的导火线。

二、出示幻灯片:北美独立战争的主要经过。并播放视频《美国的独立战争片段》片段

提问1.请自编美国独立战争大事年表,

2.并简要叙述战争的过程?

3.请学生阅读《独立宣言》节录部分原文,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请回答:

上述材料摘自哪一文件?并简要介绍

教师小结:《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独立和美利坚国的诞生,《独立宣言》的进步体现自由,平等思想

(四)出示幻灯片;《英美力量对比表》和关于法国荷兰等国帮助美国的材料。

议一议:指导学生归纳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归纳学生所答并小结,并使学生认识到在战争胜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总结出示如下:①战争的正义性;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③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并由此总结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五)播放视频《美国的独立战争片段》片段,教师运用比较法讲授美国与英国政治体制上的区别(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三权分立;并就正如美国国会议员、骑兵上校亨利·李所说:“ 战争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中的第一人”议一议华盛顿在我心中地位。

(六)出示幻灯片:有人说美国的诞生是美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过程,你怎么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独立战争的性质

带问题观看视频、并参考课本思考、讨论。

归纳、并理清线索。

带问题观看视频、并参考课本思考、讨论

结合知识点思考作答

学生分析表格与材料,

师生共同归纳。

思考问题

体会北美人民的反抗情绪,激发学生正义感。

感知历史激发兴趣。

培养阅读、概括、整理信息的能力。

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分角度思考问题习惯。

知识升华

再认知 教师指导生归纳:随着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情绪日益高涨,1775—1783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美国终于赢得独立,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于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确立了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 在教师指导下小结本课。 培养提升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
作业 同步练习

美国的诞生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用年代尺展示)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初二人教版历史美国的诞生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利用视频、图片直观再现美国独立战争

2.利用相关材料处理重难点

3.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以人为本

败笔:1.太过依赖视频文件

2.知识点的处理上,理解性方面欠缺。

篇12:初二人教版历史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教案

一、课程标准

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3知道从清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2-7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的历史。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三课第四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蒙古帝国的兴起,重点探究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影响,最后分析元朝民族融合的原因,表现,知道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更高,更广的程度,理解开放与交流对人们文明进程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统一的过程以及对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分析元朝中外交流繁盛的表现,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思维能力、并能进行开放性的综合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思考、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元朝的建立、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通过历史地图的阅读,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对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教学难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歌曲唱的是什么地方?(草原,蒙古)这里生活着哪个民族?(蒙古族)

师:这个民族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骁勇善战------

幻灯片:蒙古族的简介:蒙古族成分复杂,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大漠南北的不少古代民族如匈奴、突厥、东胡等各族后裔。蒙古族的直系祖先,应是东胡系的室韦各部落。蒙古族是古老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善于骑射,骁勇善战。

师:正是这样的民族特征,蒙古人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了解这个民族是如何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板书课题)

第一版块:粗识蒙古帝国

幻灯片:提供蒙古帝国的疆域。

师:请仔细观察图片得出蒙古帝国的疆域四至?

幻灯片:东起太平洋,西至东欧平原,北达西伯利亚,南抵中国南海

师:蒙古帝国疆域空前辽阔,横跨亚欧两大洲。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你们认为这样的大帝国是由哪些人开创出来的?

生: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

师:让学生介绍成吉思汗的个人事迹。

幻灯片:成吉思汗结束蒙古族的混战,统一蒙古的功绩

师(过渡)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不断开疆拓土,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建立了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但是蒙古帝国在1259年分裂了。

幻灯片:蒙古帝国在1259年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钦察汗国、窝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区别蒙古帝国与元朝)

师(过渡)元朝消灭周边的国家,逐步完成了统一大业。

幻灯片:1218年蒙古灭西辽, 1227年灭西夏, 1234年灭金国, 1246年招降吐蕃,

1253年灭大理,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元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元朝统一中国。

第二版块:细探元朝改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元朝改制的主要内容。忽必烈在政治、经济、交通、对外政策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政治方面:建立行省制度。元中央政府对台湾、西藏的管辖,与现实相联系,说明台湾、西藏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媒体展示)

元朝的行省制度的意义: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代地方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初步基础

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政策,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推广棉花的种植。让学生读忽必烈诏书的内容,得出忽必烈重视农业生产。

交通方面: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了海运航线;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教师幻灯片展示京杭大运河和两段新运河的比较。展示元朝的驿站系统图和结合学生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得出元朝时交通空前发展,交通发达的结论。

对外政策方面: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空前繁盛。让学生阅读书本P107-108,找出元代时候对外交流繁盛的表现。

⑴、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

⑵、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来华;

⑶、许多通过海路来华的外国客人留居中国

⑷、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东西方的海上通道)

教师注重介绍马可·波罗的事迹和海上丝绸之路。

师(过渡):正如恩格斯论述的那样,“在长时间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由于忽必烈采取汉族制度统治国家,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第三版块:大话民族融合

师: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政权分立,社会动荡,不同民族相互接触,相互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请同学们回顾我国历史出现的几次民族融合?

幻灯片: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次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这次大融合高潮的顶点在南北朝时期。

第三次高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该时期战争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次大融合高潮的顶点在元朝。

师:为什么元朝时民族融合程度更高,范围更广?

⑴元朝的统一和辽阔的疆域 ⑵元朝实行统一的行政建制 ⑶元朝交通空前发展

教师总结这些原因都极大的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师:你能用实例来说明元朝时融合的表现吗?

生:其一,汉人来到边疆,进行开发。其二,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其三,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其四,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汉、蒙、畏兀儿等族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师:元朝的民族融合当前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生:要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好了国家就稳定----------

教师利用幻灯片总结:民族关系的好与坏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非常重视改善与民族的关系,制定了正确的名族政策,对待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提倡各民族的共同富裕与发展。

启示:⑴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⑶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教师总结:

元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结束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继秦、西晋、隋以后我国封建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时期。元朝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大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看贡献。

板书设计:

一、粗识蒙古帝国

二、细探元朝改制:

⑴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

⑵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⑶交通上:空前发展

⑷对外政策上:开放的政策

三、大话民族融合

⑴表现、⑵原因、⑶启示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日喻(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错误(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故都得秋(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祝福》说课稿之三(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读后感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高一选修)

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
《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二人教版历史礼乐文明的确立教案(合集12篇)】相关文章:

《菩萨蛮》 教学案例(高二选修)2023-08-09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2024-02-02

必修一人教版历史第一课教学设计2023-09-12

国学之《论语》选读教学计划2022-08-16

教学微型设计之《临江仙》(选修教案设计)2022-04-3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2024-02-0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2022-12-14

《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15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2022-09-20

沙尘课件暴教学教案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