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时间:2023-05-21 07:26:5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推荐13篇)由网友“奈何”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篇1: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到”,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课后小结

小结

英国为开新市场,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篇2: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总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 吉利”接踵而至)。

3、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 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 文内容上下衔接。“列强侵华罪行”是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 (英、法)、“割地最多”(俄)。

2、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 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三、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复习提问: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 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这些灾难都转嫁到了农民身上。于是爆发了清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学生回顾第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新课教授 播放“太平天国”视频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过渡:就在清政府,忙于内战的时候,列强趁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播放视频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过程并提问:

1、为什么要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篇3:人教版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一)教材内容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可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课主要包括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两大历史事件。考虑到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前一个课时带领同学们了解本册书的基本脉络并初步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部分的内容;第二个课时则主要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相关问题。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二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层面:

了解——鸦片战争的始末;

巩固——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能力训练: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相关资料,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索分析——带领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特别是要掌握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教学对象

(一)知识掌握上:小学六年级学过的鸦片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许多学生都会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再加上原有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

(三)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四)可能的知识障碍:如战争的根本原因与导火线的区别;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读书指导法: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事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2、小组讨论法:对于一些探讨性较强的问题(如鸦片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等),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调动大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直观教学法:通过放映视频片段、展示有关图片的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有关资料,使其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自行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

更期望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5-6分钟)

首先,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录像。一是为了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二是提供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学习新内容(26-27分钟)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因此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来学习新内容,不但有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

另外,这一部分遵照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分别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四个方面依次进行学习,期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进而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1、关于战争的起因(8分钟)

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引起的,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让大家来讨论,再尽可能多的请同学们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或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以达到相互启发、积极探究的效果。再借助一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教会学生尽量避免简单地以“二分”的方式看问题,而是要辩证、全面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关于战争的经过(5分钟)

我会提出问题“在战争时期,主要发生了哪些标志性的事件”,并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图册,来概括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过程。同学们回答之后,我再帮助大家从地图上更直观地梳理出战争的经过、找出发生的主要事件。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问题给更多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

3、关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13-14分钟)

同样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在师生一起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的结论后,请同学们自己读书,掌握《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条约的内容,来具体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并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开端。

(三)回顾新知识,总结第一课(4-5分钟)

先引导学生参照板书来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既有概括的讲述、又有具体的回答。再结合上节课所学习的虎门销烟部分,通过“中国的行为”和“英国的行为”这样两条线索来总结第一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己构建便于自己记忆的“知识结构图”。

(四)思考与讨论(6-7分钟)

利用剩余的时间组织大家思考、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自我表达、自由发挥。再逐步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最后再给大家留下两个思考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一是你认为本课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为什么?二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吸取教训的?

(五)板书设计

体现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图文并茂,以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六)作业设计

1、两个思考题(帮助学习回忆、复习)

2、围绕教材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

篇4:人教版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课 鸦片战争 领导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的输入导致了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并引发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束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被打败的原因等问题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由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的坚决态度,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斗争精神。2.认识到鸦片等的危害,培养杜绝、远离的良好心态。3.认识到保守封闭必将带来落后,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并面对现实。 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难 点 《南京条约》使中国由完全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 教学

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教具

学具 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

板书设计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1.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

二、鸦片战争 2.战争经过

3.战争结果

三、《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迁安市教育局统一教案纸(副页)

学校 科目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教研 一、导入

二、新授

同学们都知道,鸦片是一种,吸食鸦片往往给个人和家庭都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倾家荡产、危及生命。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因为这小小的鸦片,还引发了与西方列强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它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些将是我们在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虎门销烟

思考: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来

5、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二、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虎门硝烟一起,中外震惊,也刺激了英国的侵略野心。英国政府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活动,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篇5:人教版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课后小结

小结

英国为开新市场,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课后习题

第1课鸦片战争

1、19世纪上半期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德国B、美国C、日本D、英国

2、英国向中国大量鸦片烟是为了()

A、使清军丧失战斗力B、造成清政府腐败

C、损害中国人健康D、牟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

3、鸦片俗称大烟,是一种麻醉。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现在你们班准备出版一期禁毒黑板报,在收集禁烟运动的课程资源时,点击率最高的历史人物是()

A、魏源B、林则徐C、关天培D、陈化成

4、林则徐的主要禁烟活动有()

①上书道光皇帝,请求严禁鸦片②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③虎门销烟④和英商妥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正义之举,告诉我们要()

①珍惜生命②远离③开展禁毒教育④坚决与贩毒活动作斗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鸦片战争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A.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B.1840年,英国军舰入侵广东海面

C.1840年,英军直达天津

D.1841年,英军入侵香港岛

7.游览广州虎门时,一个孩子问妈妈矗立在虎门炮台上的铜像是哪位历史人物。请你帮助分析一下,这个铜像有可能是()

A.咸丰帝、光绪帝B.林则徐、关天培

C.关天培、葛云飞D.林则徐、陈化成

8.下列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割让香港地区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9、《南京条约》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是()

A、赔款2100万元B、开埠通商

C、割香港岛给英国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资源被掠夺B.中国主权被破坏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封建剥削依然存在

篇6:人教版初中历史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fangong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4个意思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须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必须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么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这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④“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②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①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②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③对比论证:

8、9、10三段

明确:“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与“新人”的表现对比。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讽刺、幽默、犀利

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如:

①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学生讨论,列举类似现象,教师引导作分析。

(如果学生提出的材料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来主义”或“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列出论证的提纲。如果提出的材料不丰富,则提供以下材料,请学生作评析,而后作文。)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

篇7:人教版初中历史闭关锁国教案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图,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培养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下搜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通过小辩论会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前者体现了明朝初期开放式的对外关系,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后者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难点:正确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导言部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A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B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罗盘针的使用等。

通过归纳,使学生学会联系前后知识。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由学生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介绍,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放一段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录像,同时强调学生要从片中抓取重点信息。

然后每一学习小组派代表就所抓取的信息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所经过的地区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篇8:人教版初中历史拿来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排除法解题思路: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B、送去主义C、听凭送来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8:模仿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

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

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篇9:初中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列强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法:总体采取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引导并指导学生自学,进行互动探究,辅以多媒体展示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

学法:

1.通过多种途径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并制作学习卡片。

2.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整体学习目标(约3分钟)

师:《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呢?学生发言。

师: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五千年文明古国再次惨遭帝国主义列强铁蹄的蹂躏,四万万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侵华罪行昭然若揭。

(教师出示课题: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展示整体“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包括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了解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分析列强对华扩大侵略的根本原因,进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归纳清政府的腐朽、xxx的本质面目,揭示列强贪婪残暴的本质,提高搜集和分析资料、列表归纳、读图识表等学习能力

3、树立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约15分钟)

展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先结合图片、表格、地图认真自读课本第一目“火烧圆明园”和第二目“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大字部分细度,小字部分快读,再快速阅读相关资料(师生课前搜集的圆明园简介及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7分钟后,比比哪一小组谁最快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基础知识点(独立完成):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

(2)侵略国(含主凶、帮凶)以及他们各自的罪行。

2、分析提高(独立完成或讨论交流):

(1)圆明园为何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看到今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

(2)《瑷珲条约》签订后,恩格斯曾指出:俄国“从中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因此“沙俄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中国强盛时期领土的1/9。看书并结合图表,思考:这些领土的范围分别是哪里?是何时通过哪些条约割去的?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法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我国大片领土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请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从发动目的、战争性质、侵略力量、侵略时间、侵略区域、对中国的影响几个方面列表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注意:不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4)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那么,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教师及时表扬自学认真的学生,调查学生自学中的困难、问题,整理归类,个别问题随时个别解决,典型问题在后教中再重点讲评。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明确(即“后教”)(辅以多媒体课件)

以学生回答评判更正为主,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补充更正归纳,引入4人小组讨论加分竞争机制。

(三)教学“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约10分钟)

展示自学指导二:

自读书第三目“太平军抗击洋枪队”,5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点: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最著名的历史史实是什么?农民政权主要领袖是谁?起义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定都在哪里?主要战役、著名将领有哪些?农民起义军是怎样抗击中外xxx势力的?

2、分析提高:农民起义军打击的目标是什么?首指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何是这种结果?怎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可从领导阶级、性质、目标、影响、精神、结果、局限性等方面入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明确(即“后教”)(辅以多媒体课件)

(四)当堂训练(约13分钟)

1、课堂小结后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自背、互背。(3分钟)

教师指导记忆方法:

如:识记沙俄侵占的我国领土范围,岭(外兴安岭)南江(黑龙江)北;江(乌苏里江)东一岛(库页岛);湖(巴尔喀什湖)东南。

又如:时间、国名、人名、事件列表记忆法:

篇10:《鸦片战争》教案

1、19世纪上半期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德国B、美国C、日本D、英国

2、英国向中国大量鸦片烟是为了()

A、使清军丧失战斗力B、造成清政府腐败

C、损害中国人健康D、牟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

3、鸦片俗称大烟,是一种麻醉。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现在你们班准备出版一期禁毒黑板报,在收集禁烟运动的课程资源时,点击率最高的历史人物是()

A、魏源B、林则徐C、关天培D、陈化成

4、林则徐的主要禁烟活动有()

①上书道光皇帝,请求严禁鸦片②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③虎门销烟④和英商妥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正义之举,告诉我们要()

①珍惜生命②远离③开展禁毒教育④坚决与贩毒活动作斗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鸦片战争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A.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B.1840年,英国军舰入侵广东海面

C.1840年,英军直达天津

D.1841年,英军入侵香港岛

7.游览广州虎门时,一个孩子问妈妈矗立在虎门炮台上的铜像是哪位历史人物。请你帮助分析一下,这个铜像有可能是()

A.咸丰帝、光绪帝B.林则徐、关天培

C.关天培、葛云飞D.林则徐、陈化成

8.下列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割让香港地区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9、《南京条约》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是()

A、赔款2100万元B、开埠通商

C、割香港岛给英国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资源被掠夺B.中国主权被破坏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封建剥削依然存在

篇11:《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能简要叙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能归纳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了解:教师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

设计:精心编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的问题。

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共和国的光荣历史。碑上所刻的十五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吗?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较量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虎门销烟的浮雕和林则徐的图片)

同学们回答的完全正确。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第一课时──鸦片战争。(多媒体出示:第一课鸦片战争的课题)

(二)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1、中国与英国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激烈冲突并走向战争呢?(鸦片战争的原因)

2、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抗战,涌现出了关天培、陈化成等一大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可鸦片战争最终还是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你知道香港与香港岛的区别吗?

篇12:人教版初中历史改革开放教案总汇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改革开放》 作者及工作单位 刘坤英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大王学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形式。

问题教学对于初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作用。课程内容的问题化 ,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出于“问题情境”中的初中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

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让问题成为学习的动力与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创造性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新知识,在讨论交流中生成新知识。 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理论。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生活在城乡结合的农村,生源比较复杂,因此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本课中的一些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时要尽量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可组织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城市的变化等利用图片进行比较。他们当中的不少学生对家乡的变化了然于胸,并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

基于这两点,我打算将这节课的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整合与乡土历史相结合,以家乡变化来演绎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掌 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以史带论理解原理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评价政策

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民族复兴责 任 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巨变的事实,证明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志者应当学好本领,沿着这条道路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唯物史观

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外实际情况。青年学生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才能肩负起实现伟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体验适应环境

调查了解国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变化,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流程示意 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本节课进程分三个阶段(即三步曲):第一阶段新课导入:探寻历史的足迹—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阶段新授:探究历史的本真—深入历史中,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历史问题能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第三阶段:以古鉴今的启示—从历史回归现实,发挥历史以古鉴今的功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索。最终做到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打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新授组织学

生探究新课

多媒体:出示图片,背景音乐《走进新时代》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

想?

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经济实力的雄厚。我想这一切要感谢三十年前的一次会议,一个伟大的决策。同学们回忆一下是那次会议那一项伟大的决策?

承上启下,那么,改革开放是怎样展开的?城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新课,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如果按讲述的内容把本课分成两部分,怎么分?说明理由。

教师简单概括主要内容:本课主要涉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两方面的内容,对内改革主要学习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师板书内容的分类)

2农村改革

教师交待农村改革的重要性,出示问题: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农村改革的目的?措施?

教师:改革就是解决这些弊端,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用“脚和鞋”的关系举例说明。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小岗村民照片(音乐背景凤阳花鼓)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个弊端的?

3)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突出是再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的土地长期的包给农户使用。“责权利”的紧密结合。利用同学熟悉的“租赁门脸”例子帮助理解其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情况。

教师出示《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资料

问题:(1)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2)农业生产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4)教师讲述: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台鞋业 大王服装加工

芦庄棉纺 老河头安州有色金属

4)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出示《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相关资料。

(1)自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农业税,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这标志着中央原定的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目标提前实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沿续多年的农民“皇粮国税”行将结束,标志着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就是对粮食出产区的种粮补贴,我们实行粮食直接补贴。(3)家电下乡政策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为农业的发展开辟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城市改革

教师介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改革前的国企情况。分析国企存在的弊端。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国企改革的措施,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教师结和弊端简单讲解

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

对外开放

教师: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1教师介绍对外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利用多媒体出示邓小平一段讲话。

2教师检查各组讨论情况,针对讨论适时引导,适当的评价。板书开放格局

3活动探究:

1)教师出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2)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深圳改革前后面貌图片》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浦东开发区图片资料和新农村沿海城市图片,题词和变化说明了什么?

(

(3)讨论: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和今天的沿海开放城市有什么不同?

听音乐,欣赏图片,谈感想:

我们的国家很强大等。

2思考并回答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1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与开放格局的形成)阐述理由

2学生带问题阅读,各小组积极探讨寻找答案。

(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学生明白改革的目的。。

由学生讲述,得出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篇13:人教版初中历史改革开放教案总汇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我的设计理念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作为基础,通过制作和分析调查问卷、参观访问、访谈、比较性的展示成果等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模拟表演中感知历史,感悟历史人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层层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企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理解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5、理解对外开放是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必然举措,也是中国必经的强国之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性的调查问卷分析,认识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2、通过对身边国有企业的采访、调查,获得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探索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3、通过各个时期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展示,理解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

2、明确穷则变,变则通的基本理念,

3、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4、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依据是这场深刻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也是中国农民的首创。 教学难点 国企改革 理论性较强,学生很难理解 教材分析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掌握理解改革的哲学理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也是难点。2、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本节课的难点,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对改革开放没有概念,对国家政策也处于模糊阶段,甚至他们也对“吃不饱穿不暖”没有直接体验,知识构成主要停留在粗浅层面。 教学

方法 教法 引导法 学法 (1)调查法。(2)访谈法(3)比较法(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思维。

(2)分组活动展示成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

第一部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渡

第二部分 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三部分

对外开放

第一步: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主要采取分组上网查询,比较性的展示开放三十年成果。

首先让学生对开放产生直观的印象,从而证明对外开放也是一个伟大的决策。

分组展示对外开放成果表

组别名称:

分组依据

展示方式

展示内容

追述成果出现的原因

“深圳”组

代表特区组(80年代第一批开放城市)

主要根据对外开放前后状况进行比较性的展示

城市面貌,工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地位

吸收资金,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展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

“浦东”组

代表开放地区(90年代)

“贵阳”组

代表内陆开放城市

人教版初中礼记教案优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案

初三历史人教版说课和教学设计

关于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八上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推荐13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2022-12-2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改革发展中教案2022-10-25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2022-10-11

人教版必修5 life in the future 教案Listening2023-08-3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2024-02-01

人教版八年级新闻教案优秀2022-05-07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2023-06-02

高中计算机教案人教版2023-03-31

小学课文《木兰诗》教案2022-10-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