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时间:2023-05-21 07:44:1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精选18篇)由网友“冬菇咚咙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篇1: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篇2:《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万里长城图片)

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

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

1.匈奴族的兴起

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

教师:冒顿。

冒顿励精图治,治军有方;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教师:那么冒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

老师:(总结)冒顿单于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富于谋略。他是少数民族中比较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教师:在学生讨论完这个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教师:(讲述)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密切的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展示相关图片,说明手工业发展状况)

2.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

老师:秦朝末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边境松弛,匈奴趁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匈奴强大之际,正是西汉建立之初。请大家回顾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

学生: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西汉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和亲政策。

老师:(简要介绍一下“白登之围”和“和亲政策”的背景,可以请学生看小字,理解什么是“和亲”)“和亲政策”效果如何?

学生:“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老师:“和亲政策“并没有能阻止匈奴南下的进攻。那么这种局面到何时才结束呢?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老师: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于是下定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那么汉武帝时是否已具备了攻打匈奴的条件呢?(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而总结如下: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物质基础)汉武帝时有两位杰出的将领,他们因大破匈奴而名垂青史,这两位将领是谁呢?

学生:卫青、霍去病。

老师:(补充讲解:公元前129年春,汉武帝派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各率万骑出击。与这些老将同时率兵击匈奴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这次军事行动是卫青初次率兵与匈奴作战。但就在这初试锋芒中,卫青脱颖而出,表现出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

在同时出击的几路大军中,公孙贺出云中无所获;公孙敖出代郡被匈奴打得大败,损失达七千人;名将李广出雁门败得更惨,自己被匈奴生俘,后凭机智勇敢夺得一匹快马才只身逃回;只有卫青这一路首战建功。他率兵出上谷,直到龙城,斩虏七百名,被赐为关内侯。这次战役是卫青与匈奴战斗一生中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侵掠的第一次告捷。

公元前123年,18岁的霍去病随舅父卫青第一次出征,初试锋芒,他就显示出惊人的勇敢和出众的统帅才能。他只率八百轻骑就深入敌阵,俘虏单于祖父、叔父及许多重要将领。凯旋归来后,霍去病得到朝廷嘉奖,因功冠全军,故被封为“冠军侯”。在以后的年代里,卫青、霍去病多次协同作战,屡建奇功,皆成为汉代伐匈奴的名将。(老师对照地图讲解汉武帝时汉与匈奴之间的交战情况,重点讲解公元前119的漠北之战)想一想: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如下:

(1)武帝时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反击匈奴的战争顺应了人民渴望边境安宁的愿望,得到人民积极支援。

(3)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教师: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有什么影响?在和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得出: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具有非常突出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使北方边境呈现出和平兴盛的景象;边境的和平兴盛,也给匈奴人民本身带来了安宁、和平和利益。

教师: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学生:虽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但是反击匈奴战争也导致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

教师: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位奇女子: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风华绝代,深明大义;她的一生关系到两大民族风云激荡的历史;她被誉为国家和平,民族和谐的女神;她的美名流传千古,演绎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与传奇,她是谁呢?她就是具有落雁之姿的王昭君。(在讲解的时候,播放电视剧《王昭君》的剪截视频)

教师: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教师:(幻灯片打出王昭君的简介,让学生了解“昭君出塞”是怎么一回事)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昭君出塞是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打出历代名人对昭君的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学生:(锻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述)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老师: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即可,不做重点掌握)

老师: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理解汉匈的民族关系?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

课后小结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当时,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非正义之战,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篇3:《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思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放在汉与匈奴的关系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识读战争示意图,并进行历史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读图表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也是在课程标准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昭君出塞则是重点中的重点,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分析人物性格,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立场上揣摩人物心理,是想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中最鲜活的因素,没有人物的活动,也就没有历史事件的发生,更不可能形成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但是历史人物应该是鲜活的,丰满的,生动的,要想体现其鲜活、生动、丰满,就得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置于其特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分析与考查。本节课设置“昭君出塞途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就是想通过情境创设来达到这一目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汉与匈奴民族关系的分析,是想突出单元主题,同时认识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之间在互相交往中不断融合,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另外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自身、对社会、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形成基本的认识,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篇4:《匈奴的兴起及于汉朝的和战》评课稿

汪老师执教的《匈奴的兴起及于汉朝的和战》一课,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历史唯物注意辩证观的培养。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让学生了解匈奴族自战国时期兴起,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和战变迁,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及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战争和和平都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重点把握的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汪老师采用昭君出塞的剪辑导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接着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探究课文。1、昭君与谁和亲?对方是一个怎样的民族?2、和亲的目的3、和亲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教材,了解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关系演变。设计讨论:匈奴为我国历史作出的贡献,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合作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汪老师让学生比较汉初对匈奴的政策和汉武帝时对匈奴政策的不同,汉初的“和亲政策”和汉武帝的“反击政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政策的结论,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对于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反击匈奴的'战役,如果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讲述而不是简单提下,就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反击匈奴的历史材料,增加了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教师注重了对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如: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顾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汪老师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从直观形象上了解昭君出塞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对比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我认为上课的趣味性欠佳了些,汪老师若适当的补充匈奴的生活,昭君去后的故事等,对于理解昭君和亲的作用效果就更加水到渠成了。还有点欠缺的是,若把汉初的和亲和昭君和亲的异同比较分析下,就有利于学生了解虽然都是和亲,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别,以此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第四,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能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图,汪老师在整节课中的解释和指导均清楚并有系统,语言规范、简练、抑扬顿挫,教态自然大方。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汪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中,能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在汪老师引导下,学生能够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地培养,这也是这一堂课的优点。

总之,汪老师这节课能够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为宗旨,精心设计,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

篇5: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 历史 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本课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安排 故事 ,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媒体

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结构和过程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聪慧、才智的历史。秦汉时期正是我国的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提问〕: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还记得这道城防是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吗?(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设问:匈奴族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讲述)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展示《匈奴骑兵铜像》,这是出土于今蒙古共和国境内一座匈奴王墓中,造型为匈奴骑兵,头戴尖盔,骑马拉弓,有着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然后设计问题展开教学:同学们,我们刚学习了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又知道卫青、霍去病的故事。那么,接下来请大家看以下问题:

问题一: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

西汉刚刚建立,社会非常贫困,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军事上失败。

问题二: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这个和亲政策是以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财礼来维持的。目的是为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但这种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

问题三: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武帝时已六七十年,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篇6: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

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互动1

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明确: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成为单于,秦末汉初,匈奴杰出首领冒顿单于英勇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拥有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正是如此使得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其表现有三: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三是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经济的发展又促成了?匈奴的强大。

互动2

结合所学,考虑课本第72页“动脑筋”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明确: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中;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互动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8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展示问题:一、什么是“和亲”

二、汉初为什么实行“和亲”政策?

三、“和亲”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吗?

明确:和亲就是指汉朝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单于为妻。汉初,因国家贫困,国力较弱,对匈奴实行了“和亲”,以安定边境。“和亲”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为此到汉武帝时开拓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能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同时,汉武帝认识到“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互动4

篇7:人教版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2、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3、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2、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

4、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2、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少数民族。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图片,并补充有关的资料,上学生懂得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而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为汉边郡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教学过程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问题一: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

西汉刚刚建立,社会非常贫困,经济实力不足,导致军事上失败。

问题二: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这个和亲政策是以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财礼来维持的。目的是为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但这种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

补充材料:秦末汉初,中原长期**,匈奴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威胁中原。公元前2,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冒顿围困于平城白登。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这次战役,匈奴出动骑兵40万,汉高祖率30多万大军迎敌。冒顿用诱兵之计,将汉高祖和先头部队重重包围在平城白登山。匈奴骑兵阵势严整,汉军无法冲出重围,粮草断绝。后来,汉高祖派人贿赂冒顿的妻子。冒顿的妻子劝说冒顿解开重围的一角,汉高祖才得以乘大雾弥漫,仓皇逃出。

白登之围以后,西汉政府因国力不足,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汉朝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财礼,以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但匈奴仍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汉初“和亲”政策的确定:白登之围后,鉴于匈奴不断进犯北部边郡,刘邦苦于无力抵抗,遂接受大臣娄敬的建议,答应与匈奴和亲。娄敬认为:将汉公主嫁与冒顿单于为阏氏(皇后),并送以厚礼。这样,匈奴“贪于重币”,又因“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闻(外)孙敢与大文抗礼者哉?”

娄敬所说的和亲理由,虽然很勉强,但在当时汉王朝急需稳定,而无力抵抗匈奴入侵的形势下,这种和亲政策为惟一可行之法,因而立即被刘邦接受。只是吕后不愿将惟一的女儿“弃之匈奴”,于是于高帝九年(前1),将一庶人家女儿冒充公主嫁与单于。和亲政策虽然能暂时缓和同匈奴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材料你明白什么叫“和亲政策”,汉初为什么实行“和亲”政策了吧。

你对汉初和亲政策有什么看法?鲁迅认为:“和亲”政策是“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翦伯赞则认为“和亲政策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陈旧过时的民族政策,但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的办法。”林剑鸣认为“和亲政策是汉初被迫采取的一种方式,是西汉政府无法用武力抵御匈奴入侵时才实行的,其作用是应当肯定的。”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那么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又有什么变化呢?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匈奴的威胁,你会怎样做呢?

问题三: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武帝时已六七十年,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1)武帝时国力强盛是反击匈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反击匈奴的战争顺应了人民渴望边境安宁的愿望,得到人民积极支援。

(3)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有哪些作用?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具有非常突出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使北方边境呈现出和平兴盛的景象;边境的和平兴盛,也给匈奴人民本身带来了安宁、和平和利益。liuxue86.com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2.昭君出塞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 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3.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想一想:两汉与匈奴的关系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概括出两汉时期与匈奴之间交往、战争的史事,从而得出汉匈之间是“战”与“和”交错复杂的民族关系。从具体的“战”“和”中明白一些道理。

答案:(1)①秦末汉初,由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

②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

③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胜。

④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向汉称臣,首领呼韩邪求亲,昭君出塞。

⑤东汉派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2)启示:第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匈奴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正是在各民族的战与和之间,我国历史曲折向前发展着,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衰变故,才使得我国的历史更为丰富多彩。

第三,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动脑筋: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①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②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③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篇8: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一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A蒙古族B匈奴族C突厥族D东夷

2.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A可汗B单于C皇帝D大王

3.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纪中期D公元1世纪中期

4.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元帝

5.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6.“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7.关于“昭君出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B向汉朝提出和亲的是呼韩邪

C是汉朝迫于匈奴压力的一项和亲D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8.下列对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

B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关系

D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

二、填空题

1.匈奴民族在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之际,其杰出首领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知识空间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2.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强盛,开始对匈奴大规模反击,夺取了地区和地区。年,汉武帝又派卫青、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在大败匈奴,使其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

3.时,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这就是历史上称颂的昭君出塞。这件事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A.冒顿单于B.呼韩邪单于C.老上单于D.郅支单于

2.下列关于冒顿单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汉之际,匈奴族的杰出首领B.首次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D.与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3.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引文指的是()。

A.蒙恬率军反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C.窦固率军反击匈奴D.窦宪大败北匈奴

4.(,湖北荆州)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A.漠北地区B.蒙古草原C.河西走廊D.河套地区

5.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

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6.董必武《谒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其“胡”是指()。

A.越族B.匈奴C.西域各族D.东胡

7.“皇帝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的事()。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元帝D.汉和帝

8.“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是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所作,他在诗中赞扬了()。

A.汉武帝B.冒顿单于C.王昭君D.呼韩邪单于

在王昭君的家乡湖北姊归,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从此每年三月,当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游荡的桃花鱼。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时间才长青草,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拓展探究

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1)与匈奴相关的一项重大工程建筑是什么?说出其修筑的目的。

(2)匈奴的最高首领称为什么?请列举出你知道的两位匈奴首领的名字。

(3)请你列举出这一时期,我国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最少三例)

(4)在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中,请说出你最支持哪一种做法?并说明理由。

马踏匈奴

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5)东汉末年以来,匈奴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最后匈奴人灭掉了哪一个政权?

(6)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请试着说一说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说出两点即可)并结合其所做的贡献,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知识链接

你喜欢诗歌吗?历史与诗歌往往是分不开的。关于昭君出塞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赞扬的诗作,这里仅摘录几首如下,请先欣赏: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剑乾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张仲素《王昭君》

关月夜悬青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唐)苏郁《咏和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或星《咏史》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

综合上述引诗,结合昭君出塞的史实,说说你对古代“和亲”政策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B2.B3.A4.D5.B6.D7.C8.C

二、填空题

1.蒙古草原秦汉冒顿

2.国力河套河西走廊公元前119霍去病漠北西迁

3.汉元帝呼韩邪文化交流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A2.D3.B4.A5.B6.B7.C8.C

二、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

(2)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故唱此曲。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边境的匈奴人民过上了多年安定生活。

(3)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拓展探究

(1)长城。抵御匈奴

(2)单于。冒顿、呼韩邪

(3)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时,派卫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4)昭君出塞。能以和亲政策带来民族间的长期的友好交流和和平,避免了战争给民族双方所带来的损害。

(5)3匈奴人的一支灭掉西晋。

(6)没有匈奴。开发了祖国的边疆;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创造了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资源。(3)感悟:与匈奴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友好交往是民族之是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知识链接

点拨:题中诗歌反映的是西汉和亲政策的有关史实,关键是要了解和亲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目的,特别是和亲后产生的影响,再选一角度谈谈对此政策的主观看法。

答案:从赞同或反对任一角度谈出自己的观点均可。(提示: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在两汉时期,匈奴和汉既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也存在和平友好的关系。它们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在形式上有极大的相似,但二者却又不完全相同,这与当时的统治政策和国家实力有巨大的关系。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它们又是不同的:汉初和亲是在军事大败情况下进行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利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条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目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篇9: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思

1、课前准备较充分,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顺利完成教学的必要前提。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总体的把握,写好了完整的教案,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了教学目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辅助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比较熟练的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比较分析法,提问法。同时还通观看与课题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清楚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讲述法,把与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讲述给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略有欠缺

在教学互动方面,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但在这堂课中,尚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应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

4、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长处及不足

教学过程基本得以顺利的进行,教学目标也比较顺利的实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过渡语言,都通过现有教材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过渡。并在新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得出答案,做到“温故而知新”。但在培养学生学习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以后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注重加强历史学法的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并努力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学能力。

篇1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反

1.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国的兴起。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三、草原帝国的消失。以匈奴政权的兴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以汉匈的“战—和—战”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过程宏观设置合理,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第一环节【设置情景点拨导入】约三分钟。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约三十五分钟,其中一、草原帝国的兴起约十分钟。二、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约二十分钟。三、草原帝国的消失约五分钟。第三环节【本课总结】约两分钟。第四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约五分钟。

3.教学设计平稳扎实,知识脉络构建系统清晰,能用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把握重难点适时形成课堂高潮。如:问题二(3)观看《漠北战役》视频再用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史实的方法概述漠北战役的经过和影响(时、地、事)。问题二(4)你赞同这时再实行“和亲”政策吗?(创设汉元帝朝辨情景,学生分文武大臣两组辩论)假如你是王昭君,你愿意出塞吗?这使大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出现有效知识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如:问题二(2)结合史实比较一下,汉初对匈奴的政策与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用史实说明(政治、经济、军事)。---关注社会: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问题三(1)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问题三(2)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5.但是,总的来讲这一节课我仍然没有改变对知识点处理面面俱到的习惯,所以受时间限制,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的拓展还是有所不足。我是应该打破体系,还是坚持风格呢?

篇11: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

难点分析:

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议:

1.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讲冒顿单于统一蒙古时,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讲述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冒顿单于是什么样的人?对匈奴有何贡献?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

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手段:利用搜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 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板书设计:

篇12: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上概括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民族关系的特点,即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初步形成这个概念,而且将在以后几年的学习中不断的强化和丰富这个概念。所以,讲好这一课,充分挖掘课本中所蕴涵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它,对于学生在学习民族关系史时有重要意义。

其次,匈奴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之初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匈奴对中原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中原王朝的国策制定、经济发展的趋势,如长城的出现;第16课讲的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都与汉王朝力图摆脱匈奴压力息息相关。在前边课中,汉武帝为征讨匈奴连年用兵而导致统治末期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出现危机。匈奴与中原的关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仍有发展。所以学好这一课不仅为学好下边几课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秦汉历史。

重点分析: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

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白登之围后西汉认识到在实力上暂时与匈奴无法抗衡,因此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则标志汉朝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守而攻,掌握了军事上、政治上的主动权,且成绩辉煌。匈奴从此无法与西汉抗衡,力量极度削弱。当匈奴内部分裂时,其中一部选择了归附相对强大的汉朝,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的融合。

难点分析:

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和亲政策是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西汉之初在白登之围后由于实力不敌匈奴而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已占取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又采取和亲政策。两个阶段的和亲在背景、动机上有什么不同?效果怎样?这种双方统治阶层的交往,对当时的各民族人民又有什么影响?解决这些疑问仍需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法建议:

1.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在讲冒顿单于统一蒙古时,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讲述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判断冒顿单于是什么样的人?对匈奴有何贡献?

讲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先让学生补充相关资料,对两人的功绩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学生分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

讲昭君出塞时鼓励学生自己讲,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到昭君出塞时的艰辛、做了哪些促进汉、匈友谊的事情,少讲汉元帝与昭君的一些传说。讲完后,让学生从背景、预期目的、最后效果,把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的和亲进行比较,加深对和亲政策的理解。

2.学生自学本课。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然后设计“汉与匈奴关系简表”并填写正确。把学生设计的图表通过实物投影(或写在投影片上)分组展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能力不够,可让学生直接填写教师事先已设计好的表格。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绘制几幅漫画来反映汉朝与匈奴时战时和的几件大事。

2.画出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手段:利用搜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 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 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 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篇13: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匈奴经济的发展

3、白登之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

1、匈奴的分裂

2、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

篇14: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板书设计:

篇15:《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对教材的总体把握:

从公元前2到公元2,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巩固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本课内容属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讲授本课时应注意匈奴(点)、民族关系(线)、秦汉王朝(面)三者之间的关系。

点:匈奴。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在战国时期逐渐兴起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抢掠。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等地的安定。但要充分肯定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线:民族关系。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匈奴是那个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不同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因而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清其正义性和和非正义性,进步性与反动性。汉匈时战时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授课时应抓住“和与战”的史实这一基本线索(归纳为“战、战和战和战” )。

面:秦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的秦汉王朝,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重要一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放在秦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民族关系等的大环境之中。事实上,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与战,正是这一时期汉匈两大民族政治、经济在军事上的集中体现,也凸现了这一时期国力的兴衰。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历史条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窦固和窦宪两败北匈奴。

(2)能力培养:①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匈奴族对历史的贡献,进而认识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以培养用正确的观点分析民族的问题的能力;②通过课前预习,独立收集、查找有关”王昭君“、”霍去病“等人的资料、图片和秦汉时期的成语典故,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查询能力;③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讲述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3)思想认识:匈奴族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要处理好三者的的关系:寓历史教育和能力培养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

寓教于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二、说教法

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为主,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得出问题结论,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上起到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注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和学法 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和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法指导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本课的基本思路也是基本方法,就是要在老师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尝试自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收集,课堂讨论参与,课后巩固整理。尽量让学生动手(找一找、做一做)、动口(议一议、说一说)、动脑(想一想、为什么)。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新教材和新大纲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篇16:第17课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北京市第49中学 赵静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1)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2)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条件;(3)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4)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5)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重大贡献。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匈奴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以培养学生用正确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是本课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与各少数民族聪慧、才智的历史。两汉时期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在第12课“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两个少数民族与秦的关系。〔提问〕:你还记得哪两个少数民族吗?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首领叫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可以这样归述:匈奴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对我国蒙古草原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那么,当时汉与匈奴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的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后来匈奴族人又到哪里去了?

(板书)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白登之围

1.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讲述):匈奴族的杰出首领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你看书上有他一幅像。冒顿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哪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102页小字?(教师归述)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他曾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30万大军东去、西逐、南并、北服,全部占据了当年蒙恬开拓的河套南部地区,于公元前2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匈奴族开始进入极盛时期。

(板书)2.匈奴经济的发展

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03页阅读。阅读后请学生回答:匈奴经济发展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匈奴经济的发展有三点内容:(1)西汉时匈奴族的畜牧业繁盛,有“马畜弥山”之称。(2)冶铸业也有了发展,而且金属装饰品多以动物形状出现,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向学生指示103页图)(3)匈奴部分地区出现了农耕工具,(提问)想一想这些农耕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上已经有过交往,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族开始有了农耕和农耕工具。还证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技术上是互相学习的。

不过,同在这片黄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发生民族之间的纠纷。汉军曾被匈奴族围困在平城白登山。

(板书)3.白登之围

秦末汉初,冒顿乘中原混乱,重新夺取了河套地区,逼近长安。这不仅给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战争的灾难,对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也构成严重的威胁。(提问)谁还记得西汉政权建立时的经济状况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公元前2,驻在马邑的韩王信勾结冒顿进犯太原。次年,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还击,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用投影片指明地点)请同学们看书103页白登之围的情况。(请一学生朗读白登之围的情况)

白登之围后,匈奴的骚扰更是有增无减。当时,由于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尚待发展,统治还不稳固,对匈奴无力进行军事反攻。为了求得暂时的和平,只是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板书)4.和亲政策

这个和亲政策是以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丝绸、酒食来维持的。可这并没有使匈奴的劫掠停止,相反,匈奴更感到有机可乘,更加肆无忌惮地大举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长安附近。匈奴的骚扰严重的破坏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西汉汉武帝时代,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西汉初期汉高祖开始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自西汉初期由于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棗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因此,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板书)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骚扰,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有三次:(用投影片简介三次战役)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漠南战役。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这次战役,使匈奴的势力大大损伤,请学生齐声朗读105页竖排字。第三次是公元前1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率数十万大军进击漠北,大破匈奴。这一年,汉武帝决定派大军越过沙漠寻歼匈奴主力,集中十万精骑,命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步兵,从代郡和定襄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攻击单于。当时长城北面定襄附近大军云集,战马嘶鸣,刀枪耀目。身跨战马的汉军健儿们,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西汉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就要开始了。不久,汉军在漠北同匈奴相遇。汉军用战车环绕为营,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同时,派兵截击匈奴。双方激战一日,不分胜负,黄昏时,突然刮起大风,飞沙扑面,卫青左右包抄,匈奴大乱。单于率数百骑兵突围逃遁,霍去病飞骑追击匈奴余里,杀敌7万余人,北抵瀚海而还。从此,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历史上由此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汉武帝时代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当时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领英勇善战;西汉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也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积极支援反击匈奴的战争,比如河南一位商人提出要把自己家产的一半捐作军费。所以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才取得胜利。

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卫青、霍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就拿霍去病来说吧,他从幼年时代起就努力学习骑马、射箭和击刺等武艺,多年来的勤学苦练,使他成为一名性格坚毅、体格强壮、武艺出众的青年。他同匈奴初次交锋时年仅18岁,汉武帝曾称赞说:“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就封你为冠军侯吧!”我们现代体育比赛中得第一名的称“冠军”,就是从霍去病的封号而来的。霍去病一生六次出击匈奴,这位年轻的将帅在反击匈奴的战场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为了表彰他的功勋,汉武帝命人在长安为他建筑了一座豪华的住宅,并问他是否满意?霍去病却坚决回答:“匈奴末灭,何以家为?”这豪言壮语是他一生的写照,一直受到后人的传诵。年仅24岁的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命人给他修了一座墓。请同学们看书上有幅霍去病墓的插图。

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河套、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战争的滚滚烽烟,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的尸体。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当边塞的战火熄灭后,大批汉族移民带去内地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板书)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主张与汉和好,双方订立了和好盟约。请同学们齐读书上106页竖排版内容。从此,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觐见汉宣帝。宣帝以礼相待,赐以大量珍贵礼物和金质“匈奴单于玺”。从此汉、匈友好相处,约有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战争。北方边地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景象。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了愿和汉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

(板书)2.昭君出塞

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说起王昭君,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从元曲《汉宫秋》到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曹禺的话剧《王昭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有不少内容是虚构的。那么,历史上的王昭君究竟是怎样的呢?

王昭君,名墙,汉代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县)人。在城南长江西陵峡附近,有个群山环绕的村庄,这就是王昭君的故乡,人称昭君村。至今那里还保留着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过水的娘娘井。那里的每一个遗迹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王昭君是个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女。她人品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

汉元帝下令从宫女中挑选一名,嫁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宫里早已听到匈奴与汉和好的消息,就慨然应召,愿作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临行前,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昭君丰美的容貌,华丽的服饰,震动了汉宫。据说,第一次见到昭君的汉元帝也大吃一惊,后悔不该把这么美丽的姑娘嫁给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让她同呼韩邪单于走了。

到了匈奴单于的驻地,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昭君嫁到匈奴,就会带来和平安宁。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呼韩邪单于也很满意,他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愿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汉的百姓和平、幸福。

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她的子女也致力于汉与匈奴两族友好。她的大女儿还曾去长安朝见汉朝皇帝。王昭君出塞后50年间,汉和匈奴保持着和平的的局面。

昭君出塞给北方游牧民族带来好处,她是汉匈友好的使者。因此,从唐朝的诗人到今天的文学家,都用笔墨来歌颂王昭君。史学界老前辈翦伯赞曾这样写诗赞扬:“汉武雄图载史篇……”。(用投影片打出诗句)

相传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从四面八方用袍襟携来黄土,含着眼泪堆成一座土丘,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昭君墓。至于王昭君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时修的?现在已无法考证。但是,昭君出塞从古至今传为佳话,昭君墓成为吉祥的象征。据说不能生育的妇女只要到昭君墓上住一夜就能生一个胖娃娃,不长庄稼的土地只要撒一把昭君墓上的土就可以长出庄稼。

今天,凡是到内蒙古去领略塞外风光的人,都要去听一听当地人讲述王昭君,还要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20里的大青山脚下,凭吊一下昭君墓。因为,昭君墓在内蒙古已不是她一个人的陵墓。而是已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提问)谁能说一说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为加强汉、匈两族人民的友好作出了重大贡献,很显然这时的和亲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着很大的不同。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板书)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

1.匈奴的分裂 2.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放投影片)北匈奴仍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隔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河西走廊更是深受其害。那里的人民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为了解除北匈奴对东汉的严重威胁,保证河西走廊四郡的安全,恢复东汉同西域的交通,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北匈奴。窦固进攻北匈奴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统治,窦宪大败北匈奴,使北匈奴遭到沉重打击。后来北匈奴只好向西迁移。

2.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通过了解汉与匈奴的关系,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汉与各少数民族之间虽然有过战争,但是在很长时间内主要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昭君出塞不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吗?汉、匈两族和好后,两族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友好的交流。请同学们看107页小字部分。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汉、匈两族人民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

3.作业 :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三道练习题。

篇17:第17课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第17课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北京市第49中学 赵静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1)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2)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条件;(3)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4)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5)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重大贡献。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匈奴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以培养学生用正确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是本课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与各少数民族聪慧、才智的历史。两汉时期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在第12课“秦始皇统一六国”那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两个少数民族与秦的关系。〔提问〕:你还记得哪两个少数民族吗?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首领叫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可以这样归述:匈奴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对我国蒙古草原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那么,当时汉与匈奴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的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后来匈奴族人又到哪里去了?

篇18:第17课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白登之围

1.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讲述):匈奴族的杰出首领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你看书上有他一幅像。冒顿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哪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102页小字?(教师归述)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他曾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30万大军东去、西逐、南并、北服,全部占据了当年蒙恬开拓的河套南部地区,于公元前209年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匈奴族开始进入极盛时期。

(板书)2.匈奴经济的发展

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03页阅读。阅读后请学生回答:匈奴经济发展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匈奴经济的发展有三点内容:(1)西汉时匈奴族的畜牧业繁盛,有“马畜弥山”之称。(2)冶铸业也有了发展,而且金属装饰品多以动物形状出现,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向学生指示103页图)(3)匈奴部分地区出现了农耕工具,(提问)想一想这些农耕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上已经有过交往,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族开始有了农耕和农耕工具。还证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技术上是互相学习的。

不过,同在这片黄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发生民族之间的纠纷。汉军曾被匈奴族围困在平城白登山。

(板书)3.白登之围

秦末汉初,冒顿乘中原混乱,重新夺取了河套地区,逼近长安。这不仅给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战争的灾难,对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也构成严重的威胁。(提问)谁还记得西汉政权建立时的经济状况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公元前201年,驻在马邑的韩王信勾结冒顿进犯太原。次年,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还击,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用投影片指明地点)请同学们看书103页白登之围的情况。(请一学生朗读白登之围的情况)

白登之围后,匈奴的骚扰更是有增无减。当时,由于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尚待发展,统治还不稳固,对匈奴无力进行军事反攻。为了求得暂时的和平,只是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板书)4.和亲政策

这个和亲政策是以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丝绸、酒食来维持的。可这并没有使匈奴的劫掠停止,相反,匈奴更感到有机可乘,更加肆无忌惮地大举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长安附近。匈奴的骚扰严重的破坏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西汉汉武帝时代,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西汉初期汉高祖开始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自西汉初期由于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因此,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板书)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骚扰,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有三次:(用投影片简介三次战役)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漠南战役。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这次战役,使匈奴的势力大大损伤,请学生齐声朗读105页竖排字。第三次是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率数十万大军进击漠北,大破匈奴。这一年,汉武帝决定派大军越过沙漠寻歼匈奴主力,集中十万精骑,命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步兵,从代郡和定襄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攻击单于。当时长城北面定襄附近大军云集,战马嘶鸣,刀枪耀目。身跨战马的汉军健儿们,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西汉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就要开始了。不久,汉军在漠北同匈奴相遇。汉军用战车环绕为营,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同时,派兵截击匈奴。双方激战一日,不分胜负,黄昏时,突然刮起大风,飞沙扑面,卫青左右包抄,匈奴大乱。单于率数百骑兵突围逃遁,霍去病飞骑追击匈奴2000余里,杀敌7万余人,北抵瀚海而还。从此,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历史上由此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汉武帝时代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当时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领英勇善战;西汉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也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积极支援反击匈奴的战争,比如河南一位商人提出要把自己家产的一半捐作军费。所以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才取得胜利。

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卫青、霍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就拿霍去病来说吧,他从幼年时代起就努力学习骑马、射箭和击刺等武艺,多年来的勤学苦练,使他成为一名性格坚毅、体格强壮、武艺出众的青年。他同匈奴初次交锋时年仅18岁,汉武帝曾称赞说:“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就封你为冠军侯吧!”我们现代体育比赛中得第一名的称“冠军”,就是从霍去病的封号而来的。霍去病一生六次出击匈奴,这位年轻的将帅在反击匈奴的战场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为了表彰他的功勋,汉武帝命人在长安为他建筑了一座豪华的住宅,并问他是否满意?霍去病却坚决回答:“匈奴末灭,何以家为?”这豪言壮语是他一生的写照,一直受到后人的传诵。年仅24岁的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命人给他修了一座墓。请同学们看书上有幅霍去病墓的插图。

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时,河套、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战争的滚滚烽烟,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的尸体。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当边塞的战火熄灭后,大批汉族移民带去内地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板书)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主张与汉和好,双方订立了和好盟约。请同学们齐读书上106页竖排版内容。从此,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觐见汉宣帝。宣帝以礼相待,赐以大量珍贵礼物和金质“匈奴单于玺”。从此汉、匈友好相处,约有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战争。北方边地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景象。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了愿和汉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

(板书)2.昭君出塞

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说起王昭君,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从元曲《汉宫秋》到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曹禺的话剧《王昭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有不少内容是虚构的。那么,历史上的王昭君究竟是怎样的呢?

王昭君,名墙,汉代南郡秭归(湖北兴山县)人。在城南长江西陵峡附近,有个群山环绕的村庄,这就是王昭君的故乡,人称昭君村。至今那里还保留着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过水的娘娘井。那里的每一个遗迹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王昭君是个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女。她人品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

汉元帝下令从宫女中挑选一名,嫁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在宫里早已听到匈奴与汉和好的消息,就慨然应召,愿作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临行前,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昭君丰美的容貌,华丽的服饰,震动了汉宫。据说,第一次见到昭君的汉元帝也大吃一惊,后悔不该把这么美丽的姑娘嫁给匈奴王。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让她同呼韩邪单于走了。

到了匈奴单于的驻地,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昭君嫁到匈奴,就会带来和平安宁。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呼韩邪单于也很满意,他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愿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汉的百姓和平、幸福。

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她的子女也致力于汉与匈奴两族友好。她的大女儿还曾去长安朝见汉朝皇帝。王昭君出塞后50年间,汉和匈奴保持着和平的的局面。

昭君出塞给北方游牧民族带来好处,她是汉匈友好的使者。因此,从唐朝的诗人到今天的文学家,都用笔墨来歌颂王昭君。史学界老前辈翦伯赞曾这样写诗赞扬:“汉武雄图载史篇……”。(用投影片打出诗句)

相传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从四面八方用袍襟携来黄土,含着眼泪堆成一座土丘,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昭君墓。至于王昭君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时修的?现在已无法考证。但是,昭君出塞从古至今传为佳话,昭君墓成为吉祥的象征。据说不能生育的妇女只要到昭君墓上住一夜就能生一个胖娃娃,不长庄稼的土地只要撒一把昭君墓上的土就可以长出庄稼。

今天,凡是到内蒙古去领略塞外风光的人,都要去听一听当地人讲述王昭君,还要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20里的大青山脚下,凭吊一下昭君墓。因为,昭君墓在内蒙古已不是她一个人的陵墓。而是已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提问)谁能说一说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为加强汉、匈两族人民的友好作出了重大贡献,很显然这时的和亲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着很大的不同。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八年级历史课件

历史七年级教学计划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初一历史上册教育教学随笔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顶岗实习报告自我鉴定800字以上

初一上册历史第四课说课稿

顶岗实习个人总结

体育老师顶岗实习个人总结

教学顶岗期间个人实习总结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历史教案参考: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精选18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2022-12-01

个人总结08级数学郭燕红2022-05-21

顶岗实习个人总结怎么写2024-03-12

办公室顶岗实习个人总结2024-01-13

历史教学反思2023-03-24

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2022-10-07

丝绸之路的说课稿怎么写2022-12-25

顶岗学习个人总结模板2023-02-27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之教学反思2023-12-27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23-07-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