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论文参考

时间:2022-11-01 07:57:2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精选15篇)由网友“xxxsa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

篇1:历史教育论文参考

谈历史语言课堂提高教学效率【1】

1、语言要简洁明快,增强有效性

简洁的教学语言才是最优美的语言。

因为语言的简洁才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拖沓冗长,不令人乏味,才会使学生从繁冗的教学内容下解脱出来,有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吸收,才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空间。

文学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所以,在一节历史课上,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授课,则会使课堂节奏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内容,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联姻;(5)用汉制;(6)用汉礼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而且养成了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简洁的语言不仅优美明快,而且提高了效率。

同样的事情,如果能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既能赢得时间,也能节约能源,还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机会。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语言要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想因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而活跃起来。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WWw.11665.CoM如果教学语言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所取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在讲解齐国文化时,就可以插话说,如今大家为“中国足球,何时出头”而焦虑,可是在历史上,中国早就因为足球而名震天下了,齐鲁大地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已在玩“蹴鞠”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为拓展的知识感到惊喜,还会促使他们深思。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象清澈的溪流,浪花翻滚,生动欢快,时时刻刻能碰撞激发出知识的火花,把学生的思维照亮,把课堂的气氛点燃。

而刻板、呆板的说教,像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生动的历史课堂语言,不在于追求语言的.形式上,而是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这既需要教师强化对语言基本功的提升,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充分的备课,多方面涉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于历史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语言要诙谐幽默。

富于感染力

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沉闷、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极大地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秦汉文化中的“司马迁与《史记》”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按照惯例,当朝人一般不记录当朝史,而司马迁却敢于秉笔直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你们说司马迁“猛不猛啊,直接敢说当朝老大的对错”,学生哈哈大笑之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重点知识。

借助于幽默的语言,会使历史教学变得轻松、快乐,又趣味无穷。

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已不仅停留在对内容记忆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内容深度的认识上,恰当、幽默的语言会具有日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增强幽默语言的运用,不失为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4、语言要富于启发。

诱导思维拓展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拓宽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认知能力。

例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曹操的军队分别是作战的一方,为什么相距仅八年,会一胜一负截然相反呢?再如,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设置这样的疑问:“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激起学生悬念,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要生动鲜活地再现当年的历史,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

因此,一个优秀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自我训练,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才能做一个课堂生动、学生喜欢、教学相长的好教师。

历史课教学实效及其语言艺术性探索【2】

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通过历史课本中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中学生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线建设者,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对美好事物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历史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实践至关重要。

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科学构建以提高历史实践思维分析能力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历史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观,是完成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世界观的组成要素,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就是要以全班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巩固好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在强化实践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历史知识应用方面的技能,在巩固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发展观与实践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差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优秀学生的探索精神,尽量减少同学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想。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为每个学生都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教学实践环境,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潜能,最终实现在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以历史教学语言重塑历史人物的美学形象

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用以同学生沟通思想的媒介。

WWw.11665.cOM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和精确化,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还要懂得一些修辞的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语言达到明确、流畅和生动的要求。

历史教学中以美的形象感染人就是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充实美感的空间。

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

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富有思想性、情感性。

发展了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接受了一次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有效拓展历史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

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思想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和正确判断,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生活实践中历史问题的最佳方法。

历史发展观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灵魂,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问题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历史科学发展思考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文化素养。

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历史思想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标志,是教师充分挖掘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中提炼的精华。

历史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尽可能设计有利于促进正确历史思想方法形成的教学演示过程,结合教学内容用历史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历史能力训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锻炼,因为历史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切合于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

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的这一优势,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始终把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把历史知识教学与素质教育过程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实时转变教育思想,以全新的人才意识和实践探索精神配合国家人才战略。

课堂教学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结合我校的艺术特色,采用讲故事、同时极力拓宽本节课涉及的多方面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历史观察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巧妙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历史知识智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素质教育的实现来源于实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发展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被历史实践证明成功的科学行为方式,并把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历史判断力。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现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规律的习惯,增强应用历史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最关键的一项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选编一些有利于巩固知识的问题,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学生进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历史发展规律,在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发现有历史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夯实历史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篇2: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的教学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的教学论文

1.历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课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老师不仅要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历史学科是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中职历史课程主要是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对塑造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

①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

②历史学科具有交融性。历史学科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能会涉及语文、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

2.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中考的失意或许是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挫折点,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与困难,让学生懂得越挫越勇,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课堂上,可以结合一些历史名人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羞辱与痛苦之后,仍然坚持创作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史记》,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在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奥斯特洛夫斯基更是在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后来无数面对困难、处在迷茫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生道路遇到挫折困难在所难免,但是必须要正确面对,中学生正处在青春的迷茫时期,历史学科的经典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

(2)加强学生自信自强的培养。很多中学生面对中考的失意显得有些自卑,很多同学都把职业学校看做是差生的集合,给其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自信自强的例子。

(3)塑造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这一门学科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同学们真正学习到伟大劳动人民是如何推翻封建社会获得自由,如何抗击外来侵略保护家园,感受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爱国热情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们继续保持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并努力发扬光大。在历史课堂授课时,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以及电影播放、照片回顾等方式,加强对中职学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国情,从而可以激起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激情。

(4)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的职业态度。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在就业时,有很多隐形的东西来考量你的品质和能力。善良、诚信、担当、合作等都是一个人在参与社会竞争时所需要的基本品质。中职学生如何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课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态度。商鞅“徙木立信”,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言而无信,自取灭亡;铁人王进喜爱岗敬业,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互相联系,可以为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指明方向。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老师要承担起学科育人重任,不断挖掘历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3:历史教育工作总结

8月19——20日,在教培院的统一组织下,我省12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历史骨干教师齐聚在海南省华侨中学高中部图书馆接受了为期两天的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暑期培训。这是从我省实行义务教育改革来,又一次大规模的对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培训者的培训。整个培训工作安全有序、顺利圆满,现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准备充分,开展有序。

在院里统筹安排之下,事前我学科就在“历史的天空——海之南”上发布培训信息和通知公告。各市县教研培训部门也极为重视给力,组织到位。培训代表们入住的酒店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8号下午参训代表基本到齐,后即可吃到丰盛的晚餐。没有人因为吃饭住宿等问题发生不愉快。19号早上八时半培训班准时开班授课。教培院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主持开班仪式,做了简短发言,并强调了培训期间的纪律问题。还组建了专家团队和班委会。班委们负责考勤、传发学习资源、组织讨论、主持在线研讨等工作。各项安排有序,工作开展顺利。

二、活动安排紧凑,内容充实多样。

按照活动日程安排:19日上午,人教社张振海主任作了《把握课标精神,提高历史素养》的报告。他从文本形式及其特点入手以新旧课标对比的方式细致入微地做了讲解分析。使大家了解到20xx版课标的基本概貌。讲述结束,张主任还就相关问题与培训讲师做了问答交流。张主任的分析精辟透彻,高屋建瓴,解答了许多老师心中的疑惑,使大家豁然开朗,大受启发。

19日下午湖北宜昌王英姿老师做《精讲“点”把握“线”》讲座。王英姿老师认为,在20xx版新课标框架下,要精讲“点”,把握“线”。她从精讲的前提条件和分类处理方面进行了讲解。在精讲“点”的基础上,把历史知识线索串起来,使历史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王英姿老师的讲座,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史实丰富,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20日上午,海口市教研员林子齐老师就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整合问题做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全国珠海历史年会初中展示课引发的思考”的讲座,他以认真求实的态度,详细地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吴建红老师结合实例就教学设问问题做了“《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浅析课堂的无效与低效提问及改进的策略“的讲座,两位老师的讲座都非常见平时做学问的功夫,使得大家受益匪浅。

20日下午,所有参训学员分为两个大组讨论修订后的课标和教材的主要变化及在教学中的基本对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如火如荼的热烈讨论后,大家表示:需要重新认识课标,认真研读,善于整合资源,重视细节处理,根据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学情出发进行设计,注意初高中内容衔接等重要问题。

最后,教研员李海英老师从自己以前的培训学习经历和体会导入,引导大家认识培训学习的重要意义。还就“我省初中历史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组织大家进行了探讨交流。如中考是否闭卷和开卷等等问题,纠正了一些莫须有的谣言,解答了众人心中的疑虑。

这样较为紧凑的日程安排有效利用了时间,也节省了时间。培训内容充实,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培训内容多样化,有讲解有问答有讨论交流互动,这些使得培训不流于形式,不单调枯燥。

三、趁热打铁,在线研讨。

为进一步深化此次培训学习,我们趁热打铁,于26日上午又选派“精干团队”主持了题为“你为新学期做好准备了吗?”的在线研讨,重点围绕谈“学期规划”和“学期开篇”,实实在在谈做法、交流想法。为期2小时的在线研讨,大家就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节历史课,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展示自己的才艺吸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备课,开展小活动和竞赛等等做了热烈讨论。老师们踊跃发言,积极评论,最后将整个研讨延续到了第二天,阅读2700次,发表评论2800多条,创历史新高,堪称历史人的历史之最。从此足见历史人学习热情之高涨,态度之认真。在线研讨实际上是对新课标培训的一个延伸和拓展,让学以致用,获益匪浅!大家说,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收获,结识新的朋友,坚持学习,把研讨进行到底!

此次培训工作,领导重视,我部安排得当,各单位配合得力,组织有序,认真地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培训任务。

20xx年8月27日

篇4:历史教育工作总结

高考已经尘埃落定,透视高考历史试卷,联系自身教学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对高三阶段历史课教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于改进自身教学策略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三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虽然我是第一次承担毕业班的教学任务,但还是有颇多的感悟及经验产生!

高三历史科复习总的要求是讲求方法,提高效益。具体要求是打实基础,突出重点;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及时总结,触类旁通;循序渐进,效率第一。

在高三教学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因果明确。我形象地称这一轮复习为“地毯式”扫描,如果把备战高考比作盖高楼,那么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应是这座高楼的基石。从9月份到12月份,一直做第一轮的基础复习工作。

2、围绕考纲,研究考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教材内容不等于高考内容,考纲内容不等于全考,历史考纲年年有变,但细细研究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必考点。这些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而且要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复习,达到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并且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世界史的复习如国别史的复习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美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等。

近年历史科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对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现;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

还要研究考纲新增内容。一般来说,新增的一定要考。20xx年考纲稳中有变,“变”处主要表现在,6处知识考点表述调整,2个知识点被删去。

3、高三历史科复习要掌握三种知识: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这由同学们在校教学复习中完成。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使同学们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在诸多知识的连接点上繁衍出新的知识生长点,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对同学们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历史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

4、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全面提高解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弱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对给定的热点素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命题的切人点,对于材料题论述题的训练,具体来说:一要阅读和了解背景材料;二要思考这些材料与历史学常识的直接联系;三要自己研究命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四要针对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拟出答题思路及要点;五要书写答案,语言力争规范科学、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表述完整。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弱点,各个同学的弱点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有某一知识上的缺陷,有的同学可能存在着能力上的缺陷,因此,我除了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或训练,查漏补缺之外,还有意识的对同学进行个性化的点拨与指导。

5、加强时时反思与阶段反思。在复习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通过针对性地重点习题的解答与分析,不断地进行反思,深入探究有哪些问题与这一主题相关以及这一主题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建构对该主题的总体认识,培养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指导学生在解答主观题时,常常要反问自己,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答案?有没有离题?有没有答到点子(关键)上?

这次我所带的是高三五六班,面对文综的高考成绩,回头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备考过程,结果如下: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本次考试失利的重要原因。这届文科班同学来自八个不同的理科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个性突出,处事好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习惯、自律意识相对较差,学习惰性强,为此在班级管理上,本着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原则,我进行了严格的班级管理,从早到校、到早读、课间操、午饭、午休、晚自习,各阶段的任务和规范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感觉在这样的管理下失去了“自由”,所以在心理上产生逆反,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所任教的学科就可能会失去兴趣与学习的动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静心回首,问题还应该出在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上。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老师”认为非常必要而学生认为是外在强加的,平时的管理也无数次犯过“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动辄指责,批评,典型的“恨铁不成钢”心理,不能做到放大学生的优点过多的关注瑕疵,没有很好的实践因材施教,从而不可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地疏远了老师。教育教学是相通的,看来,只有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和学生保持通畅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力的促进自身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2、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加强对学情的了解和把握。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设计特别突出对学情把握的重要性,正如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按需组织生产”一样,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制定或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中,稍有一点懈怠就可能造成由于不了解学情而导致的课上效率不高,看来老师还得时时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

3、后期学生的反思、自我领悟是促进提高的捷径,用心最重要。高三的学习伴随着无数次的考试练习,加上学生自购的教辅资料,做过的试题数量一定为数不少,各类题型的解法老师也可能讲过数次,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明原因地犯同一类型的错误,为此切忌搞题海战术,一定要加强反思,避免重复劳动。本届学生就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均衡关系,用过多的精力来学习某一学科,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缺乏感悟的意识,没有独悟的时间,教师反复提醒仍执迷不悟,所以高考的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4、在“能量守衡”下学生要本着“整体最大化”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方法得当的情况下,应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根据对本届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学习时间分配的严重不均衡也是造成文综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客观原因。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让学生多花时间的集约式课堂教学模式。

这就是我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浅薄性总结,希望能对将来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篇5:历史教育教学计划

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教研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们的计划和目标,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非常的努力,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还对本年度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决心发扬我们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组有如下特点:

一、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在历史教研教学工作中我们发挥传帮带团结协作的精神,经常互相听课,评课。对于新授课老教师总是手把手的教新教师如何上好课,如何编写好复习讲义,如何批阅试卷,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教师设计和指导下,本学期制作了许多多媒体课件,为我们历史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很多学生在课下也主动向我们请教,都得到了很好的答复。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历史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加上历史课刚开始启用新教材,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赶上时代步伐,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结合教学内容,印发给学生,

对于教学上的疑难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做到每节课都先听后讲,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积极写好教后感、读书笔记等。常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做好个别差生的辅导工作,从不马虎。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到实处,“课外不占课,作业少而精”已成为历史教研教学标准,对印发的每一份讲义、每一份练习,备课组长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形成独特的风格。

篇6:历史教育自荐信

历史教育自荐信

您好!

我怀着十分真诚和坦率的心态,向您展示一个学子的心路历程和不倦追求。或许,这短短的几页文字不足以概括我的全部,但是,我期待着您能给我一个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

我叫XXX,出生在XX省XX市的一个郊区农村。,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XX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学专业。回首十几个春秋的求学历程,由农村跨入城市,在我的身上既保留了农村孩子的.坚韧和朴素,也经历了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冲击和洗礼,使我养成了自重、自信、自强的性格。

钻研专业,博览群书,一直是我的追求目标。几载寒窗苦读,我收获颇多。在基础知识方面,我重点学习专业课程所需要的知识,翻阅大量的历史书刊,熟练掌握了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我又广泛阅读文史哲书籍,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素质。面对知识时代的冲击与挑战,我还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之中。,我一次性通过了日语国家四级考试。目前,我已能熟练地操作WINDOWS、WORD等软件,并且能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开发工具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让我有机会担任系学生会和班级学生干部。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组织经验。大学期间,我曾组织过多次的联欢会、卡拉OK大赛、舞蹈

大赛。,我组织历史系舞蹈队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学生交谊舞大赛”,获得了团体优秀奖和个人展示奖。工作上的踏实勤恳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19我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仅如此,我还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进入大学后,我参加校内各种协会,多方面发展自己。我曾参加历史系话剧团,担任剧中的主要演员。作为实践活动,曾多次到长春附近的中小学参加“与中小学不断线活动”,课余时间,我又不间断地担任家教,这些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而且也使我了解到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育实习期间,我认真备课,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我相信,只要辛勤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

感谢您耐心地阅读了上面的文字,再次期待您能给青年人一个机会,我会用行动、成绩和敬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您的无悔选择!

诚心切切,急盼回音!

此致

敬礼

XXX

篇7:如何让历史活动课走出困境教育论文

如何让历史活动课走出困境教育论文

摘要:历史活动课作为历史常规课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对开展好历史活动课必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的研究,是其摆脱困境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困境

历史活动课的设置本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以活动促发展,其地位绝不亚于常规课,然而却面临如此尴尬的处境,原因何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历史活动课遭遇困境的原因

从主观原因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是历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好历史活动课对实现教学目标以及促进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从客观原因来看,我认为主要是受所谓的“副科”地位、学校安全管理以及历史活动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1.历史活动课受所谓的“副科”地位的制约

历史课长期以来处于不被尊重的“副科”地位,可谓在语、数、外、理、化等所谓“主科”的夹缝中求生存,缺乏自由呼吸的空间。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在内大多认为历史课是“副科”,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尽管说中考高考要考历史,但大多数人还是抱着以前的“冷战”思维,以为历史课主要是死记硬背,考前突击最有效,考前突击个几天,便可顺利闯关。

2.历史活动课受历史活动资源的制约

如活动中需要查找一些历史资料,但多数学校相关的图书资料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在当前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上网查找也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

3.历史活动课受学校安全管理的制约

学校近年来一直强调安全压倒一切,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本无可厚非,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吗?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样一来大大限制了学生的集体校外活动,客观上使得诸如史迹探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历史活动举步维艰,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又何敢多生事端。

二、让历史活动课走出困境的建议

1.教师应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好历史活动课必要性的认识

(1)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助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开展历史活动课可以扩展深化历史课本知识。我们的历史课本提供给学生的一般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重大历史事实和重要历史结论,这对于烦琐复杂的人类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历史活动课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某一段历史。如九年级历史上册中关于拿破仑的图片文字介绍仅有两页内容,对于世界历史上这位传奇式人物来说显然不够全面深入。而课本上的《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通过收集整理有关拿破仑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举行“是非成败拿破仑”辩论会,丰富了学生对拿破仑的认识,并使这种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开展历史活动课可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目标的全面真正实现。在历史常规课教学中,比较容易产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所谓的能力培养也多局限于应试能力方面。而历史活动课是以具有实践性的活动为载体,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以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为例,通过搜集交流展示家庭的照片,增强了学生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撰写说明词和充当解说员分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布置展板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3)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助于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活动课犹如一座贯穿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学生不仅能了解过去的历史,还能让学生了解现在的社会。由于历史活动课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身边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历史、探索历史、感受历史的真实,使学生更懂历史更爱历史。此外,受传统教育多注重历史知识传授,不注重科学精神培养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大多缺乏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们的学生历史学习不如人意的症结所在。

(4)开展好历史活动课是创新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有助于历史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由于受学科地位、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本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课却开展的不尽如人意,有些历史课的枯燥乏味也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境地。然而历史活动课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并抱以极大的期望。

由于历史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开展好历史活动课必然会促进教师全面深刻反思传统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其认识到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活动”与“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历史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体现在设计历史“活动”、创造历史“体验”中,这样一来,我们就不是所谓的教书匠了。 2.教师应在学习与实践中加强对历史活动课的研究。

(1)针对历史课不被重视的“副科”地位,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活动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历史活动热情。

①历史活动课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采用不同的内容形式,使历史活动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如就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利弊、北京奥运会等问题进行讨论辩论;举行历史故事会;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和访谈,如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等;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汉武帝、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进行评价和讨论;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考察历史遗迹等;编演历史剧,如西安事变等,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等;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手抄报,举办历史展览等。这些活动课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开展好了,历史课怎能不吸引人呢?

②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就要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如七年级历史上册中的《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这一课,教师只需要事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功过的各种材料以及了解辩论会的活动规则即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开展辩论活动,教师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做个“历史顾问”就行了。

③由于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所以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十分必要。在多数学生还未养成活动习惯的情况下,不妨发挥一下历史兴趣小组在活动课中的示范效应。另外,历史兴趣小组在活动课的计划制订、组织实施、总结评比中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④收集学生一定时期的个人的历史活动作品,为其建立个人代表作品档案。可以将学生在活动课上的历史小论文、历史调查报告、发言稿、历史小制作、历史知识竞赛试卷、活动评价等装入档案,学生可以通过档案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活动的兴趣。

(2)针对受历史活动资源制约的问题,一是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历史活动资源,二是教师在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形式上应学会变通。

①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历史活动资源。当前,我们的历史教师大多还是把教材、教参当作近乎唯一的课程资源,历史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还比较低,大量的有价值的历史活动资源没有被教师所认识或不知道如何来利用这些活动资源开展历史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育。就我们农村学校来说,学校图书室的历史书籍可能比较少也比较陈旧,电教室的历史音像资料大概也少得可怜,由于远离城市,参观博物馆也只能是一种奢求罢了,农村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程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我们农村学校也有自己的一些资源优势。如,丰富的历史古迹、民俗文化、历史故事和独特的农村社会环境等,这些资源优势也完全能够使历史活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因此,我们历史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开发地方活动资源,发挥教育集体的力量,加强对地方活动资源的研究。

②教师在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形式上应学会变通。由于各地的物质文化条件差异,开展历史活动课要因地制异。如,要理解詹天佑“人”字形路轨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去实地考察当然再好不过了,但大多数学校当前还不具备这种条件,我们是否可以采取多方面搜集有关的图文资料并制作模拟“人”字形路轨沙盘的形式呢?这样做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常规课教学中根据需要设计一些新颖的活动内容。

(3)针对学校限制学生集体外出活动的问题,诸如史迹探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远处的家长陪同学生自行外出,近处的学生自行结伴开展。

历史活动课作为历史常规课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对开展好历史活动课必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师对历史活动课的研究,是其摆脱困境的根本所在。我们历史教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历史课有景有情、有情有理,从而成就有自信力的历史教育,给国民以自信力。

参考文献:

[1]齐渝华,石蔷.历史教学课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8:浅谈历史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听课教育论文

浅谈历史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听课教育论文

1.动情――听课气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听课者,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情绪,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首先教师要不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新的设想与构思,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下学习。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会评价出他是一个“暴君”,而有人会评价出“千古一帝”,无论对哪种评价,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摆出足够的论据,最后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其次教师要针对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多讲一些历史故事,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讲述,以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在讲授课本内容时,多用启发式,教学手段上,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法辅助教学,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听课气氛的培养。

2.善听――听的`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很多时间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认真听,学生听的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因此对学生听课能力培养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具体的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形成具体的画面或图表,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有真切的理解,例如对西罗马从形成到最后灭亡的过程,就可以在黑板上用图表表示出来。第二,教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引导学生把从课本中学到的具体知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比如,通过学习对欧洲殖民扩张以及殖民者干下的滔天罪行的叙述,让学生分析出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却给欧洲带来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认识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质。第三,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注意历史的纵横向联系。比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中国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理解。第四,教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讲课的语调和节奏。教师在讲授时,根据不同的文字内容可能采取不同语气和节奏,重点知识可能加重语气,或重复叙述;对某些内容可能采取疑问的口气,引导学生生疑、思考;对某些理论可能有目的地讲半句,留半句,让学生去推导或总结。

3.多想――学习思路的培养

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结构时,就其过程而言,实质上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正确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尤其重要。了解某一历史知识现象大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对课本知识的初步感知、深入理解和消化吸收。在初步感知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书本“描述的是什么”,在深入理解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该内容“是什么意思”,在消化吸收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本质是什么,有何作用”。

4.多问――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课时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或不知问什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生疑,学会提问,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向学生发问,在无疑处生疑,在疑处发问,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学会发问。比如在讲到丝绸之路时,可向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大秦经商,沿途会遇到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学生可能会提出来不同的问题:西域人民的生活怎样?他们的信仰是什么?西域的地理环境怎样等。这样一来,学生就锻炼了质疑的能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要肯定,让学生自己感到有能力,有机会提出问题。另外,当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太明确或难以回答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比如“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整理一下:这次革命的前途是什么?领导阶级是谁?这次革命和以往的革命有哪些不同之处?这样一来,题目思路就明朗了。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引导、训练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5.勤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适当记笔记,可以手脑并用,加强记忆效果,并可以为今后复习提供帮助。记笔记是一种具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听课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学生记笔记要避免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帐,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也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记得多,记得乱,就会与听课及思考发生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教师讲的速度,为此要教育学生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处,书上有的不记。另外还可以记下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记笔记不一定都要记在笔记本上,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内容,如小标题、序号、对某些词语或概念的解释、对文中某句话的补充等可直接记在书本的空白之处。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对“君主立宪”这个词的解释,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在书上,以加深理解。另外,记笔记不一定每次要用文字表达,有时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以节省时间。但用符号表达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的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如果听课、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避免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理解,没有记好的笔记先写下标题或作出标志,课后再补充完整。

总之,学生听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位教师对些都要加以重视。此项工作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将会有大的收获。

篇9: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论文

体现教育新理念的历史教科书论文

世纪之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此次改革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力图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是刻不容缓的,而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更新。本世纪初陆续出版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因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而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比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新版教科书)与1992年版的《中国历史》(第一册)(以下简称旧版教科书),来分析人教版新版教科书是如何体现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

一、新版教科书体现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具体理念与策略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新版教科书为体现这一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重心都集中在具体的历史知识上,对于问题和活动的设置关注不够。例如,旧版教科书中的问题仅设有“课内思考题”和“课后练习题(多为选择、填空、问答)”两种,而且这些思考题和练习题的答案多可在课文内找到。如,《西汉的兴盛》课内设思考题:“想一想,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课后设练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汉武帝在提高儒家学说地位方面还有些什么措施?”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无须更多地思考,就可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当教师提问而没有人回答时,教师常常会提醒学生看看课本,从课本中找答案。这样,历史教学难免陷入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境况。这也给学生造成了只要掌握课本知识,死记硬背,就能应付考试,万无一失的心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

新版教科书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更创设了多种形式的问题与活动。如,新版教科书中设有“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以及“活动课”等多种问题与活动,为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其中除了“练一练”继承旧版教科书中“课后练习题”的风格,设计一些选择、问答等可在课文内找到答案的问题外,其他问题与活动大都突破课文藩篱,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即使是形式与旧版教科书的“课内思考题”很相似的“动脑筋”,其设计的问题也大都向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方面发展。如,《华夏之祖》一课,设问“你对上述神话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算科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课文内是找不到标准答案的。另外,新版教科书创设的“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如,在讲完诸子百家后,“活动与探究”设“小讨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这种问题不是单靠学习课文内容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运用课文中反映的信息,并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才能得出结论,同时客观上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新版教科书所设的这些问题,重点关注的不是学生能否找到统一、标准的答案,而是更关注学生怎样解决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起辅助、引导和启发作用,不能越俎代庖。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助于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历史课程“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2]

此外,新版教科书的“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还创设了许多旧版教科书所没有的活动形式,如小制作、小试验、小游戏、短剧、小组故事会、朗诵比赛、辩论、办板报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活动课二”为“编历史小故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搜集历史素材,并把它编好,在课堂上演讲交流。又如,在讲述纸的发明后,安排一个小试验,让学生“找一片旧布(或旧绸子)和一块木板(或竹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体会一下古人用简帛写字的感觉”,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版教科书体现了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以适应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求。其具体的理念与策略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新版教科书遵循这一理念,进行了以下尝试。

1. 新版教科书努力改变“繁、难、偏、旧”的现状。

(1)新版教科书减少了许多纷繁的头绪和知识点,压缩了知识量,使每课内容更加精练、简洁。例如,对于春秋战国史,新版教科书就将旧版教科书两课时的内容精简为一课时(如下表所示)。

此外,新版教科书突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识记,且容易搞混的知识点,如人名、年代、地名等,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新版教科书力图“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4]新版教科书的内容精心筛选,少而精、简而明,突出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删去了旧版教科书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氏族”“氏族公社”“井田制”等。其他一些概念如“族诛”“连坐”“人牲”“人殉”“推恩令”等,也只是在行文中叙述有关的内容,避免像旧版教科书那样出现专业化的概念词。如,新版教科书对“推恩令”只做以下描述:“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并不出现“推恩令”这个概念词。新版教科书的这种处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

(3)新版教科书“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5]旧版教科书严格按照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来编排内容,从原始社会→夏商周→秦→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无一环节缺漏。而新版教科书在编排内容时,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将学习内容按照不同的主题,划分单元。如删减了短暂的“新”朝的有关内容;对于旧版教科书中《动荡中发展的南朝》一课,也仅以“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北朝’”一句话带过。这样做乍看起来可能显得学科体系不完整,历史发展的线索有所断缺。但实际上新版教科书是“把整个中国古代史理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6]采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按照中华文明史的基本线索来编排内容的: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应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对应先秦时期、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对应秦汉时期、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则对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新版教科书吸收新的学术研究的成果。新版教科书的内容摈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积极而慎重地吸取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历史课程与时俱进的特色。从下表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版教科书在这方面的变化。

2. 新版教科书的编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版教科书在编写上努力增强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积极引发学生的兴趣。

(1)新版教科书“导入框”内容生动有趣。旧版教科书每课的“导入框”内容千篇 一律,先概括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个主要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导入新课。如,旧版教科书《夏商奴隶制王朝》一课的“导入框”内容为: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我国处在奴隶社会时期,前后经历了约1600多年。夏、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禹传子、家天下’说明了什么社会内容?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我国奴隶社会共经历了几个朝代?学完了这一课和下面几课,你自己就能得出答案。”

而新版教科书虽也有“导入框”,但内容大有改变。一般为讲述历史小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介绍文物、古迹等,行文浅显生动,并配有图片。如,新版教科书《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其“导入框”内容为: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两个朝代?下面你就要学到这些内容。”

显然,新版教科书编写的这些内容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新版教科书中配有更多精美的图片。新版教科书不仅在教科书前页和课文中配有图片,而且,在“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中也配有精美的图片。如,讲佛教的传入时,“动脑筋”提出:“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了尼姑庵的故事有没有错?”在问题旁还专门附上一幅《吕后逃入三仙庵》的想象图。此外,新版教科书有的地方还以图带文。如,旧版教科书在讲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时,是用黄帝“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制造一辆指南车”的文字来表述,而新版教科书则安排一幅《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图加以说明,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新版教科书的图片也尽量选取生动的内容,如,讲巨鹿之战时配上项羽《破釜沉舟》图;讲赤壁之战时,附有《曹操慌忙逃跑》图等。大量图片的配置,增强了新版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3)新版教科书提问的形式比旧版教科书更活泼、生动。如,旧版教科书在讲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提出“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提问形式显得呆板。新版教科书在叙述这一内容时则插问“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汉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这种先讲“下马陵”名称的来历,再提问的方法,毫无疑问,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生动有趣,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3. 新版教科书注重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

新版教科书“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7]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往,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均着重围绕着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而展开。所以,在旧版教科书中,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内容占绝大部分比例,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史方面的演变很少涉及。近年来,社会生活史方面的研究成为史学界的一个热点。新版教科书顺应这一时代精神,创设了“自由阅读卡”配合课文内容介绍了许多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如“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塔的由来”“品种多样的饼食”“文房四宝”等,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增长知识,弥补了中学历史教学在这方面的缺憾。同时新版教科书所设的问题也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讲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活动与探究”提出“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再如,在讲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时,“活动与探究”提出“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等,新版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新版教科书体现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育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的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具体的理念和要求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8]新版教科书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以下改革。

1. 新版教科书尽量减少论述性和结论性的文字。

旧版教科书中有许多论述和结论性的文字。如,在讲到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新版教科书则只讲改革措施,舍弃了这种分析,将其留给学生自己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

2. 新版教科书所设问题与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旧版教科书所设的问题大都局限在课文范围之中,课文内容就是其标准答案,即使做再多的练习和训练,也只能是机械地重复,被动地接受。而新版教科书所设的许多问题与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且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大一统的汉朝》后设的“活动与探究”就是,请四个学生主动到讲台上来,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各自阐述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并说明理由。从扮演角色到阐述主张,说明原因,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既可以按照课文的提示阐述不同代表人物的主张,说明汉武帝采纳儒家主张的原因,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阐述自己更高明的主张和看法,说明汉武帝采纳其他主张的理由。又如,“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从小组搜集材料、交流、筛选、分析和提炼观点,到主持、辩论、小结,均由学生自己承担,而辩论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同的。这其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只起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在与小组成员的协作交流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9]

3. 新版教科书提供多种辅导性的参考资料。

旧版教科书在书后附有“中国历史纪年表(夏至隋)”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新版教科书在书后增设“好书推荐”和“历史站推荐”,利用现代科技,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资料来源,开阔学生的思维,为其探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总之,人教版新版教科书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在现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为历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模式。当然,新版教科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育理念仍需更新发展,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人文色彩还需进一步突出等,相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3][8]钟启泉、崔允t、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6页。

[2][4][5][7][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版。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36页。

篇10:历史教学方法的点滴体会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方法的点滴体会教育论文

目前,初中历史学科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任务大,如何在45分钟内使历史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尝试用以下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成绩。

一、讲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故事中掌握历史知识

如:《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时,在讲到昭君出塞这一框题时,可先讲昭君出塞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回答 “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听故事很认真,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并且记忆非常牢固。又如:《三国鼎立》这一课可让学生来讲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因学生对“三国”的故事了解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还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所以学生讲的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会结束?”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非常深刻,记忆的非常牢固。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包括三个方面:

(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联系;

(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第三点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学生可饶有兴趣的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残酷性。再比如:《明治维新》这一课,讲到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时,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向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中外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三、采取灵活多样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很有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放录音讲述契丹族产生的传说故事,然后提出“契丹是怎样一个民族?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如何?” 这样导入,学生听完“契丹族产生”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自然很想了解这个民族以及契丹和宋朝的关系,所以我顺水推舟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就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契丹兴起和陈桥兵变”这个框题时,因为此框题容易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看两分钟书,然后快速找出重点,然后把它设计成问题提问给其他同学,同学不会回答的问题,再由老师讲解的方式讲述本框题。以这种方式讲课,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所以看书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想当老师提出问题所以都在积极寻找问题并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这个框题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一问一答和老师的补充很轻松的就掌握了,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问题而且记忆很牢固。讲到“辽宋夏的和战”这个框题时,因为澶渊之盟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采用了讨论的方式来掌握本框题,让学生讨论两分钟,各抒已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而且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再讲到“金和南宋的对峙”时,因为很多同学对岳飞比较了解,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然后老师引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来讲述本框题。 除此之外还可引用学生问老师答,知识竟赛等方法。多钟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即新颖效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四、教会学生记忆方法

随着学习科目和内容的大幅度增多,学生要记概念词汇很多,尤其是历史年代、历史事件、条约学生更感费力。如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呢?关键是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此法是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记忆一些较为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知识的方法,如记《芦沟桥事变》可记为:“日军狂叫不管三七二十一(37,7,7)一定要独占中国”。此法的优点是便于记忆难记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再如“口诀记忆法”,它是把主要的知识变成顺口溜等形式来记忆的一种方法。如记“战国形势图”时可编成顺口溜记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当然记忆的方法还很多,如对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只要我们根据不同教材,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方法的探究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教学方法的探究贵在坚持,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篇11: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初探论文

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初探论文

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功能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最为丰富。历史学科如能充分发挥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努力挖掘教材素材,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把它和共产主义道德、现实国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疑,其教育效果臻于最佳。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点、精神支柱。爱国,是世界各民族共通的思想感情,每个民族都有一道爱国丰碑筑起的历史长廊。但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不仅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有着十分独特的人文价值。为国为民而献身的英雄烈士、志士、仁人、科技精英、文化巨子,他们都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祖国、民族的最高利益结合起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又是特别注重伦理道德的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久以来曾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不少国家和地区仍把我国传统美德作为公认的道德规范。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有机渗透,把中国历史长河中光耀千古、灿若群星的优秀人物身上具备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

三、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一般可分为:自然国情教育,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气候、地理生态等;历史国情教育,包括民族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及成果等;现实国情教育,包括国家现行的社会性质和制度、经济反战情况、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发展情况等;比较国情教育,包括和外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比较及综合国力比较等。目的是让学生知己知彼,了解祖国的昨天和今天,了解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认识越来越激烈的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当代青少年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求知、学会创造。

总之,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作为历史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准确、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知识,使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篇12:历史教育与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对策论文

[摘要]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有关当代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研究逐步呈“梯度化”发展态势,其中尤以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推崇为优先。在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历史教育能够为提高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奠定基础,又能作为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载体。因此有必要将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相互结合,探索二者结合后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历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互渗性;对策

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针对当下研究生受教群体的年龄层次跨度较大,价值观塑造程度各有差异,且该群体受社会因素影响较为普遍,极易导致传统大学课堂“单一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效果方面的弱化与不足。为有效缓解这种客观局面,从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二者的关系角度进行审视,有助于培养并塑造当代研究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篇13:历史教育与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对策论文

我国历史教育是实现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从传统的历史教育功能论出发,“我国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无疑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历次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都赫然醒目,而且大多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际主义或国情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并列。

[1]从历史教育的思维与倾向性着眼,“学习历史向来被认为是形成国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2]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也曾指明:“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编造,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主义,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

[3]由以上观点可见,我国历史教育能够为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提供其所需要的归属、认同、责任和使命,进一步表明了二者的紧密关联。这种关联为二者的互渗结合提供了契机。

1.1理论内涵的互渗性

研究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每个研究生都拥有较为个性化的人生目标,无论这种目标的深度与广度,该目标对于研究生个体而言至少是前瞻性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综合体。目标是主观的价值取向,由价值观所决定。价值观是人生的航向与标尺,对个人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生群体亦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群体层的总体价值导向,研究生群体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是其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体现出当代研究生群体的特征与历史使命精髓。历史承载着群体价值观的演进过程,而价值观的发展也依托于社会历史的变革,二者天然性地结合互渗。

1.2实践途径的互渗性

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天然理论互渗性,为开展结合式教育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历史教育的许多内容均包含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实践教育内容的涵盖,使得历史教育能够成为实现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载体。研究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高素质知识能力的典型人才代表,加之这个群体本身具备的各种特性,更需要强化其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得历史教育成为了培养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实践途径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价值观教育领域的研究,尤其是爱国主义价值观方面的关联性研究,也是近几年来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此可见,历史教育与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环节、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具备广泛的互渗性。

篇14:历史教育与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对策论文

基于研究生受教群体年龄层跨度较大、价值观所处形成阶段各异、受社会性因素影响广泛的客观特性,导致传统的课堂式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收效不佳;再加上受研究生就读阶段多重外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功利性与高层次就业困局,对其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构成的负面影响;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认知却轻实践体悟的客观教育局面;网络传媒业的长足发展与涉足领域的扩宽,对传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内容、形式、实施途径与对策等提出的新挑战。而历史教育在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可以起到融合提升的作用,这便构成了探索历史教育与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互渗性实践对策的必要性。

篇15:历史教育与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对策论文

为了促进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互渗和结合,首先需要构建二者相融合的教育内容体系

(1)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增加历史教育的内容,将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研究生受教群体,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历史教育的实际内容坚定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信念。

(2)强化对比式国情教育。结合历史教育的具体史实,在今古历史的对比和差异中,提升研究生的爱国主义忧患意识。

(3)外部管理机制等辅助内容的搭建。提振历史专业领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完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学指导原则下的反馈评估机制。

人文社科类论文

党员学习书籍

党员学习的书籍推荐

历史论文的参考

课题文献综述范文

历史专业自荐信参考

教学论文

英语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历史论文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财务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各省新高考改革方案2022-12-07

教学论文格式范文2023-10-11

博士开题报告2024-01-07

文献综述范文百度文库2022-04-30

教学论文怎么写呀2023-10-22

参考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2023-04-22

历史专业 自荐信参考52023-09-16

反杜林论的论文2023-05-25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2023-05-01

博士文献综述评语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