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教案设计

时间:2023-05-29 08:14:1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绝唱》教案设计(整理12篇)由网友“江南寒意薄”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绝唱》教案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绝唱》教案设计

篇1:《绝唱》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黑妞来衬托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无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滋力。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束”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任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

2、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

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

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四、研习课文。

1、侧面描写。

1)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于;二是听书的人很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2)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

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

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

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3)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7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揭鼓一声,歌喉造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扭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日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广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5)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2、正面描写。

1)作者是如何正面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书人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扭力的窗户。作者就是抓住她的这一极富特点的眼睛来写,一下就把白妞写活了。

2)作者描写白妞的说唱极有层次,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整理出来。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一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

3)作者描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了大量贴切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一体味其中的妙处。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技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出,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

侧面描写:戏园盛况琴师和黑妞听众评议

正面描写

白妞出场(重点写眼睛)

说唱(比喻――通感)

(徐国鸿)

篇2:《绝唱》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的绝妙文字。文章写的是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其特色可概括为远铺近垫的烘托手法运用精妙;后一部分是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其特色又可概括成巧妙地沟通视听间的通感,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因此教读本文,要指导学生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本文浅显易懂,不必过多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大型演唱会。但是听完后别人问起感受时,往往只能一味点头说:“好听!好听!”却很难真正把其中的好处描述给别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点技巧还真不行。为此,我们今天来学篇文章,专门学习怎样描摹声音的技巧。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民蔡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l、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自己试着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高谈阔论说笑,自如抑扬顿挫,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手回百折,屏气凝神,轰然雷动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四、课文分析。

1、分析前可先让学生听一段曲艺演唱,如骆玉签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给学生一些直接的感受,好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王小玉说唱艺术的.理解。

2、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工。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一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4、文章重点要表现的对象是白妞,花这样多笔墨写戏园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为什么?

明确:这是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不直接写白妞,而是通过写戏园、琴师、黑妞、听众来烘托白妞。这些段落也写得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了。

5、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6、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确:①出场;②演唱;③观众的评议。

7、请一个同学朗读白妞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这句话先是运用博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多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充分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魁力,就像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8、写白妞说唱的两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思考:作者在写白妞说唱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①描写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层:”‘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一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

②比喻特别精妙。

9、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的魁力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白妞的声音美形象化。

试找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没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

10、结尾

花了一段的笔墨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与第一部分是不是有重复之嫌?

明确: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白妞演唱的精神魁力。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

提示:《十面埋伏》《江河水风二泉映月》《梁祝》《黄河大合唱》《天鹅湖》,京剧唱段等等都可以。

板书设计:

绝唱

刘鹗字铁云清《老残游记》

说唱前

戏园盛况

琴师弹奏

黑妞说唱

听众评议

烘托铺垫

说唱时

白妞出场(博喻)

白妞说唱(比喻)(通感)

听众赞扬(烘托)

篇3:《绝唱》

《绝唱》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2.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请一激动的学生描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 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 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 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 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解题

用课件打出作者简介: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 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 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史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 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 “酷束”的狰狞,可鄙。 《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共同研习课文

1.文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为深刻?

明确:情况分类⑴白妞(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白妞的?)

写外貌抓住性别、年龄、装束、面容来写。突出她的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特点。

写白妞的神情抓住白妞的眼睛来写。写那双眼睛,如秋水,如 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用掉喻写出白妞眼睛的明亮、灵活、有神。再从观众的感觉来写。”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写出白妞眼神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威慑力。

写白妞的演唱则先写刚唱几句书儿的妙境,用两个比喻夸张: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从视觉来比喻听觉感受。②“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以味觉来比喻听觉感受。接着写白妞越唱越高,用一个比喻,“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用视觉感觉来比喻声音之高,之尖。再用攀登泰山的'景象的视觉感受来比喻白妞演唱在声音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见喀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的听觉感受。用“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 刻之间,周匝数遍”视觉感受比喻歌声的千回百折,接着,愈唱愈低,愈 低愈细,渐渐的就听不见了。写声音又扬起,用东洋烟火这个视觉感受 来比喻歌声忽又扬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的情景。

⑵ 琴师和黑妞  (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 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 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 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7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 穿戴“十分洁净”。“忽揭鼓一声,歌喉造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 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扭力非比寻常。正当听 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日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 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广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 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2文章怎样写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来写观 众听得人神的神态。第二次写“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采写观众对白 妞演唱的喝彩、赞扬。从侧面写出白妞歌唱技艺的高超。

第三次写少年称赞白妞的话和旁人的同感,从侧面衬托白妞歌唱得精妙。

3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既然文章的重点是写白妞的说唱艺术,但为何不开门见山,直接写第5自然段,还要交代其他内容呢?作者的用意何在?

同学们讨论,发言:

写其他几个方面是为了表现听众对白妞的喜爱,突出她说书技艺的非凡。

4.教师:这种为了表现主题而安排与之相关的内容的写法就叫“烘托”。我们常说的“烘云托月”就是一种烘托。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烘托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总结。

明确:(学生读课文,讨论。发言的内容整理如下)

(1)场景烘托(第1自然段)

①人们提早进场,有的观众甚至来不及吃饭。表现观众对白妞的喜爱,已形成一股“白妞”热。

②观众不仅人多且类别多。说明白妞的说书适合大众,可雅俗共赏。

③渲染热烈,哄闹的气氛给后文的“鸦雀无声”作铺垫,突出白妞说书的艺术精湛。

(2)人物烘托(第2、3自然段)

①琴师虽貌丑,但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给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②写黑妞,详写装束,为后文白妞的装束节省笔墨,她那“以为观止”的唱腔,“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3)评价烘托(第4、8自然段)

①“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烘托了白妞说书的高超。

②“每次听他说书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烘托了白妞说书的绝妙。

(4)效应烘托(即听众的反应)

①“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烘托了白妞的艺术魅力无穷。

②“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烘托出白妞的说书真乃人间“绝唱”。

教师引导:烘托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比方说:用“冷冷的月光”烘托“伤痛的心情”就是一种正面烘托(正衬);反之,用“灿烂的阳光”烘托“心情的糟糕”就是一种反面烘托(反衬)。请同学们从文中分别找出运用正衬和反衬的地方。

学生讨论,踊跃发言。认为:

以上归纳的四个方面,除了“人物烘托”的第②处和“评价烘托”的第①处运用的是反衬,其余几处都是正衬。

5.教师总结:烘托艺术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细腻、流畅,还可以使我们文章的中心更明确、更突出。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自己欣 赏音乐的感受。

提示《二泉映月》《梁祝》《天鹅湖》,京剧唱段等等都可以。

篇4:绝唱①

刘鹗

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

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

一百多张桌子。那②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③满

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

“抚院①定”“学院②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

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③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

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

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

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

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

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

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

充饥的。

……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

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

瘩,仿佛风平福橘④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

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

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

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

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③,那抑扬顿

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

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

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

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①,戴了一副银耳环,

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②

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

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③弹起。这

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

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锤子,凝神

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④一声,歌喉遽③发,字字清

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

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

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

妞⑤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

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

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

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

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

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

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

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

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

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

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

媚,清而不寒①,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

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

有了五音十二律②似的!又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

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

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九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

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

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

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③在地下都听得见

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

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

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

果④,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

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

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赠之

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

峰①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②,以

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

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

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

骋③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

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④数遍。从此以后,愈唱

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

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

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

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

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育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

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③

春晓,好乌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

是。正在擦乱之际,忽听霍然⑤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

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

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

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①’

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

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

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

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

‘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②’,

‘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

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③’!”

篇5:语文 -绝唱

语文 -绝唱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

篇6:第二册(绝唱)

刘 鹗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描写一位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前半部分以琴师和默默黑妞来衬托白妞的出场,后半部分才直写白妞的说书,采取的是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的时候,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声音本来是属于听觉的,无形五色无味,作者却将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的少数名篇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厂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 白妞说书前,作者用两段文字描写戏园子里的盛况,有什么作用?

2. 接着,文中又描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是不是有偏题或罗嗦之嫌?

3.课文是如何描写和形容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的?

4.课文中有两处写听书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四、研习课文。

1.侧面描写。

1)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子;二是听书的人很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2)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3)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锋―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4)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5)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2.正面描写。

1)作者是如何正面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明确: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早,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书人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采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作者就是抓住她的这一极富特点的眼睛来写,一下就把白妞写活了。

2)作者描写白妞的说唱极有层次,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整理出来。

明确: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作者描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了大量贴切的比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一一体味其中的妙处。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技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牛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括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我国小说中以散文化的语言写听觉形象的绝妙文字。文章写的是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其特色可概括为远铺近垫的烘托手法运用精妙;后一部分是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其特色又可概括成巧妙地沟通视听间的通感,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因此教读本文,要指导学生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本文浅显易懂,不必过多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很喜欢听大型演唱会。但是听完后别人问起感受时,往往只能一味点头说:“好听好听!”却很难真正把其中的好处描述给别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声音这东西无形五色无味。想要把它描述出来,没点技巧还真不行。为此,我们今天来学篇文章,专门学习怎样描摹声音的技巧。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学们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自己试着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高谈阔论 说笑自如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四、课文分析。

1.分析前可先让学生听一段曲艺演唱,如骆玉笙的《重整山河待后生》,给学生一些直接的感受,好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王小玉说唱艺术的理解。

2.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玉。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4.文章重点要表现的对象是白妞:花这样多笔墨写戏园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为什么?

明确:这是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不直接写白妞,而是通过写戏园、琴师、黑妞、听众来烘托白妞。这些段落也写得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了。

5.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6.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确:①出场;②演唱;⑧观众的评议。

7.请一个同学朗读白扭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这句话先是运用博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多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充分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魅力,就像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8.写白妞说唱的两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篇7:青莲:青莲绝唱

袅袅檀香,一茗清茶,一轮婵娟,一捧黄菊,手边书卷半掩,演绎千年的墨香已成绝唱。我不禁再次为那个绝艳了半个盛唐的青莲扼腕叹息。

当千年的时光散尽,你可知道还有人陶醉在你那精灵般的吟唱中?

你曾经那样地意气风发过,贵妃捧墨,力士脱靴,御手调羹,泼墨挥笔,便勾勒出那盛世光景。那时候的青莲,豪放不羁,意气飞扬。你笑,直笑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方才罢休;你歌,直歌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才停歇;你醉,直醉到“饮尽天河方罢休,胜做人间一帝王”终才止住!

此时的青莲,如朗朗烈日,爽爽秋风,澹澹潮涌,一醉一歌,便是万丈光华!

这污浊的官场终究容不下你的清涟,这暗淡的凡尘终究留不住你的光华。于是,污泥汹涌,黑云滚滚,风雨呼啸,这黑暗的世间想将你毁灭!

你也曾经黯然神伤过。仕途艰险,官场碰壁,举步维艰,那对社稷的失望,刀劈斧削般铭刻在你的吟唱中,你!也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也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黯然,也摇头低语过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无奈和坎坷。

此时的青莲,宛如冷画银屏,啼语寒鸦,稀落星辰。一叹一惋,便赋予了万世愁肠!

但!青莲之心,高洁依旧,泰山压之色不变,东海淹之心不改!于是,你挥袖――“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于是乌云散尽,皎皎如月。你大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风消雨歇,歌声依旧!

你且歌且行,远离官场,摒弃了世俗功名。化之为风,化之为龙,遨游高山流水,笑傲清风明月,青莲一唱,便倾倒了半个盛唐!

依稀间,你向我走来,放浪不拘,一路高歌,一杯豪饮,一袖清辉,演绎千年墨香般的绝唱,再次响起……

篇8:18绝唱

18绝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2.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教学重点:

目标1 2

难点: 目标2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高谈阔论: (2)谈笑自如: (3)抑扬顿挫: (4)百变不穷: (5)鸦雀无声: (6)千回百折: (7)屏气凝神: (8)轰然雷动: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头作文(成语故事加自评,后请一学生评价)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请一激动的学生描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作者刘鹦(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现在江苏省丹徒县)人。

三、快速阅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

阅读后请一男同学讲讲文章的内容(如果不好可继续找一好一点的)。

四、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教师出示问题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4)文章第②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5)文章主要写白妞的表演,为什么还要琴师和黑妞?

(6)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演唱?

(7)文中“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9)写白妞的外貌抓住什么来写,有什么特点?

(10)写白妞的神情抓住什么来写?怎样写的?这段描写白妞出场的静是怎么写的?

(11)两次写观众的评论,有什么作用?写少年人的话和旁边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从中提示引导和补充,目的是解决正面侧面描写和多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四、教师小结

本文重点描写白妞(王小玉)这位民间说书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用通感把本来属于听觉感受的歌声,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表现一户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勉力。文章还运用烘托和铺垫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来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观众的反映侧面描写白妞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从文章里,我们了解到民间的艺术。

五、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完成练习三。(表达欣赏的感受)

C、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运用比喻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六、说课精要:由于自读课文的关系,只要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后记:

在声音的世界里

赵怀兵

教学目的:

1.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音乐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3.提醒学生享受音乐。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成语故事及体会)后一生评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静睛静地听,听后说说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三、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

教师先指出段落的起止,让学生归纳意思(要求中等以上学生归纳,其他学生学习)

第一段:(第1、2、3节)写从孩提的笛声、雨声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

第二段:(第4、5节)写我学唱歌,感到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

第三段:(第6节)写我对地方曲子的欣赏。

第四段:(第7节)写我对西洋音乐的欣赏。

第五段:(第8节)写我对苏联音乐的欣赏。

第六段:(第9节)写我对世界音乐大师作品的欣赏。

第七段:(第10节)写我对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的欣赏。

第八段:(第11节)写音乐使作者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四、讨论问题

1. 提问:我孩提时听到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

2.提问:我听到的风雨声是怎样的?

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些新的转 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惧呼喊着豪情。

突然的风声能使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

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3.提问:为什么小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小雨细细的、密密的、下得长久,润物细无声。

4、提问:为什么中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中雨较大,有一定的水量,有一定的声音。它能滋润田野,给农作物带来生机和希望。也给人带来新的希望。

5.提问:为什么大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大雨气势磅礴,使人有壮怀激烈的感觉。大雨横扫大地,那种震撼人心的巨响使人恐怖,给人威严。

6、为什么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学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一路畅通的人是不怎么会唱歌的。所以作者这样认为。

7.提问;我对地方曲子是怎么理解的?

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觉得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护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

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霎》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

听河南坠子,富有一种幽默感,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大小姐的白话。

听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

8.提问:为什么说“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的?

因为燕赵历代是封建统治的中心,人民在封建压迫和残酷剥削下长期过着压抑的生活。燕赵人的性格,热情奔放,豪爽朴直,

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燕赵又是古老的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燕赵人又是憨直率真的、有着赤子之心。

9.提问;我对西洋音乐怎么理解的?

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健康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也痛苦得那样强劲。

10.提问:我对苏联歌曲怎样理解的?

苏联歌曲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前面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这里又说“艺术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前后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因为,音乐可以脱离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的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是从歌曲的感伤味道来讲,“艺术又是属于强者”是从艺术的生存价值来讲。前后并不矛盾。

13.提问:为什么说“听他们的作品,使我能够健康的活着、继续健康的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这是作者对音乐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作者在音乐中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音乐是他产生了生活的动力和前进的力量。

14.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认为,人生因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被哈污、更值得了。作者从音乐中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以上环节由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其中前11题采用师生交流方式,12-14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综合方式,允许学生自由广泛地发表意见)

四、请几们音乐爱好的学生说说对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感受。

五、小结

这篇文章.写作者从孩提时代的笛声、雨声中,走进了声音的世界。音乐伴随着他成长,让他体会到人生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六、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你认为流行音乐、通俗歌曲会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C、你最欣赏的一首歌,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

六、说课精要:由于自读课文的关系,只要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

A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B.加三。C就所感兴趣的音乐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教学后记:

一、复习测试:

1.描写景物时可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来写,如视觉、___、___、___、触觉。其实描写声音也可以这样做的。

2.指出下列分别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并指出各有什么作用。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几欲先走。

3.在《爱莲说》中,作者为了赞美莲,却先写了菊,后写了牡丹,这种写法分别叫_____, _________。

二、速读课文,指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三、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主要写白妞,为什么还要写黑妞和男琴师的表演?

篇9:18绝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2.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教学重点:

目标1 2

难点: 目标2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高谈阔论: (2)谈笑自如: (3)抑扬顿挫: (4)百变不穷: (5)鸦雀无声: (6)千回百折: (7)屏气凝神: (8)轰然雷动: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头作文(成语故事加自评,后请一学生评价)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请一激动的学生描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作者刘鹦(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现在江苏省丹徒县)人。

三、快速阅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

阅读后请一男同学讲讲文章的内容(如果不好可继续找一好一点的)。

四、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教师出示问题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4)文章第②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5)文章主要写白妞的表演,为什么还要琴师和黑妞?

(6)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演唱?

(7)文中“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9)写白妞的外貌抓住什么来写,有什么特点?

(10)写白妞的神情抓住什么来写?怎样写的?这段描写白妞出场的静是怎么写的?

(11)两次写观众的评论,有什么作用?写少年人的话和旁边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从中提示引导和补充,目的是解决正面侧面描写和多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四、教师小结

本文重点描写白妞(王小玉)这位民间说书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用通感把本来属于听觉感受的歌声,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表现一户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勉力。文章还运用烘托和铺垫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来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观众的反映侧面描写白妞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从文章里,我们了解到民间的艺术。

五、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完成练习三。(表达欣赏的感受)

C、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运用比喻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六、说课精要:由于自读课文的关系,只要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后记:

在声音的世界里

赵怀兵

教学目的:

1.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音乐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3.提醒学生享受音乐。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成语故事及体会)后一生评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静睛静地听,听后说说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三、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

教师先指出段落的起止,让学生归纳意思(要求中等以上学生归纳,其他学生学习)

第一段:(第1、2、3节)写从孩提的笛声、雨声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

第二段:(第4、5节)写我学唱歌,感到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

第三段:(第6节)写我对地方曲子的欣赏。

第四段:(第7节)写我对西洋音乐的欣赏。

第五段:(第8节)写我对苏联音乐的欣赏。

第六段:(第9节)写我对世界音乐大师作品的欣赏。

第七段:(第10节)写我对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的欣赏。

第八段:(第11节)写音乐使作者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四、讨论问题

1. 提问:我孩提时听到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

2.提问:我听到的风雨声是怎样的?

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些新的转 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惧呼喊着豪情。

突然的风声能使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

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3.提问:为什么小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小雨细细的、密密的、下得长久,润物细无声。

4、提问:为什么中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中雨较大,有一定的水量,有一定的声音。它能滋润田野,给农作物带来生机和希望。也给人带来新的希望。

5.提问:为什么大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大雨气势磅礴,使人有壮怀激烈的感觉。大雨横扫大地,那种震撼人心的巨响使人恐怖,给人威严。

6、为什么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学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一路畅通的人是不怎么会唱歌的。所以作者这样认为。

7.提问;我对地方曲子是怎么理解的?

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觉得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护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

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霎》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

听河南坠子,富有一种幽默感,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大小姐的白话。

听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

8.提问:为什么说"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

篇10:绝唱阅读答案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注:小编整理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亭亭: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

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篇11:天地绝唱诗歌

天地绝唱诗歌

在海南文昌

航天发射场

天舟一号

由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

发射升到了遥远的太空之上

中国瞩目

国外瞩目

吸引了世界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与长征七号组成的'空间站

首次实用性亮相

飞船大力士有哪些神奇

肚大能装货

将验证货物在打包、运输

信息管理、交付、装载

及微生物控制全过程方案的神奇力量

获得更多的数据

为未来舱外服的设计工作

提供依据 来日方长

首次挑战“零窗口”发射

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

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地升到天上

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

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运营

在能源供给问题上提供了保障

航天器全自主快速对接

缩短航天员在飞船狭小空间中滞留

减少航天员不必要的体力 精力用光

保障科研用品

生物制剂尽快送达空间站上

如果突遇紧急情况

可以快速地对实施抢修故障

紧急救援等工作也能很快跟上

首次主动离轨受控陨落

避免自身成为太空垃圾

避开离轨过程中的不可控变量

海南文昌

长城内外

南国北疆

天舟插上了羽翼

跳着空中芭蕾

身段是那么飘逸

舞姿是那么华丽

借蓝天背景

与天宫结伴

多次接吻

一对白天鹅携手绕颈

相爱相亲

地久天长

在蓝天白云之间

演绎出天地绝唱

篇12:绝唱作文500字

世间上最美妙不过的音符莫过于风雨过后的彩虹,雾霁后的清新,干旱后的雨露。成功固然珍贵,但,失败后的成功,更具有光彩。

还记得前些日子流行一句话:“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的烦恼,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唉,这种人还真不少。刘备,因失去二弟的痛苦,而贸然出兵伐吴,结果落了个“白帝托孤”的下场。痛苦,不是用来放大的。放大的痛苦是堕落的深渊。失败,天天都会存在,只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同样是历史中曾经的霸王。勾践忍辱负重,甘为人奴三年,卧薪尝胆,终报得大仇,吞并吴国,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同是锥心之痛,但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我们不禁要问问自己了,我们本身,不就是一个放大镜吗?视学习为使命,视成绩为生命。多么可笑的执着?难道,我们现在,就单单是为成绩而活吗?一次考砸,等于失去整个人生吗?泪水,不要只为失败而流,更多的,应是为成功而泣。在失败中,在挫折中,何不笑对,让失败,成为成功的动力呢?难,又谈“难”字呢?风雨后的幸存者才是生命的诠释,失败后的站起才是成功的开始。放大痛苦,只是悲观人的特长;笑谈乐观,方显乐观人的本色。如果身险痛苦而不能自拔,就如同跌入沼泽一般;笑意犹存,就好象一根救命的枝条,你终会重见光明。

就是这样,用彩虹做琴,清新为调,雨露成弦。用痛苦弹奏出的一曲,才方可称的上是曲,才方可称的上是“绝唱世间”。

《无韵之离骚》部分教案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报任安书教案

小学报任安书教案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互动的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绝唱》教案设计
《《绝唱》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绝唱》教案设计(整理12篇)】相关文章:

必修五滕王阁序语文教案2023-10-27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2023-07-29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滕王阁序》2023-08-02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2022-07-2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多篇2023-09-21

关于背《报任安书》有感700字2023-09-22

古诗《草》公开课教案2022-08-20

古诗《草》教案2022-05-06

高中语文《陈涉世家》教案2023-06-26

陈涉世家教案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