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共15篇)由网友“少年时王”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活动课 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在奴隶社会,文字的出现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在封建社会,世界各国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但世界各地的科技文化发展并不平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要比中国晚得多。在最初的几百年间,连绵的战火不仅把古代欧洲的城市化为废墟.而且毁灭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加上基督教的摧残,欧洲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与此相反,东方的中国却呈现出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几乎所有领域都有重大成就。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访。在唐代时,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就多达五六百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极为辉埋的一页。
科技发明和文艺瑰宝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最早发明约。它的使用已有多年的`历史。到了北宋,我国已在航海方面使用指南针。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时侯,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北宋时侯,毕N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N的发明晚400多年,火药也是我国人民最早发明的,唐代己能制造火药,北宋时就能利用火药制造火枪,南宋时发明了火炮。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用树皮、破布、旧渔网等等原料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数学十分发达。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第一人。中国的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天体位置计算十分高明,历法应用约规模之广、延续时间之长为世界罕见。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一一地动仪。中国的蚕丝织品,长期令西方人羡慕不己;中国的瓷器早就名扬天下,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中国铁器的产量和质量都令西方望尘莫及。中国的医药学自成一家,为世界所瞩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了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国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也十分发达.万里长城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在封建社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留下了极为精美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和栩栩如生的彩塑像3000余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从1世纪到18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等地的重要发明,就有26项。
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风采
O查阅图书资料、报刊文章.参观历史博物宫、科技展览等,搜集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资料。
O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接下面列出的四个方言的内容,准备有关一个人物、一本作品、一个景观、一项发明的材料,在全班宣读、交流。
・司马迁、王充、张衡、华伦、王羲之、祖冲之、李白、玄奘、苏轼、徐霞客、李时珍,这些历史人物的主要业绩是什么?
・《论语》、《孙子兵法》、《九章算术》、《神灭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农政全书》、《红楼梦》,这些作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万里长城、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赵州桥,这些景观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有什么作用?.
O也可以把搜集到的内容,写成文字材料,配上图画,搞一个小型展览。
.
篇2: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原因、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们已学过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我国经历的社会形态有哪些?
二、新授:
学生看书P64―67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2)起止时间
开始:1956年底(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结束:本世纪(21世纪)中期(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很长历史时期,上百年时间。
(3)性质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我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处于初级阶段
(1)历史原因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现实原因
第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工业、总体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大,参照P65表格)。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还不高(参照P65最后一段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是什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复习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全面认识这一主要矛盾
第一,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
第二,也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3)怎样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
4、社会主义本质
(1)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基本国情)。
承上启下: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有哪些?
篇3:古代社会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古代社会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第一节 古代社会
课文导入
活动设计一:讲故事。
1.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从引人人胜的神话传说人手,引发学生对人类社会起源的思考,激活思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早在很多年以前,就有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有人会提出疑问:中国说女娲造人,西方国家说上帝造人,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通过学习生物、历史的有关知识,我们就会清楚地知道,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古代类人猿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那么,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每种社会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这正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展示图片《远古耕种图》和《今天科技发展图》)――
设问:1、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2、人类社会是如何从远古发展到了今天?
3、每一种社会产生、存在、发展的奥秘是什么?
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投影――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近现代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为什么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此,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古代社会的有关内容。
(投影:古代社会网络图表)
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没有剥削和压迫
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文明时代的曙光
古代社会 奴隶主和“会说话的工具”
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 封建专制的统治罗网
活动课: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科技发明和文艺瑰宝
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风采
下面我们讲述《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第一课时 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展示问题
(本环节以问题导入,学生自学为主)
阅读思考题:1、人类出现的时间?
2、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如何?(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3、我们应如何评价原始社会?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分析问题
(本环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教师提问:在刚才看书的基础上,哪位同学回答人类大约出现在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略)
一、 人类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板书)
教师提问:在人类出现的最初阶段是靠什么生存呢?
学生回答:靠劳动。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平时的劳动,谈谈要劳动离不开哪些因素?
学生讨论回答:要有人(劳动者)、有工具(生产工具)、有对象(劳动对象)
教师提问:原始社会的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的状况如何呢?
(在学生阅读回答的基础上,打出投影)
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
生产工具
石 器
劳动对象
仅限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及小动物、野兽、鱼类
劳动者
生产经验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教师提问: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如何?
1、生产力的含义: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见图)
2、原始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的表现:
(1) 人类制作的最初工具是石器。由粗糙的旧石器――精细加工的新石器]]
(2) 火的使用,特别是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畜牧业和农耕业的产生和发展的意义。
结论1――由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以石器为主;劳动对象的范围狭窄;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科学文化水平很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3、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状况(见上表)――水平极端低下。
教师提问:既然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原始人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
活动设计二:请你帮原始人支招。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面对草莽丛生、猛兽横行的恶劣环境,要想生存下去,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会的生产关系,突破难点,并借此导人第二个问题。)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原始社会又如何呢?
三、没有剥削和压迫――板书
1、生产关系的含义: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如何?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投影)
设问――①在材料1中,为什么原始人死后要将工具留给集体?
②在材料2中,狩猎、播种的分工合作说明了什么?
③在材料3中,将被子撕成碎布片分给每一个人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材料1中,原始人死后将生产工具留给集体,意味着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是属于集体的。
在材料2中,狩猎、播种进行分工合作,说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中的关系是互助合作的。
在材料3中,将被子撕成碎布片分给每一个人,说明当地居民仍保留着平均分配的习俗。
以上三个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没有剥削
(打出投影――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体现原始的平等与互助合作的关系
平均分配消费品
那么,原始人既然要共同劳动,他们是以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存在的呢?在这种集体中,谁来管理集体事务呢?
3、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
(1) 氏族的含义: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集团。
活动设计三: 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介绍你所知道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并根据你掌握的材料,谈一谈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设计此活动的目的:用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的鲜活事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
(学生活动之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
以上图表反映――
(2)在氏族制度中,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3)氏族内部的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结论2――在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原始社会,经济上无剥削,政治上无压迫。
4、原始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活动设计四:
介绍原始社会人们的吃、穿、住、行,抵御疾病的能力,寿命,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原因。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通过寻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原始社会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资料。例如,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毒蛇猛兽的侵犯,自然灾害的威胁,疾病瘟疫的折磨,有时造成整个人群的灭绝。生态学家估计,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以前,人类靠采集和渔猎所能获得的食物,至多能供养2 000万人生活。实际上,原始社会的人口很可能只有这个数字的1/3或1/2,这就等于把上海市的人口散布到全世界五块大陆上。在补充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地分析、归纳。)
结论3―― 原始社会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师提问:原始社会是否始终如此呢?它会不会不断向前发展?
学生回答(略)
(打出投影)
共同 劳动 个体 劳动
一、 私有制的产生――板书
1、根本原因:原始社会后期,金属工具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
2、直接原因: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产生。
第三环节 小结课文 拓展思维
(本环节以小结为基础,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一、 小结
(打出投影)
决定 生产经验很少,技能很低
没有剥削 人与人之间是原始平等合作的关系
平均分配消费品
没有压迫 氏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
二、知识运用
阅读教材P7的阅读与思考,然后回答:鄂温克族人生活在什么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如何?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课堂练习】
一、选择与填充: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由( D )决定的。
A.原始人的生活习惯 B.当时极低的生活水平
C.原始人的自然分工 D._当时极低的生产力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形容的是( A )
A.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B.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状况
C.原始社会氏族组织状况 D.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始社会后期,生产资料由氏族公社集体所有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其根本原因是( C )
A.私有观念开始产生 B.氏族制度开始瓦解
C.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 D.
4、下列对原始社会的认识,错误的观点是( B )
A.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B.始终都没有私有制的社会
C.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社会 D.
5、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 B )
A.原始人平均分配消费品 B.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原始人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 D.
【课后作业】
请你对原始社会作一个简要的评述。(只须列出主要的观点)
答案: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决定了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2、但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的社会,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3、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必然被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所代替。
篇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框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一、教学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关于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这个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客观依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课并收集各种所有制经济经营状况、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相关资料。
四、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世界是丰富多采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我们的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那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去发展呢?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第四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讲授新课]
第四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板书)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举出一些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的例子。它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第四课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所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板书)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板书)
1. 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板书)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那么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含义,并列举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投影1:
① 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板书)
投影2:
投影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41045 17.0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9408 14.3
其中:集体企业 2787 11.5
股份制企业 16878 18.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174 20.0
其中:轻工业 14653 14.6
重工业 26392 18.6
提问:投影的资料说名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国国有经济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当然,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如中国海油公司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②关于集体经济(板书)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华西村”(媒体素材)
(教师提问)我国农村是什么经济形式?它有什么作用?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同样,集体经济也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都不会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广泛吸收社会上的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投影4: “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
共同点 公有化程度不同 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
国有经济 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 主要作用
当然,除了公有制经济外,我国现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它们同样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积极、有意的作用。
2、多种所有制经济各显其能(板书)
投影5: 投影6: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不可动摇的。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非公有制经济包含那些经济成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和便利?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日常生活中的小商店、理发店、小吃部等均属于个体经济的范围,这些个体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利用资源、发展传统技艺、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体经济是我国现阶段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
在我们经济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私营企业,如四川希望集团、辽宁盼盼集团、湖北红桃K集团、深圳华为集团等。摩托罗拉,菲利普等。私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投影7:
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变动表
指标 各种经济成分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各种经济成分占零售商品额的比重
所有制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1978 77.6% 22.2% 0.2% 54.0% 43.3% 2.1%
1985 65.0% 32.0% 3.0% 41.0% 37.0% 22.0%
1990 54.6% 35.6% 9.8% 39.5% 31.7% 28.8%
28.5% 38.5% 33.0% 24.3% 18.2% 51.5%
提问: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板书)
提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投影8: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板书)
[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了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它们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投影9:
公有制 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
(为主体、基础)
基本经济制度 集体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 私营经济 重要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
[巩固新课](投影10)
1.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了( )
A.我国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 B.我国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性质
C.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2.下列选项不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有( )
①宝钢集团②华西村③麦当劳快餐店④小明家开的花店⑤中国人民银行⑥中国电信集团⑦新希望集团⑧中国义乌小商品城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3.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这与我们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篇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中国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国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投影仪或展示仪。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结合前课预习提示进行)
展示投影片:
预习提示分析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A、历史上长期的封建统治,窒息了社会的发展,封建国家衰落;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乘机瓜分中国。
2、近代中国的历史是怎样的一部历史?
A、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
B、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历史。
3、中国为什么没有被帝国主义灭亡?
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请列举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学习的仁人志士以及相关的活动。
志士仁人的探索:
运动名称 时间 领导者 主要纲领文件 失败原因
太平天国 1851年 洪秀全 《资政新篇》 封建社会的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戊戌变法 18 康有为 《定国是诏》 脱离广大劳动人民
辛亥革命 19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胁迫下失败
5、怎样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 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对势力的胁迫下,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还是落到反动派 手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6、为什么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A、 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B、 中国封建势力相当顽固,它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C、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二、预习检查(略)
新课导入--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那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新课分析:三课二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
问: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919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 促进马列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展示投影片:
革命历史阶段图示:
1840年 19 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的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问:新中国的建立已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有哪些?什么是“三大改造”?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条件
①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基本的历史前提。
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没收的官僚资本,已转变为国有经济, 这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
展示投影片:
新中国国有经济比重图表(50年)
③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就为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必要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改造了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说明实行“三大改造”的过程及措施。)
3、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不必讲述或结合“革命历史阶段图示”适当说明。)
(1).两者的性质和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的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2).两者的联系:两者领导力量相同,都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四、课堂小结:
展示投影片:(结合投影片作适当的展开)
篇6:中国处于初级阶颀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中国处于初级阶颀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投影片1)
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算起,旧中国历届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等,一共有
1182个。其中同腐败的清政府签订的就有633个,分别是:英国120个,俄国92个,日本75个,法国59个,德国43个,美国23个,丹麦22个,比利时15个,葡萄牙11个,意大利7个,西班牙4个,荷兰4个,奥地利3个。还有同两个以上国家共签的55个。如果按照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数目来规定中国的国耻纪念日,差不多平均每天都要摊到3个。
提问:带给中国人民极大屈辱的这段历史发生在中国哪个社会?
1)回顾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般要顺序经过哪几个社会?
2)结合历史课挂图《中国历史发展年表》,思考: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百年耻辱的序
幕,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要此之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不同。我国没胆经历资本主义的典型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从国情教育的`材料入手,结合学生已有历史知识,创设情境,活跃思维;2)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这一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引起困惑点,激发求知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纵览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看到: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不同,中国在封建社会之后,没有自然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经历百斩耻辱、百年求索后,跳跃性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面对这个历史发展的特例,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飞碟”,是“早产婴儿”。对此,我们该如何认识呢?它究竟是历程的误会,还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当然是后者。人类社会一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并联会因此而千篇 一律。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经历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为什么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正是本课自我们要学习、掌握的问题。
篇7:历史的选择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历史的选择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导入新课: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西方学习,试图找到救国图强的道路,但都没有成功,历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才能使中国获得独立和民主,变得富强起来呢?正当中国的先进分子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艰难地探求新的出路时,俄国发生了一件震憾世界的大事,这就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人民从此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二、历史的选择
1.日出东方
(1)十月革命的影响
1911月(俄历10月)7日,俄国人民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新时代。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
1913年东渡日本,读大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这时他毅然转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首先揭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19元旦发表的《新纪元》一文中,他进一步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中国人民应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起的潮流是不可阻当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曾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谋求中国的富强,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扼杀,所以都归失败。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那么谁能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呢?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能力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
(2)1919年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919年1月,美、英、法、意、日等27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派代表出席会议,并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收回山东主权等正当要求,遭到帝国主义的拒绝。4月底,会议顺从了日本的要求,决定把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交给日本,而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国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出,举国愤怒。1919年5月在北京爆发了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学生的运动遭到军警的马队冲击。北京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界人士的愤慨。上海6万多工人在5日自动举行罢工,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后来其他城市的工人也进行了罢工。中国政府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3)1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9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建党的问题。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则明确提出应该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地的先进知识分子,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在法国和日本留学的青年学生,也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肩负起怎样的历史使命呢?
(4)伟大使命
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2.开天辟地
(1)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城市举行了多次起义和罢工,给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以沉重打击,掀起了多次革命高潮。但在当时,反革命的势力远远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大革命失败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及时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的主要掠夺对象,因而他们也就是反帝反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也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正确反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战争的规律,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中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工农武装割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42页中间小字,回答问题:
为什么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是哪两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首先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然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异常艰难和曲折的
第一次国内战争(北伐战争)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国人民在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领导下,为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推翻北洋军伐的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战争(土地革命)1927年8至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集团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战争
抗日战争(1937――1945)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50)
(4)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插图: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性主义革命的开始。
提问:新民主义义革命完成后,为什么必然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的联系
由此可见新民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
(5)新民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篇8: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第三课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资源和环境形势;理解坚持两项基本国策一百年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内容和重大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办小报,办展览,实地参观调查等活动,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本课学习及活动课教学,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拼搏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为祖国,为家乡做奉献的崇高情感。
教学方法:
1、主与次的关系――要主次分明
2、事与理的关系――要用事实来验证理论
3、虚与实的关系――要避虚就实,虚实结合
4、新与旧的关系――要更新观念
教学时数:8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个有利于。
教学难点:理解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的国情出发。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状况是怎样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这些都是本课要学习的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就会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二、新课教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板书)
【指导阅读】P58第一、二段
1、提问:为什么我国必须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由于旧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很低、基础太差,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很大进步。现在我国是否摆脱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指导学生阅读】P59第二段。
提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怎样?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板书)
答: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提问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那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指导阅读】P59第三段。
活动:忆一忆、在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回答
提问: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可归纳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在阶级社会,阶级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提问:在阶级社会,阶级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其主要矛盾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板书)
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探 究:社会主义是不是阶级社会? 学生讨论、教师点明
1、社会主义不是阶级社会
(1)看是否存在阶级对立
(2)阶级矛盾是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59-61页内容
提问:我国的基本国情同学们已知道,那最基本国情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
最基本国情DD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板书)
提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提出其依据是什么?内容怎样?
学生回答: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 (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板书)
提问: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立足于基本国情,面对我国的主要矛盾,国家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活动〗理解课本P60事例,江泽民同志的名言。
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面对所有未遇到的问题,都要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它的成败?
三个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板书)
三、课后学习指导。
(一) 巩固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
A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社会 B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正处在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之间的矛盾
简答题:
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
(二) 小结:略。
(三) 作业布置: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四)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掌握人口特点,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人口特点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的复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怎样?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其主要矛盾是什么?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4、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二)预习。
1、我国人口的特点怎样?
2、严峻的人口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严峻的人口形势。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61“事例”归纳出我国人口一般特点、基本特点和最基本的特点。 学生看书、讨论、归纳
我国人口的特点: (板书)
人口基数大(最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一般特点 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
活动与探究1:了解当地的人口情况
师:从我国人口的特点同学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因此,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我国人口的形势的相当严峻的,这个严峻的形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P62页第四段至P63页第三段。
提问: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板书)
回答:(1)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活动与探究2:调查当地人民受教育情况并说说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板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对着严峻的人口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
指导学生阅读P63至64页内容。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板书)
(1) 制定依据: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2)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 要求: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小孩
活动与探究3、向当地镇府了解本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三、课后学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
人口基数大(最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人口一般特点 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
严峻的人口形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依据、目的、要求)
2、巩固练习:
单项选择题
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 )
A提高人口素质 B实行计划生育
C提倡晚婚晚育 D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人口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除了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
A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B农村人口多
C人口分布不均 D人口素质偏低
不定项选择题: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表现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的是( )
A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B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C人口的分布不平衡,农村人口多 D人口素质偏低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 )
A为了人类延续 B控制人口数量
C改善人民生活 D提高人口质量
3、小结。
4、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我国面临的严峻资源、环境形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复习。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怎样?
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预习。
1、我国资源现状怎样?
2、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里?
3、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4、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怎样?我们应如何应对?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
指导学生阅读P65页第二、三段。
提问:刚才同学们,已阅读完了两段材料,有没有同学能把我国的资源现状归纳出来呢?
我国的资源现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66页第一段。
〖思考〗:为什么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学生回答。“资源大国”:总量大,种类多;“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从我国的资源现状的学习,我们可看出我国面临哪些严峻的资源形势?
“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不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这将使我国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活动与探究1:
(1)说说你的家乡有那些重要资源?
(2)这些资源主要有那些用途?
(3)当地有没有学浪费和不合得用资源的现象?如果有你认为应采取那些措施解决?
(二)严峻的环境形势。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66页第二至四段。
提问:从刚才事例的阅读我们可看出,我国面临哪些严峻的环境问题? (板书)
归纳: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体污染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等。
提出问题:造成我国环境问题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P67页第二、三段。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板书)
原因:(1)来自人口的压力。(最主要原因)(2)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容易使人们急功近利,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从刚才我国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的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出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是: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板书)
面对这样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刻不容缓,毫无疑问地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都黯然失色。
活动与探究2:
(1)说说你周围有那些环境问题?
(2)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该乡的主管领导你应采取那些措施来解决?
三、课后学习指导。
1、巩固练习:
“阅读与思考”DD怎样保护好母亲河
2、小结。
3、布置作业:归纳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具体国情。
4、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教学重点、难点: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教学过程:
一、复导。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怎样?
2、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情怎样?
二、课内学习指导。
学习方法:提问归纳法
提问学生有关资源、环境的具体国情,得出结论:形势相当严峻。
提问: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我们国家必须怎样做?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板书)
提问:制定这一国策的依据是什么?制定这一国策有何重要意义?
依据:针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意义:坚持这一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坚持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 (板书)
(1)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加强资源和环境法规、资源和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人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2)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就要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讨论〗: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高度重视和警惕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知识巩固〗指导学生阅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学生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活 动1:争做小小环保员“保护环境可做的百件小事”,四人一组列举然后在全班交流。
活 动2:大擂台。最佳环保标语创作: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创作环保标语两条。要求:有很强的宣伟性和号召力。然后在全班交流并评出最佳创作奖。
〖实践活动〗“环保小组在行动”。通过活动,真正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
三、课后学习指导。
1、巩固练习:学习指导P46页“材料分析题”
2、小结。
3、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回家做一件有利于环保的事。
4、教学后记: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教学重点:基本路线的内容,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为什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复习。
1、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各面临怎样严峻的形势?
2、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
(二)预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2、基本路线的内容怎样?核心部分是什么?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怎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5、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各是什么?
6、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基本路线的内容。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1页第一、二段内容。
提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既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制定一切路线和方针政策,都必须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根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板书)
提问: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板书)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1倒数第一段。
提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是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板书)
提问:为什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板书)
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议论〗:“四大世纪工程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2页内容。
提问:四项基本原则是指那四项?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板书)
提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板书)
,抗洪救灾的胜利,是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体现。
(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3页内容。
提问: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板书)
〖复习〗中国基本国情。
提问: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板书)
〖名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
阅读P73《崛起的中国》让学生加深对改革的理解。
提问: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因为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因此我们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板书)
〖讨论〗:对外开放的实质是什么?
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议论〗:为什么把“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而不是“改革开放”?
从改革的实质去理解。
中国成功加入WTO是改革开放的成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充分体现。
三、课后学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基本路线的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意义
核心内容 改革的实质、目标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2、巩固练习:阅读与思考
3、小结。
4、布置课外练习:学习指导P47-53页内容。
5、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教学难点: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教学方法:阅读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的复习。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怎样?其核心部分是什么?
3、四项基本原则是指那四项?
4、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什么?
(二)预习。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怎样?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最可靠的保证。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5页倒数第二段
提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何特征?
总起来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6页内容
提问: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学生回答→归纳→小结 (板书)
因为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才能使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得到增强;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它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的命运。
所以,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想一想〗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动摇?
〖图示〗阅读――改革开放中的深圳
(二)统一的整体 (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P77―78内容
提问: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板书)
学生回答→归纳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正确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首先,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两个基本点,一个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其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知识巩固〗A 指导学生阅读P78页第二段
B 〖名言〗牢牢把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就大有希望。
―――邓小平
C 〖图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
三、课后学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巩固练习
单项选择题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
C以工人阶级领导不动摇 D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
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其中( )
A改革是目的,发展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稳定是目的
C改革是前提,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动力
D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不定项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策有( )
A对外开放 B计划生育 C发展教育事业 D保护资源和环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是( )
A两个基本点各自独立,没有什么联系 B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两个基本点好比是一艘航船上的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 D它们都是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简答题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小结。
4、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指导。
(一)旧知识复习。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二)预习。
为什么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二、课内学习指导。
教学思路:举例→分析→归纳
1、坚持改革开放
①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
事例1:深圳的发展
事例2:上海浦东的开发
事例3: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由上述事实,我们可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新时期的中国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知识巩固:阅读“神奇的业绩,无限的商机”
三、课外学习指导。
1、小结。
2、课外练习布置:
就身边发生的变化谈改革开放
3、教学后记:
探究活动
研究性学习──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国情,资源现状,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尝试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树立严谨治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
3. 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关注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坚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爱护资源。
活动步骤:
1. 教师在讲解我国具体国情之前,为学生布置此项研究性学习的任务,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 教师开设“研究性学习ABC”讲座,向学生讲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知识内容。
3. 教师向学生提供可研究的题目供学生参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找题目研究。
参考题目:
①我国人口形势的增长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③本地垃圾现状及对策研究。
④我国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⑥近十年本地区四季气候变化的原因调查。
⑦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质量的调查研究。
⑧我国土地沙漠化现状的调查。
⑨野生动物灭绝的原因分析。
4. 学生分成研究性小组,通过查资料、作调查、搞实验等形式,进行问题研究,最后写成小论文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
5. 年级可以组成论文答辩会,聘请有关教师、专家、领导当评委,增强活动的效果。
对教师的建议:
1. 以相信学生的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撰写研究方案,自主组织研究过程,自觉完成研究性论文。
2. 教师可以充当学生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题,选准研究的切入点,争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 鼓励学生自主确立研究题目,自主聘请指导教师,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4. 教师提醒学生在调查、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注意文明礼貌,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评价重点:
1. 学生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能否激发学生研究热情。
2.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查阅资料、积极调查,选用研究所需的各种数据、各种资料。
3. 小组分工是否合理,保证人人有事做,能否体现合作研究的特点。
4. 成果汇报形式内容是否有创意,论点是否突出,证据是否充分,成果展示形式是否多样,能否充分地回答评委及学生的各种提问。
篇9:初中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
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
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材料导析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
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新授内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材料一、据了解,为购买“超级女声“节目冠名权,蒙牛乳业投入了2800万元。在竞得冠名权后,为了投放“超级女声“标志的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面媒体广告,蒙牛又追加了将近8000万元的投资。另据了解,蒙牛向市场投放20亿袋印有“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告和促销费用超过1亿元。
材料二、在拉美和亚洲,一些流行歌星、影视巨星、能言善辩或外形很酷的候选人凭借着“剧场效应“,高票当选为议员或政府领导人。阿诺-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原先以健美为职业,后来步入影坛并主演了《魔鬼终结者》、《蒸发密令》等一系列知名动作片,他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10月7日举行的历史性的罢免选举中,原任民主党州长戴维斯被罢免,而共和党候选人施瓦辛格则轻松地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副州长巴斯特曼特而当选为新州长。
探究1、“超级女声“属于什么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
什么问题?
探究2、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成天载歌载舞,却无法欣赏到我们今
天的超级女声,为什么?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经济和政治以重大影响。
材料三、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篇10:初中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能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对教材的相关内容与有关案例进行梳理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搜集时代性强、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切忌空洞说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导学案》第一课第二课时、《固学案》第一课第二课时。
2.通过书籍、报纸和网络搜集有关的案例。
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通读课文,把握关键词或理出知识框架。完成《导学案》P7《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运用
情境导入
老师引入新课 旁白:同学们,新课开始前,大家来看一则材料(幻灯片放映):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一、国家机构换届顺利完成 二、神十天宫对接嫦娥玉兔奔月?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呼吸保卫战 五、__案终审 反腐力度加大 ?六、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七、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八、青岛、德惠发生特大安全事故九、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强化维权十、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 请同学们思考:上述新闻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社会生活分为哪几个基本领域?这几种现象能截然分开吗?你能就这几种现象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老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思考并按小组学习展开讨论,初步感悟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及其关系 PPT:新华社评出的20国内十大新闻 第一层级
环节一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2.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填写P7《知识体系梳理》中的内容。
3.在教室走动观察学生阅读课文、填写内容的情况 阅读课文,通过自学,填写《知识体系梳理》中的空白处
环节二 老师提出《导学案》P7~P8《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同桌讨论,点同学回答问题并进行点拨、归纳 根据P7~P8《基础学习交流》中的问题阅读教材,同桌互学,完成问题,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通过黑板或投影仪逐一呈现问题和答案
环节三 针对《导学案》P7边栏中的《误区提示》,“ 1.生活中,我们看到文化越来越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鲜活的亮色。可见,文化对经济起决定性作用。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者的发展始终是同步的。3.增强综合国力就是提高‘硬实力’,文化‘软实力’无关紧要”,旨在提示学生注意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询问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有没有疑问 同桌讨论误区提示中的问题,针对不同意见进行思想的碰撞,最后达成共识 微课学习
篇11:初中政治感受文化影响教案经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迁移默化、深远持久。
能力目标: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情景一:
小张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汉族),准备和美国姑娘玛丽(__徒)结婚,而小两口所面临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很现实的摆在他们面前。
对于婚礼仪式和婚宴,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想法。
玛丽:我想要在教堂举行一个圣洁浪漫的婚礼仪式,身穿白色的婚纱,挽着父亲的手走进教堂,我们在神父的见证下交换戒指,许下我们爱的誓言。婚宴上,我们可以准备各种自助食品,让大家尽情享用。这将会是浪漫的一天。
小张:我觉得还是举行中式婚礼,接新娘,拜天地……我们可以邀请所有的朋友都来参加,按照中国的饮食文化习惯,摆上宴席,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我们还要给亲朋好友敬酒,感谢他们的到来和祝福。红色的喜庆气氛,响亮的鞭炮声,父母和众人的声声祝福,想想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还是觉得中式婚礼好,热闹。
探究一:
你认为小张和玛丽的争议在哪里?他们两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议?
1、文化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情景二:
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现代男人“三从四得”: 女朋友出门要跟“从”,女朋友命令要服“从”,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探究二:
以上文字和图片说明了什么?
表现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2)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3)文化差异:通过语言、符号、器物、行为体现出来
情景三:
让我们再回到小张和玛丽结婚前遇到的一些问题中来。
小张:中西方文化环境是不一样的,婚礼的不同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是代代相传下来的。说到这里,我们结婚以后我想把爸爸妈妈接过来一起住,这样咱方便照顾他们晚年,也方便帮我们带孩子。
玛丽:啊?还要跟爸妈一起住?这样的话我们连点私人空间也没有啦。在我们国家,子女成年后就独立生活,父母是不会干涉的,我们也没有养老的义务。
小张:中国自古讲求孝道,“百善孝为先”。父母把你养大成人,孝敬父母,给父母养老是应该的,“养儿防老”嘛,咱们结婚以后我的父母也就是你的父母了。
玛丽:这跟我们太不一样了,我们是不称对方的父母为父母的。对于结婚以后的生活,我们得再好好商量商量。
探究三:
小张和玛丽两人对养老问题认识和做法上的争议体现了什么?
表现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⑴、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⑵、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情景四:
阅读古诗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探究四: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明了什么?
文化影响的特点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⑴、这种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不由自主,悄无声息,耳濡目染的。
⑵、要求: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能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而是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
情景五: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
探究五
从“文化影响”的角度,歌曲《我的中国心》体现了什么文化道理?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又说明了什么?
文化影响的特点二:深远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⑴、三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⑵、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温暖世间真情。”这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语使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变化。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 )
A.深远持久的特点 B.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C.潜移默化的特点 D.鲜明民族性的特点
2.由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撰写的《虎妈战歌》一书在美国引起轰动,并引起了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通常认为美国人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过分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谋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以上差异表明( )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D.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7月,在“唱读讲传”活动开展三周年之际,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读点经典》编委会编辑、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诸子百家箴言精选》面市。据此回答3~5题。
3.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0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社会诚信的缺失,这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尤其是进行诚信教育。这是因为( )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500多年前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经典箴言,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具体深刻的特点
C.深远持久的特点 D.相对独立的特点
5.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
篇12:初中政治感受文化影响教案经典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洋快餐吗?你都知道哪些洋快餐品牌?(学生回答)可是,你们知道麦当劳下跪广告吗?下面我们一起播放这段视频。问题:
1、看了麦当劳的“下跪广告”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为什么我们对麦当劳“下跪广告”的反应会如此强烈?(学生回答)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果不了解一个民族,有时容易带来一些不愉快。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自主探究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学生交流: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学生活动:
自从同学们来到威海一中,根据你的所见和所闻,请例举文化环境的变化和你所参加的文化活动?从中所获得的启示?
老师播放威海一中学校宣传片,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化环境的认识。
觉悟提升:不但要知道文化环境的好,更主要的是有一种理想,将来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乡更美,这样才不辜负社会和亲人对自己的期待。
自主探究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或阶层
B、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
C、交往方式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围绕几个不同和原因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
第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生活动:请例举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典型事例
多媒体显示“资料卡”
一、中医刮痧的作用和部分简单的操作手法
二、介绍电影《刮痧》(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
简介:电影《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 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在家的爷爷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恰恰是“刮痧”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了冷静和理智。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了……
学生活动:
此材料中是如何体现中西方文化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中的区别?
对此事例,你有何感悟?
老师总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也有差异。要学会求同存异。
问题探究:阅读课本P15材料并思考和交流:
材料一表明交往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含蓄婉转,西方人直接爽快。
材料二表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将姓名放在前,表示对父母及先人的尊重。
材料三既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写信)又属于思维方式(写地址)的差异。
自主探究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学生交流: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人 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影响深远持久。
情感空间:既然文化对人有如此影响,我们中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文化?说出你的理由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强制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影响一经形成,便很难抹去,对人的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在平日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 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高警惕,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使自己朝着正确的人生之路奋然前行!
【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授30分钟,练习加小结10分钟。
【课堂练习】见课件
【作业设计】
同学们来自新疆,都对伊斯兰教很熟悉,根据所见所看列举伊斯兰教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要求:客观、公正、辩证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归纳这节课的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
课后习题
文化生活同步试题2-1 感受文化影响
一、选择题
1.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等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的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2.(高考政治试题,海南卷)海南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 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 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4.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5.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 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可见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民族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C.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6.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 )
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 )
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 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8.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材料说明了( )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
9.牛仔裤、麦当劳、摇滚乐、互联网……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些具有鲜明美国特色文化标记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面临着西化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B.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总是被动的、消极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人的生活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看小说、观表演、去网吧、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回答10~11题。
10.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但有强制性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 ③文化总是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④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
A.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 B.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C.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D.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
12.中国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泰国人会见客人行“合十礼”,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由此可见( )
A.文化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
C.价值观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D.文化影响认识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1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其中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关系是( )
A.文化环境和知识素养影响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B.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C.思维方 式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D.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14.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这说明( )
A.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认识活动 和思维方式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15.不同的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这里的“不同文化”包括( )
①价值观念不同 ②风俗习惯不同 ③文化程度不同④经济条件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④ D.①②④
1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 )
A.有形的、强制的 B.经济的、政治的 C.潜在思维方式 D.看不见、摸不着
17.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
A.经济、政治生活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人生的经历 D.科学文化知识
18.“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上述歌词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
二、非选择题
19.(山东高考考试说明)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甲同学:欧美人将拥抱作为见面礼就是文化作用的一种体现,我国藏族同胞把献哈达作为对尊贵客人的见面礼也是文化作用的一种体现。
乙同学:当年法国人民高唱着《马赛曲》奔赴卫国前线是文化的作用使然,中国人民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抗日战场也是文化的作用使然。
丙同学:英国的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I】O亿英镑。在日本,文化娱乐业的盈利已超过汽车工业的盈利。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额达几千亿美兀,占GDP增加额的20%以上。,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额3577亿元,占GDP增加额的3.1%。这一切也都可以看作是文化的作用。
(1)以上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所揭示出的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2)丙同学的发言又表明了什么?
20.几位同学相约游泰山,看到沿途的崖刻和寺庙等文物、古迹,有人不禁吟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的诗句,同学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什么特点?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5:CACAD 2—10:BDCCD 11—15:ACCBA 16—18:ABC
19. (1)甲同学的表述表明了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乙同学的表述表明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0.(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但不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主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启发我们要提高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选择和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板书
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1)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
(2)人们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2、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1)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篇13:初中政治感受文化影响教案经典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3分钟) 请大家欣赏G20宣传片《喜欢你 在一起》。 大家感受文化的影响,思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欣赏宣传片,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影响,使其进入课题。 推进新课(35分钟)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影响的途径
(5分钟) (课堂探究)
看完宣传片以及校园文化的图片展示你有什么感受?
是什么原因使你有这种感受?会影响你的行为吗?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谈一谈你对这种活动的看法?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篇14:第三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1、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从前后两个80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 。
2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表现在:
(1) ;
(2) ;
(3)
(4)
(5)
3、11月8日――14日,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会上 ,江泽民作了
的报告。
4、党在新世纪头的奋斗目标是 。
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
5十六大的主题是:
。
6、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是 。
7、“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 ;
。
8、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
9、“一国两制”具有深远的重大现实意义:
1 ;
2 ;
3 。
第四框 “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1、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 。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
3、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举两面旗帜,一面是 ,
一面是 。两面旗帜,缺一不可。
4、中国人民从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是
。
5、“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是(1) ;
(2) ;
(3) 。
6、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
。
7、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
。
8、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
。
9、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10、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11、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键在 ,
核心在 ,
本质在 。
12、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必须
;
(2)必须 ;
(3)必须 ;
(4)必须 。
13、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的1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 ;
从20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 。
篇15: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觉悟目标: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教学重点: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设想: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学生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提高思想觉悟。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和能动作用,培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层层剖析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当前国家实行鼓励消费的有关政策,提出问题:“鼓励消费与艰苦奋斗矛盾吗?在当前形势下,还需要艰苦奋斗吗?”引入课题。
二. 讲授新课:
首先,通过列举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科学家取得成功的事例(如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发现等),阐述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其次,通过“铁杵磨针、寓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讨论得出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列举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列举大庆油田两代“铁人”王进喜、王启明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刻苦攻关的感人事迹,说明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再次,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说明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要不断创业。而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了无论是个人理想的实现,还是全民族共同理想的实现都必须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虽然,艰苦奋斗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但是,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也与鼓励消费不相矛盾,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仍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四. 练习及布置作业:
比较题:不同历史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有何异同?
板书设计
二.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1.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1) 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
(2) 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2.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 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2) 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战争年代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3) 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3.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
(1)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的结晶
(2) 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
(3) 我们不仅要艰苦奋斗创造物质财富、勤俭节约,更要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 沁园春雪教案
★ 沁园春 雪 教案
★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
【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共15篇)】相关文章:
第一课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说课稿2022-08-14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2023-09-13
列方程解应用题 ―― 初中数学第五册教案2023-09-01
沁园春·雪公开课教案2024-04-07
高三上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07-13
《谈骨气》 教案2023-07-01
高三上学期英语教师教学计划2023-02-08
岭南版小学美术第五册教案2023-11-27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2023-01-0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