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推荐14篇)由网友“白糖狗毛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 书诗 立就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 利其然 环谒 泯然 受于天 固众人 伤仲永
说明: 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篇2: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一、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三、布置作业 。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篇3: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
【课时布置】
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同学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同学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耶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同学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同学识记:
隶──属于旁近──邻居与──给
就──完成泯然──消失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一乡──全乡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称──相当邑人──同县的人
固──原本伤──忧伤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干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同学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干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倒霉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忧伤、为他惋惜。
⑶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标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干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假如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示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绩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安排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篇4: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天才源于勤奋和汗水。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最终沦为庸才、蠢材,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让悲剧重演。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点拨明确】(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点拨明确】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没有将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
(二)走进写法
1.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一阶段呢?
【点拨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本文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明确】这是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
(三)走进主题
课文通过叙写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的过程,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寓理于事,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三、拓展延伸
课文中仲永的父亲为了谋利不让仲永学习,对仲永父亲的做法你有什么感想?
启示:和仲永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了我们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多学知识,造福社会,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篇5: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 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
篇6: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精选
—、教案背景: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
学科:语文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解决生字词
二、教学课题:
1、教养方面: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2.教育方面:通过共同研究课文的过程,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四、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陈元方、谢道韫 印象特别深刻,他们聪明、机智,然而年龄只有七、八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聪明少年的故事呢?
1、(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播放视频【百度搜索】
2、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播放图片【百度搜索】 (设计意图:由古代聪明少年的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简介王安石(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投影出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播放视频【百度搜索】
(投影出示):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投影出示,学生自查)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讨论,老师归纳)
(投影出示)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教师先讲解什么是词类活用【百度搜索】。
(投影出示)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文言知识,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投影出示)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放录音、小组竞读、老师指正(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百度视频】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深入研讨(一)(小组讨论,老师归纳指正、投影出示)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百度搜索】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篇7: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精选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
观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篇8: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精选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
重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
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
方法 朗读法、引导质疑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教学
课时 2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导入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问题
研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4)检查自学效果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环谒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泯然众人矣
5 、贤于材人远矣
6、或以钱币乞之
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翻译课文。
教师纠正、点拨
七、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八、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九、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教师明确答案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倾听、理解、感悟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
由学生提出刚才范读时不当的地方, 和 老师一起共同纠正。
篇9:初一《伤仲永》课文原文
初一《伤仲永》课文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篇10:《伤仲永》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⑵ 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⑵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简洁、洗炼、精当的语言。
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词。
3、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补充课文注释:
隶:属于。
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有的人。
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比……好,优秀。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⑶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⑷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哀怜,形容词作动词。
5、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⑴ 第一部分(1~2):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② 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③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④ 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⑤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⑵ 第二部分(3):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①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②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④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6、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
⑴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⑵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⑶ 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8、拓展阅读:
⑴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⑵ 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1、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篇11:《伤仲永》语文教案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篇12:《伤仲永》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情感目标: 懂得“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非常珍贵的种子,这些种子能够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结出世界上最甜蜜的果实。今天老师将会送给每位同学一颗,请大家谈谈你们得到它之后准备怎么做呢?
・・・ ・・・
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老师很高兴打架能有这样的认识,说得这么好!今天,老师还将带大家去看另外一颗关于“种子”的故事,那颗种子名叫“方仲永”,我们看看他的故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1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 《泊船瓜洲》、《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多看一些好文章,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段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三、诵读练习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断句,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可以及时注音。
2、学生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课文,要求读通句子。
3、学生展示朗读。
4、学生评价。
5、教师点拨(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写在纸上。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①、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那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4、重点字词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5、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我们读书就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积累,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②、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天才出于勤奋)
(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常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③、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
五、问题探讨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情形?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我们读书就要善于动脑,学会归类总结,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篇13:伤仲永预习作业
【感知·领悟】
细读《伤仲永》,然后回答问题。
一、试按下列提示在“__”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伤仲永》这篇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包括两段,第一段写______。第一段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至__句)写________;第二层(__句至__句)写__________。第二段写___________。第二段也分为两层,第一层(首句至__ )写_______;第二层(__句至__句)写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议论__________________。议论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王子曰”至“__”)写__________;第二层(“__”至文末)写_____。
二、本文就事说理,通过___的故事 ,说明了____和_____的关系,强调了______________。
【质疑·探究】
一、细读《伤仲永》第一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读《伤仲永》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3、少年时期的方仲永发生了哪些变化?成年以后又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伤仲永》第三自然段,然后回答总题。
5、此段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段中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_____,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______。至此作者认为在____和______的两个因素中,______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7、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
【品味·赏析】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颇具匠心,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请你边品读课文,边在下面“__”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叙议结合,借事说理。本文是一篇随笔,这种随笔通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本文就是通过记叙_________的故事,阐明了_______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________,略写________。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____________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____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________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练习·巩固】
一、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方仲( )永自为( )其名 邑( )人奇之
以钱币qǐ( )之日pān( )仲永
环谒( )于邑人 不能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伤仲永( ) 2、世隶耕
3、自为其名( ) 4、指物作诗立就( )
5、文理皆有可观者( ) 6、不能称前时之闻( )
7、贤于材人( )
三、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父得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
2、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
3、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有三:一是其父贪图小利“不使学”;二是方仲永自视才高,不努力学习;三是同县人不适当的赞赏。
4、“不使学”既点出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又预示了他“泯然众人”的结局。“余闻之也久”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本文通过方仲永由聪明沦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即使天资再好,不刻苦学习,也不会成为真正有知识、有才能的人。
6、本文立意新颖、别具匠心。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而“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
篇14: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
学生分析
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包括重要的文言虚词,如“于”“之”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议”。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读练结合。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朗读,译读,思读,品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
2、合作探究法,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小组竞赛法,适当的竞争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两课时
课前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安石情况。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泯、称、卒、耶。
4、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 的 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作者简介:
学生谈自己知道的作者情况,教师以多媒体显示资料加以补充。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 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体裁介绍:本文是一篇随笔。[投影]随笔,即随手事迹痪幸桓瘛J巧⑽牡囊恢帧9糯姹食=枰患吕词惴⒆髡叩那楦谢虿瞿持止鄣恪6绦』钇茫饩出劣馈
朗读课文,准确认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需注意读音的字,点名请学生认读,明确读音后学生齐读两遍。
隶 扳 谒 泯 称 卒 耶
2、教师以多媒体提示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一些语句的停顿,请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后,学生齐读课文。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课文注释,初步翻译课文。并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
2、每个小组各选出一名代表,每人翻译一段课文,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价,以错误少者为优胜。(加入语文课堂评价中)
3、教师以多媒体讲解译文,字——词——句——段,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4、重复重点字、词语、句子,给予一定的时间巩固知识。
五、积累掌握文言文知识。
多媒体显示测试题,学生练习,以回答多、正确率高的小组获胜,教师加以更正指导,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1)解释红色的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 4、指物作诗立就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稍稍宾客其父 8、或以钱币求之
9、环谒于邑人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11、泯然众人矣 12、受之天/受于人
13、贤于材人远矣 14、得为众人而已耶
15、卒之为众人 16、彼其受之天也
(2)一词多义
其 之 于
其诗以养父母 忽啼求之 环谒于邑人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借旁近与之 于舅家见之
父利其然 传一乡秀才观之 贤于材人远矣
其受之天 以钱币乞之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如此其贤也 余闻之也久
彼其受之天 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父异焉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理解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上天赋予的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
2、将课文翻译在作业本上,并整理课上所学文言文知识。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检查课文背诵情况及文言文知识掌握情况。
二、学生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两部分:
★ 伤仲永教学设计
★ 伤仲永教案
★ 伤仲永的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推荐14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语文计划2022-09-18
《孙权劝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3-08-11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32023-08-14
《伤仲永》的教学反思2022-09-30
写照片的初一语文下册作文2023-04-27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备课教案2022-11-23
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2023-05-29
《孙权劝学》公开课课堂实录2023-03-16
初一语文下册教学总结2022-05-0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伤仲永202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