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教学反思(共19篇)由网友“dongchao12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伤仲永的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 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很有说服力的文言文。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导入。话题:什么是天才?学生回答热烈,纷纷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天才。天才一定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一定。师:“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的学习的。
二、阅读实践,理解内容。
阅读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基础。《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课文是学习的第一步。我先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给生字词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句子的停顿。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学习文言文只读不理解一场空。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学习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提出,由同学讨论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引导学生解决。直到能疏通文意,理解内容。这一环节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疏通了文意,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还要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什么事例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从此指物作诗立就。)
(2)面对仲永聪明的天资,他父亲和同县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一样对待,有的还出钱请他作诗。他的父亲天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七年以后,泯然众人矣。)
(4)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5)怎样认识“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受之人”更为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6)方仲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才起重要作用。即使你是一个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不学习,天才也会变庸才的。)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五、总结,归纳。
学习的重要在于总结所学的知识。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总结。一是内容,本文分两部分,前面叙事,后面说理。叙事部分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说理部分则表明作者的观点,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由于“受之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二是方法的归纳,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说理,易于让人接受,具有说服力。
六、熟读、背诵课文。
学习文言文重在词语、句子的积累。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言简意深,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积累语句,为写作积累语言。文言文教学阅读文本是教学的根本。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习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篇2: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题目、作者作品文学常识、课下注释、课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预习。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这些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为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研讨,方仲永为何“泯然众人”?最终也完成了学生任务。针对学生特点,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结合自己的立场。谈谈体会,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学生自己的辩论,更是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本节课,我通过讨论、互动、合作、探究、辩论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天资再聪明的人,也要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成才,天资不聪明的人,更要勤奋,有理想,有追求!当然,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一些字词的翻译我只好布置给学生课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归纳交流。
篇3:伤仲永教学反思
王安石的《伤仲永》,记述了金溪民方仲永从神童到的过程。“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方仲永真乃神童,天资绝顶聪明,“邑人求之”,“以钱币乞之”,可见其诗影响之大,而“父利其然”,“不使学”,真乃短视!天才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究其原因,“不使学”。
方仲永的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极高的人也需要在艰苦的学习训练中培养出来。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业精于勤荒于嬉。
篇4:伤仲永教学反思
对《伤仲永》一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围绕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采用学生的小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不足之处: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还要加强朗读训练‘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另外一点是:太顾虑初一孩子小,初学文言文,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上多拖延了一些时间。
篇5:伤仲永教学反思
今天是20xx年5月13日,在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安排下,我在八(1)班上了一节文言文阅读课,课题是王安石的《伤仲永》。目的是学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理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这次的教研活动围绕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走近文本,正确朗读,然后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快速流畅,从而更快地感知内容,帮助理解。接着,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疏通文意,理解字词,整理结构,明确文章的内容。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才能退化的根本原因,正确认识仲永父亲的行为,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领悟写法。整节课都不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在教学设计上考虑不周到,结果课堂内容设计得较多,授课中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任务无法完成,因而,有些环节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得不够自如。如,学生朗读、疏通文意、对问题的合作探究都不充分,感觉还是自己手脚放得不开,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偏少,没有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过,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感觉学生是很积极的,我的心态也是我上讲台以来最自然、最放松的一次。在有领导和老师在场的情况下,我是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自然过的。可能是本人内向的原因,一直以来,每逢有人来听课或教学以外的人站在教室里,我就紧张、害怕、以致怯场,结果说话语无伦次、思维混乱,教学思路不清,不像有的人,天生就爱表现,善于表现,一有几个人在面前就特别激动,特别兴奋,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神采飞扬,忘却自我,甚至超越了自我,处于一种超常发挥的状态。我真正羡慕这样的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天赋,他们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我虽然希望我能成为这样的人,在教学中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自己从教学的疲惫中解放出来,但年已蹉跎,天性难改,今生恐怕美梦难圆。不过,我会竭力追求,努力提高,臻于完美,尽力为自己的教学生涯添一份姿色。
篇6:伤仲永教学反思
从以上案例看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于说出心里的话,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假对话。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篇7:《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反思
对七年级的同学来说,本篇文言文一些文言实词,是比较不熟悉的`,而让他们掌握这些实词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将文言直译为白话文,就会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文章内容。
文言文翻译及文章的理解是分为两节课的,而两节课之间的时间间隔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配合积极性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非常高。所以一整节课非常轻松,而学生的接受度也很高。
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理解文章。
篇8:伤仲永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但本节课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的指导不够。比如学生几次把“扳(pān)”读成“bān”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
篇9: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亘古不变的探究话题。在课改教学过程中,我校创建的“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它减负增效充满生机、充满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面结合自己在“三高”课堂汇报课的活动中做的《伤仲永》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几大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高”课堂首要环节就是要公布教学目标,体现课堂的重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朗读和翻译。朗读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顿,其中掌握句中停顿又是难点。翻译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其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又是翻译的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二,实施分步教学,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分步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步骤一,检查预习环节,首先扫除同学们认读方面的字词障碍。步骤二,让同学们试读课文,寻找句中停顿的规律。步骤三,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常见的一些文言现象,总结翻译文言文的规律。步骤四,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反馈。步骤五,留体验、创新式作业。这样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几部分,分散了重难点,学生化整为零地学习,即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点。
第三,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识点。“三高”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个环节都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别是在自学环节中,学生人人参与;在讨论环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识点,并在反馈环节中,很快地巩固了知识点,达到了高参与率、高效率和高达标率的教学目的。
第五,紧扣目标,进行知识反馈。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又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此环节地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达到了学习地高效率。
第六,留体验创新式作业,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维、现代语言改写伤仲永的故事,这样使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完全和课文的内容相反,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和现代人交流。重新改写他的历史,进行人物的再塑造。学生在完成此作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鉴和指南的作用。这样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为学生在人生成长的经历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10:伤仲永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行为反思:
从以上案例看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于说出心里的话,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假对话。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篇11:伤仲永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C、作者的感情。(哀伤,惋惜)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即书诗四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划分朗读节奏。(停顿要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分组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特殊句式: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 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词。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翻译全文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背课文
二、分析课文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蕴含主题的地方。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方仲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示例:
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小结本课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六、作业
小练笔《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23、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伤仲永》知识点归纳及比较阅读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
3、父异焉( ) 4、并自为其名( )
5、收族为意( )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邑人奇之( )
9、稍稍宾客其父( ) 10、或以钱币乞之()( )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12、不能称前时之闻()
13、泯然众人矣( ) 14、仲永之通悟( )
15、受之天也( ) 16、贤于才人远矣( )
1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2、宾客其父:
3、利其然:
4、父异焉:
【重点句子翻译】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泯然众人矣
8、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9、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词多义】
1、书: 即书诗四句( ) 羲之之书晚乃善( ) 上枢密韩太尉( )
2、与:借旁近与之(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名:并自为其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
4、自: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于:贤于材人远也( ) 于舅家见之( ) 环谒于邑人( )
6、夫:今夫不受之天( ) 夫起大呼( )
7、宾客:稍稍宾客其父(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8、并:并自为其名(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9、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 汝心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之: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
【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比较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词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掌事 (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附答案】
【词类活用】
1、形容动词作动词,以…为奇。2、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3、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4、形容词作动词,哀伤,感伤。
【一词多义】1、写;书法;信2、给;通“欤”语气词,吗3、名字;说出;命名;出名4、自己;从;如果;5、比;在;到6、指示代词,那些;丈夫7、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8、并且;全、都9、本来;顽固;巩固10、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 的,助词;助词,不译。
【古今异义】
1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性动词。 2、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比较阅读】3。前者以对话为主,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4。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在聪明也要不断的学习。即使工作后也要学习。
《伤仲永》导学案15(含答案)
《伤仲永》导学案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认识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
3、4
【自主先学】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了解作者: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江西临川人, 时期, 家、家、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之一。
3、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
结合《论语》六则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学习此文作思想准备。以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重在强调学习体验和感悟。
4、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余闻之也久( ) ④邑人奇之( )
⑤或以钱币乞之( ) ⑥仲永之通悟( )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 ② 于舅家见之( )
③ 贤于材人远矣( ) ④受于人者不至( )
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学习虚词,不能就虚词本身来单一说它的意义或用法,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来揣摩它的意义和用法。
5、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并翻译句子。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里的关键词实际上是让学生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这是第一问。关于详略是指内容,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关键是详略的原因,是比较难的。因此这里正是讨论和探究的地方。这是一种写法,即先扬后抑,也是对比,先扬后抑学生不容易想到,但对比可能较容易。这种写法是为了突出中心服务的。这里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来学习、解决问题,是比较合理的。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的,讨论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重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原因等。
【拓展延伸】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分析评价一个人,要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等地方进行判断。如文中“父利其我也……不使学”这一句是评价其父亲的重要依据。第二问,是比较容易回答的。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这是考查学生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题目。是综合性的考查。引导学生要对生活进行思考,批判。
③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这是学习本文的升华,是世界观体现。在学生自主回答和小组讨论的前提下进行点拔。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检测】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2条。
此题考查学生的积累。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信”“达”“雅”,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只有在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句子。
3、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称前时之闻( )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和巩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是扎实落实这一些内容。
教学反思:
1、故事简单,但很精彩,学生能总体上把握小说的主旨,但缺少具体分析的方法,易脱离文本简单说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读故事,揭示出深刻道理。
2、文言字词的理解掌握,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文言现象较多,需要强化,“温故面知新”,“学而实习之”。落实是教学的一重点。
3、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提出到小组合作讨论,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已逐渐懂得分析、讨论、争辩到共识,在争辩中生成新的火花,有成效,很好。但面还不是很广,还需要加强。
《伤仲永》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3略。
4、之: ①忽啼求之(指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指代“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指代这件事) ④邑人奇之(指代这件事 )
⑤或以钱币乞之(指代仲永的诗) ⑥仲永之通悟(结构助词,的)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仲永的诗)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 ① 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② 于舅家见之(在)
③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向)
5、(1)父异焉。对……感到惊 形容词意动用法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作状语
(3)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4)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名词意动用法
(5)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名词意动用法。
(合作探究)
(1)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依据: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方仲永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过人的特点。
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 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其次是:仲永个人原因:没有主动要求学习。再者,同乡人也是罪魁祸首。
检测答案:
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华罗庚
2. (1)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属于 曾经 立即 题上 自己以……为奇 意动用法 四处拜访 相称
《伤仲永》预习、复习学案14(含答案)
伤仲永
预习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
1.作者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 谒yè 称chèn 泯mǐn
【积累词语】
参看课文注释。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
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
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
【课文简介】
课文写方仲永从“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伤”是全篇的文眼,有多层意蕴:
㈠为天资聪明的仲永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
㈡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放弃了后天的学习。
㈢批评环境不利于仲永的成长。文中对“其父”和“邑人”的叙写,含有对人才环境的批评。
复习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方仲永“奇”在何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 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2,从本文看,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五岁“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表现平庸,“泯然众人矣”。 )
3,几个阶段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是“闻”;写仲永少年时期才思衰退,是“见”;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由以“闻”的形式出现,“见”和“闻”有机结合,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年幼聪慧,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阶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
4,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什么?
( 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学业。 )
5,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告诉我们什么?
( 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要勤奋学习,即使天资聪慧,也要重视后天学习。 )
【学习寄语】
勤奋能塑造最好的自己,也能创造卓越的伟人。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勤奋的硕果。
《伤仲永》课堂实录4
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行为反思:
从以上案例看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于说出心里的话,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假对话。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篇12:伤仲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强调青年人应当注重后天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行文应当追求疏密结合,详略得当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a他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后饥饿的美国农民
c他被俄国的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d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翻阅课本,他是谁?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
二、认识王安石
1、基本文学常识 朝代 字号 别称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执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3、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炼的笔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2、读清句子中的停顿——个别朗读,交流
3、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本文的情感?——个别朗读,相互点评,再读
四、梳理层次,明确主题
1、根据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
2、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龄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获知的途径
方仲永变化的原因
五——十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闻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十二、三
不能称前时之闻
见之
十九、二十
泯然众人矣
问焉(闻)
五、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
“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六、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
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七、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
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
是“世隶耕”的无知导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无奈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补写一段说理,50字左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来写
4、对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一个天才的陨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八、复习与巩固
1、复习本文的文言词汇和重要句子翻译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篇13: 《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亘古不变的探究话题。在课改教学过程中,我校创建的“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它减负增效充满生机、充满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面结合自己在“三高”课堂汇报课的活动中做的《伤仲永》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几大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高”课堂首要环节就是要公布教学目标,体现课堂的重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朗读和翻译。朗读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顿,其中掌握句中停顿又是难点。翻译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其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又是翻译的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二,实施分步教学,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分步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步骤一,检查预习环节,首先扫除同学们认读方面的字词障碍。步骤二,让同学们试读课文,寻找句中停顿的规律。步骤三,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常见的一些文言现象,总结翻译文言文的规律。步骤四,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反馈。步骤五,留体验、创新式作业。这样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几部分,分散了重难点,学生化整为零地学习,即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点。
第三,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识点。“三高”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个环节都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别是在自学环节中,学生人人参与;在讨论环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识点,并在反馈环节中,很快地巩固了知识点,达到了高参与率、高效率和高达标率的教学目的。
第四,教规律和教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语文阅读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如何让学生以课文为例子,达到举一反三,“老师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规律、教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围绕教学目标,我引领学生总结了教学规律。朗读时读准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句中停顿部分,要注意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意思;无实在意义的词在句首时,常常要停顿;句中表停顿的词后面也要停顿;三个字的句子不要再划分停顿。翻译课文时,一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二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三要注意会运用“六字法”直译课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引领学生掌握了阅读规律和阅读方法,善于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就能为学生高效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第五,紧扣目标,进行知识反馈。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又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此环节地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达到了学习地高效率。
第六,留体验创新式作业,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维、现代语言改写伤仲永的故事,这样使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完全和课文的内容相反,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和现代人交流。重新改写他的历史,进行人物的再塑造。学生在完成此作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鉴和指南的作用。这样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为学生在人生成长的经历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14: 伤仲永教学反思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篇15: 伤仲永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的环节设计很简单,在第一课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这个环节中有自读齐读个别读等形式。有了读的铺垫,我开展第二个步骤,那就是是“翻”,让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如果小组中不能解决的放到全班中交流。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我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及句子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侧重点。接着是学生轮流翻译文中的句子,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再补充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在这节课中学生基本上能疏通文中的意思。
在第二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仲永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个阶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2、是什么造成了仲永的这个结局。
3、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理解,第二个问题,我刚一说完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是他爸爸贪财造成的”,我提示说,除了这个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么?再思考看看,于是学生四人小组开始热烈地讨论,经过一番思维的碰撞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能很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了,他们觉得社会、家庭、个人都有原因,他们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很让人惊喜。在说的启示时,我给他们引入了现代社会中很多“天才”的例子,让他们明白,天资和教育是缺一不可的。
同时我还补充“情商”和“智商”都是很重要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了爱迪生和杰克伦敦的事例。最后我说,与其做一个事事漫不经心的“天才”还不如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庸才”,勤能补拙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这些“庸才”最后能成就大事。
篇16: 《伤仲永》教学反思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篇17: 《伤仲永》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篇18:《伤仲永》教学反思
人教版《伤仲永》教学反思
教完《伤仲永》一课,感觉其中的生活扩展非常必要。我是这样处理的: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向同学们发问:“仲永泯然众人,谁的责任?”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有人说:“父亲应该负责任。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也有人反驳:“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人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又问:“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程中,你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就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路到底应该如何去走?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即使你是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天才也会变庸才的。
我想,这样的学习一定会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篇19:《伤仲永》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文言文教学的字词落实部分常是老师大包大揽,谈不上自主、合作学习。老师们的理由是:中考120分中只有文言文12分、默写10分是课内的,其他都来自课外,如果说课内部分是可感的小石粒,课外部分则是飘渺的空气,只有老师的包揽才能保障学生能紧握小石粒,落实得准确、到位。
《伤仲永》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注解丰富,内容浅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同学的合作指点、老师的释疑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我们备课组拟定为两个课时,在以下方面让学生放手学习:
1.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讨论落实字词。
整个第一课时,我们没有涉及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受阻部分集中在词类活用上,如“父异焉”中的“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等,其他字词问题不大。
2.放手让学生合作解疑。
学生在落实字词过程中碰到的'阻碍,我们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小组讨论,学生首先解决了“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明白名词带了宾语,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带着这种认识,学生解决了类似“父异焉”中的“异”这种意动用法。
3.尽可能让学生多读。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于诵读,第二课时,每个环节我们都安排了朗读。朗读中思考方仲永变化的过程;朗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不同梯度的问题带动着不同梯度的朗读,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背诵此文。
4.让学生联系现实谈感悟,培养刻苦精神。
本文极富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培养其刻苦思想很是必要,在学生理解了中心后,联系现实谈感想,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学过此文后,在小测中,学生的字词检测做得比较好,化解了我们课前的担忧。
不足之处,语文课堂需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体验,让每个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基础、学习动力相差太大,个别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也有一些学生热衷讨论,但不愿动笔记下重点,留下课一下什么痕迹都没有的憾事。
★ 伤仲永教学设计
★ 伤仲永教案
★ 伤仲永课件
【伤仲永的教学反思(共19篇)】相关文章:
伤仲永散文读书感受2023-10-21
《伤仲永》诗意赏析2022-12-17
伤仲永说课稿2023-04-14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伤仲永2022-09-28
王安石《伤仲永》整体把握2023-03-29
王安石《伤仲永》鉴赏2022-04-29
《伤仲永》读后感个人感悟2023-03-15
伤仲永读后感个人2022-05-08
《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2023-06-22
读《伤仲永》后感500字作文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