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

时间:2022-05-17 01:32:3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精选17篇)由网友“乌叶Naigue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

篇1: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

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

王安石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补充课文注释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即书诗四句”

8、“或以钱币乞丐”

9、“父利其然也”

10、“从先人还家”

11、“还自扬州”:

3、“邑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4、“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5、“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篇2:课文伤仲永阅读及答案参考

课文伤仲永阅读及答案参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异焉 异__________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意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________

(4)令作诗 令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诧异;(2)内容;(3)把当做宾客;(4)让

2.扳;攀;牵引

3.(1)从此,措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4.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尔能写首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篇3:《伤仲永》课文解析

《伤仲永》课文解析

《伤仲永》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关于作者: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语言雄健,长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作品。他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学习本文,认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弄清文章结构,找出生字、生词,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释。 思考: 1、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个方面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籍贯、姓名、身份、家世 2、文中“王子”指的是?解释“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 王安石 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谈谈文章第三段文字的大意。 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5、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积累: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1、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2、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测试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yè C、 泯然众人矣 m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2、下列红色词在句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稍稍宾客其父 B、复到舅家 C、泯然众人矣 D、忽啼求之

3、对“伤仲永”的“伤”正确的理解是( ) A、中伤 B、受伤 C、哀伤 D、伤心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 ) A、 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

5、“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 A、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

参考答案

1、 A 解析:“扳”通“攀”,所以应该念“pān”。 2、 D 解析:“稍稍”在文中的意思是“渐渐”;“复”的意思是“又”;“众人”的意思是“普通人”。 3、 C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一词多意的现象,可结合文章注释来理解。 4、 B 解析:结合文章注释来理解。 5、 C 解析:“奇”在这儿是意动用法。

中 考 解 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①。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②之。狸狌生子若③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④。 注释:狌:音shēng。 啖:dàn,吃。 若:及,至于。 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1.选出红色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以啖肉故 (缘故) B.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借) C.意为异物也 (意思) D.鼠度其无他技 (估计) 2.选出红色词不属词性活用的一项( )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遂逐齐师 C.乃钻火烛之 D.南郭有士病鼠 3.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狸狌长期依赖束氏,不去捕鼠“束氏日市肉啖之”或“长被束氏畜养的缘故”等也可。) 4.(只要观点正确且与原文有联系即可。可从束氏的角度、狸狌的角度、狸狌与老鼠关系的角度引发,如不要溺爱、要自立自强、不要养尊处优、不要抛弃特长、要注意生态平衡等。)

课外拓展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l-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gaolidai剥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他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驳斥保守派所称熙宁七年旱灾是由于新政触怒上天的谬论。又认为历史是变化的,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并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论点。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二、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xx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三、本文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今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篇4:《伤仲永》课文教案设计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篇5:《伤仲永》课文教案设计

创意说明

伤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可伤之事,说可伤之理,表可伤之情。若能以伤为线,串起全文的教学,定能达到以尽可能单纯的教学线条带动尽可能丰厚的教学内容的课堂高境界。

教学步骤

一、朗读,理解课文

1、落实字词,通晓大意。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感知课文内容: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了解本文形式:随笔,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朗读,体会伤意

1、读文中叙事部分,简述作者伤为何事?作者是怎样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2、读文中议论部分,说说作者讲了什么道理,仲永何以可伤?受于人从文中看至少应包含哪些意思?

3、文中哪些词句、哪些安排可见作者的伤情?这些地方该怎样朗读?

4、你认为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三、朗读,熟读成诵

篇6:《伤仲永》课文教案设计

创意说明

本文借事说理,语言精当,论点鲜明突出,作者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却把造成仲永悲剧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其父,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异议。开辩论会是解决分歧、提高认识的最佳途径,教学中抓住学生思辨的火花,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准备,老师冷眼看学生忙碌,岂不悠哉!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大意

二、讨论

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在仲永才能衰竭过程中,其父应负主要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由仲永自己负,对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组织辩论

分组,定题,推选正反双方的发言代表和主持人,组稿,辩论。

四、教师小结,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资料整合平台】

1、有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22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县官吏达二十多年,对宋朝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39岁时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针。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年仅49岁。在他为相期间,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臻于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是他政治斗争的工具,内容多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笔力雄健,语言简洁。他的诗歌多咏时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别有含蓄雅洁的情韵,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被时人称为王荆公体。他的词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绮丽风习,意境开阔,感慨深沉。有《临川集》。

2、天才与勤奋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

──李卜克内西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亚历山大(马其顿)

3、课外扩读材料:

周士君《救救神童》。

篇7:伤仲永课文课堂实录

伤仲永课文课堂实录

伤仲永课文课堂实录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停顿节奏。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文章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师:这种词性的改变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们分析这个词的时候,要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再来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这篇文章中还有这类的词吗?请找出来。

生: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教学反思】

1、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2、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把后天教育这个概念混淆为主观努力这个概念,这样就曲解了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曲解了作者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重要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引导同学对最后一段做了重点分析,应该实现了理解作者意图这样一个目标。

3、本课实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做得较好,查阅资料较为丰富,在选用材料、运用材料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篇8:课文《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课文《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或以钱币乞之(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小题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秀才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小题3】用“/”划分句子停顿。(2分)

(1).借 旁近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小题5】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小题6】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小题7】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1)求取 (2) 立刻完成

(3)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者 把……当做宾客(4)对……感到惊奇

【小题1】D

【小题1】(1)借 旁近/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1】(1)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观赏的地方。

【小题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也。

【小题1】不使学

【小题1】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D中结构助词“的”。其他的为代词。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此题只要有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的意思即可得分。

篇9:《伤仲永》

E度网专稿

记得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说的是方仲永由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的事实,文中也着实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同上文相比,文章的主人公在前面的表现当然截然不同,但后面的结果却更出人所料,一个从天才降为凡人,另一个由不争气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无产阶级的英雄,打造出这天差地异的结果的,应该就是后天教育与个人努力造成的吧!

只有在磨难中历练过得人才能成才,这就是文章所告诉我们的深刻含义吧!而且本文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此书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强忍着病痛,历时三年才完成此书,也是想让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刻苦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拥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班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吧!

我想,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初一:1515248998

上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下一篇:这边风景独好 相关推荐 三河古镇游记 文明交通我见证 我为自己点个赞作文500字 我的家 我的家乡——顺德 《变色龙》读后感500字 军训有感 我的理想——主持人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作文1100字 我喜欢的体育运动作文600字 老王 让我如此依恋作文800字

篇10:伤仲永_

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不禁深深地感到惋惜。

方仲永是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才五岁作诗就能得心应手,而且还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他的父亲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不让他学习到处拜访同县的人。以至于仲永十二三岁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了。而又七年后变得泯然众人矣。实在令人惋惜啊!

培根说过“瓜是长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的恶性土壤中的最好”。而仲永恰恰就是天才长到了营养肥料。正是他父亲的目光短浅使一个天才最终变得平庸。真是发人深省。

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即使是天才没有后天的努力,终究会沦为平凡的人,何况是天资并不好的人呢?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才是成材的关键。爱因斯坦到4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识字,许多人认为他是低能儿,但他通过努力,最终成了一代伟人。

有几个人的成功是顺风顺水?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

篇11:伤仲永

伤仲永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

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

篇12:《伤仲永》

课 时 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xx年 上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方法:引导为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篇13:《伤仲永》

伤仲永是我在爷爷的书架上的一本古老书籍里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古文,我在爷爷的指导下认真地读了几遍。文中的方仲永的确让我感到有些遗憾和惋惜。方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方仲永的最后结果,是因为他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而我们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百般呵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又怕溜了,我想这同样对我们下一代的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家长们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成才,就更加应该放手让他们多锻炼。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篇14:《伤仲永》

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无不替拥有天生伶俐的仲永感触惋惜。他的父亲和同县的人是何等的愚昧无知。本文讲的是一个天生聪慧的小孩子,由于父亲的愚昧无知,不让他学习,而只是为了谋利,来赚取财政,葬送了一个可以有成就的一小我私家。

从本篇文章,可以看出知识和文化对一小我私家是何等的紧张,比如说仲永,他由于有天生的聪慧,可以为家里赚取用度。也由于他的父亲没有文化,而是一个诚实的农民。就缺少了长远的眼光。如果其时,他让仲永去学习,而不带他去同县的人家里作客。也许以后的利益比面前目今的利益更加的大。而他的父亲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就是有知识和文化和没有的区别。

我听说这件事好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抵故乡,在娘舅家见到方仲永,他曾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曾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返来,又到娘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娘舅说:“他才气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人不能寄托天赋的聪慧,必需要担当后天的教诲。才气有大前程。一小我私家就算天赋没有上风,但是他担当了后天的教诲,并且很受苦就能成。

金溪布衣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东西,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触惊奇,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怙恃、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原理都有值得欣赏的中央。同县的人对他感触惊奇,垂垂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品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以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造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好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抵故乡,在娘舅家见到方仲永,他曾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曾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返来,又到娘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娘舅说:“他才气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老师说:仲永的通达、意会本领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气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由于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诲。像他那样天生智慧,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诲,尚且要成为平常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智慧,原来就平常的人,又不担当后天的教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篇15:伤仲永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一)

有人认为成功来自于先天的资质,也有大部分人认为成功来自于后天的学习与积累。

大家一定都知道方仲永吧,他是一个具有先天资质的奇材,五岁就会作诗。但他的父亲只认为他有先天的资质就够了,不需要后天的学习与积累,所以不让他上学。后来,乡里人全都知道了方仲永是一个天才,于是就请方仲永的父亲吃饭或给钱买方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他可以靠方仲永的本事赚钱。于是他就带着方仲永到各家各户做客,为他人写诗赚钱。后来方仲永长大了,但他的知识并没有增长,所以他渐渐地变得和常人一样,后来又渐渐地不如常人了。

由此看来,只有先天的资质是无法成材的,必须要有后天的学习与积累才行。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现在才发觉,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一个天资聪颖的人,若不把握机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读书,结局也就会像本文的仲永一样吧。更何况我们“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在世界上,靠先天的资质成材的一个都没有,但是靠后天的学习与积累成材的却数不胜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华罗庚……因此,有了先天的资质不能骄傲,要在后天的学习和积累上跟出色才行。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二)

一个月之前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上了一堂《伤仲永》。这是一堂观摩课,令人意外的是没有花架子,没有令人望之兴叹的所谓创新设计,有的是令人感动的朴实、踏实。正如程翔老师自己所说,听了他的课,人人都学得来,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读、解、悟——三个非常简单的环节,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平时上文言文就是这样上的,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但是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很难做到程翔老师的耐心、细心及对学生的关爱。

第一个环节“读”,自由读、指名读、检测读、齐读……读的方式多样,反反复复,检测一次不够,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再检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真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才罢。这里“读”(包括听)的次数,竟达八次之多。自己平时就缺乏这样的耐心。除非早读安排了学生朗读,不然在新授课上几乎没有这样充分地让学生读过。

自由读、指名读、展示读、齐读,对于稍微简单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过了。因为齐读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达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其实这样整体的检测是不准确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础差的学生在第一步就无法达标,后面的环节,他就更加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于是经常处于似懂非懂的浑浑噩噩状态。长此以往,信心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渐渐消失殆尽,这样差生就只能更差。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三)

人不能依靠先天的优势,要接受后天的教育。

最近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无不替拥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亲和同县的人是多么的愚昧无知。

本文讲的是一个天生聪慧的小孩子,因为父亲的愚昧无知,不让他学习,而只是为了谋利,来赚取财务,断送了一个可以有成就的一个人。

从本篇文章,可以看出知识和文化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比如说仲永,他因为有天生的聪慧,可以为家里赚取费用。也因为他的父亲没有文化,而是一个老实的农民。就缺少了长远的眼光。如果当时,他让仲永去学习,而不带他去同县的人家里作客。也许今后的利益比眼前的利益更加的大。而他的父亲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就是有知识和文化和没有的区别。

人不能依靠先天的聪慧,必须要接受后天的教育。才能有大出息。一个人就算先天没有优势,但是他接受了后天的教育,并且很刻苦就能成。比如牛顿,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意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最后成为了科学的巨人。不经历风雨如何能见彩虹!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四)

今天,我读了一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伤仲永>.

<伤仲永>,是一篇关于后天教育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五岁的时候,还没有见过书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要书具,于是他的父亲便向邻居借来了文房四宝,没想到,方仲永拿起笔写了四首诗,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父亲把这首诗拿给了乡里的秀才,秀才看了以后,大大夸奖了这首诗,从这以后,只要人们指一个东西,他就能做出古诗来,他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于是便拉着方仲永,去四处做客,别人给他钱让他作诗,过了两三年后,再让方仲永作诗,他就做得不如原来的那样好了,等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方仲永生下来虽然受到上天的眷顾,天赐予他了比其他人更加聪明的大脑,可是他没有接受后天良好的教育,从一个天才变成了普通人。方仲永变为普通人的因素不只是他自己,更大的责任应该是他的父亲。方仲永的父亲为了那一点小小的利,就把这么聪明的孩子葬送在童年,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再看现在的父母,哪一个不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周末还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方仲永父亲的观点和现在的父母比起来真是相差甚远,不管是什么年代都要让孩子接受知识、学习文化。悲哉!方仲永之父!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五)

《伤仲永》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能否成长,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这就说明了,我们必须要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或许这句耳熟能详的哲理名句,早已让我们的耳朵听出茧来了,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我们永远只能吸收而不能满足,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工作,他经常利用别人的喝咖啡时间学习,这难道还不够吗?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为类从奴隶时代发明文字到现在流传了几千年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的“一辈子”的时间能学完的呢?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没错,人无不是在学习中成长,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已经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取得一些成就便满足于现状,沉醉于一时的成功……这些人到了最后始终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满足现状,发奋学习,最终是社会的强者。可见学习是无止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习。

我曾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国外某大学一群即将毕业的工程系大学生全部被一场他们全都自认为简单的考试所考倒。这同时说明了我们将来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东西要学,现在的一点知识是绝对不够的。

或许当我们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一些人将继续学习基本知识,另一些人则要去攻读“社会大学”,虽然道路不同,但我们都还要不断汲取各类知识,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篇16:《伤仲永》_

学了《方仲永》这篇文言文后,真的,心里有一丝哀伤,替方仲永感到万分的遗憾,当然不免也讨厌起他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钱财,竟然不让自己的儿子学习;不过,说回来方仲永也是有一份责任的,毕竟他才华横溢,知书达礼,热爱学习,居然不阻止他的父亲,说服他的父亲。

不过,更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王安石对后人的教导:“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才能胜过有才能的人很多,但是,最终还是成为常人,那么是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先天得到的是这样超众,不受后天教育,况且成为常人,现在这没有天赋本来来就是常人,又没有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是的,我没有仲永先天的才思敏捷,才华出众,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常人,如果我今后不学习,不受教育,那么可想而知,我会连个普通人都不如,会变得不明事理,愚昧,庸俗。所以,我一定要学习,有学问,明事理的人才真正合适生活在着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我要珍惜光阴,以仲永以及一些前辈最后所受的教训为戒,做一个对世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17:《伤仲永》_

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憾于明朝。 ----拿破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幼时的方仲永天资聪慧,却因为父亲的愚昧,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现在,已经如同常人了。回想幼时的情景,不住感到悲伤。“天才是99%的勤奋加上1%的天赋”。勤奋是突破困难的指路明灯,而天赋就是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如果没有突破立在前面的难关,就别说开启大门了。反之,如果没有钥匙,突破再大的难关也无济于事。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才能是一本书,需要你去填充。如果我早些明白,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若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一定会好好把握住。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结果。无人能使时钟为我敲打已逝去的钟点。失金可觅,时不再来。时间是无声的锉刀,现在的我正应了李大钊的那句话“虚度今天,就是毁了昔日成果,丢了来日的前程”。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伤仲永》教学设计6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反思

伤仲永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的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反思

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
《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伤仲永课文答案及介绍(精选17篇)】相关文章:

伤仲永练习题2022-11-17

比较阅读:伤仲永 孙权劝学2023-07-07

伤仲永课件2023-07-26

《孙权劝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3-08-11

优质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2022-04-30

伤仲永文言文高效训练2023-04-15

王安石《伤仲永》整体把握2023-03-29

王安石《伤仲永》鉴赏2022-04-29

《伤仲永》诗意赏析2022-12-17

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设计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