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文教案

时间:2023-07-12 07:58:4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乡愁课文教案(精选15篇)由网友“你的氢”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乡愁课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乡愁课文教案

篇1:乡愁课文教案

乡愁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用具:录音机

一、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一则,要求:解释,典故,造句,抽一人评,再由教师点评。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三、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四、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肯定读的不较好),教师以此为例纠下:

讲解:①语速要放缓慢一点;③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老师作示范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五、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教案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六、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七、作业布置:

完成〈掌握语文〉P第题。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逐层推进个人思乡之情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拓展阅读:乡愁相关诗句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8、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9、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10、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1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4、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1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9、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20、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篇2:《乡愁》课文经典教案

《乡愁》课文经典教案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拓展阅读:《乡愁》的诗歌美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篇3:乡愁课文教案

乡愁课文教案范例

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 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 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乡愁>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 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创新和智慧的欣赏者。本堂课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思想的碰撞,富有个性的品味表达,争论,点评,画面、音响等辅助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七 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八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打开多媒体屏幕,播放画面。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水面波光粼动,伴随耳侧的是陈立新的《思乡曲》)

《乡愁》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诗行之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情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正是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这种愁绪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创设情境,创设激发情境的导语很关键。

我们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寄宿在亲戚家或是陌生人家里,有的十几天或者是一两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中有一些孩子离家在此地求学,今天老师想采访他们一下。“你们想家吗?”“想家的心情是怎样的?”(略)“是啊,想家。老师也想家,我从家乡来到林甸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我想家中的父亲身体可好,我想院门前的柳树是否已经发芽……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最浓重的牵挂,夜不成眠时,我就在心里默念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诵读)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 /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亲人不得团聚,他们想家的心情才称得上真正的乡愁。下面我们就来朗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二)初步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画出重音、停顿,力求读准读顺,然后说说文章四个诗节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四个诗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在学生诵读过程中强调停顿、重音,明确”啊“的变音和叠词重音却轻读的处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诗歌诵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明确了——这是一首抒发不同年龄段的乡愁诗,是按照时间顺序成文的,各诗节之间的顺序不能调换。(板书关键词)

小时候——思念母亲

长大后——思念妻子 时 间

后来啊——孝子之心 顺 序

而现在——热爱祖国

(三)合作探究

1、捕捉细节,再读文本

《新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设计的问题是,讨论:我们看黑板上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行文的,如果我将“后来啊”改成“中年时”,将“而现在”改成“老年后”怎么样?试读着看看。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抒发自己的个性解读,明确不能更改的原因“后来啊”有种绵延的哀伤,仿佛凝聚了作者一生的乡愁。诵读时语气要低沉,压抑,语速要缓慢,音调要延长。黄土的内外是天人永隔,坟墓虽矮却无家书达意,此时的乡愁更悲哀,更浓稠。“而现在”中的“而” 字是转折关系,文章由乡愁升至爱国,是全诗的高潮,诵读时语调要上扬。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思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一起连缀成了一条变化有致的情感线索,它牵引着读者去领悟诗人坎坷的一生和复杂的乡愁。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诗人感情的高潮——热爱祖国,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就被烘托出来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个性的解读。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思乡情感的跌宕和高潮。(指名生读后齐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加深文本的解读,顺序不能调换还因为空间的转换和感情的递增。(讨论时要注意品味与朗读指导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抒发情感,即兴诵读)

2、联系背景,加深感悟

我们再读文本,感情色彩增进了许多,各诗节的语气语调也有了极大的区别。但我觉得还是少些什么,少些什么呢?我们听一听余光中亲自诵读的《乡愁》,找找其中的差别。学生静听、静思、点评、分析,得出结论:余光中的诵读情绪更饱满,听起来更能感染别人,“矮矮的坟墓”用了颤音,多了一份诀别的凄凉和痛楚,“浅浅的海峡”多了一份恨别的沧桑和无助,多了一份自己的经历。(学生通过品评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诵读,不仅再次强化了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而且更深刻地感受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那么这份经历是怎样的?

小组合作,共同归纳梳理课下搜集的关于余光中的资料。

诗人的创作与他的生平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写作背景一味由老师来介绍,不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然后,老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在课堂上作适当的补充,应该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3、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余光中把几十年的情感沉淀下来,在十几行短诗的创作之中瞬间爆发。他许多作品都习惯于将说不清道不尽的细腻感情浓缩在几个简单的意象中,这种高度的凝练和抽象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尤为明显。那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意象?你能具体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小组分工合作:一组:第一诗节、二组:第二诗节、三组:第三诗节、四组:第四诗节,老师也参与到活动中来)

特别说明的是:以下各组情况都是当堂生成的,“例如”是为了方便各位评委老师了解课堂情况,是根据自己的课堂讲解后生成的

例如:第一诗节:乍暖还寒时,一盏昏黄的油灯下,一个身材瘦弱的书生正在写信,信写好了,他又读了很多遍,有泪花滴下,溅在桌上,绽成一朵花。想起母亲,他向窗外望去,凝视的双眸写满憧憬和牵挂。

第二诗节: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他的妻子站在码头上,手中挥舞着洁白的手绢,依依不舍的目光就象悠悠的流水,脉脉的晨辉……

第三诗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快步跑向自己家的祖屋,兴奋地推开房门,可是一切却都空荡荡的,再也看不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母亲慈爱的叮咛,再也不能享受到母亲温柔的抚摩,母亲用过的茶碗还在,母亲拄过的拐杖还在,母亲坐过的摇椅还兀自在风中摇动,但母亲却永远地去了,“我”跪倒在母亲的坟前,失声痛哭......

第四个诗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隔着浅浅的海峡,眺望着大陆的方向,心底在一遍遍地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每当老师读到第四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国民政府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同学们,乡愁是余光中一个人的独特感受吗?“不是”“乡愁是所有台湾人共同的心声。那么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我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这不仅是对文本的领悟,更重要的是在假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加进自己的情感体验,把余光中的乡愁迁移成自己的感受,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教学重点。

4、归纳《乡愁》的背诵秘诀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思念母亲,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这首诗四个诗节都很整齐,字数相等,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乡愁是——’与 ‘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虽不一样,但都是叠词,分别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量词的使用位置相同”“每节诗都借助了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此环节是学生归纳本诗结构特点的过程,也是强化教学难点.为后文推荐理由寻找切入点。

(四)拓展延伸

1、推荐《乡愁》,阐述理由

《乡愁》选择了四个独特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意象不仅含蓄深刻,富有美感,而且与作者的经历紧紧相连,富有时代与历史气息,是诗人对乡愁的独特感受。那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向朋友推荐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推荐的理由?学生思考后发言。(强调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富有个性)

例如:我推荐余光中的《乡愁》,我推荐的理由是:它将抽象的乡愁化为具体的意象,感染力很强。乡愁本身是难以表现的情绪,诗人从广远的空间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借助他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刻感人。

我推荐的理由是:《乡愁》中的四个意象典型而贴切,虽然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邮票”让人联想到寄信、写信,联想到信上倾诉的思念,联想到孩子想家的心情,联想到母亲凝眸的眼睛,联想到寂静的深夜,一轮明月下,母子天各一方的思念。

我推荐的理由是:《乡愁》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这首诗四个诗节都很整齐,字数相等,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结构均衡匀称,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形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

2、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同学们的推荐理由中包含了你们自己对这首诗的独特评价,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要了解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要善于独立思考,有不拘于前说的精神。乡愁是一生的文化,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们对《乡愁》这首诗还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认知,因为好诗是不倦读的。最后让我们在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中,再次领悟感受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让我们在心中默默地期盼,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回报,千千万万个台湾人民不再饱受思乡之苦。

教师的总结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再次强调,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今后孩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乡愁四韵》的播放,渲染浓浓的愁绪,与课堂开头相呼应,使这首文质兼美的诗歌深深地隽刻在学生们的心理。

(五)作业(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

1、搜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古诗与现代诗均可),按照意象进行分类

2、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找其共同点,辨其不同点,品其表达效果。(从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把握。)

3、尝试着写一首“乡愁诗”的评论文。

(六)板书设计

小时候——思念母亲 时间顺序

长大后——思念妻子 空间转换

后来啊——孝子之心 情感递增

而现在——热爱祖国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篇4:课文《乡愁》教案

课文《乡愁》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通过揣摩品味,理解诗歌中语言之美。

通过点拨指导,让学生理解诗歌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走近乡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播放《两地书母子情》

师:下面我给大家读一段文字:我班朱慧慧,是个泪姑娘。自到校第一天起,她没有一天不咧嘴的,不说话,一张嘴先是哭;一读书也哭,整天一幅泪眼模糊的样子。“俺害怕”“俺想家”“给俺家长打电话吧”“俺有点不舒服”如此一类的话,每天都说好几遍,家长一周至少到校两次来看她,她还是想回家……这是我们学校的郑英杰发表在校园网上的一篇文章,是他去年刚接新生不久写的。同学们,你听过之后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受)

师:对家的思念,是多少游子的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可又无计可施。现实中就有这样一位游子,离家时,还是一个黑发少年,等他再踏上回家之路时,已近古稀之年,这期间经过了漫长的40年,40年!他对家的思念该是多么地炽烈、浓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世界,感受他浓重的思乡之情。(出示幻灯片:大屏幕显示课题)

倾听乡愁(出示幻灯片)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幻灯片走进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祖籍 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 “四度空间”。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舟子的悲歌》等。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通过读诗,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教师:关于读诗,我知道大家已积累了不少经验。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说:节奏、重音、语速)下面大家自己试着朗读一遍,把诗的节奏、重音标示出来。

教师:找个同学朗读一遍,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的与自己有哪些不同?(语调不当、感情不投入等)

教师:这首诗每小节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母、念妻、失去母亲的悲痛、对祖国的无比思念之情,感受情越来越强烈。)

第三小节:“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要重读“矮矮”,读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之感。“我/在外头”,语调上扬,“母亲/在里头”语气转为激烈,“在里头”要拖着颤音,表达出一种撕心裂肺的悲痛之情。

第四小节是全诗的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大陆”要重读,“在那头”语调上扬,一字一顿,拖音稍长些。

3、多媒体播放《乡愁》的视频朗读。

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乡愁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通过意象凭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本首诗中,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来寄托乡愁的?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种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点击幻灯片显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作者选取了这四个意象表达了自己一生的乡土情结,让人耳目一新。)

3、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首诗每一小节,人、情、景俱在,让读者读过之后脑中出现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乡愁图。如老师读过第二小节后脑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我手中摸索着这一张窄窄的船票,思绪又回到了妻子与我分别的那天;一声汽笛,几缕轻烟;驶去了,港口的船;垂下了,告别的手臂;拉开了,彼此的思念……(相思殷殷,夫妻离愁。)请大家发挥想象,把这些画面描绘出来。

例如学生回答:(第一小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点击幻灯片显示:含情依依,母子情愁)。

(第三小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点击幻灯片显示:哀痛深深,生死别愁)

(第四小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点击幻灯片显示:乡愁浓浓,祖国乡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母子情愁、缠缠绵绵的夫妻离愁、撕心裂肺的失去母亲的哀愁,也感受到了世上最浓重、深情的祖国爱愁。

4、下面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再次带着感情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课堂拓展

中国是诗的国度,乡愁诗更是古典诗词中一朵奇葩。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很多的乡愁诗,你能吟一两句吗?

(此环节可以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先让学生吟咏自己熟悉的乡愁诗,然后点击幻灯片显示,教师准备好的诗句。)

结束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家是游子永远的期待,希望台湾和大陆早日统一,到时“月圆人也圆”。(点击幻灯片显示文字动画)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六、板书设计

乡愁

邮票含情依依 母子情愁

船票 相思殷殷 夫妻情愁

坟墓哀痛深深 生死别愁

海峡 乡愁浓浓 祖国乡思

篇5:《乡愁》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课件)

三、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读这首诗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四、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 (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作者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 、母子死别 、两岸分离(板书)

五、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拓展阅读:《乡愁》鉴赏

《乡愁》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篇6:课文《乡愁诗》教案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品味迁移。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人。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

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这些又都有整齐美。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用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慕蓉的《乡愁》。

四、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第二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写句举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篇7:课文《乡愁诗》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角度:

情境体验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想像积累。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观看《乡愁四韵》MTV片段导入。

二、朗读

1.找四位同学分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2.朗读指导。从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3.听配乐诗朗诵,要求边听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三、想像余光中《乡愁》的画面,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诵第一节,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学生分组想像第二、三、四节的画面。老师不失时机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想像的画面配诗。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四、用画面想像法读席慕蓉的《乡愁》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并想像。

3.师生共同完成画面创设。

清幽的月光洒进窗棂,诗人独坐窗前凝思。远处好像有人在吹竹笛,那声音清悠、渺远、若有若无。诗人的思绪不经意又回忆起遥远的故乡,可故乡的面貌在脑中却总是模模糊糊、似隐似现,就好像那大雾里别离时挥动的双手,心中有而眼前无。可是,在心灵深处,这种思绪和情感却一直模糊不了,就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记忆里永远茁壮、永远繁茂、永远清晰!

4.体味这首诗的情感。

明确:淡淡的思念与哀愁。

五、根据想像背诵这两首诗

篇8:课文《乡愁诗》教案

教学目的:

扩大阅读视野,加深阅读印象,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评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角度:

美文助读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助读评析。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简介作者余光中、席慕蓉的经历、文化底蕴的相同与不同。

二、朗读

1.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读。

3.听两首诗的配乐朗诵。

4.放音乐,学生随音乐朗读。

三、比较

1.从情、结构、语言、意象、意境、意蕴、写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表意见。

2.下发资料《两首各有千秋》,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比较到位没有。

两首《乡愁》各有千秋(节选)

首先从诗的意象来看,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四个典型的意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不同的意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诗人正借此传达出渐次凝重的感情,并逐步揭示出呼唤华夏统一的深远意境。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借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离别时间愈长,思乡的感情之树愈茂。两首诗都用了多个意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首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诗(以下称余诗)在形式上很整齐,具有建筑的美。全诗四节,各节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样,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开头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节的句式都与此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形式,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席慕蓉的《乡愁》(以下称席诗)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余诗那般整齐匀称,但也另有一番情趣。开头一节仅两句,字数相同,形式整齐,内容连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三节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划一的句式。

再次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余诗语言朴素,生活气息浓,完全口语化,诗中多用叠字,读起来感到自,亲切,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愉悦感全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侃侃叙说着思乡的故事,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席诗在语言上较为讲究,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用词典雅而富有诗意。就是常见的用语,也被诗人诗化了,那没有年轮的树、有月亮的夜晚都是从日常用语中提炼出的妙语,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不是的感觉。

(张祺)

3.学生自读资料,找出自己的比较与资料中的比较有何异同。

4.启发学生说出资料上没有的内容。

四、下发两首写乡愁的诗,要求任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月之故乡

彭邦桢(台湾)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乡色酒

舒兰(台湾)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还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五、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有可能的话写成鉴赏性文章

篇9:《乡愁》课文微教案

《乡愁》课文微教案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而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 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 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 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席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拓展阅读:乡愁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篇10:初中课文《乡愁》参考教案

初中课文《乡愁》参考教案

对于初中课本中的乡愁诗很感兴趣,我教《乡愁》。在教学中我把它设为专题课来讲。为了讲这节课可以说是做了很多铺垫工作。我是想把台湾诗人这种乡愁情结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乡愁绪结合起来。所以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思乡诗,又品读了余秋雨的《乡关何处》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借助贵站的音频材料,学生学会了《乡愁四韵》。以下是我的教案,希望各位老师能给予宝贵意见。

课 题 乡愁千千结(乡愁专题)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在音诗画的魅力下感悟余光中《乡愁》的韵律和情感

2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能力,理解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乡愁情结

3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其对诗歌艺术美的感悟力

教学重难 点 通过对余光中《乡愁》的赏析,将它与席慕容、中国古代诗人的思乡进行比较,体会其中各异的乡愁情结。

教学关键 使学生能进入诗的情境中,用心灵感悟诗歌的感情脉络。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搜集适用于配乐朗诵的乐曲,师生共同筛选整理。

2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到各类乡愁诗歌或散文,并自己找到有关作家的情况,在课前分组讨论,使资源共享。3对这一课题或者与其相关的课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的时间继续探讨研究,并将结果汇集成文字从网上发送到老师的信箱

德育渗透 在诗中体会诗人浓厚的思乡怀国之情,那是他们对中华传统文眷 恋,对我们华夏民族魂牵梦绕的儒幕之思,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我教《乡愁《。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具,以读诗带动讨论,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意境。课前补充作品 1《乡关何处》——余秋雨 2《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教学过程:

导语 刚才大家听到的那首歌曲就是由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编 曲而成的。“乡愁”是历来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结。那么余光中先 生独特的乡愁体验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去品味一下 而了解一下中国文人的千千乡愁结。(课间请大家欣赏佟铁鑫演唱的 《乡愁》)

一 请同学选取配乐朗诵诗歌,并谈一谈为什么会选取这支曲子配乐是上节课 大家选好的,共有二首: 《乡 音》(二胡)、妆台秋思(笛子)通过选取乐曲的过程,是学生对歌感情理解融入的过程。

二 刚才大家谈理由的时候基本都围绕一个问题:乐曲的基调必须符合歌 的感情脉络。而乡愁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哀伤的。但是诗中的感情线 索却是不断流动的,变化的。

小时侯————(邮票)————相隔千里

长大后————(船票)————遥遥相望

后 来————(坟墓)————生死茫茫

现 在————(海峡)————忧国怀乡

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思乡情又不尽相同 请欣赏FALSH动画,思考余光中的〈乡愁〉是有几幅图画组成的?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每一阶段的思乡情感有哪些不同,每一段的特点是什么。

三 这是余光中先生哀婉深沉的思乡情结,对“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古人又有怎样的思绪呢?

1《天净沙-秋思》马志远——伤心欲绝

2《黄鹤楼》崔颢——迷茫困惑,不知何处是故乡

3《回乡偶书》贺知章——回乡后不被故乡接纳的另一种更深沉的悲哀。

4《客中作》李白——“不知何处是他乡”那种四海为家豁达豪迈的襟。

联系古典诗词里面的一些典型的乡愁情感进行比较。请同学看屏幕读古诗,品意境,解诗意。

四 古人出门游学,四海漂泊,人在旅途不如意,何人不起故园情?所以对于古代仕途受阻的诗人的乡愁情结我们很好理解,可是象余光中这样在台湾 或 海 外公成名就、生活很稳定的游子,他们的乡愁情结到底系在哪里呢 (让 我们从于光中自己的诗歌中寻找答案吧)

1“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余光中《十年看山》

2“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 …”《五陵少 年》由此可以看到余先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儒慕之思。(这一点在他 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已经涉及到)他的乡愁是来源于血浓于水的民族情 结。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身

篇11:乡愁课文教案与赏析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赏析

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 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 “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意象:海棠,富贵满堂,腊梅,家乡的象征)

篇12:乡愁课文解构

乡愁课文解构

《乡愁》意象单纯而又丰富,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下面是乡愁课文解构,以供阅读。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

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一首童谣一段故事之后,我却只能为乡愁的解构而伤逝。乡愁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是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现实生活是物质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的较量,是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溃败,工具主义的无往而不胜,我们的时代还有人类憩身休闲的后花园吗?

也许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流行文化一举稀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乐全盘击败的时侯,我们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乡愁还能成为乡愁吗?返身回顾之间,乡愁曾是一段尘封历史的精神勾连,故纸堆中惊雷的声声诉说,已在川流不滞的文化长河中传说着“故人、故事、故园”的隽永灵魂。

当落日夕阳带走了生命中春天的.记忆,薄暮的黄昏你还能迎来考古者挖堀史海钩沉的快乐吗?

也许乡愁的解构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当它不成其为艺术品,当它被说成是感情的奢侈,当它已成一段淡漠的回忆,乡愁的刻骨铭心岂不成了弥天大谎。

事实上,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没有乡愁的物质社会,支撑我们心性的那座精神纪念碑,就在一场没有暴风雨的灾难中轰然倾倒。我们喜爱陌生的城市,我们流连于酒后的街头,我们欣赏新鲜的演出,我们欢呼青春的流浪。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是多么美!乡愁是否只会让我举步维艰?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回眸中靓丽如花的故园早在漫天的风沙中逝了它的容颜。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久别重逢的最新一次邂逅中,为它骄傲的写下最真的言辞。

乡愁被工业文明放逐之后,聊以告慰的情感替代品,只能是机器流水线上制造的后天物质,它有助于身体的肌肉强壮,却丝毫不问心灵的温暖与否?现代化的 “乡愁版本”竟然是这么的新潮与另类:键盘敲打的“雨夜寄北”以网上传情的惊鸿一瞥,成就乡愁的未来时;电话情思的无聊滥觞,以话语的盛宴多余的倾倒后现代的情感垃圾;支票汇款信用卡的包打天下,以最经济实惠的功利交换把爱的精神脂肪一口吸干。

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它的后花园还在桃花深处吗?假如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愁的苦味你就可以放到一边让别人自斟自饮吗?缅怀乡愁,让一世情缘唱得美一点再美一点!“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在遥远的他乡总有寂寞的时候,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那时候回不去的故乡是那么的可爱,像童年时母亲在自己摇篮边轻吟的那首儿歌。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拓展阅读:《乡愁》学习思路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节诗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篇13:乡愁课文解读

乡愁课文解读

《乡愁》的抒情旨归是厌弃隔离、厌弃分-裂,向往团聚、向往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

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一首童谣一段故事之后,我却只能为乡愁的解构而伤逝。乡愁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是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现实生活是物质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的较量,是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溃败,工具主义的无往而不胜,我们的时代还有人类憩身休闲的后花园吗?

也许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流行文化一举稀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乐全盘击败的时侯,我们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乡愁还能成为乡愁吗?返身回顾之间,乡愁曾是一段尘封历史的精神勾连,故纸堆中惊雷的声声诉说,已在川流不滞的文化长河中传说着“故人、故事、故园”的隽永灵魂。

当落日夕阳带走了生命中春天的记忆,薄暮的黄昏你还能迎来考古者挖堀史海钩沉的快乐吗?

也许乡愁的解构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当它不成其为艺术品,当它被说成是感情的奢侈,当它已成一段淡漠的回忆,乡愁的刻骨铭心岂不成了弥天大谎。

事实上,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没有乡愁的物质社会,支撑我们心性的那座精神纪念碑,就在一场没有暴风雨的灾难中轰然倾倒。我们喜爱陌生的城市,我们流连于酒后的街头,我们欣赏新鲜的演出,我们欢呼青春的流浪。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是多么美!乡愁是否只会让我举步维艰?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回眸中靓丽如花的故园早在漫天的风沙中逝了它的容颜。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久别重逢的最新一次邂逅中,为它骄傲的写下最真的言辞。

乡愁被工业文明放逐之后,聊以告慰的情感替代品,只能是机器流水线上制造的后天物质,它有助于身体的肌肉强壮,却丝毫不问心灵的温暖与否?现代化的 “乡愁版本”竟然是这么的新潮与另类:键盘敲打的“雨夜寄北”以网上传情的惊鸿一瞥,成就乡愁的未来时;电话情思的无聊滥觞,以话语的盛宴多余的倾倒后现代的情感垃圾;支票汇款信用卡的包打天下,以最经济实惠的功利交换把爱的精神脂肪一口吸干。

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它的后花园还在桃花深处吗?假如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愁的苦味你就可以放到一边让别人自斟自饮吗?缅怀乡愁,让一世情缘唱得美一点再美一点!“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在遥远的他乡总有寂寞的时候,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那时候回不去的故乡是那么的可爱,像童年时母亲在自己摇篮边轻吟的那首儿歌。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拓展阅读:《乡愁》思路分析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节诗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篇14:课文《乡愁》分析

课文《乡愁》分析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

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领学生继续思乡。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今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乡愁》这首新格律诗节奏感很强,适宜学生的朗读。具体表现在:从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另外诗人采用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你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应用,既突出地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和脉络,从而增添了诗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诗的节奏感。从各个小节来看,各节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添了诗的音韵美。本诗有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的同时,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因此在指导朗读中,给学生谈了三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诗人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了《乡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结和内心读白。这样完美的形式,这样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让学生们深入其中,兴致朗读呢?之后,教师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单读和齐读,在不断的指导中,学生朗读的感情逐步投入,简直与余先生当时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三、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意象”一词在学生心中是难以理解,在讲解中,我说意象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乡一节,维系母子深情的纽带是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就是第一节的意象。学生在我介绍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节的意象,即思乡一节是邮票,思情一节是寄托思恋的船票,思亲一节是寻找母爱的坟墓,思国一节是骨肉分离的鸿沟──海峡。之后,结合余先生的生活,讲解为什么以这些事物作为意象来写。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想到了祖国大陆这个“最大的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有了“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一句。《乡愁》一诗正是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明朗、集中、强烈、无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全诗以时间为线,把四个意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在构思上,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篇,层层深入。在地点上,前三节写诗人不在大陆的经历,最后一节写诗人在孤岛上的乡愁之情。在内容上,以思乡──思情──思亲──思国结构全诗,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感(或以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乡别结构全诗)。

四、巧妙辐射,加深理解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不乏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适时地进行辐射阅读对引导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抄了几首写乡愁的诗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此诗清丽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乡特征和故乡气息的“故乡的歌”和“故乡的面貌”,将它们融入美丽的月光和朦胧的雾气中,真切感人地表达了思乡的浓情。最后,诗人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长青树,永远不老,永远铭记在诗人心中,可见,诗人的思乡的情感是多么浓烈而醇厚。

2、李广田的《乡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起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这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此诗抒情的角度十分独特,诗人用古城的静夜、故乡的明笛、家乡的歌吹和故园的小池塘、萧风中的芦与笛等意象,组成一幅明丽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眷念父母的深情,使乡愁具有一种强烈的弥漫性和渗透感。读罢此诗,你的灵魂不得不与诗人的灵魂共鸣,勾起对家乡,对父母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挤尽乳汁的云/疲惫地泅过……/小小的窗/镶不住/神往悠悠

蓦地,整个北方/在我眼中苏醒/四十年/好长,好长的梦哪/麦浪,一波波/翻腾于南台湾/满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国啊/故国的江南何处/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吴侬侬软语/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

此诗的特色在于选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轻轻飘过所引发的乡愁,来表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柔柔深情,诗人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和北方与南方的时空跳跃手法,使这首诗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显得异常丰富和辽阔。这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吴侬软语,有爱妻水汪汪的双瞳。诗中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无处不流溢着对故国的热烈的.爱,以及渴望与家乡亲人团聚的燃烧的情感。

五、真情倾诉,言于写作

在对比完几首乡愁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加深对全文主题、意象、构思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

拓展阅读:《乡愁》学习思路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节诗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篇15:乡愁课文教案设计

乡愁课文教案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 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 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乡愁>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 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创新和智慧的欣赏者。本堂课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思想的碰撞,富有个性的品味表达,争论,点评,画面、音响等辅助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七 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八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打开多媒体屏幕,播放画面。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水面波光粼动,伴随耳侧的是陈立新的《思乡曲》)

《乡愁》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诗行之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情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正是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这种愁绪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创设情境,创设激发情境的导语很关键。

我们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寄宿在亲戚家或是陌生人家里,有的十几天或者是一两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中有一些孩子离家在此地求学,今天老师想采访他们一下。“你们想家吗?”“想家的心情是怎样的?”(略)“是啊,想家。老师也想家,我从家乡来到林甸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我想家中的父亲身体可好,我想院门前的柳树是否已经发芽……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最浓重的牵挂,夜不成眠时,我就在心里默念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诵读)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 /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亲人不得团聚,他们想家的心情才称得上真正的乡愁。下面我们就来朗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二)初步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画出重音、停顿,力求读准读顺,然后说说文章四个诗节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四个诗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在学生诵读过程中强调停顿、重音,明确”啊“的变音和叠词重音却轻读的处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诗歌诵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明确了——这是一首抒发不同年龄段的乡愁诗,是按照时间顺序成文的,各诗节之间的顺序不能调换。(板书关键词)

小时候——思念母亲

长大后——思念妻子 时 间

后来啊——孝子之心 顺 序

而现在——热爱祖国

(三)合作探究

1、捕捉细节,再读文本

《新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设计的问题是,讨论:我们看黑板上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行文的,如果我将“后来啊”改成“中年时”,将“而现在”改成“老年后”怎么样?试读着看看。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抒发自己的个性解读,明确不能更改的原因“后来啊”有种绵延的哀伤,仿佛凝聚了作者一生的乡愁。诵读时语气要低沉,压抑,语速要缓慢,音调要延长。黄土的内外是天人永隔,坟墓虽矮却无家书达意,此时的乡愁更悲哀,更浓稠。“而现在”中的“而” 字是转折关系,文章由乡愁升至爱国,是全诗的高潮,诵读时语调要上扬。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思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一起连缀成了一条变化有致的情感线索,它牵引着读者去领悟诗人坎坷的一生和复杂的乡愁。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诗人感情的高潮——热爱祖国,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就被烘托出来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个性的解读。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思乡情感的跌宕和高潮。(指名生读后齐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加深文本的解读,顺序不能调换还因为空间的转换和感情的递增。(讨论时要注意品味与朗读指导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抒发情感,即兴诵读)

2、联系背景,加深感悟

我们再读文本,感情色彩增进了许多,各诗节的语气语调也有了极大的区别。但我觉得还是少些什么,少些什么呢?我们听一听余光中亲自诵读的《乡愁》,找找其中的差别。学生静听、静思、点评、分析,得出结论:余光中的诵读情绪更饱满,听起来更能感染别人,“矮矮的坟墓”用了颤音,多了一份诀别的凄凉和痛楚,“浅浅的海峡”多了一份恨别的沧桑和无助,多了一份自己的经历。(学生通过品评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诵读,不仅再次强化了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而且更深刻地感受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那么这份经历是怎样的?

小组合作,共同归纳梳理课下搜集的关于余光中的资料。

诗人的创作与他的生平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写作背景一味由老师来介绍,不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然后,老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在课堂上作适当的补充,应该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3、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余光中把几十年的情感沉淀下来,在十几行短诗的创作之中瞬间爆发。他许多作品都习惯于将说不清道不尽的细腻感情浓缩在几个简单的意象中,这种高度的凝练和抽象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尤为明显。那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意象?你能具体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小组分工合作:一组:第一诗节、二组:第二诗节、三组:第三诗节、四组:第四诗节,老师也参与到活动中来)

特别说明的是:以下各组情况都是当堂生成的,“例如”是为了方便各位评委老师了解课堂情况,是根据自己的课堂讲解后生成的

例如:第一诗节:乍暖还寒时,一盏昏黄的油灯下,一个身材瘦弱的书生正在写信,信写好了,他又读了很多遍,有泪花滴下,溅在桌上,绽成一朵花。想起母亲,他向窗外望去,凝视的双眸写满憧憬和牵挂。

第二诗节: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他的妻子站在码头上,手中挥舞着洁白的手绢,依依不舍的目光就象悠悠的流水,脉脉的晨辉……

第三诗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快步跑向自己家的祖屋,兴奋地推开房门,可是一切却都空荡荡的,再也看不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母亲慈爱的叮咛,再也不能享受到母亲温柔的抚摩,母亲用过的茶碗还在,母亲拄过的拐杖还在,母亲坐过的摇椅还兀自在风中摇动,但母亲却永远地去了,“我”跪倒在母亲的坟前,失声痛哭......

第四个诗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隔着浅浅的海峡,眺望着大陆的方向,心底在一遍遍地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每当老师读到第四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国民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同学们,乡愁是余光中一个人的独特感受吗?“不是”“乡愁是所有台湾人共同的心声。那么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我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这不仅是对文本的领悟,更重要的是在假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加进自己的情感体验,把余光中的乡愁迁移成自己的感受,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教学重点。

4、归纳《乡愁》的背诵秘诀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思念母亲,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这首诗四个诗节都很整齐,字数相等,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乡愁是——’与 ‘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虽不一样,但都是叠词,分别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量词的使用位置相同”“每节诗都借助了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此环节是学生归纳本诗结构特点的过程,也是强化教学难点.为后文推荐理由寻找切入点。

(四)拓展延伸

1、推荐《乡愁》,阐述理由

《乡愁》选择了四个独特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意象不仅含蓄深刻,富有美感,而且与作者的经历紧紧相连,富有时代与历史气息,是诗人对乡愁的独特感受。那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向朋友推荐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推荐的理由?学生思考后发言。(强调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富有个性)

例如:我推荐余光中的《乡愁》,我推荐的理由是:它将抽象的乡愁化为具体的意象,感染力很强。乡愁本身是难以表现的情绪,诗人从广远的空间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借助他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刻感人。

我推荐的理由是:《乡愁》中的四个意象典型而贴切,虽然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邮票”让人联想到寄信、写信,联想到信上倾诉的思念,联想到孩子想家的心情,联想到母亲凝眸的.眼睛,联想到寂静的深夜,一轮明月下,母子天各一方的思念。

我推荐的理由是:《乡愁》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这首诗四个诗节都很整齐,字数相等,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结构均衡匀称,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形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

2、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同学们的推荐理由中包含了你们自己对这首诗的独特评价,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要了解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要善于独立思考,有不拘于前说的精神。乡愁是一生的文化,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们对《乡愁》这首诗还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认知,因为好诗是不倦读的。最后让我们在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中,再次领悟感受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让我们在心中默默地期盼,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回报,千千万万个台湾人民不再饱受思乡之苦。

教师的总结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再次强调,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今后孩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乡愁四韵》的播放,渲染浓浓的愁绪,与课堂开头相呼应,使这首文质兼美的诗歌深深地隽刻在学生们的心理。

(五)作业(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

1、搜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古诗与现代诗均可),按照意象进行分类

2、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找其共同点,辨其不同点,品其表达效果。(从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把握。)

3、尝试着写一首“乡愁诗”的评论文。

(六)板书设计

小时候——思念母亲 时间顺序

长大后——思念妻子 空间转换

后来啊——孝子之心 情感递增

而现在——热爱祖国

拓展阅读:乡愁解读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 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课文雨的教案设计

课文春的教案设计

课文长城的教案设计

课文黄鹤楼的传说教案设计

课文《车的世界》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优秀

《母爱》课文教案设计

课文赶海的教案设计

课文《宽容》的教案设计

课文苦柚的教案设计

乡愁课文教案
《乡愁课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乡愁课文教案(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课文《牵牛花》的教案设计2023-05-19

雪的课文教案设计2023-05-15

恐龙课文教案设计2023-09-15

乡愁教案2023-03-26

乡愁公开课教案2022-11-27

微教案2023-02-18

《春酒》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4-01-01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2023-07-13

《乡愁》教案52022-05-06

jqx的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