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教案(集锦12篇)由网友“空调关闭”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实录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实录教案
11月19日下午第一节(借班上课)
师生问好.
师:我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吗?你曾经送给好朋友礼物吗?
生:有/没有......
师:送的是什么能告诉我吗?
生:是我自己做的卡片
师:他喜欢吗?
生:喜欢
生:是一幅挂画
师:他喜欢吗?
生:他不喜欢
师:哦?
生:不过他还是很高兴
师:哦!还是很高兴.他感觉到你的祝福了对吗?
生:对
师:谢谢
生:我送的是一支钢笔
师:他收到后脸上是什么表情?
生:满脸笑容
师:谢谢.赠送朋友礼物不仅让朋友高兴,也让我们自己感到幸福.可是,有一件礼物却给两个好朋友带来了伤害.是什么呢?是一只羚羊木雕.板书<羚羊木雕>,出示flash(1)
师:同学们读过课文了吗?
生:读了.
师:读了几遍?
生:2遍\\3遍\\4遍.......
师:真不错.那老师可以考考大家吗?
生:可以
师:出示flash(2)三个思考题
师:大屏幕上有三个问题,大家可以看见吗?
生:可以
师:好,我们一个一个来看.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本文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
生:文中写了一只黑色硬木的羚羊木雕.
师:真不错,有补充吗?
生: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
生:是非常昂贵的木雕.
师:昂贵?文中用的是哪个词?
生:贵重.
师:对.爸爸妈妈多次提到了这是个\“贵重\”的木雕,(出示答案:贵重)同学们拿笔去勾画出这个词.
师:什么叫\“贵重\”呢?迅速拿出字典查一查.
生:是......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你是最准而且是最快的!(鼓掌)请坐.我看到更多同学跃跃欲试了!好,下一个问题,谁来回答?(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
生:我把爸爸带回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可妈妈爸爸要我把它要回来,伤害了我和万芳的友情.
师:真好,(鼓掌)还有补充吗?
生:......
师:这几位同学对课文非常熟悉,大家和他们的意见相同吗?
生:相同(没听到有人说不同,如果有可以请他说一说.)
师:那么让我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出示答案:查问木雕\\送木雕\\迫索木雕
师:什么叫迫索木雕呢?
生:被迫索回木雕.
师:对.我是被迫要回来的.
师:最后一个问题.看谁最快!(主要涉及哪些人物?)
生:\“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
师:正确吗?
生:正确!(鼓掌)
师:我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可爸爸妈妈要我把木雕要回来,于是双方发生了矛盾.在查问木雕部分,矛盾激化了.请同学们速读1~15和24自然段,准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出示flash(3).(1分钟)
师:好.这部分涉及到四个人物的对话.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自由组合,练习对话.可以下位.出示flash(4)朗读要求(2分钟)
师:大家推荐两个小组来进行比赛好吗?(......)好.不参加朗读的同学,恭喜你们,你们就是评委老师了,看大屏幕,这里有三条要求,做到一条给一颗星,做到几条给几颗,好吗?
生:好.
师:有请第一组.(鼓掌)请自我介绍一下,你读的是哪个角色?
第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很精彩)
师:请评委老师点评.你觉得该给他们几颗星?他们做到了哪几条?
生:我觉得该给他们四颗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光做到了要求上的3条,而且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好。那么咱们给第一小组四颗星.(我当时就想晕.因为我一共只准备了6颗星.怎么办?所以各位同仁,下次不要犯和我一样的毛病.)
师:哦!第二组压力很大哦!有请第二组!(鼓掌)
第二组表演.
师:请点评.
生:我觉得给三颗.因为他们做到了三条.
生:我觉得只能给两颗,因为他们的表演没什么新意.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好,我们给第二小组2颗星.(是不是学生看到只剩两颗了?我觉得这组还是不错的)
师:那么,优胜的小组是__
生:第一小组(热烈的掌声)
师:有很多同学因为刚才没能朗读很失望,没关系,还有很多机会等着你哦!
师: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同学们觉得,这件事应该怪谁呢?
生:我觉得应该怪木雕.如果没有木雕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笑声)
生: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就算没有木雕还是会有其他相类似的事.
师:说得真好.(鼓掌)
生:我觉得应该怪爸爸妈妈.他们太不懂孩子的心了.
生:我觉得都有错,都应该怪.
......(让学生畅所欲言,我不置可否)
师:我为什么要把木雕送给万芳?
生:因为万芳喜欢.
生: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师:对,文中的\“我\”认为万芳是个\“仗义\”的朋友,同学们找到这个词没有?勾画出来.
什么叫\“仗义\”?
生:(迅速地查字典).......
师:对吗?
生:对.
师:你再次是最准而且最快的!(鼓掌)哪件事看出\“仗义?\”
生:\“我\”的裤子划破了,万芳把她的给了我.
师:这个\“裤子事件\”表现了万芳\“仗义\”,也是我送万芳木雕的原因.可爸爸妈妈为什么非要我把木雕要回来呢?
生:因为木雕贵重.
师:这样双方的意见就不能达成一致了,虽然最后是我妥协了,但其实每个人都很受伤.那同学们能不能给想个主意:双方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不愉快的结局呢?(板书:怎样避免?)小组可以讨论.(1~2分钟)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应该多了解我,多和我谈谈.
师:哦!你是从爸爸妈妈的角度来谈的.板书:父母__了解\\交谈.
这时举手不太多了.
师:还有从\“我\”这个角度谈的吗?
生:我应该先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毕竟是这么贵重的东西.
师:板书:\“我\”__商量
生:可以重新买个礼物送给万芳,不送羚羊木雕,这样谁都不得罪.(笑声)
师:板书:__送别的
师:文中的\“我\”和同学们的年龄相似,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你的心灵深处已经开始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跟爸爸妈妈的思想的激烈碰撞让你的生活中产生了分歧\\矛盾甚至争吵.怎么办呢?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只有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能让不愉快的事少发生,最好是不发生.出示flash(5)\“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师:想看看西方的父母和子女怎么相处的吗?
生:想
师:出示flash(6)\“国外父母和子女相处\”的例子.(大概1分半钟)
师:我们再来看几个相处成功的例子.flash(7)\“几个成功相处的例子\”(大概1分钟)
师:这里有三个小伙伴也和父母发生了矛盾,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出示flash(8)\“帮帮他们\”.
师: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你愿意帮哪个?怎么帮他们?
学生讨论
生:我愿意帮迷兰.她可以这样跟妈妈说......
(鼓掌)
师:还有愿意帮迷兰母女的吗?
生:迷兰的妈妈可以这样说:......
(鼓掌)
师:说得真好.还有两个小伙伴,他们也需要你们的帮助,把你帮他们的方法写在本子上,作为课后作业 好吗?
生:好!(开始写.不时有小声讨论)
半分钟后下课铃响.
师:好,下课.谢谢大家!
生:老师休息.
[1]
篇2:教案实录
精品教案实录
自选商场精品教案七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毛巾”2个字。
2.从词语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体会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拼音复习导入
1. 今天来了几个老朋友,还记得他们吗?
分别出示——
声母:zh ch sh
前鼻韵母:an en in
音节:shāng chǎng
指名学生读,齐读。
【本课生字中,翘舌音和鼻韵母拼读的读音比较多。从拼音入手,既是对拼音学习的复习巩固,也是为本课生字读音上的难点扫除障碍。】
2. 出示生字:商场,认读。说说在哪见过“场”。
3. 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里?出示课题:自选商场。开火车读。
4. 洋洋和妈妈在自选商场买了不少的东西,你们想知道他们都买了些什么吗?打开书读一读图下的词语,就知道了。
二、认读生字词。
1.自由拼读词语。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正音:奶(第三声)斤(前鼻音)尺(翘舌音)作(平舌音)。
【这几个字音既是教师预设的难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存在的困难。在教学生字时,正音环节既需要教师做充分地预设,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实际困难作出准确地判断。】
4.齐读。
5.图文结合认读生字词语。
6.去掉图片认读词语。
【生字认读的一条规则就是多次复现生字。如何带领学生将文本读得始终兴趣盎然而又有教高的效率呢?在这里教师将图和词语进行结合。词的图画被作为一种完整的东西来感知,词能够读出来,而这种读,并不是进行音的分析和综合练习的结果,而是自觉地再现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视觉形象相符合的声音的结果。科学已经证明过:不强迫记住的东西,反而比较容易记住;被感知的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这样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学生读得开心,记得也清晰。】
三、书写指导。
1.小朋友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再来看看大家写的好不好。
2.出示“毛巾”。认读。
3.生在书本上对“毛”的笔顺进行描红。指名书空,并说说该怎样写好这个字。(竖弯勾是放笔,写在竖中线上。)师范写,生练写,反馈,再练写一个。观察书中“巾”的笔顺,指名书空。并说说关键笔(悬针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师范写,生练写。同桌交换欣赏,并在写的好的字下画个。
【放手让学生先描红,是让其先体验,这比单纯让他们观察有更为真切的感受,所以学生在反馈的时候往往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笔来。另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而同桌交换欣赏这一小细节,则是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再次观察也是对他人真诚地称赞。】
四、游戏:摆一摆。
1.指名将商品摆放在货架上,并说说摆放的理由。
【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供了一次展示的平台,在学生动手摆货架上的商品时,他们是必然有过一次积极思考的过程的。动手摆过之后,再让学生说说理由,则是思维抽象外显的又一个高度,但因有了之前的铺垫,则有了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娓娓道来丝毫不显突兀。】
2.师总结:将商品归类摆放方便了顾客的选购,既合理又科学。
五、学习句子。
1.自选商场里还会有什么呢?指名学生说。
2.这么多的商品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难怪洋洋一出门就对妈妈说——
出示: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
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六、复习巩固。
1.我会读。
我在商场里,买了毛巾和尺子。
冬冬用笔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头奶牛。
【较之单个生字而言,有具体语境的生字要容易认读,所以教师就想法设法将在本课上学习的'生字编成一些句子,来让学生认读,是对生字的复现,也是对生字的运用与语言的积累。这样的复习比单纯地出示生字和词语让学生认读要有效。】
2.游戏:喇叭花开。
读准一个生字,喇叭花就开一朵。
【游戏始终是低段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玩中学,学中玩”,亦是低段识字教学颠扑不破的原则。】
3.学习偏旁:女字旁和竹字头。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联系。
【中国汉字中形声字占90%,逐步渗透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也是汉字学习的规律。教师应该抓住其特点向学生进行展示的,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喜爱,并惊叹于前人造字的智慧,只有心中有爱,才能促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更有激情。】
4. 课堂练习: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读一读,连一连。校对。
【课后反思】
探索识字教学规律,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1. 从汉字的构成规律来探寻识字教学的规律。
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异,但是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又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中国古代就有六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有90%以上,其余的基本上属于象形、会意、指事三大类。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
形声字都是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而且这些字的声旁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根据字意的不同来匹配形旁。在本课中,教师就抓住“奶和笔”这两个形声字,在教学偏旁的时候,又问学生,你还认识哪些“女字旁”和“竹字头”的字,从而让学生感受带这一类偏旁的字有着相近的意思,这其实也就是在向学生渗透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这一类的概念,为以后的识字教学做有利的铺垫,积累识字的方法。
2. 根据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的规律,体现生活化识字。
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因此,识字教学一定要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插图、模型、投影、动作演示等手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识字过程中认识事物,又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识字。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认读词语的环节,教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不仅增强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提高了识字的有效性。
3. 根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字、词、句的整合规律,体现语境化识字。
在教学中,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这样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
在复习巩固阶段,教师将本课的生字编成句子,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使“死”的单个生字变得生机盎然,学生爱读,也能记得更好。
篇3:《麻雀》教案实录
《麻雀》教案实录
课前谈话略
师:大家对麻雀都不会陌生吧,大家都看到过。今天我们就来学学麻雀这篇课文。因为昨天老师到得迟,没有和大家来见面,大家也都是今天早上刚拿到课文,读了没几次,老师想听一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要求其他同学能认真听有没有读错。能不能读得更好?
生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及时指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位同学分别回答。(教师随即板书猎狗、小麻雀、老麻雀、我)
师:这就是文章的4个主角。你听了刚才的回答,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最具体?
生答
师: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这4个主角有什么特点?
生答小麻雀很弱小、惊慌、害怕等。
师:我暂且把这些词写上去。(板书)接着来看老麻雀。
生答舍身忘己、奋不顾身、紧张、坚强等。
师:大致相同的我们用一个词写(板书)再看猎狗。
生答凶猛、惊奇、张牙舞爪等。
师:每个人读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些特点有没有道理,怎么样才能说明他们真具有这些特点呢?你们能想想办法吗?
生答读书等方法可以解决。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读读书,找出有这些特点的句段,说说为什么能说明这些特点,如果在读书中,你又感觉到了不同的特点,也可以补充。请同学们组成小组,分分工,找一找。时间有限,开始。
生交流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面我们进行交流,先从小麻雀说起。
生:弱小可以从“----从树上掉了下来----”(读课文)
师:它为什么从树上掉了下来?
生1、可能它太怕了。生2、可能太小站不稳。生3、可能风太猛。
师:书上有一句“风猛烈地-----”所以不需要可能。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小麻雀的可爱、害怕?
生答。
师:怎么读出可爱、弱小、害怕?
指名读,男女分读。
师让学生评价,一生答没有读出可爱的感觉。
师:我知道要读出这种感觉很难,但我相信你们能!你再读一读。
师:明显可爱多了,害怕了。这就是朗读,读着读着你自己也走进了课本中。这样一只弱小、可爱又害怕的小麻雀,被猎狗发现了,你们刚才发现猎狗是凶猛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露出锋利的牙齿---
生:从猎狗一步一步向后退,看出猎狗害怕了。
师:你说到害怕上来了。按你们说,猎狗的.这些特点也存在,除了这些特点还有其他特点吗?话要多琢磨。
生:嗅觉灵敏。
师:也反映了猎狗的另一特点,它——
生:训练有素、警慎、聪敏等。
师:对,这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猎狗,有经验的、聪明的猎狗。现在猎狗露出了锋利的饿牙齿,怎么办?老麻雀来了,你们认为老麻雀又勇敢又紧张,这不是矛盾吗?
生: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飞下来,很勇敢,但猎狗很凶猛又很害怕。
师:但老麻雀还是飞了下来,这从侧面更加有力地说明老麻雀的勇敢。
生:从比喻句中也可以看出老麻雀的勇敢,像石头一样落下来,看出老麻雀很快下来。
师:这就是爱的力量,强大的爱的力量。猎狗一步一步后退是害怕了吗?此时,这条猎狗会想些什么?
生:大饱口福、老麻雀真勇敢等。
师:说了这么多,但主要意思一样,就是被它的精神感动了。
那老麻雀看到猎狗后退,会想些什么?
生答
师:这场搏斗没有进行,是因为我唤回了猎狗,无论结果怎样。我为什么唤回猎狗?我有什么特点?
生有同情心,善良、爱护生态平衡等。
师: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吗?
简介屠格涅夫和《猎人笔记》。两个愿望:对书有兴趣。对课文回味。
师:读了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答略
师:老师再来检查同学们掌握了多少新词
打开写字本听写词语。
师:回到学校再查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互相关爱,生活美好!
篇4:《乡愁》教案实录
《乡愁》教案实录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乡愁教学实录。
今天, 小编跟大家分享乡愁教学实录。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乡愁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教学实录由 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教师导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愁,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深切思念家乡挥之不去的情愫。这深沉的情感流注于笔端,就化作精美的诗词歌赋。你能背诵或默写几首简短的古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二、日暮斜阳下,清风明月中,诗人倾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是古人的乡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板书:乡愁,并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能背诵这首诗;2、抓住意象体会美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3、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大声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
(2)注意朗读技巧:(根据感情基调确定语速)本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
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注意轻重音的处理。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哪些词应轻读?哪些词应重读?
课件展示: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后来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请同学试读。
注意语调(高、低、升、降):请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调朗读。
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e海峡后来呵y]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
2、了解余光中: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3、检查自学
1、指名背。(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
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
①女生背 ②男生背
3、比哪一组背得好。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4、齐背这首诗。
四、交流合作: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读书已能背熟了。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通过自学能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如这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一)指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
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举手。你同意这种意见吗?(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愁衬托现在的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喊多名学生回答)
师问:为什么?
多名学生回答,必定有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①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最使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干系就在一张邮票上。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②长大后,在外边了,最思念的是新娘,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愁。③后来呵,大概中年的我,祭扫母亲的坟墓时,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亲人的面容,还有那一坯黄土,黄土下安睡的母亲。
“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是多么令人痛楚,黄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界,无家书可达意,无舟船可抵达,它牵动着自己的全部思绪。中年丧母最令自己痛楚的,以此来衬托现在的乡悉。(无法解决的愁,终身的痛苦)
以上三种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④台湾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最令人痛心!(应该可以通的,而没有通,令人心痛)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点名读]
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明背。齐背。
(二)第2题谁来回答第2题的第1小题?
1、指名多生回答。[估计生能回答出:寄信、写信、等信、读信、保存信等]引导学生描述某一情景、细节。
2、估计生能回答出。
指名多名学生回答:
意味着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意味着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
意味着可难逾越;
意味着宝岛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现实情况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令人痛心!
乡愁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诗人却化抽象感情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意象,借助他们把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表现出来,同学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齐读课文。
五、拓展:1、1、以“这首诗真美,它美在--------------------------”的句式,说说你的感悟。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立意上: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生:“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用词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2、在《香菱学诗》中,黛玉指导香菱说“第一立意要紧”,你能从立意方面把刚上课时大家背的古诗和这一首比较一下吗?
生:“古人的乡愁只是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本诗既表达了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怀念,还表达了希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3乡 愁 ( 席慕容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雾里的挥手别离。”
生:“没有年轮的树。”
生:“也是乡愁,对故乡的怀念。”
师:“这首诗和余光中那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①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②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达标测试
(一)我夯基,我发展:
1、背诵诗歌。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二)我综合 我提高
3.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拔尖 我快乐(选做题)
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乡色也好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诗作由30年前后的两幅画面组成,第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以及少年生活的________,第二幅画面体现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回到家乡的________与________。
2.是诗中的______,也就是________这个意象连接了两幅画面。
3.诗中以鲜明的_______营建出两种不同的氛围,这就更加增添了月圆人不圆的_______色彩。
4.乡愁,本是一种莫名飘忽难索的情怀,作者将其具象化,因用了故乡的月与飞觞____似,与浇愁之酒____似,使得“月”完全成了_______的代名词。
5.“明月”曾出现许多变称,比如苏轼词中即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_______”。
6._________说“……乡愁说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出自各自的《________》,与《乡色酒》虽同题材,却不同角度,不同构思,也不同笔触。
篇5:《学棋》教案实录
《学棋》教案实录
一、打听——激趣细读
师:知道老师今天来干什么吗?猜猜看!
生:老师今天来给我们班上课的。
生:老师今天来和我们一起学习《学棋》这篇课文的。
……
师:小朋友说对了一半,告诉你们吧,老师今天来打听一个人,不知道你们认识不认识?
(众生议论,感到奇怪,纳闷。)
师:(出示秋及两个学生的肖像图)这不,老师还带来了他们的照片呢!看看认识他们吗?
生:(争先恐后)老师,我认识他们,这位年龄大的名叫秋,是围棋能手,那两位是他的学生。
师:看来小朋友课前在吴老师(本班的原任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认真读了课文,可是老师听了你们介绍后对这三位仍不太熟悉,你们能把他们介绍得更具体,更清楚吗?为了更好的介绍和好称呼他们,我们来为这两个学生分别起个名吧。(学生起初有些为难而后兴奋起来。师生商订给一个学生起名叫“冬”,给另一个学生起名叫“春”。)
师:老师现在给小朋友们们推荐一种方法,那就是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弄清我要打听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人,如果能用书上的语言来介绍的话,那一定很生动!也可以同位同学在一起合作,模拟介绍,同学们看这样可以吗?(学生表示赞同且积极投入阅读,同位合作,教师交流其间)。
随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开始我扮演“打听者”的身份,煞有介事地向学生“打听”一个人,学生在奇怪与纳闷中与阅读兴趣接轨,产生了对文本的亲合与关注,激发孩子走进文本并急切想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送词——感悟语言
师:小朋友认真地读了课文,为了你能介绍得更精彩,我们先分别为这三个人送几个合适的词好吗?(小朋友们很兴奋)
生:我送秋“独一无二”、“举世无双”两个词。
生:我送秋“围棋老大”。(众生大笑)
师:(在图旁边板书: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围棋老大等词)为什么送“围棋老大”这个词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很自信)因为书上说秋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围棋能手,就是围棋老大。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思考,你好样的。(同时向学生竖起大拇指)
生:我送冬专心致志,这是从课文中知道的。
生:我送冬聚精会神、勤学好问两个词,因为我从课文中知道他学棋时专心致志,不懂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生:我想送春一词是三心二意。
生:我也想送春一个词叫马马虎虎。因为他在学棋时老走神儿,这样是学不好棋的。
……
师:(小结)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还送给了他们那么多恰当的词。让老师长了见识,还学到了那么多的词语。
随想:学生阅读本文是遵循从感知到感悟的规律。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后,产生了对课文内容“原生态”的认知,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笔者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开展对课文中人物进行“送词”游戏式活动,意在让孩子在兴趣盎然中反馈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人物形象的把握、词语积累与交流。
三、介绍——积累语感
师:刚才小朋友们准备得很投入,看得出很认真。谁能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向老师介绍一下这三个人呢。(生纷纷举手)
生:我介绍秋,古时候有一位……(背诵第一小节)
生:我介绍冬,这位学生(手指着图)学棋时专心致志、勤学好问。看,他听得多认真呀!有不懂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后来他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
生:春这个学生(手指春的肖像图),学习一点也不专心,你看他学棋时老是走神儿,后来他的`棋艺没有多大长进。
生:我想一边表演一边介绍(做出“走神儿”状,拉弓射箭动作)……
……
师:(高兴得)小朋友们的介绍很精彩,让我认识了秋、冬、春这么三个人,还增长了不少见识,谢谢大家。
随想:阅读是吸收和倾吐的统一过程,他不单纯是吸收、内化,而且要倾吐、外化,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本环节,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师徒三人“介绍”给老师,其实质为“背诵课文、吸收内化”的化身。把积累课文语言、内化人文情感、张扬阅读个性、唤起儿童灵性、语言的外化和语感的积累、激起长效性阅读兴趣来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四、采访——取向价值
师:认识这三个人后,老师想采访小朋友们两个问题,一是秋、冬、春师徒三人,你们想学习谁?为什么?二是你们想批评谁?怎样批评?(生饶有兴致)
生:我想学习秋,当一名全国独一无二的科学家。
生:(毫不犹豫)我当然想学习冬了,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专心致志(听讲),成为一名成绩出色的学生。
生:我想学习冬,因为秋去世后,他就是全国的围棋老大了。(众生笑)
生:老师,我虽然不想学习春,但是我想他现在如果能改掉走神儿的毛病还来得及(学好棋的)。
师:是啊,有错就改继续努力,棋艺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的。小朋友们说得很精彩,那你想批评谁呢?
生:我想批评春,(用手指着春的图像)你学棋太马虎了,不专心,这样怎么能学好棋呢?
生:我想给春一点忠告,春这位同学,请你快点儿改掉你的坏毛病,不然的话,你会后悔的。
师:批评地对,忠告地好,学习就应该认真,来不得半点马虎。
生:我想批评冬,你的棋艺虽然很高,但是你不助人为乐,你应该在课间多帮帮春才对呀。
师:批评得好,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呀!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的批评而鼓掌。(掌声响起)
生:我想批评秋,你不会当老师,上课没有趣,要不春怎么老走神呢!
生:(顿悟似的)秋,你(教学)太不负责任了,你的学生听课时老走神儿,你为什么不严格要求他呢?只是提醒是没有用的。
师:是呀!“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老师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师带头给这两位学生鼓掌)
师:(总结)这堂课经过同学们生动具体的介绍,老师认识了这位古代围棋能手以及他的两位学生;在大家的精彩的表扬与批评中老师也懂得了学习要专心致志、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老师上课要严而有趣。老师真的感谢同学们。
篇6:《春》教案实录实录
《春》教案实录实录
【设计思想】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本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组织:
1、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
2、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景的能力。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堂实录】
师:老师昨天读了一则小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曾经有个盲人行乞,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给那块牌子换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给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话?
生1:诗人送的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生2:诗人送的是:“献出你的爱心,温暖我的心”。
生3:诗人送的是:“我渴望光明”。
……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也极富想像力!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老师板书课文题目、作者)
师: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教师读第一部分,由两个学生合作读完第二部分,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感情欣赏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投影显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画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读完课文后,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与鼓励!我想,你们热烈的掌声已给我们四个人的朗读打了高分。这三个同学的朗读比我更出色,有几个字需要大家注意。
(老师板书:酝酿 宛如 应和 蓑衣,并简要讲解)
师:请大家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生1:本文分别写了“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师:盼春、绘春、赞春。(边说边板书)
生2:可以概括为“盼春”、“画春”、“颂春”吗?
师:你的概括很精准,老师真为你感到自豪!请大家讨论:绘春部分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生1:作者主要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些景物描写春天。
师: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回答吗?(学生思考、讨论)
生2:作者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这样一幅图画。
师:你们的表现真棒,我想和这两位同学握握手,让老师也从此变得更聪明些。好吗?(老师与两位同学握手,众人笑、鼓掌)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这些春天的景象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吗?请为每一幅图画配上三个字的小标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师:哪位同学来把春草图这一段给大家读读?(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定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该段落)
师:读得真好!这篇散文的朗读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气来读,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请大家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小草的?
生1: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春草,主要突出春草的旺盛生机。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钻”这两个词就写出了小草的……(一时想不起该怎样表达了,小脸涨得通红)
生2(补充回答):这两个词写了小草破土时的样子和挤劲。
师:写小草的情态和顽强的生命力。
生3:作者还用“嫩嫩的,绿绿的”描写小草的嫩和绿,也显示着它蓬勃的活力。
师:写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生4:作者还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旺盛的长势。
生5:“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
师:表达喜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师: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让老师很高兴,你们的回答是那么的有创造性。可见大家在朗读课文时是多么的认真、仔细,你们的朗读既读出了感情,也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这让老师很欣慰!希望大家能保持这一“优良传统”,用学习“春草图”这一段的方法去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好吗?
生(齐答):好!(学生自读这几个自然段,分组展开讨论,确定组长,明确分工,教师作巡回指导,气氛活跃。)
生1:文中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春花,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春花的特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花的竞相开放。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想说说的?好,你来说说。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帮他解决?
生3:作者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天的硕果累累,这是很自然的。(全班鼓掌)
师:春花秋实,虚实结合,画面更丰富。请大家继续谈。
生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春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亮、密的特点。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真可谓明察秋毫,想像力又是如此的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绘。
生5:作者写春风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从触觉方面的感受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点。这也告诉我们写景要善于抓住自己感官方面的感受去描绘。
生6:本段还从嗅觉、视觉和听觉来写春风的特点。
师:你补充得很全面,运用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可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生7:“一年之计在于春”写出了春天在一年中的重要性。
师:这一句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8: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也连用三个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分别写出了春天是 “新生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全班学生鼓掌)
师:新、美、力。(板书)
师:刚才大家已经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你能运用所学过的或从资料上查到的诗句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请大家任选一幅春景图,为其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生1:我选“春草图”,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2:写春草的还有“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写春草的。
生4:我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 也是写春草的。
生5:我选“春雨图”和“春风图”,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6:写春雨的诗句还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7:我选“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8:写春花的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生9:配上“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不错。
生10:老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春花的吗?
师:同学们都很有才气,为课文配上了许多诗词佳句,刚才这位同学的疑问大家都听清楚了吗?
生(齐答):听清楚了。
师: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他的`疑问呢?好,你来。
生11:我认为这两句诗不是描绘春花的,我读过这首诗,这两句诗是写雪后景物的。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的确,这两句是咏雪的名句,并非写春花的。
师:请大家模仿《春》一文的写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秋”的文字。(学生写作或即兴发言)
生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果园里那葡萄一串串地挂在架上,像玛瑙,像珍珠,晶莹透亮,再加上绿叶的衬托,就更令人馋涎欲滴了。
生2:秋风追逐着地上的黄叶,越过欢乐的小溪,抚摸着乖巧的小鸟,掠过丰硕的果实,拂过我的脸庞,带着我的心奔向远方。(全班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请把本课积累的写作经验写进你的记录本。下课。
【评点】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我校七年级的一堂研讨课。其主要特点有:
1、善于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运用故事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借助故事中诗人所赠的话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天成。
2、师生平等对话:
整堂课,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加入和指导学生讨论并适时点拨,肯定学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或与文本交流,或互问互答,或与老师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本课中为每幅春景图配一句古诗以及写“秋”的片段作文或即兴发言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为本堂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篇7:《日月潭》教案实录
《日月潭》教案实录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日月潭教学实录。
(一)
师: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
生齐答:喜欢。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地名嘛,写在黑板上,想去的小朋友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课题:日月潭
师:请大家仔细想想这三个字的意思,猜猜看,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日月潭?
生:因为这个湖一半像太阳,一半像月亮,所以叫日月潭。
生:因为湖中央有个小岛叫光华岛,它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的一半像圆圆的太阳,就叫日潭;南边的一半像弯弯的月亮,就叫月潭。日潭和月潭合起来就叫日月潭。
师:你知道得真详细,谁告诉你的?
生:书本上看到的。
师:还有哪些小朋友也知道得和他一样详细,请举一下手。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师:老师要表扬你们,因为你们都学会了用心预习课文。恭喜你们又学会了一项学习的本领。下面让我们一起找出课文中的这句话,请刚才没举手的小朋友用心地读一读,举手的小朋友认真地读一读。
(出示: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生齐读这段话。
师:你们想一想,想要很快记住这两句话,先要记住哪几个词语才不会出错?
生:太阳,月亮。
生:我觉得应该记住“北边、太阳,南边、月亮”。
生:我认为还要记住“光华岛”。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些词语。)
师:好,现在让我们用心记住这些词语。
生轻声念词语。
师: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那两句话,别忘了用上刚才记住的这些词语。
师:不要睁开眼睛,记住了的同学站起来背一背。(大部分同学都站起来背这两句话)。
(点评: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来猜一猜“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同时又以学生在课外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印证,体现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的执教理念。)
(二)
师:想去日月潭旅游,你现在最想知道些什么?
生: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师:哦,这个问题简单,相信有很多小朋友能帮你解决,谁来告诉她?
生:在台湾省。
生: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师:你们两个都说得不够明白,谁能说更明白些?
生:日月潭在我国台湾省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师:这下我听明白了,肯定能找到了。不过,如果你把课文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会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自由读。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师:哦,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信息,只是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还有别的吗?
生:日月潭是我国最大的一个湖。
师:你发现了一条更有趣的信息,只是出了一点小毛病,谁能帮他改正?
生: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师:对呀!范围要明确,是台湾省最大的湖,不是我国最大的湖。陈老师现在就给你们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去调查一下,我国最大的湖是什么?明天一到校就轻声告诉班长,说对的每人加一颗五角星。
(三)
师:到日月潭去旅游,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那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师:那是个湖泊,是自然风光。我想你想去的地方应该是娱乐场或儿童乐园吧!
生:那里的风景美吗?
师:用心读过课文的小朋友,你们的答案是——
生大声齐答:美。
师:那让我们把课文中你认为风景很美的句子找出来,你找到后把它们划出来,轻轻读一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作记号。
师:下面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美景。先说说你认为最美的那一句吧。
生: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清晨的日月潭很美。
师板书“清晨”。
师:同样认为这句很美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有薄薄的雾,应该是模模糊糊的,会很美。
师:“模模糊糊”这个词可不美,我们还是用文中的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来表达吧!你们说用哪个?
生:隐隐约约。
师板书“隐隐约约”。
师:对。这个词和“模模糊糊”意思差不多,可读起来却美多了。跟老师读两遍。
生齐读。
师:清晨的日月潭有了薄薄的雾,有了隐隐约约,你说这段话是读得轻一点好呢还是响一点好?
生:我觉得要读得轻一点。
师:那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师:你们觉得她这样读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你们也来读读,也许能比她读得更美呢!
生齐读。
师:清晨的日月潭的确很美,但要说最美,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哦!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你觉得那句最美?
生: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师板书“中午”。
师:和他观点相同的小朋友请举起手来,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中午的日月潭很清晰。
师板书“清晰”。
师:你知道清晰什么意思吗?
生:中午有太阳,可以把日月潭的美景都看得清清楚楚。
师:请大家把这个词语读两遍,记住它。
生读词语。
师:根据你们的判断,课本中的这幅图应该是什么时候的日月潭?
生:中午。
师:你们在图中看到了哪些美景?
生:有碧绿的湖水和小岛。
生:岛上的树木长得很茂盛。
生:周围的山上树木很绿很绿,还有漂亮的.房子。
师: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色,我们的心情也放晴了,嗓音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谁来读读这一句话。
生读。(音调稍高。)
师: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日月潭晴天的美丽吧!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晴天的日月潭这么讨人喜欢,那雨天的日月潭你们喜欢吗?
师板书“雨天”。
生齐答:喜欢。
师:那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日月潭的另一种美丽?
生:轻纱。
师:见过轻纱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见过什么纱?
生:我只见过新娘子穿的婚纱。
师:新娘子穿婚纱美吗?
生:美。
师:婚纱就是用轻纱做成的。新娘子穿婚纱很美,那日月潭披轻纱应该也很美。还有什么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
生:仙境。
师:为什么?
生:神仙住的地方肯定是很美的。
师:还有哪个词语让你觉得美?
生:一片朦胧。
师板书“一片朦胧”。
师:谁来读一读,并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一片朦胧,我想是模模糊糊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有点看得清,又有点看不清的意思。
师:是呀,看得清清楚楚是一种美,模模糊糊,看不清楚也是一种美。要欣赏到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有一份美的心情。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四)
师:现在你能当个小导游,把日月潭介绍给大家听吗?
指名一个学生上台讲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基本上能当个小导游了。如果你想当个好导游,请把课文中那些美丽的词语和句子再记一记,在笔记本上写一写。如果你想当个超级导游,请到网上去找找关于日月潭的传说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听,肯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篇8:《霞》教案实录
《霞》教案实录
设计思想:
《霞》是冰心晚年写的一篇哲理散文,全文四百余字,这一短文,是作者一生素养的自然独到的发挥,文中有不少充满诗情、哲理的警句。引领学生徜徉其中,无论在艺术修养还是思想情感方面,都会有不少收获。因此,教学此文,除了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鉴赏、写作托物言志的哲理散文之外,还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鉴于此,在本文教学过程中,一要加强诵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二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
《霞》是冰心的晚年力作。作者回忆起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引发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示。教学此文,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作者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在平实的叙事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法;通过诵读,欣赏作者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通过诵读,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对生命的认识,并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欣赏冰心的一首小诗《墙角的花》(教师出示幻灯片)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师:这首小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说明人不能封闭自己,划地为牢,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笼中之鸟。
师:那么这首小诗采用了什么写法呢?
生:它通过写墙角的花,来说明一个道理,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师:你能仿照这首小诗的写法,另选某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吗?
活跃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
师:有同学写好了吗?请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犹豫地站起来)水中的鱼,当你游进网中时,末日就近了。(大家大笑)
师:形式相似,但缺少意蕴。
生: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时,根基就没了。(大家鼓掌)
生: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掌声)
师:不错。想不到大家都成了小诗人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来学习冰心的一篇哲理散文——《霞》。
2.朗读课文
师:谁来朗读全文?(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定学生诵读课文)
师:读得很流畅,发音较准。
师:这篇散文短小精悍,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请思考:课文前半部分写什么,作者由此感悟到了什么。
3.讨论探究
师:刚才大家朗读了课文,初步感受了这篇散文的美感。下面请大家讨论刚才老师提的两个问题。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都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发言?(有部分同学举手)
生:课文前半部分就是写霞,写作者童年时对朝霞和晚霞的感觉。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
生(齐):同意。
师:课文写道“但我在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那么,文中的“云彩”“云翳”“霞光”有象征意义吗?
生:“云彩”“云翳”象征困难、困境。“霞光”象征成功。
生:“云彩”“云翳”还象征痛苦、挫折等。“霞光”象征快乐。
师:不错,大家把握得比较准。那么,刚才整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
生:只有经历了更多的困难,生命才会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生: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生:经历过痛苦,快乐才显得珍贵。
生:是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全班同学笑)
师:同学们太棒了!下面我们齐读课文后半部分(从“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到最后)。
师:这篇散文,作者借霞来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经历过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才更有价值。这种写法,就是哲理散文常用的一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师:下面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文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语句,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4.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懂得了今后应怎样对待困难与挫折,快乐与痛苦吗?如:考试失败,朋友失信,家庭变故,甚至理想破灭,你该怎样对待呢?
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生:我记得钱钟书有一本书叫《写在人生的边上》,里面有一篇论快乐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的,人的一生之中,幸福是短暂的,而痛苦又过于漫长。有时我想,爱该是人生之中最美好的东西了吧?然而,她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全班同学笑)
师:不错。小小年纪,思想却这么复杂。(同学又笑)
生: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同学,我们经常一起跑步、聊天。想不到今年暑假她却发生了车祸,从此失去了记忆。我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天天去医院陪她,我不停地跟她说话,但她始终处于失忆状态。医院里的人都嘲笑我,但我没有放弃。我不知道,命运为何对她那么不公……
同学们凝神静听,全班一片静默。
生:请刚才那位同学不要过于伤心。其实,人生没有绝对的快乐与痛苦,只有一种情况与另一种情况的对比。只有经历过最深切的痛苦的人,才能体验到最无上的快乐。(同学鼓掌)
生:初三升中考试结束后,我走过了一段最彷徨无助的'日子。因为我知道,这次考试我失败了。成绩出来后,我果然与省重点中学无缘。但后来我想通了,一生中,一两次的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我现在在这里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我,我想我一样会学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得很深入。我现在要说的是,挫折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它能加速人的意志成熟,让我们懂得如何面对人生。为什么挫折能使一些人成功,也能使一些人永远失败呢?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弱者不敢面对挫折,害怕再一次努力后的失败,所以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拨,放弃成功的希望。对他们而言,一次的挫折就可使他们失去再次胜利的可能。所以,一两次的挫折并不算失败,真正的失败是自己失去了信心,放弃为成功奋斗的信念。当你真正做到“愈挫愈奋”时,挫折即将过去,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齐):谢谢老师!
(11月获市课堂教学实录竞赛二等奖)
课堂评点: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教师以“导”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3.这节课,教师找到了散文教学的突破口,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发挥了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4.这节课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注意了“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
篇9:《阿房宫》教案实录
《阿房宫》教案实录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阿房宫》公开课实录。
师:今天课前有点小意外,耽误了同学一点时间,也延误了听课老师的一点时间,黄老师先致以歉意,不过在这个小小的失误的环节中,我也看到了我们班集体非常的优秀,同学们先是安静的坐着,然后再唱起了你们熟悉我不熟悉的歌声,如果熟悉的话我也跟你们一起唱了。我本来想利用这一点点时间,介绍一下我自己的名字,我又担心万一说来了时间又不够,因为名字介绍我跟我们教高一的新同学,最多的介绍过两个星期,最短的也介绍了一节课,所以课间一点时间不要叫黄厚江三个字讲一个字还没说完,又要上课,对不对?而且我也担心分散大家学习的注意力,心里老想着黄老师的名字,那可能就有一点影响了,所以我就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我就看着同学们,我觉得这个班级真是非常优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著名的、经典的文章《阿房宫赋》,都知道了对不对?好的,同学们有没有预习?
生齐:有
师:对,预习了,好的,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哪一位同学举手,我能今天耽误了一点时间,我们节奏快一点,可能效果更好,哪位同学主动说一说,你是怎么预习的?哪位?
生(举手):我就是先对照书本看看生字读音,因为古文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再对着书本下注释加上自己的意思自己把课文翻译一遍,上课时假如老师翻译时可以对照自己 还可以考虑一下文章中心句是哪一句?还有总结比如说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
师:好的一下子,想不起来那么多,也不要紧,反正我们马上还要共同学习的,没有就请坐。这位同学预习的非常认真,做了三件事,一个是看注释、记作业,第二个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第三个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好的,黄老师对他的内容理解还比较正确,有没有同学除了这三件事还做了他没做的事情?请举手,就我预习做了刚才那位同学没做的事,有没有?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啊,其实大家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你说看了注释理解意思,然后听老师讲,对照一下,如果老师不翻译怎么办呢?你说对照老师的翻译看理解是否正确,如果老师不翻译呢?
生:(学生窃窃私语)下课以后再跟老师讨论。
师:那我就想现在和你讨论。
生:现在可以大家一起讨论。
师:你真聪明,大家伙一起讨论,那我们现在就大家伙一起讨论。同学们预习的时候对照注释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有没有遇到问题?
生:(没人举手)
师:像这样的文章详细的注释可以做到没有问题,如果再动脑筋还会发现问题,有没有同学对照注释看课文的时候发现问题的,有没有?
生:(没人举手)
师:都没有哦,大家都很自信哦,自信注释,自信自己,一个都没有?那黄老师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看第一小段最后一行,我们同学都很认真,书上写的密密麻麻的,最后一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里的“气候”怎么理解?跟我们今天常说的“气候”是不是相同?生:不一样。师:哪里不一样?生:(举手)咱们平时说的"气候"是天气的变化,但是书里的是用"气候"来表现阿房宫的盛大和宏大的气势。师:好的,这位同学解释的还是比较清楚,我们今天的气候应该是指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之内、比较长的一个时间之内气温等等变化的特征,这位同学说这里的“气候”是表现阿房宫的宏大,那么对于后半句的意思理解不同的有没有?有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生:(举手)我觉得它还可能指人的感情,不同的人的感受,对于那些统治者来说在那样一个宏大的高楼大厦里就觉得过着骄奢、舒适的生活,然而对于那些宫女就会觉得很凄清,他们的生活应该是一个对比,截然不同,突出宫女的凄冷的一方面。师:请坐,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丰富,如果能把你的理解表达的更简洁点会更好,现在我概括你的理解就是写宫中的不同的宫女的感受,现在有两种理解,我想听听大多数同学是什么意见,一种意见是强调阿房宫很大,有篇课文叫《天山景物记》也是的,一爬天山在下面是夏天,然后上面像春天,然后像秋天,然后山顶上像冬天,说明这座山很高,这里是说阿房宫太大了,这个宫是春天,这个宫是夏天,这个宫又是冬天,这是一种理解,第二种理解说这位同学刚刚讲的是不同的人在宫中的不同感受,现在倾向于前一种理解的同学举手,没有吗?刚才那位女同学你也改变主意了吗?生:因为我看到前面“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就觉得它不是仅仅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师: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会非常优秀,非常出色。首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能够反思自己的想法,乐于接受觉得更好的想法,太优秀了,课文内容我们再动脑筋问题会很多,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黄老师就不能一一在这些问题上花时间了,比如在后面有一句“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你们找到了吧?好的,哪位同学把这个句子翻译一下,有注释,借助注释理解文本,没有注释怎么办呢?往往同学们喜欢关注注释,好的,没有注释的地方也要动脑筋,哪位同学主动主动一点,我们加快点节奏,有哪位同学跟下节奏?一个两个有吗?我们不能总是让刚才两位同学发言,他们又想发言了,我看出来了,其他同学呢?同位,你能把这句翻译一下吗?生:就是指如果没有那些珍宝就从其他国家运输过来。师:好的,请坐,“如果没有那些珍宝”这里“有”很值得推敲,大家先回答我刚才那个问题,如果没有注释,那你翻译一个句子主要看什么?生:前后文。师:对,非常好,上下文,看上下文以后把前后之间的关系理顺,特别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这个句子补出来的主语是什么?刚才那位同学忽略了这个问题,有哪位同学愿意再进行一次翻译?这位男同学。生:我觉得应该是六国的金银财宝一夜之间就没有你人呢管理去拥有了,全部都被秦国。。。。。。师:“输”什么意思?生:运。师:对,运输运输,就是运到这里来了,“其间”是什么地方?生:阿房宫。师:对,非常好,“有”呢?生:拥有。师:很好,那些六国的君主们拥有这些珠宝,这些珠宝运过来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有”还可以翻译成另一个更贴切的词,除了拥有?当然这个词是可以的。生:占有。师:也不错,还有呢?珠宝珍贵的都是来作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对不对?可以用哪个“有”?生:享有
师:对,六国一旦不能享有这些珠宝,这些珠宝都被运到阿房宫来了。那么其他还有很多地方即使有注释,也值得我们推敲,比如说有一个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里我不和同学们讨论了,大家回去看看不同的资料,不同的资料对这句有不同的注释,不同的注释有不同的理解,那你推敲一下看看哪一种你认为更好,这对我们理解文本有帮助,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有帮助,当然黄老师今天不能和你们一一再讨论了,我只是告诉你们一:预习课文除了根据注释弄清字音,理解字词,还要发现问题,第二:还要能够根据上下文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解决问题。一般说,高中教材类的文章,大家自己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文意的理解都没有问题,但理解文意后我们还可以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比如说,这篇文章黄老师读的遍数肯定比你们多一些,每一次读文章在我脑子里就变得短一点,读到最后是越来越短,就变成了一段话,这段话黄老师把它写出来,大家来看一下(幻灯片)(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我留了那么多括号,知道干吗吗?生:我们来填。
师:你真聪明。下面希望同学们和黄老师合作一起完成这段缩写的《阿房宫赋》,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填,不一定挨着来填,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全体: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否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多矣。
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全体: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全体:侈矣。(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相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全体: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出来了?(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全体: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全体: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生全体: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师:同学们,把我缩写的《阿房宫赋》一起读一遍,好吧?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课文里去,你们从课文里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其势之雄大” 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阿房宫其形的雄伟壮丽,规模的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不难,找好就抬头看我,一抬头就意味着你找好了,不要我们有同学吓得一节课都不敢抬头。
学生看书。
师:好,有没有找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一个组的同学交流,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参与,看他们找的是不是正确。找句子也有难度的,哪位同学先来说?(指名)你找到的是哪里?
生:我找的是第一小节。
师:你把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没人举手)从众是个可怕的心理,自己要动动脑筋。
生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了,你说说。
生:我觉得绝大部分都是,但有些句子不是。
师:那你说说不是的。
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不是,表现宫女的凄清。
师:好的,我提醒一个问题,因为刚才那位女同学特别强调从“蜀山兀”开始,我们就看“蜀山兀”是写阿房宫规模宏大吗?
生齐声:不是
师:哎,现在怎么这么多人说不是呢?刚才问有不同想法的举手,怎么没人说呢?(点名)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是。
师:哦,黄老师错误的理解了你的想法,你说它是,我可以问你两个问题吗?“蜀”指什么地方?不要看书。
生:蜀地。
师:蜀地指今天的大概什么地方啊?
生:四川
师:就我们这个地方,阿房宫是在什么地方啊?
生:四川。
师:阿房宫在四川?现在大家都喜欢把凡是古迹都拉到我们自己这块,心情可以理解,于史实无据,驳回。阿房宫在哪里?
生:陕西。
师:对,陕西阿房那个地方,是不是阿房宫一直从陕西做到我们四川这么大?
生摇头。
师:这位同学你怎么也摇头了呢?你不是否定自己了吗?唉,否定自己也是可贵的。好,下面来看写“宫女之多”的。第二组同学哪位同学来说说?(指名)你找到了?
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师:好,有没有其他句子写宫女多的?
生举手:我觉得“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还有“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师:好,这位同学补充了两层,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首先是第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子”什么意思?文言文的“子”有的指男子,有的`有指男又指女的,那这里呢?
生:女的
师:肯定是女的,认为是的举手。不肯定別举,你看吓得一个都不敢举了。我们的学习品质还要再改善,肯定就是女的,为什么?下文有啊,“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没有哪个国家蠢的的把个男孩子抓回来当宫人。所以这个“子”是指女的,从“妃嫔媵嫱”开始,那么这句是写宫女多吗?同意是的举手,有不少意志鉴定的同学,但黄老师不太支持,刚才那同学说的从侧面能表示宫女多,但是它主要交待宫女的来由,你说六国都来了,能不多吗?是侧面表示多,但不是直接的,再看后面一层“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是不是写宫女多?
生:是。
师:有没有认为不是的?我也认为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说明皇帝太忙了,宫女太多了,三十六年都没挂上号,所以我经常发一句感慨:阿房宫最大的奢侈和浪费不是树木、珠宝,而是青春和生命。十四岁进宫,三十六年五十岁,无数的美丽的什么就这样耗费了。
那么写 “宫中之宝可谓多”的在哪里?哪个同学说说?
生:(举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好的,这回没有多大分歧了,第三组同学说说“其费可谓靡矣”?
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师:好的,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生举手:还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师:好的,这句应属于建好后的生活的奢侈,体现耗费巨大的还有没有?这个跨度比较大,一般不大注意,所以我们要抓住重点,通览全篇,在哪里?
生:“蜀山兀,阿房出”
师:非常好。“蜀山兀,阿房出”,就是说把蜀山的东西都砍光了,你看这耗费多么巨大。我们学习到这里,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黄老师和同学就用几个“重”“壮”等来描写阿房宫,而杜牧却用一大片一一连串文字,哪位同学说说这叫什么表现手法呢?写宫女多,我们一句话就完了,他却用一大排的文字描绘,这叫什么表现手法?尝试说一下。
生:是不是赋?
师:是的,非常好,这个时候大胆的猜测,当然我们还要深入细致的分析。这就叫做赋,这个赋课文题目有,是种文体,但在成为文体前,它首先是种表现手法,《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类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赋者,铺采螭文,体物写志者也。就是铺陈。从我们这些句子同学们也能看的出来,大量的排比、比喻、夸张,一是更突出事物的特点,还有一点是语言有气势。下面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赋的特点,黄老师来把文章读一读,大家体会一下“赋”的表现效果。
师:配乐朗诵。
刚才老师诵读了全文,为了加强效果,配上了古典的音乐。现在同学们可以先自由诵读一下,有谁愿意尝试一下,选择一两个句子、一两个片段,能够在诵读中表现赋的特点。有哪位同学主动试一下?我们就读宫女多的那一节,那节赋比较典型,来试一下。
生:(举手)诵读
师:总的来说不错,就是意味的表现稍微欠缺了一点。比如“而望幸焉”这里,可以稍微慢些,表现期盼、等了好久都等不到皇上的心理。当然读好这一段,关键在于虚词的处理,你们知道是哪一个?
生全体:也。
师:对,大家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也”?
生全体:六个。
师:那你们体会一下这六个“也”表达的效果是否一样?有哪一个“也”和其他“也”作用是不同的?有没有发现?
生全体:最后一个。
师:对。前面五个“也”是表判断,而最后一个“也”更多的是强调。前面五个句子并列关系更为紧密,而最后一个句子要相对疏离一些,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最后“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远远地来了,宫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要到我这里来了”,车又慢慢地远走了,心中的失望随着车声的远去而增强。皇帝看不见了,车声听不到了,我们要读出一个效果来,让我们觉得宫女仍然在翘首盼望。下面同学们集体把这一段再读一下。
(生集体读)
师:本文的中心段,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哪一段?
生全体:是。
师:大家想一想这一段中的“后人”是指什么样的后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消灭他们呢?“族灭”就是“灭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家注意,这里四个“后人”的内涵、所指的对象是否一致?
生全体: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呢?哪位同学分析一下?(指名)你说说对这几个“后人”的理解。
生:第一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师:是后人的后人。假如说,我们解读文章的时候,注意文章的背景,如果从杜牧写作的年代、时期来看,他写于唐,唐敬宗大造宫室,不问政事,所以这个“后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唐以后的后人”。最后一个“后人”是第三个“后人”的意思呢,还是前面两个“后人”的意思呢?
生全体:和前面两个一样。
师:对。四个“后人”两层意思,一、二、四,是指秦以后的人,第三个是指唐以后的人,是这样的吧?其实,这四个“后人”两个意思,又指一个共同的对象,是什么?
生:国君。
师:对,主要是指君主、皇帝。黄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想法也很多,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我忽然有感而发,把杜牧的最后一段改写了一下。也许是狗尾续貂——可我改写以后蛮得意的,现在呢,“敝帚不自珍”,让大家比较一下,作者写的和我写的哪一个好,好在哪里。你不要觉得杜牧写得好,黄老师也不差的哦。(生笑)现在同学们集体把这段话读一下,然后品评一下,看看哪个好。
(投影显示)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下面我们齐读这一段,我读到“嗟乎”,你们就接着读下去。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生全体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这段话理解得很到位。下面同学们自由发挥,谈自己的评价,不要碍我面子。哪位同学先说说?(指名)你喜欢哪一个?
生18:我觉得都有长处。(生笑)
师:“都有长处”,还有半句话,言外之意,你们能补充出来?(教师的追问丝丝入扣。)
生全体:都有短处。
师:你说说看我们的长短看。
生:我觉得杜牧写得好。(生笑)
师:不要紧,你说杜牧好在什么地方?
生:因为这篇文章前面写的都是阿房宫和秦始皇的奢侈,目的是要使后人以史为鉴;而你写的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了?
生:原文前面一半写到“谁得而族灭也”,是单指秦国破灭这件事情,而您写的范围更大一点,所以前面一半您写得好。到后面,他的思维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而您最后“得失之故,归之于天”,只是对前面再来一个总说,而他写的思想更上了一个层次。
师:这位同学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了评说。我听得出来,她更喜欢杜牧的。大家肯定还有很多想法,现在不能一一讨论了。刚才两位同学比较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你们对我不是很公平。(生笑)为什么道理呢?我就觉得杜牧从秦的灭亡、秦的奢,来告诫历代君主、以后的君主要引以为戒,但是我觉得这局限了历史思考的意义。我做君主吗?我不做。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会做君主吗?可能性也不大,是吧?所以我们这些普通的人读《阿房宫赋》,就不能从中汲取一点什么吗?这时候我就想到一开始我说的,这篇文章我读到后来就成了几个字,其实用三个字就能把全文的内容和结构都表现出来了。
现在同学们回想全文内容,或看黄老师缩写的这段话,(投影显示)在这段话里挑三个字,概括全文内容。《阿房宫赋》洋洋千言,其实三字足矣。大家想想,哪三字呢?“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谁愿意说说?生:奢、亡、鉴。
师:对。我读到最后,只剩下这三个字。课后,同学们好好背一背这篇千古第一赋,同时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个字。奢必亡,这是国君要借鉴的,也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所要借鉴的。
好,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篇10:《荷花》教案实录
《荷花》教案实录
[前言]刚上完叶圣陶的佳作《荷花》,不禁被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姿态所深深吸引,余兴未尽,今天的“小记者”习作指导课上,我又围绕着“荷花”这一话题来一次主题开发——
[流程]
第一板块:
1、出示谜语猜一猜: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刚一出示,立即有不少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抢着发言——“荷花”)
2、细细品读:这则谜语抓住了荷花的什么特征?
生:因为荷花是生活在水中的,所以说“坐在水中央”。
生:“阵阵放清香”,说明荷花芳香扑鼻。
师:是吗?你注意到了“清香”吗?
生:哦,是荷花发出一阵阵淡淡的香气。
师:为什么把荷花说成是“小小一姑娘”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
生:这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纯洁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生:这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小姑娘。
(嘿,想不到学生还记得这句话,看来是我上课时补充的资料起了作用。)
生:这是一位“身穿粉红袄”的小姑娘。
生:老师,也有白色的荷花呀,为什么这里说是“粉红袄”呀!
师:对呀,荷花有白的,也有粉红的等颜色,出谜语的人写出了其中一种颜色的荷花。如果你喜欢白荷花,这一句你会怎么编呢?
生:“身穿白衣袄”。
生:“身穿白衣裳”。
(师眼睛一亮,猛然发现“白衣裳”还可以大做文章呢!于是暂时缓缓第二板块,让其继续“开枝散叶”)
师:“白衣裳”用得多好呀,还记得老师说过,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一条是利用押韵的方法,就是说每句末尾的韵母是相同的,比如说这则谜语的末尾几个字:娘、央、香,它们的韵母都是“ang”,现在大家再给它加一个“裳”,那更加朗朗上口了。你们的水平真是不错,我们赶紧把改编后的谜语朗诵出来吧!
(尽管学生对“压韵”一说还似懂非懂,但赞赏的话人人都爱听,因此个个喜滋滋的,朗诵得可起劲的,不一会儿纷纷嚷着都能背诵了呢!于是此时教师趁热打铁——)
师:我们还能自己再编一则关于荷花的'谜语吗?赶紧试试,可以自己独个儿编,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编,呆会儿看哪一个、那一组同学编得最精彩![
(生立即行动起来,约两分钟,几双手举了起来)
生:“小小一姑娘,站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池边放清香。”
(哦,抄袭成分还挺多的)
师:你为什么要把“坐”改成“站”呢?
生:“坐”说明荷花长出水面不高,看起来就像是坐着的样子。而“站”是说明荷花长出水面很高,亭亭玉立的样子。
师:嗨,改得很贴切呀!
生:……(雷同,省略)
师:还有别出心裁的吗?
生:“亭亭玉立小姑娘,站在水中央……”
师:我又发现了宝藏:“亭亭玉立小姑娘”,7个字的,谁能在第二句的前面再加上2个字呢?”
(师赶紧板书:亭亭玉立小姑娘)
生:“一直站在水中央”
师:可以,不过,你发现“第一句中的“亭亭”了吧,如果能对应起来,那就更好了。
生:“个个站在水中央”
师:有进步!
生:“静静站在水中央”
师(惊喜地):“静静”用得太神了,这是一个多么文静的小姑娘啊!这不正是荷花的特点吗?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这则谜语编得更精彩!
(师继续板书:静静站在水中央)
生:穿着一身白衣裳。
生:不对不对,前两个字要一样的。
师:这倒不必,一般是1、2两句相对应,3、4两句相对应。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身穿纯洁白衣裳”
师:你们听出他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吗?
生:“纯洁”用得好。
师:是呀,跟“纯洁”相连的还有一个词是“无瑕”,我们也可以说——
生:“身穿无瑕白衣裳”
(师继续板书:身穿无瑕白衣裳)
师:就剩下最后一句了,大家可要有更精彩的创意呀!
生:“水池旁边放清香”
师:倒蛮顺口的,还有吗?
生:我想改一个词,“水池旁边飘清香”。
师(眼睛一亮):为什么?
生:因为荷花的香气是淡淡的,它应该是一阵阵地飘来。
(是常冒出惊人之辞的大楠——个子高高的、胖胖的,平翘舌音的辨别是他的“拦路虎”,虽有时口齿不清,但词句积累蛮多的)
师:你真有见地,荷花淡淡的香气随风飘来,还若有若无呢!
(师赶紧板书:飘清香)[
师:前面四个字该什么好呢?
生:“池边阵阵飘清香”
(还没等教师发言,一生小声嘀咕:“俗”——是“三道杠”的小严)
师:哦,你的要求还蛮高的吗?你有更“雅”一点的吗?
(小严连连摇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又有几个发言,结果大家都不满意。突然——)
生:老师,你给点提示嘛!
生:对对,说出第一个字也行!
(看来学生把希望压在我地方了。这可给我出难题了,说得一般那可是比他们还“俗”了。情急之下,还真给“逼”出来了——)
师:“夏色满池飘清香。”怎么样,能过关吗?
生:太妙了!(还是小严)
师(边板书“夏色满池”边笑着反问):你评评“妙”在何处?
生:“满”写出了荷花的多,“夏”写出了荷花生长的季节。
生:“池”写出了荷花生长的地点。
师:其实“夏色满池”的说法,我是模仿了一句千古名句。有一首古诗叫《游园不值》,后两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看,老师已经把这首大家共同创作的谜语,也可以说是诗歌板书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咱们的这首“智慧结晶”吧!
生齐读——熟读成诵——认真抄写
亭亭玉立小姑娘,
静静站在水中央。
身穿无瑕白衣裳,
夏色满池飘清香。
第二板块:
1、提炼特征
师:我们编了精彩的诗歌,还想不想编一个童话呀?
生:童话?
师:是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荷花与别的花有什么不同?
生:它生活在水里。
生:它“出淤泥而不染”。
师:还有一种花也跟荷花差不多,也生活在水中,它是什么花呢?
生:水仙。
师:你们能说说水仙花和荷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答略)
2、提供范例
师:前几天,四年级的同学根据水仙花的特征编了一则童话,想听吗?
生(迫不及待地):想!
师朗读《水仙花的传说》(见小板凳老师的案例《把丰富的想像留住》)
3、学生合作编童话
4、一生上台说童话(其余在他说不下去或说的有出入时可补充,调整)
[后记]感谢资源共享,感谢小板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早就想“挪为已用”,也特意备了课,做了课件。但前段时间班级电脑屡出故障,没了“拐杖”,也就拖着没用——却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借“荷花”再次启用,看来效果挺好的。下星期学生交上习作,有时间选几篇借学校论坛“刊登刊登”!
篇11:《蒲公英》教案实录
《蒲公英》教案实录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高中语文:《蒲公英》课堂实录。
《蒲公英》是日本作家壶井荣写的一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为了救出自读课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明确本文主题的基础上,试着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把《蒲公英》这篇课文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生(齐);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本文写的与蒲公英有关的几个生活片断和本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个问题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1):本文写了三个生活片断:童年的欢乐、战争年代的悲惨和眼前抚育下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作者表达了憎恶战争、向往和平、珍视和平的思想感情。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以这样安排:一片翠绿的原野,长满了各种野草,蒲公英的黄花点缀在草地上,煞是好看。远处是隐约可见的农舍,周围有绿树环抱。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嬉戏。几个孩子看到了美丽的蒲公英花,弯腰摘下,放在嘴边使劲地吹,顿时,白色的茸毛弥漫在空中……(停顿)下边我改编不好了。(学生笑)
师:这位同学开头改编得很好,想像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更多的孩子摘花、吹花,边吹边唱:“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把镜头推近,集中在一株蒲公英上,用特技摄影把蒲公英花开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几个行书大字:蒲公英。(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字应该是红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草是绿的,花是黄的,再加上红字,更醒目。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银幕上出现了一个日本农家的院落,几间漂亮的房屋,周围是篱笆。一位中年妇女,身着和服,在做家务。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她身边摆弄玩具。院子的一侧,长着一丛茂盛的蒲公英,上面开满了黄色的小花。妈妈望着那丛蒲公英,走过去摘下一朵给孩子,自己又摘下一朵,放在嘴边“噗”地吹了一下,白色的茸毛飞舞着,四散在院子里,有的越过篱笆飞往邻院。孩子也学着妈妈的样,使劲地吹着蒲公英花,院子里荡漾着母子俩欢快的笑声。(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确实很好,将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一个生活片断了?
生(齐):战争年代的悲惨。
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改编。
生(6):阴霾密布,硝烟弥漫,田原荒芜,断壁残垣,满眼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停顿)
生(7):(主动站起)这里应该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说说穿插什么画外音?
生(7):就是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望着你现在的样子,我们又想起了那苦难的岁月。”
师:这个画外音告诉我们下面的情节是对过去战争年代的回忆,很有必要。
生(8):老师,我觉得应该给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我”起个名字,这样便于下面的叙述。
师:言之有理。那就请你给主要人物起个名吧。
生(8):日本女子的名字后面大都带个“子”,我们就叫主人公“汪美信子”吧。
(学生鼓掌)
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改编。
生(9):荒野上,走过来一队逃荒的人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有的推着破车,有的挑着烂筐,有的背着孩子。他们筋疲力尽,步履蹒跚。
他们的.脚下,长着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草,有几株蒲公英被践踏得毫无生机。
生(10):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看见了脚下的蒲公英,弯腰拔了一株,放在挎着的篮子里。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也学着老妈妈的样子拔蒲公英,她就是汪美信子。接下来是更多的人寻找蒲公英。
生(11):断墙一隅,汪美信子掀起黑色的锅盖,锅里煮的是蒲公英。她给一个老年男子盛了一碗,老人一边咳着,一边吃蒲公英。她又给一个老妈妈盛了一碗,老妈妈唉声叹气地接过碗。汪美信子也给自己盛了一碗,她用筷子夹了蒲公英放在嘴里,脸上露出几分无奈。
生(12):镜头一转,银幕上出现了一所农家院落,几间矮小的房子东倒西歪,院子里胡乱地放着几个破盆烂罐。这时,汪美信子回来了,她放下手中的竹篮,里面是半篮子野菜,她从里面取出一株带根的蒲公英,用铲子栽种在院子里。一个近镜头:蒲公英耷拉着叶子,好像在向人们表白自己的不幸。
师:下面应该让那个被战争夺去了父母的孩子出现了。
生(13):第二年的春天,汪美信子院子里的那株蒲公英长高了些,并且开出美丽的花来。这时,汪美信子拉着一个周岁左右的男孩从屋里走出来。她让孩子坐在凳子上,端来半碗稀粥,准备喂他。孩子用惊惧的目光看着汪美信子,显出沮丧的样子。
师:这里必须交代一下,这个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讨论)
生(14):再拍一组孩子父母死去的镜头,比如爸爸被子弹射中,妈妈被房子砸死。
生(15):这样不好,拍得太实了,同时也不是影片的主要情节。
师:你的意思呢?
生(15):可以再穿插几句画外音:汪美信子喂的是邻居家的孩子,他父亲被炸死,母亲也被疾病夺去了生命。现在,汪美信子成了这个孩子的妈妈。
师:这样处理使影片的情节有详有略,很好,下面应该拍那个小男孩在汪美信子的抚育成长的过程,时间跨度很大,怎样安排呢?
(学生沉思)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长大了。
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手法。
生(16):(主动站起)接下来可以安排三组镜头:汪美信子拉着孩子到田地干农活;小男孩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玩耍;小男孩又长高了,背着书包去上学……
师:这位同学也用上了“蒙太奇”手法,很好!他用三组镜头就表明那个小男孩从一周多岁已经长到六七岁了。下面怎样改编呢?
生(17):安排一组小男孩在学校里上课、玩乐的镜头,表明战争已经过去,大家过上了和平生活。影片到这里可以结束了。
生(18):我不赞成这样的结尾。
师:请你说说如何结尾。
生(18):我认为影片的结尾应该让那个小男孩回到家里。院子里那丛蒲公英已经长成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径直向上,黄色的花朵鲜艳美丽。汪美信子望见儿子放学回来,跑过去抱住孩子,亲吻着孩子,然后摘下一朵蒲公英花给孩子,自己又摘下一朵,放在嘴边“噗”地一声,白色的茸毛四散开去;小男孩也把蒲公英花放在嘴边用力吹,院子里再次荡漾着母子俩欢乐的笑声……(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说明这个结尾安排得好,请这位同学继续谈谈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
生(18):这种结尾一是可以使影片首尾呼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说明战争已经过去,人民过上了和平生活;三是能更好地表现影片反战的主题;四是紧扣了影片的名字——蒲公英。(学生鼓掌)
(下课铃响了。一学生主动站起。)
生(19):老师,我认为影片结尾还应有童声合唱:“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而且,应该把这支曲子作为主题曲,贯串影片始终。(学生热烈鼓掌)
师:今天这堂课上得很好,下课。
篇12:《初冬》教案实录
《初冬》教案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老师来到马鞍山已经好几天了,真为你们生活在这个美丽清洁的城市而感到高兴,那么你们知道老师的家乡在哪里吗?
生:是不是在山东。是不是在北京。
师:老师的家在北方的一座小山村,那里的景色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那里初冬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注意看这两个字,借助拼音读。
生:(读略)
师:“冬”是冬天,那么“初冬”是什么意思?
生: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
师:那么“初”是什么意思?
生:刚刚开始的时候。
点评: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早就说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字离开词,词离开句,它的意义就很难说了,因为汉语的字、词多数是多义的,窦老师这样处理符合这一原则。
师:冬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小山村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赶快把书打开,借助汉语拼音认真地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提出三个要求: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2.不懂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3.标自然段。听懂了吗?谁能把老师说的重复一下?
生:重复。
点评:初读的目标定位适中,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首要任务。“新大纲”说,“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是很有道理的。课文教完了,有的学生还读不通顺怎么行呢?让学生画不懂的地方,
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的”,使教师的心中有数。但要逐步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不能满眼都是问题,以免把老师弄得无所适从。不能让宝贵的时间在“学生问,教师答”中流逝。
师:嗯,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大声读。
生:(读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首先检查一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来读一下生字。这么多举手的,开火车读。
生:(读略师指出重点字)
师:安徽小朋友真聪明,快把书端起来,看看你画出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生:“白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松树、柏树为什么到了冬天还是那么绿?
师:关于这个问题,谁能说一说?
生:因为松树、柏树的叶子非常厚。
师:这个问题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也遇到了,《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里头就介绍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因为松树的.叶子非常的细而且外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着它,关于这个知识细节,回去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淡淡的光”是什么样的光?
生:“望”能不能改成“看”呀?
生:柿子应该是结在树上的,为什么写挂在树上?
师:同学们看得真细心呀,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把它提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那么这样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句一句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看谁不但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
点评:窦老师处理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她把重要的、能通过读来理解的词语留下来,把一些科学性的知识性的问题随即作一解答,而不是“有问必答”,更不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主导”与“主体”意识很强。
生:好!
师:先来学第一小节,谁来读?
生:(读略、个别读,齐读)
师:“雾”是个生字,你能不能根据这个字的字形来讲一讲雾?
生:“雾”是个生字,上边是“雨”下边是“服务”的“务”,根据上边的“雨”字头我知道“雾”跟天气有关。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白茫茫的雾呢?
生:想!
师:那么好!跟老师来一起看看(放录像)。雾大不大?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字—卡“白茫茫”。
点评:此时放“雾”的录像适时而且必要,这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阅读教学应该是读,由读而懂。能读懂的尽量让学生读懂,这样才不失阅读的意义,读不懂的可以采取电教手段或其他手段直观加以“辅助”。铺助而已,切不可喧宾夺主,窦老师的更可贵之处是“以看促读”,看录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朗读课文,这叫“不忘本”,“万变不离其宗”。
生:(读)
师:刚才提问题的同学你懂了吗?
生:懂了!
师:把“白茫茫”放在句子中体会,谁能读读这句话?
生:“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师:那么在早上,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雾中又是什么景象呢?快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略)
师:这小节几句话?这么多举手的,看来读书很用心。
生:这小节有两句话!
师:我们来一句句读,讲一讲,谁来读第一句?
生:(读略)讲的是雾太大,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怎么望也望不见!
师:那么你怎样读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
点评:这是落到一个“读”字上。窦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而是问学生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感情是读而后有的,不是先有而后读的。
生:(读略)
师:谁能来给他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蛮好的!“都”读得很长,我要读比她读得还好(读)。
师:全班同学就像她这么读。
点评:应当很好地表扬这位学生。他既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予以肯定,又很有自信心,敢和别人比这是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生:(齐读略)
师:谁来读第二句,讲一讲?生(读略)
师:请同学往前看:(师画田野)注意看田野的野的笔顺(学生跟着说)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像近处的田野、树林都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的,是什么样的,在生活中你见过吗?(老师边说边画)
点评:我多次听过窦老师上课。她绘画基本功扎实。这里的画,不仅有助于教学,也是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展示,它的作用远远超过插图,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生:生活中我见过,我感觉雾很大,下雾的时候什么都看不见!
生:上次爸爸带我去公园玩,我看见一个新娘子,脸上有一层纱,纱蒙住了新娘的脸,看不清新娘长什么样子,感觉她很漂亮。
师:不是漂亮,而是感觉模模糊糊很美吧?就像课文里说的一样。
生:有一次我上学,雾很大,连学校都看不清。
师: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就一边读一边想,女生读,男生想。
生:(读略)
师:非常好!刚才有个同学说“望不见”为什么不改成“看不清”,谁能说,这两个词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换一下?
生:因为看远处用望,看近处用看,所以不能换。
师:望和看意思一样,“望”向远看,“看”远近都可以,也可改成看不见,但是课文里面这么用词,既准确又恰当,你们说好吗?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该生点头)
点评:关键性的知识教师一定把握准,做到胸有成竹。
师:刚才我们在理解这两小节时,是抓住重点词一边读一边想,去体会、想象,看同学们读得多有感情!那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体会学习三、四小节,你看哪个词应该重点体会就画出来。
点评:窦老师时刻不忘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该退居二线时,就退下来,不要不放心。
生:(读略)
师:谁愿意读?
生:(读略)
师:同学们,她在读的时候,你认为哪些词读得比较好,说说看?
生:她“慢慢地”、“淡淡地”词读的好!
师:你们跟她一样吗?那我想问问这名同学你为什么这样读呀?
生:因为太阳是慢慢地升起的,所以得慢点读。雾没散之前,太阳发光不强,太阳发出的光一点也不耀眼、很弱,所以应该读慢点“淡淡地”。
师:好!说的非常好!给大家再读一读。
生:(读略)
师:同学们像他一样读。
生:(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能不能加动作表演,前后桌商量一下。
生:(议论)
师:谁愿意来表演读。
生:表演读。
师:同学们很有创造性,“淡淡”一词,动作不一,接着读第四小节。
生:(读略)
师:嗯!读得不错。是呀,到了初冬的季节正是人们忙着收白菜的季节。我们就一边读一边想想人们正在忙着收白菜的情景。
生:(读略)
师:我们就找四名同学读一下,请一名同学推荐四名同学读,并分配读哪一自然段,其它同学闭上眼睛,让我们看看下雾时的景色。
点评:学生能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就证明把文章读懂了。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来说,说到底,是“还原”能力。
生:(读略)
师:睁开眼睛,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把你看到的和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生:(讲略)
师:讲得这么认真,读得这么好,同学能背下来了吗?我们一边背一边想。
生:(背)
师:这里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唱个歌吧!
生:唱歌
师:刚才下雾时景色这么美,那么雾散时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一边读一边想,同桌之间讲一讲,开始读。
生:(读略)
师:读得很认真,请同学把题签拿出来,把你读懂的填上,填完举手!
生:(填略)
师:请同学按课文内容填空(幻灯),讲一讲为什么用“射出”?
生:因为第一句讲太阳出来了,雾慢慢散了,光也明亮了,所以用射。
师:看来你是真明白了,读第二句,谁填第二题?
生(填略)
师:正像同学们讲的那样,远处的塔、小山都望得见了。(画塔)
师:谁来做第三题,我们读一读。现在老师要检查对课文的朗
读情况,男生读五、六自然段,女生读七、八自然段,看清森林,还看清什么?
生:柿子树。
师: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好!让我们来细细看这句话,都看清柿子树什么了?
生:大!多!圆!
师:有个同学说为什么不说结着,而说挂着。淮能说?
生:因为书上把柿子比作灯,所以用挂。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柿子结得又大又圆沉甸甸地坠在那儿,用“挂”真准确。那么同学明白了吗?作者用词恰当,一句话写出大小、颜色、形状,我们背下来。
生:(背略)
师:还看清什么?
生:松树、柏树不怕冷,落了一层黄叶。
师:那么我们就来读这一小结。想想这句话所描写的意思。
生:(读略)
师:女生读七、八小节,男生一边听,一边感受。
生:(读略)
师:通过刚才读,雾散美不美,想不想背,背诵方法很多,我们就试着看图背。
点评:语文教学有积累意识,重视读背。幼学如添,小时候背的东西记得牢,能终生受用。
生:跟图背。师:真不错,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遇到不懂的提出来,同学们去体会、理解,读得多有感情,让我们亲眼去到北方的小山村去看看景色,一边看,一边背(放录像),小山村的景色美不美,回去用课文的语言讲给家长听。
生:好!
师:下面来做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手势做出判断。
生:(做略)
①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
②农民正在收庄稼。
③人们正在园子里忙着种白菜。
④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
⑤森林里落了一层黄叶。
师:加上“初冬时节”能不能把上面这几句正确的话加上合适的词,把它连起来,说一说。
师:全班说。
生:(齐说略)
点评:这项练习一箭三雕。第一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掌握了;第二,是对全文的概括;第三,有机地进行了说的训练。窦老师教学有心,从中可见一斑。
师:同桌之间再讲一讲。
师:刚才你们所讲的,就是书中所讲的北方小山村所描写的景色,再过一段时间你们马鞍山市就要到冬天了,请你做个细心的小朋友,去仔仔细细观察,把你们所观察到的写封信寄给窦老师好吗?
生:好!
师:下课。
[赏析]
于永正
这节课最大特点首先是把“读”贯穿始终,把“读”落到实处。无论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对课文内容的感悟,都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教师讲的本不多,只是在教学中起到了“导”的作用,或点拨,或展开,或提示,或激励,或提问,如此而已。其次是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问题从学生中来,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在读中去思考,这是窦老师的高明之处。学生真正不懂的,教师还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窦老师良好的教学情感。上课时,她情感丰富,情绪饱满。因为她有良好的教学情感,所以她的课才上得既扎实又灵活。扎实这一点,从实录中可以看出来;至于“活”,读者就只好透过实录的文字去想象了——即去“还原”了。
★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实录教案(集锦12篇)】相关文章: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4-28
《找规律》教案实录2022-06-26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2023-05-20
《妈妈的爱》教案实录2022-05-07
小班《好玩的沙》游戏活动教案设计2024-01-07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2022-11-21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2022-05-06
秋天的图画教案教学实录素材2022-09-06
《谈生命》课堂实录教案2023-02-03
称赞教案教学实录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