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29 11:31:5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傅一居”为你分享20篇“《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例文提问

1.上周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谁还记得杨梅果的形状?

2.当杨梅果渐渐成熟时,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着重复习了杨梅果的特点,实际是引导突出习作的重点。〕

二、结合例文命题

1.小结导入新课。

师:这篇习作例文,的确写得很好,不仅描写了杨梅树,而且描写了杨梅果,特别着重写出了杨梅惹人喜爱的特点。今天,我们就要仿照这篇例文,练习写一写大家喜爱的家乡的农产品。

2.板书作文题目。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我爱家乡的青稞》。

〔要求十分明确,既不是写特产,更不是写景物。〕

三、引导口述内容

师:大家还记得吧!今年六七月里,我曾几次带领你们观察了青稞的生长情况,现在谁能说一说青稞的形状和变化?

生:禾苗出土两个月以后,青稞抽穗扬花了,一株株直挺挺的茎上顶着沉甸甸的穗头,穗头是长圆形的,上面长满了芒刺,一摸,芒刺扎手。

师:谁还有补充?

生:青稞抽穗扬花时,穗上的籽粒儿被壳裹得紧紧的,壳内籽儿正在灌浆,穗头轻,并不沉甸甸,只有完全成熟后,才是沉甸甸的。刚长出的芒刺很软,并不扎手。穗头渐渐成熟,芒刺渐渐变硬,变硬了的芒刺才扎手呢。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穗顶上才长芒刺,穗身上只是布满了细刺毛。

师:前面的三位同学,已具体地说明了青稞穗的形状和芒刺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果实的颜色。谁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杨梅果先是淡红色的,不久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色了。当然,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师:说得好!参照杨梅果颜色的变化,谁能说说青稞穗颜色的变化?

生:刚抽出来的穗是淡绿色的,等到穗头成熟时,就由绿变黄了。

师:说得对!谁还能说一说杨梅果有什么滋味?

生:成熟了的杨梅果一放进嘴里,舌尖刚触到那平滑的果皮,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

生:(另一生接着说)只要轻轻咬开它,从那新鲜嫩红的果肉里流出的鲜红的汁水,会立即染红人的嘴唇和舌头。

师:好!真的是这样。谁还知道杨梅果的滋味还有什么变化?

生:没有成熟的杨梅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了。

师:好啊!这三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对学过的课文记得清楚,因此能说得明白,请大家为他们鼓掌!

生:(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能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师:现在,谁能说说没熟透的青稞和熟透了的青稞的吃法、滋味及其变化?

生:当青稞穗长到七八成熟时,馋嘴的娃娃就拣那个头大、籽粒饱满的穗头,把长穗头的茎拦腰折断,扎成一把一把的小捆儿,趁妈妈做饭时,将那小捆儿烧去芒刺,将包着籽儿的壳也烧去一半,再拿出来放在簸箕里揉搓,那绿珍珠似的籽儿滴溜溜地滚出来,娃娃们抢着尝青。那味儿喷香生津,异香扑鼻,咽下以后,香味久留口中,令人回味无穷。

师:噢!你真是出口成章!这段话,你怎么能说得这样具体,这样生动!

生:老师,这是我在暑假中写的一篇日记,至今还记得,因此就这样说出来了。

师:大家听到了没有?平时注重写日记,对于作文,大有帮助哩!现在,谁再扼要地说说。

生:青稞熟透了,把打碾下的青稞磨成炒面,盛在碗里,加上白糖,“曲拉”,例上奶茶,完全在碗里拦匀后,一疙瘩一疙瘩地捏着吃。这炒面就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糌粑”。糌粑酥软喷香,奶味芬芳,人吃了无不咂嘴舔舌,吃了这顿还盼那顿。

生:(另一生抢着说)如用青稞面搓成“面鱼”,下在锅里,像无数棱子鱼游上游下,煮熟后,捞到碗里,舌尖刚触到那光滑柔软的“面鱼”,还没来得及嚼,就溜进嗓门里去了。“面鱼”是我最爱吃的饭!

生:(另一生补充说)青稞还能酿成透瓶香的美酒。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杨梅”的理解,而且还说出了青稞的种种特点,这正是这次作文所要写的内容。现在,大家能不能把已知道的内

容写成文章呢?

生:(齐声回答:)能!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堂写作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指导编写提纲

1.教师巡回指导。(略)

2.要求按时完成。

师:(即将下课时)同学们,这篇《我爱家乡的青稞》的作文,要在明天的一节语文课内写成,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回答:)能做到!

师:但愿大家说到做到(铃声大作)!下课!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体会湖面的变化

(一)朗读课文。简单说说在不同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

(二)体会湖面的静态。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描写了湖面,找出来读一读。

2.这一句把什么比作镜子,它怎么会像一面镜子?

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风。

师:能联系天气,体会湖面的平静,好。平的东西很多,比如墙壁、桌面。要像镜子,还得怎样?

生:还要很亮。夕阳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师:夕阳照着平静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镜,多美呀,朗读体会。

(三)体会湖面的动态。

1.从第二自然段找到写湖面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有了这变化,湖面还美吗?

生:(有的说)美;(有的说)不美。

师:美不美,要从词句来体会。看下面的填空;荡起的( )( )的波纹

课文用哪两个词语形容波纹,形容了什么?

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纹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纹很明净。

师:(用双手比划波纹由小到大,从里向外一圈圈荡开的样子)想象,这样荡起的波纹像什么?

生:像开花似的。

师:像开了什么样的花呢?对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开的( )( )的大花。

生:“一朵朵”

生:“美丽”

师:把上下两句填空连起来,体会湖面出现了波纹美不美。

生:荡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像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大花。

师: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过填空来体会:无数的跳跃的浪花,像( )的( )花。

先体会浪花的特点,再想象这样的浪花像什么。

生:浪花很亮,闪闪发光。

师:为什么是晶莹闪光的?

生:因为夕阳的柔光给照的。

师:这明亮晶莹的浪花像什么花?

生:宝石花。

生:水晶花。

师:好,把这个句子的空都填上,体会浪花美不美?

生:无数的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像数不清的宝石花。

师:好,“数不清”与“无数”相对,“宝石花”是对“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的生动比喻。现在再考虑,变得不平静的湖面美不美呢?

生:(异口同声)美!

(四)从湖面的变化,认识小湖的美。

平静的湖面美,不平静的湖面也美。如果湖面无变化,总一个样子,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生:就不好看了,让人看烦了。

生:就没有意思了,因为太单调了。

师:怎么单调呢?

生:总是一个样儿,没变化就单调了,不好看了。

师:说得好。缺乏变化就单调,就不吸引人。课文里的小湖,湖面有静有动,富有变化,使小湖显得很美。

二、体会鸬鹚的可爱

(一)湖面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简单说说怎么有关。

(二)观察图画,联系课文,了解鸬鹚的外形特点。

(三)体会鸬鹚捉鱼时的表现。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鸬鹚捉鱼的经过,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鸬鹚捉鱼时表现得怎么样?

生:它很听话,渔人拿竹篙那么一弄它就下去了。

师:渔人怎么一弄,鸬鹚就立即跳入水里了。这里有一根教杆,拿来当作竹篙;这里是讲台桌,把一侧当作船舷。谁愿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生:(表演动作,用教杆在讲台边轻轻擦过。)

师:真正的渔人这一下不仅轻,还怎样?

生:快。

生:熟练。

师:这轻快熟练的一弄,课文叫作一?

生:“一抹”。

师:从鸬鹚对这一抹的反应,不仅看出它听话,还可以看出它对捉鱼怎么样?

生:它特别积极,它都等不及了。它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在等待命令。渔人一抹,命令来了,它马上就跳到水里。

师:把鸬鹚来捉鱼时的表现和入水的情况联系起来,咱们体会到鸬鹚捉鱼是很积极的。再从它们出水的情况看。把写鸬鹚出水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从它拍翅膀的样子,能想象它要对渔人说什么吗?

生:“主人,我捉到鱼了,给你!”

生:“我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鱼!快拿去吧!”

师:你怎么知道它捉的鱼很肥大呢?

生:它的喉囊鼓鼓的。

师:鸬鹚这样主动地帮渔人捉鱼,真称得上是渔人的--

生:好帮手。

生:忠实的朋友。

3.认识鸬鹚的可爱。

师:把鸬鹚捉鱼这部分内容再读一读,说说鸬鹚可爱在哪里。

生:它是渔人捉鱼的好帮手。

生:它把捉的鱼都给了渔人,它很忠诚。

师:这是从鸬鹚对渔人这方面说;再从鸬鹚引起的湖面的变化体会。

生:它一捉鱼,打破了小湖的平静,使小湖有了变化,更美了。

师:好,鸬鹚的活动引起了湖面的变化,给小湖增添了美丽,这是它可爱的又一方面。

三、体会渔人付出的劳动和感情

鸬鹚虽然有潜水捉鱼的本领,但是能这样可爱,又离不开谁呢?

(一)观察图画,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生: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要是没训练好,早乱扑腾了。

师:好,注意透过鸬鹚的表现体会。再从渔人来体会。

生:渔人没有急着捉鱼。他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师:仔细观察图画,体会渔人怎么悠然。

生:他盘腿坐在船尾,挺舒服的。

生:他歪着头,看着平静的湖面,像镜子,还有稻田,一望无垠,他心里很高兴。

生:他美滋滋地抽着烟。

师:“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能这样悠然。

生:“悠然”是自由自在。

生:“悠然”是悠闲自在。

生:鸬鹚给训练好了,很听话,渔人才能这样悠然。

生:他想先别忙,先吸吸烟,待会儿鸬鹚一定能帮我捉好多好多大鱼。

师:这信心来自平时训练鸬鹚下的功夫。平时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时候才能悠然。

(二)从渔人使用鸬鹚捉鱼的行动,双方的配合效果看,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三)从渔人喂鸬鹚的时间、动作,想象他会对鸬鹚说什么,体会渔人对鸬鹚是关心、爱护的,是付出了感情的。

四、总结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手》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手》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节,知道了陈秉正是个教练组长,特等模范、他年老体壮,技术第一、教活严格。这课我们学习第二段。这段中的第5、6、7、11自然段写了队秉正的手有三个特点。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大家认真听,看看这自然段通过写什么事例要说明陈秉正的手有什么特点?

(一学生读后讨论)

生:这节通过王新春怕和陈秉正握手的事说明陈秉正的手像钳子那么硬。

生:不,这个例子不是说明手硬,而是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

生:我同意×××的意见,如果陈秉正的手光是硬没有劲,就不会夹得王新春的手那么疼了,应该说陈秉正的手很有力。

师:×××和×××理解得较透彻。这个例子的确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板书:有力)

这个例子中有一个句子特别能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请划出来。

(学生划第5自然段末句随即汇报朗读)

师:大家想这下面一自然段通过一个什么例子说明陈秉正的手有什么特点。

(指各读后,学生讨论汇报)

生:这自然段,通过陈秉正和那个中学生抓柴的事例说明陈秉正的手很硬。

师:对,这个例子是用什么手法写出陈秉正的手坚便呢?(板书:坚硬)

生:是用对比法。

生:我同意××的意见,是用那个中学生的手与陈秉正的手同样往土里抓柴,陈秉正先后抓了四大把柴,手都安然无恙,而那个中学生的手一抓就被刺破了中指,作者通过这个鲜明对比,显示陈秉正的手非常坚硬。

生:我还补充一点,这自然段里,王新春最后的话,用对比的手法说出陈秉正的手跟铁耙一样坚硬。

师:的确如此。陈秉正的手那么坚硬有力,究竟他的手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后汇报)

生:陈秉正的手很难看。

生:不,如果说陈秉正的手难看,就和那个中学生一样鄙视陈秉正了。

师:那么“鄙视”是什么意思?

生:鄙视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生:我不是鄙视陈秉正,课文里写那两只手确实跟一般人的手不同。

师:这是事实。陈秉正的手的确与众不同(板书与众不同)究竟他的手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老师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了解陈秉正的手掌--四方 指头--粗短,外面--茧皮 整个----

师:这手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生:这手是按手掌、手指到整个手的顺序写。

师:对。是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的.。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写手的样子。

生:我补充一点,除了比喻,还有一般的叙述,例如“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个指头都伸不直。”

师:你讲得很好。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使人对陈秉正的手有深刻的印象。陈秉正的手的样子确实与众不同。

生:我同意×××的意见。此外,还使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是有意识证明,由于他的手长成这样坚硬有力,才会使王新春怕和他握手,才会使他能往地里抓柴不被刺破。

师:××能联系上下文读书,体会得很深刻。那中学生对陈秉正这双手为什么“不欣赏”,“有点鄙视”呢?

生:因为这双手太粗糙,不好看,所以这个中学生不欣赏。

生:××只是从表面看没有从实质看。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与××有同感,即那中学生只注意外表美,不注意心灵美。

师:这是一双手,何来心灵美呢?

生:下一自然段讲了他们家乡面貌的改变都是靠这双手,那么,这双手虽然不好看,但是很实用。

生:是呀,那中学生没有想到,这双表面不好看的手,能做多少对大家有益的事,所以他不欣赏还有点儿鄙视。

师:那中学生不欣赏陈秉正手的样子,由于他不理解这双手,因而对这双手有点儿鄙视。可是陈秉正对自己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得是“足以自豪”的,这是什么原因?请大家默读第11自然段,并划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句。

(学生默读划句汇报)

生:我划了“他那双手不但坚硬而且灵活。”因为这递进句说明了陈秉正的手的两个特点。

师:从这递进的句式看,作者的意图是想在这自然段里写手的哪个特点?

生:作者要写手坚硬和灵巧。

生:我不同意××的意见,从句子看,重点在后面��灵巧,前面已经举了两个例子说明手坚硬,作者写这个句子目的是要在后面写手怎样灵巧。

生:我还补充一点,这句不但是递进关系的句子,而且也是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说,下面要写手灵巧这个特点。

师:讲得有道理。那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写出陈秉正的手的灵巧能干?(板书:灵巧能干)

生:作者用了编生产用具和编儿童玩具这两个例子说明他的手灵巧这特点。

(板书:用具玩具)

师:这一自然段是分五层写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这段划分层次。

生:第一句是第一层,它讲了陈秉正对自己的手的态度。第二句是第二层,它是过渡句;第三句概括写他爱编织,第四句是第四层,写编生产工具,破荆条不用牛角塞子;第五句--第七句是第五层,是写做细活,编“叫哥哥”笼子。

师:你们同意吗?(学生齐答,表示同意)

(学生自由朗读第11自然段后指名分层朗读)

师:陈秉正的手坚硬有力,与众不同,灵巧能干,究竟他的手是怎样磨练成的?请一位同学读第8自然段。(指名朗读)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劳动中练出来的。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开荒垒堰中练出来的。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改造家乡的艰苦劳动中练出来的。

师:所以王新春最后怎样说?

(学生齐读这节最后一句)

师:这是什么句?它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反问句。

生:这是反问句,它的意思是:没有陈秉正的那两只手,这里还是一片荒坡。

师:能把这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吗?

生: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是一片荒坡。

师:对,反问句有强调作用,它强调了没有艰苦的劳动,这里仍然是荒坡,决不会有如今的良田。(学生再读反问句体会感情)

师:那个学生听了虽然有点儿后悔,可是还自我解嘲地说:“怨不得我们学习得慢,原来是没有那样的两只手!”他的话对吗?

生:不对,他想长成陈秉正那样的两只手。

生:××讲得不对,那中学生原谅自己学得慢,把学得慢的原因都归在自己的手没有陈秉正的手那么硬。

生:其实那中学生的话错在他根本忘记王新春的话,陈秉正的手是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练出来的。他不知道自己学得慢是没有艰苦的奋头精神。

师:讲得对,从那中学生的话中,可见他只看事物的表面,没有看事物的本质,看不到自己学得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长期的劳动磨练,缺乏艰苦奋斗、勤学苦练的精神。

师:“自我解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中学生要“自我解嘲”?

生:自我解嘲的意思是:自己感到难免要受嘲笑,因此就勉强地辩解。

生:那中学生之所以要自我解嘲,是因为他听了王新春的话后有点后悔,不应该鄙视陈秉正的手。但是又下不了台,就为自己的鄙视辩解。

生:那中学生要自我解嘲的原因,还有他至今还不知道,自己学得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师:所以陈秉正一本正经地教训他,怎样教训?(指名读第10自然段陈秉正的话。)

师:同学们默读陈秉正一本正经地教训那中学生的这番话,看它一共有几句?每句是什么意思?(学生默读后汇报)

师:“学成我这手”是什么意思?

生:学成我这手是指学习他的手坚硬有力,灵巧能干。

生:学成我这手是指学陈秉正技术第一,学他艰苦奋斗精神。

师:答得好。“长成我这手”又是什么意思?

生:“长成我这手”是指和陈秉正的手一模一样。

师:这段话的第二句讲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话的第二句讲了陈秉正的手是怎样练成的。

师:陈秉正说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的原因是什么?齐读这段话的第三句。

(学生齐读)

师:谁能把陈秉正这段话的含义讲讲?

生:不要学手的外表,要学手的精神。

生:要学习陈秉正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陈秉正不是单叫向他学习,是要学习上一辈人的勤学苦练。

师:这一番话告诉我们,陈秉正那双坚硬有力,灵巧能干的手是在长期艰苦劳动中磨练出来的。以后无论劳动条件改善得怎样,都是要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建设祖国的本领。

师:陈秉正说这番话时的语气怎样?

生:陈秉正说这番话时是一本正经的。

师:为什么要“一本正经”?

生:因为这是文章中心。

生:不对,因为陈秉正认为这个中学生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严肃地教育他。

生:这是陈秉正关心那中学生的成长,怕他走弯路,所以语重心长地教育他。

师: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读出一本正经的语气。(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分角式读三人的话。注意读出感情来。)

师: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略)

师:××你现在明白了课前你提出的问题:文章第一段写陈秉正教人做活要求严格和他的手有什么关系了吗?

生:明白了。陈秉正能干的手是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出来的。

生:除了这些,还体现了他自己勤学苦练技术第一,还教活严格,真不愧为劳动模范。

生: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学习他的手,其实是要学习有这双手的人。

师:对,××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文章开始先写人,是先在读者心目中树立陈秉正这个特等劳动模范的高大形象,陈秉正人好,值得学习,那么他长成那样一双与众不同的灵巧能干的手就令人信服了。

师:你们都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这篇文章节选自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同学们可以设法借到这本书来看。

篇4:《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师: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请大家默看第三段。(出示《琥珀形状》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大家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全文三段,篇末点题。没按顺序讲读,而采用“篇末入手”的教法。这样“由果溯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教师的匠心不凡,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思维�表达的教学要求。〕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生:必须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对。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板书:条件)

生:发生在炎热的夏天。

师:为什么能断定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夏天?(板书:夏天)

生: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松树渗涌出的松脂才多。

生:只有渗出的松脂多,才有可能滴下来。

师:对。请大家再默读三、四、五节,说说每节写了什么内容?

生:先写一只苍蝇飞进树林,再写苍蝇停在一棵大树上,后来又写一只蜘蛛爬过来,想吃掉苍蝇。

师:这三节课文写的是在这一个古老的树林里,苍蝇和蜘蛛有趣的活动(板书:苍蝇和蜘蛛)。请同学们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要读出感情来。注意第三节要读得轻快,第四节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五节要读出小苍蝇将要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气氛。

生:(轻读课文,略)

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6-9节(生默读)

生: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又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一个松脂球。

师:(板书:刚好)“刚好”这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事情的发生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生:这件事是极少见的`,是刚好发生的一件巧事,是极个别的现象。

生:所以这个松脂球成了不同一般的东西。

师: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再看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复述一遍。(出示幻灯,慢速度抽、拉活动投影片,屏幕上再次出现苍蝇飞、苍蝇停、引出蜘蛛过来,蜘蛛正要扑过去,大滴大滴的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重重包裹在里面。学生边观察,边推理,边复述,最后,大家评议。)

师: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师:谁知道这个松脂球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呢?最终起了什么变化?

我们看下面三节课文(指名读)。

生:这个松脂球起初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后来被淹没在沙下面,最后变成了化石。

师:这个化石就是��

生:(齐)琥珀。

师:大家再想一想,松脂球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几千年时间转眼过去,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

生:又是几千年过去,地壳发生了变化。

师:(板书:地壳变 陆沉 海漫 几千年 时间长)我们已经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认为这个故事说得怎样?

生:这个故事生动有趣。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形象逼真。

师:好。我们就带着真情实感来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后来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默读第二段。

生: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师:渔民说这是很少见的,这“很少见”与第一段哪些句子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与第一段“刚好……成千上万”是前后呼应,也说明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巧合。

生:正因为是一种巧合,所以这一琥珀很少见,因而更显出它珍贵。

师:对。大家一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生:说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在全文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师:从句子中的哪些词看出这一点呢?

生:从“推测”一词中看出这块琥珀的价值。

师:课文中写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是根据什么推测出来的?

生:是根据琥珀和特征推测出来的。

师:作者是怎样进行推测的呢?

生:从这块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这个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古老的松林里。

生:从这两个小动物还是好好的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

生: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的情景。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分析得很正确,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是有科学根据,是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

师:请大家再想一想: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弄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苍蝇和蜘蛛虽然是常见的小虫,但到底什么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小虫呢?上万年前的苍蝇和蜘蛛是怎样生活的呢?这块琥珀不但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根据,也给我们小学生留下了一个待要完成的作业,我将来也要进一步去研究它。

篇5:《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后议论:

师:大家看一看,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生:共有8句话。

师:再想一想,每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讲作者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讲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第三句讲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讲小丘平地都是绿的,第五句讲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讲小丘像中国画,第七句讲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讲骏马和大牛的感受。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一学生举手) 努努牛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他别的都讲得很对,就是第八句我觉得不太适合。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有感受。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怎么说好呢?

生:应该说是在那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的表现。

生:我看说骏马和大牛的表现也不确切,骏马和大牛怎么会像人一样表现呢?应该说是作者对在那种境界里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的联想。

师:这样说很好,很确切。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就是刚才同学们讲的。(板书: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骏马和大牛)

现在,我们再来一句一句地仔细研究一下。你们先说一说,课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儿的草原?

生:是指陈巴尔虎旗的草原。

生:我查过1974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集,陈巴尔虎旗在黑龙江省,并不在内蒙古自治区。

师:你很用心。不过后来又划归内蒙古了。作者以前到过内蒙古没有?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一句的“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过内蒙古,但他并没有看到过草原,所以他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谁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有关语句?

(生读:“那里的天……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好。你们看,作者是从哪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

生: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是从这两个大方面来写草原的。

师:好。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板书:清鲜、明朗)

师:你说得很好。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想一想,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

生: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

师:到底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呢?

生: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

师:你们理解得不错。作者看到这么可爱的天,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他很愉快,总想高声唱上一曲。

师:你们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生:当然有。“五一”节那天,我跟爸爸去登云门山,在山顶上看着远处蜿蜒在绿色大地上的河,看着那漫山遍野的梨花、苹果花,看着青州城那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楼房,觉得胸膛格外宽广了,精神也格外高昂了,情不自禁地仰起头向着远方大声唱起来。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一连几天阴雨,闷在家里,使人心里格外烦躁,有时我气得用拳头捶桌子。老师,这是不是就叫触景生情呢?

师:你说得很对。人的心情也受环境影响的。现在,我们再看天底下的草原,又是什么特点?

生: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它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都是绿的。

师:“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板书:一碧千里)

生:就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都是绿色的。

师:“一碧”呢?

生:就是一片碧绿。碧,就是青绿色。

生:就是一派碧绿。

师:“一派碧绿”比“一片碧绿”确切些。“片”这个量词所指的范围不如“派”大。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很广阔,无边无际的意思。

生:我看到一本书上有“夜茫茫”这个词语。这里的“茫茫”,我看与“夜茫茫”就有相同的意思,除了无边无际,我体会还有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

生:上一句讲过,因为天空非常晴朗。

师:对。人们一提到草原,除了绿草之外,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还会想到羊群、马群、帐篷、牧人,还有天上的苍鹰、白云……

师:是的。在这里,作者把羊群比作什么?无边的绿毯又比喻什么?

生: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而无边的绿毯比喻无边的草原。(板书:绿毯、大白花)

师:作者除了写羊群,又特别写了草原上的小丘。作者把线条柔美的小丘又比作什么?

生:比作了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板书:中国画)

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同学们,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张中国画。你们看画面上的山,有没有用墨线勾边画框、描出轮廓?它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

生: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没有“捆绑感”。

生:中国画叫人看了,就会想到春天田野里流动着的透明水气,很自然,很流畅,很轻便,……不是轻便,是很轻……

师:是很轻盈,对吗?

生:对啦,是很轻盈。

师:你们讲得很好。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中国画是用什么颜料画成的。

生:用水墨,用很淡的颜色画成的。

师:知道“渲染”是什么意思了吧!就是用水墨和淡的色彩画画,这样可以加强绘画的艺术效果。草原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只有绿色来画成的中国国画,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翠色欲流”的“欲”,在这里就是“将要”的意思。这些小丘渐渐地伸向远方。一直跟天边连接起来。作者用了“轻轻地流入云际”来描绘。同学们想一想,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板书:流入)

生:小丘虽然不会流动,但它起起伏伏,像缓缓的波浪,远远望去,会给人流动的感觉。

生:我看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小丘“翠色欲流”,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溪流一样,所以用了“流”字。

师:讲得很好。小丘本来是不动的,是静止的,用了一个“流”字,那会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静止的.小丘就变成活动的小丘了,好像有了生命了。

生:整个草原有动有静,更有生气了,有活力了。

师:很好。上边这六句话写了草原的特色,给我们的印象很鲜明,使我们这些没到过草原的人,读过之后也犹如身临其境了。现在,我来引读一下:这次,“我”看到了什么?那里的天怎样?“我”有怎样的感受?在天底下又怎样?草原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又怎样?羊群的情况呢?线条柔美的小丘呢?

(学生随着提示引导,依次读课文有关语句)

师: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述,大家在本子上画一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指名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大家看这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得怎样?

生:羊群、小丘都画上了,但小丘画得不好。他把小丘画成连绵起伏的大山了,叫人看了,失去了书上那种“轻轻流入云际”的味道。

生:书上说天空是那么明朗,他却画上了几朵白云。当然,晴朗的天空也会有白云,既然书上说是“那么明朗”,就应该是没有一丝云。什么东西也不画,才能使人感到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师:讲得很有道理。同桌互换过来,评点评点,提提意见,看看画面是不是符合课文原意。(互换看完)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听我再慢慢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你们可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象。(老师读,学生听)

师:你们再琢磨一下,用怎样的语调就能读出草原的美丽。自己试着读几遍。(学生朗读)

师: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读第七句)“惊叹”是什么意思?(板书:惊叹)

生:就是吃惊感叹。当时作者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一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真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美丽的地方!”

师:为什么说又叫人感到舒服呢?(板书:舒服)

生:我想,一方面这地方美丽,使人忘掉了疲劳和愁苦;另一方面,这儿天高地阔,一切又都那么自然、舒展、宁静,所以叫人从心理上感到舒服。

师:好。“久立四望”和“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又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久立四望”说明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所陶醉,看不够;“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说明作者非常赞美草原的美丽。

师:说得很好。再讲一讲“奇丽”这个词的意思。

生:“奇丽”就是非常美丽。

生:我看应讲成奇妙美丽。因为在作者看来,草原这地方有些希奇巧妙,所以他自然就会产生写一首奇妙美丽的小诗来赞美它的念头。

师:你们钻研得很好。我觉得,你们这两种讲法都可取。再想一想,在这句话中“惊叹”和“舒服”、“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用什么关联词语连接?(板书: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

生:“惊叹”和“舒服”也好,“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也好,它们好像不分大小,好像是兄弟姐妹。

师:再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说一说。

生:我看它们在句中起的作用相同,只是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感受。

师:说得很好。它们之间谁也不修饰限制谁,谁也不受谁限制修饰,这种关系就叫并列关系。也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兄弟姐妹关系。“既……又”就是它们之间的关联词语。

师:大家再一起读读最后一句。(学生读)在这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静立不动,这不是真实的?

生:这是真实的。是骏马和大牛会有的样子。

师:它们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也真实吧?(板书:回味、乐趣)

生:这不是真实的。因为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回味什么无限的乐趣。

师: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作者是说“好像”,并不是说“就是”在回味着乐趣。

师:那“好像”说明了什么呢?

生:“好像”说明是作者想象的。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觉得骏马和大牛也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对啦。这一句看来是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感受的。想一想,你有过这种感受没有?

生:上学期,我第一次获得“三好学生”奖章时,简直高兴极了。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什么也快乐。听见小鸟叫,觉得它在为我唱赞歌,看见树枝摇动,觉得它在为我鼓掌。整整一天,我觉得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在朝我笑。

师:看来,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还有很多同学有这种感受,课后可以相互讲一讲。现在我再来引读一下:这种境界,使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在这种境界中,作者对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是怎么联想的?(学生随着提示,依次读七、八句)

师:请你们再闭上眼睛,听我朗读有关作者感受这两句,自己边听边想象。(老师读,学生听)

师:(默读全段)大家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生: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写草原景色的特点。第二层写作者在这种境界中的感受。

师:讲得很好。请大家看着板书,先简要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然后再按顺序详细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由述说)

(述说之后,让学生熟读几遍,接着自己试背,最后指名背诵)

篇6:《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审题,提示学习思路。

1卑迨榭翁狻L饽坑惺裁刺氐?

2碧崾狙Хā?翁馕我们提示了怎样的学习思路?以人物为题,要注意人在事物中的活动、表现,感知其优秀品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知学法,即可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范读。(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1笨挝闹饕写的什么?对詹天佑做了怎样的评价?

2闭蔡煊右簧建了很多桥,修了不少铁路,为什么课文单要记叙他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简略讲读第一段,引起学生的注意,体会事件的特殊意义,激发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

生:京张铁路有特殊意义,这是我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生:我觉得写京张铁路,一是我们自己建的第一条铁路;二是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三是京张铁路沿线地势险峻,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铁路修成了,不仅可以突出他的精神品质,也反映了中国人有志气。

师:也就是说这条铁路记载着詹天佑的伟大功绩,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所以选择了这件事来写。

三、学习第二段。(搞清历史背景,掀起学生爱憎的情感波澜。)

1碧富暗既耄激发情感。

师:这一段记叙了修筑京张铁路前的一些有关的情况,我想你们在读这一段时,心潮一定很不平静,会掀起一股股波澜。这是为什么呢?在你们默读自学时一定要细心体会自己感情的变化和文中所述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好,开始自学。

2碧致郏耗愕母星橛心男┍浠,为什么?

师:读后你心中最强烈的感情是哪些?

生:学了这段我心中有三种感受:一是愤慨;二是激动;三是担心。

师:你为什么愤慨呢?

生: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修铁路明明是我们国家的事情,他们阻挠就是对我国主权的干涉。

师:“阻挠”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怎样阻挠我们修京张铁路?

生: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这就是在阻挠我们,这分明是在要挟,欺我科学技术落后,看我们中国没有技术人才,十分令人气愤。

师:“要挟”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者为什么敢要挟我们?

生:“要挟”是利用自己的势力和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要求。帝国主义者敢这样要挟清政府,是因为清朝腐败,中国科技落后。

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呢,说明什么?

生:京张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控制了这条铁路就等于控制了华北、西北半个中国的经济命脉,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我十分气愤。

生:帝国主义的蛮横使人愤慨,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也让我十分气愤。

师:什么事使你激动呢?这事在当时引起什么样的反响,说明什么?

生: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我很激动,因为这一决定维护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生:当时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我为能有詹天佑出任总工程师而感到庆幸。

生:这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震动很大,反映了民心民意,大长了民族的志气。

师:为什么担心呢?

生:帝国主义说这是个笑话,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种嘲笑一方面令人气愤,同时也让我为詹天佑捏一把汗,能顶得住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吗?

生: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不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嘲笑,还有复杂的地理环境。“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在那里修筑铁路连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说明在那里修铁路确实很困难,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也是让人担心的原因。

师:那儿的地势到底有多险峻,有多复杂,为什么在帝国主义者眼里认为中国人在那儿修铁路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使我们也为詹天佑担心呢?

3狈怕枷窠谘 !舶盐淖钟胧档鼗肪辰岷掀鹄矗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具体感知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同时也为学习第三段打下基础。〕

4庇懈星槔识恋诙段。

师:你们的体会是确切的,你们的感情是真实的,在读时请你们把自己的真实感情表达出来。(再次引起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5毙〗崽富啊

师: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修筑京张铁路的历史背景和詹天佑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在学习中同学们为帝国主义者的粗暴蛮横的干涉而感到愤慨;为詹天佑在危难之时勇挑重担,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而激动;为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和修筑京张铁路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而担心。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灼热的爱国之情。面对重重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做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延伸学生的情绪活动,为下段的学习做好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

篇7:《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出示程序,揭示课题。

挂出写有“学路指导”的小黑板,要求同学们按此步骤进行学习。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地开始新的一课的学习。〕

一、审清题目,理解题意

师:请同学们边看老师写课题,边思考如何进行学路的第一步。

生: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题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生于1872年死于19,江西婺源人。

生:他1872年被清政府派遣出国留学,1881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京张铁路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生:文章的体裁是写人。据写人文章的特点,学习本课应弄清三个问题:①这课写詹天佑的什么事?②作者要赞扬什么?③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结合单元重点,还应弄清记叙中的说明。

〔学生按教师平时所授的方法完成学路第一步。进行思维定向。〕

二、自读课文,捕捉中心

1闭饪沃饕写什么?

2弊髡咭赞扬什么?表达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学路第二步。〕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教师提示的小标题分段,(简介;任命;修路;竣工。)说出分段依据,段落划分,段落大意。

四、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教师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又是怎样层层表现中心的。

1敝该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两个问题: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表现帝国主义态度的词有哪些?词意是什么,你从这些词知道了什么?②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帝国主义的态度又怎样?从哪个词反映出来,从这个词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语推敲法”学习第一段。〕

2弊髡呦蛭颐墙樯艿笔鄙缁峄肪车哪康氖鞘裁?(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为什么?

3钡诙段作者没有直接叙事,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

〔初步体会单元训练重点,了解“说明”这一写法。〕

4鄙ㄊ拥谌段,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几样工作?

5崩斫狻翱辈狻薄�“隧道”的意思K得骼斫獯室獾姆椒ā�

师:默读“勘测线路”自然段,用“段的思路法”、“设问法”自学,同位可讨论,然后汇报。

生:我用“段的思路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这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的情况。作者分四层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写……,第四层写……。作者写这段是为了说明詹天佑工作认真负责,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段的结构为并列式。

生:我用“设问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请同位同学回答问题。我提的问题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这一组排比句说明了什么?(同位同学回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这段,我自问自答。问题是:“‘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我补充个问题,请×××回答。詹天佑在勘测线路过程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被点名者回答)……

〔运用“自学段落法”,不少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

师:谁能引读詹天佑说的、做的和想的。

生:(引读)

师:从詹天佑说的话,做的事以及他想到的各说明什么?

生:(答略)

师: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叙述,目的是什么?(进一步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

〔让生择“自学段落法”自学,运用其才智,自身体会理解,讨论,教师仅指点不到之处,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

对“开凿隧道”、“设计‘人’线路”两部分让学生自己读懂内容,然后用三个象征图检查效果,突破难点。知道这些方法是詹天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出来的。

更进一步突出了詹天佑超众的才能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在第三大段中采用了叙事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介绍采用的是说明法。叙事和说明的结合使詹天佑的形象更为主体化,更为高大。

第四段的学习,着重领会“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并理解前后呼应的意义。

〔“关键词语推敲法”、“自学段落法”、“图示法”、“导读法”多种教法综合使用,在第四步的学习中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浓。〕

五、圈点批注,总结交流

师:(指小黑板)现在进行学路第五步。

生:(按以往老师教的方法圈点批注,准备交流。)

师:请大家畅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阻挠”、“要挟”这两个词的意思。“阻挠”的意思是……

生:我知道了这课主要写什么,主要写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生:我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赞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要表达自己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生:我知道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从内容方面讲,作者分四段写,第一段写……,……,第四段写……。写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组织材料,二是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叙事、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生:我知道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采用的方法和采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生:我知道北上的火车是怎样沿着“人”线路爬上陡坡的。

生:我知道这课的中心思想。

〔聚零为整,统一思路,消化吸收,升华理解,多层反馈,检查效果。〕

师:(总结略)

篇8:《静态和动态》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静态和动态》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指导自学

〈一〉我们以往学习“读写例话”时,一般采用哪些步骤和方法?

〈二〉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

1笔裁词鞘挛锏木蔡和动态?举例说明。

2薄赌竦奶焯谩芬晃闹校哪些是动态的描写,哪些是静态的记叙?

二、联系“读写例话”内容和自学情况,引导学生理解静态和动态的概念。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疑导思

生:我觉得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是处于动态,而不是静态,因为他的脑子在动。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如果不动,我们就说它处于静态,如果在动,我们就说它处于动态。

〔深入浅出,老师煞费苦心。“用眼睛能看到的”实质便是观察。教师不用“观察”使学生理解更确切。〕

现在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特点是听得最认真,大家看看她聚精会神听课时是什么样子?

生:她聚精会神听讲时,身子挺得很直,两手背在后面,眼睛不时地注视着老师。

师:是不时地注视着老师,还是一直地?

〔好!〕

生:是一直地。

师:对!那么她是处在什么状态?

生:(齐)静态。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聚精会神听讲的同学处于动态,可大家为什么认为是静态呢?

生:因为脑子动,我们看不见。

〔老师的话印入学生脑中,证明学生在积极思考。如果前面用了“观察”,未必会起这样的作用。〕

四、联系重点课文《鸟的天堂》,加深对静态和动态的感性认识。

师:我们回忆一下,刚学过的《鸟的天堂》一文,作者主要写了什么的静态,什么的动态?

〔还怕学生不理解,联系已学过的课文,进一步考查,这样转入联系重点课文,底子更扎实。因而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生:作者写了大榕树的静态,鸟的动态。

……

师:作者怎样写的大榕树的静态?

生:(读书回答,略)

师:谁能说说作者怎样写的鸟的动态?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师:怎么了?

生:所有这些都是动态的记叙。

师:好,要说完整。有不同意见吗?

生:在《鸟的天堂》一课里面,还有许多鸟活动时的动态,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树丛。”这些也都应当是鸟活动时的动态。

〔多好啊!学生已经把思想深入到例话中去了。〕

师:很好!谁还有意见?

生:“大的、小的、黑的”这些不是鸟的动态,是静态。

〔分辨得很仔细。〕

师:是静态,为什么?

生:因为“大的、小的、黑的”这些不会动。

师:对!这些是写鸟的形状和颜色,不是动态,是静态。还有吗?

生:我觉得“我们把手一拍”和“我们继续拍掌”这是人的动态,不是鸟的动态。

〔很好,一边听一边动脑筋。〕

师:好!你听得很仔细。现在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了大榕树的静态,又写了鸟的动态。如果作者只写大榕树的静态或只写鸟的动态好不好?为什么?

〔好,抓住了静态和动态的联系。教师抓住了例话的思路。〕

生:因为题目是《鸟的天堂》,如果只写大榕树的静态,或只写鸟活动时的动态,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所以不好。

师:不能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谁来补充。

〔对,看一看学生是否真理解。〕

生:读者就不知道鸟在一个什么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

师:对,只有这两部分都写了,我们对鸟在鸟在天堂里怎样生活,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联系学习所得,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观察事物时,要注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哪些方面?

〈二〉读书或写文章,注意了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各有什么好处?

六、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化理解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以前我们学习了“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今天我们为什么又要学习静态和动态呢?

〔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思维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加深认识。〕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你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了。我们首先要明确,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与事物的特点有什么联系,谁能说一说?

生:静态和动态就是事物的特点。

师:对!我们过去虽然不知道静态和动态,但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注意了事务的静态和动态。因此,我们写出来的文章也有很多是生动感人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那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静态和动态就是事物的特点。

〔这段话讲解得深入浅出,教师是用了苦心的。〕以后观察事物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生动感人。

七、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写实践,加深体会

〈一〉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运用静动知识评论《东北虎》两个小片断。

〈二〉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写实践谈体会。

师:同学们评论得很好,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平日读书或作文中的具体例子谈谈收获或体会。

生:我写《游中山公园》一文,在写樱花时,光写了花的美丽,没有写樱花是怎样落下来的。第二次我修改时,写上了樱花落下来的时候的动态,这样写就比较生动了。

〔谈自己作文的体会,很真切,眼见作文能力在提高。〕

师:谈得很好,谁再讲一讲?

生:《火烧云》一课中,这样写的:“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这是静态的描写。“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这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一静一动,就把文章写活了。

〔眼见读的能力在提高〕

……

生:我以前就愿背一些古诗,今天学习了静态和动态,我更愿意背古诗了。

师:为什么?

生:古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在这短短的四句话里却有静态和动态的记叙。〔好!〕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动态的描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静态的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作者描写瀑布一泻千里那雄伟的样子,是动态的描写。“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作者描写静态和动态而引起的联想。这样一静一动,静动结合,瀑布流水的样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学生的潜力!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才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篇9:坐井观天(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省编教材第四册第三十课

设计:杨明明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学“坐井观天”。“井”是生字,看老师写,大声

念--井。对,是后鼻音。读准了,写对了。

谁坐井观天。

生:青蛙坐井观天

师:(指着图背第一段)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哪儿是井沿?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中的井沿上写上“井

沿”。

生:(写“井沿”)。

师:井沿就是井边。那么桌子旁边叫什么?

生:桌沿。

师:你还能说什么“沿”?

生:床沿、河沿一一

师:对,很能干!

我们看课文,读小鸟飞来这句话,你说说干嘛说它落在井沿

上?不说它停在井沿上。

生:我知道,因为小鸟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所以说它落在井

沿上。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来读读看。

“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我们往下读课文。完成这个填空。

(          )和(          )争论(                        )。

生:读课文,完成填空。

(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

师:那么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小鸟认为天有多大?我们自

己来读懂,会吗?

哪一节课文说青蛙的?用手势表示。

生:(举4个手指)

师:对了,第四节是写青蛙的.,我们读读。

生:(读第四节)

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它的意

思是--

生: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的。

师:很好。你把问号改成了句号。(出示问句和陈述句)还

有谁能像他这样说。

生:(练习说话)

师:青蛙认为小鸟在说“大话”。你明白吗?它认为哪一句

是大话。请读读第三节。

生:青蛙认为“小鸟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是大话,因为

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你觉得小鸟是在说大话吗?

生:不是。小鸟天天飞来飞去的,不像青蛙只待在井底。小

鸟当然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好,现在我做青蛙,你做小鸟,我们对着读。好吗?(师

生对读1-3自然段,读出语气)

师:刚才你说天无边无际,什么意思呀?

生:无边无际就是说天很大很大,大得没有边。

师:是吗?我们把小鸟说的话读一遍。

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我不明白了,究竟是谁错了?你明白吗?

请完成这个填空:

青蛙认为天(          ),是因为(                   )。

小鸟认为天(          ),是因为(                   )。

(请学生自学后完成填空,交流评价)

师:能说说青蛙错在哪里吗?

生: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

大,这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小鸟告诉它了天无边无际,它还要说

自己不会弄错的,那就不应该了。

生:它不能那么肯定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它应该跳出井口看

看,再说对还是错。

师:你说得有道理。我们来表演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它会说

些什么?

你们谁愿意表演跳出井口的青蛙?

生:(纷纷表示愿意)(演跳出井口的青蛙)

生:呀!天原来有这么大。

生:p阿!小鸟说得对,天真的无边无际。

生: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晓得天这么

蓝、这么高、这么大。

生:啊!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

篇10:看图编童话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看图编童话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滕老师给二年一期的学生上看图编童话指导课。图的内容是:图中有一条河,河对岸有一棵桃树,结满了桃子;河的这边有一只小猴和一只花鹿,不远处有一座房子,房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树。小猴和花鹿都想过河去摘桃子吃。滕老师已指导学生编了两个童话故事,下面是编第三个童话故事的课堂实录。)

师:现在我们还要编一个童话故事。假设小猴和花鹿都很聪明,他们不依靠别人,最后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摘到了桃子。先说小猴,再说花鹿。看我们班上的孩子能不能想出聪明的办法。

(学生雀跃,有几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轻轻鼓掌。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有的急不可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小猴用刀子把这边那棵大树砍倒,架起了一座桥。

师:小猴子哪来的刀子?

生:那棵树旁边有座房子,那房子里肯定有刀子。

师:这个办法虽然可以过河,可惜把大树砍倒了。

生:小猴爬上河这边的那棵大树,又爬到伸得最远的一根树枝上,胸脯一挺,就过了河。

师:“胸脯一挺”,就能过河?

生:胸脯一挺,用尽全身力气往对岸一跳,就荡过了河。

师:对了。“胸脯一挺”,“荡过了河”,真有意思!

生:小猴走到房子里,找了一根绳子,爬到那棵大树的树枝上,把绳 子捆在树上。(教师插话:应该讲“把绳子的'一头捆在树枝上”。)猴子抓住另一头,像荡秋千一样,荡过了河。

师:像荡秋千一样,比得好。

生:小猴子见岸上有许多石头,便把石头搬到河里,搭成桥墩,他踩着桥墩过河。

师:小猴子力气不大,他要搬那么多石头,只怕难得搬动。这个办法--

生(齐):不好!

生:小猴从家里取来一根绳子,打个圈,往对岸一丢,套在树上,他一吊就过去了。

师:如果河不宽,这个办法也很好。

生:小猴子回家取了一个脸盆,拿了一根竹棍,他坐在脸盆里,划着过河。

师:这个办法想得真有意思。

生:小猴子找来一根竹竿,往河中间一插,他纵身一跃,跳过了河。

师:像撑杆跳高一样跳过去,很好。

生:小猴找来一把锯子,做了一只船,划过去。

师:这办法可以,但是花力气太大。(还有好几个学生举手要发言。)好了,可能还有许多办法,我们要选最好的办法,最聪明的办法,现在说说花鹿有什么办法摘桃子。

生:花鹿过了河,摘不到桃子。他见周围有许多石头,便把石头垒起来,站在石头上摘到了桃子。

生:花鹿见摘不到桃子,就捡了几个小石头,往上丢,把桃子打了下来。

生:花鹿来到树下,前脚紧紧抱住桃树,使劲摇着,把桃子摇了下来。

生:花鹿带着一把刀,把桃树砍倒摘桃子吃。

师:把桃树砍倒,是不是聪明的花鹿?

生:那是愚蠢的花鹿。

师:把桃树砍倒了,以后就没有桃子吃了,这个办法不聪明。

生:花鹿回到屋子里,取了一架木梯,他带着木梯过了河,再把木梯架在树上,爬上去摘桃子。

师:好了,我们想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小猴和花鹿爱动脑筋。

师:对,越动脑筋越聪明。

(佘同生整理)

篇11:《小山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小山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复习与本课生字有关的部首和字:讠、口、犭、鸟、又、青、乞、身、寸、苗、句。

二、新课(以字词教学为主)

(一)出示图片《小山羊》,提问后贴在黑板上。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小山羊》(板书课题)。自己先学一学,想想这一课说的小山羊什么事。谁知道自学的要求是什么。

生:自觉的要求是:

1倍磷甲忠簦2狈治鲎中危3毕胂氪室澹4倍炼量挝摹

(三)开始自学:(5?分钟)老师默默听取和指导学生讨论和摆弄与生字有关的卡片。

(四)字词教学。

师:这一课写的什么事?

生:这一课写的是小山羊请客的事。

师:我们很快把生字学一学,再看小山羊是怎样请客的。谁来说说你都学会了哪些生字?

生:我学会了jī(鸡),小鸡的“鸡”。鸡有两只翅膀像小鸟,所以是“鸟字旁”;左边加“又一次”的“又”,把“捺”变成“点”,就是公鸡、母鸡的“鸡”。

生:我是用换一部分的方法来记的:小鸭子的“鸭”把左边的“甲、乙”的“甲”换成“又说一遍”的“又”,把“捺”变成“点”,就是鸡蛋、烤鸡的“鸡”。

师:(边听边板书“鸡”,“捺点”用红粉笔标出。)谁还学会了什么字?

生:我学会了吃饭的“吃”,吃字是“乞丐”的“乞”加上“口字旁”。

师:(板书“吃”)。“吃”的`右边为什么是乞丐的“乞”呢?

生:乞丐没有钱跟别人要饭吃,所以右边是乞丐的“乞”。

师:对。我们接着往下学吧!

生:我学会了māo(猫)和gǒu(狗)两个字,因为猫和狗都是动物,表示动物的字差不多是“反犬旁”,所以猫字是麦苗的“苗”加上“反犬旁”,“狗”字是一句话的“句”加上“反犬旁”。

师:举起“猫”和“狗”字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生:我知道因为猫是喵、喵地叫(学猫叫声)所以右边是“秧苗”的“苗”。

师:大家觉得这课书的生字哪个是最难写的?

生:我觉得谢谢的“谢”最难,要是用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分析字形就不难了。

师:好,请你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就不觉得难了。(举起“谢”字卡片)

生:“谢”字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言字旁”(这时老师把折叠的“谢”字卡片翻出言字旁),中间是“身体”的“身”(这时老师打开卡片的中间部分,露出身字),右边是“尺寸”的“寸”。(老师打开右边的折叠部分,出现“谢”字),组成感谢的“谢”。

生:我还有个好办法来记谢谢的“谢”,言字旁加上“射箭”的“射”就是“谢谢你”的“谢”字。

师:你说得也对,但是得认识并且会写射箭的“射”,“谢”字才不会写错。

生:我有个办法比努潘档暮眉恰R蛭要说谢谢,就得发言说话,所以左边是言字旁,说谢谢时要点点头表示感谢,一点头身子就得动,所以中间是身体的“身”字,点头的时候,头动得不大,也就有一寸,所以右边是一寸的“寸”。(大家笑了)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你这个方法更好记,请大家一齐写一遍。(全班同学书空。)

生:还有一个难记的字是骨头的“骨”,老师,“骨”字可以说是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吗?

师:你先说说看。

生:(接着说)上边是“竖、横折、横折”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月字底,“月”字把“撇”变成“竖”。

师:我认为可以这样记(边说边板书“骨”第二个“横折”用红笔突出。)

生:我给老师提个意见,“骨”字不应该说成是“月”字底,我查字典,“月”字部里没有这个字,妈妈说它是自己成一个部首的。

师:好!你说得很好,不但学前做了准备,还敢于在课堂上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在单独分析“骨”字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月字底,我们以后再研究好吗?这课的最后一个字谁来分析一下?

生:最后一个字是qǐng(请),请客的“请”,“请”字是青草的“青”加上“言字旁”。

生:请喝酒的“请”,我是用换一部分的方法来分析的。“清洁”的“清”把“三点水旁”换成“言字旁”。

生:“请坐”的“请”是形声字,要请人家坐下,就要说话,所以言字旁给请字标义,青年的青和请字的读音差不多,所以青字给它标声。

师:你能用形声字的方法来分析“请”字,很好,奖励你一朵红花!(大家鼓掌),谁会用“请”来组成词语,说句子?

生:请坐、请进、请问。

生:“请”字是礼貌用语,是“请走好”,“请进去”的“请”。

生:小红说:“老奶奶,请您坐在我这儿吧!”

生:我请爸爸吃苹果。

师:你们都说得好,也说得好,每人得一朵小红花。(大家鼓掌)

巩固复习(略)

篇12:《闪动的红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闪动的红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训练点,使学生愉快投入学习

(一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军帽,说军帽。学生能一般说出军帽的颜色、形状。师生评议后,引入训练点:详写和略写。然后,教师交待学习重点:1笔裁囱材料详写,怎样评写?2笔裁囱材料略写?略写的作用是什么?)

二、落实训练点,简化教学程序

学生通过读课文,掌握了内容;通过体会中心句,理解了中心思想,而后进入学习重点。〔作为五年级学生,基本把握主要内容之后,理解中心思想是可能办到的,不一定严格划一地在分析课文之后提炼中心思想。〕

师:为了表现这个中心,作者详写了哪个材料?

生:详写了“让座”这件事。

师:这件事从哪儿写到哪儿?请大家找到。预备好,齐读首句和末句。

(学生齐读,首句同,末句不统一。)

师:方才大家读的末句不同,哪个对?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师:好。现在,我们把教室作为公共汽车的车厢,大家都是乘客,让我们读读“让座”的过程。一部分同学当老军人,一部分同学当年轻的母亲,一部分同学当乘客。读时,要按课文内容做出每个人的动作,体会人物的感情。

〔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体味语言,既激发兴趣,又训练语言。〕

师:这个过程,要是老师写,可能是这样的。(拿出小黑板,内容是:我正迟疑,那位老军人让了座。年轻的妈妈过意不去。我很羞愧。几位乘客也让了座。那位妈妈坐下了,老军人笑了。我很受感动。)大家读读,和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你为什么说那是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举出学生作文的通病,和课文训练点相互联系,体现读写结合。〕

(学生读书、圈画,小组议论)

生:老师写得没有课文详细。比如,老师说“我正迟疑”,就没写出我为什么迟疑。而课文中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是因为站着的滋味实在难受。“实在”是“的确”的.意思。站着的确难受,所以“我”不想让座,“迟疑”在这里了。

生:这就说明他有私心,怕难受。他,一个年轻人都怕难受,可想而知,要是老军人站着,就更难受了。这样写,可以衬托出老军人的高尚品质。

生:还有,老师写“老军人让座”这太概括了。课文写了老军人让座时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第一个开了口:‘请到这里坐吧。’”大家知道,自上车到现在,老军人没有开口,可当听到售票员喊人让座时,他第一个说话了。可见他只想让别人舒服些,唯独没想自己。

生:这位老军人说完话,就扶着椅子站起来,上前去接那儿童。可以看出他说了就做,真心实意地让座,确实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老军人在让座这件事上想过自己吗?

生:没有。“突然第一个开口”,是说他马上就表态了,没有想个人得失。

师:是这样的。其它地方还有详写的内容吗?

生:文章里年轻妈妈过意不去,也是详写的。写出了妈妈的动作、语言,告诉我们她由于看老军人比自己年纪大,所以不好意思。也表现了老军人的高尚品质。

生:还有“我很羞愧”,书中写出了“我”是怎样羞愧的。还写了“我”的动作,去夺那个孩子。不过,我认为“夺”这个词用得不太好,因为“夺”是“抢”的意思,抢那个孩子多不好啊!

师:一说“抢”就不是好事吗?那得看为什么抢?抢的是什么?

生:(笑)是的,抢孩子,抢着让座,是我急切悔过的表现,也是老军人模范行为影响的结果。

师:这就对了。下边,详写了同车几个人也让座,特别写了他们那和善、热情的劲头。为什么详写这项内容?

生:为了突出老军人模范行为的带动作用。

师:读读让座时小女孩和老军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体会一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读)写出了小女孩特别感谢老军人。用了一个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一下子把老军人脸上的庄重神色冲淡了。”是说小孩由内心发出了感激之情。

生:“冲淡”是说春风一下子使老军人不那么严肃了,女孩的感谢的话让老军人笑了。

师:这句话,如果就说“那甜甜的童音沁人心脾”不好吗?

生:也可以。

生:不可以。声音不能沁人心脾。

师:那么,什么可以沁人心脾?

生:春风、香味、泉水……

生:果汁、花香。

师:是的,气体、液体可以。那么,你能把这句里的“春风”换个说法吗?

生: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蜂蜜。

生: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花香。

师:好的。最合适的还是春风。你能把这话读得甜甜的吗?(练读后,指名读)文中是怎样写老军人的笑的?

生:又用了一个比喻句:“眼角的纹路仿佛是绽开的石榴花”。这是由心底发出的笑,笑得那么自然,那么开心。

生:这也说明老军人爱孩子,喜欢小孩。

师:是的。爱孩子,爱人民,是老军人助人为乐的原因。那么,总起来说,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材料详写呢?

生: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让座”最能表现老军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所以详写。

师:应当详写出什么来?

师生共议出三点:1毙闯鍪虑楣程;2毙闯鋈宋锏挠镅浴⒍作、心理活动;3毙闯龇椒矫婷嫒宋锏谋硐帧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了规律,把握了训练点的要求。〕

师:作者详写了“让座”,充分表现了老军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这品德如同红星在我们心中闪动。

(以下学习略写的作用,略)

三、应用训练点进行读写实践

(教学还剩9分钟时,老师出个题目:如果我们想表达老军人廉洁奉公的品质,应选择课文中提到的什么材料详写?怎样详写?)

生:应选择他不坐小车,挤公共汽车的材料详写。

师:请你们根据这个材料想象一下当时可能出现的情景,说一段话,要说得详细(学生思考2、3分钟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夏日里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李师长格外高兴,对孩子们说:“今儿个,咱们也来个小旅游,去颐和园,好吗?”这真是过年一样的好事。“好哇,好哇!”两个孩子欢呼起来。老大赶快往外跑:“小王叔叔……”老师长急忙喊住老大:“喊王叔叔干什么?”“请他出车啊!”“不要喊,昨晚我让王叔叔去送病号了。咱们坐公共汽车去吧。”一听说坐公共汽车,老二撅起嘴,说:“那怎么行?公共汽车那么挤,您怎么办?”老师长望望两个孩子,笑了笑说:“公共汽车挤就不能坐呀?那么多人都能坐,咱也能坐,是吧,老伴?”老伴会意地点点头。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爸爸的命令下达了:“大平,拿上水壶;二平,拿上雨伞。出发!”一家四口迈着越来越和谐的脚步奔向公共汽车站。

四、总结(略)

(《闪动的红星》见辽宁省编教材第十册)

篇13:《大海的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大海的歌》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黑板上板书:12 大海的歌)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12课《大海的歌》。(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题)请大家通读一下全文,找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在码头、海港、海上看到的景象?

生:(读全文,同桌小声议论)

师:哪位同学起来谈谈自己的意见?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海港里看到的景象。第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海上看到的景象。

师:你找对了,说明你读书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下边,咱们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学习。

师:刚才这位同学已经说了,第一自然段是写作者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请你读读这段。请大家思考: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老师边说边板书:码头)

〔启发思路,为学生阅读定向,层层深入地读懂一段话。〕

生: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得到通知。第二句写向码头走去。第三句写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第三句写得好。

师:请你读读第三句,谈一谈这句为什么写得好。

生:(读第三句)通过这句,作者把码头的早晨写得跟画一样美。

生:码头的早晨有蓝天、白云、碧绿的海,还有刚刚升起的太阳,非常美丽。

师:是的,码头早晨的景象确实非常美,蓝天、白云、碧绿的海,还有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这一切构成了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如果你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我会很高兴,很愉快。

生:我会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深刻,体会亲切〕

师:谁能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你读得正确,但感情还差点。我来把这段读一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看谁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图画来。

师:(范读第一段课文)

生:(闭目静听)

师:下边,我再找个同学读读这段,注意感情。

生:(读第一段,读得声音清脆,较有感情)

〔想象、体会、理解、朗读,进行多种训练〕

师: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同学们,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这段是由三句话组成的。你们看,这三句话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生:这三句话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作者只有接到通知,才能向码头走去,只有向码头走去,才能看到码头那美丽的景色。

生:不可能先写在码头上看到什么?再回过头来写得到通知向码头走去。也不可能先写向码头走去,再写得到通知。如果顺序颠倒了,乱写,就不合乎情理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告诉我们,每段中的几个句子,按什么顺序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能乱写。以后阅读一段话的时候,请同学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认识句子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

师:作者在海港里看到了什么?(板书:海港)请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归纳一下,作者在海港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谁说说看。

生:作者在海港里看到了吊车和海轮。

师:(板书:吊车、海轮)你归纳得很好。请你把书上描写吊车和海轮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只见海港两岸……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从这句话中,你觉得吊车怎么样?

生:我觉得吊车很多,又高又大。

师:你说得不错。咱们学校暑假期间,曾组织部分同学到石臼港参观过,一些同学随父亲也到一些海港看过。现在,哪位同学回忆一下,谈谈你见到过的吊车是什么样的?

生:今年放暑假后,我坐着爸爸的小车,到连云港看过。嘿,那里吊车可多啦,有些吊车很大,有七、八层楼高。

生:(争着发言)我和爸爸、妈妈曾到日照石臼港去过。石臼港上那吊煤用的大吊车,比咱临沂十三层钟楼大厦还高,它真有劲,一大车厢的煤,一下子就吊起来了,比大力士还强。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有亲切感,容易唤起学习兴趣。

师:同学发言很积极。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哪些词语具体地写出了吊车的高大呢?

生:(稍停片刻)“钢铁巨人一般”“巨臂”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吊车的高大。

生:把吊车吊东西的杆子比作巨臂,从这里可看出吊车的高大。

师:哪些词语写出了吊车的多呢?

生:把吊车比作密林,看出吊车多。

师:“密林”是什么意思?

生:密林就是很密的树林,里边有很多很多的树。吊车就跟那密林一样,就能说明吊车多。

生:从“数不尽”这个词,也可以说明吊车多,多得都数不清了。

师:“上下挥动”说明了什么?

生:上下挥动是说吊车在忙着装卸货物。

生:上下挥动是说吊车在忙着装货、卸货,吊起来放下,吊起来放下,忙个不停。

师:咱们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首先,我们读了第三句。接着,通过句子归纳出吊车高、大、多、忙的特点。再找能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最后,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下边,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学习关于海轮的部分。

(出示小黑板提示:1倍恋谌句,看哪部分是写海轮的。2惫槟沙龊B值奶氐恪3闭页瞿鼙硐趾B痔氐愕拇视铩4绷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这些词语。)

生:(读书、思考、议论)

师:谁能根据小黑板上的提示说说个人意见。

生:第三句的后半部分是写海轮的。主要是写海轮多。“密密层层”这个词语说明海轮多。密密层层,就是密密麻麻的,数也数不清。

生:把海轮比作卫队,也可以表现海轮多。

师:卫队是什么?

生:卫队是许多人站得整整齐齐的。

师:我们上体育课时,开始也站得整整齐齐的,是卫队吗?

生:(摇头,齐说“不是”。)

师:那卫队是什么呢?请联系电影、电视想想看。

生:外国领导人到我国访问时,那些仪仗队就是卫队。

师:对了,从这里看,把海轮比作卫队,不光是说海轮多,还说明海轮排得��

生:(齐答)很整齐。

师:排得整齐,有秩序。看一看,还有能表现海轮多的词语吗?

生:我认为“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也能说明海轮多。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一种颜色就代表一个国家。飘着各色旗帜是说有很多很多国家的海轮。很多国家的人坐着轮船到我国做买卖,到我国参观、旅游。

生: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说明很多国家同我们友好往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好。同学们,现在,我国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友好往来很多。过去,咱们只能出口茶叶、丝绸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电子产品,像彩电、冰箱、计算机等,还有许多机械产品如汽车、轮船、拖拉机等都大批出口,社会主义的外贸事业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适时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教育自然和谐,体现“渗透”的特点。〕

通过学习,咱们知道了,大海风景优美,海港繁荣兴旺,希望没有参观过海港的同学寻找机会,亲自到青岛港、石臼港、岚山港、上海港等地看看。现在,咱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它是这段的重点句。这句话很长,中间作者用了个分号,把这个句子分成了两部分。分号前边写的是��

生:(齐答)吊车。

师:分号后边写的是---

生:(齐答)海轮。

〔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初步认识它的作用,适度,适量。〕

师:咱们一起读读这句。(引读)

师:只见海港两岸----

生: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

师: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

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下边咱们再把这句读一下。注意,女同学读刚才老师读的部分,男同学读刚才同学读的部分。要带着高兴自豪的心情读。

生:(男女生按要求去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在读中心领神会,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边说边出示画有海港、吊车、海轮、码头的画面。)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和这幅图,说说海港繁忙的景象呢?

生:钢铁巨人般的`大吊车在不停地忙碌着;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像卫队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把吊车怎样忙再说细点:谁来试试。

生:钢铁巨人一般的大吊车有如密林,数不清的巨臂上下旋转,装货卸货十分繁忙。一辆辆卡车把货物运进运出,来来往往十分紧张。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整整齐齐地排在码头两边,像是海港的卫队。海港上,轮船的汽笛声、卡车的喇叭声、机帆船上机器的隆隆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海港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在说话训练中加深理解。〕

师:你说得好。作者看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海港这样繁忙,心情如何?

生:他非常高兴,非常愉快。

生:他还很自豪。

师:书上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高兴愉快的心情呢?

生:读“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师:“飞溅”是什么意思?

生:海浪打在船头上,一下子碰碎了,浪花迸起来往四处乱飞。

师:这一句不是写浪花唱歌吗?怎么说是写作者高兴愉快之情呢?

生:浪花本不会唱歌,可作者这时迎着海风,站在船头,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看着海港繁忙的景象,心里很高兴自自豪,望着望着,就把波浪与船头撞击时的响声,当作是浪花在唱歌了。这说明当时作者是十分高兴的。

师:你说得好。这个句子从字面看,是写浪花在唱歌,实际上是表现作者心中高兴愉快。在写作上,我们称它为“借景抒情”。谁起来说说,这句话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生:这句话是借浪花撞击船头的景,抒发了作者内心高兴的情。

师:说得好极了。请同学们带着高兴、愉快、自豪的心情,小声随老师读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大声有表情地读。)

生:(小声随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能把作者高兴、愉快、自豪之情读出来。

生:读二、三自然段(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得不错。现在,咱们回顾一下,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海港繁忙的景象和作者高兴愉快的心情。

〔概括段意,水到渠成〕

师:下面请同学听一下第二、三自然段的录音,回顾一下大海的美丽和海港的繁忙,进一步体会一下作者那高兴心情。

〔在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想象一下景,体会一番情,回味无穷。〕

篇14:《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张老师

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

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对,努磐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

〔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磐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

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努磐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现了口语训练的灵活性,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师:努磐学讲得很好,她不仅能把图的意思说出来,而且还说得很有表情。大家应该向她学习。谁来说说最后一幅图呢?

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小兔往前面跟,小猴子在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师:以上几个同学,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再请几个同学把这几幅图连起来说说。(挂出小黑板,小黑板上是让学生口述时用的词语。)お

〔在口语训练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词语,不仅能具体地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复述,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师:同学们,这些词是老师在自习课上教给大家的,这些词能帮助大家把课文复述得更好。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词语和幻灯上的图,复述课文。

(全班学生都举小手争着要说)

师:(在幻灯上打出第一幅图)好,努拍阆人邓怠

生:有一天,天气非常好,淘气的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来,它爬到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块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它非常高兴,连忙从树上跳下来,跑到玉米地里,很快爬到一棵玉米杆上,掰了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得意地扛着往前走。

(教师打出第二幅图)

生:顽皮的小猴子扛着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兴冲冲地往前走,走到一个桃树林里,它看见桃子结得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把玉米扔到一边去摘了两个大桃子,捧着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始终把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指导口语训练的一种途径。〕

(老师打出第三幅图)

生:淘气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大桃子高高兴兴地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一大片西瓜地里,小猴子看见西瓜长得又大又圆,就把桃子一扔,去摘了个大西瓜,吃力地往回走。

(打出第四幅图)

生:没主意的小猴子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非常高兴,就把西瓜往一边一扔,西瓜也摔开了,就去追小兔,小兔在前面跑,小猴了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哭着回家去。(这位学生说得有感情,听课老师都发出笑声)。

〔同学们能连贯地说几句话到一段话,并且声音响亮,有感情,说明张老师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得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总结:(略)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

篇16:《繁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

一、激学导思(略)

二、引议释疑(略)

三、点拨提高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分组对课文进行了议论,理解了部分疑难问题,说明大家学习很认真。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朗读第一段,想想作者看到的星空是什么样儿的?他有些什么想法?

(学生朗读课文)

生:作者看到星空是密密麻麻的繁星。

生:作者望着星天,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师:从作者这些想法里,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谁来说一说。

生:可以看出作者很爱他的母亲。

生:不对!应该是怀念他的母亲。

师:这些是不是作者看星空后的思想感情呢?

生:……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拨)大家想一想“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是一句什么句?

生:比喻句。

师:这比喻句能不能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不能。

师:(点拨难点)这比喻句只能说作者望着星天,忘记了一切,产生了好像回到母亲怀里时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在母亲的怀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温母芯酢?

生:安全的感觉。

生:和蔼、亲切的感觉。

师:在这些感觉中,哪一种才能表达这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后)亲切的感觉。

师:对了!(点拨规律)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要理解课文的主要语句;二要联系自己的感觉、体验,这样才能准确地领会作者表达的对星空的亲切感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者在看星空时的想法,体会一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家默读第二段。

(学生默读第二段)

师:哪些句子是写作者的想法?

生: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师:为什么作者看到“星群密布”的星空,就会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生:因为是在晚上,天是黑的,有了星星,才有了光明,天才变成星群密布的蓝天。

师:除了这一层意思外,我们联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想一想“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旧社会很黑暗。

师:(点拨)旧社会是黑暗的,但作者从星星点点的星光中看到了“光明无处不在”,说明了他对什么充满了信心。

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师:对!(点拨规律)从这里可以看出,体会作者的感受,还要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亲切、友好的感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作者把星星比作“朋友”,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应该是亲切、友好的。

师:讲得好,说明你学习很认真,学到的方法很快就能运用了。

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表示作者对星空的亲切感情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师:(点拨关键)这里,作者感觉到自己是沉睡在星的怀抱里,又比作是睡在母亲的怀里,跟“从前”和“三年前”的感觉对比,一个是比作回到母亲的怀里,一个是把星星当作“朋友”,如今是睡在母亲的怀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没有变化?

生:有。……

师:有什么变化,谁来说说。

生:……

师:(点拨)第一次有什么感觉?(生:亲切)第二次呢?(生:亲切、友好)第三次呢?睡在母亲的怀里跟回到母亲的怀里,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特别安心、舒服。

师:特别安心,“舒服”应改为“舒适”好。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加深了。

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星星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生:对星星有感情,是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

师:(点拨规律)说得好!××同学能把星星和大自然这两个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理解问题就深刻了。我们再想一想,作者两次看繁星的感觉与在母亲怀里的感觉连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小声议论)师:(点拨)大家运用××同学的理解方法去考虑,母亲和什么联系起来?

生:与祖国联系起来。

师:母亲与祖国联系起来,很好,进一步考虑,从这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生:爱国主义感情。

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师:(小结)对!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就是为了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感情。

四、精练强化(略)

篇17:《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三、审题(一、读课文。二、质疑。略):

师:《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人物。

师: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

生: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师: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生:“壮”就是勇敢的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一般的勇敢的人能不能称为壮士?要勇敢到什么程度?

生: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

(板书: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地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还暗含着什么?看得出来吗?

生:还暗含着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很好!那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啊?

生:从课题上可以看出五壮士勇敢,为人民不怕死。

四、理文章脉络:

师:很好,歌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现在咱们看一看,这篇文章从层次安排上,是不是围绕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写的。现在看提纲(老师指黑板上的提纲)从文章层次的安排上,这篇文章写了几件事?

生:写了一件事。

师:一件什么事?

生:五壮士英勇杀敌的事。

师:谁再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师:就这么一件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的。

师:哪是发生啊?

生:“接受任务”是发生。

师:哪是结果啊?

生:“跳下悬崖”是结果。

师:那剩下的三段是什么。

生(齐答):是“经过”。

师:题目叫《狼牙山五壮士》,主要写的是五壮士,这五段里哪几段直接写的是五壮士,谁看出来了?

生:“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跳下悬崖”这四段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好!五段里有四段都直接写五壮士,再看这四段里哪段最突出他们是五壮士?

生:最后一段“跳下悬崖”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后面一句没说准,应该说四段都是写五壮士的,而“跳下悬崖”这段是最突出他们的勇敢不怕死精神。再问大家剩下三段,联系课文想,有哪几段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斗争的,表现出来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生:这三段中第二段“引上顶峰”是写五壮士和敌人英勇斗争的经过。

师:这是一个,还有没有写面对面斗争的?

生:第一段“诱敌上山”也是写五壮士和敌人面对面英勇斗争的。

五、讲读课文:

师:四段里有三段都突出地写了五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现在咱们一段一段地看。第一段没有直接写五壮士勇敢不怕死,为什么要写这段?看看课文,(学生翻开书,看课文)第一段有没有用呢?

生:有用,第一段是作为介绍情况的一个开头。

师:介绍情况的开头,干嘛要写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把日寇的猖狂劲儿写出来呢?

生:写了这些更能突出五壮士的勇敢不怕死,面临这么多的敌人一点儿也不害怕。

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敌人“大举进犯”,和六班英勇歼敌是对比写的。敌人“大举进犯”是说敌人人数非多,六班只有五个人,说明五壮士是勇敢不怕死的。

师:很好,敌人数以千计,反动气焰非常嚣张,我们就五个人,他们最后是……

生(齐答):以少胜多。

师:对!更能突出他们是壮士,所以这段非常重要,不是没用的。现在大家来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分几个小层?

生:第二段分三层,第一层从“为了拖住敌人”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这层说的是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第二层从“他们利用险要地形”到“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层是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第三层从“战斗进行很久”一直到“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这是写五壮士消灭了很多敌人。

师:很好。这三层,有几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生:有两层是直接写五壮士的。

师:哪两层?

生:第一层和第二层。

师:好,这两层是直接写他们什么,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两层直接写五壮士怎样把敌人引上山,怎么歼灭敌人。

师:再说得明确点儿。

生:写五壮士英勇杀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表现了五位壮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师:对,这两层是写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他们不怕死的精神,可以概括成:

(板书:英勇杀敌)

第三层没正面写五壮士怎么英勇杀敌,这层有用没用?

生:有用,因为第三层写敌人死得很多,说明五壮士非常顽强勇敢。

生:我也认为这层有用。因为这层说敌人死的特别多,横七竖八的,都数不过来了。这说明五壮士英勇顽强,杀了无数敌人,更能说明他们是英雄。

师:很好,第三层实际上就是他们英勇杀敌的结果,更突出他们的勇敢精神。那前两层都写英勇杀敌,写法一样不一样?看书!(学生认真看书。)既然都写英勇杀敌,为什么写两层呢?写法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概括写,是写他们怎样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而第二层写他们英勇杀敌,是具体地描写他们每一个人怎么样打敌人。第二层写他们对敌人刻骨仇恨,狠狠地打敌人。

师:很好,她刚才说了第一层怎么写的?

生(齐答):概括地写集体。

师:第二层是具体地写了每一个人。那么,哪一层最能突出他们是五壮士呢?

生:第二层。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第二层。第二层共几句话?看书!(学生看课文。)每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第二层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是“他们利用险要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这句话是概括地说他们狠狠地打敌人。第二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从这开始是具体地写每个战士英勇杀敌。

师:好,她说第一句是属于概括地写这五个人英勇杀敌,然后分述每个人怎么样勇敢杀敌人的。前面是总述,后面是分述,很清楚的。后面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第一句写班长什么?第二句写副班长什么?第三句写宋学义什么?第四句写两个小战士什么?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平时咱们常讲:描写人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看看用了什么方法?谁看出来了?

师:我找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什么?是语言?心情?还是动作?神态?读一句分析一句。

生:“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这句主要描写班长的动作,说明班长……

师:主要描写动作?谁有不同意见。

生:描写班长马宝玉的神态。

师:神态,哪点儿是神态?你说!

生:从“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的“沉着”表现了他非常镇静,不慌张。

师:很好,坐下。第二句谁分析一下?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句是写副班长葛振林的动作和语言。

师:语言在哪儿。

生:没有语言。

师:别的同学再说。

生: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的心情。

师:是动作为主还是心情为主。

生:我同意努诺囊饧,写心情多。

师:什么样的心情?你说!

生:“……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这儿细致地描写了副班长葛振林愤怒的心情。

师:第三句写什么?

生:“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写了他的动作。

师:很好,坐下。第四句呢?

生:“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句写的是表情和动作。

师:表情为主还是动作为主?

生:以表情为主。

师: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生:他们想一定要把敌人死死地拖住在狼牙山上,拖不住敌人,大部队就要受到很大的威胁。

生:五壮士想的是一定要狠狠打击敌人,掩护好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

师:好。

生:五壮士这时候想的是:要把敌人死死地牵制在狼牙山上,不能让他们乱动一步,好给大部队创造转移的`时间。

生:这时五壮士想的是:把敌人多杀几个,好拖延时间,让大部队安全转移。

师: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充满了对敌人的什么?

生(齐答):仇恨!

师:那我们读这段时,应该读出五壮士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应该读出五壮士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

师:把这四句读一读,读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来。

生:“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满腔怒火。”

师:应该是“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我找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句,看谁能够把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读出来。

(生读这四句)

师:好。这一段大家读得还比较好。咱们现在看看第三段写的是什么?

生:(齐答):引上绝路。

师:什么叫“绝路”?

生:就是死路。

师:绝路就是死路。第一段写五壮士的句子有几句?

(学生看课文)

生:“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她找得很好。这里一共写了两句话,一句写了谁?

生(齐答):班长。

师:一句写的班长,另一句写那四个战士。写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说话时态度特别果断。

师:那是这个词的意思,在这儿为什么要用“斩钉截铁”地说呢?

生:这就说明班长的话非常坚决、果断,不是犹犹豫豫地说的。

师:是指在什么面前毫不犹豫?

生:面临着死亡的情况下毫不犹豫。

师:怎么知道面临着死亡?

生:因为课文说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绝路就是死路,他们明知道走这条路是死路,走上去就下不来了,可是他们还是“斩钉截铁”地说,表现他们勇敢不怕死。

师:勇敢不怕死。好,是指在生与死的面前,选择哪一条路?班长丝毫不犹豫,这是一种不怕死的精神。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

生:因为那四个战士跟班长想的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想把敌人引上绝路,并且决不能暴露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方向。

师:从哪儿看出想的一样。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从这句可以看出战士们和班长想的一样,因为课文里说了“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和班长一样,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热血沸腾”,这说明其他四个战士也怎么样?

生:情绪激昂。

师:情绪激昂想干嘛?

生:想和班长一起为了祖国献身。

师:好,跟班长想在一起,行动一致吗?

生(齐答):一致!

师:哪个词说明一致?

生:“紧跟在班长后面”的“跟”。

师:光用一个“跟”,其实这话也通,你们看课文,我念念“战士们热血沸腾,跟在班长后面。”可以吗?

生(齐答):可以!

师:可是文章不用“跟”,而用……

生(齐答):“紧跟”。

师:为什么要加一个“紧”字呢?你说!

生:加一个“紧”字,更说明其他四个战士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是一样的。

师:他们想的一样,面临牺牲,他们准备什么?

生:他们都想把敌人引上绝路,掩护人民群众。

师:那自己呢?做了什么准备?

生:准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师:他们已经准备献身。

(板书:准备献身)

谁把描写五壮士准备献身的英勇气概读出来?

生:“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很好,坐下。那个“走”字应该怎样读?

生(齐答):重!

师:读得重,那个感叹号,表示什么?你说。

生:非常宏亮,非常重!

师:那是读法,表达什么感情?

生:非常果断,非常坚决。

师:谁为读?

生:“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师:谁再读一遍。

生:“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向莲花瓣走去。”

师:很好,这一段写班长的语言就一个字,写五壮士的行动的词就一个“紧跟”。虽然描写得很少,一个字一个词,把五壮士那种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写出来了。读的时候要感情充沛。谁能再读一遍。

篇18:《草》教学片断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师:《草》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这首古诗讲的是草。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好!从题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一样。那么,你知道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吗?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来的草。

师:同学们能大胆发言,很好!好多同学都说得不错,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但是有个同学说是“原来的草”,对吗?

生:(纷纷回答)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呢?(学生面面相觑,教师稍作停顿)咱们问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说的是“地方”,而“原来”是地方吗?比如说“我原来上幼儿园”,这里的“原来”是表示什么呢?

生:过去。

师:对,过去。“过去”是表示时间的,不是表示地方的。这句诗写的是原野上的草。大家想一想,在广阔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长得绿油油,非常茂盛。那样的景色该多美啊!(稍顿,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那么,诗句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呢?

生:茂盛。

生:旺盛。

生:非常茂盛。

师:好!说的都很好。现在谁能把“一岁一枯荣”的意思讲一讲?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围在一起议一议。(学生讨论)

师:好!谁能先用“岁”字说个句子?

生:过了新年后,我长了一岁。

生:我爸爸30岁了。

师:对。“长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岁”在这里就是“年”的意思。接着看,“枯荣”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生:四个。

师:对。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在春天的时候,草长得怎么样呢?

生:非常茂盛。

师:对。“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一想,在北风呼呼、大雪飘飘的冬天,草是什么样子呢?

生:黄黄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师:说得对。“枯”就是“干枯”“死去”的意思。那么,“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每一年都要茂盛一次,又要枯死一次。

师:说得真好。那么,在下面的句子里,“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烧不尽”是说草的哪一部分没有烧尽呢?

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尽。

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完。

师:好。再看最后一句“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

生:春风吹,小草又生出来了。

生:春天来了,春风温和地吹着,小草又生长出来了,更茂盛了。

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看一段录像。(放显示诗意的课件:原野上小草一大片,非常茂盛。冬天来了,一片枯黄。野火熊熊,好像把草烧光了。但是,春天来了,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看完录像,谁能把全诗的大意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原野上的草非常茂盛。每年都要枯黄一次,茂盛一次。野火烧不完草根。春天,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

师:你看,原野上的小草是多么坚强啊!那么大的野火也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它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现在,同学们把全诗读几遍,争取很快背下来。

(学生朗读)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表演。一个同学扮爷爷,一个同学扮小孙孙。孙孙放学回到家里,给爷爷讲这首古诗。(学生纷纷要求表演。教师指名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爷爷和孙孙。)

孙:爷爷,我背首诗给您听好吗?

爷:好!背什么古诗?

孙:背《草》。今天上午我们刚学的。

爷: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呀?

孙:(一愣)嗯,因为……因为小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爷:噢--我明白了。背吧!

(孙背)

爷:“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孙:“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爷: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孙: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爷:哈!你看俺孙孙多有本事,小小年纪就会背唐诗,还会讲意思呢!

师:这两个同学表演得非常好,大家用掌声鼓励。(同学们热烈鼓掌)

【评析】这段教学实录具有三个特点:1.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对词义的理解到对诗句整个意思的领会,从启发体会到组织表演,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表演练背古诗的情境,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3.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注意了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草》教学片断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9:《狼和小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狼和小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狼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就想把它吃掉。狼想吃小羊,它想到怎样的程度呢?课文第二节里有个词儿,谁能找出来?

生:非常。

师:对!狼非常想吃小羊。谁能把“非常”换成别的词儿?就是说,还可以说成狼怎样想吃小羊?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狼真想吃小羊。狼可想吃小羊。狼极想吃小羊。狼特别想吃小羊。

师:狼这么想吃小羊,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狼心里想:看,小羊长得肥乎乎的,他的肉一定又嫩又香。要是捉住他,我就能美餐一顿了!

生:狼心里想:我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嗯!可不能放掉他。

师:狼心里是这样想的,他的外表是什么样呢?看看图,说一说。

生:狼嘴里的口水往下滴。

生:狼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两眼滴溜溜地转。

生:我对×××说的有意见:眼不会转,应该说眼珠滴溜溜地转。

生:我对他说的还有意见:他前面说狼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后面又说滴溜溜地转,怎么又动了呢?

师:你们的意见提得好,说话用词要准确,前后不能矛盾。

生:我补充:狼盯着小羊,心里在想鬼办法。

生:我再补充:狼两眼闪着凶光,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心里在想鬼主意。

师:现在谁能把狼心里想的,外部的表现,连起来说说?

生:狼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心里想:我饿得肚子咕咕叫,恰好碰到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要是捉住他,我一定能饱餐一顿。想着,想着,口水顺着嘴角往下滴,两眼直盯着小羊。

师:好?谁能先说狼的表现,再说狼心里想的。

生:狼看小羊正在小溪边喝水,眼珠滴溜溜地乱转,嘴张着,血红的舌头翻卷着,口水顺着嘴角流淌。他心里想:这只小羊可真肥啊!我正饿得心慌呢,哈!今天我可以吃个饱了。

师:从狼的样子和它心里想的,说明狼非常想吃小羊。狼是个专做坏事、非常残忍的家伙。课文前面说,小羊是在溪边喝水,他根本没做得罪狼的事。那狼怎么吃小羊呢?

生:狼故意找碴儿吃小羊。

师:什么叫找碴儿?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找碴儿就是掰错儿。找碴儿就是挑刺儿。找碴儿就是找麻烦。找碴儿就是找不正当的理由。找碴儿就是找假理由。

师:故意找碴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找碴就是存心挑刺儿。

师:说得对。故意找碴就是有意地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这说明狼是很狡猾、很阴险的。谁把狼第一次找碴儿的话读一读?要读出故意找碴儿的语气。

(生有感情地读狼说的话。)

师:“你安的什么心?”这一句里的.“安”是什么意思?

生:安的什么心,就是存的什么心。

生:安的什么心,就是怀的什么心。

师:安的什么心,还可以说是打的什么主意,常指不好的念头、想法。这句话是狼责问小羊打的什么主意,怀的什么想法。读时要用责问的口气。谁再读读狼说的话。(一学生重读狼说的话。)

师:大家一齐把第二小节读读。读时要把“非常”“故意”“弄脏”“什么”读重些,还要注意狼说话的语气。

(生有感情地读第二小节。)

师:狼第一次找碴儿后,小羊说了几句话?

生:两句。

---------------------------

师:小羊说的第一句话是个反问句。谁能不用反问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

师:对,“怎么会”就是“不会”。反问句的答案在句子里含着,不需要别人回答。用反问句比用一般叙述句更有力量,这里更加强调小羊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小羊不会把水弄脏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读小羊说的第二句话。)

师:(指图讲“上游”一词后)这句话说狼站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

篇20:《我们的校园》作文教学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感,确定中心

师:同学们喜欢咱们的校园吗?

生: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时光,我特别喜欢校园。

师: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呢?

生:校园里绿化得很美,有很多果树,还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特别是夏天和秋天,校园里有各种鲜花。

生:我喜欢校园里很多体育设施。如:联合器械架,攀登架,单、双杠等等。我可爱在这儿活动了。

师:除了以上同学们说的喜欢校园的环境和设施,最让你们留恋的是什么?

生:在校园里我们搞了许多有意义、有趣的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师:是的,我们都热爱这座校园,在作文中就要表达出这种情感,也就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板书:一、中心思想)

(二)指导写作条理

师:我们描述校园必须按一定的顺序,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以进校的路线来写校园的各个地方。如:进了校门走上甬道,来到操场,然后进入教学楼。

师:思路很清楚。

生:老师,我按校园的各个方面分类写行吗?

师:当然可以,你说说看。

生:我常常站在四楼窗口俯瞰校园。我按这样的顺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操场的景物和同学们活动的情况,再写校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都那么生机勃勃,有特色,最后写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及师生的关系。

师:很好,无论按怎样的顺序,都要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

(板书:二、叙述要有条理)

(三)指导写重点段

师:文章的思路有了条理,是不是这些内容平均使用笔墨?还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应该考虑详写和略写的问题。

师:是的。文章中要有一两处细致描写,其它方面略写,文章就既完整又详细得当了。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详写部分。

生:重点描述的地方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师:很好。首先要确定“立足点”,也就是观察点,然后按方位描述景物,并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情感。

现在每个同学练写一个详写片断。

〔板书:三、详细描写(重点段落)

(一)确定立足点

(二)按方位描述

(三)表达真情实感〕

生:写片断后谈:我走出教学楼,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楼旁左侧的参天的古槐。夏天,那茂密的枝叶遮住了阳光,我们在树荫下跳皮筋,做游戏。再往前走,有几棵石榴树,结的石榴又红又大,真想摘下一个尝尝鲜。不,那是集体的财富。接待室的两侧的柿子树更引人注目,在这金秋季节,深绿色的叶子中透着红,红中闪着亮,远远看去像火焰一般。走近一看,一个个熟透的柿子,坠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这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多美呀!

生:教学楼里有几个专用教室,我特别喜欢四楼的计算机教室。这里全是先进设备。地上铺着木纹地板革,看上去是那么柔和、舒服。抬头望去,嗬,一盏盏圆形花纹吊灯,镶嵌在屋顶。平视教室,数十台中华学习机和“310”机整整齐齐地排成两列长队。瞧,正中的那台就是我用的。雪白的外壳,红色的键盘,打开显示器发出了“嘟嘟”的响声。在这里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二、教师总结:几位同学写的内容都较具体。在完成全篇作文时,不仅写景物,还要写出人的生活,要有生活气息。

[《我们的校园》作文教学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看图编童话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教案

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四) 教案教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优秀教学设计

《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案教学实录素材

《我的信念》教学过程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爱家乡的青稞》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20篇)】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2023-05-20

地毯下的尘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17

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03

《观潮》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5-07

火烧云教案教学设计2022-09-13

感受的七年级上册作文2023-03-18

《小心船》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9-10

成语世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3-06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2022-04-30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