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5篇)由网友“小萌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当前,要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状,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就不能不研究阅读教学的优化问题。教学优化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开放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本文着重谈四个问题,即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这里,指明了“合理设计教学”的目的性,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笔者以为,大纲中“合理设计教学”的要求,从教学论的层面上来认识,即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其要素有:依据大纲,保证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依据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认知前提和语文学习的心理;依据教师自身条件,最终实现教学设计优化。上述四个要素中,教师是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因此,教学设计的优化须立足于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对教材的钻研。
(一)把握教学设计应遵循的规律
1.阅读的认识规律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由“因文解道”到“因道悟文”精辟概括了阅读的基本规律。阅读一般都要经历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样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阅读理解,必然也相应地表现为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这样两个互为条件、互相渗透的认识过程。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主要是指阅读者通过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进而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能力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所谓由里及表的认识过程,并不是由表及里的简单的回复,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认识的螺旋式上升。阅读实践告诉我们:阅读者在感知词语、句子、篇章,进而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后,再反过来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回味咀嚼,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词语、句子、篇章来表达,这是提高理解能力极其重要的一步。有些词语的深刻内涵,有些句子的言外之意,有些篇章的匠心构思,离开了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需要,往往无从理解。如《孔乙己》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如果不是结合孔乙己被当时社会遗弃的悲惨遭遇来理解,就无从窥见鲁迅先生用词之深意。
认识并研究“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这样两个认识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些语文教师课上提问,只是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这类问题上,而不是进一步深究“为什么这样写”;或从讲读课文到归纳中心思想,便算大功告成,而不是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对字、词、句、篇作一番反刍和回味。这样下“半截子”功夫培养理解能力,效果至少也要打一个对折。
2.阅读的心理活动规律
学生阅读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复杂的思维活动,复杂的情感活动,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一般来说,这三种活动总是有机结合、难以分割的,但情感活动的趋向性(如好奇、兴趣、动机等)又往往对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因而情感活动呈现不稳定性,具有调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准确捕捉学生的阅读情感活动并予以适时引导。
从课堂活动过程来看,学生情感发展过程有其特殊性──呈隐性过程。这种情感隐性发展过程是伴随着显性的认知过程(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同时进行的。
好的教学设计,应当注意将指导学生阅读、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显性活动过程,同学生情感发展的隐性活动过程有机结合,不断地将求知的渴望和信心注入学生心灵,塑造学生性格,为他们能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例如,教学吴晗的《谈骨气》,重点学习目标是“能说明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初一学生学议论文,理解议论文中记叙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困难,在认知心理上会产生陌生感和焦虑感。针对这一情况,设计如下达标过程:①学生听记教师根据课文中“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的论据改写成的故事;②把记下的故事同课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举例(论据)进行比较(比较两者叙事的繁与简、形象与概括及作用的不同);③口头归纳两者的异同。经过听记、比较、归纳(讲述),学生消除了焦虑感,既对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的记叙的异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轻松地突破了学习重点,又感受到了“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愉悦,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阅读的习惯,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打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深入钻研教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从总体上讲,深入钻研教材要做到认识作者的构思所在,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1.认识作者的构思所在,即把握作者构思的特殊角度和写作意图
例如,钻研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首先要认识三个写作背景:一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未到过岳阳楼;二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岳阳楼上诗文极盛;三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誉为岳阳楼诗文第一。然后要思考一个问题:未临其境的范仲淹为什么能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写出这千古名文呢?在反复阅读、钻研教材之后就会发现,作者构思的特殊角度在于一个“异”字:“迁客骚人”的登楼“览物之情”异;而作者假托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亦异;“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同“仁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种迥异的人生态度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异比)。由此不仅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达到了知人论世的效果。
从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来看,重点不仅在于认识构思的角度,还要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2.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一堂语文课的成功,是多种条件多种因素综合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就钻研教材而言,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获得对教材的新鲜感受某篇课文已教过多次,而再接触时还像第一次那样充满新鲜的感受。感受的过程是对作品的认同过程,调动自己拥有的常识、经验、想像等,去捕捉作品中可以深探或生发的内容。感受性阅读与消闲性阅读不同,它要求教师在感受的同时张开巨网,将许多想法和构思在脑中盘旋、涌现、聚拢,最后凝成一点,产生对教材的“发现”。感受教材是教学构思的第一步。我曾经三次上《论雷峰塔的倒掉》的公开课,在第二次备课时“发现”──白蛇娘娘的故事是作者“借题发挥”、立论、抒情的基础,其中渗透了作者的赞美、同情的感情。要认真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住《义妖传》和“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设计导读思考题:①“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有趣得多”的原因是什么?(赞赏白蛇“水漫金山”的反抗行为,而后的失败只是因为“中了计策”。)②点明故事的出处《义妖传》有何用意?(突出白蛇的善良,照应上文的“报恩”。)由此使学生在研读中感受到白蛇娘娘的善良、对幸福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抗争。
获得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教学参考资料再多再丰富,也替代不了教师自己对课文的把握与理解。作品中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思想。教师的思考深入到作者的思想之中,作者的思想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意识到这一同步过程,便是钻研教材的成功。比如对《苏州园林》一文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是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处处呈现“美术画”的主要特点,深究下去就能认识到:是作者把握了中国园林艺术以及创作这一艺术的能工巧匠们的美学的本质特征。叶老正是用这一美学本质特征的思想来写《苏州园林》的。有了这种认识,可以说获得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如果说理解仍着力于教材本身,那么见解则完全属于评价范畴了。它是形成教学方法、艺术乃至风格的基础。例如,《苏州园林》中,看似不经意地用了“配合”一词,其实是描绘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神之笔,也是构成苏州园林处处是“美术画”而非“图案画”的关键所在。教师钻研教材如发现并抓住这个词,把“配合”的美学功能作为引导学生把握苏州园林和教材的一把钥匙,便是抓住了“文眼”。这就是见解。再具体来看,教材中都写了哪些配合呢?①首先是假山与池沼的平列配合;②竹子与花木、竹子花木与几座小山的配合;③蜿蜒细流与恬静池沼的互补配合;④河道与桥梁的规整配合;⑤池沼周边与屈曲石岸的顺势配合;⑥石头花草与奇山异水的主次配合;⑦金鱼与鲤鱼的颜色配合;⑧往来游鱼与荷花睡莲的动静配合,等等。这么美的景致配合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追求的自然之趣,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确实得到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可以说,由于“配合”,收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毫无疑问,有了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就会产生。
上述三个阶段反映了钻研教材的三部曲:点-面-点。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挑选精彩的“一点”是教师的愿望,而这“一点”的确定,往往来自最初的感受。感受可能是随意的,它是否揭示了这篇教材最主要的“一点”呢,须对整篇教材予以全面透彻的理解,才能验证感受中的这“一点”的准确度和深刻度。这样一个循环之后而产生的对教材这“一点”的独到见解,才是富有教学性的有质量的“一点”,而把教材中其余和“空白”之处由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去弥补,去填满,去创造。
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是极其辛苦的,犹如在经历一次次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没有人能替代我们,也没有人能免除这种跋涉,因为我们的智慧是一种我们赖以掌握教学艺术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的优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于从文、道两方面并列教学目标。近年来,由于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影响,许多教师进行了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方面分列教学目标的尝试。但实践证明,这些分析式的设计都不能完整地揭示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往往会造成肢解课文的弊病,而且至今还很难找到使“情感”目标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与传统语文的“道”有着密切关系的“情感”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内心情感的反映,即指向实践的倾向性。至于动作技能,也不能简单地与动作体系画等号,它实际上就是实践活动的本身。由此不难看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理,制定教学目标时将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行为系统之中,或许是阅读教学目标优化的关键。这里说的“行为系统”,指的是教学目标中的“目标行为”,通常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如复述、概括、背诵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包括“目标内容”和“目标行为”两个方面。所谓“目标内容”既是教学的起点(确定认知的方向),又是教学的终点(学生将达到的认知水平);而这时的“目标行为”不仅是描述能力变化的标志,而且是激励能力变化的动力。
例如,执教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教师一般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方面可以列出三四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而笔者重点选择了“依据线索给课文描绘的五幅画面命名并分别概括其特征”这一目标。有人或许以为这既没有认知能力的常规训练要求,也没有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说明,何以能承担起阅读教学的多种任务?
用教学论的观点来看,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对象虽然是课文,但认识的对象却不限于课文,而是整个阅读实践。其中,阅读的实践品质决定着情感的品质;反之,情感品质对阅读实践又具有动力作用。从达标过程来看,虽然学生已具备了命名的知识,但从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字材料进行概括和推敲,这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阅读兴趣趋向了一致。既要对画面概括得名副其实,又要将特点表述得准确巧妙,这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深入思考。这时,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需要点拨引导,教师及时提出了三个小目标:①画出文中表述线索(光线、色彩的变化)的词语;②从各段表示时间的词语判断所写景物的环境;③根据各段中的比喻句概括出画面的特征。三个小目标相互关联,逐步深入,为达到中心目标铺平了道路。目标达成结果如下:
在这类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阅读实践活动与认知活动是同时进行的。学生积极的探究热情无疑是认知活动中掌握阅读技能的直接动力。评价达标的全过程,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学生能为五幅画面命名并能概括其特征,而且重要的是学生萌发了获得这一能力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努力达标的信念。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但教师如果注意并坚持优化教学目标,不断强化对学生学习内驱力和自信心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将会产生永久性的影响。在《海滨仲夏夜》的教学中,情感作为认知的动力因素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比如,学生不但认真地研读了课文,而且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人民的情感,而且联系到写景地点──威海,在历史上发生过的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将士们把鲜血洒在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由此,把阅读评价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必须对教材进行切合实际的加工改造。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因此,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接受效果的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摆脱教材处理过程中的习惯性思维,在加工改造教材的过程中,探索教师、教材、学生多种矛盾运动、发展、联系的可能性,摆脱思维单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处理教材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常用的处理方式有:①具体的要抽象,抽象的要具体;②深文浅教,深入浅出;③浅文深教,由浅入深;④长文短教,“紧拉慢唱”。
从优化教学内容的目标出发,可以把具体的文章教得抽象些,抽象的文章教得具体些。教学要“浅出”,教师驾驭理解教学内容则必须“深入”。只有“深入”,才能“浅出”。“长文短教”同上述方式一样,都属于教师发挥能动性,对教材内容的逆反处理,它往往可以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任何一种处理方法,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固定的,必须依学情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辩证施教的认识特点。
例如,高中教材中选了徐迟的散文《黄山记》,课文长达六千多字,要在一课时内完成自读任务,“长文”与“短教”的矛盾就显得十分突出。这便涉及对教材的剪裁取舍,即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由于“《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佳作”,不同于按空间顺序用“移步换景”方法写的散文,因此,还需要处理好“入读”(阅读课文)与“出读”(跳出课文,对此认识)的关系。施教时,重点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①抓首尾段,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入手,理清文章思路;②把课文同用“移步换景”方法写的散文(如《雨中登泰山》)对比,进一步认识本文构思“自出机杼”的特点。
前一教学环节设计四个问题作如下引导。①从课文首尾两部分中找出对黄山不同称谓的词语(“胜境”、“公园”)。②作者为什么用不同的称谓在文章的首尾“评价”黄山?从文中找出理由。(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对黄山的“认识”,从前两部分同后两部分的对比中可以看出。)③按照这种构思,删去课文的二、三部分可以吗?说明理由。(不可以,二、三部分从登山的角度由望山兴叹到化险为夷,在对比中表现时代的变迁。)④课文中多次写到的开山工、药农和气象工作者,与表现主题有什么关系?(由于时代的变化,劳动人民改造、建设了黄山,使之成为“公园”,突出“换了人间”这一主题。)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自读、讨论,很快理解、掌握了课文构思谋篇的特点,图示如下。
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按时间(历史发展)顺序在对比中写景状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的,和按空间顺序,用“移步换景”方法来构思谋篇完全不同。在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教学环节时,通过列表,将本文和《雨中登泰山》的构思、写法进行对比,从新旧知识联系的角度,落实本文的学习目标,强化阅读效果。优化教学内容的思想在《黄山记》长文短教的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的优化,其核心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多种方法作出合理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由于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其进行过程不仅是读者和作者的闭合系统,而且是读者和环境的开放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方法的优化实际上是阅读环境的优化,而创设恰当的阅读情境则是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途径。教师善于创设各种阅读情境,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顺应的心态进入教材,去游览那片新的天地。这新的天地不仅有作者赋予作品的,还有读者的再创造。
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师在指导阅读的不同阶段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就可以达到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挈全文
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诱发思维,激发求知欲。新课起始,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精心设计能提挈全文的一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要点。
例如,教学《驿路梨花》,引入新课后,我用小黑板出示有联系的三个问题:①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出现了“梨花”一词,这三个“梨花”各指什么?②文中的三个“梨花”同题目中的“梨花”有什么联系?③用“梨花”贯穿全文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涉及课文的线索、内容和主题,蕴含了文章“梨花-人物-雷锋精神”的结构思路,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起引导、定向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
问题情境的设计,通常由几个问题完成。这几个问题在内容上紧密相连,形成梯度,便于学生以积极求索的心态深入思考。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或揭示主题,或隐喻思路,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重点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从突破教学重点考虑,可以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研读活动,落实重点教学目标。
例如,学习马南邨的《从三到万》,重点教学目标是“理解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文中引用了明清笔记中田舍翁之子学识字的故事,借以阐明课文论点。因而,读懂、理解这个故事,并能概括出其中包含的观点就成为学习课文的重点。为此,教师创设了以下活动情境:①查字典读懂故事;②同桌相互复述故事内容,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复述;③概括故事包含的观点(分点列出)。这样,借助于查(字典)、读(故事)、讲(内容)、写(观点)等多种活动方式,形成了人人参与,口、手、脑并用,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活动情境中,学生以空前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研读之中,不仅能流畅地复述故事,而且能准确地概括出故事包含的观点。
活动情境的创设,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研读的活动形式。
(三)创设想像情境──体会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想像,教师依据作品语言的描述,或者借助图画、音乐等,启发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或场景,获得创造的愉快。
例如,教学萧乾的散文《枣核》,为了引导学生真切体会美籍华人朋友以特殊的思乡方式所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感情,我创设了下面的想像情境。
先播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的录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完录音,启发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情境,说明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寄托物是什么(寄托物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美籍华人朋友抒发思乡之情的寄托物(把北京特有的景物──北海公园,模拟仿造在异国他乡,还要栽种家乡的枣树,以寄托思乡之情)。
最后出示北海公园的挂图,引导学生想像:①美籍华人朋友在家中花园里仿造的“北海公园”是什么样子?②他追忆当年在北海公园的生活可能有哪些场面情景(比如泛舟等)。
这样,通过听录音、读课文、看挂图,把学生的想像从诗中描绘的情境自然引入课文和挂图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在讲述自己头脑中再造的情境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枣核”作为题目和线索的匠心,而且对文章的点睛之笔“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
创设想像情境,一般在教学活动的高潮阶段,主要是体会人物的感情;作品中人物感情的抒发离不开语言媒体,因此,不管用何种方法把学生带入想像情境,都不应忽视对作品语言的深入品味。
(四)创设迁移情境──举一反三
阅读的效果如何,必须经过必要的迁移训练才能得到检验。从认知心理来看,阅读新课之后,简单地布置作业或机械地“一课一练”,往往会使学生身心疲惫。如果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再接再厉,完成迁移训练。
例如,学习《守财奴》一课,在学生理解了葛朗台的性格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方法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迁移情境,引导认识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师:学习了本课,同学们从葛朗台这一人物身上对当时的法国社会有了更广泛的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文化宝库。无独有偶,不少作家都塑造过守财奴的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现实。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写过一个剧本叫《吝啬鬼》,剧中的主人公阿巴贡就是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我国的《儒林外史》中也写了一个守财奴严监生。谁可以讲一讲表现阿巴贡或严监生极端吝啬的细节描写,再同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照来认识。
有学生当堂讲了有关严监生的细节描写,也有人讲了阿巴公的细节描写,并同对葛朗台的细节描写作了对照认识。
讨论交流后,学生们仍沉浸在兴奋之中。对优秀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共性的扩展认识,延伸到了课外。课后,不少学生找来《吝啬鬼》或《儒林外史》去阅读。
创设阅读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单凭教学经验是无法完成的。它们都是教学艺术的结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
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
当前,要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状,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就不能不研究阅读教学的优化问题。教学优化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开放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本文着重谈四个问题,即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这里,指明了“合理设计教学”的目的性,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笔者以为,大纲中“合理设计教学”的要求,从教学论的层面上来认识,即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其要素有:依据大纲,保证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依据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依据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认知前提和语文学习的心理;依据教师自身条件,最终实现教学设计优化。上述四个要素中,教师是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因此,教学设计的优化须立足于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对教材的钻研。
(一)把握教学设计应遵循的'规律
1.阅读的认识规律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由“因文解道”到“因
[1] [2] [3] [4]
篇3:五读法阅读教学初探(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湖北省麻城博达公学 项洪涛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五读法”是我最近研究并尝试运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设计宗旨,以读为主,说写为辅,充分培养学生语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活动实践的主体.这种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感.从实际收到的效果来看,学生领悟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朗读能力,形成了语言积累.
“五读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及其解读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利用早自习时间,把课文读熟练.我一贯的主张:任何一篇课文,如果学生先不进行熟悉,取得和文本的初步接触,让他们知晓将要去学习的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唾沫飞溅,学生却如坠云雾里不知所云,课堂教学的效果何在?早自习读课文,就是对将要深入学习的文本先留下第一印象,而且要学生自己去寻觅机会,体验感悟,以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这也是他们喜欢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课中操作
一. 揭题导入,提出疑问.
只要学生认真读过课文,一般都能提出几个问题.围绕课题的发散,
这是初步的思维训练方式,有助于一开始放开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开一条通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的思考,思维碰撞的火花,即使观点稍显稚嫩,也是十分可贵的.学生一开始就调动起来,先声可以夺人.
二. 初步感知
1.初读,了解那内容.
整体把握,形成一定印象.师巡视,观察学生进展.
2.回顾疑问,适时补充.
这一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面向中下层学生,积极鼓励他们举手回答,能一次性记得多说得多的马上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并鼓励他们提出新的疑问.中下层学生不再感到自己是课堂上的旁观者,学习兴趣被激发,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信心恢复了,不再感到这是一件难事.我能行,我也能做到.同时,让他们进行补充合乎学生发展规律和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规律.
3.默读,理清脉络.
默读的训练在小学中高年级读”的训练中要占到相当比重,培养他们养成用眼扫视的习惯.看轻文字,看懂内容的基础上,达到一定速度,坚决摒弃那种边用手指,边和尙念经一个字一个字念下去,粗陋落后的读法.带着问题再读,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带动下,学习行动更有针对性并增强探索精神.
三. 深入领悟
1. 寻读,发掘文本.
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自主对文本进行
发掘,无拘无束交流.就像寻找宝藏一样,每个人都卖力地去寻找,忙得不亦乐乎,心里却充满了快乐.在没有给他们任何限制的时候,学习已经是纯粹的个人自主行为,仅仅有浓厚兴趣就足够了.相同的文本,发觉的角度不同,可以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效果.
2. 朗读,体现美感.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阅读教学理应围绕它来展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既是对现有文本的一种解读,也是对书面文字的一种在创造.将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自己独特的领悟力,感应,相知,达成交流,书面文字的张力,通过你的声音而身负感染力.文字给予了你激情,你赋予他新的生命力.
朗读训练效果体现的凸现分三个环节来实现
(1) 读正确,把字音读准
指名读,正音.指名面向中下层,一举多得: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表明老师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存在;面向这些学生,便于发现更多的问题,在正音是一并扫除,避免后面出现的尴尬尾欠.齐读检查效果,老师凝神静听,捕捉异常声音,寻找声音来源,找到是那一个人,这个并不难,与众不同的东西总是很容易就被发现.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看看他们的神情,也能为你提供线索.当然,这并不是要追究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积极地帮助他,帮他把错误的读音纠正过来.
(2) 读流利,注意重音停顿.
训练的初始阶段可以一起找,交流哪些词语要读重一些,熟练之后
凭感觉就行了.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长句换气是停顿点的掌握,提醒区分不同标点符号停顿时间的区别.一般来说,逗号句号的停顿学生非常熟悉,应该不成问题,只是要防止学生面对自认为非常简单的事物时形成的麻木.这个熟练地掌握不是一种机械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要特别提醒的是省略号和破折号这两种标点符号的停顿,可指导学生读时在心里默默地数两下,这默不出声的两下就为标点符号的停顿留出了时间.
(3) 读得有感情.这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
文章不是有一个个文字堆积而成的符号建筑,它之所以能富有感染力,是因为字里行间渗透着人的情感,你用心地去体会,就是和作者在进行心灵间的默契交流,这种交流的结果通过你的声音来表现.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悟情,情投才能意合,朗读才能体现一定的水准.
(4) 熟读成诵,重要段落当堂背诵.
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都称得上是经典.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对于提高语言的领悟力,提升说话,习作的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当堂训练巩固,更是体现了积累语言的高效,有限的时间浓缩了更多精华.
3.默读,整体概括.
围绕课题,添加修饰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这样可以形成铺垫,降低难度.围绕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说话,不至于无依据可循,说得泛无边际.围绕课题说过之后,还可以结合“ 课文流程式板书”来说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流程式板书”也是我新近研究的一种实用高效的板书设计,避免了传统板书繁琐、盲目地追寻一种学生看不明白的逻辑联系,黑板上横七竖八地排列,学生看着你设计出来的艺术品,已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课文流程式板书”则只将课文合理性地归纳为几个环节,简单的箭头连接,单纯的线型结构,学生一目了然.板书平添了几分平易近人的亲切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板起面孔吓唬人,老师设计起来也轻松写意,省事省心,岂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双赢的目的,这种板书的使用效果非常可观,结合板书流程,即使是最愚笨的学生,引导之下,也能很顺畅地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四. 拓展延伸,倾情对话.
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和角色,学过之后,和他们进行口头和书面上的交流,实现德育和美育上的渗透.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和在文本的对话中得以实现.另外,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五. 积累语言,摘录词句.
学生手上都有一个语言积累本,用来摘录文中的妙词佳句,课堂上先让学生自由地找,指名说,交流评议补充,之后齐读达成共识,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听说读写穿插其中.至此,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已凸现出来,受到的效果自不必说.小学中高年级必须重视语言积累,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谴词造句才不会感到捉襟见肘.
课后反思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新教法的磨合情况,亮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时捕捉灵光一闪,积累材料.
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读法”作为一种课堂操作模式具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可生
搬硬套,实施过程中应视情况不同而灵活掌握.
1.不同文体,所用读法应各有侧重.
如议论文、说明文应多用默读,理解其内容.抒情性强的散文、诗歌应多用朗读、诵读,甚至加上辅助性的身体动作.
2.相同文章的不同部分,各种读法的运用应有所区别.
较平淡的叙述,摆出论点的部分可多用默读,侧重情感抒发的内容多朗读、默读。
默读、寻读、朗读,不同的读法占据着“五读法”阅读教学的主体,设计思路与“整体感知--局部深入--再回归整体”的“优势教育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先进的教育思想都是相通的,目的也相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五读法”阅读教学教案实例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
22.观潮
执教:项洪涛
知识掌握点
1.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涌起心潮澎湃.
2. 深入发掘重点段落,诵读体现激情.
3. 欣赏并学习描写潮来时比喻的巧妙运用.
4. 好词佳句的积累.
重难点
“潮来之时”的精彩描述是重点.
读文章想画面,如何读出激情是难点.
设计理念
诵读为主,重视语言积累,读中感悟,读中交流。背诵、摘抄、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相结合.
设计特色
分层指导朗读,每次带着不同要求。读法尽量追求多样,分组,赛读,齐读,二重读(这是新近试用的方法,一浪接一浪,体现潮势的汹涌.)
教学流程
一. 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同学们读过之后可能会有身临其境之
感.老师希望这个可能变成能,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板书课题,生齐读.质疑:面对课题,你可以提出那些疑问?
二. 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回顾刚才提出的疑问,适时提出补充.
3.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读后交流评议.
三. 深入领悟
1.你认为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精彩?找出来读一读.
先自读,再同桌互读,交流.同时说理由,评议.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地指导朗读.(若是第二自然段,略导;若是第三,四自然段,详导.课堂生成,视学生交流情况而定.
(1) 读正确,把字音读准.
指名,面向中下层,正音后齐读检查效果.
(2)读流利,注意停顿.
留意标点符号的不同,停顿时间的差别,以及长句换气时停顿点的掌握.
(3)读得有感情.
重在捂情,用心品味.
(4)精彩读法展示及重要段落背诵.
分组读,赛读,齐读,二重读,背诵,掀起课堂气氛的一波高潮.
3.再次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
结合课题,说写了什么事,结合“课文流程式板书”,说这是什么样的潮,进行说话练习.先静思,再同桌之间互相说,然后小组、全班评议交流.指名指导,尝试让中下层学生一展身手.
四. 拓展延伸: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写什么?
先说,再乘着激情澎湃,记下心里真实的感受,进行说写练习.
五. 语言积累,寻找并摘录妙词佳句.
1.先自由找,指名说,交流评议补充,最后齐读达成共识.
2.学生开始摘抄,师巡视指导.
姿势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端正、整洁,适时纠正.
板书设计
22.观潮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
作者邮箱: xianghongtao123@126.com
[五读法阅读教学初探(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散文诗教案优化设计
散文诗两首教案优化设计
散文诗两首教案优化设计一、文章简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二、总体目标:培养学生感悟散文诗的能力。
具体目标:1、培养吟诵诗歌的能力。(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感悟世间至爱亲情。
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一块去感悟诗歌。借助音乐、图片,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先感悟《金色花》的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来学习《荷叶母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2、引导学生寻找比较点,进行比较学习。
三、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决定了“感悟“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辨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要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古人所说“披文、入情、讨源、受用”与此相同。这些提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感悟”。
1、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还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丰富的想象性,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它给人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
3、鲜明的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4、兼有散文自然、清新、飘逸的特点。
四、对“感悟”的理解
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是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的。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可以说“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
五、学习资料
1、【作家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他生长于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极浓的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熏陶。187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泰戈尔的想像多么的新奇而美妙,但没有人看了这首诗会想到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有多少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2、【作家介绍】
冰心,女,原名谢婉莹,19生,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文学家。1923年燕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去美国留学,获威尔斯女子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曾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大学、清华大学等任教。1938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系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三届理事。1946年后,到日本东京大学任教。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全国人大一至五届代表,中国作协第五届名誉主席。19开始发表文章。1923年她的第一个诗集《繁星》出版,这是中国小诗最初之作,也是影响最大之作。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桔灯》等,此外还有一组关于妇女问题的小说,影响很大。她的著作收集在《冰心文集》6卷本里。
3、【相关链接】――-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早在1881年,他就写了著名的论文《死亡的交易》,谴责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19,泰戈尔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预言:“中国这种巨大的力量一旦能够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运行,那就是说掌握现代化科学,那时候,在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拦阻他们向前迈进。”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1937年,他在自己创办的国际大学里开办了中国学院。
4、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泰戈尔!美丽庄严的泰戈尔!当我超过“无限之生”的一条界线――生――的时候,你也已经越过了这条界线,为人类放了无限的光明了。
只是我竟不知道世界上有你――
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我读完了你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的觉得澄澈――凄美。
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心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的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哀;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慰籍我心灵的寂寞。
这时我把笔深宵,追写了这篇赞叹感谢的文字,只不过倾吐我的心思,何尝求你知道!然而我们既在“梵”中合一了,我也写了,你也看见了。
198月30日夜
5、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泰戈尔和冰心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国度,年龄相差近40岁,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冰心出生于1900年。但是泰戈尔的《飞鸟集》对冰心的文学创作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没有看到《飞鸟集》之前,冰心初期的诗作只是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受到《飞鸟集》的影响,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这就是《繁星》、《春水》。《繁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诗集。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的出版,促使“五四”以来的新诗,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其实不是偶然的,有着必然的因素。两人都长在优裕而温暖的家庭里。泰戈尔说“我小的时候,得益最大的便是文学与艺术的空气弥漫于我的家庭”。冰心的母亲也是有文化的人,喜欢看书,冰心说:“我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幼年的冰心深受家庭的熏陶,五六岁便开始走进书的天地。泰戈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爱”又成为他解决一切纷争和实现理想的基本力量。冰心从小进入教会学校读书接受了“爱一切人”的基督教义,这与泰戈尔的“爱的哲学”是契合的。因此冰心很容易就接受了泰戈尔的哲学思想。把“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自然”,作为她早期诗歌散文创作的主题。《飞鸟集》是写儿童心理的小诗集。它写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眼里奇幻的世界。冰心由此得到启发。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艺术形式上,《繁星》、《春水》都可谓是中国版的《飞鸟集》。
而惟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6、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7、关于《罗摩衍那》:古代印度人不注意自己的历史,尤其不注意系统地记录自己的历史,而是以神话故事形式述说古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事迹。《罗摩衍那》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衍那》又叫《罗摩传》,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部史诗之一。印度教的神祗多如繁星,一些歌颂大众神的事迹仍深入民心。《罗摩衍那》和另外一部《摩诃婆罗多(Mahabarata)》就是代表。在印度不记录历史的中世纪,它甚至就是历史。这两部史诗之恢弘磅礴,足堪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比美。这些传说,往往和宗教联系在一起,至今仍在印度人民中广为流传,成为他们思想行为、道德观念的准则和生活的楷模。
8、关于文中的祷告:在宗教盛行的印度,绝大部分印度人笃信宗教。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不信仰宗教倒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宗教在印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祷告就是人与上帝倾谈,读圣经是聆听上帝对人说话。许多人把祷告比喻作属灵的呼吸,圣经则是属灵的粮食,这两项都是灵命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
9、意象――――-诗歌的意象是诗歌中借以表现思想感情的物象,可以是一种事物,也可以是几种事物一同来表现感情.都叫做意象.。
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中国古诗词意境的特点:①虚实相生②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诗词情景交融的方式:
①触景生情(先景后情)②寓情于景
③缘情造景(先情后景)④借景抒情
①触景生情,情由景生。②缘情造景,景由情生
③景语情语,情景交融。④景略情在,直抒胸怀。
六、教学过程
(一)用饱含感情的语句导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
1、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如冰心、郑振铎、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早期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泰戈尔一直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领略泰戈尔诗歌的艺术魅力。
2、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泰戈尔的诗歌来感受着伟大的母爱吧。
3、用歌曲《妈妈的吻》导入,让歌中深挚的倾诉拨动学生的心弦。
这是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歌曲,历经20年淘洗,唱在今天,仍是分外动人,恐怕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情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这种情感也不会有地域的界限,这是人类共同歌咏的永恒主题。
有人曾用饱蘸童心之笔,尽情描绘了这种情感,抒写了一首首纯真诗篇,这个便是泰戈尔。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4、(播放歌曲《鲁冰花》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吗?谁能说说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是啊!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母子之情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表达母亲和子女之间亲密情感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读感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中要做到:
(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把握基调。一篇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诗歌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作基础。
(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的读,深入的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
(4)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
1、由一个学生读诗,然后师生一起来朗读体会。(读音、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
①读准字音
嗅(xiù)闻(气味)花瓣(bàn)
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②“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与母亲嬉戏,为妈妈做事。
③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说一说。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④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2、学生散读,把握整首诗的朗读基调。
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感情基调来朗读?
(明确:稍快,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生朗读,深入理解,体验情感。
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三)意境感悟(3个步骤)
1、音乐感悟(配乐朗诵――-步骤1)
(1)选取与诗歌意境或感情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例如,《烛光里的妈妈》《春野》《乡村小路引我回家》。使选用的乐曲能够起到营造氛围,把握基调的作用。
(2)配乐朗诵,在音乐与诗歌的整合中酝酿相应的情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3)欣赏后放音乐,可以强化感情,提升诗歌感染力。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2、意象感悟(求解意象,体会感情――――-步骤2)
①以诗解诗
告别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普耶节日①,邻舍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普耶礼②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姊姊?”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
①普耶(puja),意为“祭神大典”,这里的“普耶节”,是指印度十月间的“难近母祭日”。
②普耶礼就是指这个节日亲友相互馈送的礼物。
云与波
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
“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够上你那里去呢?”
他们答道:“你到地球的边上来,举手向天,就可以被接到云端里来了。”
“我妈妈在家里等我呢,”我说,“我怎么能离开她而来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浮游而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妈妈。
我做云,你做月亮。
我用两只手遮盖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碧的天空。
住在波浪上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早晨唱歌到晚上;我们前进又前进地旅行,也不知我们所经过的是什么地方。”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加入你们队伍里去呢?”
他们告诉我说:“来到岸旁,站在那里,紧闭你的两眼,你就被带到波浪上来了。”
我说:“傍晚的时候,我妈妈常要我在家里――我怎么能离开她而去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跳舞着奔流过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
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
我奔流而进,进,进,笑哈哈地撞碎在你的膝上。
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我们俩在什么地方。
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亲情美,人性美。
③《金色花》用怎样的手法抒写爱的情怀呢?
“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
3、图画感悟
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提供与诗歌题材相关的图画作品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图画之外的联想和想象。
(1)、借助对画面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把再现与表现两种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图画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与之相协调的情感体验。
(2)、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诗歌的手法与绘画的手法在表现动与静、虚与实等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3)、品味画面美。(借助图画、想象联想深情描述――――-步骤3)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来做恰当描述。
(四)创造新境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示例: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妈妈更加年轻漂亮。
假如我变成了妈妈的手,我要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她不再那么操劳。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假如我变成了一盏灯,我要为妈妈照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当雨……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让妈妈下班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劳……
假如我变成了一株绿色植物,我要在妈妈工作时深情地望着妈妈,就像我小时侯妈妈望着我一样,眼神里充满了爱的信息,我还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氧气,让整个房间空气温馨,让妈妈更加轻松快乐。
假如我变成了一辆自行车,我要让妈妈骑在我的身上,让我护送着妈妈去上班,让妈妈既省力又平安……
我要变作…………
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五)过渡环节
《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泰戈尔来华》中说冰心是“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冰心的《荷叶母亲》,感悟她所受到的泰戈尔的影响。
[来源:学+科+网]
(六)比较感悟――-学习《荷叶母亲》
1、朗读《荷叶母亲》,感知文章内容。
①一写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②二写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
③三写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红莲:不动摇。
2、比较《金色花》《荷叶母亲》
相同点:
①赞美母爱的伟大神圣。――-思想感情
②图画美。――――想象
不同点:
①《金色花》语言质朴秀丽。《荷叶母亲》语言淡雅清婉。――――语言
②《金色花》是缘情造景。《荷叶母亲》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方式
③《金色花》中既有母爱的光辉,还有孩子的爱心。《荷叶母亲》更多的是赞美母爱。――-思想感情
④《金色花》是明朗圣洁的美。《荷叶母亲》是凄清含蓄的美。――整体氛围
⑤《金色花》写一天时间里孩子三次与妈妈嬉戏,《荷叶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伟大的母爱。――――内容
(七)小结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流长。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请用小草的芳馨,请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来源:学.科.网Z.X.X.K]
(八)作业
1、课外阅读《飞鸟集》《新月集》《繁星》《春水》等诗集。
2、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
(九)板书
第一课时
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
假如我变成了
第二课时
寻找比较点:思想感情、具体内容
想象空间、语言特点、情景交融的方式、整体氛围
篇5:《观舞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观舞记》教案
执教人:石晓兰
执教时间:.4.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2)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能力目标:(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教法:
1、诵读法:通过默读、放声朗读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
2、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在读课文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
学法:
1、充分预习。 2、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1、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2、中国舞蹈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印度是个传统舞蹈十分丰富的国家,派别繁多,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演员千变万化的手语,传神的面部表情,复杂的脚点技巧,使人目不暇接,屏息凝神.
请同学们用心欣赏一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舞》。)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翻开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优美的语言描写卡拉玛姐妹的印度舞蹈)
2.自由朗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三. 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大声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6、17、18三个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
朗读指导:轻重、缓急、感情
品味积累:优美语言,生动描绘;妙用修辞,景上添花.
四、小组交流,深入理解。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 (飞动)
2.师: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美的?
(16、17、18三个自然段。)
形体、服装、神态
心灵之舞
3.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大收获.
现在是学以致用的时候了,请同学们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观看《雀之灵》的片段,用你的妙笔记录下你心灵的火花!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五. 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45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般精彩。 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敏的双耳去倾听,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述,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六、课外知识补充
走进世界艺术长廊,挖掘文化瑰宝.增添自身魅力.
芭蕾舞: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名画:凡高《向日葵》 达芬奇《蒙娜丽莎》
名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欢乐颂》
雕塑:亚力山德罗斯《纳纳斯》 罗丹《思想者》
名著: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
名片:斯皮尔伯格《泰坦尼克号》
篇6:《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观刈麦》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 ) 荷箪( hè dān ) 童稚( zhì ) 饷(xiǎng )田
穗( suì ) 秉( bǐng ) 曾( zēng ) 三百石( shí )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 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 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
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 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 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 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篇7: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草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邮箱: kingzhauh@sina.com
篇8: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申朝辉
教学时间:-9-4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作者邮箱:
篇9: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爱祖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新词,认读3个字。
3、揣摩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表达方法。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过程及“我”的联想。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课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国旗,是十分神圣的仪式。你们看过升旗吗?你在哪看到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升旗的文章《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又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加以理解,还不明白地画下来。
三、学生预习生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写出字的部首;部首:你觉得哪个字的部首最难找?请你写下来。
肃( )冈( )冉( )或( )、
2、形近字: 仪 弧 阶 冈
议 孤 价 岗
(1)选择正确读音:摄(shè)(niè)冉(rán)(rǎn)
冈(gāng)(gǎng)焰(yán)(yàn)
(2)在这十四个生字中哪个特别生字容易写错?请你写下来练一练。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么记的?易错字:摄 弧 肃 冈 焰
3、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读音读正确。
(2)指名读书。
4、解词。
(1)说一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的意思。(出示小黑板)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肃:恭敬。
冉冉升起:慢慢地向上升。冉冉,慢慢地。
彻夜不息:整夜不灭。彻,通;透。
(2)你还查了哪些字词?
5、通读全文,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初步体会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6、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7、对这篇课文的哪些问题感兴趣,想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学习,请写出来,并动手查阅资料。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亲身感受它的神圣。我们来学习《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说说这课书讲了一件什么事?
哪几个自然段介绍升旗的全过程?(2--8)
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做一件事有先有后,我们在学习时,一般情况下也应遵循这个规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清晨,成千上万的观众云集在天安门广场等待观看升旗。)
2、作者在升旗前看到什么?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华灯还在闪亮”(说明时间早)
“云集,成千上万的观众”(说明人多。)
“南疆北国,外国客人”(参观的人国内外都有。)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段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3、此刻,我的心情怎样?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谁愿意试试?(指名读)
过渡: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早早地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那一庄严时刻的到来。这时,不知……(齐读)
(三)第二--八自然段:
1、整体感知2--8自然段: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入手介绍升旗仪式?同学们自学、讨论。
让学生大胆发言,请同学们从中选取正确答案。
作者写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
2、细读课文:
默读3---8自然段边读边画: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三自然段:
(这个自然段可以按照作者、所闻、所感到什么?来学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时的问题入手:学生可能对“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这句话质疑。教师因势利导:“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来学习课文。)
A 分析课文:所见、所闻、所感:
所见:官兵从城楼……旗杆走来,他们的步枪……弧线。走近了,走……旗杆旁。”
“他们的步枪闪着光亮,洁白的手套划出一条规则的弧线。”
说明武警官兵步伐整齐一致,手的动作完全统一,也说明官兵们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
所闻:“咔咔”的脚步声。
说明官兵们动作一致,步伐整齐有力。
所感:从未有过的庄严感。
出示: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
重点理解:“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屏住呼吸”“心咚咚地跳”着写出了“我”当时怎样的感觉?该怎样读?
B 朗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东边的天空更红了,太阳就要从地平线上升起。升旗仪式开始了,“我”看见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2)第四自然段:
A 看见:“旗手把国旗向旁边一抖,五星红旗展开……武警官兵向国旗敬礼,广场上的人们向国旗敬礼。”
听见:雄壮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
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射出它的光芒,当五星红旗伴随着朝阳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在祖国上空回荡时,广场上千千万万的人们不约而同的注视着国旗,行着注目礼,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对国旗和对国家的热爱。)
B 指名读、
过渡: 我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想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3)学习5--8自然段
自读5--8,读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发现?
这部分5--7自然段用了排比段式,体会作者先想到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接着想到中国革命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斗争。最后讲到新中国成立后,亿万民众前进在社会主义征途上。成功是多少先辈艰苦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引导学生体会出五星红旗来之不易。
重点理解: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比较下面两句话,想一想哪句话更能表达“我”的感受?
1)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
2)我要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
小结: 课文2--8自然段讲了升旗仪式的全过程。快速浏览这一部分内容,按升旗的过程,看看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3讲准备升旗。
4讲升旗的过程。
5-8讲我望着国旗,听着国歌想到的。这一部分讲了升旗的全过程。
朗读2--8自然段。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听读思考思考: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国旗永远在我心中?
出示:“国旗啊,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我参加升旗仪式,深深受到教育,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激励我前进,所以它将永远激励我前进。)
(五)总结全文:
1、你认为这篇课文哪最值得你学习?(哪写得最好?)
2、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十分清楚、有条理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介绍升旗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等待升旗
观看升旗 所见、所闻、所感
升旗结束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l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二类字。
l 按要求积累词语。
l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l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默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说明
1、主要内容: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写出了“我”的联想。
2、情感内容:课文表达了“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课文第二部分,即升旗仪式的过程及“我” 的联想。
4、教学难点:理解“国旗啊,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的含义。
5、课时安排:2-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理解词义、读熟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 图
[导入]1、上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录像片。2、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3、师:多壮观的场面呀!有一位小朋友将这一切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了。我们一起看课文。 看升旗录像简谈看录像后的感受打开语文书 激情导入初步感受天安门升旗的气氛
[自学生字]出示自学要求:1、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2、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反馈自学情况]1、字音:摄、冉、冈、焰2、字形:“肃、冉、冈”的部首3、字义:云集、大典、彻夜、南疆北国4、指明读课文。[读课文]1、自读课文2、同桌互读3、指明读课文[巩固练习]查字典:按部首查字方法:音部→音节→解释摄冉冈焰部首→解释肃冉冈[作业]写生字、熟读课文。 按要求自学读准字音说说生字的部首说说你对新词的理解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什么事?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按要求完成练习学会自学生字学会易错生字理解词义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读熟巩固生字读音、字形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 图
[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课。[自学课文]要求:1、自读,思考:在升旗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画一画有关句子,有语气地读一读。3、小组交流。[学习课文]1、问:在升旗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指导朗读3、问:你喜欢哪个自然段?为什么?4、出示句子:蓝天下,国旗像一团火焰。国旗啊,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巩固练习]1、P4/3填恰当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业]抄写喜欢的段落,然后背诵下来。 打开课文边读边思考读句子、谈感受读出你的感受读喜欢的段落,说出喜欢的原因。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意思。按要求练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朗读能力。进一步体会情感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巩固词语搭配读好课文
板书: 听到--1、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看到-- 国旗永远在我心中! 想到--
课后小记: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语。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能力、背诵能力、用词能力。
3、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国旗班战士升旗录像资料、录像机、电视、搜集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处理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小段读书。检测预习效果,纠正错误。
3、处理字词。
音:gāng gang
冈 岗
形
弧( ) 阶( ) 冉( ) 彻( ) 熄( )
狐( ) 价( ) 再( ) 切( ) 息( )
部首:
肃( ) 弧( ) 冉( ) 冈( ) 辈( ) 贡( )
义
南疆北国-----疆,边界。这里指从南到北,泛指全国各地。
肃静-----严肃寂静。
冉冉升起--慢慢地升起。
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力求强盛。
4、交流搜集信息。
5、学习第一小段。
自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朗读。把自己就当作人群中的一员,表达出当时的心情。
6、作业:写生字新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重点学习二至八小段。使学生受到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全世界的华人无论在何时何地观看到国旗升起时的那种激动的心情都是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的。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在那里举行的升旗仪式。
2、学习二至八小段
(1)默读,思考:在升旗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默读--小声读--画批--交流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
反复联系上下文朗读,体会。
要点:“我”是在首都天安门广场,观看有成千上万人参加的,由国旗班武警官兵升旗的仪式。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地跳。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五至八小段
说一说:你还想到了什么?
比较下面两句话,想想那一句更能表的“我”的情感。
l 我怎能不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
l 我要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贡献力量。
(4)完整朗读二至八小段,表达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3、自读第九小段。
思考:为什么国旗“永远在我心中”?
要点:“我”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深深地受到了教育,激发了爱国之情,这种情感激励我前进,所以它将永远在我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怎样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
怎样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
因为地处西北,能接受到的网络培训机会非常少,这次有机会能投身到中小学教师学科提高网络研修之中,我感到十分高兴。这样的一种培训模式,很能引起学员的兴趣,同事这样的交流平台特为每一个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开阔了思路。技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还能看到别人的优秀教学方法,同时接受同事的指点与评论,都是的参加培训的我受益匪浅。本次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可以说研修平台像一扇窗口,让我眼界更加宽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感谢你——远程研修平台! 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培训中,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特别是部分专家老师的如何教学设计和如何优化教学的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听、看、评等形式展示了培训的全部内容和过程。这样的培训对我来说前所未有,所以感想颇多:
1、内容丰富
不论是教案设计还是课题研究,或者是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的观点阐述,都使我再一次深思教与学的真谛。
2、形式新颖 使用这样的教育研究平台,专家和主讲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专家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而主讲教师以嘉宾的身份出现,很有亲和力。使学员们更愿意接受,也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如。
3、联系实际
培训所选内容都来自于数学教学第一线,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平时都必须做的,并且是直接影响数学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性很强,具有现实意义。
4、注重实效
特别是课堂实录,情境引入的实例都来自我们周围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创新性,课堂每个环节有声有色,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和空间,注重实效,不雕饰,不作秀,给人的影响是“平凡中的伟大,伟大中平凡”。
5、网络研修实现资源共享
网上学习真正实现了师师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得教师间沟通方便、取材灵活、疑难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更能使教师时空自主、拓展视野、取长补短。
6、开阔视野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培训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通过教师们的互动、辩论及名师的指导,更实际的探讨了教育教学规律,丰富了教育内涵。在远程网络研修这个平台上,教师们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不仅可以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疑问共同交流探讨,还使教师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研修已经进行到现在,虽然苦一点、累一点,虽然经常因为看电脑感觉到自己的肩膀和脖子都疼,但是我们心里始终是闪烁喜悦的浪花。我的收获颇丰,学到了许多在平时没有接触到的东西,聆听来自全省的专家、名师的教诲,倾听和接受全省数学界名师的指点,虽然才短短的四天,我感觉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上午集中看完两小时的视频后,我都把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各位同仁的作业,感受同一问题的争鸣,辩证地接受为自己的东西,加之专家的指导,收获颇丰。
据我了解,本次远程培训所聘的专家和指导教师都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数学界有名的老师,如国家课标组专家、北京师大的程晓棠教授,北京教研室孟雁君老师等,能接受这样的专家团队的指导,我深感荣幸。班级指导教师严明昌老师对我的作业每次都是点评得非常好,委婉地指出我的努力方向,同时还肯定了坚持下去的长处,我想有这样的指导老师,我们的研修一定成功,一定有收获。正是有了这些品质优秀的专家指导,有了指导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我们这些学员才敢把我们不成熟的想法呈现出来,才敢班门弄斧。在此我向全省的专家团队和指导老师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除了专家、指导老师的引导,感受最深的就是来自全省老师集结于此,通过研修平台进行自由、民主、充分地交流,我想这么大的一个团队思想碰撞,哪怕每个人仅仅有一点思想闪光的火花,汇集起来就是火海。因此我沉浸于此,乐此不疲地接受各位同仁的检阅、指导,可以说,只要我们认真,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学习每个人的闪光点,试想我们的收获一定非常大。研修第一天,看到那么多的老师给留言、给评论,心里甭提多兴奋了。能通过这个平台亲身感受一句句颇具思想的点评、一段段鼓励和肯定,一篇篇真知灼见,我们能不动容,能说浪费时间吗?
对远程研修这种方式来讲,我是持非常赞同观点的,这是最经济、受惠人数最多的、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方式,同时改变了接受式、无法发表言论的培训方式。
修可以畅所欲言,有课程专家们在线进行指导,形式丰富:有视频、有在线研讨、有作业交流、有反馈答疑,这么丰富的课程
非常感谢省教育厅的领导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与专家、名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会更加珍惜本次培训的机会,认真学习,认真作业,积极反思,提高水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
篇13: 教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导入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本组课文中的插图)看看你们能不能一看就说出这篇文章的'题目?你发现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了吗?(童年生活)真棒!课本上的这些童年的足迹,为我们快乐的童年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继续走进童年的足迹(板书),一起感受童年的魅力。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组童年生活(出示文章题目)
(板书)
《童年的发现》
《月光下的童年》
《童年的水墨画》
《古诗二首》
让我们先跟他们打一下招呼(齐读课题)
二、走进童年,回忆学法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收获了哪些阅读的方法。
朗读的方法:《童年的足迹》单元,朗读基调围绕轻松、快乐进行。
《天窗》注意大人孩子语气语调的变化;《芦叶船》注意疑问句疑问语气的朗读;《女孩儿乌塔》注意人物对话的朗读,反问句的朗读。《古诗词二首》学习区分平仄音,按照吟诵基本规律读出平仄音长短高低的变化,吟出古诗的韵味。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摘句法:《天窗》5段段尾“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会立刻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②词语连串法:《天窗》5段圈出重点词语“想象”,突出天窗带给孩子无穷的想象;
③《女孩儿乌塔》,结合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概括乌塔是一个具有勤奋努力、独立自主好品质的女孩。
欣赏的方法:
①《女孩儿乌塔》,直接找出“可爱”、“热情”、“独自”概括出乌塔是一个,可爱、热情、独立性很强的女孩。
②《芦叶船》1段比喻句:“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上长出第一片芦叶的样子。
诵读的方法:
①《古诗词二首》之《宿新市徐公店》,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再用优美的词句改编诗文,描写出优美的田园风光。
②《芦叶船》利用课文插图,结合芦苇、河水、青蛙、孩子的玩耍,再读文字,感受水乡孩子的欢乐。
三、走出童年,总结方法
1、让我们抓住用上面的方法来学习剩下的四篇文章。
2、简单汇报:
四、总结收获,提出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美妙的童年生活,感受了童年的魅力。我们期待着童年更加美好……
五、推荐阅读,拓展提升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稚子弄冰
【南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月光下的童年
又是一个夜晚,我披着银白色的月光,走在青石板路上,欣赏美丽柔和的月光下的景色,人们在月光下散步,老奶奶带着小孙女在月光下乘凉
我也是月光下长大的记得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时,外婆就带着我到小院子里乘凉,外婆用章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一边扇着扇子,一边给我讲老掉牙的的民间故事,我每晚便在故事声中入睡,我感到是那么吉祥和快乐
幼时,我很爱捉虫,在朦胧的月光下,随处可以听见各种虫子的鸣唱,那唱的最动听的肯定是蛐蛐了我悄悄走近草堆,打着手电筒,翻开一块块的大石头,便有披着黑色“大衣”的蛐蛐在那里又蹦又跳,我就小心的用双手一捂,然后,小心翼翼的捉起来,借着月光,跟邻居小伙伴斗蛐蛐
中秋节,是我感到最温馨的时候,我和家人在月光下品尝月饼,还一边唱着“八月十五月儿圆”的歌,真快乐
月落月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也长大了,但我依然爱那慈母般温和的月光
在我眼里,月亮是那样美丽,我在月光下长大,月光下有我美好童年的足迹,我爱美丽的月光
1.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三件事?
2.请从段文中找出写“我”捉蛐蛐的五个动词
3.作者爱美丽的月光,因为
童年的发现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竞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吉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篇14: 教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熟悉运用“知人论世”、“抓抒情句”、“抓意象”等方法品读诗词。
2.在比较阅读中,明确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的作品风格的异同。感受一代才女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李清照诗词的品读、对比,探究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阅读准备
1.“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对联,高度评价一代才女,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词作。
2.读李清照简介,为解读词作做准备。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
――王士祯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
3.品读提示:
⑴联系词人的生活境遇来品读。
⑵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⑶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二、比较阅读《点绛唇》、《如梦令》、《醉花阴》。
2.根据以上推断,尝试品读《一剪梅》,分析它与前面三首哪首比较接近。
1.推测所阅读的三首词所创作的大概时期并寻找理由。
3.思考:以上作品创作风格上的个性与共性。
三、比较阅读《点绛唇》、《武陵春》、《声声慢》。
1.找出《点绛唇》与后两首词最大的不同。
2.思考分析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四、小结
以上结论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延伸阅读《渔家傲・记梦》,还可以读出什么不同的东西?
群文资料: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篇15:什么是说课教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什么是说课教案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什么是说课教案最佳答复:首先你要了解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那么所谓说课教案。就是上面的“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可是是电子文稿。也可以是纸质资料。只要是用于说课所准备的材料。都可以看做是说课教案。关于这个定义的全面解释。可以参看下面两个百科连接。一定对你有帮助:参考答复:[编辑本段]基本信息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较好途径。[编辑本段]什么叫说课那么。什么叫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我们在说课实践中认识到。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根据我们的理解。说课既可以是针对具体课题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的。所以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编辑本段]说课的意义说课活动的好处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答案。根据我们的实践和理解。说课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上几节课。再请几个人评评课。上课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导致了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教学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我们检查了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从总体上看教师的备课都是很认真的。但是我们的老师都只是简单地备怎样教。很少有人会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备。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导致了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3、说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克服教学中重点不突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5、说课没有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上课听课等教研活动都要受时间和场地等的限制。说课则不同。它可以完全不受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 《观潮》设计教案
★ 家乡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阅读教学优化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新课程标准》下谈说课2022-08-30
影子教学教案2022-05-20
《中国结》教学设计(复习课)(网友来稿)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2023-01-21
古典诗歌鉴赏刍议(网友来稿)2022-05-07
地毯下的尘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17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2022-05-07
《亲近春联》教案改良设计之2022-12-27
大瀑布揽胜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06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10
《放弃射门》教案及课堂实录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