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音乐《海的赞歌》教案(合集14篇)由网友“保护银河”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九年级上册音乐《海的赞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九年级上册音乐《海的赞歌》教案
九年级上册音乐《海的赞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乐意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二、欣赏乐曲《海浪的嬉戏》与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片段《暴风雨》,感受大海的变幻多姿,体验热爱大海的感情。
三、能用亲切柔和、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深情。
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尝试用声势、律动、演唱、朗诵等形式创作表现大海。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大海音乐
【教学难点】理解、表现大海音乐
【教学用具】钢琴、黑板、打击乐器、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温柔恬静的大海──带领学生走近音乐。
1、观看夏威夷海岸风景。
导语:同学们,阳春三月下扬州,正是出游的好时候。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览一番,请跟我来。(播放海的影片,背景音乐为小提琴曲《爱的礼赞》。)
2、问题:你喜欢大海吗?为什么?
3、律动:模拟此起彼伏的海浪
二、温和神秘的大海──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1、赏析乐曲《海浪的嬉戏》
导语:大海看见你们合作表现得这么好,更高兴了,它让浪花奏起了音乐。不过大海要求大家在听浪花奏的音乐时能想一想: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使你联想到什么?你愿给这段音乐起个什么名字?(学生听,然后互相讨论后回答问题)
2、揭示作者与曲名,简介印象主义音乐特征与该曲的表现内容,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欣赏印象主义音乐,并查阅有关资料。
三、汹涌澎湃的大海──组织学生鉴赏音乐。
1、欣赏《暴风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片段)
导语:现在大海说要给大家展示一下它别样的风采,请闭起眼睛,仔细倾听。
2、展示课文《听潮》片段导语:我们刚才见识了音乐声中涛声的巨响,那么如雷的涛声在文学家的眼里又是怎样呢?请看──(出示文章《听潮》片段)
(学生一起朗读文章片段,涛声音乐伴奏)
3、师生同创声势表演:
(1)用打击乐器、身体动响与人的声音创作模拟文中的各种声音。
(2)用创作的声势为乐曲《暴风雨》伴奏。
(3)借作者“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情怀激励学生“喜欢生活,热爱生活,尤其是面对困难的时候”
四、情深意切的大海──指导学生表现音乐。
导语:大海给了我们那么多做人的启迪,我们怎能不爱大海呢?多少年来,大海一直就这么流淌着,翻滚着,汹涌着,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也记录下了太多的悲欢离情(寡妇村的真实故事)
1、教师范唱,学生思考问题:歌曲抒发了什么情感?感情的抒发在何处达到高潮?给你带来的感受与欣赏乐曲《海浪的嬉戏》、《暴风雨》时有什么不同?
2、学生跟歌曲mTV影片学唱《大海啊,故乡》
3、处理歌曲:
(1)提示歌曲演唱时的要求
(2)引导加上手的律动与打击乐的伴奏
(3)请你来当小导演,为歌曲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演唱方式。
(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演唱歌曲)
【课堂小结】
1、请学生
为这节课命课题。(学生讨论后命题)
2、布置课后作业。艺海遨游:请你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一些歌颂大海的诗歌、歌曲与乐曲,把你的主要收获记录下来。
3、结语:
大海是宽阔无垠、变幻无穷的,表现大海的音乐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让我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大海的美丽多姿,一起歌颂大海宽阔的胸襟,也衷心祝愿每一位同学奋发进取,在人生大海中勇搏风浪,奏响华丽的乐章!
(陆建平根据潘寨花教案设计整理)
评析:
音乐课堂本应是最富魅力的课堂,本课的教学设计充满魅力。
其一是体现综合性。本课以“海”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将音乐、文学、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综合,从听觉、视觉、空间想象等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课堂魅力。
其二是情感性。音乐的魅力是情感,本课的设计从海的温柔、神秘、咆哮到情深意切,把物的海化为人的海,使情感逐步升华,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其三是和谐性。课堂努力创设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乐曲欣赏、歌曲学唱、声势律动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声互动与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感受、体验有关大海的音乐,用语言、动作、朗读、声势、歌声来表现大海的音乐,从而让学生获得“人生就像大海”的感悟,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和谐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从课的外部结构还是内部结构,乃至每个环节的设计上,都力求能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要求。
篇2: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总汇
教学目标
1.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2. 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
3. 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4. 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
2. 辨别弦乐合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3. 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朗诵著名诗人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月儿高》片段)
2. 教师提问:此首诗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李白、《月下独酌》,诗人以明月、身影为伴,对月高歌,抒发的是作者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独奏等。
3. 师:古往今来,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因为月亮倾注了无尽的情思,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提起月亮,胸中涌起无限期望。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月亮的赞歌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歌唱、赞美月亮,一起学习第一单元《月亮颂》。(出示月亮图片)
二、欣赏琵琶独奏曲《月儿高》
师:月亮,这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月中有美丽的嫦娥,有古老的传说。(欣赏嫦娥奔月动画)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那份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与她相关的优美音乐作品。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描写月亮的呢?刚才大家听到的背景音乐就是琵琶独奏曲《月儿高》的片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月儿高》这首作品。
1. 聆听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1)在聆听中,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月儿高》的旋律有何特点?音色是怎样的?
(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
2. 学生回答问题:
(1)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
(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月夜之中。
师可提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音色是怎样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组。
师补充:弹拨乐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三、学唱歌曲《月之故乡》
1. 最佳的赏月时间是哪一天?说一说这一天我们都要做什么? (八月十五,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
2. 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一些小知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3. 中秋节这天我们都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却一直漂流在他乡,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首思念故乡的歌曲《月之故乡》。
4.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后,让学生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月夜思乡、心系中华的共同情愫。)
5. 发声练习:(解决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切分节奏型和临时变化音的音准问题。)
1=C 4/4
#4 — 3 —|2 3 #4 3 —||
Lu lu lu lu lu lu
6. 视唱乐谱。(《月之故乡》歌曲学习)
7. 填唱歌词。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地方应做强弱处理?
感受乐曲的力度变化: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
8. 今年的春节,两只熊猫团团、圆圆在台北的动物园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们一起过年。它们带着我们的期盼和思念,更带去了我们的祝福和挂牵。让我们用轻柔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生活照)
四、欣赏《二泉映月》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人类对月亮也倾诉了无数的人生梦想。下面请欣赏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对月的感情流露。
1.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主题,结合阿炳的身世,你从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能说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强的学生还说出音乐优美、朴实、时而也激动。
2. 介绍民间音乐家阿炳。(《二泉映月》电影片段)
3. 边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音乐边哼唱、记忆主题,注意主题有几个乐句?每句之间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听赏后,请学生稍加议论,共同归纳有三个乐句。各句之间以什么为划分标志?如何正确判别?各句之间主要是音区逐渐向高发展,表现作者不安于现状,要斗争的激动心情。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5. 初听《二泉映月》。
在主题A的基础上变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变奏。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发。 6. 复听乐曲:主题每次变奏的主要音乐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聆听到每次变奏的音响变化?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深化主题。
乐曲第一变奏变化大,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而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隐含着凄楚之情。
乐曲第二变奏系用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中出现新的高点音。变宫音“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音乐情绪有所转折,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
乐曲第三变奏的a句变化不大。但b句中出现了长音“2”,这和前面乐段仅属一音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音乐产生了疑问的语气。清角音“4”的出现,使音乐具有新的情调。这一乐段音乐色彩较为暗淡,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
乐曲第四变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动荡较大,随着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绪一步紧似一步。而用强力度﹑小抖弓和顶点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而出。这是盲艺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
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旋律最后几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
7. 变奏曲式。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比如:把主题材料称为传统月饼、变奏分别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变化重复发展成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学生会有很好的理解。
8. 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思考二胡独奏与弦乐合奏。
教师提示学生从音色、风格、表现手法上分析。总结二胡演奏音色质朴,有民族风味。弦乐合奏音色丰满,音响敦厚。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歌曲《月之故乡》,深刻体会到了游子们借“月”思乡的真挚情感。只要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心”歌唱,相信一定会字字带情、声声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为民族器乐曲中珍贵的遗产,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乐曲应跪下来听。”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真正优秀的民间音乐才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音乐,喜欢自己的音乐并向世界宣传我们的音乐。
篇3: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总汇
教学内容
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行曲》《斯拉夫舞曲》《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俄罗斯舞曲》。
2.唱歌:《摇篮曲》。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听赏、学唱欧洲古典音乐,熟悉欧洲专业音乐的风格,培养审美情感。
3.初步了解咏叹调、小夜曲、音乐瞬间这三种体裁形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欧洲3间(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唱、背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2.感受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
3.解决《摇篮曲》中的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赏音乐,熟悉作品的主题,感受和弦色彩,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教材分析
1. 《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是德国作曲家、欧洲“音乐之父”约翰? 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曲。原为《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米(August Wilhelmj,1845─1908)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此曲为二部曲式结构(A、B)。在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新旋律,经过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速度舒缓,力度起伏大,音调深沉而动人,具有鲜明的装饰性。整首作品抒发内心激动的情绪,同时带有期盼、祈祷、虔诚、深邃的宗教色彩,感人至深。
2.《哈利路亚》选自《弥赛亚》,是这部大型作品第二幕的终曲。《弥赛亚》是世界清唱剧体裁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由亨德尔创作于1741年,以大型合唱为主体,全剧由57首作品(包括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形式)组成。亨德尔以无比虔诚的心和火一般的热情,废寝忘食地进行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写作中乐思连绵,思绪万千,音符就像喷泉般地从他笔下喷涌出来,只用了24天,便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写作,成为音乐的佳话。当写完《哈利路亚》这首合唱的时候,他激动得泪如雨下,对身边的仆人说:“我确实认为我实实在在地看见整个天国就在我面前,我看见了伟大的上帝本人!”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演唱《哈利路亚》时,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立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指“赞美上帝”。整部作品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乐曲为D大调,4/4拍子,可分五段和尾声。第一段气势雄伟的欢呼声:“哈利路亚”。第二段为赋格段,主题和答题构成五度模仿,“哈利路亚”动机穿插其中。第三段出现了新的主题和答题构成的赋格段。第四段在主旋律下加入伴唱,“哈利路亚”动机再次出现在伴唱声部中。第五段运用了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主题,在相互交替中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乐曲在五个“哈利路亚”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3.《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787年,是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欢迎的一首。这是一首充满纯朴、真挚情感的轻快乐曲。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或《弦乐小夜曲》。这部作品共四个乐章,本节课所听是第一乐章,和声古典、平衡、简洁、透明。这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结构。前两小节为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主部主题雄壮、有力,副部主题柔美而抒情,通过轻快的跳音、颤音以及短小的乐句展示出活泼、欢快的青春活力。再现部之后有短小的尾声。
4.《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惊愕交响曲》是海顿12部伦敦交响曲中最为的一首。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为主题变奏的结构形式,旋律典雅、高贵,功能性和声进行体现了古典乐派典型的创作风格。其中,第一、二小节为C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五、六小节为一、二小节的重复,七小节为G大调属七和弦,八小节为G大调主和弦,第二拍强奏的主和弦即是的“惊愕和弦”。
传说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看到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海顿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奠定了交响乐为四个乐章的基本格式。
5.《欢快的农民集会》为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独一无二的标题性交响乐作品。作品所表现的对大自然风情的怡然感触与其通常所塑造的“英雄性”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乐章为三拍子舞曲,快板,3/4拍,三部曲式结构,描写了乡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第一部分弦乐在F调上奏出具有动力感的曲调,木管乐器呼应;第二部分双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风的旋律,大管用单调的两个音作为陪衬。当旋律在单簧管和圆号上变换调性再现之后,乐曲进入中段,随音乐发展,舞蹈变得更活跃、热闹嘈杂了,拍子也发生了改变,又出现一个粗线条的两拍子旋律。第三部分,接着又是那个三拍子的旋律,但比以前更活泼了;音乐整个变得狂乱、来劲;兴奋到了顶点。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雷鸣,这场狂欢集会被打断了,仿佛所有的人们都仓惶走散。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图片:小提琴结构图示)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八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五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
(5)师生共同总结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节奏强烈、跳跃,复调和主调音乐结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富于情感变化。
4. 欣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1)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请同学闭眼静听音乐。一位同学到前面观看学生听音乐时的表情变化。同学:(一开始表情平和,后突然吓一跳)。
(2)教师简介海顿及《惊愕交响曲》创作背景。
惊愕和弦的运用和主题的出现,表现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对附庸风雅的贵妇的讥讽。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3)熟悉“惊愕”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视唱此主题,并用口风琴吹奏。
(4)聆听全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回答问题。
① 采用什么手法写作?(变奏)
② 在整个乐章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变奏有哪些特点?
共变奏四次。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变奏一:主题在弦乐中音区演奏,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旋律性装饰。变奏二:调性由大调转变为小调。变奏三:节奏变化。变奏四:主题在高声部,中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伴奏,力度增强,气氛热烈。尾声:主题再现。
5.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此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的一首,共四乐章,本节课选听第一乐章。
(2)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音频,感受音乐,教师提问两个主题的情绪?
① 主部主题:雄壮有力。
② 副部主题:柔美抒情、活泼欢快(老师补充运用颤音、跳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3)熟悉主部主题前四小节。(学生哼唱)并感受和弦色彩。
篇4: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总汇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
2. 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 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
2. 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
3. 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 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华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1. 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 (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 有这样一首歌,歌里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和童年的阿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弯弯的月亮》。
2. 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
3. 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
4. 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
(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2)讨论演唱方法。
(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
5. 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
6. 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
二、欣赏《月夜》
同学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老师仿佛通过歌声,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在眼前,还有月亮下面美丽的阿娇??外国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看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 聆听艺术歌曲《月夜》。
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旋律流动平稳。独立的钢琴伴奏,展现了月夜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一个热爱故乡、思念故国的人的心灵美。
2. 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奏。)
(1)两遍乐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简单的和声伴奏,[自己编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和弦的模棱两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决,打乱了我们对调性的感觉,突出了月光朦胧和神秘的意念。)
(2)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丰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舒曼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
三、欣赏《花好月圆》
1. 欣赏《花好月圆》,请同学听完后,说说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
2. 教师结合乐曲,说出该作品的演奏形式,复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它采取吹、拉 、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种配合与组织。)
吹管乐器组:笛子、唢呐、箫、埙等
吹管乐器组: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拉弦乐器组:琵琶、古筝、扬琴(击弦)等
打击乐器组:锣、鼓、镲、响板、木鱼等
3. 进一步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音乐风格?判断乐曲主题与表现内容。(作品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题音频:《花好月圆》A主题、《花好月圆》B主题、《花好月圆》A’主题)
四、唱乐、吟诗、赏画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时间,学生回答,也可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圆》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幅轻歌曼舞的音画里。在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艺术作品中,有欢快的、含蓄的、抒情的、伤感的,它们是艺术家们“借月感怀”的心情写照。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说出、唱出哪些作品?
1. 中秋活动:吃月饼,玩花灯,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片。
2.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弯》《月亮惹的祸》《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课本上的《松溪泛月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3. 月亮里有音乐吗?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载“嫦娥一号”去探月啦? 回答:《半个月亮爬上来》
4. 欣赏神州七号航天飞船的图片和宇航员杨利伟图片。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完成任务,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悦之中,航天人将继续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飞向太空。
5. 如果有一天国人能够成功实现探月的梦想,让我们准备几首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带到“月宫”。同学们,你们会推荐什么呢?老师盼望会有同学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月亮是爱与美的象征,因为月亮光照大地的时候,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特别是中秋夜圆圆的月儿,就是人们心目中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才会代代相传,绽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望月赏乐,孤单的夜晚会变得温暖,音乐与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篇5:音乐教案《草原赞歌》
教材分析:艺术课《草原赞歌》为小学一年级下学期艺术课本第十单元《民族大家庭》中的教学内容。教材注重学生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融合。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使学生乐于投入到艺术活动中,提高其对艺术的认识,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形体灵巧,比较适合采用歌曲与形体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通过演唱、律动、舞蹈、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艺术,用心表现艺术。与我合作的是一年六班的学生,这个班的特点是学习气氛相对良好,有部分同学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这些学生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大多数同学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应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
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鼓励创造,弘扬民族艺术,提倡学科综合。”同时,以音乐为主线,通过演唱、律动、舞蹈等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服饰、风俗等特点。学习骑马、挤奶、摔跤等律动,感爱蒙古族的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欣赏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儿童歌曲《草原赞歌》,体会歌曲中的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体会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深厚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表演和演唱,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及想象力,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音像资料的欣赏,感受草原特有的风光和辽阔。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丰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VCD光盘,草原风光的图片,歌曲《火车开啦》的磁带。
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坐上火车,开始我们今天的旋行吧!
(播放歌曲《火车开啦》师生共同表演律动。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要去哪儿呀?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屏幕,一会儿你们就知道啦!(观看课件)
[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大草原特有的风光和辽阔,激发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的愿望]
师: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生A: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成群的牛羊。
生B:我听到了好听的歌曲,是唱草原的。
生C:我看见了大草原。
师:优美的音乐,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进了美丽的草原,那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朋友,他们要邀请我们一起去草原,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可是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大家,如果你们都能答对了,才可以去呢!同学们有信心答对吗?
生:有!
师: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显示:在辽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许多勇敢、热情的人们,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民族。
A、回族B、汉族C、蒙古族)
生:蒙古族!
师:大家要知道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课件显示:蒙古人经常在草原上放马、放羊,所以又称他们为A、农民B、牧民)
生:牧民。
师:对,牧民放马,放羊也可以叫放牧!来看第三个问题是什么?
(课件显示:蒙古人居住的房子叫什么?A、竹楼B、蒙古包)
生:蒙古包。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蒙古包是什么样的?(黑板上展示:蒙古包)
师:蒙古包是圆形的,墙壁用木头做成的,大家看看包顶是什么形状?像什么?
生A:三角形
生B:椭圆形
生C:像锅盖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但蒙古包顶大多都是伞形的!好,我们一起来看第四个问题。(课件显示:蒙古人喜欢穿的衣服叫什么?A、长袍B、蒙古袍)
生:蒙古袍。
(课件显示:蒙古袍的图片。)师:蒙古人一年四季都有喜欢穿蒙古袍,因为很实用,在骑马时,可以防寒,夜晚在野外住宿时还可以当被子盖。
师:好,让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
(课件显示: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什么?A草原盛会B那达慕盛会)
生A:草原盛会。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B:那达慕盛会。
师:那达慕盛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7?8月份举行,那达慕盛会上有许多比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什么?
(观看课件)
生A:有赛马,摔跤。
生B:还有射箭、赛骆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那谁能用动作模仿一下这些比赛?(几名学生分别到讲台前模仿骑马、摔跤、射箭,找学生评价谁模仿的最好。
师:所有的问题都被大家答对了,表现的真棒。你们听草原上的小牧民正在用蒙语向大家问好呢!(教师用蒙语向学生问好)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好吗?请同学们互相说说!
师:小牧民说草原上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同学们一起来听一听。
(课件播放:流水声,马的嘶鸣,牛羊的叫声,马奔跑的声音。让学生模仿各种声音,并用节奏听辨声音的强弱。)
师:老师也听到了声音,是来自草原的歌声,你们想不想听?好,让我们一起欣赏《草原赞歌》(板书课题,学生聆听歌曲)
师:谁来说说听完这首歌,心情怎样?
生A:高兴、快乐。
生B:舒服。
师:对,因为这首歌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的,下面就让我们有表情的跟唱歌遍歌曲,看看哪位同学最高兴。(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师:大家表现的不错,这首歌描写的是草原上的小牧民在向我们赞美他的家乡,谁来说说他为什么要赞美家乡?
生A:因为他的家乡很美丽。
生B;他想让小朋友们一起去他的家乡做客。
生C:因为他很热爱自己的'家乡。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热爱。
师:那就请大家把热爱家乡的情感表达在演唱歌曲中,好吗?让我们边拍手边来演唱一遍。(学生表现:注意集中,积极主动,乐于表现)
师:大家说这首歌曲好听吗?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听的故事,和这首歌曲有关叫《草原英雄小姐妹》
(教师结合课件讲故事,学生注意集中,认真聆听)
师: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谁来谈谈你学习到了什么?
生A:学习小姐妹的勇敢、坚强。
生B:学习她们保护小羊。
师:老师希望大家能像草原英雄小姐妹一样勇敢、坚强、舍已为公!而我们刚才唱的《草原赞歌》就是专门为《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个故事创作的。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歌曲。好吗?
(学生表现:积极热情、兴趣极大、乐于学习表演)
师:老师找同学来到前面来表演一下,其它同学仔细看看哪位同学表演的好。为什么?(学生表现: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拍手欣赏,有的就在座位上表演,学习兴趣很大)
生A:我认为XX同学表演的好,因为他的表情很好。
生B:我认为XX演的好,因为他的动作很到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编动作来表演一下。
(小组内讨论用什么动作来表演)
师:找几名同学表演自编的动作,其它同学唱歌。(学生表现:兴高采烈,个个都想表演,有的记着唱忘了跳,有的能边跳边唱,上面的学生在表演,下面的学生或帮忙伴唱,或者情不自禁的跟着上面的同学又唱又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愉快的舞蹈歌唱表演中提高了艺术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最后老师教大家用蒙语说“再见”(师生用蒙语说再见,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带给我的收获很大,我认为课堂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益。以前我出公开课时,备课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担心他们答非所问,可是通过这次课,使我感觉到自己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相信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课堂上的生成资源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这次出课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与我合作的一年六班的孩子,他们带给我很大的触动,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满意。在刚开始导课时,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我还有点紧张,突然间大脑一片空白,可是看到孩子们都在积极的配合着我,就好像给了我一种动力,使我很快放松了心情,后面的教学思路就很清晰了,也许是我的亲和力感染了他们,孩子们在课堂上都非常的投入,认真,积极。可能是我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使得课堂氛围很轻松、很活跃。
由于这节课准备的时间很仓促,在课堂上很多语言不够简单,不够到位,说的有点儿罗嗦,还有就是整个的课堂节奏掌握的不够好,有点前紧后松,讲解蒙古袍时,再添加一个内容,让孩子欣赏蒙古袍的图片,说说蒙古袍的特点,这样课堂就完整了。还有在讲《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时,让孩子们边看画面边听故事,效果会更好,我在备课时是这们设计的,可是找不到相关的音像资料,这部分感觉挺遗憾的。
篇6:音乐教案《草原赞歌》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二、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听,唱,演等情感体验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通过歌唱让学生从中感受大草原的美好和对自己家乡“松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教学重点:
运用创新手段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难点:
通过对歌曲的理解自然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又来到了我们共同唱歌跳舞的欢乐时光!首先让我们跳起来,动起来,一起放松心情好吗?师生共同表演舞蹈《青春舞曲》。
2、采访客人:
1)今天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请同学们问一下他们都是什么民族的?
2)介绍教师的民族:满族
3、欣赏FLASH影片《家乡》。(藏族歌曲)
二、实践体验、学唱歌曲: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也蕴育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歌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倾听一首歌曲,想一想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它和哪首歌曲很相像?并在图片中选择出这个民族的服装。初听歌曲。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歌曲《草原赞歌》。(课件1:无画面)
3、再次感受,当你闭上眼睛倾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4、让我们来一同欣赏草原的美景,再次欣赏歌曲(课件2:声像俱全)
5、看到美丽的景色,老师都忍不住想唱歌了,你们欢迎吗?教师范唱。
6、出示图片“美”。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美在哪里?
1)旋律美。用“嗒”模唱歌曲。
2)歌词美。有感情读歌词。
3)内在情感美。介绍歌曲背景,并欣赏影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课件3)
这首歌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年儿童龙梅和玉荣两姐妹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也表现出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更展现了内蒙草原的兴旺发达,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
7、这样“美”的一首歌,就让我们用美丽的心情,美丽的表情,美丽的声音来演唱一遍好吗?
8、自学
请为歌曲分段,每段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感情来演唱?
一段、轻快有弹性的声音,似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听到马儿驰骋的哒哒蹄声。
二段、更加自豪的感情。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同时也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
9、分组合作学习
一组用“嗒”伴唱;一组主唱;一组用自制道具伴奏;一组用舞蹈表演。
三、歌曲创新改编,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1、提问:我们的家乡是哪里?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那么就让我们做一次“小小作词家”,把这首歌改编成《松原赞歌》
2、学生朗读自编的歌词。
3、随音乐热情的演唱《松原赞歌》。
四、小结
在《爱我中华》中结束这愉快的四十分钟!
篇7:九年级音乐上册《月亮颂》教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月亮颂》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
2.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
2.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
3.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华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它体现了诗歌、旋律、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舒曼在德国民间诗歌的原诗上,配上了朴素的音乐,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全曲几乎仅用同一旋律不断反复,而且对照乐句A和对照乐句B,乐句B也可说是A的旋律的变形。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渐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钢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闪耀,手法很是写实的,具有独立表现意义。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
《花好月圆》由黄贻钧作曲,彭修文编曲,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这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是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作品大意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
《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歌曲采用bA大调,4/4拍子,结构为单乐段分节歌形式,由两个乐句组成。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畅,节奏自由舒展。歌词动人,内涵丰富,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用柔美圆润的音色,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
教学过程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1.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
有这样一首歌,歌里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和童年的阿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弯弯的月亮》。
2.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
3.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
4.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
(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2)讨论演唱方法。
(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
5.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
6.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
二、欣赏《月夜》
同学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老师仿佛通过歌声,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在眼前,还有月亮下面美丽的阿娇……外国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看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聆听艺术歌曲《月夜》。
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旋律流动平稳。独立的钢琴伴奏,展现了月夜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一个热爱故乡、思念故国的人的心灵美。
2.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奏。)
(1)两遍乐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简单的和声伴奏,[自己编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和弦的模棱两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决,打乱了我们对调性的感觉,突出了月光朦胧和神秘的意念。)
(2)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丰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
毫不显单调,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舒曼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
三、欣赏《花好月圆》
1.欣赏《花好月圆》,请同学听完后,说说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
2.教师结合乐曲,说出该作品的演奏形式,复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它采取吹、拉、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种配合与组织。)
民族乐器分类代表性乐器
吹管乐器组笛子、唢呐、箫、埙等
拉弦乐器组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弹拨乐器组琵琶、古筝、扬琴(击弦)等
打击乐器组锣、鼓、镲、响板、木鱼等
3.进一步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音乐风格?判断乐曲主题与表现内容。(作品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题音频:《花好月圆》A主题、《花好月圆》B主题、《花好月圆》A’主题)
主题A快速地加花变化再现主题段落,乐曲情绪热烈欢腾。
主题B音乐节奏欢畅、舒展,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主题A’舞蹈性的节奏型表现了人们尽情载歌载舞的场面。
四、唱乐、吟诗、赏画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时间,学生回答,也可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圆》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幅轻歌曼舞的音画里。在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艺术作品中,有欢快的、含蓄的、抒情的、伤感的,它们是艺术家们“借月感怀”的心情写照。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说出、唱出哪些作品?
1.中秋活动:吃月饼,玩花灯,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片。
2.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弯》《月亮惹的祸》《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课本上的《松溪泛月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月亮里有音乐吗?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载“嫦娥一号”去探月啦?
回答:《半个月亮爬上来》……
4.欣赏神州七号航天飞船的图片和宇航员杨利伟图片。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完成任务,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悦之中,航天人将继续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飞向太空。
5.如果有一天国人能够成功实现探月的梦想,让我们准备几首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带到“月宫”。同学们,你们会推荐什么呢?也许……但老师盼望会有同学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月亮是爱与美的象征,因为月亮光照大地的时候,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特别是中秋夜圆圆的月儿,就是人们心目中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才会代代相传,绽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望月赏乐,孤单的夜晚会变得温暖,音乐与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篇8:九年级音乐上册说课稿精选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
(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
单元教学目标
1. 欣赏《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月夜》等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2. 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用情带声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表现的综合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
3. 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
(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
(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重难点指导
1.《月亮颂》单元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可采用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2.《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乐器音色的辨别力,另一方面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及弦乐合奏录像,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悲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乡》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真挚、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演唱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可以借助节奏的对比× × × × ×|× × × × × ×|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 (还原4)→3;再过渡到23 #4 3—|的演唱加以解决。
4.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在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变奏曲式也常用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或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中,其变奏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2. 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
3. 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4. 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
2. 辨别弦乐合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3. 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
教材分析
1.《月儿高》是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之作。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音乐遗产。
全曲共分十二段:
海岛冰轮 江楼望月 海峤踌躇 银蟾吐彩
风露满天 素娥旖旎 皓魄当空 琼楼一片
银河横渡 玉宇千层 蟾光炯炯 玉兔西沉
2. 歌曲《月之故乡》
歌曲《月之故乡》由彭邦桢作词,由刘庄、延生作曲,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全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连续三次变化重复构成。音调用的是雅乐七声羽调式,与清乐七声羽调式的交替,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古典的民族风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内在。韵辙是“江阳”韵,教学要点是:首先要求每一句的收声要到后鼻腔,并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位置上;其次,声音要求连贯自然,字与字之间要在声母之间连接,过渡自然;再次,情感要真挚,体现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深和祖国人民对宝岛早日回归的期盼。
3.《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如:二胡与乐队、弦乐四重奏等。乐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引子A+A1+A2+A3+A4+A5)它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了五次变奏和发展。这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解放以来改编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将原曲的六段谱缩减成四段谱。许多演奏家对乐曲也作了各自独特的处理和解释。如:张锐的柔美纯净,王国潼的浑厚苍劲,闵惠芬的哀怨深沉,姜建华的激昂悲愤,呈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带有倾诉性的、令人沉思的,旋律则富于起伏变化,恰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腾。音乐主题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交替出现和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 教师朗诵诗人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月儿高》片段)
2. 教师提问:此首诗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李白、《月下独酌》,诗人以明月、身影为伴,对月高歌,抒发的是作者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独奏等。
3. 师:古往今来,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因为月亮倾注了无尽的情思,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提起月亮,胸中涌起无限期望。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月亮的赞歌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歌唱、赞美月亮,一起学习第一单元《月亮颂》。(出示月亮图片)
二、欣赏琵琶独奏曲《月儿高》
师:月亮,这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月中有美丽的嫦娥,有古老的传说。(欣赏嫦娥奔月动画)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那份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与她相关的优美音乐作品。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描写月亮的呢?刚才大家听到的背景音乐就是琵琶独奏曲《月儿高》的片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月儿高》这首作品。
1. 聆听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1)在聆听中,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月儿高》的旋律有何特点?音色是怎样的?
(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
2. 学生回答问题:
a. (1)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
b. (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月夜之中。
师可提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音色是怎样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组。
师补充:弹拨乐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
三、学唱歌曲《月之故乡》
1. 的赏月时间是哪一天?说一说这一天我们都要做什么?
(八月十五,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
2. 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一些小知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3. 中秋节这天我们都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却一直漂流在他乡,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首思念故乡的歌曲《月之故乡》。
4.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后,让学生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月夜思乡、心系中华的共同情愫。)
5. 发声练习:(解决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切分节奏型和临时变化音的音准问题。)
1=C 4/4
Liang~~~~~~~~~~~~~~~~~~~~~ (用此音作为发声练习,为了配合歌词的韵辙“江阳”韵。)
Liang~~~~~~~~~~~~~~~~~~~~~~~~~~~~~
1=C 4/4
#4 — 3 —|2 3 #4 3 —||
Lu lu lu lu lu lu
6. 视唱乐谱。(《月之故乡》歌曲学习)
7. 填唱歌词。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地方应做强弱处理?
感受乐曲的力度变化: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
8. 今年的春节,两只熊猫团团、圆圆在台北的动物园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们一起过年。它们带着我们的期盼和思念,更带去了我们的祝福和挂牵。让我们用轻柔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生活照)
四、欣赏《二泉映月》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人类对月亮也倾诉了无数的人生梦想。下面请欣赏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对月的感情流露。
1.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主题,结合阿炳的身世,你从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能说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强的学生还说出音乐优美、朴实、时而也激动。
2. 介绍民间音乐家阿炳。(《二泉映月》电影片段)
3. 边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音乐边哼唱、记忆主题,注意主题有几个乐句?每句之间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听赏后,请学生稍加议论,共同归纳有三个乐句。各句之间以什么为划分标志?如何正确判别?各句之间主要是音区逐渐向高发展,表现作者不安于现状,要斗争的激动心情。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5. 初听《二泉映月》。
在主题A的基础上变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变奏。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发。
6. 复听乐曲:主题每次变奏的主要音乐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聆听到每次变奏的音响变化?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深化主题。
乐曲第一变奏变化大,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而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隐含着凄楚之情。
乐曲第二变奏系用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中出现新的高点音。变宫音“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音乐情绪有所转折,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
乐曲第三变奏的a句变化不大。但b句中出现了长音“2”,这和前面乐段仅属一音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音乐产生了疑问的语气。清角音“4”的出现,使音乐具有新的情调。这一乐段音乐色彩较为暗淡,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
乐曲第四变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动荡较大,随着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绪一步紧似一步。而用强力度﹑小抖弓和顶点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而出。这是盲艺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
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旋律最后几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
7. 变奏曲式。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比如:把主题材料称为传统月饼、变奏分别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变化重复发展成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学生会有很好的理解。
8. 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思考二胡独奏与弦乐合奏。
教师提示学生从音色、风格、表现手法上分析。总结二胡演奏音色质朴,有民族风味。弦乐合奏音色丰满,音响敦厚。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歌曲《月之故乡》,深刻体会到了游子们借“月”思乡的真挚情感。只要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心”歌唱,相信一定会字字带情、声声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为民族器乐曲中珍贵的遗产,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乐曲应跪下来听。”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真正优秀的民间音乐才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音乐,喜欢自己的音乐并向世界宣传我们的音乐。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
2. 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 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
2. 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
3. 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 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华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它体现了诗歌、旋律、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舒曼在德国民间诗歌的原诗上,配上了朴素的音乐,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全曲几乎仅用同一旋律不断反复,而且对照乐句A和对照乐句B,乐句B也可说是A的旋律的变形。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渐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钢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闪耀,手法很是写实的,具有独立表现意义。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
《花好月圆》由黄贻钧作曲,彭修文编曲,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这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是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 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作品大意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
《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歌曲采用bA大调,4/4拍子,结构为单乐段分节歌形式,由两个乐句组成。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畅,节奏自由舒展。歌词动人,内涵丰富,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配合,用柔美圆润的音色,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1. 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 (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
有这样一首歌,歌里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和童年的阿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弯弯的月亮》。
2. 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
3. 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
4. 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
(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2)讨论演唱方法。
(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
5. 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
6. 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
二、欣赏《月夜》
同学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老师仿佛通过歌声,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在眼前,还有月亮下面美丽的阿娇……外国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看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 聆听艺术歌曲《月夜》。
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旋律流动平稳。独立的钢琴伴奏,展现了月夜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一个热爱故乡、思念故国的人的心灵美。
2. 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奏。)
(1)两遍乐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简单的和声伴奏,[自己编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和弦的模棱两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决,打乱了我们对调性的感觉,突出了月光朦胧和神秘的意念。)
(2)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丰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舒曼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
三、欣赏《花好月圆》
1. 欣赏《花好月圆》,请同学听完后,说说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
2. 教师结合乐曲,说出该作品的演奏形式,复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它采取吹、拉 、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种配合与组织。)
民族乐器分类 代表性乐器
吹管乐器组 笛子、唢呐、箫、埙等
拉弦乐器组 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弹拨乐器组 琵琶、古筝、扬琴(击弦)等
打击乐器组 锣、鼓、镲、响板、木鱼等
3. 进一步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音乐风格?判断乐曲主题与表现内容。(作品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题音频:《花好月圆》A主题、《花好月圆》B主题、《花好月圆》A’主题)
主题A 快速地加花变化再现主题段落,乐曲情绪热烈欢腾。
主题B 音乐节奏欢畅、舒展,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主题A’ 舞蹈性的节奏型表现了人们尽情载歌载舞的场面。
四、唱乐、吟诗、赏画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时间,学生回答,也可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圆》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幅轻歌曼舞的音画里。在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艺术作品中,有欢快的、含蓄的、抒情的、伤感的,它们是艺术家们“借月感怀”的心情写照。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说出、唱出哪些作品?
1. 中秋活动:吃月饼,玩花灯,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片。
2.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弯》《月亮惹的祸》《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课本上的《松溪泛月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3. 月亮里有音乐吗?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载“嫦娥一号”去探月啦?
回答:《半个月亮爬上来》……
4. 欣赏神州七号航天飞船的图片和宇航员杨利伟图片。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完成任务,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悦之中,航天人将继续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 ,飞向太空。
5. 如果有一天国人能够成功实现探月的梦想,让我们准备几首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带到“月宫”。同学们,你们会推荐什么呢?也许……但老师盼望会有同学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月亮是爱与美的象征,因为月亮光照大地的时候,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特别是中秋夜圆圆的月儿,就是人们心目中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才会代代相传,绽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望月赏乐,孤单的夜晚会变得温暖,音乐与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篇9:九年级音乐上册说课稿精选
教学内容
1. 欣赏:京韵大鼓《贺新春》,学唱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2. 欣赏: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
单元目标
1. 了解说唱音乐基本分类,认识说唱艺术的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特征。
2. 欣赏和学唱说唱艺术,逐步建立热爱中国说唱音乐的情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2. 欣赏不同地区的说唱作品,初步感受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重整河山待后生》旋律跨度比较大,长音较多,注意引导学生的气息支持,并注意咬字吐字、装饰音等。
2. 从伴奏乐器、前奏间奏、唱腔结构和旋律音调等方面启发学生,初步认识并正确区分四种曲艺音乐。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聆听《贺新春》,了解京韵大鼓的基本风格特点。
2. 学唱、背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及基本的演唱技巧。
3. 背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 学唱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演唱,音准、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正确,气息控制到位,并背唱。
2. 初步认识说唱艺术中语言与旋律的紧密关系。
教材分析
《贺新春》是一首新创作的京韵大鼓曲目,通过新春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面貌,表达了中华儿女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全曲高亢嘹亮,旋律起伏大,在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风格的同时,又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20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为了表现抗战时期我国北方京津地区人民悲壮激愤的情绪,旋律选取了京韵大鼓的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并由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歌曲音域跨度近2个8度,运用七声音阶G宫调式写成。
全曲共分两个段落,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开头以高音区的平稳唱出“千里”两字,随之用四度跳进跃上“刀”字,又接以连续的高音下行级进唱出“刀光影”,曲调高亢,具有悲壮激烈的情绪特点。接着,以连续下行级进为特点唱出“仇恨”两字,突出悲剧色彩。到“月圆之夜人不归”时,以拉宽节奏、扩展句式篇幅和往低音区回旋等手法展开旋律,使音乐的悲剧气氛得以加强。第四句在“花香之地无和平”的“和平”两字上,用大起大落的旋律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和人们内心的不安。
第二段头两句“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用低回委婉的旋律来渲染骨肉情谊和赤子之心。到“为雪国耻”时再次触及高音区,尤其高音fa的出现更具悲壮色彩,后半句“身先去”又以拖腔往重低音区回旋,为第四句做了铺垫。最后一句,在高八度mi音上开始,然后攀上全曲音sol,以富有气势的旋律唱出“重整河山待后生”,充满信心和力量,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
在全曲旋律进行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旋律音调与北方方言声调紧密吻合,所谓讲求“字正腔圆”。为了做到唱腔旋律与方言声调相符合,使唱词的字音纯“正”,在许多字的前面加上了装饰音,如:“影、恨、夜、地、耻、去”等。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老师提问:大家都听过说唱音乐吗?
学生回答设定:学生应该都听过目前流行的说唱音乐,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歌手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等演唱的说唱歌曲。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说唱音乐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设定:说和唱结合(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当场表演一个歌曲片段)。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其实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这种说唱结合的音乐,可谓是历史悠久。而且发展到现在,我国说唱音乐的种类已经达到了200多种,根据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说唱音乐八大类。
这个单元,同学们就要通过这几首说唱作品的欣赏和学唱来学习说唱音乐的基本特点。
2. 新课学习
(1)聆听音乐《贺新春》。
(2)请学生谈聆听后的体会和感受,并回答问题:这首说唱作品你认为是哪个地区的?有什么特点?属于八大种类的哪个类别?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总结:歌曲京腔京韵十足,有气势,是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说唱音乐,同学们可以根据演唱者手中所敲击的乐器看出是属于鼓词类(引出京韵大鼓)。
(3)教师:京韵大鼓就是我国说唱艺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而且因为地方色彩浓郁,所以在很多现代音乐作品中也会被作曲家加以运用。下面我们请大家欣赏一首以京韵大鼓旋律为基本素材创作的电视剧插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音频。简单介绍《四世同堂》作品及电视剧。
(4)教师提问:《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这种说唱形式很好地展现了故事中的什么情绪?在电视剧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字正腔圆的演唱更好地展现了抗日战争中惨遭日寇迫害的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京腔京韵很好地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
3. 《重整河山待后生》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曲谱。请学生跟琴视唱歌曲曲谱。
(2)重点练习音程跨度比较大和节奏密集的乐句,如: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先做简单的音程练习,以便更好地找到音准。
(3)练习切分节奏、空拍休止。
(4)朗诵歌词并加词学唱。
朗诵歌词1-2遍,教师提示旋律进行与朗诵时歌词的走向紧密结合。
例:“千里”两字,用普通话朗读和歌曲中的旋律 的走向非常接近,唱的时候注意“qian”一定要唱成“q-i-an”,字头、字腹、字尾都要清晰地加以体现,特别是字尾要注意归韵。
(5)听原唱2-3遍。
填词演唱,注意刚才练习的节奏,及注意词曲对位的准确性。
教师纠正学生演唱的不当之处。
教师请学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 歌曲分析
(1)聆听录音,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段?每段情绪有何不同?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歌曲通过下行级进及大起大落的旋律进行,来表现当时北平地区受日寇迫害时的动荡不安。第二段从“一腔无声血”到“重整河山待后生”一开始低回委婉的旋律及后来的上行级进到全曲结束时的音sol,表现了中国人民充满信心及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
(2)聆听教师范唱(范唱应注意每一句的情绪及咬字吐字),请学生讨论:如何演唱才能抒发出这种情绪?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注意每句的旋律进行,气息饱满,咬字吐字等。请学生在书上标出“影、恨、夜、地、耻、去”这几个主要字,注意装饰音的演唱。
重点词曲对位的解决: 5. 完整演唱歌曲
请学生情绪饱满、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尝试背唱。(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学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处,应重复正确练习3-4遍才能达到纠错效果。)
6.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试着用京腔京韵的感觉演唱了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学们从中也领会到了,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说唱艺术饱含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智慧之结晶。大家还记得在本课的开始老师介绍我国说唱艺术有多少种?大致分为几大类呢?
(2)同学们从音调、旋律走向、节奏、语言等方面,再讨论并总结一下京韵大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好的,在下节课上,我们要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三种类型的说唱音乐,请大家回去分成3个小组,结合表格内容先做一个自主的欣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欣赏并讨论完成此表格。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领会三首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说唱音乐的区别。
2. 通过赏析四种说唱音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不同类别的说唱艺术。
2. 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每个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
教学难点:
1.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各种不同的说唱音乐。
2. 通过本单元两节课的学习,总结归纳我国说唱音乐的特点。
教材分析
1. 单弦牌子曲
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说唱艺术,唱时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单弦曲词,是清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所编《白雪遗音》卷三中之《酒鬼》。
单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时称“双头人”。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艺名随缘乐)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贴出的海报上写着“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传开。
《风雨归舟》单弦牌子曲的一个传统小段,运用写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风雨中渔舟飘摇以及风消云散渔舟归来的情景。唱词典雅生动,押“言前”辙,一韵到底,流利酣畅。唱腔运用“岔曲”曲牌。岔曲的词曲结构为“六、八句”,“六”指的是旋律可分为六个乐句,“八”指的是八句唱词,也就是在六句旋律中排列着八句唱词。
《风雨归舟》在唱腔之前有一个篇幅较长(12小节)的前奏:
尤其是第1、2小节和第11、12小节是岔曲乃至单弦牌子曲经常运用的过门音调,在唱腔的间歇处反复出现,甚至可以看成是曲牌或者曲种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唱腔的第一、二句节奏较为徐缓,稍自由,具有吟诵性特点,表现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情绪。尤其在“享清闲”“抚琴饮酒”处,更显得飘逸悠闲、自得其乐。唱腔从第三乐句的后半部分进入到对风雨情景的描述,经过第四乐句的过渡,进入第五乐句时,唱词采用钳字、加垛等手法进行了句式扩充,其中多处状声词的运用更增加了情景描述的生动性。唱腔善于根据唱词声调的起伏,抓住唱词中所描述的状态,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唱腔的第六乐句“天晴雨过风消云散”的描述,为了更充分地表达感情,唱词也同样采用了钳子、加垛等扩充句式的手法,对结构篇幅进行了扩展,用一字一音的叙述性旋律对情景事物进行了生动地描述、铺垫。最后在“长街换酒钱”时,以较为舒缓流畅的旋律来结束全曲。
2. 四川清音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欣赏四川清音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女演员用清脆明亮的嗓音和灵巧的舌头,发出类似西洋歌剧唱腔一样的美妙声音。因此,四川清音又被国外媒体誉为东方歌剧。
《布谷鸟咕咕叫》是一首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清音曲目。唱词以布谷鸟的叫声来比喻春耕大忙的开始,描绘了一幅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图画,表达了新时代农民愉快劳动的欢欣喜悦的感情。曲调采用传统曲牌《鲜花调》改编而成,鲜花调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结构较为均衡,以一个基本曲调多次反复来演唱多段唱词。
全曲由四个段落构成,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节奏明快,全曲以十六分音符贯穿,多一字一音,具有轻快跳跃的情绪特点;二是旋律优美、活泼,突出高音do与中音mi的六度跳进,与节奏明快相结合更显流畅轻快;三是旋律音调与四川方言声调紧密吻合,使曲调既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又充分展现了四川方言的音乐美,其中如“布谷鸟儿咕咕叫”“姐姐妹妹多活跃(哇呵)”“荞子脸红抿嘴笑”“一看就双脚跳”“呵嗬一声喊糟糕”等处,都充分显现了方言美与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相统一的特点。
3. 苏州评弹
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评弹开篇。唱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所写的追念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旧体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由赵开生用评弹曲调编曲。
唱词融合了蒋调、陈调的传统唱腔旋律,并吸收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我失骄杨君失柳”节奏自由,带有吟诵特点的旋律。“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大幅度跳动的旋律进行,情绪激动。“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以问答形式表现了革命烈士对革命胜利的充分信念。“寂寞嫦娥舒广袖”舒展悠扬的慢板旋律。“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放忽收的力度变化,舞蹈性的节奏。“忽报人间曾伏虎”高音区强力度转换到中低音区的大跳旋律,节奏自由。“泪飞顿作倾盆雨”强音唱法,难以抑制的激情。这首评弹词曲结合恰当。其中,“魂”字利用韵母作拖腔处理,加强了对烈士深切哀悼之情,“舞”字之后的“啊”音拖腔 ,又使翩翩起舞的形象更显生动。最后“雨”字的闭口韵,运用了颤音拖腔中渐强渐快的唱法,展现了似汹涌海浪般的由远而近滔天而起的激情。整首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评弹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集体演唱上节课学唱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起回忆其特点。
2. 作品欣赏
(1)欣赏动画《风雨归舟》 。
(2)学生根据自学简介:单弦牌子曲来源及历史,自主欣赏的感受。
(3)聆听《风雨归舟》并完成表格一。
曲 名 表演形式 流传地区 地方特色 伴奏乐器
风雨同舟
教师和学生一起哼唱过门旋律,提醒学生注意这是单弦牌子曲的经典旋律,也可以作为判断是否是单弦牌子曲的主要特征。
(3)简单介绍八角鼓,加深对此演唱形式的印象,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3. 欣赏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
(1)欣赏动画《布谷鸟咕咕叫》。
(2)学生根据自学简介:四川清音特点及来源,及自主欣赏的感受。
(3)播放音频《布谷鸟咕咕叫》,注意唱腔有什么特点?请在书上用符号标出。“哈哈腔”──在句末处:
1=E 2/4
篇10:九年级音乐上册说课稿精选
教学内容
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行曲》《斯拉夫舞曲》《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俄罗斯舞曲》。
2.唱歌:《摇篮曲》。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听赏、学唱欧洲古典音乐,熟悉欧洲专业音乐的风格,培养审美情感。
3.初步了解咏叹调、小夜曲、音乐瞬间这三种体裁形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欧洲3间(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唱、背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2.感受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
3.解决《摇篮曲》中的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赏音乐,熟悉作品的主题,感受和弦色彩,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教材分析
1. 《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是德国作曲家、欧洲“音乐之父”约翰• 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曲。原为《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米(August Wilhelmj,1845─1908)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此曲为二部曲式结构(A、B)。在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新旋律,经过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速度舒缓,力度起伏大,音调深沉而动人,具有鲜明的装饰性。整首作品抒发内心激动的情绪,同时带有期盼、祈祷、虔诚、深邃的宗教色彩,感人至深。
2.《哈利路亚》选自《弥赛亚》,是这部大型作品第二幕的终曲。《弥赛亚》是世界清唱剧体裁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由亨德尔创作于1741年,以大型合唱为主体,全剧由57首作品(包括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形式)组成。亨德尔以无比虔诚的心和火一般的热情,废寝忘食地进行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写作中乐思连绵,思绪万千,音符就像喷泉般地从他笔下喷涌出来,只用了24天,便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写作,成为音乐的佳话。当写完《哈利路亚》这首合唱的时候,他激动得泪如雨下,对身边的仆人说:“我确实认为我实实在在地看见整个天国就在我面前,我看见了伟大的上帝本人!”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演唱《哈利路亚》时,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立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指“赞美上帝”。整部作品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乐曲为D大调,4/4拍子,可分五段和尾声。第一段气势雄伟的欢呼声:“哈利路亚”。第二段为赋格段,主题和答题构成五度模仿,“哈利路亚”动机穿插其中。第三段出现了新的主题和答题构成的赋格段。第四段在主旋律下加入伴唱,“哈利路亚”动机再次出现在伴唱声部中。第五段运用了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主题,在相互交替中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乐曲在五个“哈利路亚”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3.《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787年,是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欢迎的一首。这是一首充满纯朴、真挚情感的轻快乐曲。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或《弦乐小夜曲》。这部作品共四个乐章,本节课所听是第一乐章,和声古典、平衡、简洁、透明。这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结构。前两小节为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主部主题雄壮、有力,副部主题柔美而抒情,通过轻快的跳音、颤音以及短小的乐句展示出活泼、欢快的青春活力。再现部之后有短小的尾声。
4.《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惊愕交响曲》是海顿12部伦敦交响曲中最为的一首。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为主题变奏的结构形式,旋律典雅、高贵,功能性和声进行体现了古典乐派典型的创作风格。其中,第一、二小节为C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五、六小节为一、二小节的重复,七小节为G大调属七和弦,八小节为G大调主和弦,第二拍强奏的主和弦即是的“惊愕和弦”。
传说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看到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海顿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奠定了交响乐为四个乐章的基本格式。
5.《欢快的农民集会》为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独一无二的标题性交响乐作品。作品所表现的对大自然风情的怡然感触与其通常所塑造的“英雄性”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乐章为三拍子舞曲,快板,3/4拍,三部曲式结构,描写了乡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第一部分弦乐在F调上奏出具有动力感的曲调,木管乐器呼应;第二部分双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风的旋律,大管用单调的两个音作为陪衬。当旋律在单簧管和圆号上变换调性再现之后,乐曲进入中段,随音乐发展,舞蹈变得更活跃、热闹嘈杂了,拍子也发生了改变,又出现一个粗线条的两拍子旋律。第三部分,接着又是那个三拍子的旋律,但比以前更活泼了;音乐整个变得狂乱、来劲;兴奋到了顶点。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雷鸣,这场狂欢集会被打断了,仿佛所有的人们都仓惶走散。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图片:小提琴结构图示)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八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五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
(5)师生共同总结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节奏强烈、跳跃,复调和主调音乐结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富于情感变化。
4. 欣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1)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请同学闭眼静听音乐。一位同学到前面观看学生听音乐时的表情变化。同学:(一开始表情平和,后突然吓一跳)。
(2)教师简介海顿及《惊愕交响曲》创作背景。
惊愕和弦的运用和主题的出现,表现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对附庸风雅的贵妇的讥讽。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3)熟悉“惊愕”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视唱此主题,并用口风琴吹奏。
(4)聆听全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回答问题。
① 采用什么手法写作?(变奏)
② 在整个乐章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变奏有哪些特点?
共变奏四次。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变奏一:主题在弦乐中音区演奏,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旋律性装饰。变奏二:调性由大调转变为小调。变奏三:节奏变化。变奏四:主题在高声部,中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伴奏,力度增强,气氛热烈。尾声:主题再现。
5.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此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的一首,共四乐章,本节课选听第一乐章。
(2)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音频,感受音乐,教师提问两个主题的情绪?
① 主部主题:雄壮有力。
② 副部主题:柔美抒情、活泼欢快(老师补充运用颤音、跳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3)熟悉主部主题前四小节。(学生哼唱)并感受和弦色彩。
(4)师生讨论什么是小夜曲(serenade),教师补充总结。
篇11:九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教材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以课程改革实验为重点,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服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新的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培养学生学习合作,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我校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教学计划。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往教学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以教师为主,理念是建立在教师中心论上,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所以教育理念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
二、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理想价值观。基于这种教育理念,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面向每一个中小学生。音乐课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为此,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钻研教材编写的思路。
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1.以审美为中心
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以往音乐教材的视角往往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近年来国外教育,很重视从音乐文化上去开拓。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宽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本教材的内容,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文化主题组织教材。
3.以(音乐)学科为基点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它自身的体系,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从音乐的诸要素的感性体验认识;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单拍子到复拍子;从单一音色到复合音色;舞步到动作组合;从打击乐器到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的演奏等等,教材都一一通过名浅入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需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技能。
4.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在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于艺术实践的结果,而对实践过程的教育价值重视不足。故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艺术实践的最后结果,也要重视实践的过程,重视这个过程中的探究与创造,重视过程的教育价值,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在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教学中要加强探究性、创造性活动。在教材的编创与活动中,编有大量的实践要求,让学生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中小学的音乐创造非专业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主要表现为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律动、舞蹈),也表现为旋律的编创,以及对音乐的不同演绎。
5.加强综合与渗透
其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如:演唱、演奏教学与音乐欣赏教学相联系;演唱、演奏、欣赏与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相联系;感受、体验、表现、鉴赏与相关音乐文化相联系等。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能力。其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建筑、影视等。其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如:音乐与文学、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
6.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都应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篇12:九年级上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案
九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2 Greatbooks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模块的话题是谈论书、作家、思想家、戏影、诗 歌等。语法是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 2、学情分析:谈论书、作家、思想家等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模块的学习是通过该话题的'讨论,学习并掌握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 对于本单元,需要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点读懂介绍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文章,谈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写短文介绍和评价自己所喜欢的文章。 【学法指导】 1、 虚心向同学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 将本校的三体五环多元评价的模式与现有科技资源结合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学习目标】 1、knowledge aims: Key vocabulary--- behaviour ,cave,freedom,funeral,social,theme,treasure,clever,dead,pleased,alive,southern,state,run away,for a time,grow up,talk about Key structures---Passive voice 2、Ability aims: To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reading passage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favourite great book 3、Feeling aims: Reading book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get knowledge .Lead them to read more books and read good books by learning this lesson .Let them own more wisdom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by reading books . 【重点难点】 1、New words and phrases. 2、How to introduce a book. 【课 型】Reading and writing 【教 具】cards,tape recorder,a small blackboard,paper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学激趣 1、Arouse the Ss’ interest by using some questions: (1) Have you read novels? (2) What novels have you read? (3)What do you think of it? 2、Learn new words(cards ) Intention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is lesson. Step 2 自主质疑 1、listen to the tape,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try to master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 . 2、read the passage by yourself and go on thinking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and underline the problems you cant solve by yourself.At the same time ,think about two questions. Step 3 互动释疑 1、Discuss the problems in groups and try to solve them and summarize the checkpoints ,write them in the paper they have. Step 4 知识梳理 Let the students show the checkpoints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 teacher explain the difficult points. Step 5 反馈提高 1、Group work.let them discuss whatre the main elements if they want to introduce a book. 2、Think about a good book they read,and introuduce it to the others,if necessary write them down on their paper .篇13:音乐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山童》。创编《山林的歌谣》活动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歌曲《牧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2、能静心、专注地欣赏歌曲《山童》,了解、感受中外不同风格的同一题材和体裁的艺术作品。感受合唱歌曲带给人们的美妙和声以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汇报课后搜集的有关捷克斯洛伐克的资料。 2.欣赏《牧童》。这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歌,我们仔细听音乐,一起来感受一下捷克的小牧童他们是怎么样来放牧的?放牧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牧童》像一幅田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人们喜爱的外国歌曲之一。
3、放声歌唱《牧童》。
二、欣赏合唱歌曲《山童》。
1.介绍歌曲:这是一首中国歌曲,它是一首描写山里孩子的歌。
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和《牧童》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牧童》音乐规整,《山童》具有民歌风味。)
3.再次欣赏歌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4.刚才你闭上眼睛听音乐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你想象到的牧童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5.小牧童最愉快的事情就是一天跟着他可爱的牛儿羊儿们在一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水,青青的草,小牧童唱着欢快的歌悠闲的在草地上放牧,你们想他们得多高兴啊!
三、创编《山林的歌谣》活动。
1.歌曲《山童》描写了哪些林间的声音?
2.山风:呼呼呼呼;
小草:习嗦习嗦;
3.羊跳:蹦达蹦达;
小鸟:叽叽喳喳;泉水:叮咚叮咚;
羊鞭:劈啪劈啪;鱼尾:吧嗒吧嗒。
4.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声音。
马蹄、小猫、啄木鸟、小鸡、小鸭等。
歌曲《山童》是怎样描写了哪些声音的?再听歌曲《山童》。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种形象创编旋律。
可选用书上的节奏型,在旋律写作上可只用1 2 3 5 6。
5.小组展示。
四、总结评价。
篇14:音乐上册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三只小猪》和《快乐的小熊猫》,感受乐曲描述的愉快劳动的情景,感受劳动的快乐。
2、认识碰钟,学习敲击碰钟的正确姿势。
教学过程:
一、律动。
二、认识碰钟
1、观察示意图,知道怎么敲击。
2、想一想,听一听,碰钟的声音是长的,还是短的?怎么才能敲出短音。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敲击碰钟。
一、复习表演《动物说话》,《我爱我的小羊羔》
二、聆听《三只小猪》
1、完整地聆听《三只小猪》,说一说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小猪。三只小猪好象在做什么?
2、复听,让学生自编动作表演三只可爱的小猪。看谁能记住小猪叫的地方,随着乐曲学小猪的叫声。
3、三幅动作提示图分别是:
扭着身体学小猪走路。
用手指抵住鼻尖,模仿小猪的翘鼻子。
两只手在耳朵上方伸开五指做“扇风”的动作,模仿小猪的大耳朵。
三、聆听《快乐的小熊猫》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描述的清晨的意境和小熊猫愉快劳动的情景。
2、复听,将音乐分成两部分。“大森林的早晨,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小熊猫打水的时候,你好象又听到了什么声音。”利用音乐中的特殊音响,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3、复听时,让学生跟着音乐表演,乐曲结束了。教师可启发学生编创结尾。编创结尾分组进行,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利用乐器、人声、拍打动作为乐曲做结尾。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歌词创编,自制乐器为歌曲伴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开发。以情感、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学生在“想”“动”的音乐实践中拓展音乐,了解音乐要素、力度以及不同画面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 大海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音乐《海的赞歌》教案(合集14篇)】相关文章:
我家住在大海边优秀教学设计2024-01-26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2-05-07
《岳阳楼记》教案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2022-06-22
小学三年级上册《节约》教案分析2022-12-01
小学语文三年级山行教案2022-05-07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案2023-06-18
《大海》教学反思2023-05-26
一只小鸟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3-06-13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2-09-12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说课稿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