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恰麻薯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敕勒歌 》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敕勒歌教案
一、文本解读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全诗风格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三、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想象并体会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体会敕勒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学课件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歌”入题,介绍诗歌朝代及民族特点
1、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在什么情况下唱歌?
2、板书课题,讲解,齐读课题。
敕勒,指敕勒人;敕勒歌,就是敕勒人所唱的歌。
3、介绍敕勒族,了解其民族、地域特点,板书课题。
敕勒人,生活在15前的中国北方,历史上称为北朝。敕勒人饲养牛羊,逐草而居——哪里有水草,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就把自己的家安在哪里,一个个圆顶大帐篷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语言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北朝民歌——《敕勒歌》
二、播放音乐范读视频,欣赏诗歌
他们唱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讲解:野的读音,古音读ya ,现在统一读ye
三、学生练习朗读,初步识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识字指导。
出示生字词认读(6个生字——似、庐、笼、盖、苍、茫)
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认读词语
3、指名朗读诗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同桌互助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推荐读,读正确,读流利。
3、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和民歌的韵味。
4、看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练习朗读。
五、学习诗歌,理解感受诗歌意境
1、紧扣“歌”的特点,借助图片,学习第一句
“川”平地;敕勒川,就是敕勒人居住的大草原,在我国北方,今天的内蒙古、阴山一带。
播放图片,理解地域特点。
2、看了图片,你觉得那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3、在敕勒人眼里,天是什么样的?地又是什么样的?
理解“穹庐”,图片出示蒙古包,指导理解。(敕勒人用自己熟悉和最亲近的帐篷的圆顶来比喻辽阔的天空,形象可爱。)
4、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指读: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生合作读:我来用敕勒人的话来说,你们来读诗歌。
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3、小结:这一句,交代了敕勒人生活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草原的辽阔,和他们对自己家园的喜爱。(板书:喜爱)
4、借助插图,发挥想象,学习第二句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你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大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天蓝蓝的,草原没有边际)
理解“苍苍”“茫茫”。板书:天苍苍野茫茫
看图想象,指导朗读。
一切都是那么辽阔,那么安静。忽然,一阵风吹过,草儿低下了身子,弯下了腰。这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象,引读,理解,感受草原的壮美、富饶。
5、小结:这一句,辽阔安静的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辽阔的天空,壮丽的草原,风中的牛羊,让我们感受到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的赞美。板书:赞美
6、欣赏画面,听歌曲《天堂》
深情的歌唱,让我们仿佛走进了辽阔的草原,看到了巍巍的群山,鲜嫩的水草,肥美的牛羊。
六、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七、推荐诗歌,拓展积累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推荐北朝民歌的另外两首名作。这两首民歌和敕勒歌一样,语言明白如话,风格豪爽,塑造了两个不同的英雄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企喻歌》(其一)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需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坡。
《木兰辞》(节选)
开我东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理解。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集体讨论。
4、练习朗读,体会人物的形象。
八、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热爱赞美
篇2: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探究新知
(一)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二)、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四、当堂作业
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五、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课后反思:
篇3: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丰富认知
1、设置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风景呢?由此引出草原风光(配图欣赏)。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3、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敕勒歌》(板书)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再次自由朗读《敕勒歌》,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根据总结出来的问题逐一解决:
1、“敕勒”是什么意思?
2、“川”是什么意思?
3、阴山在哪里?
(读完这一句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穹庐是什么意思?
(天似穹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天比作穹庐。解释穹庐的意思,想象天似穹庐的景象。思考为什么把天比作穹庐,体会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
5、苍苍和茫茫是什么意思?书写“苍”、“茫”两个字。
(苍是湛蓝的颜色,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这是一幅静态风景图。与下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景色对比。请学生上台表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同时思考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
6、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江南》、《春晓》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4、利用多种形式朗读传承经典。
五、课后作业
1、课后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将你体会到的《敕勒歌》中的场景用水彩笔画出来。
篇4:敕勒歌教案
目标导航
1、会认“敕”、“勒”、“穹”、“笼”、“见”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设计说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身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和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课堂描述: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生1:我去过汉口江滩,那儿的景色很美。我还在那里放了风筝的。
生2:我到过张家界,那儿的山泉可以喝,喝起来很清凉。
生3:我到咸宁的星星竹海去玩过,那里的竹子很多就像一片竹子的大海,所以就叫星星竹海。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
生(深思一下,摇摇头小声):没去过。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读):敕勒歌(“敕”读成了平舌音)。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生:敕勒歌。
师(笑了):这次读准了!(又请几名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在黑板上写了“39”,生立刻翻书)
二、初读古诗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生迫不和待地自由读古诗,师巡视,指导读准字音)
师(出示双横线里的生字):这些字谁会读?
生(生举手,请一生读):“敕”“勒”“穹”“笼”“见”(把“见”成“jiàn”了)
师(指着“见”):看看拼音,这个字在这儿读什么音?
生:见(xiàn)
师(笑着点点头):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字吧。
生齐读“见”。
师又请几名学生读生字后齐读生字。
师(除掉拼音):咱们“开火车”读吧!
(“开火车”读)
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生: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很流利,可是他把“似”和“四”读成翘舌音了。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能把这两个字音读准吗?(对刚才读古诗的学生说)
生(点点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没错!就这样读!
师:还有谁想读?
(生抢着要读,师指名读,提示学生注意平舌音和翘舌音)
师:咱们分组竞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学生按四大组的顺序读古诗)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像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课件。)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推荐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推荐。)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身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身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扮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身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假如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是教材中的一种新课型,既然是诵读,课堂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读,如:个别读、分男女生读、齐读、找朋友读等,学生能在这种不时变换的读中读诗的乐趣,从而领悟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他人读书的习惯。
在次课的教学中,我还重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插图入手,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作品一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作品二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篇5: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并配乐)
2、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二年级学生回答
3、老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二年级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二年级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老师:诗中哪句是描写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二年级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二年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教师评价: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二年级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篇6:敕勒歌教案
敕 勒 歌
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攀
一 导入课题
师:由敕勒一词导入课题,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生活在大草原上,孩子们,你们在书中,电视上见过草原吗?草原上是什么样子的?
二 初读课文
①自由读,圈生字,读准音;?
②带拼音读古诗(指名读);(正音:似、苍都是平舌音,见的读音是xiàn)?
③去掉拼音读古诗(齐读);
三 抓“景”读诗,读出景物
⒈ 诗读了这么多遍,作者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读古诗,找一找古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 ”标出来。
① 找出景物,理解川字的意思;
② 老师示范读,读出景物;
③ 学生学老师的样子自己练读;
④ 指名读(老师指导);
⑤ 齐读;
⒉诗中描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如果让你给这些景物赋予色彩,你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呢?
① 指名说;
② 重点理解“苍苍”,识记字形,了解字意,
③ 指导读“天苍苍”,读出天的'蓝,天的辽阔;
④ 写生字“苍”;
⑤ 由“苍苍”是魔法师,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颜色,引申“松柏苍苍”和“白发苍苍”。
⑥ 理解“茫茫”,识记字形,由“野茫茫”引出“大海茫茫”。
⑦ 练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⑧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齐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 、抓“动”态词,读出美
读着读着,这幅画面不再静止了,在你的脑海中鲜活了起来,在你的内心里生动了起来,仿佛自己来到了这片辽阔的草原,想一想,哪些字让这幅画动了起来。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再读古诗,找一找是哪些字让这些景物动起来的,再关键的字下面画“△”。
① 找出“吹、低、见、笼盖”的动词
② 重点理解“笼盖”:通过做动作让孩子知道笼是围拢起来,盖是从上向下盖下来。
③ 看书上插图,理解“穹庐”;庐是圆顶毡房,穹庐是大大的圆顶毡房;
④ 练读“天使穹庐,笼盖四野”,读出天之大;
五回归课文
① 看插图,感受敕勒人民爱小家更爱大家的这份热爱,齐读古诗。
② 背诵古诗。
结尾:古诗可以吟,可以诵,也可以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动起来,在这愉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篇7: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六年级:覃毖媛
篇8:《敕勒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课!
篇9:《敕勒歌》优秀教案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 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 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 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 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 检查识字情况。
4 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 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 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 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 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 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 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篇10:《敕勒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 笼盖 苍茫 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五、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六、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
敕勒歌
苍苍 茫茫 静
(辽阔无边)
草低 见牛羊 动
(茂盛肥壮)
篇11:敕勒歌古诗
敕勒歌古诗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鲜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释
1.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4.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5.见:同“现”, 这里不读jiàn。
翻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篇12:敕勒歌古诗
敕勒歌古诗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鲜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释
1.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4.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5.见:同“现”, 这里不读jiàn。
翻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敕勒歌》就是北齐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通鉴》胡注云:“斛律金出敕勒。”)《乐府解题》说“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可知这是一篇翻译作品。
《敕勒歌》文本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东魏武定四年(546),东魏权臣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乐府广题》云:“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还有人认为是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所作,或认为是高欢所作。而一般认为这是敕勒人民间或集体创作的民歌,产生的时期为五世纪中后期。
后世影响
《敕勒歌》流传很广,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后世对《敕勒歌》的学术研究众多,涉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创作年代、创作地域、歌词作者、歌词语言、歌词释文,歌的科学价值,敕勒川的地望,歌与斛律金的关系,敕勒族的命运等方面。有众多学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如:王达津《〈敕勒歌〉小辨》 (《光明日报》1983年4月12日) ,刘先照《千古绝唱〈敕勒歌〉》 (《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吴庚舜、侯尔瑞《关于〈敕勒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他》 (《河北师院学报》 1981年第1期) ,永安《民族大融合的瑰宝——关于〈敕勒歌〉的产生和流传》 (《文学遗产》1987年第6期),赵慧文《风光如画一一读〈敕勒歌〉》(《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5期),周蒙、冯宇《雄浑质朴率真自然——〈敕勒歌〉论析》,李丰旺《〈敕勒歌〉确系山西民歌》(《历史大观园》1992年第12期), 等等。
篇13:初中八年级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篇14:《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课前热身:播放轻音乐,让学生放松,舒缓情绪
正式上课:总线:“导游小姐”带领大家游览风光秀丽的祖国。
第一环节:学习古诗《敕勒歌》
1、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祖国风光图片。大草原图片导出古诗《敕勒歌》
2、教师范读,学生谈感受:“读出了大草原的美”,小组朗读
评: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认字
具体操作:1、学生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汉字。
2、组长展示生字卡,组员开火车说出汉字的读音、结构、部首和组词。
3、教师抽查。
评:小组合作认字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根据抽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学生掌握得很好,完全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三环节:“我会填”
1、教师展示ppt,学生用一句话形容看到的景象。
评: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说出前面的形容词,学生说后面的名词。这样对学生干涉太多,限制了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填空小学语文听课笔记-2[/page]
评析:
这是一节综合性学习的示范课。
综合性学习最困难的是选题。梁老师根据第三单元的课文内容,选择了“风光秀丽的祖国”这个题目,选题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这点很好。
梁老师匠心独运,用“导游小姐”带领学生游览这个构思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连,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课堂多次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根据互
补原则分组,以“好学生”带“坏学生”,形成一个团队。教师制定相应的奖励规则,如升级等。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小组间进行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性学习课堂很活跃、很开放,学生在玩中学。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让每个学生投入活动,是个难题。梁老师巧妙地利用音乐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固定的约定俗成的音乐声给学生暗示,让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坐端正。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某些教学活动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如:给“善”、“贵”等汉字找朋友,学生一开始摸不着边,搞了半天才知道找反义词。但“善”与“恶”如何做朋友??
二、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川流不息的瀑布”、“贱贵”等。
三、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弄错的问题,教师没有解释清楚。如:“贱”的反义词为什么是“贵”,而不是“富”。
四、机会均衡问题。表现好的组和成绩好的学生表现的机会明显多于其他组。有些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顺德容桂泰安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前师生交流:打招呼,问好小学2017语文听课笔记-3[/page]
正式上课:
1、一边看课文动画,一边听录音
2、自由朗读,自学生字词
3、找出课文中讲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蝌蚪……”
4、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大自然语言美美地读一遍,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三叶虫化石”
在ppt上展示三叶虫化石图片,介绍三叶虫的相关知识
指导学生朗读“三叶虫化石”段
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在海洋中的三叶虫为什么会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脉?”
5、白云、雨天都和天气有关,自然导出“蚂蚁”段
男女生朗读比赛
6、对“蝌蚪”感兴趣的学生一起站起来朗读该段
7、季节交替导出“大雁”感兴趣的同学一起站起来朗读该段
8、男女生比赛朗读“大树”段
板书: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大鱼年龄
“三叶虫”化石地理
9、课外拓展“你在生活中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展示课件:其他大自然的语言
10、仿照课文讲话小学2017语文听课笔记-4[/page]
评析:
这是一个很优秀的课例。
首先,教师素质很好。俞老师业务水平很高:普通话标准,朗读能力很强,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验大自然语言的美。而且讲究语言艺术,她对学生以正面评价和鼓励为主,言语优美,具有感染力。
其次,课堂调控好。全班六十五个学生,班额比较大,这么大的班额场面往往难以控制,容易发生混乱。俞老师课堂调控能力很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再次,教学设计好。教师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当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意蕴。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穿插科普知识的传授,如:对三叶虫的介绍。
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注重课外知识拓展,超越教材。俞老师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课件很好,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感观认知,而且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很吸引学生。
《敕勒歌》公开课优质教案
篇15:《敕勒歌》译文及赏析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敕勒人的一首民歌。下面是《敕勒歌》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篇16:《敕勒歌》译文及赏析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笼罩着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敕勒歌》注释
《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敕勒歌 》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高中美术课教案范文2023-09-01
长城谣作文2022-11-03
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2024-02-25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反思2023-06-19
二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动物》教案二年级2023-10-10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3-04-24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2023-02-25
二年级语文上册北京教案2023-10-17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2-04-30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葡萄沟》教案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