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优秀教案(共15篇)由网友“豆腐渣工程”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优秀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优秀教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对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点 难点 关键]
重点是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难点是欧姆定律的实验及其设计;关键是做好本节的实验。
[教具]
演示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教学方法]
以实验引导、分析比较、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
欧姆定律(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与分析(板书)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
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
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记录:观察电流表示数并记在表一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电压增大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板书)
③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阻R的变化关系。(实验并板书)
条件:在图(b)中,保持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3伏不变。
操作:按照表二做三次实验,依次分别接入5欧、10欧、15欧电阻。
记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到“电阻增大几倍电流就减小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板书)
(二)、欧姆定律(板书)
①文字表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欧姆定律。(板书并讲解)
②公式:I=U/R(板书)
③单位:U―伏、R―欧、I―安(板书)
④说明:欧姆定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电流计算。
⑤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个物理量只能是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所具有的量,也就是说不能用甲导体的电压、电阻去求乙导体的电流。
(三)、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板书)
讲解:上述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反映了一段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算出第三个量。应特别注意,I=U/R和R=U/I属于形同实异。也就是说,R=U/I式中的R不能理解为:电流一定时,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或电压一定时,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因为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的,所以R=U/I,只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电阻的定义式。
三、课堂小结:
欧姆定律是今后学习电学中常用的定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掌握以下几点:①要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②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实验与设计;③要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④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变形。
四、巩固练习:
l、按照表一记录的电压值和电阻值计算电流值。
2、某一电阻接在60伏的电路中,其上通过的电流为2A,问:该电阻为大?若电压增大到120伏时,其电阻为多大?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华东版初中物理教材。
篇2: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题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欧姆是德国的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科学的痴迷程度让人十分钦佩。一次,他走在大街上,但脑子里还是想着一道没有解决的数学题目,这时一辆马车从身边驶过,他却将遮挡车棚的黑色帘子当成黑板,他快步赶上,想在“黑板”上验算题目,遗憾的是“黑板”跑的太快了,欧姆还没有将题目写在上面,“黑板”就离他远去,欧姆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不是感动你了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欧姆带给我们的经典规律——欧姆定律。
【自主预习案】
如果用一句话将上节课所学的两条规律简要的概括为一句话,具体表达为
,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内容。
(2)欧姆定律主要描述了 、和 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物理量用符号分别表达为 、和 ;这三个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分别是 、和
。
(3)欧姆定律用公式表到为 ,由公式可知电压的计算公式为 ,电阻的计算公式为 。
【课堂探究案】
1、关于公式,你认为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有关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
欧姆定律是电学基本的物理规律之一,我们在运用它进行计算和判断时要注意,该规律有实际的物理意义,不能把它当成纯粹的数学公式来理解。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表达为,该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各个物理量都是相对于同一段电路而言的;用此得到的推导公式有:和,对于公式理解时要注意,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只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街面积、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的通过导体的电流没有关系,公式反映的物理意义是同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成正比。
2、应用一,已知电压、电阻,求电流
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电阻为880 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练习1:车床照明灯的电压是36V,它正常工作时灯丝的电阻是32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3、应用2:已知电阻、电流,求电压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练习: 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4、应用3:已知电流、电压,求电阻
某同学用一只电流表和灯泡串联,测得它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0.18A,再用电压表测得灯泡两端的电压是220V,试计算灯丝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值。
【当堂训练案】
1、对式子R=U/I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无关
D、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则通过它的电流为零,此时导体的电阻为零
一段导体接在电源电压为8 V的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 A.若将这段导体接在电压为2 V的电源上,这段导体的电阻为
A.10 Ω B.20 Ω C.40 Ω D.80 Ω
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若电源电压为3 V,被测电阻为20 Ω,则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应选( )
A.0~3 V、0~3 A B.0~15V、0~3 A
C.0~3V、0~0.6A D.0~15V、0~0.6A
在图8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S后,电表读数为2V,电流表谳数为0.5A,则电阻R2的阻值为 Ω。
篇3: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家科学。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原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欧姆的生平,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会用姆定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试验方法测绘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难点:1、根据电路图会实物图的连接,或根据实物图的连接会画路图。
2、理解伏安特性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思路】:再一次向学生展示实验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应属于一门实验科学。在演示实验和投影片的帮助下逐步得出欧姆定律以及电阻的定义和表达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新课导语: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步骤一:
设计实验:通过大屏幕投影出教材图2.3-1。让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上讲台按此图进行实物连接。
教师:请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原理。
学生:先按教材上的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用电流表测出导体A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A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通过改变滑片P的位置,从而改变A两端的电压。这样可以得到几组关于导体A两关的电压、电流数据。用导体B替换A,重复上面的实验。
教师补充:关于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和限流式接法以后我们回具体的学习,在此实验中我们只要知道采用分压式接法目的是让导体A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大即可。
数据处理:【大屏幕投影】实验数据如下:
U/V | 0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
I/A | 导体A | ||||||
I/A | 导体B |
教师设问1:同学们如何分析处理实验中等到数据才能找到U、I的关系呢?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实验中类似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例如:探究小车加速度的实验,利用v-t图像来找加速度定义式)即图像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U,用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U-I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
学生:作图,如图所示。
教师: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同一导体的U-I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图像。
教师设问2:根据数学知识U-I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对于同一导体图像的斜率即U与I的比值不变。但不同的导体U与I的壁纸一般不同。
教师设问3:U与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的一种什么属性呢?
步骤二:
有步骤一的演示实验,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对于同一导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的比值不变。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且只与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U/I.
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定义:电压与电流的比值R=U/I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①让学生将上式变形得I=U/R
②让学生说明I与U、R的关系:I与U成正比、与R成反比,从而得出欧姆定律。
③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欧姆以及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设问3: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能否说导体的电阻R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呢?为什么?
④引导学生回忆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特点。例如E=F/q。
再一次强调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得出电阻的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姆,符号Ω。
常用的单位哦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
1KΩ=103Ω;1MΩ=106Ω
教师设问4:1Ω的物理定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在某段导体两端加上1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所以1Ω=1V/A.
⑤让学生通过预习材料总结出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电阻电路不适用。
在此强调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教师设问5:除金属导体A、B外,像晶体二极管这种半导体、气体导体的U-I图像是否也是一条直线呢?
步骤三:
⑥再次回到步骤一的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给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定义:以纵轴表示电流I,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I-U图像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教材图2.3-3所示。
教师设问6: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师生讨论: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k=I/U=1/R,图像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
再引导学生分析出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对于气体导体、半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如教材图2.3-5所示。
⑦由学生得出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教学总结
1欧姆定律是一个实验定律,是在金属导体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电压U、电流I和电阻R必须是属于同一导体。
2使用欧姆定律应当注意它的适用条件。
3应充分理解电阻的定义以及定义式R=U/I,并明确R与U、I无关。
4本节难于理解的就是导体伏安特性曲线,要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伏安特性曲线。
课后作业:教材课后练习1、3.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得出的规律,通过和学生互动起来做实验效果较好。这样能充分的证明实践检验真理的准确性和重要性。而且边做实验边得出比较轻松,易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但有不足的地方,如果能够采用分组实验的话,本节课的效果会更佳。另外,本节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没有必要的浪费,这样节省出一些时间可做些当堂练习,或再测一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以后在这点上一定要注意。总之,本节课重在调到起来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就是成功之处。
篇4: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欧姆定律的探究学习,学会“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并加强了电路实验的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难度:实验探究欧姆定律的过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夜晚灯光璀璨,霓虹灯闪烁的情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场景中灯光的变化,学生根据知识经验能得出变化的灯光是由电流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轻易改变的?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到底存在这怎样的关系?进而引出课题——《欧姆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探究实验: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关系
提出问题:电压能使电路产生电流,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电压、电阻是怎样影响电流的大小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学员根据之前所学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特点,可能会猜想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首先设计实验电路,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完成实验方案的制定。
①电流与电阻和电压均有关系,如何确定电流的变化是由电压还是电阻引起的?(控制变量法)
②如何保持电阻不变,而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电阻不变,更换电池数量或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
③如何保持电压不变,而改变导体电阻?(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并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④为了更好的找到规律,应该如何测量实验数据?(测量多组实验数据)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有关电压和电阻的知识,交流谈论问题答案,确定实验方案。
教师总结得出要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可以分成两个课题分别探究。
课题一:控制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电压,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课题二: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改变电阻,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据此画出电路图,进行展示,并确定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电路图完成实物的连接,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多组实验数据。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连接电路时开关出于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值等。
分析与论证: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电路中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随电阻增大而减小。
多媒体展示:教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欧姆对电路规律的探究历程,以及相关人物事例。引出欧姆定律的内容。
教师讲解: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索要学习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为,并明确各物理量单位,以及公式表达的物理意义:电路中的电流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且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环节三:巩固提高
出示习题: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2.5V0.3A”,表示加2.5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0.3A,灯泡正常发光。则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时多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小结: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获得物理规律的同时,感受物理探究的乐趣,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2.布置作业:思考为什么电流表不能直接连接在电源两极,而电压表可以连接在电源两极
四、板书设计
(略)
篇5: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3.通过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问题,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欧姆定律及利用欧姆定律对电路问题进行计算。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出示小黑板)请你分析表1、表2中的数据,看看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2.将上一问中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概括在一起,如何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纠正概括中出现的错误,补充概括中的漏洞,得到较完整的'结论。
教师复述结论,指出这一结论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如果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用伏;
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用欧;
用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单位用安。
那么,欧姆定律的公式写为:
对欧姆定律作几点说明:
(l)此定律精辟地说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电学量,但它们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定律中两个“跟”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正比”“反比”则准确的说出了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教师在“跟”“正比”“反比”的字样下方用彩笔画上“ ”)。
(2)定律中所说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教师用彩笔在“导体中的”“这段导体两端的”、“这段导体的”字样下方画上“”)。
需要在字母旁加脚标时,I、U、R的脚标应一致,如
由学生读题,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如何求解未知量,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已知:R=6.3欧 I=0.45安
求:U=?
3.家庭电路中的某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是0.2安,这时灯丝的电阻是多少欧?
阅读课本三、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评析】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案,教案不仅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完整,而且注意了教书育人。欧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很好内容,教案正体现了这一点,是值得各位老师仿效的。教案的另一个优点是注意利用和巩固前一节课,同时又为下一节课打基础。教案中的三个补充题也很好,比较联系实际。教案中的举例示范很规范,这一点对新教师来说很重要,对学生来说就更应如此了。
篇6: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篇7: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 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 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 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的公式后 ,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 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 是公式.
篇8: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 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例1】 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 ,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 V,求 I解 根据 得(板书)
巩固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 ,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例2】 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1210 、484 .求 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 来表示,绿灯用 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篇9: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一、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表达式
【课题】的发现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 制定子课题.
2. 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 小组讨论总结
篇10: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 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 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 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的公式后 ,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 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 是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 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
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
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
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例1】 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 ,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
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 V,求 I
解 根据 得
(板书)
巩固练习
练习1 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 ,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 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
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
利用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
方法,叫伏安法.
【例2】 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
1210 、484 .
求 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 来表示,绿灯用 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
学生答出根据的公式 引导学生答出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解题步骤
已知 求 .
解 根据 得
通过红灯的电流为
通过绿灯的电流为
答 通过红灯和绿灯的电流分别为0.18A和0.45A.
板书设计
一、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表达式
三、计算
1.已知 V,求 I
解 根据 得
答 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是0.27A
2.已知 求 .
解 根据 得
通过 的电流为
通过 的电流为
答 通过红灯的电流是0.18A,通过绿灯的电流是0.45A
探究活动
【课题】的发现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 制定子课题.
2. 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3. 小组讨论总结
篇11: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重、难点:
1、电话的结构与原理。
2、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话机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进行新课:
1、电话的结构: 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
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
电话线:传递信号
2、电话交换机:
想想议议: 完成课本77页的问题
结果: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
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
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分析:占线的现象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
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
3、达标练习:课本后79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大多数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2、部分内容可以加入少量课外知识,但注意不要太多,太深,否则会起反效果。
篇12:优秀初中物理简短教案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可行,但误差大(分析:将水倒出时烧杯内仍有少量液体,测量m杯结果偏大,导致m水结果偏小,这种测量方法对牛奶、油等黏性液体来说误差更大,所以不可取。)通过学生积极讨论、
分析、总结、概括,
不仅调动他们积极
性,而且培养了他
们的分析、归纳能
力.
让学生自由猜想,培
养学生发散思维.并
对猜想内容,根据所
给的实验器材或自制
器材进探究设计,并
进行分组实验.学生
带着问题实验始处于
一种主动的获取状态
,他们全心投入,手
脑并用.学生共同协作,记录
数据,培养实是求事
的科学态度,增强合
作意识.
篇13:精选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应用。
难点: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57面,完成下面填空:
1.物体的浮沉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2.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当F浮 大于 G物时,物体会上浮至漂浮;
②当F浮等于G物时,物体会漂浮或悬浮;
③当F浮 小于 G物时,物体会下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小组讨论
1.物体在上浮或下沉(不考虑水的阻力)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不变 (填“变”或“不变”),悬浮和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 (填“平衡”或“不平衡”),悬浮时物体 完全浸入(浸没)在液体中,而漂浮是物体上浮的最后结果,此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一部分浸在液体中,一部分露出液面,所受的浮力 等于 重力.
2.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是F浮=G排 ,推导式为F浮=ρ液gV排 ,实心均质的物体重力G物=ρ物gV物 ,当把此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时,则V排 =V物,松手后,若:
①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下沉;
②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悬浮;
③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上浮。
3.农业生产中常用盐水浸泡法来挑选种子:将要筛选的种子浸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会沉在底部,而干瘪虫蛀的种子会浮在液面上,你知道这种方法的科学道理吗?
●教师点拨
漂浮与悬浮
相同点: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物.
不同点:漂浮是物体在液面上的平衡状态,物体只有部分浸入液体中,V排﹤V物;而悬浮是物体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物体此时全部浸入(浸没)液体中,V排=V物.
●跟踪训练
1.把重5N、体积为0.4d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N/kg)( D )
A.物体漂浮,F浮=5N B.物体漂浮,F浮=4N
C.物体悬浮,F浮=5N D.物体沉底,F浮=4N
提示:题中没确定物体浮沉状态时,必须先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再计算浮力.
2.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如图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可以肯定的是( A )
A.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
B.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
C.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
D.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大
3.用手将一重为5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8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8 N,放手后物体将 上浮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5 N,排开水的体积是 5×10-4 m3。
学习指导二、 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58、59面,完成下面填空:
1.轮船:钢铁的密度比水大,可以把它做成 空心 ,以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增大可以利用的 浮力 。
2.轮船的大小通常用 排水量 来表示。 排水量 就是 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
3.潜水艇:由于潜水艇中两侧有水箱,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不变,但是可以通过调节水箱中的储水量来改变潜水艇的自重,从而改变 浮力 与 重力 的关系,而使它下沉、悬浮或上浮.
4.气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气 小 很多的气体,如 氢气 、氦气 。空气对它的浮力 大于 它的重力,所以气球可以升入高空.
●小组讨论
实验探究:
1.将金属箔卷成一团和做成中空的筒,分别放在水中,观察金属箔的浮沉情况.
现象分析:金属箔的密度 大于 水的密度,它比同体积的水 重 ,放入水中时,重力 大于浮力,所以在水中会 下沉 ;做成空心装,金属箔受到的重力 不变 ,但是可以使排开水的 重力增大 ,受到的浮力 增大 ,所以能够浮在水面上,即采用空心的办法能 增大 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从淡水河驶往海里,船会上浮些还是下沉些?
设计实验:把木块放入水中,在齐水处作一记号,然后向水中加盐搅拌,观察此时木块浸在水面的位置,再画一条线作记号,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 第二次记号在第一次记号的下方(船会上浮些)。
现象分析:两次都是漂浮状态,重力 不变 ,受到的浮力 不变 ,由G物=F浮=ρ液gV排和ρ海水大于ρ淡水,可得排开的盐水体积变小.
结论:轮船从淡水河驶往海里,船会上浮一些.
提问:轮船在淡水中的吃水线是在海水中吃水线的上方还是下方?
3.利用图示装置,探究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潜原理.
现象:向舱内充水后 潜水艇下沉 ;
水舱内的水排出一部分后 潜水艇上浮 ;liuxue86.com
结论:潜水艇是靠改变 自身重力 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4.做一个塑料袋热气球:取一个稍大的薄塑料袋,袋口用很细的铜丝框成一个圆口,开口朝下,用电吹风向袋内吹热空气。放手后,塑料袋热气球便冉冉上升。
●教师点拨
水中的鱼自重不变,是靠改变自身体积(改变体内鱼鳔大小),从而改变自身受到的浮力来实现浮沉.
●跟踪训练
1.轮船从海里驶到河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它排开河水的体积大于它排开海水的体积.
2.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潜水艇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潜艇模型是通过改变潜艇的重力实现沉浮的
B.向内推注射器活塞,水会被压入试管中,可实现潜艇下沉
C.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试管内水量适当时,可实现潜艇悬浮
D.潜艇模型的试管上绕些铁丝,可保持试管稳定
篇14: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 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 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 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篇15: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了解其它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3)杠杆的分类及省力、费距离;费力、省距离的情况
观察漫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引入滑轮。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师举例旗杆上的滑轮,引导学生分析它的工作过程:轴固定不动,向下拉绳使旗子上升。说明这种滑轮叫定滑轮
再举例起重机吊钩上的滑轮,分析: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说明这种滑轮叫动滑轮。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思考:定滑轮、动滑轮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及特点呢?
二、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1、学生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设计表格,分别用来记录实验时拉力的大小
和方向,还要记录物体运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运动的距离;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 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同时费2倍的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liuxue86.com
三、滑轮组
如果既需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就需要动滑轮、定滑轮一起组装,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应怎样组装滑轮组?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进行组装,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评价得出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并通过实验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
(1)绳子从动滑轮绕起,最省力(F=1/3G),费3倍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绳子从定滑轮绕起,省一半的力(F=1/2G),费2倍的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四、轮轴和斜面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了解轮轴和斜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它们分别利用什么简单机械,是省力?费力?省距离?费距离?
同时总结:使用任何机械,省力就一定费距离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1、定滑轮、动滑轮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可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不可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
★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
★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优秀教案(共15篇)】相关文章:
库仑定律教案2022-05-02
初中物理《电和热》教学方案设计2022-05-12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上册2023-09-26
库仑定律的物理教案2022-12-17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2022-12-10
高一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2022-11-13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单元测试题2022-07-30
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23-02-05
快乐的物理课_初中记叙文2023-01-26
人教版初中物理平面镜教学设计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