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案- 篮球运动概论((共12篇))由网友“蘋果啾太郎”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体育教案- 篮球运动概论,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体育教案- 篮球运动概论
课次: 1 日期:
篮球运动概论
教 学 内 容
方法手段
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篮球运动的本质与特点、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一)现代篮球运动的本质及其演进
第一个时期:即初创试行时期
第二个时期:即完善传播时期
第三个时期:即普及发展时期
第四个时期:即全面提高时期
第五个时期:即创新、攀登时期
(二)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与特征
1、篮球运动的特征
2、篮球运动的特点
第一、集体性特点
第二、对抗性特点
第三、转换性特点
第四、时空性特点
第五、增智性特点
第六、综合性特点
第七、智艺性特点
第八、职业性特点
第九、商业性特点
(三)新世纪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
1、大众篮球运动在全球普及,比赛的人文氛围全面提高。
2、学校篮球运动的健身、教育功能显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3、职业篮球运动在全球扩展,商业化气息加强,观赏性加浓
4、篮球运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渗透高科技,形成新结构、新体系
5、竞技篮球群雄相争激烈,排名出现新格局,技战术风格呈现新特点:
第一、贵在“理念”
第二、智在“聪颖”
第三、高在“制空”
第四、快在“ 节奏”
第五、悍在“凶狠”
第六、准在“高分”
第七、全在“综合”
第八、变在“瞬时”
第九、星在“奇特”
第十、技在“升华”
第十一、阵在“机动”
第十二、帅在“智谋”
第十三、 男、女“并趋”
(四)中国的篮球运动
1、现代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1)1895-1948年为第一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1895--19的初始传播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19--1936年的缓慢推广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37-1948年的局部普及阶段;
2)1949-1995年为第二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1949--1965年的普及、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1966--1978年的徘徊、困惑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1979-1995年的复苏、提高阶段;
3)至今为第三时期
第一时期(1895-1948年)
第二时期(1949----)
2、我国篮球运动普及、提高的基础
3、新世纪中国篮球运动面临的任务
(五)思考题
1、试述篮球运动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演进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概况。
2、针对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与功能,你有哪些新认识?
3、阐述现代篮球当代化的特征与特点。
4、简要阐明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总趋势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风格、特点。思考中国篮球运动向何处走。
5、从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并结合自身的体会评述CBA职业联赛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的成效和问题。
篇2:小学体育室内教学课件:篮球运动概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作用、起源与发展,以及中国篮球的现状,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2.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篮球运动的特点、作用、起源与发展、现代篮球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篮球运动的特点、作用、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和讲授内容
一.开课常规(1分)
二.导入:什么是篮球运动(3分)
篮球运动是以篮球为竞赛工具,在特定条件(规则、场地、器材、设备等)限制下,比赛双方各出5名队员,参加比赛的个人和集体以一定的身体素质为基础,以掌握特定的专门技术和战术方法为手段,在比赛中争夺球权,力争在攻守交替和对抗中获得球和展开投篮得分,并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的集体球类运动项目。
三.授课:(35分)
篮球运动的特点:(5分)
集体性特点 综合性特点 对抗性特点
健身性特点 增智性特点 商业性特点
篮球运动的作用:(8分)
具有培养团对精神的作用
具有提高国民体质的作用
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具有促进国际交往和增进友谊的作用
篮球运动的起源
篮球运动的发展 (3分)
篮球运动的初创时期
篮球运动的完善与推广时期
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时期
篮球运动的全面提高与对抗时期
篮球运动的创新与攀高时期
教学内容与过程
我国篮球运动的简况
我国篮球运动的差距与努力方向:(4分)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15分)
高的新意:
第一 世界强队普遍重视队伍的整体平均身高的增长
第二 随着高大运动员的大量涌现,高空争夺更为突出,能否占有制空优势,已成为衡量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
快的延伸:
第一 继续加快进攻速度,争取主动,增加进攻次数。
第二 继续强调提高攻守转换速度。
第三 继续提高运用技术和战术间衔接的速度。
准的发展:
第一 以三分球为重点的投篮准确性继续提高。
第二 掌握攻守技术、运用攻守技术与变化攻守技术准确性提高。
第三 战术配合的时间与空间、地面的.结合的准确性提高。
全的演进:
第一 运动员个人篮球素质全面,掌握技术、战术能力和攻守能力全面均衡,运用技术富有技巧性,而且在此基础上协同配合要达到神秘化、艺术化的境地。
第二 重视多元因素中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素质水平、智力和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全面综合提高,以使自己在激烈争夺、全面对抗的竞赛中,成为既全面又具有特长的明星,促使全队的整体实力提高到一个更全面、更高的层次。
第三 对教练员和篮球组织管理工作者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并善于科学地使运动员具有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开发与全面利用的才能,这是促使队伍实现现代篮球科学化进程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对教练员全面才华和综合水平的检验。
变的深化:
“变”的基础是运动员的智慧与单兵作战的技术、技艺水平和教练员的指挥谋略艺术水平。
女篮男篮化:
女队打法男性化将成为今后篮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刺激着男子篮球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提高。
四.总结(5分)
五.下课(1分)
篇3:体育概论
体育概论
一、名词解释1、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体重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
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以及经常现的 较 稳 定 的 心 理 特 征 的 总 和
2、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我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3、课外体育:是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
4、战术训练: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的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方案
5、健康教育: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6、体育学科功能:功能取决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同理,体育学科的功能来自于体育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由于体育的内容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现象,因此具有了这些文化母体各有的多样性特征,正是这些多样的特性又使得体育学科具有了多方面的功能。
二、填空
1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2体育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既包含了技能学习,也包含了认知学习,社会学习和情感培养等
3体育课实施 的取向:包含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三个内容
4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整体性、连续性和层次性
5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是分析教学对象、分析体育教学内容和编制体育教学目标
6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学校运动会、单项运动竞赛、单项娱乐性竞赛,季节性单项竞赛,体育节或称体育周,校际间交流比赛。
三、简答
1简述体育教学的特点
(1)身体直接参与 (2)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2简述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
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预期应达到要求的陈述,它一般是由国家的课程标准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体育课程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而最终实现的,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3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增强学生体能,使其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教育阶段: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4简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特点
分为三个阶段:1)认知与定向:学习动机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起点,只有在学生形成对目标的期望,具备学习运动技能的动机时,运动技能的学习才有意义进行 2)联系形成阶段: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对动作的深入了解,知觉过程日趋完善准确,注意范围逐渐扩大,肌肉感受性逐渐提高,形成动作的视-动联合表象 3)自动化熟练阶段:运动技能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
四、论述题
一、试述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和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为智力的开发奠定生物基础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体育活动是改善不良情绪的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首先,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发展学生愉快、乐观的情感,其次,运动的集体性培养学生互助互谅的集体主义情感,运动的竞争性培养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情感。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体育锻炼独特的环境条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的克服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身心处在动态之中,使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形成良好健康的个性品质。
二、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一、性格
(1)一般要求
1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首先,应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和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思想觉悟:其次,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三,具有良好的生活旨趣和认知风格
2热爱本职工作:
首先是全面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其次是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
3谦虚好学:
作为教师应该不自满自足,积极探求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专业要求:
1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
1)首先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兴趣
2)其次是情感,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影响较大,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3)再次是意志 ,具有坚强的意志是体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体育教师应具有活泼凯开朗的性格,才有利于教育过程始终处于健康,愉快舒适的氛围和环境之中。
二、专业知识
(1)一般知识:
1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特殊的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不能固守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应掌握上述普遍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体育有关的知识的更新发展,了解新知识,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1)一般能力:1教育能力2教学能力3科学研究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5其他方面能力
(2)特殊能力:首先是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能力,其次,体育教师应精力充沛,体魄健壮。
上述各项条件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体育教师只有做好上述条件,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历史赋予的责任。
3.怎样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 课程化?
(1)发生,文艺复兴后的启蒙运动是欧洲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巴塞多等人为代表博爱派教育家。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学校利用两个假期的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后来经过演变终于形成了德绍五项成了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2)发展:
德绍学校解决了如何对大多数儿童实施体育教育方法的问题,德国乃至欧洲各的相继仿效建立许多博爱学校。体育教育在各地的传播促使各地体育教育从内容到方法的渐趋接近。德式体操和瑞典体操的创立又促进了欧洲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统一,而且还促进对各国民间体育方式的整理及统一。
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课程形式,他于1784年创办了雪尼芬撒尔学校的教师,从1786年起负责该校的体育课。该校
拜托了博爱学校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体操课在11――12点进行,进行了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几个部分。他还使体育方法体系化。
笏固┞澹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
至此学校体育课程化已经有一个较为完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
(3)确立:
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各国先后立法要求学生必修体育。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陆续制定法令要求将体育课做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从此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不分被确立下来。
篇4: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 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 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 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 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篇5:教案:情绪的概论
教案:情绪的概论
教案:情绪的概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情绪的科学知识,为下几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情绪的正负性及影响 教学方式: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与场地:1课时;本班课室 教学步骤: 开头语: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也可以使你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以使你暴躁焦虑,在冲动中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它可以使你安详从容,坦然自若,也可以使你紧张慌乱,揣揣不安…… 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提问 2-3 位同学) 总结:这种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情绪。 一、什么是情绪? 投影片: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情绪的产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永远快乐。在人生旅途中,昨天、今天和明天,总是有光明和黑暗、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烦恼、忧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同样的臆见事或一个物品、行为等会因时、因人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呢? 解释:情绪通常是由一定的事物引起的,这里说的事物,可以是物品、事件、行为,也可以是人们的言论。但是情绪的产生和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总是与个人的需要相联系的,脱离人的需要,脱离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也就无从谈起。 三、情绪的分类: 1、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绪到底有那些呢?据统计,在我国的文字中,与情绪有关 的词汇有近千个。 据我国古代名著《礼记》记载,人的情绪有七情分法,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请3-5个同学讲一些有关情绪的词。 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提问 2-3 位同学) 2、 小结: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有四大类:喜、怒、哀、惧。这些情绪从对人产生的作用来看可 分为积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和中性的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起到促进、增力作用的情绪,我们称之为积极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具有削弱、减力作用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消极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没有促进亦没有削弱作用的情绪,称之为中性情绪。3、 请同学们把以下的情绪词进行分类: 喜悦、悲伤、苦恼、开心、抑郁、紧张、兴奋、惊讶、失望、急噪、愤怒 4、情绪会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例: 李白面对同样美丽的长江沿岸的景色,写出的诗句中饱含的感情色彩却因他情绪不同而不同。 在流放途中,写出的诗句是:楚江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大赦时,写出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3、 请同学们把以下的情绪词进行分类: 喜悦、悲伤、苦恼、开心、抑郁、紧张、兴奋、惊讶、失望、急噪、愤怒 4、情绪会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例: 李白面对同样美丽的长江沿岸的景色,写出的诗句中饱含的`感情色彩却因他情绪不同而不同。 在流放途中,写出的诗句是:楚江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大赦时,写出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情绪对人的影响 情绪一旦产生,便会渗透到人的一切活动中,使活动染上情绪的色彩。具体来说,不同情绪对个人智力的发展、个人正常水平的发挥以及身体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不同情绪会对个人智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积极的儿童,生长发育好,活泼伶俐,智商较高;情绪忧郁、悲观、消极的儿童,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表情呆滞,性情孤僻,智商较低。 2、不同情绪也会对人的理智和正常水平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愉快的情绪、紧张的情绪--操作效果呈倒u型 负情绪:痛苦、恐惧的强度与操作效果呈直线相关;由于愤怒情绪具有自信度较强的性质和指向于外的倾向,中等强度的愤怒一旦爆发出来,有可能组织个体倾向于面对任务,导致较好的操作效果。 3、不同情绪还会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同影响。 五、作业: 思考:在情绪紧张和产生消极情绪时,如何调整自己?下一次课请同学们来谈谈。篇6:《旅游概论》教案(上)
《旅游概论》教案(上)
赣州技师学院课时计划(教案) 课程名称: 《旅游概论》 任课教师:曾卫平 教案序号:1 班级 09中旅游班 授课时间 第 周 9 月7日 至 月 日 课题名称 旅游的产生 第 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共 2 课时 第 1-2 课时 目的 要求 使同学们对旅游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 重点 旅游产生的原因和古代旅游的特点 教学 难点 旅游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教具 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练习课型 理论课 附件 教学反馈 审 核 签 字 教 研 室 意 见 教 务 处 审 核 分 管 领 导 审 核 签章: 签章: 月 日 签章: 月 日 书写日期: 年 8 月 31 日 本次教案 共 4 页 首页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一、迁徙和旅行 旅游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旅游现象具体起源时间,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些人则认为是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阶段之后才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迁徙活动 一般人认为,原始社会没有旅游,只有迁徙活动。 迁徙行为,是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如非洲原始人类向亚洲、欧洲的迁徙;亚洲东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通过北令海峡向美洲大陆迁移,成为那里的原始居民。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2、人类旅行的产生 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1)目的不同;(2)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但旅行又不同于旅游。现代汉语中“旅行”(travel)和“旅游”(tourism)二词大体可以相通,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1)目的不同。单纯的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旅行则是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商务、求学、打工等,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2)离开时间不同。旅游人们在完成目的地访问活动后,必须返回其原来的居住地;旅行则不一定。(3)内容不同。旅行仅仅是为完成某个动机的一般空间流动过程,旅游则包含旅行和游览。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旅游者。 所以,人类的旅游行为虽然孕育于人类的迁徙和旅行行为中,但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为。 旅行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伴随商业活动的兴起而产生的。 在早期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商业的发展,促使商人到处奔走,旅行活动由此而开始。 二、旅游的萌芽――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 迁徙和旅行都不是人类纯粹意义上的旅游,旅游是人们处于闲暇状态中在异地进行的游览观赏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 分析旅游的产生,与人的本性有关。从本质上说,人是一种天生的追求享受的动物。(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P20)旅游者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形成,因为旅游者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出游的动机。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旅行还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到奴隶社会时期,旅行更加发达。原因:一是奴隶制建立,社会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更加发达;二是奴隶制统一国家的建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条件更加具备,为旅行活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交换和易货经商。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有闲阶级形成,旅游产生。事例: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在古代西方,古罗马帝国(前30年至前476年)的旅游最具有代表性。原因:(1)疆域辽阔。以罗马为中心,最大时北到欧洲中部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西到大西洋不列颠、西班牙,南据北部非洲,东达西亚两河流域,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商旅辐,驿站棋布,“条条大道通罗马”是其真实写照。(2)资源吸引力大。典型代表是闻名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提密斯神殿、摩索拉斯陵墓),对人们有巨大吸引力。 中国商周时期的旅游活动,如诸侯朝觐、婚聘、纳贡、祭祀等。 三、封建社会的旅行活动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旅游的发展 1、条件:(1)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大一统和超稳定、经济上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上领先水平、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与各国保持友好的传统) (2)相对完善的交通体系(水路、陆路) 2、旅游活动典型事例: 3、常见的旅游类型: 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的目的,一是饱览风景名胜;二是显示帝王权威,震慑人民,了解民情,有利于巩固统治;三是封禅。封禅地点一般选择名山大川,主要是泰山。山上玉皇顶祭天曰“封”,山下梁父小丘祭地曰“禅”。突出的如秦始皇、隋炀帝、乾隆等。 2、官吏宦游。中国古代历朝官吏,奉帝王派遣,为执行某种政治、经济、军事任务而进行的旅行活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 3、买卖商游。如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 4、文人漫游。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游说活动、西汉司马迁二十壮游、魏晋文人纵情山水游、唐朝李白、明朝的徐霞客等。 5、宗教云游。以朝拜、寻求仙人、求经等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如法显、玄奘、鉴真等。 6、佳节庆游。在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喜庆佳节很多,如汉民族的春节庙会、元宵灯会、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土族的花儿会等 小结: 作业: 1、旅游产生的原因和基础? 2、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状况分析? 课后反馈: 赣州技师学院课时计划(教案) 课程名称: 《旅游概论》 任课教师:曾卫平 教案序号:2 班级 09中旅游班 授课时间 第 周 9 月9日 至 月 日 课题名称 旅游的概念 第 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共 2 课时 第 3-4 课时 目的 要求 使同学们对旅游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 重点 旅游的概念和定义 教学 难点 旅游的定义分讲 教具 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练习课型 理论课 附件 教学反馈 审 核 签 字 教 研 室 意 见 教 务 处 审 核 分 管 领 导 审 核 签章: 签章: 月 日 签章: 月 日 书写日期: 2009 年 9月 1 日 本次教案 共 3 页 首页 一、课前回顾:略 二、新课传授: 第二节 旅游的概念 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 农民异地打工 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三峡大移民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 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 辨别词义: 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 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 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旅游: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一、旅游的定义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众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职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不同。 对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理论性定义(或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1、“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亨泽克尔和克雷夫两位学者提出,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该组织英文缩写为AIEST):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2、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简称WTO)1991年6月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的定义: 旅游是人们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中国旅游出版社第2版) 按照这样的定义,今天数量众多商务、公务、会议及事务性外出访问旅游都没有包括在内,而现代旅游实践和旅游统计中却是包含了上述活动的。 4、袁国宏、张篇7:音乐概论教学教案
[音乐教案-牧童]
乐器演示与《牧童》教学(秋冬)【教学目的】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音乐教案-牧童。
【教学重点】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教会学会“二重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唱准音的高度、时值。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首先,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请同学们听一听: 5 - - -│ 5 - - -│,模仿的是什么声音?再听一听: 55 55 55 55│11 11 11 11│,模仿的是什么声音?再听一听:│5 6 5.3│5 1 5-│4.3 2 6│5 32 3-│,象征什么意思?
二、教师用口琴吹一首《火车向着韶山跑》;用笛子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提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买一样乐器。
三、音阶教学1-│2-│3-│4-│5-│6-│7-│1-│1-‖
duo ruai mi fa suo la si duo
do ruei sol ti do
堵 锐 眯 发 缩 拉 丝夜 都
四、请同学们把音乐课本第七册,翻到56页,我们来学《牧童》这首乐曲。
教师用口琴、横笛、竖笛、电子琴,演奏《牧童》。
带领学生学习《牧童》这首乐曲。
五、结束。
附: 《音乐艺术教学概论》
一、音乐理论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幼儿教案《音乐教案-牧童》
1、节奏
节奏,是音乐术语。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2、旋律
3、交响曲
4、圆舞曲
二、简谱知识
简谱,是音乐的一种记谱方法,于十六世纪中叶,初步成型于欧洲,17-18世纪先后,经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备。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在教育观点上,他提出
“返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卢梭没有什么学历,但他却成为了法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有关卢梭对教育的论述,请参见笔者在兰州《新一代》第3期所发表的《卢梭论儿童教育》论文。
三、乐器演奏
1、口琴:簧乐器,内装一系列小簧片,按自然音阶排列, 用嘴吹吸发音。一琴只限于一调,A调和C调两种口琴较为常用。
口琴吹奏的孔位顺序,如图所示:
5 2 1 4 3 6 5 7 1 2 3 4 5 6 1 7 3 2 5 4 1 6 3 7
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
学习吹奏口琴,第一步是要学会找到“1”音。
口琴应该是初学乐器者的首选乐器,因为它价廉物美,发音又准,而一般的低档管乐器,普遍存在定音不准的现象。学好口琴,是今后学习弦乐的基础。
2、箫
3、笛子
笛子,管乐器。笛子吹奏的一般发音孔位,如下图示:
吹 膜 4 3 2 1 7 6 5
孔 孔 左 左 左 右 右 右 六
食 中 无 食 中 无 指
指 指 名 指 指 名 全
指 指 按
4、打击乐器
A、体鸣乐器。如锣、钹(bo)、拍板、三角铁等。钹,古称“铜盘”,铜制,中部隆起,如半球状,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B、膜鸣乐器。
学校上课时打铃,有电铃,有手摇的铃,有敲击的铃。如果我们把敲击的铃,称为体鸣乐器的话,如果不考虑其敲击节奏的轻重、强弱,而只考虑间隔的时值的话,那么,学校敲铃的节奏可设计为:预备铃:X - │X - │X - │X - │X - ‖上课铃:X XX │X XX │X XX │X XX │X XX ‖下课铃: XX 0 │XX 0 │XX 0 │XX 0 │XX 0 ‖集合铃: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在简谱中,“‖”表示乐曲结束。
音乐教案-牧童
篇8:音乐概论教学教案
教 案 首 页
流水号:
编 制:审 核:批 准:
课题: 第五章 音乐鉴赏
教学目的、要求:
1、1、认识影视音乐的体裁种类,了解各自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在教师引 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了解和熟悉经典的影视音乐,激发学生对影视音乐的进一关注。 教学重点、难点:
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执行情况及分析:
导入新课
音乐鉴赏的本意为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或者是认真地欣赏与回味音乐作品。随着近些年各类音乐的创新与突破,市场上的音乐作品也是丰富多彩,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丰盛的听觉盛宴。
讲授新课
音乐素有王冠之称,它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感情,间接的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
一、中外音乐艺术概论
(一)、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艺术特点:
1、先秦音乐——《诗经》
诗经的风、雅、颂:“风土之音”、“朝廷之音”、红庙之音、“宗庙之音”
民间歌曲、宫廷歌曲、祭祀歌曲。
先秦音乐的律掉与乐器发展:
“五声”—宫、商、用、徵、羽
“八音”—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江乐器分为八个泪奔,曾侯乙编钟。
2、汉魏乐府及汉魏音乐:
乐府、李延年和司马相如、北狄和西域
《上邪》《广陵散》
3、唐宋音乐:
“教坊””梨园”《霓裳舞衣曲》、《渭城曲》
曲子词:又称长短句,“曲子”就是曲调,“词”即歌词,合起来指一种新型的艺术歌曲,所以称作“曲词”
4、明清音乐:
民歌——《水浒传》中的《赤日炎炎》
5、近代音乐
(1)、江南丝竹(2)广东音乐:《紫竹调》与《步步高》
(二)西方音乐与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艺术特点:
1、古代巴洛克时期: 《荷马史诗》
1600-1750(巴洛克—“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葡萄牙语)
意大利歌剧(蒙特·威尔第),提倡“激情风格”,提琴制作。
巴赫——伟大的宗教艺术家,《意大利协奏曲》“近代音乐之父”
2、古典主义时期: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3、浪漫主义时期:
早期代表人物:韦伯、舒伯特、门特耳松(发现巴赫)
德国、奥地利、德国作曲家.
舒曼——德国作曲家
肖邦——波兰作曲家
4、现代主义音乐:略
二、音乐的基础知识
(一)音乐的基本要素:
1、旋律:又叫曲调,它由长短、高低、强弱不同的音线组成。旋律被称为音乐的灵魂。
2、节奏:指不同长短时值音符有组织的序列,节奏被称为音乐的生命。
3、音色:也被称为音品,音质,是不同的发声体(人的声节或乐器)所发出的乐音的色彩特质,或是不同的音乐组合的音响构成的音质的特色。
4、和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乐按一定的规律结合同时发出的音响.
(二)、音乐的类别: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声乐和器乐。
按时代分可分为古典音乐很和现代音乐。
按作品有无标题可分为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
风格分为:1、民间音乐: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即兴创作,自发产生,与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音乐,它主要形式是民歌和民族器乐。
2、艺术音乐:艺术音乐又称为“严肃音乐”是指专业作曲家,表演家,演唱,演奏的音乐,讲究特定艺术技巧,追求某种艺术风格,富于深刻内容。
3、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是20世纪兴起的介于艺术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一种通俗易懂,篇幅短小,娱乐性强的音乐。
三、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听觉感受的敏捷性: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音乐是“直
篇9:音乐概论教学教案
授课内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述
一、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
三、 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
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
五、 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在开始学习具体的中国音乐史内容之前,对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为今后的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章知识点:(略)
教学过程:
一、 乐史和音乐史学
1、 什么是音乐史
(1) 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他包括
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
(2) 如何看待音乐是研究音乐史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的音乐
历史观将产生不同的音乐史学理论。
2、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
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家写
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一部主观的音乐史。前者是音乐史,后者是音乐史学,后者是前者在音乐史家头脑中的反映。
3、 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
一是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起来,介绍给每一代人。 二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音乐艺术的规律,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
三是把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音乐的表观手法、音乐的体裁、乐器的形制、音乐创作思想、社会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等,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光大。
4、 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以说,音乐史学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及音乐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
二、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目的
研究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音乐,其时间上限要追溯到中国音乐的起源,下限时至中国古代史的结束,即清王朝的灭亡。
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这门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有这样几方面:乐器及其音乐的产生和演变乐;律学的形成及其发展;作品及其演变的分析与研究;乐谱的解读与研究;器乐、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其研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探时。
目的:一般地讲,是为了继承丰富的历史遗产。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今天的音乐事业。文化是通过历史积累下来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
三、 中国音乐史学的学科特点
1、 历史方面
2、 文化方面
3、 社会性质方面
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 技术性方法
(1) 音乐史料的搜集
(2) 音乐史料的分析
2、 导向性方法
(1) 音乐发展与各方面的联系
(2) 音乐自身发展的传承性
(3) 逆向考察
(二)研究步骤
1、 确定题目
2、 收集有关该题目的基本材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3、 综合材料与分析问题
4、 撰写论文或音乐史著作
五、 谈谈如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
(一)努力掌握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分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音乐两方面。
1、 中国古代历史方面
(1) 语言文字
(2) 目录版本学
(3) 考古学常识
(4) 民族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常识
2、 中国传统音乐方面
(1) 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常识和审美修养
(2) 掌握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和分析方法
(二)投身社会音乐实践,增强洞察音乐史的能力
(三)在研究实践中,培养音乐史学工作者的高尚品德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思考题:
1、 学好中国古代音乐史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2、 怎样学好中国古代音乐史?
参考文目: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冯文慈:《当前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和史学方法问题》(载《冯文慈音乐文集》第200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第二、三周
授课内容: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约80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
第三节 原始乐舞和古歌谣
一、古文献中的记载
1、《朱襄氏之乐》2、《葛天氏之乐》3、《伊耆氏之乐》
4、《弹歌》5、《箫韶》6、《涂山女之歌》
二、远古时期的大型乐舞
第四节 考古发现的乐器(鼓、磬、钟等)
第五节 关于音阶形成的历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掌握古代乐舞、乐器的产生、发展以及远古时期音阶的形成。 重要知识点:
贾湖骨笛、骨哨、葛天氏之乐、弹歌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可考历史有8000年。实例: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贾湖县发现骨笛。 我国早期音乐文化的体现者还有骨哨和舞蹈纹彩陶盆。
第二节 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篇10:清末甘肃教案概论
清末甘肃教案概论
清末发生在甘肃的教案,不论其规模、程度、还是影响,在全国范围来说都算是比较小的运动.尽管如此,甘肃也是这场影响近代中国进程的发生在整个华夏大地的爱国运动的'组成区域之一.本文主要以地域性为突破来说明清王朝末期的这场群众性自发爱国运动中,相对落后、封闭的甘肃所受的影响及甘肃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同全国人民一样所蕴含的爱国热情.
作 者:李兴平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系,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 分类号:B975 关键词:教案 甘肃 清末篇11:虚拟现实技术概论教案
1.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2. 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
3. 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
学习引导
虚拟现实是一个在当今国际上备受关注的课题。如果真正实现了虚拟现实,那么整个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将会发生很大的变革。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当你戴上特制的头盔与手套后,你就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家博物馆中,当你看见一件精美的展品时,你甚至可以从上而下、由里至外仔细地观摩……这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给你带来的一切--近乎完美的真实感觉。
长期以来,人们对真实地再现现实场景有各种想法,然而许多人对虚拟现实这一概念十分模糊,认为只要能够提供三维立体感觉的.系统就叫做虚拟现实系统。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按照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定义,一个真正实现虚拟现实的系统应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能够给用户以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
(2)应当给使用者第一人称的感觉,并有实时任意活动的自由。
(3)用户能够通过一些控制装置实时地操纵和改变用户所进入的虚拟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有景深、有立体感的三维世界,因此要做到完全模拟现实,仅仅靠简单的二维平面图形是不够的,只有用三维系统才能真正模拟三维世界,给用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实现三维场景后,用户在虚拟场景中要有第一人称的感觉,即能体会到一种与现实世界一样的感觉,能够把视点移到所构造成的三维场景中的任何一点,就像在真实世界中可以随意前进、后退、转弯、蹲下、跳起以得到不同的视角,能够实现在现实中做到的一切动作,并能实时操纵虚拟场景的物体和改变虚拟境界。
比如,打印一封信的操作流程为:首先,打开计算机的电源,进入所需要的编辑环境;然后从键盘输入信的内容;最后用打印机将它打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对不同物体--开关、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进行操作,并使它们不断地改变动作。这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同样的,在一个真正的虚拟现实系统中,我们也必须具备相同的能力。
可以说,任何系统只要满足以上三个要素,就可以称其为虚拟现实系统。目前,能够实现前两个要素的系统已经为数不少,但是允许用户直接对虚拟境界中的物体进行操作的系统就不多了。
篇12:浅析篮球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浅析篮球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何 莉
(四川德阳市省德阳中学校)
摘 要:篮球运动的开展与普及,极大地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在初中体育课程中篮球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实情况是教师面临着学生人数多、基础差、学校器材少等实际问题。导致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篮球教学中环节的分布概念不清,对篮球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和选择存在疑惑,最终造成课堂效率低。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篮球教学中环节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合理安排初中体育课篮球模块的教学,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关键词:篮球运动;途径;比赛
我国目前对初中篮球教学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的开展情况、教学方法以及体育课中篮球教学的理论层面,对初中篮球教学中环节的研究还比较鲜见。
一、体育篮球运动的单元教学
在初中体育课中篮球教学模块的学习中,仍有大多数学生对技战术单元的安排、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组织、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赛法等环节存在较多不满意的地方,如单元安排不合理,课堂组织效率不高,教师讲解示范不够明确,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比赛安排不够合理等。这些都降低了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很多专家学者都认识到单元教学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它是以课为基础的基本教学单位,教学单元就是教学整体构建中的一个基本结构。因此教学单元构建也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在初中篮球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战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所理解的体育教学单元均是以运动项目为基础来划分的,而且是以单一运动技术为基础来划分的,如篮球的移动单元、传球单元等。但是,当我们把教学单元看作教学的完整的基本单位来理解的话,这个结构绝不是以单个运动技术为基础可以构建起来的。
二、初中篮球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初中篮球教学中大单元的构建是学生学会、学好篮球的有效途径。首先,单元是由若干节课组成的整体,一般说来,体育课的一个教学单元小到2节课。大到7~8节课。而采用大单元(一般在10节课以上)不仅增加了篮球教学课时数,而且改善了以往因课时不足带来的种种问题,为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保障;其次,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应是以运动项目或课题(篮球)为主的整个系列,而不是单个或单一的某项技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理论联系实际,技术分类,按其性质、特点,力求相互连接,确定重点,抓住基本技术的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水平的高低、敬业精神、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法运用的恰当,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单元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划分,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方法有练习法、语言法、直观法等,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也是有效课堂的表现。
在篮球课中,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来选择组织的形式。如采用分层次教学、异质分组教学和友伴分组教学等组织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初中篮球教学教材组织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1)受教学进度的制约。(2)受篮球技战术特点的制约。(3)受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的制约。因此,教材组织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便于在教学中视学生掌握的具体情况做好学习、复习、巩固、提高的搭配。另一方面,要从便于掌握篮球运动特征的技术开始,即从熟悉球性着手。如果场地器材有限,教师可以采取以篮球教材为主进行分组轮换的方式教学。投篮是篮球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相对少的课堂时间内,学习传球,运球技术之前应相对较大比重的安排投篮教学。
讲解与示范是篮球技术教学中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动作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掌握某一技术动作首先要进行观察,然后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学生再将存入大脑中的动作表象在脑中回放,同时做出动作。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教师应对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动作进行重点讲解;重复示范,让学生边做边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
加强比赛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比重。比赛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比赛能够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赛的安排应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的任务和目标;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比赛并得到锻炼。赛后,要及时地评价与总结,让学生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比赛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激励,带动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比赛中必须遵循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对抗竞争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技术技能运用的熟练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强。体育课如何划分单元进行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2):21-22.
[2]陈希波。关于篮球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04):88-91.
★ 体育理论课教案
★ 体育教案-理论课
★ 有效教学模式论文
★ 体育论文范文
【体育教案- 篮球运动概论(共12篇)】相关文章: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研究论文2023-08-28
论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内容2024-01-03
艺术概论教学总结2023-10-07
大学教师述职2023-08-31
苏州大学硕士招生专业参考书目-005 体育学院2022-05-02
教学工作总结2022-08-26
教师资格面试英语自我介绍2022-08-16
铁道概论教学总结2023-09-03
大学生自我评价和总结参照2023-05-01
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