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4-01-16 07:34: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推荐15篇)由网友“iyoou”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1: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论述了在21世纪人才培养多样性教育观的背景下,基础课材料力学课程中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内含双语教学,外延计算机应用,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环境,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 者:李崇志 李国义 鄂毅男 LI Chong-zhi LI Guo-yi E Yi-nan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系,黑龙江,大庆,163318 刊 名:中国地质教育  SCI英文刊名: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14(2) 分类号:G642.3 关键词:材料力学   分层次   教学  

篇2:独立学院微积分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关于独立学院微积分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独立学院开展微积分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介绍了我院微积分分层次教学实践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在建立了初步的微积分教学体系基础上总结还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分层次教学;微积分

一、实施微积分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微积分是各院校各专业必修且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为从事所学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学好微积分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来源的不同,学习基础的差异,以及将来学生就业取向的不同,分层教学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了。这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指导思想

我们在深入学习和深刻体会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运用国内外关于微积分课程在大学教育特别是独立院校中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认真总结我们几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我院微积分课程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有区别地制订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营造和谐教学环境的需要。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分层教学模式

我们从教学研究入手,了解和分析过去几年分层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微积分分层教学大纲;分层次组建提高班、辅导班;亲自组织教学,编写出相应的辅导材料。在深入调研和教学的基础上,对分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意见,使其更有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与兄弟院校及专家共同探讨,以期在分层教学的`理论上有新的看法和观点,对今后的分层教学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1.微积分教学班分层次。常规班:常规班中有规范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弱化偏难的理论证明,注重基础计算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讲课速度和手法适合大部分学生,同时为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后进行统一考核,按照平时成绩40%(其中考勤10%,作业10%,测验5%,期中考试15%)和期末成绩60%计算总评成绩。

提高班:提高班中有规范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针对基础好、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开设微积分提高班进行培优教育。提高班主要由教授授课,同时配备年轻教师进行辅导。授课内容是教授多年精心准备和设计的,并配有相对完备的授课教材和辅导资料。

辅导班:教学对象主要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该部分学生通过辅导班老师更加细致的讲解,消化吸收在常规班中不能理解的内容,达到掌握基本知识,通过考试的目的。教学内容着重于基本内容的讲解,加强典型习题的练习。对于辅导班的学生,也建立了平时辅导体系。

补考班:由于微积分是大一开设,大二至大四成绩不合格的同学累积的人数相对教大,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不要因为数学影响毕业,教研室做了大胆的尝试,为此开设补考辅导班,采取平时成绩占50%(其中考勤20%,作业20%,测验10%)和期末占50%的方式考核。 2.微积分分层次教学实践分层次。数学竞赛班:本层次针对参加天津市大学数学竞赛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基础扎实,具有接受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竞赛班主要是在新生第二学期开课,依据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考试大纲,采用专题式讲解,着重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快速准确的解题能力。

数学建模班:数学建模班主要是利用期末和假期的时间进行授课,通过教学与竞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并借助计算机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考研辅导班:该班的学生主要是大三准备考研的学生。考研辅导班开设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由在辅导考研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给学生授课。

(二)分层教学的现状

1.学院领导及教务部等部门对分层次教学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从学分的制订(提高班3学分,竞赛班3学分),学生的管理,课时的分配,教师的安排到各种经费(教师的授课费、各种材料费、资料费、获奖的奖励费等)都给予周到的考虑和大力的支持。这对于激励学生的积极性、稳定教学秩序、促进教学效果起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2.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数学教研室现有教师21名,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专职教师8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12名,讲师5名。

3.有相对成型、适用的分层教学辅导教材。对于提高班、辅导班、竞赛班的学生,我们也和普通班的学生的要求一样,严格考勤和纪律,有统一的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制度。分层教学辅导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为四部分:《提高篇》《普通篇》《基础篇》和《竞赛篇》,这套教材的内容深入浅出,精讲多练,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的实际,与普通班的教学同步。这就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空间。

(三)分层教学的特色

参加辅导班、提高班的学生不脱离本班的教学,这对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参加提高班的学生回本班后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做一些辅导答疑工作,加强了原班级的学习风气,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参加辅导班的学生由于没有脱离本班,所以他们没有失落感和自卑感,在辅导班学习完后,回到原班级中仍可找到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起到稳定作用,坚定自信。

四、课程建设过程中还需做的主要工作

(一)优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立足于现有教学团队,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通过严格实行“传帮带”制、积极参加培训交流、深造进修和晋升职称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优化师资结构。

(二)深化教学改革

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教学手段。具体内容为:①制作网上教学系统,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②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渐形成以传统教学即板书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③建立试题库,改变命题方式,完成成套试卷100套,结合人大版试题库系统微积分部分1道题目,根据大纲要求组卷供学生考试使用。

(三)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扩大受益面

根据学生基础差异、专业要求差异和实际需要,继续完善微积分“常规班—辅导班—提高班—竞赛班—建模班—考研班”分层教学模式,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建立适应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微积分教学体系。

篇3:《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钦亚洲,朱建民,崔延松

(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为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改变目前学生普遍厌学的情况,本文探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可表述为“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三个流程,由五个教学环节实施。通过教学效果检验本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力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学习兴趣

一、概述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机械、土木、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力学概念和公式,进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自身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公式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一种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三个流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力学》教学过程,提高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达到《理论力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将在下文中展开阐述。

二、本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1.选定小组讨论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内容的选择主要由教师确定。教师在选定学生小组讨论内容前要准备充分,结合目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章节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若教师选择小组讨论内容偏难,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适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目前《理论力学》教材一般包括三方面知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每部分内容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如在静力学部分,包含的知识点有静力学概念及公理、力系的等效及简化、力系的平衡、桁架静力分析与摩擦平衡分析等内容。静力学部分选择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时,教师尽可能避开“力系的等效及简化”这部分内容,这是由于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较多,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以自行理解掌握。同时这部分知识内容包含的公式推导也较多,没有一定相关知识积累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在静力学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选择“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一小节作为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这是因为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主要应用前面所学过的刚体系统的平衡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公式推导比较少。在学习过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相关知识后,学生完全可以将所学平衡问题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静定桁架分析和计算中去,所以静力学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是合适的。再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最好不要选择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关联不多,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新的知识点。此外,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也非常重要,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内容理论多、概念多,并且知识点内容相对抽象,不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对于运动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点的速度合成知识为基础,是点的速度合成知识在刚体运动中的应用,所以选作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是合适的。对于《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质点系的动能与刚体的动能”这一节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且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所以比较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分组讨论。将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并至少提前一周将所讨论章节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准备所讨论章节的知识内容。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保证小组讨论过程的质量,可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在进行学生小组讨论前,要求组长制订小组讨论的详细计划,包括小组讨论的时间、地点、次数,以及每次讨论的主要问题等,这样便于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保证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除此以外,由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在课余时间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成果提出要求。例如,教师可要求组长提供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如小组讨论时的照片、讨论记录等。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小组讨论后学生要形成对所讨论章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讨论环节完成后,针对讨论主题,小组要形成完备的PPT文件,并推选出小组讨论汇报人,以便课堂上向其他学生汇报讲解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3.学生汇报。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按照小组讨论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讨论成果的课堂汇报讲解环节。在学生课堂汇报讲解前,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后提交的PPT成果进行审查和把关。教师课前要与学生汇报人进行沟通和探讨,帮助学生汇报人理清思路,掌握学生课堂汇报讲解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上讲解和汇报的效率。

例如在静力学“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部分,我们安排每小组汇报讲解20分钟。这样按照我校一节课40分钟,可以安排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学生汇报讲解的内容包括小组讨论中所形成的章节知识要点、例题及存在的难点等。

4.释疑点评。学生讲解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讲解章节内容释疑和点评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对所讨论章节知识点仍存有疑问,或是对所讨论知识点的重点归纳有所疏漏。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讲解汇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对于学生疏漏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部分的章节内容,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中发现,学生对零力杆的判定这一部分内容存有疑问,理解深度不够,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中甚至未提到零力杆的判定问题。而零力杆的判定是进行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对于简化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计算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内容不能忽略。因此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零力杆判定内容进行释疑和重点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形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疑惑及时点评。由于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讲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5.巩固、检查及考评。此环节为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巩固、检查以课后作业为主。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检验这种教学改革模式的效果。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对比发现,学生对于进行新的教学形式讲授的章节内容,即进行了“学生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教师释疑教学”环节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章节。同时,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的学生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计入平时成绩。按照学校要求,《理论力学》课程最后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平时课程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平时小测试、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30%)。通过对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学生进行考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积极性,促使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

三、结语

《理论力学》是多数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土木、机械、交通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本身偏难、知识点多,造成目前学生普遍厌学,学习兴趣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并积极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检验。经过本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范钦珊,陈建平。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苏禾。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几点体会———在理论力学教学中[J].力学与实践,,34(3):78-80,94.

[3]宋少云。在理论力学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的改革实践研究[J].力学与实践,,35(3):85-86.

[4]盛国刚,邓军,李学罡。理论力学素质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教育,,(3):113-114.

[5]徐小丽,金春花。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97-98.

[6]余为。提高理论力学课程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63-164.

篇4: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1经典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及要求

依据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力学课程的建设现状,经典结构力学的基本教学要求为: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力学概念与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具体在教学内容上,就是在掌握静定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超静定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主要指力法与位移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一种工程实用手算方法(渐近计算法),并能使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结构计算,能对结构的受力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

2工程实用手算法教学内容及要求

依据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确定了结构力学课程工程实用手算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为:能够应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与无侧移刚架的内力,能够应用二次弯矩分配法与分层计算法计算刚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能够应用反弯点法与D值法计算刚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其中,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通过经典结构力学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课时数为4学时;第二、三部分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课时数为6学时。

3工程实用电算法教学内容及要求

工程实用现代电算方法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求解器与PKPM设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其中,结构力学求解器的教学主要通过经典结构力学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课时数为6学时;PKPM设计软件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来完成。本部分的基本教学要求为: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力学求解器进行结构力学作业自检,并能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运用力学求解器与PKPM设计软件进行整体结构与构件的内力、变形计算。

4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及措施建设

4.1课堂教学方法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结构力学课程在数学—力学—结构工程课程体系中的桥梁地位和关键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学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适宜、先进、灵活,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法。课程组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根据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和质疑式教学方法[4],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4.2课堂教学手段建设

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课程组教师自主编制了结构力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所无法表达的内容,比如在介绍如何把实际结构简化为理想的结构计算简图时,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各种实际建筑结构,这样的表达简单、清楚、准确,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介绍结构变形的发展过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可以把实际工程搬进课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了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充分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6]。为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程组教师建成了结构力学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把电子版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教学课件、自学参考书库、习题库、考研资料库等资源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使用。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并对学生进行答疑和辅导,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适时交流互动。

4.3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指综合训练与工程实践两个阶段,具体包括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这两个阶段,要求课程组教师全部深入到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用手算计算方法与现代电算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设计内容选取恰当的工程实用手算法对结构进行内力计算,并要求80%的学生能应用力学求解器进行电算校核,以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在毕业设计中,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工程特点选取正确的结构计算简图,然后再选取恰当的工程实用手算法对结构进行内力计算,并要求50%的学生能够应用力学求解器或PKPM设计软件进行电算校核,以达到工程实践的目的。

4.4创新素质教育建设

一方面,课程组教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并积极为授课班级的学生开展学术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科研立项。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平均每年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30余项,大大调动了大学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选取部分优秀学生参加省级结构设计大赛。首先在校内组建5个~10个参赛小组,每组由两名课程组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进行校内比赛,然后根据比赛结果选取3个~5个小组参加省级比赛。近年来,多项学生作品获得了省级一等奖、二等奖,课程组教师获得了多项省级优秀组织奖。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志。山西建筑杂志简介详见

4.5考核方法建设

本着“重平实、重应用”的原则,将期末一次性考试变为多层次、多方式的考核,具体内容包括: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对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采取每章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考核,以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对部分工程实用性较强的内容,采取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只对经典理论部分进行考核。

5结语

经过四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知识—训练—实践”为主线的良性循环的新型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突出了经典结构力学的核心地位,兼顾了工程实用手算法与现代电算法的综合训练与工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力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工程实用手算能力与电算能力,确保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篇5:理论力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理论力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从理论力学的`特点出发,结合理论力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情况,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我校理论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作 者:杨亚平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建筑工程系,西宁,81001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420 关键词:理论力学   课程建设  

篇6:《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关于《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身边及生活中获取的各种课题为学习载体,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开展主动性研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不断构建及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研究方法,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f},研究型课程能够极大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3, 4]因此,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侧重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中,对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方式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或者只进行了小范围的探讨,或者未开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工程概论课》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研究型课程理念的课程设计方案及学生能力培养方法

一、课程改革目标分析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该课程通常作为针对非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环境现状,是当代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使非环境专业学生能够对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污染的治理方法和原理有所了解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深人贯彻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环境工程概论》成为环境类专业新生学习的第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新生的人门课程,《环境工程概论》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概论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基本内容既包含了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及治理原理与方法,也涵盖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同时还介绍了环境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每一章节的内容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散,传统的单个教师主讲的“灌人式”全讲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仅让授课老师上课吃力,浅显且泛泛的内容对学生也缺乏说服力,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课堂气氛不活跃

对于刚人校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只局限在媒体报道的“雾霆”、“温室效应”、“富营养化”及各种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方向及内容在此情况下,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应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总体讲授,使学生对环境专业有总体认识然后,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环境问题,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一些研究型课题的学习这些研究型教学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基本原理、解决措施等进行深人了解这样,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既熟悉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方法,了解到环境工程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践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

1.成立课题小组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

2方案设计与实施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

1.成果展示与评价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

2.成绩评定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6]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

三、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两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完善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记录下课题完成过程中的日记与心得,不断总结课题完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无改进措施,如成员分工情况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等

2.教师对课题完成过程的反思如根据每个课题完成情况,评价课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研究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期在今后的研究型教学中不断完善

篇7:浅析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论文

浅析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力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教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建筑力学》为例,主要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三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建筑力学》作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纵观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状况,学生往往认为《建筑力学》最难学,也是考试及格率最低的一门学科。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热潮,笔者从《建筑力学》入手,试图构建一套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一、学情分析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与数学、物理有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整体不高,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建筑力学》非常吃力。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建筑力学》前几次的课程中还能跟上进度,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在力矩这节的知识点上开始觉得吃力,认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于是有部分学生放弃努力,等到这门课程全部结束时,他们基本上一无所获。根据学生状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讲授《建筑力学》时应做到有的放矢。即使同一个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亦千差万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甄选

1.精选教材。目前,高职院校类《建筑力学》教材有很多种版本,有相当一部分与本科院校教材相似,内容较深,并不是很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精选适合学生的《建筑力学》教材,这点很重要。教材内容既不能太深,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不能太浅,知识体系不连贯。

2.甄选教学内容。《建筑力学》这门课程是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在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课时大大缩减,如何在有限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知识点,这就需要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甄选。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相关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这里着重要强调的是在甄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后续课程《建筑结构》的需要,因为这两门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建筑结构》主要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弯构件、受压构件、梁板结构,以及在实际工程里用得比较多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相应的,《建筑力学》应该学习的主要内容有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以及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其中,重点部分是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杆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这两部分内容在《建筑结构》课程中应用很多,主要体现在各种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面。 由此可见,《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孤立教学。《建筑力学》是为《建筑结构》服务的,而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重在应用,强调技能,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进行培养,所以《建筑力学》里很多有关设计计算的内容并不需要掌握,只需要讲授后续课程《建筑结构》所要涉及的知识点,够用即可。鉴于这两门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授课教师可以尝试为同一人,这样能够准确把握两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前后联系。笔者和同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这样执行的,两门课程的内容相互交叉,在《建筑力学》教学活动中略微提及《建筑结构》的内容,在《建筑结构》的教学活动中回顾《建筑力学》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掌握这两门课程,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师单纯的教法,还应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与学应统一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的整体思路。针对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建筑力学》难学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为:课堂讲授(定理讲解法、案例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作业)→作业点评。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教法与学法交织起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

2.上好习题课。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上好《建筑力学》的习题课,它是《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和加深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每讲完一个知识模块时,应及时进行习题课的练习,如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杆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这三部分通常是习题课的重点,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好每一节课。同时,应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速度的掌握,结合高中学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个熟悉的切入点,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讲完知识点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课堂内消化,不能急于讲解下一个知识点。笔者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过程中一直秉着宁缺毋滥、宁精勿多的教学理念,力求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就能掌握一个,不贪多,不提倡囫囵吞枣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先行性和广泛性对其他课程的影响深远并有辐射作用。所以,在《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共同努力,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把握好课程定位,精选教学内容并与其关联课程相结合,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寿梅.建筑力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春梅.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3).

[3]章鸿雁,韦东生.谈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4]胡兴福.建筑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8:数学分层次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数学分层次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一、数学分层教学理论

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繁琐、复杂的课程,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可能会出现成绩分层的现象。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参差不齐,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不顾学生素质的差异,沿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很可能会导致“吃不饱”和“消化不良”,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当不利于学生学习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充分发展。分层次教学的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它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它提倡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令不在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在教学要求、途径、方法、难易程度上进行一定的区分,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进步,做到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分层次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围绕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学生按照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依次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层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兼顾学生学习水平不一的情况,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基础差距,以提高整体素质。

二、数学分层教学具体实施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学习气氛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多或少会承受不同的压力,所以分层前的思想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理解分层的目的是以更适合学生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案帮助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以便达到整体的优化,而不是人为地划分优劣等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不断纠正教学中的失误,制定出更适合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类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类是拔尖的优等生。根据层次的分类,学生不同层次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对学习感到比较吃力的学生,整体提高学生水平。分好层次以后,教师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A到C类教学目标难度递增。例如,在教授“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A类学生仅要求牢记公式和能够直接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B类学生要求能够理解公式的推导和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C类学生则要求懂得如何进行公式的推导,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来解决一些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同样,在数学预习上的要求也分为三个层次。例如:A类学生要求主动复习和预习,基本看懂预习内容,带着疑问听课;B类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遇到不记得的知识点时自觉复习;C类学生需要熟练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还要能够主动推导。

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不断进行反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保障。数学课堂中既要完成教学内容,又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安排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以B类学生基础为基准进行讲解,课堂中要注意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吸收,A类学生能够基本理解,B类学生能够基本掌握,C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同一内容,教学完成以后,练习的题目也可以划分难易层次,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巩固要求。例如,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①什么叫函数?映射?②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③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④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⑤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⑥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A类学生回答①②题,B类学生回答③④题,C类学生回答⑤⑥题。

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最简单的途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学习以后,收益可能会不同。所以,同一份试卷,考评出来的成绩可能会存在差异。但是不同学生的进步程度不能仅靠成绩来判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要求不一样。A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目,争取在自身水平不断提高,更上一个层次;B层次学生要求成绩保持中上水平;C层次要求保持优秀的成绩并且不断超越自我。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估不仅仅依据成绩的好坏,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进行评估,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以帮组学生学习水平提升一个层次,统筹学生整体的综合发展。

篇9:交通工程专业GIS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交通工程专业GIS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本文通过分析交通工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提出了符合实际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结合几年的'教学实或,对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进行了解.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得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交通发展趋势.

作 者:吴立@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长沙,41007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交通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教学  

篇10:谈基于MOOC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谈基于MOOC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MOOC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大课堂,本文首先阐释了MOOC是什么及其特点,随后结合MOOC课程模式的发展及应用优势,对当前的MOOC课程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并提出基于MOOC的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MOOC;课程教学;计算机类课程

MOOC在国内又称“慕课”,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通俗的说,MOOC是为了增强知识的传播而由来具有协作和分享精神的组织或个人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1]。

一、MOOC的主要特点

MOOC最突出的特点是自主性:由于MOOC一切课程均由网络提供,观看视频都要在线进行,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因此学员能随意安排时间,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极高。MOOC具有大规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同时参与同一MOOC课程人数无上限。学习者的数量可以达到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优质的教学资源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最大规模的共享。只要互联网遍及的地区,凡是在MOOC平台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者,都可以畅所欲言、互动以及探讨问题,有利于分享不同的观点,也有利于某一难题的立体化解决。MOOC具有开放性的特点:MOOC面向全球的学习者开放,来自世界顶级名校的课程都是免费开放的,学习者可以无障碍的获取信息和知识。MOOC课程学习资源面向学习者开放,学习者可以自行加工、整合以便于知识的消化或传播。教师的授课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呈现开放形态。

二、MOOC对于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价值与问题

(一)MOOC对于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价值

1)MOOC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注重教学的个性化。这与现代高校本科教学“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不谋而合的[3]。学习者利用课外时间在MOOC平台上进行自主课前学习,跟不上教学节奏也没关系,因为学习者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可以学习新知识也可以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2)MOOC充分体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理念,这和现代高校本科教学的价值取向相一致。MOOC平台上的课程都是在线优质课程资源,MOOC具有开放共享的特点,人人皆可学的理念得到了全世界人的认可。3)MOOC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改进教学的前提是科学的评价。在教学评价上,MOOC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和多元化评价主体,强调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评价过程也可以间接反映出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

(二)MOOC在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MOOC有很多优点,在一些理念上契合了现代教学的价值取向,对教学改革有很大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完全通过MOOC进行教学,较难实现树德育人的价值取向。老师和学生不能面对面交流,在育人方面和情感培养方面效果不佳。而且老师不能实时捕捉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据此做出适当调整。MOOC的本质是基于互联网在线教学与学习,学习者学习需要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网络终端设备。因此必须是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才可以观看、学习。对于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这种学习方式是无法实现的。

三、基于MOOC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针对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出针对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设计

明确MOOC课程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以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普及为教学目的,以符合计算机人才的复合型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

(二)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计算机类知识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大学计算机基础MOOC课程内容选择从挖掘学科前沿知识新知识、高效利用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网络精品课程和积极开发跨学科综合应用课程这三个方面入手。

(三)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构设计

1)从课程设计定位方面、课程发布定位方面和课程管理定位方面来说,教师是MOOC课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结合学科特色,根据所开展的相关MOOC课程的目标,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接收学习者向公众账号发出的问题,并对学习者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习者学习进度进行评价。2)学习者学习方式设计。学习参与工具改革,学习交流工具改革。可以采用社交平台软件作为第二课堂进行学习交流。学习者通过Facebook、微信、QQ群等社会性工具参与到学习中,或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记录博客,分享学习体会等。3)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学媒体,它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在MOOC课程中,课堂组织者通过课程中心平台发布讨论主题、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通过这种教学媒体,可以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设计和实施措施

为了达到优化MOOC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目的,从传统的单一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主体和多样化评价方法。可从基于课程结业认证的考核评价和基于学分制改革的学分认证考核评价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基于校企合作的MOOC课程实施模式和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MOOC课程实施模式这两个方面构建。

四、结语

MOOC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虽然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取代大学教育,但其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在新一轮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吸取MOOC平台课程优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变革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机会,必将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3):30-36.

[2]李隆帜.基于大数据技术的MOOC教学质量评测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1-45.

[3]熊华军.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历史与现实[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1):19-23.

篇11: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电力系统分析”传统教学偏重对理论分析和方法计算。由于“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复杂,包括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等,对这些理论计算分析大部分都是以原理为主,实践验证较少,不能让学生在认识中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往往脱离。一方面实践环节的内容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力。另一方面,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原有的实践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表现为“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涉及的内容更广泛、综合性强、概念多、计算繁、公式推导复杂等特点,这些都需要实践教学来验证,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挑战。塔里木大学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是新增专业,起步比较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目前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存在重理论和知识传授,缺乏对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问题,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比较处于辅助作用。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对科研重视,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少,实验内容不丰富。另外由于资金投入问题,实验基地的建设未能跟上现代化电力系统的发展步伐,高水平的实验人员缺乏。例如《电力系统分析》的电流计算的内容,过多地介绍算法的原理,因实验设备不足,无法上机实践验证。这些问题影响了我校电气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2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2.1增加与本课程相关前沿科学实践问题的'介绍

增加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相关联的现代化科技知识的介绍,这对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了解有很大帮助,比如对电网大数据、电网智能化现代化等结合实际电网进行讲解,而作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这些最新领域实际知识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的电网数据计算了解更深刻。

2.2结合企业对实践教学探讨

对于农业大学,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增加地方电力企业相关专业内容,提高对行业知识的认识,重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和应用型的卓越工程师人才。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对电力系统、发电机短路现象分析以及自动励磁调节系统、柔性输电装置的特性等内容知识讲解。争取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将书本知识和电力企业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的电力工程师,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地方电力的基本情况,具有初步的电力实践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建立课外实习基地

电气工程专业在阿克苏电力公司、农一师电力公司建立实习基地。在每年的6月份组织农电和电气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为期10天的参观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调度中心、各个电压等级的变电站、无人智能电站、发电厂以及营业收费厅等熟悉和学习,充分了解电力系统的结构和工作状况,通过课外实习基地,不仅使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地方电力系统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继续探索电力知识的积极性。

2.4增加提高实践认知的辅助教学环节

在开设“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时,对于复杂的“电力系统分析”内容包括稳态分析、短路分析、潮流计算等设计,引进了“电力系统分析仿真”软件,利用阿克苏电网、农一师地方电网等实际运行电力系统数据,通过地方实际电网模拟操作电网运行,使学生在校就能获得与实际系统操作几乎相同的训练。

2.5实验方法及实验手段的改革

完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在“电力系统分析”实验中,主体是学生,实验的考核依据是:做实验的平时表现、操作是否能完成、报告填写是否认真和详细等部分组成。每次实验成绩都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全部实验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在学生开始做实验后,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能独立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启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对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台,学生分组完成潮流分析实验、短路电流计算实验以及整个系统工作实验等重要实验。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各类计算、线路搭接到实验分析和撰写报告等系统工作都由实验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结语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必须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包括实验和实习设计等)。学校是发挥教、科、研优势的地方,通过和企业合作、依托地方政府才能发挥学校的作用,完善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式的服务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他们创新能力作为目标,不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还有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宽实习合作领域范围,形成“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克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以往实践教学的不足。为了提高“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应该做到:一是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实验、实习质量,努力做到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教学中找到兴趣点。二是通过地方电力企业的实习,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对电力系统有了全局认识,增强应用意识。

作者:李建军 孟令鹏 杨伟杰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靠社,张欣伟,宁联辉,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126-128.

[2]李滨,韦化,祝云,等.教学与工业实践紧密结合,为电力工业服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4):4-6.

[3]王美仙,杨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70-71.

[4]朱兰,韦钢,符杨,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教学方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128-129.

[5]张晓花,朱陈松,朱昌平,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实践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118-121.

篇12: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实践与反思论文

一、引言

自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都实行了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的骤增直接导致师生比例的下降。在师资短缺的情形下,学校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大班英语教学。诚然,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不可否认的优点,比如,大班教学重视语法和翻译的操练;大班授课能节省人力物力资源;大班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的课堂气氛。但是,实践表明,在一个学生英语基础存在差异的自然班里,教师按统一的教法,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无疑存在了一定的弊端,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和教学效果。分层次教学由此应运而生。

分层次教学或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年龄、水平、智力、性别等)组织不同的课堂教学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它是对传统的大班英语教学的一种改革尝试,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能够促进广大英语教师因班施教、优化课程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我校传统英语教学注重以自然班为单位集中授课,临床系大专班的学生也许高考总分差别不大,然而在英语单科成绩上有时却相差悬殊。尽管教师精心组织教学,但常常陷入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两难境地,同时也形成“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教学局面。长此以往,既挫伤了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打击了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按自然班安排学习的制度已经成了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他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那么学习者就不可能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不是太难理解不了,就是太容易了,这样就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Krashen,1982)。从教学实践来看,施行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与i+1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李炯英等,)。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基本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原理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挖掘和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保证其最佳的教学效果。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次教学便是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三、分层次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

为了便于进行有效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管理,避免给排课、教师资源、教室安排带来问题,我校没有完全打乱自然班,在09级和10级临床系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新生入学测试将六个自然班各划分为A、B和C三个层次小组,每组约50人,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A层学生入校时词汇量已达1500个左右(入学成绩在80分以上);B层学生为大多数,有700至800个词汇量(入学成绩在50分以上);C层学生外语学习早已掉队,词汇、语法几乎都得从零开始(入学成绩在50分以下)。

对于英语基础较好、学习自主性较高的A组,其培养目标为毕业时达到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水平或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笔者认为,教学中除了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之外,更应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即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适当压缩精读教学时间,留出若干时间来进行这方面的强化训练。比如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A组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对泛读的PassageII进行角色扮演,自主讲解,自主翻译,然后通过口语游戏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可以锻炼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并能克服胆怯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B组,重点以把握教材内容为主,力争不存在缺、漏、忘、记忆混乱等现象,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培养目标为一次性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部分学生毕业时达到A组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课堂要求,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在学习新单词时,学生能够用所学的词缀的含义对新单词的意思进行大胆而合理的猜测。

对于C组,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达不到初中生的水平,教师应在基本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精讲多练,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英语基本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口头交际能力,毕业时达到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水平。在本组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从音标教起,补充一些初、高中的重点、难点语法知识,再贯穿一些简单的英语小游戏,使学生能够在拾遗补缺,跟上大学英语学习的同时,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提高学习的信心。

四、分层次教学的优点和问题分析

分层次教学有许多优点。首先,它能够使教师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比较、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调整后,学生视野开阔,横纵向均有比较,学习劲头足;其次,分层次教学中,学生起点和终点水平比较明确,教学是在规定级别中进行的,因此更能节省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学效率,确保外语教学质量;第三,对C层次班级的学生单独授课,解决了在自然班由于听不懂课而产生的自卑和消极放弃情绪;而A层次班级内部在学习上的竞争机制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学生盲目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从而在全年级形成科学的良性互动的教学格局,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从而整体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事实证明,分层次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由于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这种有些简单的分层次教学模式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很难根据一两次考试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层次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三是往往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理论上讲,客观上不存在着一种完美的机制:既能使一部分人受益,又能完全避免对他人的影响。学校管理者所能做的就是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以求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在分层次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语言习得主要依靠可理解输入,但也深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A层次班级的学生容易满足现状,C层次班级的学生则容易表现出厌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千方百计地提供“合理的”语言输入的同时还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2.分层次教学不能降低教学要求,应在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和教学方法分层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分层,各级测试必须统一标准。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起一个以大纲为准绳的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英语分级测试试题库,试题的信度和效度要具有科学性,使分级考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

3.分层次教学中的跳级和留级滚动制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学习潜力的余地,使学生变学习压力为动力,从而改进英语学习中某些不良风气和沉闷氛围。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怀才。英语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李炯英,戴秀珍。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篇13: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作者/ 宋若飞

摘 要:为了更好地响应大学体育改革的号召,并取得更为优秀的体育教学成果,体育教师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两方面进行改进和调整。分层次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一种发展契机,更成为大学体育教师纷纷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教师充分发挥其对于大学课堂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能够有效地发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学效果因此而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根据大家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体育教学效果的评定往往是以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为依据来进行的,事实上,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公正,严重影响了体育的教学效果,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则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为此,本文将对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策略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分层次教学的重点

1.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

客观上来讲,每个教师所带领的学生均有着不同的体育锻炼水平,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公正性。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提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要求、内容以及方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从而使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最优的发展。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班级或者是小群体,其组织形式主要是分层练习和分类指导。对于同一个体育项目的教学,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身体素质,而且他们对于某个体育项目的认知度和兴趣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因此,结合学生多层次的水平并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基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不管是制订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还是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是关键所在。由于教师所带领的学生面广量大,给教师在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的过程带来很大的困扰,但是对于这一环节的工作仍然不能懈怠,必须对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心理素质、智力水平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都要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处于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学生均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因此还要对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并作出综合性的.评判,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层次上的变化,并在教学方法和要求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3.合理划分教学层次

划分教学层次的过程其实并不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均能对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将教学对象按递进的关系进行分组划分,这样的一个工作便是教学层次的划分,它是分层次教学方法实施的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层次的划分往往会随着教学对象、教材等改变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1.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与之符合的教与学目标

虽然班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可以根据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将其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并设置与之对应的教与学目标,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进行跑步之后都能得到自己的食物,从而使优等生吃的好和中等生吃得饱,相比之下,差等生只能先解决“温饱问题”。

2.分组的依据和方法

(1)在对学生分组划分时,它是依据男生、女生的身体素质而在体育开课之前来进行的。对于不同的组,对于学生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比如,可以把学生划分为A组、B组和C组,对于A组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仅达到了教学的要求,而且还在技术和能力上面均有所拓展,使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更高层次的提高;而B组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做得比较好,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够很好地运用;但是C组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所学技能的运用方面仅仅达到了基本水平,不过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2)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运用一些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外,对于“非常规”的方法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充分调动起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可以通过对练习量进行调整或者修改来实现以质代量和以质偿量。优等生可以和差等生进行动作技能方法的沟通和学习,对于差等生动作错误的地方,优等生可给予帮助,使双方达到互补互助;通过增加障碍法来逐渐增加动作的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目标任务;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引入一些课堂教学内容等。以上这些方法,均能促进分层次教学方法的有效实现,为缩短各层次学生在动作技能的掌握水平上面的差距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使学生的体质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下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例如,某大学的女学生在进行50m的短跑时,平均成绩从两年前的9′44缩短到9′02,这其中有一部分完全得益于分层次教学方法。

2.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分层次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保证了全体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从而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感,使得学生充分发挥了其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

3.拓展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较为严格的要求,比如,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进行周密的考虑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等,而且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这样间接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黄尚军。分层次处方式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实践[J]。内江科技,(06)。

(作者单位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

篇14:浅析板壳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浅析板壳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阐述了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总结板壳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双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板壳力学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教材

双语教学的意义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加强国际合作,资源共享,经验互通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急需既掌握多门科学技术,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在大学的部分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迅速与国际接轨。同时,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外语的学习,实现了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之间的衔接。

双语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掌握专业动向、参与国际交流、直接接触学科前沿的广阔空间。目前,全世界的科技论文和书籍70%以上都是英语表述,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应具备在第一时间里汲取世界上最新专业知识和资料的能力。通过在力学领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培养未来的力学工作者迅速接触力学发展前沿。

现代西方力学教材与我国力学教材相比,具有学科渗透性强、习题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特点。让工科院校的学生直接接触和学习这些原汁原味的西方教材中的力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双语教学的实施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势的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鼓励广大教师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为系统全面的'专业外语能力。

板壳力学课程是我校工程力学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指定选修课,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已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已过了英语六级。并且学生对专业知识已有了较深入地了解,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同时,这门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外语水平进行课程的选修。

基于教育部启动的“双语教学课程改革计划”的精神,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双语教学教材,基本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教师和学生能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笔者选用的是Timo shenko的《Theoriesof platesand shells》这本教材。此外,我们将徐芝纶的《弹性力学(下册)》作为学生学习参考书,让学生对中、外力学书兼收并蓄,通过比较、分析,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收益。

具体教学措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板书全部用英语,课堂讲述内容穿插使用英语,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英语的使用量。

(2)每次课前,将本次课用到的专业词汇书写在黑板上,并对较特殊的词汇进行详尽的解释。在讲解过程中经常强调和解释一些重要的专业外语单词。

(3)在授课过程中适量地给学生布置用英文表述的作业,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或者布置三次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大作业,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英文文献完成,让学生学以致用。

(4)为了使学生不用对授课内容死记硬背,同时能适当借鉴一些正确的英语书面表达方式,考试采用书面开卷方式。为了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考试试题和答题全部采用英语。在考试题量和难度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情况下,考试时间适当延长。

教学效果及体会

从考试成绩和课堂练习、作业等情况来看,大约有60%的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大约有30%的学生对板壳力学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有10%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好,通常是力学基础和英语运用能力均较差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双语教学,学生的读写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阅读的能力提高明显。刚开始时大多数学生阅读教材时都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词汇量不够,生词太多。但到本课程将要结束前,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快速阅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反馈,双语教学对学生报考研究生和攻读相关领域硕士学位有所帮助。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实施双语教学方面,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通过板壳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双语教学不是语言学习,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强调课程内容的学习是主题,语言仅仅是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力学教学放在首位,英语教学方式放在第二位,即把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力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放在塌重要位置,不能片面强调课堂英语使用量,否则学生可能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2、探索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板壳力学为例,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侧重公式推导,一方面,为节省板书公式的时间,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应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为了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课程讲授又不能全部采用多媒体,因此,探索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3、注重研发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授课过程中,教材的问题是一个令我感触比较深的问题。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双语教学教材,基本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教师和学生能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英语原版教材通常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材衔接性较差,不适合我国教学大纲要求,并且许多比较有权威的原版教材内容繁多,教学时只能由教师选择性的进行讲解,这就使原版教材的作用被大打折扣。另外,有些专业课程在西方大学中并不单独设课,因而很难找到与其对应的原版教材。可见,研发合适的力学类课程双语教材成为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针对我国的教学规范和教学大纲,组织相关专家对经典原版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选取教学时必要的章节组织成双语教材。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对知识要点和难点进行汉语注释,这样既能在双语教学中增强西方文化含量,又能系统引人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从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高[1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8月28日

[2]钟南,罗锡文,严慕容等,构建“工程力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力学与实践,,26:64-65

[3]陈立群,振动力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力学与实践。2004,3:75-77

[4]王红,刘峰,袁兵等,弹性力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47-49

篇15:浅析分层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分层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主要阐述了分层次教学的定义以及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同时论述了分层次教学改革成效,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 者:李君玲  作者单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35)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分层次教学   效果   问题  

基础力学实验教学问题与实践论文

《理论力学》习题课教学的探讨教育论文

建筑经济教学改革思路论文

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论文

试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采矿工程的技术价值及教学实践论文

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大学物理论文

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推荐15篇)】相关文章:

本科网络安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2023-07-29

大学物理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模式论文2023-12-26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问题分析论文2023-08-17

物理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2022-04-29

改革实验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论文2022-11-06

独立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2022-05-24

工程力学课件2023-07-26

高分子化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2023-11-26

民族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22-08-12

高三物理教学总结2022-12-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